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贴合设备及膜材贴合方法与流程

2022-11-09 21:47:4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贴合设备及膜材贴合方法。


背景技术:

2.由于柔性oled显示产品能够实现3d大曲率显示,因此被逐渐应用于车载中控、车载透明a柱等领域。
3.柔性oled显示产品通常包括柔性的显示面板(panel)和盖板,在柔性显示面板的显示侧设有光学胶层(oca),柔性显示面板通过光学胶层与盖板贴合。对于柔性显示面板和盖板之间的贴合方式,相关技术通常会先使柔性显示面板与盖板进行部分贴合,优先贴合的部分称为贴合起始位置。之后再对柔性显示面板或盖板施力,以使两者自贴合起始位置朝向两侧(贴合起始位置在中部时)或单侧(贴合起始位置在边缘时)逐渐相互贴合。但是,在上述贴合方式中,柔性显示面板与盖板并非整体同步贴合,而是具有先后顺序,这就容易造成柔性显示面板与盖板在贴合过程中各部分受力不均匀,同时也容易在两者之间产生气泡。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贴合设备和膜材贴合方法。
5.基于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贴合设备,包括:固定治具,包括用于固定第一待贴合膜材的第一仿形面,所述第一仿形面的形状与所述第一待贴合膜材的形状相匹配;贴合治具,包括朝向所述第一仿形面且形状相匹配的第二仿形面,以使定位于所述第二仿形面的第二待贴合膜材的形状与所述第一待贴合膜材的形状相匹配;其中,所述固定治具和所述贴合治具能够相互靠近,且在该过程中,所述第一仿形面和所述第二仿形面相互平行。
6.可选的,所述贴合治具包括:底座,朝向所述固定治具的第一表面的形状与所述第一待贴合膜材的形状匹配;静电吸附层,固定于所述底座的所述第一表面,以构成所述第二仿形面;所述贴合治具通过所述静电吸附层提供静电吸附以定位所述第二待贴合膜材。
7.可选的,所述贴合治具还设置有多个贯穿至所述第二仿形面的通孔,所述通孔与负压装置连通,所述贴合治具通过通孔提供负压吸附以定位所述第二待贴合膜材。
8.可选的,所述静电吸附层下方设置有弹性的缓冲层,所述缓冲层的厚度为0.3mm-0.6mm。
9.可选的,所述贴合设备还包括:基底,设置于所述贴合治具下方,且所述基底与所述贴合治具之间均匀布设有弹性支撑结构。
10.可选的,所述弹性支撑结构包括多个弹簧,多个所述弹簧的弹性系数和压缩行程量均相同。
11.可选的,所述基底的至少两侧还分别设置有限位机构,所述基底和所述贴合治具
中的其中一者与所述限位机构固定,另一者沿所述限位机构相对竖直滑动,以通过所述基底限定所述贴合治具的移动方向。
12.可选的,所述第一待贴合膜材为硬质膜材,所述第二待贴合膜材为柔性膜材。
13.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膜材贴合方法,采用所述贴合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14.将第一待贴合膜材固定于固定治具的第一仿形面;
15.将第二待贴合膜材定位于贴合治具的第二仿形面;
16.驱使固定治具和/或贴合治具相互靠近,以使第一待贴合膜材与第二待贴合膜材平行贴合。
17.可选的,所述将第二待贴合膜材定位于贴合治具的第二仿形面之前,还包括:
18.根据所述第一待贴合膜材的形状信息调整上料模组,以使所述上料模组的吸附部形状与所述第一待贴合膜材的形状相匹配;
19.所述上料模组通过吸附部对展平状态的所述第二待贴合膜材进行吸附固定,以使所述第二待贴合膜材的形状与所述第一待贴合膜材的形状相匹配;
20.所述上料模组将所述第二待贴合膜材放置于所述贴合治具的所述第二仿形面上,并解除对所述第二待贴合膜材的吸附固定。
21.可选的,所述上料模组包括多个伸缩杆,每个所述伸缩杆的自由端均设有吸嘴,以形成所述吸附部;每个所述伸缩杆均能够独立伸长或缩短。
22.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技术提供的贴合设备及膜材贴合方法,贴合治具通过第二仿形面对第二待贴合膜材实现可靠支撑,且贴合治具提供的承载力能够均匀的作用于第二待贴合膜材。同时,由于第一仿形面的形状和第二仿形面的形状均与第一待贴合膜材的形状相配,在固定治具和贴合治具相互移动时,第一仿形面和第二仿形面保持相互平行,以实现第二待贴合膜材的各部分同步的与第一待贴合膜材接触,进而同步受压贴合。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贴合设备在贴合第一待贴合膜材和第二待贴合膜材的示意图;
25.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上料模组的示意图;
26.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膜材贴合方法中通过上料模组进行第一待贴合膜材上料的示意图;
27.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膜材贴合方法中通过上料模组进行第二待贴合膜材上料的示意图;
28.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膜材贴合方法中通过上料模组进行成品下料的示意图;
29.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待贴合膜材和第二待贴合膜材贴合完成后的成品示意图。
30.附图标记说明:
31.1、固定治具;11、第一仿形面;2、第一待贴合膜材;
32.3、贴合治具;31、第二仿形面;32、底座;321、第一表面;33、静电吸附层;34、通孔;35、缓冲层;
33.4、第二待贴合膜材;5、基底;6、弹性支撑结构;61、弹簧;
34.7、限位机构;8、上料模组;81、伸缩杆;82、吸附部;821、吸嘴;9、成品。
具体实施方式
35.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
36.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37.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
38.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绝不作为对本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39.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外定义,本技术实施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技术实施例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40.在背景技术所述的贴合方式中,第二待贴合膜材4是通过承载结构(通常情况下,在贴合时,第二待贴合膜材4位于第一待贴合膜材2的下方),例如载膜或治具(pad)等,对其施加支撑力,迫使第二待贴合膜材4与第一待贴合膜材2接触,从而使第二待贴合膜材4逐渐的与第一待贴合膜材2贴合。当第一待贴合膜材2为复杂的异形结构,例如波浪形(或称s形)时,其具有连续交替设置的凸出弧形和凹陷弧形,若使用背景技术中的贴合方式,则在贴合进行至第一待贴合膜材2的波峰处或波谷处之后,由于第一待贴合膜材2的形状会发生突变,承载结构很难及时的根据第一待贴合膜材2的形状变化而调整其所施加的力,因此会造成第二待贴合膜材4在贴合于第一待贴合膜材2的过程中受力不均匀,在该受力不均匀的位置则容易出现气泡。
41.为了使第二待贴合膜材4在与第一待贴合膜材2贴合过程中受力更加均匀,申请人认为可摒弃相关技术中由部分(即贴合起始位置)至整体的贴合方式,而使第二待贴合膜材4上的各个位置同步的与第一待贴合膜材2接触,并受压贴合。这样即使第一待贴合膜材2的形状较为复杂,尺寸较大,只要保证对第二待贴合膜材4提供的承载力是均匀分布于第二待贴合膜材4上,即可保证第二待贴合膜材4在与第一待贴合膜材2贴合过程中,其各个部分受力均匀,避免出现气泡等缺陷。
42.为了实现上述第二待贴合膜材4与第一待贴合膜材2整体同步贴合,则需要使第二待贴合膜材4在与第一待贴合膜材2贴合前,其形状已经与第一待贴合膜材2的形状相匹配。
43.有鉴于此,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贴合设备,包括:固定治具1和贴合治具3。固定治具1包括用于固定第一待贴合膜材2的第一仿形面11,第一仿形面11的形状与第一待贴合膜材2的形状相匹配;贴合治具3包括朝向第一仿形面11且形状相匹配的第二仿形面31,以使定位于第二仿形面31的第二待贴合膜材4的形状与第一待贴合膜材2的形状相匹配;其中,固定治具1和贴合治具3能够相互靠近,且在该过程中,第一仿形面11和第二仿形面31相互平行。
44.例如,第二待贴合膜材4为刚性膜材或柔性膜材,且第二待贴合膜材4的形状在定位于第二仿形面31前就已经与第一待贴合膜材2的形状相匹配,即第二待贴合膜材4不依靠贴合治具3完成仿形,例如在定位于第二仿形面31前,第二待贴合膜材4可通过仿形的上料模组8或其仿形设备进行仿形,待第二待贴合膜材4仿形完成后,再转移至第二仿形面31并与第一待贴合膜材2精确对位。
45.由于第二仿形面31与第一待贴合膜材2的形状相匹配,当完成仿形的第二待贴合膜材4定位于第二仿形面31上时,两者可通过第二待贴合膜材4的自重实现初步定位,在精确对位前即可使第二待贴合膜材4与第一待贴合膜材2位置相近,即两者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部分重合或部分重合。此外,由于第二待贴合膜材4的形状和第二仿形面31的形状均与第一待贴合膜材2的形状相匹配,通过第二仿形面31对第二待贴合膜材4定位时,第二待贴合膜材4的各个部分均可与第二仿形面31保持紧密贴合,即贴合治具3能够通过第二仿形面31对第二待贴合膜材4实现可靠支撑,且贴合治具3提供的承载力能够均匀的作用于第二待贴合膜材4。
46.再如,第二待贴合膜材4为柔性膜材,且第二待贴合膜材4的形状在定位于第二仿形面31前并未与第一待贴合膜材2的形状相匹配,即第二待贴合膜材4依靠贴合治具3完成仿形。在定位于第二仿形面31前,第二待贴合膜材4为展平状态,将该状态的第二待贴合膜材4转移至第二仿形面31,贴合治具3通过负压吸附、静电吸附或其他固定手段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结合,使第二待贴合膜材4与第二仿形面31紧密贴合,由于第二仿形面31的形状与第一待贴合膜材2的形状相匹配,因此可通过该方式完成第二待贴合膜材4的仿形。同时,贴合治具3能够通过第二仿形面31对第二待贴合膜材4实现可靠支撑,且贴合治具3提供的承载力能够均匀的作用于第二待贴合膜材4。
47.在贴合治具3能够对第二待贴合膜材4整体均匀支撑的基础上,固定治具1和贴合治具3相互移动时,第一仿形面11和第二仿形面31保持相互平行,如图1,即在贴合过程中,第一待贴合膜材2上的各个部分与第二待贴合膜材4上对应的各个部分之间的间距始终相等,以实现第二待贴合膜材4的各部分同步的与第一待贴合膜材2接触,进而同步受压贴合。
48.为了简化定位第二待贴合膜材4所使用的治具结构,确保治具能够对第二待贴合膜材4进行可靠定位,且定位方式对第二待贴合膜材4的贴合过程影响较小。本技术的实施例中,贴合治具3包括底座32,底座32朝向固定治具1的第一表面321的形状与第一待贴合膜材2的形状匹配;静电吸附层33,固定于底座32的第一表面321,以构成第二仿形面31,贴合治具3通过静电吸附层33提供静电吸附以定位第二待贴合膜材4。
49.为了实现上述效果,贴合治具3采用静电吸附的方式对第二待贴合膜材4进行定
位。静电吸附层33包括与静电发生器连通的导电层和覆盖在导电层上的绝缘层,以实现提供静电吸附。静电发生器通过向导电层充放电(提供静电荷)控制导电层的静电吸附的开关,并且静电吸附力的大小可以通过静电发生器的静电电压进行调节。示例性的,当贴合治具3需要定位位于第二仿形面31上的第二待贴合膜材4时,静电发生器向导电层加电,导电层与绝缘层上的第二待贴合膜材4之间产生静电吸附,第二待贴合膜材4会被吸附在贴合治具3的第二仿形面31上;当贴合治具3需要解除吸附时,静电发生器从导电层中导出电荷,导电层中的静电荷消失,导电层与第二待贴合膜材4之间的静电吸附作用消失,第二待贴合膜材4可以从贴合治具3的第二仿形面31上分离。
50.上述过程仅是为了便于理解,采用静电发生器为例进行静电吸附过程的说明,导电层上带有静电的方式可以有多种,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制。
51.此外,贴合治具3采用的静电吸附方式还具有响应及时快速的优点,在例如静电发生器运行之前贴合治具3不会产生静电吸附力,这样能够避免在转移第二待贴合膜材4的过程中,由于操作延迟导致第二待贴合膜材4在未到达预定位置即被粘贴于第二仿形面31的事故等。因此,贴合治具3采用静电吸附的方式定位第二待贴合膜材4,操作简单、安全且快捷。
52.对于覆盖于导电层上的绝缘层,其能够将导电层与其上的第二待贴合膜材4分离开,以免两者接触而导致静电吸附失效。绝缘层可以为有机或无机的绝缘材料制成的厚度较薄的材料层,只要其可以阻隔静电即可。
53.对于大尺寸的第二待贴合膜材4,单靠静电吸附定位实现难度以及功耗较大。为了降低定位第二待贴合膜材4的成本,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还会通过增设负压吸附的方式,使其与上述静电吸附方式形成配合,共同实现对第二待贴合膜材4的定位。例如,贴合治具3还设置有多个贯穿至第二仿形面31的通孔34,通孔34与负压装置连通,贴合治具3通过通孔34提供负压吸附以定位第二待贴合膜材4。
54.多个通孔34可以在第二仿形面31上均匀布置,通孔34的具体数量和尺寸、形状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在此不作具体限定。通孔34穿过静电吸附层33和底座32,以形成与负压装置连通的气路。当需要对第二仿形面31上的第二待贴合膜材4进行定位时,负压装置通过通孔34形成的气路在第二待贴合膜材4靠近第二仿形面31的一侧生成负压,在第二待贴合膜材4另一侧气压的作用下,第二待贴合膜材4紧密贴合于第二仿形面31。
55.此外,本技术的实施例中,静电吸附和负压吸附可分别先后启动也可同时启动,在此不做限定。
56.上述对如何通过本技术实施例对第二待贴合膜材4进行撑托定位进行了示例性的说明。当第二待贴合膜材4定位于贴合治具3的第二仿形面31后,可驱动固定有第一待贴合膜材2的固定治具1使其逐渐靠近第二仿形面31上的第二待贴合膜材4。直至第一待贴合膜材2与第二待贴合膜材4整体面接触,驱动固定治具1的驱动力作为挤压力迫使第一待贴合膜材2与第二待贴合膜材4贴合。
57.对于大尺寸的第一待贴合膜材2和第二待贴合膜材4,驱使二者贴合所施加的挤压力会较大,为了避免较大挤压力对两者造成损害,一些实施例中,在静电吸附层33下方设置弹性的缓冲层35,缓冲层35的厚度为0.3mm-0.6mm。在第二待贴合膜材4与第一待贴合膜材2进行贴合时,缓冲层35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减过大的挤压力,实现缓冲保护效果。
58.为了进一步控制上述挤压力,在一些实施例中,贴合设备还包括基底5,基底5设置于贴合治具3下方,且基底5与贴合治具3之间均匀布设有弹性支撑结构6。当挤压力对于贴合第二待贴合膜材4和第一待贴合膜材2过大时,弹性支撑结构6会发生弹性形变以消减过大的挤压力,达到缓冲目的,实现对第二待贴合膜材4和第一待贴合膜材2的保护。对于弹性支撑结构6,可选用厚度均匀的弹性材料层,或在基底5和贴合治具3之间均匀设置多个单独的弹性件。例如,一些实施例中,弹性支撑结构6包括多个弹簧61,多个弹簧61的弹性系数和压缩行程量均相同。对于尺寸较大的第二待贴合膜材4,相应的贴合治具3的尺寸也会较大,为了控制弹性支撑结构6的设置成本,选择在基底5和贴合治具3之间均匀设置多个弹簧61。每个弹簧61的类型、弹性系数和压缩行程量等规格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在此不作具体限定。但是需要保证构成弹性支撑结构6的所有弹簧61的一致性,以确保各个弹簧61在受压变形时对贴合治具3产生的弹力均相同。
59.此外,为了保证各个弹簧61均能够保持在设定位置,可在基底5和贴合治具3上分别开设定位槽,定位槽的位置依照弹簧61的目标位置设置。每个弹簧61的一端位于基底5设置的定位槽内,另一端位于贴合治具3设置的定位槽内。每个弹簧61对应的两个定位槽对弹簧61起到定位作用,提供弹簧61在贴合过程中的稳定性,防止贴合过程中由于弹簧61发生偏移而影响弹簧61的缓冲支撑。定位槽的形状和深度可以根据需要设置。示例性地,设置于基底5上的定位槽的底部位于同一平面,设置于贴合治具3上的定位槽的底部也位于同一平面。
60.对于设置了弹性支撑结构6的贴合设备,贴合治具3与基底5之间能够发生相对移动,但是对于贴合过程,需要保证贴合治具3不会发生水平方向的移动,以避免第二待贴合膜材4在贴合过程中与第一待贴合膜材2发生相对位移,进而造成错位贴合。为此,一些实施例中,基底5的至少两侧还分别设置有限位机构7,基底5和贴合治具3中的其中一者与限位机构7固定,另一者沿限位机构7相对竖直滑动,以通过基底5限定贴合治具3的移动方向。为了保证限位机构7的限位效果,其为刚性材料,例如金属等。
61.限位机构7可固定于基底5侧壁,在贴合时,贴合治具3沿限位机构7竖直移动。限位机构7也可固定于贴合治具3侧壁,在贴合时,贴合治具3带动限位机构7沿基底5侧壁竖直移动。限位机构7可设置在基底5的相邻两侧,只要保证在贴合过程中,基底5和贴合治具3均同时与两个限位机构7保持固定间隙,即可实现贴合治具3在贴合过程中只进行竖直方向的移动。限位机构7也可设置在基底5的相对两侧,此时不仅要保证基底5和贴合治具3均同时与两个限位机构7保持固定间隙,还需为限位机构7设置宽度相匹配的竖直滑槽,使限位机构7始终在滑槽内滑动,才能实现贴合治具3在贴合过程中只进行竖直方向的移动。当然,限位机构7还可设置在基底5的多侧,设置方式与上述内容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62.示例性的,第一待贴合膜材2可以为玻璃盖板等硬质膜材。除上述波浪形外,第一待贴合膜材2的截面还可为凹陷弧形或凸出弧形等其他异形形状。第二待贴合膜材4为柔性膜材,例如柔性oled显示面板。
63.基于同一个发明构思,结合上述各个实施例的贴合设备的描述,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膜材贴合方法,该方法具有上述各个实施例的贴合设备相应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64.一种膜材贴合方法,采用上述各个实施例的贴合设备,方法包括:
65.将第一待贴合膜材2固定于固定治具1的第一仿形面11。示例性的,如图3所示,一
些实施例中,会使用上料模组8进行第一待贴合膜材2的转移上料。例如,上料模组8通过电脑程序进行控制,在使用时,先向电脑程序输入第一待贴合膜材2的形状信息(如图纸等),上料模组8的吸附部82依照形状信息自动模拟第一待贴合膜材2的形状,完成仿形。此时上料模组8的吸附部82的形状与第一待贴合膜材2的形状相匹配。仿形后的上料模组8的吸附部82通过负压吸附等方式吸附抓取第一待贴合膜材2,并将其转移至固定治具1进行上料。固定治具1通过第一仿形面11吸附固定第一待贴合膜材2,上料模组8解除吸附,至此第一待贴合膜材2的上料过程已完成。
66.将第二待贴合膜材4定位于贴合治具3的第二仿形面31。示例性的,如图4所示,若第二待贴合膜材4为硬质膜材,上料过程与上述第一待贴合膜材2的上料过程相似,在此不再赘述。当第二待贴合膜材4为柔性膜材时,上料前的第二待贴合膜材4以展平状态放置于靠近固定治具1的位置,以实现预对位。仿形后的上料模组8对展平状态的第二待贴合膜材4进行吸附抓取,在此过程中,第二待贴合膜材4贴敷于上料模组8的吸附部82,以完成仿形。换句话说,第二待贴合膜材4在被上料模组8吸附抓取时即可完成仿形,以使自身形状与第一待贴合膜材2的形状相匹配。之后,上料模组8带动已完成仿形的第二待贴合膜材4转移至贴合治具3进行上料,贴合治具3通过第二仿形面31吸附定位第二待贴合膜材4,上料模组8解除吸附,至此第二待贴合膜材4的上料过程已完成。
67.之后,将定位于贴合治具3上的第二待贴合膜材4的oca胶层的重膜去除,并调整贴合治具3和/或固定治具1的位置,以使第一待贴合膜材2与第二待贴合膜材4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重合,以完成精确对位。
68.最后,驱使固定治具1和/或贴合治具3相互靠近,以使第一待贴合膜材2与第二待贴合膜材4平行贴合,如图1。贴合后形成的成品9固定于固定治具1,此时可通过保持仿形状态的上料模组8取下成品9并转运至目标位置,完成成品9下料,如图5和图6。
69.对于上料模组8的结构,示例性的,如图2所示,上料模组8包括多个伸缩杆81,伸缩杆81依照需求均匀的或以其他预设方式进行分布。每个伸缩杆81的一端固定,另一自由端设置吸嘴821(例如螺纹吸嘴),全部吸嘴821形成上料模组8的吸附部82,用于吸附抓取膜材。每个伸缩杆81都受控于电脑程序,并能够独立实现伸长或缩短,以使吸附部82能够变化形成所需的各种形状。
70.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对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进行了描述。其它实施例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在一些情况下,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动作或步骤可以按照不同于上述实施例中的顺序来执行并且仍然可以实现期望的结果。另外,在附图中描绘的过程不一定要求示出的特定顺序或者连续顺序才能实现期望的结果。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多任务处理和并行处理也是可以的或者可能是有利的。
71.本技术中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它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或相似的部分相互参见即可。
72.本技术的描述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技术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然的。选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技术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
73.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以上任何实施例的讨论仅为示例性的,并非
旨在暗示本技术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被限于这些例子;在本技术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步骤可以以任意顺序实现,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技术实施例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
74.尽管已经结合了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描述,但是根据前面的描述,这些实施例的很多替换、修改和变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
75.本技术实施例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的宽泛范围之内的所有这样的替换、修改和变型。因此,凡在本技术实施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省略、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