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塑胶双色模具用开合模机构的制作方法

2022-11-12 08:02:4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双色模具相关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塑胶双色模具用开合模机构。


背景技术:

2.双色模具即两种塑胶材料在同一台注塑机上注塑,分两次成型,但是产品只出模一次的模具。一般这种模塑工艺也叫双料注塑,通常由一套模具完成,且需要专门的双色注塑机。双色模具在市场上日益盛行,于这种工艺可以使产品的外观更加漂亮,易于换颜色而可以不用喷涂,但造价昂贵,技术要求高。其中双色模具按结构分类可分为:型芯旋转式、型芯后退式、推板旋转式。其中型芯旋转式又可分成分体式和连体式两种类型,所谓分体式是用装在一台注塑机上的两副模具来完成双色产品的注塑成型,连体式是在一副模具中完成双色产品的注塑成型,其中型芯旋转分体式应用较为广泛。
3.现有的技术存在以下问题:现有的双色模具用开合模机构使用时,设置的上模具在装配至下模具过程中稳定性较差,这样容易影响上模具在切换至与下模具正对的位置可靠性,从而降低机构的实用性,满足不了现有的使用需求,不利于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塑胶双色模具用开合模机构,本技术方案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双色模具用开合模机构使用时,设置的上模具在装配至下模具过程中稳定性较差,这样容易影响上模具在切换至与下模具正对的位置可靠性,从而降低机构的实用性,满足不了现有的使用需求,不利于使用的问题。
5.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6.一种塑胶双色模具用开合模机构,包括上模驱动机构、下模驱动机构和固定架,所述下模驱动机构设置在固定架的内侧,所述上模驱动机构设置在下模驱动机构的上方,所述下模驱动机构包括下模具、伺服电机、导柱、固定柱和螺纹杆,所述下模具、螺纹杆和固定柱均设置在固定架的内侧,所述伺服电机设置在固定架的外侧,所述固定架的外部一侧固定连接有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一端贯穿于固定架,且螺纹杆的一端与固定架的内部一侧转动连接,所述螺纹杆的表面螺纹连接有下模具,所述固定架的内部一侧远离螺纹杆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的一端贯穿下模具与固定架的内部另一侧固定连接,且固定柱的表面与下模具滑动连接。
7.优选的,所述上模驱动机构包括上模具、齿条、齿轮、驱动电机和固定板,所述驱动电机和齿轮均设置在上模具的一侧,所述固定架的外部上表面靠近中间位置处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前端固定连接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
8.优选的,所述下模具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导柱,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端通过螺纹杆与下模具螺纹连接,所述固定架通过固定柱与下模具滑动连接,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贯穿固定板固定连接有齿轮。
9.优选的,所述上模具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齿条,所述齿条的一侧与齿轮的表面啮合连接,所述固定板通过支撑座与驱动电机固定连接,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通过齿轮与齿条啮合连接,所述上模具通过齿条与齿轮啮合连接。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塑胶双色模具用开合模机构,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1.本实用新型设置有下模驱动机构和上模驱动机构,通过上模驱动机构内设置的驱动电机、齿轮和齿条之间的配合使用,与限位孔和导柱之间的配合使用对其进行限位,增加了合模时的稳定性,而通过设置的下模驱动机构对其进行切换,使其代替了人工操作,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切换时的可靠性,从而提高了合模机构的实用性,满足了现有的使用需求,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塑胶双色模具用开合模机构立体结构示意图;
13.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上模驱动机构立体结构示意图;
14.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下模驱动机构立体结构示意图;
15.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塑胶双色模具用开合模机构正视图;
16.图中标号为:
17.1、下模驱动机构;2、上模驱动机构;3、固定架;4、上模具;5、齿条;6、固定板;7、齿轮;8、支撑座;9、驱动电机;10、下模具;11、螺纹杆;12、固定柱;13、导柱;14、伺服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18.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
19.参照图1-4所示,一种塑胶双色模具用开合模机构,包括上模驱动机构2、下模驱动机构1和固定架3,下模驱动机构1设置在固定架3的内侧,上模驱动机构2设置在下模驱动机构1的上方,下模驱动机构1包括下模具10、伺服电机14、导柱13、固定柱12和螺纹杆11,下模具10、螺纹杆11和固定柱12均设置在固定架3的内侧,伺服电机14设置在固定架3的外侧,固定架3的外部一侧固定连接有伺服电机14,伺服电机14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螺纹杆11,螺纹杆11的一端贯穿于固定架3,且螺纹杆11的一端与固定架3的内部一侧转动连接,螺纹杆11的表面螺纹连接有下模具10,固定架3的内部一侧远离螺纹杆11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柱12,固定柱12的一端贯穿下模具10与固定架3的内部另一侧固定连接,且固定柱12的表面与下模具10滑动连接。
20.上模驱动机构2包括上模具4、齿条5、齿轮7、驱动电机9和固定板6,驱动电机9和齿轮7均设置在上模具4的一侧,固定架3的外部上表面靠近中间位置处固定连接有固定板6,固定板6的前端固定连接有支撑座8,支撑座8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9,上模具4的下表面开设有与导柱13相适配的限位孔(图中未画出),通过限位孔和导柱13之间的配合使用对其进行限位,提高了合模时的稳定性。
21.下模具10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导柱13,伺服电机14的输出端通过螺纹杆11与下模具10螺纹连接,固定架3通过固定柱12与下模具10滑动连接,驱动电机9的输出端贯穿固定
板6固定连接有齿轮7,上模具4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齿条5,齿条5的一侧与齿轮7的表面啮合连接,固定板6通过支撑座8与驱动电机9固定连接,驱动电机9的输出端通过齿轮7与齿条5啮合连接,上模具4通过齿条5与齿轮7啮合连接,伺服电机14和驱动电机9均通过外部电源和外部控制机构(图中未画出)进行连接,保障了机构在工作时供电量的需求。
22.本实用新型在合模时,首先操作人员通过外部控制机构启动驱动电机9工作,驱动电机9的输出端带动齿轮7在固定板6上转动,并通过齿轮7和齿条5之间的配合使用带动上模具4垂直向下移动,使其设置的导柱13对接在上模具4内开设的限位孔(图中未画出)中,最后使其设置的上模具4装配在下模具10上,从而完成合模作业。
23.在切换另一个上模具4时,操作人员则通过外部控制机构启动伺服电机14工作,伺服电机14的输出端带动螺纹杆11在固定架3上转动,其中下模具10通过固定柱12滑动连接,所以在螺纹杆11转动过程中,下模具10不会跟随转动,最后会沿固定柱12的表面移动,从而使其设置的下模具10移动到另一个上模具4的正下方,然后停止伺服电机14工作,其次通过上模驱动机构对其进行合模作业。
24.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