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微基站装配式混凝土基础墩的制作方法

2022-11-12 16:28:4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基站建设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基站装配式混凝土基础墩。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大部分5g微基站建设均在老建筑屋顶设置,其固定方式主要为:一是依靠建筑女儿墙打膨胀螺栓固定微基站塔桅,存在问题是容易破坏女儿墙和屋顶防水层,造成屋顶漏水,同时基站塔桅固定方式过于简陋,在暴风等恶劣气候存在一定结构安全风险;二是依靠现浇混凝土墩作为基站塔桅的固定方式,存在问题是现场施工扰民,由于施工受天气影响较大,现浇混凝土基础的施工周期长,效率低,施工队伍需多次进出,对居民造成极大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微基站装配式混凝土基础墩,其在施工过程中可以确保建筑屋顶微基站的结构安全,减少对建筑的破坏,提高施工效率,加快5g基站的建设进度。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微基站装配式混凝土基础墩,包括第一墩体;
5.所述第一墩体上水平设有向外伸出的榫头部,所述第一墩体的上端设有连接板;
6.所述连接板部分位于所述榫头部上,所述连接板上周向设有数个第一连接孔。
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8.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墩体,所述第二墩体上设有与所述榫头部相配合的榫槽部,所述第二墩体与所述第一墩体通过所述榫槽部与榫头部的配合相互卡接。
9.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榫头部与所述榫槽部均呈燕尾状。
10.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榫头部为两个且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墩体的两侧,所述第二墩体为两个且对称卡接在所述第一墩体的两侧。
11.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导电片,所述第一导电片呈l形并竖直设置在所述第一墩体内,所述第一导电片的下端从所述第一墩体内水平向外伸出,所述第一导电片的上端从所述第一墩体的上端伸出。
12.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片的上端并列设有数个第二连接孔。
13.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导电片,所述第二导电片呈l形并竖直设置在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墩体内,所述第二导电片的下端从所述第二墩体内水平向外伸出,所述第二导电片的上端从所述第二墩体的上端伸出。
14.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片的上端并列设有数个第三连接孔。
15.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的上端固定设有插杆,所述插
杆上沿着所述插杆的长向方向竖直设有插孔,所述插杆的周侧水平设有第四连接孔。
16.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的上端倾斜固定设有连接片,所述连接片上设有第四连接孔。
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墩体和第二墩体,第一墩体和第二墩体可以进行模块化生产,无需在屋顶浇筑,施工速度快、施工质量高、施工环境和劳动条件得到改善,并且可以加快5g基站的建设进度。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一种微基站装配式混凝土基础墩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一种微基站装配式混凝土基础墩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一种微基站装配式混凝土基础墩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一种微基站装配式混凝土基础墩的现场安装示意图。
23.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的一种微基站装配式混凝土基础墩的一现场安装示意图。
24.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的一种微基站装配式混凝土基础墩的另一现场安装示意图。
25.图中,各个标记的表示含义如下:
26.1、第一墩体;11、榫头部;12、连接板;121、第一连接孔;122、插杆;123、第四连接孔;124、连接片;125、第五连接孔;2、第二墩体;21、榫槽部;3、第一导电片;31、第二连接孔;4、第二导电片;41、第三连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详细说明如下:
28.实施例1
29.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微基站装配式混凝土基础墩,包括第一墩体1;
30.所述第一墩体1上水平设有向外伸出的榫头部11,所述第一墩体1的上端设有连接板12;
31.所述连接板12部分位于所述榫头部11上,所述连接板12上周向设有数个第一连接孔121。
32.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墩体1,第一墩体1可以在非屋顶上进行批量浇筑生产,第一连接孔121用于使连接板12与第一墩体1连接,第一墩体1上的连接板12用于与塔桅进行连接,使第一墩体1在运送至建筑物上时,塔桅直接安装在第一墩体1上,避免了对女儿墙和屋顶的破坏。
33.实施例2
34.请参阅图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还包括第二墩体2,所述第二墩体2上设有与所述榫头部11相配合的榫槽部21,所述第二墩体2与所述第一墩体1通过所述榫槽部21与榫头部11的配合相互卡接。
35.通过设置第二墩体2,第二墩体2与第一墩体1通过榫槽部21与榫头部11的配合相互卡接,可以增加第一墩体1的配重,同时也保证了塔桅的连接稳定性。
36.请参阅图2,所述榫头部11与所述榫槽部21均呈燕尾状。
37.通过将榫头部11与榫槽部21设置成燕尾状,可以使第一墩体1和第二墩体2在竖直方向上进行卡接,在第一墩体1和第二墩体2卡接完成后,第一墩体1和第二墩体2在水平方向上不易分离,保证了整体结构的连接稳固性。
38.请参阅图2,还包括第一导电片3,所述第一导电片3呈l形并竖直设置在所述第一墩体1内,所述第一导电片3的下端从所述第一墩体1内水平向外伸出,所述第一导电片3的上端从所述第一墩体1的上端伸出。
39.设置的第一导电片3选用镀锌扁铁,设置的第一导电片3的下端用于接地,第一导电片3起到防雷作用。
40.请参阅图2,所述第一导电片3的上端并列设有数个第二连接孔31。
41.设置的第二连接孔31用于使第一导电片3与塔桅通过导线连接,起到导电作用。
42.实施例3
43.请参阅图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榫头部11为两个且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墩体1的两侧,所述第二墩体2为两个且对称卡接在所述第一墩体1的两侧。
44.设置的两个第二墩体2可以使第一墩体1两侧的配重增加,进一步增加第一墩体1的稳定性。
45.请参阅图3,还包括第二导电片4,所述第二导电片4呈l形并竖直设置在一个所述第二墩体2内,所述第二导电片4的下端从所述第二墩体2内水平向外伸出,所述第二导电片4的上端从所述第二墩体2的上端伸出。
46.设置的第二导电片4的材料选用镀锌扁铁,设置的第二导电片4的下端用于接地,第二导电片4起到防雷作用。
47.请参阅图3,所述第二导电片4的上端并列设有数个第三连接孔41。
48.设置的第三连接孔41用于使第二导电片4与塔桅通过导线连接,起导电作用。
49.实施例4
50.请参阅图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连接板12的上端固定设有插杆122,所述插杆122上沿着所述插杆122的长向方向竖直设有插孔,所述插杆122的周侧水平设有第四连接孔123。
51.本实施例设置的插杆122用于与塔桅进行配合,塔桅插装在插孔内,并且插杆122上的第四连接孔123用于拧入膨胀螺栓,抵触在塔桅上,保证塔桅的连接稳定性。
52.在本实施例中,当塔桅的长度较短时,例如塔桅长度为1米,可以选用本实施例的插杆122直接与塔桅进行配合。
53.本实施例中的选用一个第一墩体1和一个或者两个第二墩体2.
54.实施例5
55.请参阅图5和图6,所述连接板12的上端倾斜固定设有连接片124,所述连接片124
上设有第五连接孔125。
56.本实施例设置的连接片124用于通过支撑杆与塔桅进行配合,当塔桅的长度较长时,例如塔桅长度为3米或者6米,可以选用3组第一墩体1和第二墩体2,每一组的第一墩体1为1个,第二墩体2为一个或者两个,设置的连接片124则用于连接支撑杆的一端,支撑杆的另一端与塔桅连接,形成对塔桅的斜向支撑,进一步保证塔桅的连接稳定性。
5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58.此外,术语
“”
、“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
“”
、“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59.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60.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61.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物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物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