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可拆卸结构、可穿戴设备、表带及表头的制作方法

2022-11-02 02:56:5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可穿戴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可拆卸结构、可穿戴设备、表带及表头。


背景技术:

2.智能手表是将it技术与传统手表相结合的产物,其具有便于携带、易于使用、功能丰富等优点。用户可随时通过智能手表下载应用app、观看视频、查导航、玩游戏等等,使得智能手表愈发受到人们的青睐。
3.现有智能手表一般具有表头以及用于将表头绑缚在人体上的表带,且表头和表带之间的装配一般具有可拆卸性,使得用户可以通过更换表带或表头,来获得不同的使用体验。因此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表带和表头之间的拆装是否易操作,已经成为了人们的主要关注对象。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可拆卸结构,用于表带与表头的装配,所述可拆卸结构包括:连接件、配合件以及推动件;所述连接件设置于所述表带的端部,所述配合件设置于所述表头的外壁面,所述推动件活动地设置于所述配合件上;所述连接件设置有卡接部,所述配合件设置有限位部;其中,所述连接件被配置为可从所述表带的厚度方向上与所述配合件插接;所述卡接部被配置为可在所述连接件与所述配合件插接后,与所述限位部在所述厚度方向上相卡接,以实现所述连接件与所述配合件的卡接;所述推动件被配置为可推动所述卡接部相对于所述表带位移,以解除所述卡接部和所述限位部的卡接状态。
5.本技术实施例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可穿戴设备,所述可穿戴设备包括:表带、表头以及可拆卸结构;所述可拆卸结构包括:连接件、配合件以及推动件;所述连接件设置于所述表带的端部,所述配合件设置于所述表头的外壁面,所述推动件活动地设置于所述配合件上;所述连接件设置有卡接部,所述配合件设置有限位部;其中,所述连接件被配置为可从所述表带的厚度方向上与所述配合件插接;所述卡接部被配置为可在所述连接件与所述配合件插接后,与所述限位部在所述厚度方向上相卡接,以实现所述连接件与所述配合件的卡接;所述推动件被配置为可推动所述卡接部相对于所述表带位移,以解除所述卡接部和所述限位部的卡接状态。
6.本技术实施例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表带,用于连接可穿戴设备的表头,所述表带包括:表带本体和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设置于所述表带本体的端部,且所述连接件设置有卡接部;所述表头设置有配合件和推动件,且所述配合件设置限位部;所述推动件活动地设置于所述配合件上;其中,所述连接件被配置为可从所述表带的厚度方向上与所述配合件插接;所述卡接部被配置为可在所述连接件与所述配合件插接后,与所述限位部在所述厚度方向上相卡接,以实现所述连接件与所述配合件的卡接;所述推动件被配置为可推动所述卡接部相对于所述表带位移,以解除所述卡接部和所述限位部的卡接状态。
7.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表头,用于连接可穿戴设备的表带,所述表头包括:壳体、配合件以及推动件;所述配合件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外壁面,所述推动件活动地设置于所述配合件上;所述表带设置有连接件,且所述连接件设置有卡接部;所述配合件设置有限位部;其中,所述连接件被配置为可从所述表带的厚度方向上与所述配合件插接;所述卡接部被配置为可在所述连接件与所述配合件插接后,与所述限位部在所述厚度方向上相卡接,以实现所述连接件与所述配合件的卡接;所述推动件被配置为可推动所述卡接部相对于所述表带位移,以解除所述卡接部和所述限位部的卡接状态。
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拆卸结构,在需要装配表带和表头时,通过将连接件从表带的厚度方向上与配合件进行插接,然后通过卡接部在连接件和配合件插接后,与限位部在厚度方向上相卡接,使得连接件和配合件可以相卡接,从而实现表带和表头的装配。在需要拆卸表带和表头时,通过活动的推动件推动卡接部相对于表带发生位移,使得卡接部可以与限位部相分离,解除连接件与配合件的卡接状态,从而实现表带和表头的拆卸。通过上述方式,可以提高表带和表头在拆装过程中的便捷性和易操作性。同时,采用连接件和配合件在厚度方向上配合进行插接,还可以提高表带和表头所能承受的横向拉力。
附图说明
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0.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10的结构示意图;
11.图2是图1中可穿戴设备1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12.图3是图2中表带10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13.图4是图3中表带本体110的结构示意图;
14.图5是图3中连接件120的结构示意图;
15.图6是图5中连接件120沿
ⅴ‑ⅴ
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16.图7是图2中表头20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17.图8是图7中部分壳体210、配合件220、推动件230以及复位件240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18.图9是图8中部分壳体210、配合件220以及推动件230沿
ⅵ‑ⅵ
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19.图10是图8中部分壳体210、配合件220以及推动件230沿
ⅵ‑ⅵ
在另一位置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20.图11是图9中部分壳体210和配合件220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21.图12是图9中推动件230的结构示意图;
22.图13是图8中部分壳体210、配合件220、推动件230以及复位件240沿
ⅵ‑ⅵ
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23.图14是图1中可穿戴设备10沿
ⅶ‑ⅶ
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24.图15是图1中可穿戴设备10沿
ⅶ‑ⅶ
在另一位置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25.图16是图1中可穿戴设备10沿
ⅶ‑ⅶ
在另一实施例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26.图17是图16中连接件120、卡接件123a、弹性件130以及盖板140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27.图18是图17中连接件120、卡接件123a、弹性件130以及盖板140沿
ⅺ‑ⅺ
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28.图19是图16中壳体210、配合件220以及推动件230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29.图20是图19中壳体210、配合件220以及推动件230沿
ⅸ‑ⅸ
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0.作为在此使用的“智能手表”指的是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符合手表基本技术要求的手表。手表除指示时间之外,还应具有提醒、导航、校准、监测、交互等其中一种或者多种功能。例如,手表可以具备蓝牙4.0的数据传输标准,实现协同交互能力。其还可以具备多种监测传感器,如监测环境光、地磁、温度、气压、高度、陀螺仪和加速计以及心率等数据的传感器。此外,手表的显示方式可以包括指针、数字以及图像等。
31.经申请人长期研究发现,一些技术方案中的智能手表虽然可以实现表带和表头的可拆卸连接,但是该方案中表带和表头的连接结构在横向(也即是表带的长度方向)上不可靠且结合强度低。同时,由于表带容易受到较大的横向拉力,因此上述方案中的表带和表头也往往无法满足承受100n表带横向拉力的测试要求,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就容易出现表带和表头松脱的问题,导致智能手表的可靠性降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拆卸结构、可穿戴设备、表带及表头。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对本技术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技术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2.在本技术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33.请参阅图1至图2,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10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可穿戴设备1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34.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10可以是智能手表,其可以佩戴于用户的手腕,除了可以为用户提供日历和时间等常规服务外,还可以为用户提供诸如支付、身份验证、语音通话以及视频聊天等服务,也可以监测用户的日常运动情况和身体健康状况等数据指标。如图2所示,可穿戴设备10可以包括:表带100和表头200。其中,表带100上可以设置有连接件120,表头200上可以设置有配合件220以及推动件230。连接件120可以从表带100的厚度方向x上插入配合件220,与配合件220进行卡接。推动件230可以用于推动连接件120位移,以解除连接件120和配合件220的卡接状态。由此,表带100和表头200可以通过连接件120、配合件220以及推动件230相配合实现可拆卸连接,且整个拆装过程简单便捷。同时,表带100和表头200装配后还具横向拉力承受度高的优点,保证了表带100和表头200装
配可靠性。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横向拉力可以是表带100在其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上所受的到拉力。此外,连接件120、配合件220以及推动件230可以构成可穿戴设备10的可拆卸结构300,但可拆卸结构300并不限于仅包括连接件120、配合件220以及推动件230。
35.请参阅图3至图6,图3是图2中表带10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表带本体110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3中连接件120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中连接件120沿
ⅴ‑ⅴ
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36.表带100与表头200连接,用于将表头200绑缚在用户的手腕处,以实现可穿戴设备10的穿戴。例如,表带100的数量可以有两条,且两条表带100分别与表头200相对设置的两侧进行连接。同时,一条表带100在其长度方向上可以设置有多个定位孔,另一条表带100上则可以设置有定位柱,通过将定位柱插入定位孔可以实现两条表带100的固定连接,使得用户可以通过表带100将表头200绑缚在手腕处。进一步地,表带100还可以与表头200进行可拆卸连接,以便于用户对表带100或表头200进行更换。如图3所示,表带100可以包括:表带本体110和连接件120。其中,表带本体110可以设置有上述的定位孔或定位柱,以实现可穿戴设备10的穿戴。连接件120可以设置于表带本体110的端部,用于与表头200的配合件220进行卡接,以实现表带本体110和表头200的装配。在本实施例中,表带本体110可以是柔性亲肤材质,以提高用户佩戴的舒适度。连接件120可以是刚性材质,以提高连接件120的结构强度,提高表带本体110与表头200进行装配的可靠性。此外,表带本体110和连接件120还可以一体成型,从而提高表带本体110和连接件120的结合强度。
37.表带本体110的端部可以用于安装连接件120,以便于连接件120与表头200进行连接。如图4所示,表带本体110的端部设置有用于安装连接件120的容纳腔1101,且该容纳腔1101可以在表带本体110的厚度方向上贯穿表带本体110的一侧,使得容纳腔1101内的连接件120可以从表带本体110的厚度方向x上插入表头200的配合件220,实现表带200进行装配。在本实施例中,表带本体110可以采用诸如硅胶、氟胶、皮革、织布及其复合材料等柔性亲肤材质,使得表带本体110可以具有优良的柔软性和触感,提高用户佩戴可穿戴设备10的舒适度。此外,表带本体110的外表面也可以涂布一层用于耐磨耐蚀防刮的功能材料,或者是涂布一层吸汗防汗的功能材料,以进一步提升用户佩戴的舒适度。
38.连接件120可以设置于容纳腔1101内,其可以用于与表头200的配合件220进行卡接,以实现表带本体110和表头200的装配。如图5所示,连接件120可以包括:主体部121、插接部122以及卡接部123。其中,主体部121可以设置于表带本体110的端部。插接部122和卡接部123可以设置于主体部121的同一侧。插接部122被配置为可从表带本体110的厚度方向x上插入配合件220,以实现连接件120和配合件220的插接。卡接部123被配置为可在插接部122插入配合件220后,与配合件220在厚度方向x上相卡接。如此设置,当插接部122从厚度方向x上插入配合件220后,通过卡接部123与配合件220在厚度方向x上相卡接,就可以避免插接部122从配合件220中脱出,实现连接件120与配合件220的卡接。而表带本体110则可以利用连接件120与配合件220的卡接,实现表带100和表头200的装配。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件120的材质可以是硬度较高的塑料,且主体部121、插接部122以及卡接部123可以通过注塑工艺是一体成型,以提高连接件120的结构强度。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体部121也可以是独立设置于表带本体110上的部件,即连接件120可以仅包括插接部122和卡接部123,而插接部122和卡接部123可以通过粘接、熔接以及栓接等方式与主体部121进行固定连接。
39.具体地,主体部121可以设置于表带本体110的容纳腔1101内,且主体部121还可以设置有容纳槽1211,而插接部122和卡接部123可以设置于容纳槽1211内。其中,容纳槽1211被配置为可在插接部122插入配合件220后容纳配合件220。如图5至图6所示,容纳槽1211可以与表带本体110被容纳腔1101贯穿的开口连通,而插接部122可以设置于容纳槽1211与厚度方向x上垂直的底壁上。如此设置,插接部122可以从厚度方向x上插入配合件220,实现连接件120和配合件220的插接。且在插接部122插入配合件220后,配合件220还可以被容纳槽1211所收容,以减小连接件120和配合件220插接后在厚度方向x上占据的堆叠空间,提升连接件120和配合件220插接后的一致性。相应地,容纳槽1211的形状还可以与配合件220的形状相适配,以进一步提升连接件120和配合件220卡接后的一致性。此外,主体部121在厚度方向x上还开设有与容纳槽1211相连通的通槽1212,卡接部123可以延伸至通槽1212内,并与通槽1212的侧壁连接,从而实现卡接部123与主体部121的连接。
40.插接部122可以设置于容纳槽1211内,且插接部122被配置为可从厚度方向x上插入配合件220,与配合件220相卡接。如图5至图6所示,插接部122可以倾斜设置于容纳槽1211与厚度方向x相垂直的底壁上,使得插接部122可以具有斜面,从而增大插接部122与配合件220相接触的面积,以提高插接部122与配合件220卡接后的牢固性。同时,由于表带100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受到远离表头200的拉力,因此插接部122可以朝向表带本体110远离表头200的端部倾斜设置,除了可以增大插接部122与配合件220相接触的面积外,还可以利用插接部122与配合件220的斜向扣合,还提高表带100在远离表头200方向上的拉力承受度,保证表带100和表头200的装配可靠性。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件120可以同时设置有两个插接部122,且两个插接部122可以分别位于通槽1212相对设置的两侧,以进一步提高连接件120与配合件220卡接的牢固性。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插接部122除了可以倾斜设置外,其也可以与容纳槽1211的底壁垂直设置,仅需插接部122能够从厚度方向x上插入配合件220,实现连接件120与配合件220的插接即可。
41.卡接部123可以设置于容纳槽1211内,且卡接部123被配置为可在插接部122插入配合件220后,与配合件220在厚度方向x上相卡接,从而限制插接部122在厚度方向x上的活动,实现连接件120和配合件220的装配。如图5至图6所示,卡接件123可以延伸至通槽1212内与通槽1212的侧壁进行连接,且卡接部123可以位于两个插接部122之间。如此设置,当插接部122在厚度方向x上插入配合件220时,卡接部123也可以随插接部122的插入向靠近配合件220的方向活动,从而与配合件220在厚度方向x上相卡接,避免插接部122从配合件220中脱出。
42.具体地,为了实现卡接部123与配合件220在厚度方向x上的卡接,卡接部123还被配置为可在插接部122插入配合件220的过程中,相对于主体部121发生位移,并可在复位后与配合件220在厚度方向x上相卡接。例如,配合件220可以位于卡接部123在厚度方向x上的活动路径上,且卡接部123可以具有弹性形变能力。当插接部122插入配合件220时,卡接部123就可以与配合件220相抵接,并可在配合件220的抵推下发生形变,以使卡接部123相对于主体部121发生位移,避免卡接部123与配合件220的抵接影响插接部122的正常插入。当插接部122插入至配合件220的预定位置后,卡接部123就可以通过其自身的形变作用力进行复位,与配合件220在厚度方向x上相卡接,从而限制插接部122在厚度方向x上的活动,避免插接部122从配合件220中脱出。
43.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连接件120的材质是塑料,因此卡接部123可以发生塑性形变,以相对于主体部121发生位移并复位。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件120的材质也可以是具有形变能力的金属,使得连接件120具有一定结构强度的同时,卡接部123依然可以发生形变,以相对于主体部121发生位移并复位,从而实现卡接部123与配合件220在厚度方向上的卡接。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预定位置指的可以是插接部122完全没入配合件220的位置,以减少插接部122和配合件220在厚度方向x上占据的堆叠空间。当然,预定位置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具体设置,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44.进一步地,为了使得卡接部123能够在配合件220的抵推下发生形变,并相对于主体部121产生位移,卡接部123还可以设置有第一表面1231,且第一表面1231可以是斜面。当插接部122插入配合件220时,第一表面1231可以用于与配合件220相抵接,以产生抵接力推动卡接部123发生形变,使得卡接部123相对于主体部121发生位移。当插接部122插入至配合件220的预定位置后,第一表面1231可以与配合件220相分离,使得卡接部123可以通过其自身的形变作用力进行复位,从而与配合件220在厚度方向x上相卡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表面1231除了可以是斜面,其也可以是弧面,仅需配合件220与第一表面1231相抵接后能够产生抵接力推动卡接部123发生形变即可。在一些实施例中,卡接部123也可以不设置第一表面1231,而通过在配合件220上设置第一表面1231,依然可以实现卡接部123的形变位移,其具体的原理与在卡接部123上设置第一表面1231相同或类似,本实施例在此不与赘述。
45.相应地,卡接部123还可以设置有用于与配合件220相卡接的第二表面1232。其中,当插接部122插入至配合件220的预定位置后,卡接部123在其自身形变作用力进行复位,而第二表面1232可以用于与配合件220形成相垂直扣合结构,实现卡接部123和配合件220在厚度方向x上的卡接。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插接部122与配合件220斜向扣合,因此第二表面1232也可以是斜面,且倾斜方向可以与插接部122的倾斜方向相垂直,使得卡接部123可以通过第二表面1232与配合件220在插接部122的倾斜方向上相卡接,避免插接部122从倾斜方向上脱出配合件220。
46.进一步地,如图5至图6所示,为了保证卡接部123的形变量,卡接部123可以设置有第一部分1233和第二部分1234。其中,第一部分1233的一端可以与通槽1212的侧壁连接,另一端可以弯曲设置于通槽1212内。第二部分1234可以与第一部分1233的另一端连接,并向容纳槽1211内延伸,用于在插接部122插入配合件220时,与配合件220在厚度方向x上相卡接。而第一表面1231和第二表面1232则可以设置于第二部分1234远离第一部分1233的端部上。如此设置,弯曲设置的第一部分1233则可以提高卡接部123的形变量,减少卡接部123在被配合件220抵推过程中发生断裂的概率。
4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拆卸结构300,通过将插接部122从厚度方向x上插入配合件220,且卡接部123与配合件220在厚度方向x上相卡接,可以实现表带100和表头200的装配。同时,由于采用插接部122和配合件220在厚度方向上插接进行装配的方式,还可以提高表带100的横向拉力承受度,满足承受100n横向拉力的测试要求,保证表带100和表头200的装配可靠性。
48.请参阅图7至图12,图7是图2中表头20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中部分壳体210、配合件220、推动件230以及复位件240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8中部分壳体210、配合件220以及推动件230沿
ⅵ‑ⅵ
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8中部分壳体210、配合件
220以及推动件230沿
ⅵ‑ⅵ
在另一位置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9中壳体210和配合件220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9中推动件230的结构示意图。
49.表头200可以具有图像显示功能,用户可以通过表头200查看相应的数据信息,如时间、温度、天气、二维码以及行走步数等等。如图7至图8所示,表头200可以包括:壳体210、配合件220、推动件230、复位件240、显示屏250以及后盖260。其中,壳体210可以用于与表带110进行连接。配合件220可以设置于壳体210的外壁面上,用于与连接件120配合实现表带100和表头200的装配。推动件230活动地设置于配合件220上,用于解除连接件120和配合件220的卡接状态,实现表带100和表头200的拆卸。复位件240与推动件230连接,用于在推动件230活动后带动推动件230进行复位。显示屏250可以盖设于壳体210的一侧,用于为表头200提供图像显示。后盖260可以盖设于壳体210的另一相对侧,以保护表头200内的电子器件。在本实施例中,插接部122可以从厚度方向x上插入配合件220,卡接部123可在插接部122插入配合件220后,与配合件220在厚度方向x上相卡接,实现表带100和表头200的装配。推动件230可以推动卡接部123发生位移,以使卡接部123与配合件220相分离,实现表带100和表头200的拆卸。需要说明的是,连接件120、配合件220、推动件230以及复位件240可以构成可穿戴设备10的可拆卸结构300,以实现表带100和表头200的可拆卸连接。
50.具体地,壳体210的外壁面211可以用于安装配合件220,以便于与连接件120在厚度方向x上进行配合,实现表带100和表头200的可拆卸连接。如图8至图9所示,壳体210的外壁面211还可以朝向后盖250的方向倾斜设置,以使外壁面211上的配合件220也可以具有朝向后盖250倾斜设置。当表带本体110通过连接件120与配合件220进行装配后,表带本体110也可以朝向用户的腕部倾斜设置,从而贴合用户的手腕,提高用户佩戴可穿戴设备10的适配度。在本实施例中,壳体210可以是表头200的中框,且配合件220与壳体210也可以是一体结构,以提高两者的连接强度。同时,壳体210还可以具有容置空间2101。该容置空间2101可以用于收容可穿戴设备10所需的各类功能器件,如电池、麦克风、扬声器、摄像头以及传感器等,以实现可穿戴设备10对应的功能应用。同时,壳体210的材质可以是玻璃、金属和硬质塑料等,使得壳体210可以具有一定的结构强度,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和保护作用。此外,由于壳体210一般会直接暴露于外界环境,因此壳体210可以优选地具有一定的耐磨耐蚀防刮等性能,或者在壳体210的外表面涂布一层用于耐磨耐蚀防刮的功能材料。在一些实施例中,配合件220与壳体210也可以是两个相独立的部件,两者可以通过焊接、粘接以及栓接等固定方式进行连接。
51.配合件220可以设置于壳体210的外壁面211上,用于与连接件120相配合实现表带100和表头200的装配。如图9至图11所示,配合件220可以包括:配合部221和限位部222。其中,配合部221可以设置于壳体210的外壁面211上,限位部222可以设置于配合部221背离外壁面211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插接部122可以从厚度方向x上插入配合部221。限位部222可以在插接部122插入配合部221后,与卡接部123在厚度方向x上相卡接,从而限制插接部122在厚度方向x上的活动,避免插接部122从配合部221中脱出,实现表带100和表头200的装配。推动件230可以活动地设置于配合部221上,用于推动卡接部123发生形变,以解除卡接部123与限位部222的卡接状态,实现表带100和表头200的拆卸。复位件240可以设置于推动件230与配合部221之间,以实现推动件230的复位功能,从而为下一次卡接部123和限位部222的卡接提供避让空间。
52.具体地,配合部221可以开设有插槽2211,使得插接部122可以通过插槽2211插入配合部221中,实现连接件120与配合件120的装配。其中,插槽2211可以在厚度方向x上贯穿配合部221,避免插接部122插入插槽2211后,与插槽2211底壁发生干涉的问题。在本实施例中,插槽2211可以在配合部221上倾斜开设,且倾斜方向可以与插接部122的倾斜方向相适配,使得插接部122可以与配合部221斜向扣合,提升两者卡接的牢固性。同时,插槽2211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以与连接件120的两个插接部122相适配。相应地,限位部222则可以设置于两个插槽2211之间,以与两个插接部122之间的卡接部123相适配。在一些实施例中,插接部122和插槽2211的设置位置也可以互换,即连接件120可以设置有插槽2211,而配合件220可以设置有插接部122,仅需连接件120能够从厚度方向x上与配合件220插接即可。
53.进一步地,配合部221还可以与推动件230滑动连接,以使推动件230可以活动地设置于配合部221上。如图8和图11所示,配合部221相对设置,且与厚度方向x相平行的两侧可以开设有滑槽2212。推动件230可以设置于配合部221在厚度方向上的一侧,且推动件230的部分区域可以设置于滑槽2212内,使得推动件230可沿滑槽2212的侧壁在厚度方向x上滑动,从而实现推动件230与配合部221的滑动连接。同时,为了避免推动件230脱出滑槽2212,滑槽2212内还设置有挡墙2213,且该挡墙2213被配置为可在推动件230向背离配合部221的方向活动时与推动件230相卡接。由此,当推动件230在滑槽2212内向背离配合部221的方向滑动时,挡墙2231可以阻挡推动件230,进而避免推动件230滑槽2212内脱出。此外,配合部221背离外壁面214的一侧还可以开设有收容槽2214,且该收容槽2214可以在厚度方向x上贯穿配合部221。其中,收容槽2214可以用于在插接部122插入插槽2211后收容卡接部123,以避免卡接部123占用配合部221上的其他空间。即卡接部123在插接部122插入插槽2211后,可以插入收容槽2214内与限位部222相卡接。相应地,收容槽2214还可以与推动件230相连通,使得推动件230可以活动至收容槽2214内,以推动卡接部123解除连接件120和配合件220的卡接状态。
54.限位部222可以设置于收容槽2214内,且限位部222可以位于卡接部123在厚度方向x上的活动路径上。当插接部122插入插槽2211时,卡接部123可从厚度方向x上插入收容槽2214,而限位部222可以与卡接部123相抵接,并抵推卡接部123形变,以使卡接部123相对于主体部121位移,从而保证插接部122正常的插入插槽2211。如图9至图11所示,限位部222可以设置有第三表面2221,且第三表面2221可以为斜面,用于与卡接部123的第一表面1231相抵接,以产生抵接力推动卡接部123发生形变,使得卡接部123可相对于主体部121位移。其中,第三表面2221与第一表面1231可以平行设置,以提高限位部222抵推卡接部123发生形变的顺滑性。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表面2221也可以是弧面,仅需限位部222能够通过第三表面2221抵推卡接部123发生位移即可。此外,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卡接部123也可以是由配合部221的其他部分进行抵推,仅需卡接部123可以形变相对于主体部121位移即可。
55.进一步地,限位部222与第三表面2221相对设置的一侧可以设置有第四表面2222,且第四表面2222被配置为可与卡接部123在厚度方向x上相接触,从而实现卡接部123和限位部222在厚度方向x上的卡接。在插接部122插入插槽2211的过程中,第一表面1231与第三表面2221可以随着插接部122的插入,从相抵接的状态转变为相分离。当插接部122插入插槽2211至预定位置,第一表面1231与第三表面2221相分离后,卡接部123可以在其自身的形变作用力下进行复位。此时,卡接部123的第二表面1232可以扣合于限位部222的第四表面
2222,与限位部222与限位部222在厚度方向x的卡接。在本实施例中,第四表面2222也可以是斜面,且第四表面2222还可以与第二表面1232平行设置,使得两者相卡接时能够紧密的贴合,提升卡接部123与限位部222卡接的牢固性。此外。限位部222与推动件230相对设置的一侧,也即是限位部222设置有第四表面2222的一侧,还可以开设有凹槽2223,且凹槽2223可以位于推动件230的活动路径上。该凹槽2223用于提供推动件230推动卡接部123位移所需的活动空间,避免推动件230在推动卡接部123位移的过程中,与限位部222发生干涉。
56.推动件230可以活动地设置于配合件220上,其可以用于推动卡接部123形变,以使卡接部123相对于主体部121位移,从而与限位部222解除卡接状态。如图8至图9所示,推动件230可以设置于配合部221在厚度方向x上的一侧,且推动件230的活动方向可以与厚度方向x相平行。同时,推动件230还可以设置有第五表面2301,且第五表面2301可以是斜面。当推动件230在厚度方向x上相对于配合部221活动时,第五表面2301可以与卡接部123的第一表面1231相抵接,从而产生抵接力推动卡接部123形变,以使卡接部123朝向远离限位部222的方向位移,解除卡接部123和限位部222的卡接状态,实现表带100和表头200的拆卸。在本实施例中,第五表面2301可以与第一表面1231平行设置,使得第一表面1231和第五表面2301抵接时可以紧密贴合。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五表面2301也可是弧面,仅需推动件230能够通过第五表面2301推动卡接部123发生形变,以使卡接部123与限位部222解除卡接状态即可。
57.具体地,如图12所示,该推动件230可以包括:按压部231、滑动部232以及推动部233。其中,按压部231可以设置于配合部221在厚度方向x上的一侧,并与配合部221相对设置。滑动部232可以设置于按压部231相对设置的两侧,并向靠近配合部221的方向延伸。推动部233可以设置于限位部222靠近限位部222的一侧,并与限位部222上的凹槽2223相对设置。按压部231可以被用户按压,以实现推动件230相对于配合部221活动。滑动部232可以设置于滑槽2212内,并可沿滑槽2212的侧壁在厚度方向x上滑动,以实现推动件230在厚度方向x上的活动。同时,滑动部232远离按压部231的端部可以设置有卡扣2321,且该卡扣2321在厚度方向x的滑动过程中,可以与滑槽2212内的挡墙2213相卡接,从而避免滑动部232从滑槽2212中脱出。推动部233可以倾斜设置于按压部231上,使得推动部233可以具有斜面,也即是第五表面2301。当推动件230在厚度方向x上活动时,推动部233可以向靠近限位部222的方向活动,而凹槽2223可以为推动部233的活动提供避让空间,使得第五表面2301可以与卡接部123的第一表面1231相抵接,以产生抵接力推动卡接部123发生形变,从而解除卡接部123和限位部222的卡接状态。通过上述方式,当用户需要拆卸表带100和表头200时,可在厚度方向x上对按压部231施加作用力,使得推动部233在厚度方向x上活动,利用第五表面2301推动卡接部123形成,从而解除卡接部123和限位部222的卡接状态,实现表带100和表头200的拆卸。
58.请参阅图13,图13是图8中壳体210、配合件220、推动件230以及复位件240沿
ⅵ‑ⅵ
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59.复位件240可以设置于推动件230上,用于在推动件230活动后带动推动件230进行复位,从而为下一次卡接部123与限位部222的卡接提供避让空间。如图13所示,复位件240可以设置于配合部221和按压部231之间,且复位件240的一端可以与配合部221连接,另一相对端可以与按压部231连接。其中,复位件240可以具有弹性形变能力,当按压部231在厚
度方向x上活动时,复位件240可以发生形变,进而产生形变作用力带动按压部231进行复位。在本实施例中,复位件240可以是压缩弹簧,使得推动件230可以利用弹簧产生的弹力进行复位。在一些实施例中,复位件240也可以是其他具有形变能力的部件,仅需复位件240能够产生形变作用力带动推动件230进行复位即可。或者是,复位件240也可以采用相斥的磁体进行复位,通过在配合部221和按压部231上分别设置相对且磁极相同磁体,使得按压部231在活动后,也可通过两个磁体产生的斥力进行复位。
60.请参阅图14至图15,图14是图1中可穿戴设备10沿
ⅶ‑ⅶ
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图15是图1中可穿戴设备10沿
ⅶ‑ⅶ
在另一位置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61.如图14至图15所示,在表带100和表头200的装配过程中,插接部122可以从厚度方向x上插入插槽2211,而卡接部123可以随着插接部122的插入,利用第一表面1231与限位部222的第三表面2221相抵接,从而产生抵接力推动卡接部123发生形变。当插接部122插入至预定位置后,卡接部123能够在其自身的形变作用力进行复位,使得其第二表面1232能够与限位部222的第四表面2222在厚度方向x上相卡接,从而限制插接部122在厚度方向x上的活动,避免插接部122从插槽2211内脱出,实现表带100和表头200的装配。在表带100和表头200的拆卸过程中,按压部231可以在厚度方向x上活动,而推动部233可以随着按压部231的活动,利用第五表面2301与卡接部123的第一表面1231相抵接,从而产生抵接力推动卡接部123发生形变,与限位部222解除卡接状态,使得插接部122可以从插槽2211中脱出,实现表带100和表头200的拆卸。通过上述方式,当用户需要装配表带100和表头200时,仅需将插接部122从厚度方向x上插入插槽2211即可实现装配。当用户需要拆卸表带100和表头200时,仅需通过按压推动件230抵推卡接部123形变即可实现拆卸。整个拆装过程简单便捷易操作,提升了用户拆装表带100和表头200的便利性。同时,由于采用插接部122从厚度方向x上与配合件220插接进行装配,还可以提高表带100在横向的拉力承受度,保证表带100和表头200的装配可靠性。
62.请参阅图16至图18,图16是图1中可穿戴设备10沿
ⅶ‑ⅶ
在另一实施例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图17是图16中连接件120、卡接件123a弹性件130以及盖板140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18是图17中连接件120、卡接件123a、弹性件130以及盖板140沿
ⅺ‑ⅺ
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63.在一些实施例中,除了可以利用卡接部123自身的形变,来实现卡接部123在插接部122插入过程中的位移和复位,也可以独立设置具有形变能力的部件来实现卡接部123在插接部122插入过程中的位移和复位。本实施例提供的表带100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连接件120仅包括主体部121和插接部122,而卡接部123则是与连接件120相独立的部件,下面以卡接部123为独立的卡接件123a进行说明。
64.由于卡接件123a自身不具备形变能力,因此表带100还可以设置有弹性件130,用于实现卡接件123a在插接部122插入过程中的位移和复位。如图16至图18所示,弹性件130可以是弹簧,而卡接件123a可以设置于容纳槽1211内,且卡接件123a还可以延伸至通槽1212内,与通槽1212的侧壁滑动连接。弹性件130可以是弹簧,且弹性件130可以设置于容纳槽1211内。其中,弹性件130相对设置的两端可以分别与卡接件123a和容纳槽1211的侧壁相连接。由此,当插接部122从厚度方向x上插入插槽2211时,卡接件123a可随插接部122的插入在厚度方向x上活动,从而与限位部222相抵接,使得卡接件123a可在限位部222的抵推
下,相对于主体部121发生位移。当插接部122插入至预定位置后,卡接件123a可以在弹性件130产生的形变作用力的带动下进行复位,与限位部222在厚度方向x上相卡接,以实现表带100和表头200的装配。相应地,推动件230依然可以推动卡接件123a相对于主体部121位移,以解除卡接件123a和限位部222的卡接状态。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连接件120、卡接件123a、配合件220、推动件230以及弹性件130也可以构成可穿戴设备10的可拆卸结构300,以实现表带100和表头200的可拆卸连接,但可拆卸结构300并不限于仅包括上述部件。
65.具体地,卡接件123a依然可以设置有第一表面1231和第二表面1232,从而利用第一表面1231与限位部222相抵接,以产生抵接力推动卡接件123a发生位移,以及利用第二表面1232与限位部222在厚度方向x上相卡接。其具体的原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或类似,本实施例在此不与赘述。本实施提供的卡接件123a与上述实施例的卡接部123的不同之处在于,卡接件123a可以与主体部121滑动连接,以实现卡接件123a在限位部222抵推下发生的位移。如图17和图18所示,通槽1212的侧壁上可以凸出设置有滑道12121,卡接件123a的部分区域可以扣合在滑道12121上,使得卡接件123a可以沿滑道12121相对于主体部121进行滑动。通过将卡接件123a扣合在滑道12121上,不仅可以实现卡接件123a相对于主体部121的滑动,还可以利用滑道12121限制卡接件123a在推动件230背离配合件220的方向上的活动,从而避免卡接件123a在厚度方向x上相对于主体部121发生活动,影响卡接件123a与限位部222在厚度方向x上的卡接牢固性。在本实施例中,滑道12121的延伸方向可以与厚度方向x相垂直。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体部121上也可以设置有单独用于限制卡接件123a在厚度方向x上活动的部件,仅需保证卡接件123a不会在厚度方向x上活动即可。
66.进一步地,表带100还可以设置有盖板140,且该盖板140可以盖设于通槽1212远离容纳槽1211的开口,以遮盖通槽1212内的卡接件123a,并限制卡接件123a在推动件230靠近配合件220的方向上的活动,从而避免卡接件123a在厚度方向x上相对于主体部121发生活动,影响卡接件123a与限位部222在厚度方向x上的卡接牢固性。其中,通槽1212远离容纳槽1211的开口内还可以设置有凸台12122,卡接件123a可以与凸台12122背离收容槽2214的一侧齐平设置,使得盖板140不仅可以通过凸台12122遮盖通槽1212,还可以限制卡接件123a的活动。同时,盖板140背离卡接件123a的一面,可以与主体部121的外表面齐平设置,提升盖板140和主体部121的外观一致性。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独立设置于主体部121滑动连接的卡接件123a,使得卡接件123a可以在限位部222的抵推下发生位移,保证插接部122正常的插入插槽2211。又通过在主体部121和卡接件123a之间设置弹性件130,使得卡接件123a发生位移后能够利用弹性件130的形变作用力进行复位,与限位部222在厚度方向x上相卡接,依然可以实现表带100和表头200的装配。
67.请参阅图19至图20,图19是图16中壳体210、配合件220以及推动件230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20是图19中壳体210、配合件220以及推动件230沿
ⅸ‑ⅸ
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68.如图19至图20所示,与上述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由于卡接件123a与主体部121滑动连接,且需要通过弹性件230进行复位,因此,配合部221还在卡接件123a的滑动路径上开设有与收容槽2214相连通的缺口2202,从而为卡接件123a在限位部222或推动部223抵推下发生的滑动提供避让空间。此外,本实施例中的收容槽2214除了用于收容卡接件123a外,其还可以用于限制推动件230的活动,避免推动件230从配合部221上脱出。如图19至图20所示,推动件230的推动部233的部分区域可以与收容槽2214内,滑动部232可以
设置于推动部233相对设置的两侧,且滑动部232的部分区域也可以设置于收容槽2214内。其中,滑动部232可以沿收容槽2214的内壁滑动,并可在推动件230远离配合部221的方向上与收容槽2214的内壁相卡接。例如,收容槽2214的侧壁上可以设置有凸块2203,滑动部232的卡扣2321可以扣合在凸块2203上。如此设置,当推动件230在朝向靠近配合件220的方向活动时,推动部233可以推动卡接件123a朝向远离限位部222的方向滑动,以解除卡接件123a与限位部222的卡接状态。而滑动部232也可以随着推动部233的活动向收容槽2214内滑动,使得卡扣2321可以向远离凸块2203的方向活动,与凸块2203相分离,实现推动件230的按压滑动。当推动件230在朝向远离配合件220的方向活动时,滑动部232的卡扣2321则可以向靠近凸块2203的方向活动,并与凸块2203相卡接,从而避免推动件230从收容槽2214内脱出。相应地,复位件240依然可与推动件230和配合件220连接,以实现推动件230的复位功能,其具体的设置方式可以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或类似,本实施例在此不与赘述。
69.如图7所示,显示屏250可以设置于壳体210上用于显示的一面,其可以是使用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屏幕进行图像显示,也可以是使用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器)的屏幕进行图像显示。后盖260可以设置于壳体210背离显示屏250的一侧,用于保护容置空间2101内的电子器件。在一些实施例中,表头200也可以仅是具有单一功能的模组,如心率检测、血压/血氧测量以及体温检测等。
7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拆卸结构,在需要装配表带100和表头200时,通过将连接件120从表带100的厚度方向x上与配合件220插接,然后通过卡接部123在连接件120与配合件220插接后,与限位部222在厚度方向x上相卡接,使得连接件120和配合件配合件220可以相卡接,从而实现表带100和表头200的装配。在需要拆卸表带100和表头200时,通过活动的推动件230推动卡接部123相对于表带100发生位移,使得卡接部123可以与限位部222相分离,解除连接件120与配合件220的卡接状态,从而实现表带100和表头200的拆卸。通过上述方式,可以提高表带100和表头200在拆装过程中的便捷性和易操作性。同时,采用连接件120和配合件220在厚度方向x上配合进行插接,还可以提高表带100和表头200所能承受的横向拉力。
71.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部分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装置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