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船用推进器安装架、船用推进器及船舶的制作方法

2022-11-09 23:20:5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船舶领域,具体而言,涉及船用推进器安装架、船用推进器及船舶。


背景技术:

2.已知技术中,船用推进器的起翘释放功能主要采用滑槽和卡点进行限位,但是这些已知技术中实现起翘释放功能的结构,船用推进器存在在船体颠簸或其他外界干扰力作用下意外脱出起翘位置或其他位置的可能,使用安全性相对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船用推进器安装架、船用推进器及船舶,以解决已知起翘结构可能在外界干扰力作用下意外脱出而造成安全风险的问题。
4.本技术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5.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船用推进器安装架,用于将船用推进器机身安装于船体,包括固定座和档位卡架。固定座用于安装于船体;所述固定座限定相间隔的第一卡位和第二卡位;
6.所述档位卡架一端设有轴件,所述轴件能够支撑于所述第一卡位或第二卡位,所述档位卡架的另一端用于支撑所述船用推进器机身,且当所述轴件支撑于所述第一卡位时,所述船用推进器机身被支撑于水上状态,当所述轴件支撑于所述第二卡位时,所述船用推进器机身被支撑于水下状态;
7.其中,所述固定座具有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一侧限定一滑移轨迹;所述轴件沿轴向弹性地抵顶所述固定座,并能够沿所述滑移轨迹移动;所述滑移轨迹经过所述第一卡位和所述第二卡位,且所述滑移轨迹不在同一平面上。
8.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船用推进器安装架,结合轴件的弹性压合及所述滑移轨迹不在同一平面上,使得轴件在不同卡位之间的变动需要克服弹性力提供的阻尼,进而使得船用推进器不容易受外界干扰而发生意外的状态变动,提高使用安全性。
9.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
10.所述第一表面开设有内凹的第一档位槽;所述第一档位槽的槽底面包括相连的第一面段和第二面段,所述滑移轨迹经过所述第一面段和所述第二面段;所述第一卡位位于所述第一面段处,所述第二卡位位于所述第二面段远离所述第一面段一端;
11.所述第一面段的凹入深度大于所述第二面段的凹入深度。
12.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
13.所述第一面段和所述第二面段之间通过第一过渡面段过渡连接,所述第一过渡面段和所述第二面段倾斜相交。
14.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
15.所述第一档位槽的槽底面凸设有分隔壁,所述分隔壁的上下两端分别和所述第一档位槽的槽侧面的上下两端相间隔;所述滑移轨迹围绕所述分隔壁设置。
16.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
17.所述第一档位槽的槽底面还包括第三面段,所述第三面段的上端通过第二过渡面段过渡连接于所述第一面段的位置较高一端,所述第三面段的下端通过第三过渡面段过渡连接于所述第二面段的位置较低一端。
18.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
19.所述滑移轨迹包括第一轨迹和第二轨迹;
20.所述第一轨迹为从所述第二卡位经所述第二面段较高一端、所述第一面段较高一端、所述第一面段较低一端到达第一卡位的路径;
21.所述第二轨迹为从第一卡位经所述第一面段的较高一端、第二过渡面段、第三面段、第三过渡面段到达所述第二面段的较低一端处的第二卡位的路径;
22.所述第一轨迹和所述第二轨迹首尾连接,形成环形的所述滑移轨迹。
23.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
24.所述轴件经所述第一轨迹从所述第二卡位到所述第一卡位时,所述船用推进器从水下状态变动至水上状态;所述轴件经所述第二轨迹从所述第一卡位到所述第二卡位时,所述船用推进器从水上状态变动至水下状态。
25.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
26.所述第二过渡面段靠近所述第一面段一端位置较低、靠近所述第三面段一端位置较高;
27.和/或,
28.所述第二过渡面段为下边凹入深度较大、上边凹入深度较小的坡面。
29.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
30.所述第三过渡面为连接所述第三面段一端凹入深度较小、连接所述第二面段一端凹入深度较大的斜面。
31.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
32.所述固定座包括间隔相对的第一座板和第二座板,所述第一表面为所述第一座板对应所述第二座板的表面;所述第二座板对应所述第一座板的表面为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开设有内凹的第二档位槽;
33.所述轴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座板和所述第二座板之间,且所述轴件的轴向两端分别伸入所述第一档位槽和所述第二档位槽内。
34.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
35.所述轴件在沿所述滑移轨迹移动时,所述轴件对应所述第二档位槽的槽底面一端与所述第二档位槽的槽底面不接触。
36.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
37.所述轴件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之间的距离,且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档位槽的槽底面和第二档位槽的槽底面之间的距离。
38.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
39.所述第二档位槽的槽侧面形状和所述第一档位槽的槽侧面形状相同。
40.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
41.所述固定座包括间隔相对的第一座板和第二座板,所述第一表面为所述第一座板
对应所述第二座板的表面;所述第二座板对应所述第一座板的表面为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开设有内凹的第二档位槽;
42.所述第二档位槽的槽侧面形状和所述第一档位槽的槽侧面形状相同;
43.所述轴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座板和所述第二座板之间,且所述轴件的轴向两端分别伸入所述第一档位槽和所述第二档位槽内;
44.所述第二档位槽的槽底面具有对应所述第一面段的第一对应面和对应所述第二过渡面段的第二对应面,所述第二对应面连接于所述第一对应面位置较高一端;
45.所述第二对应面为下边凹入深度较大、上边凹入深度较小的坡面。
46.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
47.所述第一对应面连接所述第二对应面一端设有对应过渡面段,用于所述第一对应面和所述第二对应面的过渡连接。
48.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
49.所述档位卡架包括卡架座、弹性件和所述的轴件;
50.所述卡架座一端枢接于所述船用推进器机身,另一端可滑动地安装所述轴件;
51.所述弹性件弹性支撑于所述卡架座和所述轴件之间,并对所述轴件施加沿轴向的弹性力,以使所述轴件沿轴向压抵于所述第一档位槽的槽底面。
52.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船用推进器,包括船用推进器机身和前述的船用推进器安装架。所述船用推进器机身连接于所述档位卡架。
53.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
54.所述船用推进器机身包括座件和转臂板;
55.所述转臂板一端固连于所述座件,另一端沿远离所述座件的方向伸出并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固定座;
56.所述档位卡架一端枢接于所述座件、另一端设置所述轴件。
57.第三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船舶,包括船体和前述的船用推进器,船用推进器安装于船体,用作船体的动力系统。
附图说明
5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59.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船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辅助推进器处于水上状态);
60.图2为图1的船舶的另一使用状态示意图(辅助推进器处于水下状态);
61.图3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船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推进器处于水下状态);
62.图4为图3的船舶的另一使用状态示意图(推进器处于水上状态);
63.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船用推进器的三维示意图;
64.图6为图5的船用推进器的平面示意图;
65.图7为图6中的船用推进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66.图8为图6中的船用推进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67.图9为图6中的档位卡架的结构示意图;
68.图10为图6的档位卡架沿a-a线的剖视图;
69.图11为图6中的第一座板的三维示意图;
70.图12为图1的第一座板的平面示意图;
71.图13为图12的第一座板沿b-b线的剖视图;
72.图14为图13的d处放大图;
73.图15为图12的第一座板沿c-c线的额剖视图;
74.图16为图15的e处放大图;
75.图17为图6中的第二座板的三维示意图;
76.图18为图17的第二座板的平面示意图;
77.图19为图17的第二座板沿f-f线的剖视图。
78.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79.船舶
ꢀꢀꢀꢀꢀꢀꢀꢀꢀꢀꢀꢀꢀꢀꢀꢀꢀꢀꢀꢀꢀꢀꢀꢀꢀꢀꢀꢀ
200
80.船体
ꢀꢀꢀꢀꢀꢀꢀꢀꢀꢀꢀꢀꢀꢀꢀꢀꢀꢀꢀꢀꢀꢀꢀꢀꢀꢀꢀꢀ
210
81.动力系统
ꢀꢀꢀꢀꢀꢀꢀꢀꢀꢀꢀꢀꢀꢀꢀꢀꢀꢀꢀꢀꢀꢀꢀꢀ
220
82.主推进器
ꢀꢀꢀꢀꢀꢀꢀꢀꢀꢀꢀꢀꢀꢀꢀꢀꢀꢀꢀꢀꢀꢀꢀꢀ
221
83.辅助推进器
ꢀꢀꢀꢀꢀꢀꢀꢀꢀꢀꢀꢀꢀꢀꢀꢀꢀꢀꢀꢀꢀꢀ
222
84.推进器
ꢀꢀꢀꢀꢀꢀꢀꢀꢀꢀꢀꢀꢀꢀꢀꢀꢀꢀꢀꢀꢀꢀꢀꢀꢀꢀ
240
85.船用推进器
ꢀꢀꢀꢀꢀꢀꢀꢀꢀꢀꢀꢀꢀꢀꢀꢀꢀꢀꢀꢀꢀꢀ
100
86.船用推进器机身
ꢀꢀꢀꢀꢀꢀꢀꢀꢀꢀꢀꢀꢀꢀꢀꢀꢀꢀ
110
87.机身主体
ꢀꢀꢀꢀꢀꢀꢀꢀꢀꢀꢀꢀꢀꢀꢀꢀꢀꢀꢀꢀꢀꢀꢀꢀ
111
88.连轴
ꢀꢀꢀꢀꢀꢀꢀꢀꢀꢀꢀꢀꢀꢀꢀꢀꢀꢀꢀꢀꢀꢀꢀꢀꢀꢀꢀꢀ
111a
89.机箱
ꢀꢀꢀꢀꢀꢀꢀꢀꢀꢀꢀꢀꢀꢀꢀꢀꢀꢀꢀꢀꢀꢀꢀꢀꢀꢀꢀꢀ
111b
90.水下驱动部分
ꢀꢀꢀꢀꢀꢀꢀꢀꢀꢀꢀꢀꢀꢀꢀꢀꢀꢀꢀꢀ
111c
91.座件
ꢀꢀꢀꢀꢀꢀꢀꢀꢀꢀꢀꢀꢀꢀꢀꢀꢀꢀꢀꢀꢀꢀꢀꢀꢀꢀꢀꢀ
112
92.耳板
ꢀꢀꢀꢀꢀꢀꢀꢀꢀꢀꢀꢀꢀꢀꢀꢀꢀꢀꢀꢀꢀꢀꢀꢀꢀꢀꢀꢀ
112a
93.转臂板
ꢀꢀꢀꢀꢀꢀꢀꢀꢀꢀꢀꢀꢀꢀꢀꢀꢀꢀꢀꢀꢀꢀꢀꢀꢀꢀ
113
94.船用推进器安装架
ꢀꢀꢀꢀꢀꢀꢀꢀꢀꢀꢀꢀꢀꢀꢀꢀ
300
95.档位卡架
ꢀꢀꢀꢀꢀꢀꢀꢀꢀꢀꢀꢀꢀꢀꢀꢀꢀꢀꢀꢀꢀꢀꢀꢀ
10
96.卡架座
ꢀꢀꢀꢀꢀꢀꢀꢀꢀꢀꢀꢀꢀꢀꢀꢀꢀꢀꢀꢀꢀꢀꢀꢀꢀꢀ
11
97.弹性件
ꢀꢀꢀꢀꢀꢀꢀꢀꢀꢀꢀꢀꢀꢀꢀꢀꢀꢀꢀꢀꢀꢀꢀꢀꢀꢀ
12
98.轴件
ꢀꢀꢀꢀꢀꢀꢀꢀꢀꢀꢀꢀꢀꢀꢀꢀꢀꢀꢀꢀꢀꢀꢀꢀꢀꢀꢀꢀ
13
99.衬套
ꢀꢀꢀꢀꢀꢀꢀꢀꢀꢀꢀꢀꢀꢀꢀꢀꢀꢀꢀꢀꢀꢀꢀꢀꢀꢀꢀꢀ
13a
100.支撑板
ꢀꢀꢀꢀꢀꢀꢀꢀꢀꢀꢀꢀꢀꢀꢀꢀꢀꢀꢀꢀꢀꢀꢀꢀꢀꢀ
14
101.横轴
ꢀꢀꢀꢀꢀꢀꢀꢀꢀꢀꢀꢀꢀꢀꢀꢀꢀꢀꢀꢀꢀꢀꢀꢀꢀꢀꢀꢀ
15
102.固定座
ꢀꢀꢀꢀꢀꢀꢀꢀꢀꢀꢀꢀꢀꢀꢀꢀꢀꢀꢀꢀꢀꢀꢀꢀꢀꢀ
30
103.第一座板
ꢀꢀꢀꢀꢀꢀꢀꢀꢀꢀꢀꢀꢀꢀꢀꢀꢀꢀꢀꢀꢀꢀꢀꢀ
31
104.分隔壁
ꢀꢀꢀꢀꢀꢀꢀꢀꢀꢀꢀꢀꢀꢀꢀꢀꢀꢀꢀꢀꢀꢀꢀꢀꢀꢀ
31a
105.第二座板
ꢀꢀꢀꢀꢀꢀꢀꢀꢀꢀꢀꢀꢀꢀꢀꢀꢀꢀꢀꢀꢀꢀꢀꢀ
32
106.转轴
ꢀꢀꢀꢀꢀꢀꢀꢀꢀꢀꢀꢀꢀꢀꢀꢀꢀꢀꢀꢀꢀꢀꢀꢀꢀꢀꢀꢀ
33
107.第一档位槽
ꢀꢀꢀꢀꢀꢀꢀꢀꢀꢀꢀꢀꢀꢀꢀꢀꢀꢀꢀꢀꢀꢀ
c1
108.第二档位槽
ꢀꢀꢀꢀꢀꢀꢀꢀꢀꢀꢀꢀꢀꢀꢀꢀꢀꢀꢀꢀꢀꢀ
c2
109.第一铰接孔
ꢀꢀꢀꢀꢀꢀꢀꢀꢀꢀꢀꢀꢀꢀꢀꢀꢀꢀꢀꢀꢀꢀ
k1
110.第二铰接孔
ꢀꢀꢀꢀꢀꢀꢀꢀꢀꢀꢀꢀꢀꢀꢀꢀꢀꢀꢀꢀꢀꢀ
k2
111.水面
ꢀꢀꢀꢀꢀꢀꢀꢀꢀꢀꢀꢀꢀꢀꢀꢀꢀꢀꢀꢀꢀꢀꢀꢀꢀꢀꢀꢀ
l1
112.第一表面
ꢀꢀꢀꢀꢀꢀꢀꢀꢀꢀꢀꢀꢀꢀꢀꢀꢀꢀꢀꢀꢀꢀꢀꢀ
p1
113.第二表面
ꢀꢀꢀꢀꢀꢀꢀꢀꢀꢀꢀꢀꢀꢀꢀꢀꢀꢀꢀꢀꢀꢀꢀꢀ
p2
114.槽侧面
ꢀꢀꢀꢀꢀꢀꢀꢀꢀꢀꢀꢀꢀꢀꢀꢀꢀꢀꢀꢀꢀꢀꢀꢀꢀꢀ
p3,p4
115.槽底面
ꢀꢀꢀꢀꢀꢀꢀꢀꢀꢀꢀꢀꢀꢀꢀꢀꢀꢀꢀꢀꢀꢀꢀꢀꢀꢀ
p5,p6
116.引导面
ꢀꢀꢀꢀꢀꢀꢀꢀꢀꢀꢀꢀꢀꢀꢀꢀꢀꢀꢀꢀꢀꢀꢀꢀꢀꢀ
p7
117.第一支撑面
ꢀꢀꢀꢀꢀꢀꢀꢀꢀꢀꢀꢀꢀꢀꢀꢀꢀꢀꢀꢀꢀꢀ
p8
118.第一面段
ꢀꢀꢀꢀꢀꢀꢀꢀꢀꢀꢀꢀꢀꢀꢀꢀꢀꢀꢀꢀꢀꢀꢀꢀ
p11
119.第二面段
ꢀꢀꢀꢀꢀꢀꢀꢀꢀꢀꢀꢀꢀꢀꢀꢀꢀꢀꢀꢀꢀꢀꢀꢀ
p12
120.第三面段
ꢀꢀꢀꢀꢀꢀꢀꢀꢀꢀꢀꢀꢀꢀꢀꢀꢀꢀꢀꢀꢀꢀꢀꢀ
p13
121.第一过渡面段
ꢀꢀꢀꢀꢀꢀꢀꢀꢀꢀꢀꢀꢀꢀꢀꢀꢀꢀꢀꢀ
p21
122.第二过渡面段
ꢀꢀꢀꢀꢀꢀꢀꢀꢀꢀꢀꢀꢀꢀꢀꢀꢀꢀꢀꢀ
p22
123.第三过渡面段
ꢀꢀꢀꢀꢀꢀꢀꢀꢀꢀꢀꢀꢀꢀꢀꢀꢀꢀꢀꢀ
p23
124.过渡圆角
ꢀꢀꢀꢀꢀꢀꢀꢀꢀꢀꢀꢀꢀꢀꢀꢀꢀꢀꢀꢀꢀꢀꢀꢀ
p24
125.第一对应面
ꢀꢀꢀꢀꢀꢀꢀꢀꢀꢀꢀꢀꢀꢀꢀꢀꢀꢀꢀꢀꢀꢀ
p31
126.第二对应面
ꢀꢀꢀꢀꢀꢀꢀꢀꢀꢀꢀꢀꢀꢀꢀꢀꢀꢀꢀꢀꢀꢀ
p32
127.对应过渡面段
ꢀꢀꢀꢀꢀꢀꢀꢀꢀꢀꢀꢀꢀꢀꢀꢀꢀꢀꢀꢀ
p33
128.滑移轨迹
ꢀꢀꢀꢀꢀꢀꢀꢀꢀꢀꢀꢀꢀꢀꢀꢀꢀꢀꢀꢀꢀꢀꢀꢀ
s1
129.第一轨迹
ꢀꢀꢀꢀꢀꢀꢀꢀꢀꢀꢀꢀꢀꢀꢀꢀꢀꢀꢀꢀꢀꢀꢀꢀ
s11
130.第二轨迹
ꢀꢀꢀꢀꢀꢀꢀꢀꢀꢀꢀꢀꢀꢀꢀꢀꢀꢀꢀꢀꢀꢀꢀꢀ
s12
131.第一卡位
ꢀꢀꢀꢀꢀꢀꢀꢀꢀꢀꢀꢀꢀꢀꢀꢀꢀꢀꢀꢀꢀꢀꢀꢀ
w1
132.第二卡位
ꢀꢀꢀꢀꢀꢀꢀꢀꢀꢀꢀꢀꢀꢀꢀꢀꢀꢀꢀꢀꢀꢀꢀꢀ
w2
133.卡点
ꢀꢀꢀꢀꢀꢀꢀꢀꢀꢀꢀꢀꢀꢀꢀꢀꢀꢀꢀꢀꢀꢀꢀꢀꢀꢀꢀꢀ
w3
134.水平方向
ꢀꢀꢀꢀꢀꢀꢀꢀꢀꢀꢀꢀꢀꢀꢀꢀꢀꢀꢀꢀꢀꢀꢀꢀ
x
135.竖直方向
ꢀꢀꢀꢀꢀꢀꢀꢀꢀꢀꢀꢀꢀꢀꢀꢀꢀꢀꢀꢀꢀꢀꢀꢀy具体实施方式
13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137.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138.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139.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140.实施例
141.参见图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船舶200,包括船体210和动力系统220,动力系统220安装于船体210,用于驱动船舶200移动。本实施例中的船舶200的动力系统220包括主推进器221和辅助推进器222,主推进器221和辅助推进器222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其中,主推进器221指主要提供动力的推进器,辅助推进器222指仅在部分使用情形(如单独使用主推进器221的推动力不足或其他情形)提供动力的推进器。主推进器221和辅助推进器222的结构上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142.如图1示出的,辅助推进器222可活动地安装在船体210上,在船舶200正常行使中保持在水面l1以上,以减小船舶200受到的阻力;在需要时将其桨叶或其他水下的驱动部分调节至水面l1以下提供驱动力(见于图2)。主推进器221固定安装在船体210的下部,在船舶200正常行使中保持在水面l1以下提供驱动力。主推进器221也可以采用可活动的结构形式,以便在不需要提供动力时移出水面l1来减小水的阻力。
143.在另一实施例中,参见图3,船舶200包括船体210和推进器240,推进器240可活动地安装于船体210,用于驱动船体210移动。在船舶200行使时,参见图3,推进器240位于水面l1以下;在需要时(如船舶200靠岸或水位较浅或长时间不使用时),可使推进器240变动至水面l1以上(参见图4),以减小水阻力或避免推进器240与外物碰撞。
144.参见图5-图19,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船用推进器100,用作图1示出的辅助推进器222或图3示出的推进器240。
145.参见图5和图6,本实施例中的船用推进器100可安装于船体210,用于给船舶200提供驱动力,以推动船舶200在水上移动。
146.该船用推进器100包括船用推进器机身110和船用推进器安装架300,船用推进器安装架300用于安装于船体210,船用推进器机身110安装在船用推进器安装架300上,以连接至船体210。船用推进器安装架300和船体210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例如通过焊接的方式不可拆卸地固定于船体210,或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可拆卸地连接至船体210,在此不做限定。
147.其中,船用推进器安装架300包括固定座30和档位卡架10,固定座30用于安装于船体210,档位卡架10一端支撑于固定座30、另一端支撑船用推进器机身110。例如,本实施例中,船用推进器机身110可转动地安装于固定座30,并能够相对固定座30转动以改变姿态,档位卡架10支撑于船用推进器机身110的下部。
148.配合参见图5、图7和图8,固定座30包括第一座板31和第二座板32,第一座板31和第二座板32用于固定连接至船体210。第一座板31和第二座板32间隔相对;为方便描述,定义第一座板31对应第二座板32的表面为第一表面p1,第二座板32对应第一座板31的表面的第二表面p2。所述第一表面p1开设有内凹的第一档位槽c1,所述第二表面p2开设有内凹的
第二档位槽c2,第一档位槽c1和第二档位槽c2彼此相对。
149.第一座板31设有第一铰接孔k1,第二座板32设有第二铰接孔k2,第一铰接孔k1和第二铰接孔k2对应,一转轴33的两端分别配合于第一铰接孔k1和第二铰接孔k2,用于实现对船用推进器机身110的可转动支撑。第一档位槽c1的槽侧面p3和第二档位槽c2的槽侧面p4的形状可以相同、基本相同或不同。
150.第一档位槽c1和第二档位槽c2均限定第一卡位w1和第二卡位w2,第一卡位w1、第二卡位w2及第一铰接孔k1/第二铰接孔k2在平行于第一表面p1或第二表面p2的平面上的投影呈三角形分布。其中,第一卡位w1可设置得与第一铰接孔k1/第二铰接孔k2高度齐平或基本齐平,第二卡位w2位于第一卡位w1的下方或斜下方,在船用推进器100被档位卡架10支撑于位置较高的第一卡位w1时,船用推进器100被支撑至较高的位置,处于水上状态(见于图1或图4);在船用推进器100被档位卡架10支撑于位置较低的第二卡位w2时,船用推进器100被支撑至较低的位置,船用推进器100可伸入水面l1之下,处于水下状态(见于图2或图3)。其中,第二卡位w2处可设置多个卡点w3,在船用推进器100支撑于不同卡点w3时,船用推进器100的朝向角度可在一定范围内调节,以调节推动力。第二卡位w2的多个卡点w3可依次邻近排设,使得在支撑于相邻卡点w3时,船用推进器100的朝向角度变动2-6
°

151.参见图6,本实施例中,船用推进器机身110包括机身主体111、座件112和转臂板113,其中机身主体111包括连轴111a、机箱111b和水下驱动部分111c(如桨叶)。机箱111b和水下驱动部分111c分别连接于连轴111a的轴向两端。所述转臂板113一端固连于所述座件112,另一端沿远离所述座件112的方向伸出,伸出端位于第一座板31和第二座板32之间并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固定座30上的转轴33上。连轴111a靠近机箱111b的部分固定连接在座件112上,且在连接状态下,连轴111a的轴线方向和转臂板113的延伸方向垂直。
152.参见图5和图7,本实施例中,档位卡架10一端枢接于船用推进器机身110(如枢接在座件112上的耳板112a之上),另一端支撑于第一座板31和第二座板32之间,支撑位置可以是第一卡位w1、第二卡位w2等位置。
153.配合参见图6、图9和图10,本实施例中的档位卡架10包括卡架座11、弹性件12和轴件13。本实施例中,卡架座11外观截面大致呈梯形,卡架座11在梯形的高向的一端可通过沿平行于梯形的顶边或底边的横轴15枢接至耳板112a,以实现支撑船用推进器机身110,另一端可滑动地安装轴件13,轴件13沿梯形的底边延伸,所述弹性件12弹性支撑于所述卡架座11和所述轴件13之间,并对所述轴件13施加沿轴向的弹性力。可选地,在轴件13上固定连接一支撑板14,弹性件12为一螺旋弹簧,其套设于轴件13外,且一端抵顶于卡架座11、另一端抵顶于支撑板14,用于对轴件13施加沿轴向的弹性力。
154.在其他实施例中,档位卡架10还可以设置为其他合适结构,如卡架座11设置为矩形等其他形状。
155.轴件13设置于第一座板31和第二座板32之间,且轴件13的两端可以分别伸入第一档位槽c1和第二档位槽c2,并能够支撑于第一卡位w1或第二卡位w2。并且,前述弹性件12对轴件13的弹性力朝向第一档位槽c1一侧,使得轴件13被弹性地压抵第一档位槽c1的槽底面p5,即,能使轴件13的一端面贴合第一档位槽c1的槽底面p5;而轴件13的另一端面与第二档位槽c2的槽底面p6相间隔不接触。即,所述轴件13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表面p1和第二表面p2之间的距离,且小于所述第一档位槽c1的槽底面p5和第二档位槽c2的槽底面p6之间的距
离。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轴件13的长度也可恰好等于所述第一档位槽c1的槽底面p5和第二档位槽c2的槽底面p6之间的距离,只需确保第二档位槽c2的槽底面p6不阻碍第一档位槽c1的槽底面p5带动下轴件13沿轴向的移动即可。
156.参见图11和图12,本实施例中,第一座板31在其第一表面p1一侧限定一滑移轨迹s1,具体地,该滑移轨迹s1位于从第一表面p1凹入的第一档位槽c1。
157.如前文描述,档位卡架10的一端连接在船用推进器机身110上,在外力(如操作者施加的力)带动船用推进器机身110相对固定座30转动时,船用推进器机身110将带动档位卡架10活动,基于第一档位槽c1和第二档位槽c2的形状设计,可使档位卡架10的轴件13的活动轨迹为前述的滑移轨迹s1。所述滑移轨迹s1经过所述第一卡位w1和所述第二卡位w2,即轴件13可以移动至配合于第一卡位w1或第二卡位w2,以使档位卡架10将船用推进器机身110支撑于水上状态或水下状态。如图中所示,可选地,在第一卡位w1或第二卡位w2处,第一档位槽c1的槽侧面p3处设置下凹形成的凹口。参见图7、图8和图12,轴件13在卡入凹口时,船用推进器机身110的重力将档位卡架10及其上的轴件13压抵于凹口的底部,使得轴件13能够较稳定地限位于第一卡位w1或第二卡位w2,需要变动轴件13位置时,需要先使用足够大的外力(如操作者向上提拉船用推进器机身110)克服重力来使轴件13向上退出凹口。加之,所述轴件13沿轴向弹性地抵顶于第一档位槽c1的槽底面p5,即轴件13的端面和第一档位槽c1的槽底面p5之间的摩擦阻力也能够一定程度阻止限位于第一卡位w1或第二卡位w2的轴件13发生意外的位置变化。此外,本实施例中的滑移轨迹s1不在同一平面上,第一档位槽c1的槽底面p5在滑移轨迹s1上具有不同的凹入深度,例如设置第一档位槽c1的槽底面p5在从第二卡位w2过渡到第一卡位w1的过程中存在高差变化,如此,轴件13在不同卡位之间的变动除了需要克服重力和前述摩擦阻力提供的阻尼外,还需要克服轴件13受到的来自弹性件12的弹性力,以迫使轴件13在以滑移轨迹s1移动的过程中克服弹性力,进一步提高船用推进器100在外界干扰而发生意外的状态变动的难度,提高本实施例的船用推进器100在不同卡位的稳定性,提高使用安全性。
158.继续参见图12,在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档位槽c1的槽底面p5包括相连的第一面段p11和第二面段p12,所述滑移轨迹s1经过所述第一面段p11和所述第二面段p12。所述第一卡位w1位于所述第一面段p11处,所述第二卡位w2位于所述第二面段p12远离所述第一面段p11一端,所述第一面段p11的凹入深度大于所述第二面段p12的凹入深度。配合参见图13和图14,所述第一面段p11和所述第二面段p12之间通过第一过渡面段p21过渡连接,所述第一过渡面段p21和所述第二面段p12倾斜相交,如,第一过渡面段p21和第二面段p12相交的夹角呈60-90
°
。如此,在轴件13从第二卡位w2沿第二面段p12过渡到第一面段p11的第一卡位w1时,轴件13可在弹性件12的作用下沿轴向移动至撞击第一面段p11处,发出容易被感知的振动或撞击声。尤其当第一过渡面段p21和第二面段p12的夹角达到或接近90
°
(第一过渡面段p21和第二面段p12垂直)时,轴件13从第二面段p12到第一面段p11的过程中,轴件13的轴向位置将发生突变,得轴件13在弹性件12的带动下,撞击第一面段p11产生撞击声,操作者在感知到该声音信号后即可停止施力,由船用推进器机身110自重带动轴件13下行卡入第一卡位w1。
159.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档位槽c1的槽底面p5凸设有分隔壁31a。所述分隔壁31a的上下两端分别和所述第一档位槽c1的槽侧面p3的上下两端相间隔,所述滑移轨迹s1
围绕所述分隔壁31a设置。所述第一档位槽c1的槽底面p5还包括第三面段p13,所述第三面段p13的上端通过第二过渡面段p22过渡连接于所述第一面段p11的位置较高一端,所述第三面段p13的下端通过第三过渡面段p23过渡连接于所述第二面段p12的位置较低一端。
16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面段p12和第三面段p13分别位于分隔壁31a的水平方向x两侧,分隔壁31a限定所述第二面段p12的远离所述第一面段p11一侧的边界,并具有朝向所述第二面段p12一侧的引导面p7,所述引导面p7为较高一端向所述第一面段p11一侧倾斜的斜面或弧形面。所述第一面段p11位于所述第二面段p12在水平方向x远离分隔壁31a的一侧,且所述第一面段p11以其位置较高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面段p12的较高一端,所述第一卡位w1位于所述第一面段p11的位置较低一端之处。参见图12,前述的所述滑移轨迹s1包括第一轨迹s11和第二轨迹s12。其中,所述第一轨迹s11为从所述第二卡位w2经所述第二面段p12较高一端、所述第一面段p11较高一端、所述第一面段p11较低一端到达第一卡位w1的路径;第一轨迹s11上,轴件13移动平顺,且在沿第一面段p11下落至第一卡位w1的轴件13不易受外界干扰力而意外脱出第一面段p11,增大了轴件13从第一卡位w1进入第三面段p13的水平路径,降低轴件13意外脱出第一卡位w1的可能,提高使用安全性。
161.前述引导面p7的存在,使得轴件13在沿第二面段p12移动时,能够被引导面p7引导而以较确定的路径移动,并产生一定的远离第三面段p13一侧的水平位移。
162.所述第一档位槽c1的槽侧面p3具有第一支撑面p8(即前述对应第一卡位w1处的凹口的底面),所述第一支撑面p8连接于所述第一面段p11的较低一端,用于支撑位于所述第一卡位w1时的所述轴件13的周面。第一支撑面p8的形状可以为半圆弧形,以适配圆柱状的轴件13。
163.所述第二轨迹s12为从第一卡位w1经所述第一面段p11的较高一端、第二过渡面段p22、第三面段p13、第三过渡面段p23到达所述第二面段p12的较低一端处的第二卡位w2的路径;所述第一轨迹s11和所述第二轨迹s12首尾连接,形成环形的所述滑移轨迹s1。
164.如此,操作者通过手动带动船用推进器机身110相对固定座30旋转而从水下状态变动至水上状态时,轴件13沿第一轨迹s11从第二卡位w2变动至第一卡位w1,且在变动过程中,轴件13经过第一过渡面段p21时,将沿轴件13的轴向撞击第一面段p11而发出撞击信号(如撞击声或撞击产生的振动感);操作者接收到该撞击信号后,即可松开船用推进器机身110,使船用推进器机身110在自重作用下下压档位卡架10及其上的轴件13,将轴件13卡入第一卡位w1。卡于第一卡位w1的轴件13,首先受到船用推进器机身110的重力作用而不容易意外向上脱离第一卡位w1,其次,轴件13沿轴向弹性压合第一面段p11加上第一面段p11和第二面段p12之间的高差,使得轴件13无法或很难反向回到第二面段p12,进而阻止船用推进器机身110在外力干扰(如船体在水面上的颠簸)意外从水上状态变动至水下状态,确保使用安全。
165.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面段p11的延伸方向和竖直方向y呈一设定角度a1,a1大小在5-45
°
之间,如设置为15
°
、20
°
、30
°
等,且第一面段p11靠上的一端向远离分隔壁31a一侧倾斜,即第一过渡面段p21相对竖直方向y倾斜设置。该设定角度a1设置在5
°
之下,将降低第一过渡面段p21阻碍轴件13脱出第一面段p11的能力,即,使用安全性高;而设置在45
°
以上则使得操作者通过旋转船用推进器机身110带动轴件13脱出第一卡位w1过渡至第三面段p13的难度增大,影响用户体验。如此,在轴件13卡于第一卡位w1(第一面段p11的下端)时,
船体颠簸等外力使船用推进器机身110相对固定座30向上运动的趋势将受到倾斜的第一过渡面段p21的阻碍,且第一过渡面段p21将引导轴件13向远离第三面段p13一侧移动,增大了轴件13脱出第一面段p11进入第三面段p13的难度,使得在颠簸时,轴件13能够较可靠地保持在第一面段p11上,并倾向于在船用推进器机身110的重力作用下回位至第一面段p11底部的第一卡位w1处。
166.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基于对用户体验和使用安全性两者的合理取舍,或采用补救措施的方式,将该设定角度a1设置在其他角度范围,如45-60
°
或0-5
°

167.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过渡面段p22靠近所述第一面段p11一端位置较低、靠近所述第三面段p13一端位置较高,如图中所示的,第二过渡面段p22大致呈延伸方向与水平方向x呈设定夹角a2的状态,并在和第一面段p11上端连接处设过渡圆角p24,以利于平滑过渡。该设定夹角a2的大小可以设置在2-15
°
之间。通过使第二过渡面段p22靠近第三面段p13一端较高,使得在船体210颠簸等外界干扰力作用带来的轴件13相对固定座30的运动趋势难以使轴件13经第二过渡面段p22进入第三面段p13,提高了使用安全性;并且,第二过渡面段p22倾斜设置,使得即使轴件13在外界干扰力的作用下意外移动至第二过渡面段p22上的某处,在干扰力作用停止后,轴件13也可在船用推进器机身110的重力作用下沿第二过渡面段p22下滑至第一面段p11,进而回位至第一卡位w1。
168.配合参见图15和图16,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过渡面段p22还可设置为下边凹入深度较大、上边凹入深度较小的坡面。该坡面的坡角a3可设置在2-10
°
。该处所说的下边和上边为相对重力方向(即竖直方向y)而言。通过该设置,结合沿轴向弹性支撑于轴件13的弹性件12的限制或阻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轴件13竖向向上移动以进入第二过渡面段p22的可能,利于在船用推进器100受到竖向颠簸等外界干扰力时,使轴件13保持在第一面段p11上而不易进入第二过渡面段p22或经过第二过渡面段p22进入第三面段p13。
169.继续参见图12、图15和图16,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过渡面段p22和所述第三面段p13之间呈第三面段p13一侧凹入深度较大的台阶形,如此,在操作者通过船用推进器机身110带动轴件13从第二过渡面段p22过渡到第三面段p13的过程中,轴件13可在弹性件12的作用下撞击第三面段p13,产生撞击信号(如撞击声或撞击产生的振动感)。操作者在接收到该撞击信号后即可停止用力,而使轴件13在船用推进器机身110的自重作用下沿第三面段p13下行,并经第三过渡面段p23进入第二卡位w2。即,该结构中,若需要船用推进器100从水上状态变动至水下状态(对应轴件13从第一卡位w1变动至第二卡位w2),操作者对船用推进器机身110的操作,只需使轴件13从第一卡位w1经过第一面段p11和第二过渡面段p22到第三面段p13上端即可,轴件13剩下的行程可利用船用推进器机身110自重带动,减少操作者需要用力的时间,提高用户体验。
170.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过渡面段p23为连接所述第三面段p13一端凹入深度较小、连接所述第二面段p12一端凹入深度较大的斜面。可选地,第三过渡面段p23与第三面段p13之间、第三过渡面段p23与第二面段p12之间平滑过渡。
171.通过第三过渡面段p23的斜面设置,当轴件13定位在第二卡位w2时,受弹性件12轴向弹性力的限制,轴件13不容易通过第三过渡面段p23反向回到第三面段p13,即能够一定程度上保持轴件13定位于第二卡位w2,避免因船体210颠簸等外界干扰力使轴件13从第二卡位w2脱出,提高使用安全性。
172.通过上述设置,能够可靠地保证了船用推进器100在各卡位的稳定性,提高使用环境适应能力和使用安全性,并具有良好的用户体验。
173.参见图17-图19,第二档位槽c2的槽侧面p4的外轮廓(指第二档位槽c2的槽侧面p4在第二表面p2的投影的外轮廓)可设置为与第一档位槽c1的槽侧面p3的外轮廓一致或基本一致,两者沿轴件13的轴向正对,以保持轴件13的两端能够同步地支撑于第一档位槽c1和第二档位槽c2的不同位置。例如,第二档位槽c2的槽侧面p4在对应第一卡位w1或第二卡位w2处,也设置有对应第一档位槽c1的槽侧面p3处设置的各凹口,用于支撑轴件13的对应端。
174.如前文描述,轴件13的一端端面被弹性压抵于第一档位槽c1的槽底面p5,另一端端面对应第二档位槽c2的槽底面p6,且可设置得与第二档位槽c2的槽底面p6相间隔。即,第二档位槽c2的槽底面p6基本不用于引导轴件13的轴向移动,只需不影响阻碍轴件13的轴向移动即可。因此,本实施例中,第二档位槽c2的槽底面p6大致为一与轴件13的轴线平行的平面,以减少设计和加工难度。
175.当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第二档位槽c2的槽底面p6处也可根据需要设置一些辅助结构,来辅助限制轴件13在一些位置的轴向跳动或用于提高轴件13移动的平顺性。
176.例如,所述第二档位槽c2的槽底面p6设置对应所述第一面段p11的第一对应面p31和对应所述第二过渡面段p22的第二对应面p32,所述第二对应面p32连接于所述第一对应面p31位置较高一端,所述第二对应面p32为下边凹入深度较大、上边凹入深度较小的坡面。所述第一对应面p31连接所述第二对应面p32一端设有对应过渡面段p33,用于所述第一对应面p31和所述第二对应面p32的过渡连接。第一对应面p31和第二对应面p32能够减小轴件13在抵顶于第一面段p11和第二过渡面段p22部分区域的轴向跳动范围,从而辅助限制轴件13在外界干扰力作用下的移动,提高使用安全。对应过渡面段p33提高第二档位槽c2的槽底面p6的平顺性,亦可避免在意外情况下,轴件13被卡止于第二档位槽c2的槽底面p6的平面部分和第一对应面p31之间的台阶处。
177.参见图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轴件13用于配合第一档位槽c1或第二档位槽c2的端部可设置直径增大的衬套13a,衬套13a可与轴件13的两端一体成型或通过过盈配合等连接方式连接,起到调节轴件13与第一档位槽c1或第二档位槽c2的配合间隙的作用。衬套13a可采用具有一定柔性的材料制成,以实现轴件13移动时的缓冲和减震。衬套13a可在轴件13移动过程中保持与第一档位槽c1或第二档位槽c2的槽侧面的接触。
178.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以上较佳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都不应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