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移动空调的制作方法

2022-11-12 00:21:3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空调。


背景技术:

2.目前市场上有部分空调可以作为整体空调使用,也可以作为分体空调使用。
3.此种空调分为室内机和室外机,在室内机和室外机之间用两根冷媒连接管连接。当该空调器作为分体空调使用时,把冷媒连接管拉开,通过门或窗户连接内外机;当空调器作为整体空调使用时,需要把冷媒连接管缠绕起来。
4.但此种空调器在作为整体空调或分体空调使用时其在缠绕或者松开连接管的时候经常会出现绕管不方便的问题。
5.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6.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空调器在作为整体空调或分体空调使用时其在缠绕或者松开连接管的时候经常会出现绕管不方便的问题,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移动空调,其中,室内机可叠放在室外机上且在室内机上还设置盘管件,当该空调器在作为整体空调或分体空调进行使用时,只需转动室内机即可将柔性连接管缠绕在盘管件上或从盘管件上松开。其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7.一种移动空调,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以及用于将二者进行连接的柔性连接管,室内机和室外机可叠放在一起使移动空调形成整体空调也可以分开设置使移动空调形成分体空调,室内机的底部连接有盘管件,当移动空调作为整体空调使用时,将室内机叠放在室外机上,柔性连接管盘绕在盘管件的外周壁上,当移动空调作为分体空调使用时,柔性连接管从盘管件上脱落,直接连接在室内机和室外机之间;
8.上述技术方案中,盘管件的底部连接有转盘,盘管件的底部连接有转盘,室外机的顶部连接有与转盘相配合的定盘,室内机叠放在室外机上时转盘套设在定盘的外周,转动室内机时,转盘相对于定盘旋转;
9.上述技术方案中,转盘由多个不连续且均匀排布的转盘块构成,定盘由多个不连续且均匀排布的定盘块构成;
10.上述技术方案中,转盘块与定盘块卡接配合,转动转盘块时,转盘块与定盘块卡接并能够围绕定盘块旋转;
11.上述技术方案中,转盘块为底边宽、顶边窄的梯形结构,与转盘块卡接配合的定盘块为底边窄、顶边宽的倒梯形结构,相邻两个定盘块之间的弧形区域长度≥转盘块的长度;
12.上述技术方案中,定盘块的内周还设有环形的稳固筋,室内机倾斜时,转盘块与稳固筋相抵以防止室内机侧翻;
13.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稳固筋为一个连续的环形筋。
14.上述技术方案中,稳固筋由多个不连续且均匀排布的弧形筋构成,弧形筋设置在
相邻两个定盘块之间且弧形筋的弧形区域长度≥相邻两个定盘块之间的弧形区域长度;
15.上述技术方案中,定盘块的高度为x,转盘块与定盘块相配合的一边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α1,定盘块与转盘块相配合的一边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α2,稳固筋的高度为f,其中,45
°
<α1<90
°
且α1=α2时,f≤x;
16.上述技术方案中,盘管件为柱形件;
17.上述技术方案中,在室内机的底部还连接有压盘,转动室内机时,压盘抵压在柔性连接管上以使相邻两根柔性连接管紧密贴合;
18.上述技术方案中,柔性连接管的总长度和柔性连接管所缠绕的圈数通过如下公式确定:
19.且
20.其中,盘管件与转盘的总高度为h,压盘的高度为h,柔性连接管的外径为d,柔性连接管螺旋盘绕时上下相邻两根柔性连接管之间的圆心距为s,盘管件的外径为d,柔性连接管的总长度为l,柔性连接管缠绕的圈数为n;
21.上述技术方案中,盘管件与转盘的总高度h通过如下公式确定:
[0022][0023]
上述技术方案中,盘管件为水箱,室外机的顶部具有向上凸起的圆环,圆环作为定盘,水箱的底部具有向下凸出的边沿,边沿作为与定盘相配合转动的转盘。
[0024]
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移动空调(为描述方便,本技术中将既可以作为分体式空调使用也可以作为整体式空调使用的移动式空调简称为分体组合移动式空调),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为:
[0025]
一、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室内机可叠放在室外机上且在室内机上还设置盘管件,当该空调器在作为整体空调或分体空调进行使用时,只需转动室内机即可将柔性连接管缠绕在盘管件上或从盘管件上松开,使柔性连接管的缠绕和松开方式方便可靠、简单易行,便于人员操作。
[0026]
二、本技术实施例中相互叠放在一起的室内机和室外机之间是通过相互卡接配合的转盘块和定盘块以实现转动连接的,由于转盘块和定盘块之间的卡接配合关系,能够使在缠绕或松开柔性连接管的过程中安全和稳定,避免了室内机在转动时发生倾倒,实用性较高。
[0027]
三、本技术实施例中对柔性连接管的盘管区域尺寸也进行了设定,避免盘管区域尺寸过大或过小,从而使连接管盘绕在盘管区域内时可以更加的紧密,并且在盘绕时还能够避免因连接管被挤压变形所导致的整机流量变小,保证了整机的性能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28]
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移动空调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9]
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移动空调中室内机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0030]
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移动空调中室外机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0031]
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移动空调中室内机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32]
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移动空调中室内机去掉盘管外罩后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33]
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移动空调中室内机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4]
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移动空调中室内机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0035]
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移动空调中室外机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36]
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移动空调中室外机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37]
图10位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移动空调中室外机与盘管件的盘管区域装配结构示意图;
[0038]
图11为图9中a-a面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39]
图12为图10中b-b面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40]
图13为图11中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41]
图14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移动空调中盘管区域的尺寸设计图;
[0042]
图1-14中,其中:1-室内机,2-室外机,3-柔性连接管,4-盘管件,411-盘管外罩,412-盘管区域,5-转盘,511-转盘块,6-定盘,611-定盘块,7-稳固筋,711-弧形筋,8-压盘。
具体实施方式
[0043]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案例和附图1-14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
[0044]
实施例1:
[0045]
一种如图1所示的分体组合移动式式空调器,主要包括室内机1和室外机2以及用于将二者进行连接的柔性连接管3,当该空调器作为分体空调进行使用时,室内机1放在室内侧,室外机2放在室外侧,其中,室内机1包含蒸发器、离心风叶及风道、电器盒和控制器盒等部件(图中未示出),室外机2包含冷凝器、压缩机、节流原件、离心风叶及风道、四通阀及其他一些管路件(图中未示出),柔性连接管3设有两根,其用于输送冷媒,两根柔性连接管3将室内机1和室外机2进行连接时,其中一根柔性连接管3的一端与室内机1蒸发器的进管端连接,另一端与室外机2节流原件的出口端连接,另一根柔性连接管3的一端与室内机1蒸发器的出口端连接,另一端与室外机2压缩机吸气管相连接,两根连接管的两端分别焊接在室内机1和室外机2上。值得说明的是,该空调器不管是作为整体空调进行使用还是作为分体空调进行使用,其用于将二者进行连接的两根柔性连接管3都不会从室内机1或者室外机2上拿下。
[0046]
需要进一步的说明的是:用于连接室内机1和室外机2的柔性连接管3还具有以下性能:其具有重量轻、折弯半径小、易弯曲且多次折弯和拉展之后五边形无压痕,其材质一般主要由橡胶、纤维编织物以及其他涂层等复合而成,在本实施例中,柔性连接管3为阿科玛-多层尼龙管,当然,在一些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柔性连接管3还可以为西班牙-塑料软管或阔丹凌云-橡胶管等具有上述性能的柔性管,本实施例中不对柔性连接管3的具体型号加以限定。
[0047]
如图2所示,上述所提到的室内机1底部还固定连接有横截面为圆形的盘管件4,具体的,盘管件4为柱形件,其中,柱形状的盘管件4在本实施例中作为空调器的水箱进行使用,值得说明的是,在一些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将盘管件4的形状设置成圆台形或锥形,只要盘管件4的横截面为圆形即可,本实施例中不对盘管件4的具体形状加以限制,为
了方便说明,下述方案中是将盘管件4的形状设置为柱形进行说明的。
[0048]
当空调器作为整体空调进行使用时,可将室内机1叠放在室外机2上,此时转动室外机2上的室内机1,作为输送冷媒的柔性连接管3能够盘绕在盘管件4的外周壁上从而实现对柔性连接管3的缠绕和收纳,当空调器作为分体空调进行使用时,需要把两根柔性连接管3从盘管件4上绕出,此时,反向旋转室内机1,柔性连接管3从盘管件4上脱落,直接连接在室内机1和室外机2之间。
[0049]
如图1和图4所示,为了提高室内机1和室外机2作为整体机使用时的美观效果,在室内机1的底部边缘处还连接有盘管外罩411,如图6所示,在增加了盘管外罩411后,在盘管外罩411和盘管件4之间形成一个用于容纳柔性连接管3的盘管区域412,当室内机1叠放在室外机2上时,室内机1底部的盘管外罩411与室外机2的顶部贴合,转动室内机1,柔性连接管3盘绕在盘管件4上并处于盘管区域412内(值得说明的是,盘管外罩411是可拆卸的连接室内机1的底部,在盘管或松管的过程中,将盘管外罩411从室内机1上拆下,从而方便操作,待操作完成后,再将盘管外罩411安装在室内机1底部)。
[0050]
上述的空调器在作为整体空调或分体空调进行使用时,只需转动室内机1即可将柔性连接管3缠绕在盘管件4上或从盘管件4上松开,使柔性连接管3的缠绕和松开方式方便可靠、简单易行,便于人员进行操作。
[0051]
下面对室内机1如何在室外机2上进行转动进行详细说明,具体的,如图2和图3所示,在盘管件4的底部连接有转盘5,转盘5固定连接在盘管件4底部的边缘处,在室外机2的顶部连接有与转盘5相配合的定盘6,室内机1叠放在室外机2上时转盘5套设在定盘6的外周,转动室内机1时,转盘5能够相对于定盘6进行旋转,在转动的同时将柔性连接管3缠绕在盘管件4上或将柔性连接管3从盘管件4上绕下,柔性连接管3盘绕在盘管件4上的状态如图5和图10所示。
[0052]
如图2、图3、图7和图8所示,上述所提到的转盘5是由多个不连续且均匀排布的转盘块511构成的,定盘6由多个不连续且均匀排布的定盘块611构成的,转盘块511套在定盘块611的外围进行转动,也就是说,当该空调器作为整体空调进行使用时,在室外机2不动的情况下,把室内机1朝着一个方向进行转动,室内机1带动盘管件4在定盘块611上进行转动,将柔性连接管3盘绕在盘管件4表面,同样,当空调器作为分体空调进行使用时,需要把柔性连接管3拉出时,在室外机2不动的情况下,只需把室内机1朝着反方向转动,即可将柔性连接管3逐渐从盘管件4上脱落下来,继续转动就可以把柔性连接管3拉出,并且还可以把柔性连接管3拉直。
[0053]
为了保证叠放在室外机2上的室内机1在缠绕柔性连接管3或松开柔性连接管3的过程中不会存在竖直方向的位移或者晃动,本实施例中,将转盘块511与定盘块611在竖直方向上进行卡接配合并形成限位,在转动转盘块511时,转盘块511与定盘块611卡接并能够围绕定盘块611进行旋转,定盘块611对转盘块511在竖直方向上进行限位,从而避免转盘块511在转动时在竖直方向上发生位移和晃动,提高了室内机1在转动时的整体稳定性。
[0054]
具体的,如图12和图13所示,将转盘块511设置成底边宽、顶边窄的梯形结构,与转盘块511卡接配合的定盘块611设置成底边窄、顶边宽的倒梯形结构,并将相邻两个定盘块611之间的弧形区域长度设置成大于或等于转盘块511的长度,以满足可以将转盘块511放在相邻两个定盘块611之间的弧形区域内。当室内机1放在室外机2上缠绕柔性连接管3的时
候,需要将转盘块511先放在相邻两个定盘块611之间的弧形区域内,然后再旋转转盘块511,旋转的转盘块511卡接在定盘块611内并可以在多个定盘块611所形成的圆环外侧顺利的进行旋转,由于将转盘块511和定盘块611设置成上述结构,能够避免转盘块511在转动时在竖直方向上发生位移和晃动,提高了室内机1在转动时的整体稳定性。
[0055]
在停止旋转后,如果各个转盘块511正好完全处于相邻两个定盘块611之间弧形区域内时,那么此时室内机1是不稳定的,室内机1容易倾倒或侧翻,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定盘6的内周还设有环形的稳固筋7,如图9和图11所示,稳固筋7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非连续的,即稳固筋7可以是一根连续的环形筋条也可以是多个弧形筋711所组成的不连续的环形筋。
[0056]
当稳固筋7是非连续时,稳固筋7是由多个不连续且均匀排布的弧形筋711构成的,弧形筋711设置在相邻两个定盘块611之间且弧形筋711的弧形区域长度大于等于相邻两个定盘块611之间的弧形区域长度,从而可以使弧形筋711将相邻两个定盘块611之间的弧形区域完全封堵,在弧形筋711的作用下,能够保证停止旋转后的室内机1不会发生倾倒和侧翻,提高了室内机的稳定性。
[0057]
考虑在转动的过程中室内机1的受力和稳定性,本实施例中还对转盘5、定盘6和稳固筋7的参数做进一步的设置,如图12和图13所示,其中;
[0058]
定盘块611的高度为x;
[0059]
转盘块511与定盘块611相配合的一边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α1;
[0060]
定盘块611与转盘块511相配合的一边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α2;
[0061]
稳固筋7的高度为f;
[0062]
基于实际做样情况以及受力仿真,对α1的范围给出设计值,当45
°
<α1<90
°
此结构的稳定性最好,即室内机1的稳定性最好,并且当α1=α2时,f≤x。值得说明的是,在一些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转盘块511和定盘块611的高度可以不一样高,本实施例中是以转盘块511和定盘块611等高进行说明的。
[0063]
此外,为了使盘管区域412内的柔性连接管3能够紧密的盘绕在盘管件4上,在柔性连接管的盘管区域412上部设置一圈压盘8,即在室内机1的底部设置压盘8,压盘8固定连接在室内机1的底部,在柔性连接管3盘绕在盘管件4的外壁上后,可以边旋转边向下压室内机1,这样柔性连接管3就不会再盘管件4的竖直方向上有上下位置的变化,可以使柔性连接管紧密的盘绕在盘管件4的外壁上。值得说明的是,用于连接室内机1和室外机2的柔性连接管3与室内机1和室外机2相连接的部分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时,柔性连接管3的连接部分是垂直的,此时在柔性连接管3垂直部分的作用下室内机1室外机2之间并没有贴合,二者之间是存在一定间隙的,当边旋转边向下压室内机1时,垂直部分的柔性连接管3逐渐被压弯并变成水平,当柔性连接管3与室内机1和室外机2的连接部分完全变为水平后,室内机1和室外机2才相互贴合在一起。
[0064]
另外,在实际做样情况中发现,柔性连接管3的盘管区域412的设计也直接影响到柔性连接管能否紧密的缠绕在盘管件4的外壁上,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对盘管区域412内的尺寸做出如下设定:其中,柔性连接管3的总长度和柔性连接管3所缠绕的圈数通过如下公式确定:
[0065]

[0066]
如图14所示,其中;
[0067]
盘管件4与转盘5的总高度为h;
[0068]
压盘8的高度为h;
[0069]
柔性连接管3的外径为d;
[0070]
柔性连接管3螺旋盘绕时上下相邻两根柔性连接管3之间的圆心距为s;
[0071]
盘管件4的外径为d;
[0072]
柔性连接管3的总长度为l;
[0073]
柔性连接管3缠绕的圈数为n。
[0074]
进一步的,在实际做样情况中还发现,如果柔性连接管3的盘管区域412高度太大,那么缠绕在盘管件4外壁上的柔性连接管3就会太松,在整机的运行过程中由于振动会出现管与管之间相互碰撞或摩擦导致出现异响的问题;如果柔性连接管3的盘管区域412高度太小,那么柔性连接管3在盘绕的过程中就会被挤压变形,管径会变小,整机流量随之变小,将会影响到整机的性能即可靠性,所以柔性连接管3的盘管区域412的高度需要根据柔性连接管3的长度和管径、柔性连接管3的排布和压紧程度进行设计,通过多次的设计改机及实践,对柔性连接管3盘管区域412的高度(盘管区域412的高度即盘管件4与转盘5的总高度,用h表示)给出以下设计范围:
[0075]
并且s≈0.9d
[0076][0077][0078]
由于实际应用中s2远小于(πd)2,所以上述公式还可以进一步简化为:
[0079][0080]
下面以一12k移动空调机为例,将单根柔性连接管3的长度设置为3000mm,两根柔性连接管3的总长度l为6000mm,压盘的高度h为10mm(一般设计上,压盘的高度在10mm左右),连接管外径d为18mm,则螺距s为16.2mm(即上下相邻两根柔性连接管3之间的圆心距),水箱的外直径d为353mm,根据以上计算公式,可以得到,盘管区域412高度h的最佳范围大概为104mm-114mm的范围之内,得到的此计算值与工程应用非常吻合。
[0081]
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中解决了分体式空调器中柔性连接管3缠绕和松开不便的问题,使本技术实施例中柔性连接管3的缠绕和松开方式方便可靠,简单易行,并且本实
施例中对柔性连接管3的缠绕结构合理设计,使得在缠绕或松开柔性连接管3的过程中机体更加的安全和稳定,避免了倾倒侧翻等问题发生,实用性较高,而且,本技术的实施例中还对柔性连接管3盘管区域412的尺寸设计做出了详细说明,从而避免了因为盘管区域412空间设计不合理而导致柔性连接管3在盘绕时所出现的异响以及其他性能级的可靠性问题。
[0082]
实施例2:
[008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当盘管件4作为水箱时,室外机2的顶部具有向上凸起的圆环,此时,室外机2顶部向上凸起的圆环即作为定盘6,当盘管件4作为水箱时,在水箱的底部还具有向下凸出的边沿,此时,水箱底部的边沿作即为与定盘6相配合转动的转盘5。
[0084]
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一些实施例进行描述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悉的,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或等效替换。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修改以适应具体的情况及材料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此处所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所有落入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的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