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基础工程施工污泥废水净化处理循环利用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2022-11-13 14:14:5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施工污泥废水处理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基础工程施工污泥废水净化处理循环利用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城市基础工程建设不断快速发展,高层及超高层建筑大量兴建,基坑支护、土方开挖及桩基础工程项目越来越多,施工中产生大量的污泥、废水,给现场文明施工管理带来困难。为处理施工中产生的污泥废水,一般在现场设置排水沟和三级沉淀池,将其经排水沟流入沉淀池进行分级沉淀,达到要求后再排入市政管网。但在暴雨期间或台风季节,尤其当桩基集中施工、基坑大面积开挖时,传统的排水系统往往难以满足现场排污要求,三级沉淀池无法达到良好的处理效果,使未得到有效处理的污泥废水被排入市政管网,造成市政管道污染甚至堵塞情况的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础工程施工污泥废水净化处理循环利用方法及系统。
4.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础工程施工污泥废水净化处理循环利用方法,其改进之处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5.s10、污水的沉淀处理,收集污水后,采用多个沉淀池对污水进行多级沉淀;
6.s20、污水的净化处理,经多级沉淀后的污水抽入反应槽内后,向反应槽内泵入絮凝剂和药水,污水与絮凝剂、药水混合,进行搅拌后发生反应,污水中的悬浮物、胶体和可絮凝的其他物质凝聚成絮团而产生分离,形成胶状的、能吸附和沉淀的絮状物;其中药水采用聚丙稀酰胺、聚合氯化铝以及水配制而成;
7.s30、絮状物的沉淀,配水区与反应槽相连通,污水与絮凝剂和药水发生发生后进入配水区进行缓冲和静置,使絮状物在絮凝沉淀区逐渐自然沉淀,形成顶层清水和底层泥浆;
8.s40、顶层清水和底层泥浆的处理,顶层清水溢流至清水池中;底层泥浆沉淀至沉淀池底部,将底层泥浆和反应槽底部的氢氧化铝絮状物泵入泥浆储存池。
9.进一步的,步骤s10中,包括以下的步骤:
10.s101、施工现场污水收集;
11.s102、污水经排水沟、排水管排入一级沉淀池进行沉淀;
12.s103、污水排入二级沉淀池,进行沉淀;
13.s104、污水排入三级沉淀池,进行沉淀。
14.进一步的,步骤s20中,包括以下的步骤:
15.s201、在配药槽中加入絮凝剂和水,按照水和絮凝剂的重量比1000:1-1000:5进行调配;
16.s202、在配药槽上安装搅拌装置将絮凝剂和水搅拌均匀,搅拌时间为20-40分钟,使搅拌后的混合物呈稠状;
17.s203、通过抽吸泵,将混合物抽吸至反应槽内。
18.进一步的,步骤s20中,药水的配置过程包括:
19.将聚丙稀酰胺和聚合氯化铝按照重量比3:1-5:1进行混合,形成颗粒状混合物;
20.将颗粒状混合物和水按照重量比1:300-1:500的比例进行混合搅拌,形成药水。
21.进一步的,步骤s20中,在反应槽上方安装有搅拌机,对反应槽内污水、絮凝剂以及药水进行搅拌。
22.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基础工程施工污泥废水净化处理循环利用系统,其改进之处在于,包括沉淀处理系统、净化处理系统以及循环利用系统;
23.所述的沉淀处理系统包括依次并排的一级沉淀池、二级沉淀池以及三级沉淀池,以用于实现对污水的多级沉淀;
24.所述的净化处理系统包括反应槽和絮凝沉淀区,反应槽用于接收从三级沉淀池中抽取的污水,污水与加入反应槽内的絮凝剂和药水混合发生反应,并在絮凝沉淀区进行沉淀,形成絮凝状泥浆和上层清水;
25.所述循环利用系统包括用于接收静水的清水池。
26.在上述的结构中,所述的沉淀处理系统还包括位于三级沉淀池一侧的泥浆储存池。
27.在上述的结构中,所述絮凝沉淀区的底部呈锥状。
28.在上述的结构中,所述净化处理系统还包括位于絮凝沉淀区与反应槽之间的配水区,以及位于絮凝沉淀区另一侧的清水溢流槽,配水区用于实现污水的缓冲和静置,絮凝沉淀区的上层清水溢流至清水溢流槽中。
29.在上述的结构中,所述的循环利用系统还包括蓄水桶,通过排水管实现清水溢流槽与清水池的连接,通过水泵将清水池内的清水泵入蓄水桶内。
30.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对污水的处理效果好,在传统的排水沟和三级沉淀池处理排放污废的基础上,增加了反应槽、配水区、絮凝沉淀区及清水溢流槽等分区及相应的处理功能,有效实现一体化沉淀净水处理,使清水与污泥分离效果显著提升,处理时间短,并实时进行分类集纳,处理效果好。
附图说明
31.图1为本发明的基础工程施工污泥废水净化处理循环利用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32.图2为本发明的基础工程施工污泥废水净化处理循环利用方法的具体实施例图。
33.图3为本发明的基础工程施工污泥废水净化处理循环利用系统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35.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
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另外,专利中涉及到的所有联接/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联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联接结构。本发明创造中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不互相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组合。
36.实施例1
37.参照图1、图2所示,本发明揭示了一种基础工程施工污泥废水净化处理循环利用方法,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8.s10、污水的沉淀处理,收集污水后,采用多个沉淀池对污水进行多级沉淀;
39.本实施例中,结合图2所示,步骤s10中,包括以下的步骤:
40.s101、施工现场污水收集;
41.s102、污水经排水沟、排水管排入一级沉淀池进行沉淀;
42.s103、污水排入二级沉淀池,进行沉淀;
43.s104、污水排入三级沉淀池,进行沉淀。
44.另外,在三级沉淀池的一侧还设置有泥浆储存池,用于存储污泥废水经净化处理后产生的泥浆及反应后沉淀底部的絮凝状泥浆。
45.污水排入多级的沉淀池后,利用污水中悬浮杂质颗粒比重大于水的特性,逐级将污水中的颗粒进行沉淀分离处理;经三级沉淀后的污水尚未达到循环使用标准,泵吸至净化处理系统进行二次处理。
46.s20、污水的净化处理,经多级沉淀后的污水抽入反应槽内后,向反应槽内泵入絮凝剂和药水,污水与絮凝剂、药水混合,进行搅拌后发生反应,污水中的悬浮物、胶体和可絮凝的其他物质凝聚成絮团而产生分离,形成胶状的、能吸附和沉淀的絮状物;其中药水采用聚丙稀酰胺、聚合氯化铝以及水配制而成;本实施例中,在反应槽上方安装有搅拌机,对反应槽内污水、絮凝剂以及药水进行搅拌。
47.参照图2所示,步骤s20中,包括以下的步骤:
48.s201、在配药槽中加入絮凝剂和水,按照水和絮凝剂的重量比1000:1.5进行调配;絮凝剂选择时,先进行絮凝试验,根据试验结果进行絮凝剂的选择及投加量;需说明的是,絮凝剂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污泥废水中胶体和悬浮物的性质及浓度,如果水中污染物主要呈胶体状态,则应首选无机絮凝剂使其脱稳凝聚,如果絮体细小,则需投加高分子絮凝剂或配合使用助凝剂。
49.s202、在配药槽上安装搅拌装置将絮凝剂和水搅拌均匀,搅拌时间为30分钟,使搅拌后的混合物呈稠状;
50.s203、通过抽吸泵,将混合物抽吸至反应槽内。
51.并且,在本实施例中,步骤s20中,药水的配置过程包括:
52.将聚丙稀酰胺和聚合氯化铝按照3:1进行混合,形成颗粒状混合物;
53.将颗粒状混合物和水按照1:500的比例进行混合搅拌,形成药水。
54.在步骤s20中,污水与药水发生桥联、网捕、吸附等物理和化学反应,将污水中的悬浮物、胶体和可絮凝的其它物质凝聚成“絮团”从而产生分离。而污水与絮凝剂的反应主要是利用其聚合性质使污水中的颗粒集中完成分离。当污水与两种配制好的药物进行反应时,会迅速产生胶状的、能吸附和沉淀的氢氧化铝絮状物。
55.s30、絮状物的沉淀,配水区与反应槽相连通,污水与絮凝剂和药水发生发生后进入配水区进行缓冲和静置,使絮状物在絮凝沉淀区逐渐自然沉淀,形成顶层清水和底层泥浆;
56.在本实施例中,由三级沉淀后泵入的污水与药水及絮凝剂进行物理和化学反应,其始终处于流动状态,发生反应后即通过设置在反应槽底部开设的宽20cm矩形连通口流入配水区进行缓冲、静置,使其逐渐自然沉淀。
57.污水在配水区静置缓冲后,反应形成的絮泥状物沉积于底部。本发明设计了底部为锥形的低于配水区的沉淀槽,以便在配水区形成的絮泥状物沿底部相通口快速流入沉淀槽进行沉淀,从而形成底层为比重稍大的絮凝状泥浆和上层清水;其中,上层清水通过溢流堰自然溢流至清水槽内。
58.s40、顶层清水和底层泥浆的处理,顶层清水溢流至清水池中;底层泥浆沉淀至沉淀池底部,将底层泥浆和反应槽底部的氢氧化铝絮状物泵入泥浆储存池。
59.本实施例中,固液净化分离后的上层清水由设置在清水槽的水管接入至清水池内,再由抽水泵抽吸至蓄水桶内,再采用加压泵将桶内清水泵送至施工场地内的洒水车、洗车池处使用。
60.经净化处理后的絮团沉积于絮凝沉淀池底部,呈泥浆状态。在沉淀池的二个锥形底部各开设直径100mm圆口并连通pvc管,pvc管接入空压机用于将沉淀后的泥浆通过管路泵入泥浆储存池。在反应槽的底部同样开设排淤口,与沉淀池泥浆抽排管路连接,将反应产生的絮状沉淀物一并排入泥浆储存池中。
61.通过上述的一种基础工程施工污泥废水净化处理循环利用方法,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现场净化处理污泥废水量为17217.6m3,聚合氯化铝的投加量为172.2kg,聚丙稀酰胺为861kg,絮凝剂为517kg,最后转化为清水10330m3、泥浆6887m3。
62.结合图3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基础工程施工污泥废水净化处理循环利用系统,包括沉淀处理系统10、净化处理系统20以及循环利用系统30;所述的沉淀处理系统10包括依次并排的一级沉淀池101、二级沉淀池102以及三级沉淀池103,以用于实现对污水的多级沉淀;所述的沉淀处理系统10还包括位于三级沉淀池一侧的泥浆储存池104。通过排水沟105和排水管106接收污水。
63.所述的净化处理系统20包括反应槽201和絮凝沉淀区202,反应槽201用于接收从三级沉淀池中抽取的污水,污水与加入反应槽201内的絮凝剂和药水混合发生反应,并在絮凝沉淀区202进行沉淀,形成絮凝状泥浆和上层清水;本实施例中,所述絮凝沉淀区202的底部呈锥状。并且,所述净化处理系统20还包括位于絮凝沉淀区202与反应槽201之间的配水区203,以及位于絮凝沉淀区202另一侧的清水溢流槽204,配水区203用于实现污水的缓冲和静置,絮凝沉淀区202的上层清水溢流至清水溢流槽204中。反应槽201的一旁还设置有配药槽205,絮凝剂和水在配药槽中调配;反应槽201下方设置有药水桶206,聚丙稀酰胺和聚合氯化铝在药水桶206中完成调配。
64.在本实施例中,循环利用系统30包括上层清水循环系统,主要由排水管301、清水池302、抽水泵、蓄水桶303、加压泵等组成,固液净化分离后的上层清水由设置在清水槽的水管接入至清水池内,再由抽水泵抽吸至蓄水桶内,再采用加压泵将桶内清水泵送至施工场地内的洒水车、洗车池处使用。循环利用系统30还包括絮凝沉淀池底层泥浆循环系统,主
要由空压机、泥浆抽排管、泥浆储存池104等组成。其原理是:经净化处理后的絮团沉积于絮凝沉淀池底部,呈泥浆状态。在沉淀池的二个锥形底部各开设直径100mm圆口并连通pvc管,pvc管接入空压机用于将沉淀后的泥浆通过管路泵入泥浆储存池104。在反应槽201的底部同样开设排淤口,与沉淀池泥浆抽排管路连接,将反应产生的絮状沉淀物一并排入泥浆储存池104中。
6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对污水的处理效果好,在传统的排水沟和三级沉淀池处理排放污废的基础上,增加了反应槽201、配水区203、絮凝沉淀区202及清水溢流槽204等分区及相应的处理功能,有效实现一体化沉淀净水处理,使清水与污泥分离效果显著提升,处理时间短,并实时进行分类集纳,处理效果好。安装便捷,所利用的净化处理设备采用预制化、模块化设计,现场进行装配式安装,占用场地面积小,设备安装、操作便捷,且运行过程自动化控制程度高,仅需一名专业人员即可完成现场操作。
66.另外,本发明有效降低污泥废水处理能耗和处理成本,净化处理后的清水循环用于现场生产、洗车、降尘、冲洗道路等,泥浆可用于桩孔造浆等,同时,整套净化处理设备可重复使用,经济效益显著。通过对污泥废水进行有效处理,大大减少工地排污量,极大程度地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净化处理后的泥浆可进行桩孔造浆护壁,清水则循环用于现场生产,节省了大量资源;同时,所采用的抽水泵、空压机等噪音小,有效提升现场绿色施工水平。
67.实施例2
68.参照图1、图2所示,本发明揭示了一种基础工程施工污泥废水净化处理循环利用方法,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69.s10、污水的沉淀处理,收集污水后,采用多个沉淀池对污水进行多级沉淀;
70.本实施例中,结合图2所示,步骤s10中,包括以下的步骤:
71.s101、施工现场污水收集;
72.s102、污水经排水沟、排水管排入一级沉淀池进行沉淀;
73.s103、污水排入二级沉淀池,进行沉淀;
74.s104、污水排入三级沉淀池,进行沉淀。
75.另外,在三级沉淀池的一侧还设置有泥浆储存池,用于存储污泥废水经净化处理后产生的泥浆及反应后沉淀底部的絮凝状泥浆。
76.污水排入多级的沉淀池后,利用污水中悬浮杂质颗粒比重大于水的特性,逐级将污水中的颗粒进行沉淀分离处理;经三级沉淀后的污水尚未达到循环使用标准,泵吸至净化处理系统进行二次处理。
77.s20、污水的净化处理,经多级沉淀后的污水抽入反应槽内后,向反应槽内泵入絮凝剂和药水,污水与絮凝剂、药水混合,进行搅拌后发生反应,污水中的悬浮物、胶体和可絮凝的其他物质凝聚成絮团而产生分离,形成胶状的、能吸附和沉淀的絮状物;其中药水采用聚丙稀酰胺、聚合氯化铝以及水配制而成;本实施例中,在反应槽上方安装有搅拌机,对反应槽内污水、絮凝剂以及药水进行搅拌。
78.参照图2所示,步骤s20中,包括以下的步骤:
79.s201、在配药槽中加入絮凝剂和水,按照水和絮凝剂的重量比1000:3进行调配;
80.s202、在配药槽上安装搅拌装置将絮凝剂和水搅拌均匀,搅拌时间为20分钟,使搅
拌后的混合物呈稠状;
81.s203、通过抽吸泵,将混合物抽吸至反应槽内。
82.并且,在本实施例中,步骤s20中,药水的配置过程包括:
83.将聚丙稀酰胺和聚合氯化铝按照5:1进行混合,形成颗粒状混合物;
84.将颗粒状混合物和水按照1:300的比例进行混合搅拌,形成药水。
85.在步骤s20中,污水与药水发生桥联、网捕、吸附等物理和化学反应,将污水中的悬浮物、胶体和可絮凝的其它物质凝聚成“絮团”从而产生分离。而污水与絮凝剂的反应主要是利用其聚合性质使污水中的颗粒集中完成分离。当污水与两种配制好的药物进行反应时,会迅速产生胶状的、能吸附和沉淀的氢氧化铝絮状物。
86.s30、絮状物的沉淀,配水区与反应槽相连通,污水与絮凝剂和药水发生发生后进入配水区进行缓冲和静置,使絮状物在絮凝沉淀区逐渐自然沉淀,形成顶层清水和底层泥浆;
87.在本实施例中,由三级沉淀后泵入的污水与药水及絮凝剂进行物理和化学反应,其始终处于流动状态,发生反应后即通过设置在反应槽底部开设的宽20cm矩形连通口流入配水区进行缓冲、静置,使其逐渐自然沉淀。
88.污水在配水区静置缓冲后,反应形成的絮泥状物沉积于底部。本发明设计了底部为锥形的低于配水区的沉淀槽,以便在配水区形成的絮泥状物沿底部相通口快速流入沉淀槽进行沉淀,从而形成底层为比重稍大的絮凝状泥浆和上层清水;其中,上层清水通过溢流堰自然溢流至清水槽内。
89.s40、顶层清水和底层泥浆的处理,顶层清水溢流至清水池中;底层泥浆沉淀至沉淀池底部,将底层泥浆和反应槽底部的氢氧化铝絮状物泵入泥浆储存池。
90.实施例3
91.参照图1、图2所示,本发明揭示了一种基础工程施工污泥废水净化处理循环利用方法,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92.s10、污水的沉淀处理,收集污水后,采用多个沉淀池对污水进行多级沉淀;
93.本实施例中,结合图2所示,步骤s10中,包括以下的步骤:
94.s101、施工现场污水收集;
95.s102、污水经排水沟、排水管排入一级沉淀池进行沉淀;
96.s103、污水排入二级沉淀池,进行沉淀;
97.s104、污水排入三级沉淀池,进行沉淀。
98.另外,在三级沉淀池的一侧还设置有泥浆储存池,用于存储污泥废水经净化处理后产生的泥浆及反应后沉淀底部的絮凝状泥浆。
99.污水排入多级的沉淀池后,利用污水中悬浮杂质颗粒比重大于水的特性,逐级将污水中的颗粒进行沉淀分离处理;经三级沉淀后的污水尚未达到循环使用标准,泵吸至净化处理系统进行二次处理。
100.s20、污水的净化处理,经多级沉淀后的污水抽入反应槽内后,向反应槽内泵入絮凝剂和药水,污水与絮凝剂、药水混合,进行搅拌后发生反应,污水中的悬浮物、胶体和可絮凝的其他物质凝聚成絮团而产生分离,形成胶状的、能吸附和沉淀的絮状物;其中药水采用聚丙稀酰胺、聚合氯化铝以及水配制而成;本实施例中,在反应槽上方安装有搅拌机,对反
应槽内污水、絮凝剂以及药水进行搅拌。
101.参照图2所示,步骤s20中,包括以下的步骤:
102.s201、在配药槽中加入絮凝剂和水,按照水和絮凝剂的重量比1000:5进行调配;
103.s202、在配药槽上安装搅拌装置将絮凝剂和水搅拌均匀,搅拌时间为40分钟,使搅拌后的混合物呈稠状;
104.s203、通过抽吸泵,将混合物抽吸至反应槽内。
105.并且,在本实施例中,步骤s20中,药水的配置过程包括:
106.将聚丙稀酰胺和聚合氯化铝按照4:1进行混合,形成颗粒状混合物;
107.将颗粒状混合物和水按照1:500的比例进行混合搅拌,形成药水。
108.在步骤s20中,污水与药水发生桥联、网捕、吸附等物理和化学反应,将污水中的悬浮物、胶体和可絮凝的其它物质凝聚成“絮团”从而产生分离。而污水与絮凝剂的反应主要是利用其聚合性质使污水中的颗粒集中完成分离。当污水与两种配制好的药物进行反应时,会迅速产生胶状的、能吸附和沉淀的氢氧化铝絮状物。
109.s30、絮状物的沉淀,配水区与反应槽相连通,污水与絮凝剂和药水发生发生后进入配水区进行缓冲和静置,使絮状物在絮凝沉淀区逐渐自然沉淀,形成顶层清水和底层泥浆;
110.在本实施例中,由三级沉淀后泵入的污水与药水及絮凝剂进行物理和化学反应,其始终处于流动状态,发生反应后即通过设置在反应槽底部开设的宽20cm矩形连通口流入配水区进行缓冲、静置,使其逐渐自然沉淀。
111.污水在配水区静置缓冲后,反应形成的絮泥状物沉积于底部。本发明设计了底部为锥形的低于配水区的沉淀槽,以便在配水区形成的絮泥状物沿底部相通口快速流入沉淀槽进行沉淀,从而形成底层为比重稍大的絮凝状泥浆和上层清水;其中,上层清水通过溢流堰自然溢流至清水槽内。
112.s40、顶层清水和底层泥浆的处理,顶层清水溢流至清水池中;底层泥浆沉淀至沉淀池底部,将底层泥浆和反应槽底部的氢氧化铝絮状物泵入泥浆储存池。
113.实施例4
114.参照图1、图2所示,本发明揭示了一种基础工程施工污泥废水净化处理循环利用方法,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15.s10、污水的沉淀处理,收集污水后,采用多个沉淀池对污水进行多级沉淀;
116.本实施例中,结合图2所示,步骤s10中,包括以下的步骤:
117.s101、施工现场污水收集;
118.s102、污水经排水沟、排水管排入一级沉淀池进行沉淀;
119.s103、污水排入二级沉淀池,进行沉淀;
120.s104、污水排入三级沉淀池,进行沉淀。
121.另外,在三级沉淀池的一侧还设置有泥浆储存池,用于存储污泥废水经净化处理后产生的泥浆及反应后沉淀底部的絮凝状泥浆。
122.污水排入多级的沉淀池后,利用污水中悬浮杂质颗粒比重大于水的特性,逐级将污水中的颗粒进行沉淀分离处理;经三级沉淀后的污水尚未达到循环使用标准,泵吸至净化处理系统进行二次处理。
123.s20、污水的净化处理,经多级沉淀后的污水抽入反应槽内后,向反应槽内泵入絮凝剂和药水,污水与絮凝剂、药水混合,进行搅拌后发生反应,污水中的悬浮物、胶体和可絮凝的其他物质凝聚成絮团而产生分离,形成胶状的、能吸附和沉淀的絮状物;其中药水采用聚丙稀酰胺、聚合氯化铝以及水配制而成;本实施例中,在反应槽上方安装有搅拌机,对反应槽内污水、絮凝剂以及药水进行搅拌。
124.参照图2所示,步骤s20中,包括以下的步骤:
125.s201、在配药槽中加入絮凝剂和水,按照水和絮凝剂的重量比1000:4进行调配;
126.s202、在配药槽上安装搅拌装置将絮凝剂和水搅拌均匀,搅拌时间为35分钟,使搅拌后的混合物呈稠状;
127.s203、通过抽吸泵,将混合物抽吸至反应槽内。
128.并且,在本实施例中,步骤s20中,药水的配置过程包括:
129.将聚丙稀酰胺和聚合氯化铝按照3.5:1进行混合,形成颗粒状混合物;
130.将颗粒状混合物和水按照1:450的比例进行混合搅拌,形成药水。
131.在步骤s20中,污水与药水发生桥联、网捕、吸附等物理和化学反应,将污水中的悬浮物、胶体和可絮凝的其它物质凝聚成“絮团”从而产生分离。而污水与絮凝剂的反应主要是利用其聚合性质使污水中的颗粒集中完成分离。当污水与两种配制好的药物进行反应时,会迅速产生胶状的、能吸附和沉淀的氢氧化铝絮状物。
132.s30、絮状物的沉淀,配水区与反应槽相连通,污水与絮凝剂和药水发生发生后进入配水区进行缓冲和静置,使絮状物在絮凝沉淀区逐渐自然沉淀,形成顶层清水和底层泥浆;
133.在本实施例中,由三级沉淀后泵入的污水与药水及絮凝剂进行物理和化学反应,其始终处于流动状态,发生反应后即通过设置在反应槽底部开设的宽20cm矩形连通口流入配水区进行缓冲、静置,使其逐渐自然沉淀。
134.污水在配水区静置缓冲后,反应形成的絮泥状物沉积于底部。本发明设计了底部为锥形的低于配水区的沉淀槽,以便在配水区形成的絮泥状物沿底部相通口快速流入沉淀槽进行沉淀,从而形成底层为比重稍大的絮凝状泥浆和上层清水;其中,上层清水通过溢流堰自然溢流至清水槽内。
135.s40、顶层清水和底层泥浆的处理,顶层清水溢流至清水池中;底层泥浆沉淀至沉淀池底部,将底层泥浆和反应槽底部的氢氧化铝絮状物泵入泥浆储存池。
136.以上是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发明精神的前提下还可做出种种的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形或替换均包含在本技术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