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导流结构及电池包的制作方法

2022-11-12 22:39:5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电芯相关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导流结构及电池包。


背景技术:

2.目前大多数的电池包设计中,随着电芯单体的能量密度与电池包的成组率显著提高,当电池包中因外界冲击、环境温度过高或是电芯负荷过大等情况发生时,电芯可能会发生热失控的问题,并且一个电芯的热失控爆喷还会影响到相邻的电芯也发生热失控,从而发生连锁反应进而产生安全问题。
3.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结构,以在电芯发生热失控爆喷时疏导高温高压气流,以免发生连锁热失控甚至整个电池包的爆炸,以提高电池包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流结构及电池包,以在电芯热失控爆喷时疏导由所述电芯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以免单个电芯热失控爆喷波及邻近电芯从而引发连锁反应。
5.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导流结构,所述导流结构包括:
7.置物板,其厚度方向上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
8.至少一组导流板,设于所述第一表面上,每组所述导流板包括相对并间隔设置的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所述第一导流板上设有多个第一拱形部,所述第二导流板上设有多个第二拱形部,每个所述第一拱形部的拱口分别与一个所述第二拱形部的拱口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拱形部、所述第二拱形部和所述置物板共同形成散热腔,多个所述散热腔相连通形成导流腔道,所述置物板上与每个所述散热腔的位置对应处分别设置有贯穿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导流孔,所述导流孔与所述导流腔道相连通。
9.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流板的延伸方向与设于其上的各所述第一拱形部的拱跨方向相同;
10.所述第二导流板的延伸方向与设于其上的各所述第二拱形部的拱跨方向相同,所述第一导流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导流板的延伸方向相同。
11.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各所述导流孔上均设有一泄压件;
12.所述泄压件为片状并活动连接于所述置物板上,所述泄压件封堵设置于所述导流孔,或所述泄压件远离所述置物板的一端延伸至所述散热腔内。
13.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导流孔在所述置物板的第二表面上的端口的周向上均环绕设置有限位凸起。
14.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15.一种电池包,所述电池包包括:
16.上述的导流结构;以及
17.多个电芯,各所述电芯的纵向上均具有第一端,各所述第一端上具有一泄压结构,
各所述电芯放置于所述导流结构的第二表面上并沿所述导流结构的导流板的延伸方向排列;以及
18.外壳,与所述导流结构中的置物板分别围合形成相隔的第一内腔和第二内腔,各所述电芯容置于所述第一内腔中,所述导流结构的导流板均容置于所述第二内腔中。
19.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芯的第一端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导流孔的孔径。
20.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芯的第一端包括面向所述导流结构的导流孔的第一端板,所述泄压结构包括一薄弱部,所述薄弱部位于所述第一端板上,并且所述第一端板上所述薄弱部所在位置的板厚小于所述第一端板上其他位置的板厚。
21.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壳的厚度方向上贯穿设置有泄压端口,所述泄压端口与所述导流结构中的所述导流腔道相连通。
22.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薄弱部在所述第一端板上的正投影的形状包括c字形、o字形、u字形、d字形、v字形、圆形、条形和多边形中至少一种。
23.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池包还包括多个汇流件,各所述电芯均具有正极和负极;
24.所述汇流件的一端与一所述电芯的正极电性连接,另一端与另一所述电芯的负极电性连接。
25.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各所述电芯的纵向上还具有与所述第一端相对设置的第二端,各所述电芯的正极和负极均设于所述第二端上。
26.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各所述电芯的负极环绕设置于所述正极的外周;
27.所述汇流件呈y字形并且具有相互连接的岔口部和尾部,所述汇流件的岔口部与一所述电芯的负极电性连接,所述汇流件的尾部与另一所述电芯的正极电性连接。
28.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池包还包括多个散热件;
29.各所述电芯的周向上均包括一外周壁,所述散热件与各所述电芯的外周壁接触。
30.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件上具有多个与所述电芯的外周壁相适配的弧形部,各所述弧形部与所述电芯的外周壁贴合设置。
3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32.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导流结构,当某个电芯热失控产生爆喷热流波时,该热流波从电芯底部的导流孔进入到由第一拱形部、第二拱形部和置物板共同形成散热腔中,然后通过散热腔组成的导流腔道排到箱体内,多拱形设计可以使得热流波进入散热腔时瞬间向周围扩散一定体积,减少压强,方便气体在导流腔道的导排,实现了快速疏导该电芯爆喷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以免单个电芯热失控产生的爆喷热流波及邻近电芯进而引发连锁反应甚至爆炸。
33.2、本技术的导流结构中,第一拱形部、第二拱形部和置物板共同围合形成一柱状散热腔,该柱状结构可与圆柱形的电芯搭配使用,在结构强度设计上增强了该导流结构的结构强度,也增强了与圆柱形电芯之间的匹配度,可以避免在颠簸、冲击环境下导流结构可能会发生倾斜、振荡甚至破裂等问题,从而增强产品整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34.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其中包括了上述的电芯和导流结构,在所述电芯发生热失控爆喷时可以避免故障电芯波及邻近的正常的电芯,从而避免整个电池包受损甚至爆炸,从而提高了所述电池包整体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35.4、本技术提供电池包中的电芯的底部具有一泄压结构,该泄压结构是在电芯底部端板上挖槽使得该区域板厚相对较薄,当电芯发生热失控时该区域可以优先被电芯内的高压气体冲破,进而使得高温高压的爆喷气体可以定向地冲入导流结构的导流孔并进入导流腔道,使得该部分热流不会停留在第一内腔中,而是从第二内腔中的导流腔道排至模组的外部,从而使得第一内腔中的单个故障电芯不会波及同样位于第一内腔中的其他正常电芯,从而避免连锁反应甚至爆炸,从而提高电池包整体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36.5、本技术提供的电池包中的电芯为正负极同侧设置,这样的设计能够减少汇流排等零部件的数量并减轻相关设计的难度,也使得电池包整体的电性连接关系更简洁、更容易实现,还能提高电池包的热失控防护能力,提升整体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此外,还具有成本低廉的优点。
37.6、本技术的提高的电池包中的散热件可与泵结构协同作用,以驱动冷却液在散热件的内腔中流动循环,以提升对于相邻面接触的电芯的冷却散热效果,进而减少电芯发生热失控或其他故障的风险,由此提升所述电池包整体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3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9.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导流结构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40.图2为图1中的导流结构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41.图3为图1中的导流结构在其延伸方向上的剖视图;
42.图4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的结构示意图;
43.图5为图4中的电池包的爆炸图;
44.图6为图4中的电池包的剖视图;
45.图7(a)为图6中的电芯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46.图7(b)为图6中的电芯的第一端板的正视图;
47.图8为图4中的电池包中的电芯的结构示意图;
48.图9为图4中的电池包中的汇流件的结构示意图;
49.图10为图4中的电池包中的散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50.本技术说明书附图中的主要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51.1-导流结构;101-导流板;10101-第一导流板;10102-第二导流板;102-置物板;1021-第一表面;1022-第二表面;1023-导流孔;10111-第一拱形部;10112-第二拱形部;1012-散热腔;103-泄压件;10221-限位凸起;
52.2-电芯;201-第一端;2011-第一端板;202-第二端;203-泄压结构;204-正极;205-负极;206-外周壁;
53.3-外壳;301-第一内腔;302-第二内腔;303-泄压端口;
54.4-汇流件;401-岔口部;402-尾部;
55.5-散热件;501-连接嘴;502-弧形部。
具体实施方式
56.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所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57.本技术提供一种导流结构及电池包,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的描述顺序不作为对本技术实施例优选顺序的限定。且在以下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58.实施例1
59.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一种导流结构1包括:置物板102,其厚度方向上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1021和第二表面1022;至少一组导流板101,设于所述第一表面1021上,每组所述导流板101包括相对并间隔设置的第一导流板10101和第二导流板10102,所述第一导流板10101上设有多个第一拱形部10111,所述第二导流板10102上设有多个第二拱形部10112,每个所述第一拱形部10111的拱口分别与一个所述第二拱形部10112的拱口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拱形部10111、所述第二拱形部10112和所述置物板102共同形成散热腔1012,多个所述散热腔1012相连通形成导流腔道,所述置物板102上与每个所述散热腔1012的位置对应处分别设置有贯穿所述第一表面1021和第二表面1022的导流孔1023,所述导流孔1023与所述导流腔道相连通。所述第二表面1022上设有各所述导流孔1023的位置上对应放置有电芯,各所述电芯的一端均朝向所述导流孔1023。所述导流结构1能起到疏导所述电芯的爆喷热流的作用:当某一所述电芯热失控爆喷时,其喷射出的高温高压气体可通过所述导流孔1023进入所述导流腔道中,避免高温高压气体波及相邻的其他仍在正常工作的所述电芯进而引起连锁反应而爆炸。
60.如图1所示,所述散热腔1012的形状大致呈一圆柱形,所述导流结构1在与圆柱形的所述电芯搭配使用时,所述置物板102的上方是圆柱形的电芯,下方是与所述电芯对应设置的所述拱形部1011,这样的结构具有更稳定的优点,防止因外部环境冲击导致的晃动甚至破损,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散热腔1012的径向尺寸可根据所述电芯的径向尺寸进行设计;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腔1012的径向尺寸等于所述电芯的径向尺寸,此时所述导流腔道是由多个圆柱形的所述散热腔1012相连形成的;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腔1012的径向尺寸小于所述电芯的径向尺寸,并且相邻的两个所述拱形部1011之间以一平直部(未标号)连接,以围合形成并密封所述导流腔道,进而保证热流的定向疏导效果。
61.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导流板10101的延伸方向与设于其上的各所述第一拱形部10111的拱跨方向相同,第一导流板10101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导流板10102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二导流板10102的延伸方向与设于其上的各所述第二拱形部10112的拱跨方向相同。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的拱跨方向指的是所述第一拱形部10111的两个拱脚之间连成的直线的所在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拱形部10112的两个拱脚之间连成的直线的所在方向;也可以理解为,所述第一拱形部10111的拱形与所述第二拱形部10112的拱形均是位于某个圆中的一段弧,而所述拱跨方向即为与所述弧对应的所述圆的一段弦的所在方向。当所述电芯热失控爆喷时,产生的热流率先冲入到由所述第一拱形部10111、第二拱形部10112以及置物板
102共同围合形成的弧形或圆形的所述散热腔1012中,该形状能够很好的容纳瞬间涌入的高温高压气流,进而疏导至两侧的所述导流腔道中,防止热流反冲回到所述电芯的一侧,从而提高安全性。不仅如此,在与圆柱形的电芯搭配使用时,所述置物板102的上方是圆柱形的电芯,下方是与所述电芯对应设置的所述第一拱形部10111与所述第二拱形部10112,这样的结构具有更稳定的优点,防止因外部环境冲击导致的晃动甚至破损,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
62.如图3所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各所述导流孔1023上均设有一泄压件103;所述泄压件103为片状并活动连接于所述置物板102上。当上述的电芯尚未发生热失控爆喷时,所述泄压件103封堵设置于所述导流孔1023;当所述电芯发生热失控爆喷,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冲出至所述电芯的外部并将所述泄压件103冲开,使得所述泄压件103远离所述置物板102的一端延伸至所述散热腔1012内,此时所述导流孔1023打开以便上述的高温高压气体涌入所述导流腔道中,从而发挥所述导流结构1的疏导作用。
63.如图2和图6所示,每个所述导流孔1023在所述置物板102的第二表面1022上的端口的周向上均环绕设置有限位凸起10221;当各所述电芯对应放置在各所述导流孔1023在所述置物板102的第二表面1022上的端口位置时,所述限位凸起10221可起到限位或固定所述电芯的作用,防止所述电芯滑移偏离其应在的位置。可以理解的是,所述限位凸起10221具体采用的形状结构可以是一个圆环形的凸起,可以是多个片状或点状的凸起环绕成一圈,还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其他的形状或形式。
64.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导流孔1023在所述置物板102的第二表面1022上的端口位置设有一凹槽或台阶孔结构,以起到容置、限位及固定所述电芯的效果。
65.实施例2
66.如图4和图5所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一种电池包包括:如实施例1中所述的导流结构1;以及多个电芯2,各所述电芯2的纵向上均具有第一端201,各所述第一端201上具有一泄压结构203,各所述电芯2放置于所述导流结构1的第二表面1022上并沿所述导流结构1的导流板101的延伸方向排列;以及外壳3,如图6所示,所述外壳3与所述导流结构1中的置物板102分别围合形成相隔的第一内腔301和第二内腔302,各所述电芯2容置于所述第一内腔301中,所述导流结构1的导流板101均容置于所述第二内腔302中。当所述电芯2发生热失控爆喷时,所述电芯2的第一端201上因具有所述泄压结构203而会朝向所述导流孔1023定向爆喷至所述导流结构1的导流腔道中。并且可以理解的是,由所述导流板101围合形成的所述导流腔道位于所述第二内腔302中,即本技术能使所述电芯2热失控爆喷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定向地涌入所述第二内腔302中,而不会窜入所述第一内腔301中进而影响位于所述第一内腔301中的其他仍在正常工作的所述电芯2,由此避免引发连锁效应进而发生爆炸,从而提高了所述电池包整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67.如图5所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芯2的第一端201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导流孔1023的孔径,以使所述电芯2能放置在所述第二表面1022上所述导流孔1023所在的位置处而不会落入所述导流孔1023内。具体的,所述电芯2的第一端201的径向尺寸以及所述导流孔1023的孔径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和调整。
68.如图7所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芯2的第一端201包括面向所述导流结构1的导流孔1023的第一端板2011,所述泄压结构203包括一薄弱部,所述薄弱部位于所述
第一端板2011上,并且所述第一端板2011上所述薄弱部所在位置的板厚小于所述第一端板2011上其他位置的板厚。可以理解的是,当某一所述电芯2发生热失控爆喷时,所述电芯2内部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会优先从具有所述薄弱部的所述第一端板2011冲破至所述电芯2的外部,即所述泄压结构203具有使所述电芯2在热失控发生时定向爆喷的作用;进一步的,所述电芯2定向爆喷产生的热流可经由所述导流结构1的导流孔1023进入所述导流腔道与所述第二内腔302中,使所述热流不会堆积在所述第一内腔301进而影响位于所述第一内腔301中的其他仍在正常工作的所述电芯2,避免引发连锁反应而使所述电池包发生爆炸,由此提升了所述电池包的安全性。
69.具体的,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采用刻槽的方式加工出所述薄弱部,当然也可根据实际需求采用其他结构形式或加工方式获得所述薄弱部。
70.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外壳3的厚度方向上贯穿设置有泄压端口303,所述泄压端口303与所述导流结构1中的所述导流腔道相连通,便于热失控爆喷发生时位于所述导流腔道中的高温高压气体能够及时地疏导至所述电池包的外部,避免热量堆聚引发爆炸,由此提高了所述电池包整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71.如图7所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薄弱部在所述第一端板2011上的正投影的形状包括c字形、o字形、u字形、d字形、v字形、圆形、条形和多边形中的至少一种,具体采用何种形状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调整以及优化改进。当采用具有c字形、d字形和v字形的正投影形状的所述薄弱部时,在所述电芯2爆喷时,所述第一端板2011上的所述薄弱部因高温高压气体爆喷而被冲破,此时形成的破损件有可能是一端仍固定在所述第一端板2011上的,而另一侧的自由端则伸入所述导流腔道内;值得说明的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会将所述泄压件103的固定端与所述c字形、d字形及v字形的连接处对应设置,使得热失控爆喷发生时所述泄压件103的自由端与上述的破损件的自由端具有相同的延伸方向,便于高效地疏导高温高压气体。
72.如图4和图5所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池包还包括多个汇流件4,各所述电芯2均具有正极204和负极205;所述汇流件4的一端与一所述电芯2的正极204电性连接,另一端与另一所述电芯2的负极205电性连接。显然,所述汇流件4能使如图4和图5中并排排列的各所述电芯2串联连接,以使所述电池包整体的结构设计更紧凑高效,提高了所述电池包的能量密度,以符合各种需求和标准。
73.如图8所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各所述电芯2的纵向上还具有与所述第一端201相对设置的第二端202,各所述电芯2的正极204和负极205均设于所述第二端202上。通过将正负极同侧设置在所述电芯2的同一端,减少了必需的所述汇流件4的数量及体积,减少了成本,并且该正负极同侧设置的设计具有较为简单且高效的结构形式,便于实现所述电池包内各部件的电性连接;不仅如此,该正负极同侧设置的设计与上述的导流结构1结合搭配使用,使得所述电池包整体的热失控防护手段得到优化,极大地提升了所述电池包整体的安全性。
74.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各所述电芯2的负极205环绕设置于所述正极204的外周;如图9所示,所述汇流件4呈y字形并且具有相互连接的岔口部401和尾部402;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汇流件4的岔口部401与一所述电芯2的负极205电性连接,所述汇流件4的尾部402与另一所述电芯2的正极204电性连接。上述的“正负极同侧且负极环绕正极设
置”以及“y字形汇流件”的设计使得所述电池包中各部件之间的结构设计更加的紧凑高效,且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还具有易加工、易组装以及成本低的优点。
75.如图4、图5以及图8所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池包还包括多个散热件5;各所述电芯2的周向上均包括一外周壁206,所述散热件5与各所述电芯2的外周壁206接触。所述电芯2产生的热量经由所述散热件5传导散开而得以散热降温,从而提高所述电芯2的稳定性并延长所述电芯2的使用寿命。
76.如图10所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件5上具有多个与所述电芯2的外周壁206相适配的弧形部502,各所述弧形部502与所述电芯2的外周壁206贴合设置。可以理解的是,各所述弧形部502上与所述电芯2的外周壁206面接触贴合的弧面的曲率是与所述外周壁206的曲率相适应的,该弧形设计能与圆柱形的所述电芯2之间形成良好的贴合关系,因增大了接触面积而增强了散热效率,从而使所述电芯2获得更好的散热降温效果。
77.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件5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导流板101的延伸方向相同,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件5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导流板101的延伸方向垂直,还可以其他角度错开布置所述散热件5。
78.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件5采用具有高导热率的材质,例如铜及其合金,具体采用何种散热材质的所述散热件5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和调整。
79.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件5的内部具有一容置腔,所述容置腔的纵长方向与所述散热件5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容置腔中容置有冷却液,即通过在所述散热件5的内部灌入冷却液的方式进一步的提高所述散热件5的散热降温效率,从而为所述电芯2提供更好的散热降温保护。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冷却液具体采用的物质种类、粘度、比热容等参数均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和调整。
80.如图10所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件5的延伸方向上的两端均设有连接嘴501,所述连接嘴501的一端与所述容置腔相连通,另一端与一泵机构相连通,所述泵机构驱动所述冷却液在所述容置腔内流动循环。显然,在材质相同的前提下,该循环流动冷却液的散热降温效果优于静止的冷却液,因而能够为所述电芯2提供更好的散热降温效果。
81.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嘴501的外周面上设有螺纹结构,以便与一具有螺母机构的导管相连接固定,起到防漏的效果。
82.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各所述导流腔道中设有一阻挡件,所述阻挡件固设于所述导流板101上,和/或,固设于所述置物板102上;所述阻挡件部分封堵所述导流腔道,或者是完全封堵所述导流腔道,以使一个所述导流腔道被截为两段。所述阻挡件的作用是缩短爆喷热流在所述导流腔道内所“走”的路程:对于位于靠内位置的所述电芯2而言,在未设置所述阻挡件的情况下,当所述电芯2发生热失控爆喷时,产生的热流在进入所述导流腔道后可以从相对的两个方向传导并离开所述导流腔道;对应位于所述导流结构1的正中间位置的上方的所述电芯2在上述两个方向上的路程是相等的,但其余的不在所述正中间位置上但同样位于靠内位置的各所述电芯2在上述两个方向上的路程是不等的;当所述导流腔道中设置了所述阻挡件之后,所述电芯2产生的爆喷气流仅能从一个方向传导并离开所述导流腔道,即缩短所述爆喷热流在所述导流腔道内的传导路径,使得所述爆喷热流能够更快地传导至所述导流腔道的外部,避免所述导流腔道内积聚的气压过大而阻碍热失控电芯的爆喷行为。
83.作为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阻挡件设置于所述导流腔道的中间位置上,此时所述阻挡件到两侧出口的距离相等,可使得与所述阻挡件邻近的所述电芯2在热失控时产生的爆喷气流在所述导流腔道内所走的距离更小,提升了所述导流结构1的热流疏导效果。作为一个更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阻挡件设置于所述导流腔道的中间位置上,并且所述阻挡件完全封堵所述导流腔道;当所述阻挡件完全封堵所述导流腔道时,可以防止一侧的热流涌入另一侧所述导流腔道中。作为另一个更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阻挡件设置于所述导流腔道的中间位置上,并且所述阻挡件完全封堵所述导流腔道,位于各所述导流腔道中的所述阻挡件相连为一体并固设于所述置物板上102上;此时的导流结构1不仅具有较好的疏导热流的效果,其自身的结构强度也得到提升,在受到外力冲击或撞击时表现出更好的抗性,使得所述电池包整体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以及耐用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84.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此外,说明书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