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具有水平检测功能的电子秤的制作方法

2022-10-29 19:40:4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秤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具有水平检测功能的电子秤。


背景技术:

2.电子秤是常用的称重装置,使用时将产品摆放到电子秤上,电子秤即可显示其重量信息,读数便捷,称重速度快,但现有的电子秤在使用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3.现有的电子秤一般是直接通过支撑腿摆放在支撑面上进行使用,当支撑面为非水平状态时,电子秤也将会出现一定的倾斜,在电子秤倾斜时产品的重力将会产生一个斜向下的分力,对电子秤的压力出现变化,导致后续电子秤的称重结果出现偏差,影响电子秤的称重准确性。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水平检测功能的电子秤,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目前市场上现有的电子秤一般是直接通过支撑腿摆放在支撑面上进行使用,当支撑面为非水平状态时,电子秤也将会出现一定的倾斜,在电子秤倾斜时产品的重力将会产生一个斜向下的分力,对电子秤的压力出现变化,导致后续电子秤的称重结果出现偏差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水平检测功能的电子秤,包括电子秤主体和支撑腿,所述支撑腿设置在电子秤主体的下方为电子秤主体提供支撑,所述电子秤主体的内部设置有安装罩,且安装罩的内部固定有牵引绳,并且牵引绳的下方连接有配重块,配重块通过牵引绳悬挂在安装罩的内部,所述配重块的下方开设有凹槽,且凹槽的下方设置有红外测距仪,并且红外测距仪固定在安装罩的内部,通过红外测距仪的检测数据变化对电子秤主体的水平进行检测,所述支撑腿的上方螺纹连接有连接杆,且连接杆固定在电子秤主体的下方,通过旋转支撑腿可将支撑腿在连接杆上的位置进行调整,改变其支撑高度。
6.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电子秤主体的外侧安装有提示灯,提示灯和红外测距仪之间为电性连接,当红外测距仪的测量数据出现变化可控制提示灯闪烁,方便对使用者进行提示。
7.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支撑腿的下方设置有底座,且底座的上方转动连接有连接球,并且连接球固定在支撑腿的下方,使底座能通过连接球进行自身角度位置的调整,使其能和支撑面之间保持稳定的贴合。
8.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底座的内部设置有吸附机构,通过吸附的方式将底座固定在支撑面上,提高后续底座在支撑面上的稳定性。
9.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吸附机构包括吸附腔、活塞、第一弹簧和上拉控制机构;
10.吸附腔,开设在底座的下表面;
11.活塞,设置在吸附腔的内部,且活塞的径向外表面和吸附腔的内壁相贴合设置;
12.第一弹簧,设置在活塞的上方为活塞提供下推复位力;
13.上拉控制机构,设置在活塞的上方控制活塞的向上移动。
14.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上拉控制机构包括驱动板、齿轮、传动板和下压机构;
15.驱动板,固定在活塞的上方控制活塞的移动;
16.齿轮,设置在驱动板的外侧和驱动板之间构成啮合连接;
17.传动板,设置在驱动板的外侧和驱动板相互平行,且传动板和齿轮之间构成啮合连接,并且传动板和底座之间构成上下滑动结构;
18.下压机构,和传动板相连接,控制传动板向下移动,后续可通过下压机构推动传动板向下移动,配合齿轮带动驱动板向上移动。
19.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下压机构包括连接板、控制轴、定位块、第二弹簧和引导槽;
20.连接板,固定在传动板的表面控制传动板的移动;
21.控制轴,轴承安装在连接板的上方,且控制轴的上端贯穿底座的上表面;
22.定位块,设置在控制轴的内部和控制轴之间构成左右伸缩结构,且定位块的下方呈倾斜状结构设计;
23.第二弹簧,设置在定位块的内侧为定位块提供推力;
24.引导槽,呈竖直状开设在底座的内部,且引导槽和定位块之间构成上下滑动结构,定位块可通过引导槽脱离和底座的连接。
2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6.(1)该具有水平检测功能的电子秤设置有可调节高度的支撑腿和配重块,通过配重块可对电子秤主体的水平度进行检测,当电子秤主体为非水平状态时配重块和红外测距仪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从而使红外测距仪的读数发生变化,即可检测到电子秤主体为非水平状态,方便及时对其进行调整,配合对单个支撑腿的旋转可将其局部支撑高度进行调整,使电子秤主体能保持水平,保证后续称重结果的准确性;
27.(2)该具有水平检测功能的电子秤设置有吸附机构,通过底座内设置的吸附机构可使底座能稳定的吸附在支撑面上,从而使后续电子秤主体在使用时能保持良好的稳定性,避免底座在倾斜的支撑面上滑动。
附图说明
28.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安装罩主剖结构示意图;
30.图3为本实用新型支撑腿主剖结构示意图;
31.图4为本实用新型底座主剖结构示意图;
32.图5为本实用新型引导槽俯视结构示意图;
33.图6为本实用新型活塞移动示意图。
34.图中:1、电子秤主体;2、支撑腿;3、连接杆;4、底座;5、安装罩;6、牵引绳;7、配重块;8、凹槽;9、红外测距仪;10、提示灯;11、连接球;12、吸附腔;13、活塞;14、第一弹簧;15、
驱动板;16、齿轮;17、传动板;18、连接板;19、控制轴;20、定位块;21、第二弹簧;22、引导槽。
具体实施方式
3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6.请参阅图1-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具有水平检测功能的电子秤,包括电子秤主体1和支撑腿2,支撑腿2设置在电子秤主体1的下方为电子秤主体1提供支撑,电子秤主体1的内部设置有安装罩5,且安装罩5的内部固定有牵引绳6,并且牵引绳6的下方连接有配重块7,配重块7通过牵引绳6悬挂在安装罩5的内部,配重块7的下方开设有凹槽8,且凹槽8的下方设置有红外测距仪9,并且红外测距仪9固定在安装罩5的内部,通过红外测距仪9的检测数据变化对电子秤主体1的水平进行检测,支撑腿2的上方螺纹连接有连接杆3,且连接杆3固定在电子秤主体1的下方,通过旋转支撑腿2可将支撑腿2在连接杆3上的位置进行调整,改变其支撑高度,电子秤主体1的外侧安装有提示灯10,提示灯10和红外测距仪9之间为电性连接,当红外测距仪9的测量数据出现变化可控制提示灯10闪烁,方便对使用者进行提示;
37.在使用电子秤主体1时,当电子秤主体1处在水平状态时,红外测距仪9探测到凹槽8的底部,当电子秤主体1处在非水平状态时,红外测距仪9随电子秤主体1发生移动,配重块7在牵引绳6的作用下保持竖直,此时红外测距仪9和凹槽8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红外测距仪9的测量数据出现变化,此时可通过控制器自动控制提示灯10进行闪烁,对使用者进行提醒,控制器控制提示灯10闪烁的原理可参照现有的程序控制方式,红外测距仪9将测量数据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接收到变化的数据后可控制提示灯10进行工作,该原理属于现有技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参照现有技术进行设置,在检测到电子秤主体1为非水平状态时,可通过旋转局部的支撑腿2对局部支撑高度进行调整,使电子秤主体1能恢复水平状态。
38.支撑腿2的下方设置有底座4,且底座4的上方转动连接有连接球11,并且连接球11固定在支撑腿2的下方,使底座4能通过连接球11进行自身角度位置的调整,使其能和支撑面之间保持稳定的贴合;
39.支撑腿2通过底座4和支撑面进行接触,底座4可通过连接球11在支撑腿2的下方进行旋转,从而改变自身角度,方便和倾斜的支撑面进行贴合,提高后续支撑稳定性。
40.底座4的内部设置有吸附机构,通过吸附的方式将底座4固定在支撑面上,提高后续底座4在支撑面上的稳定性,吸附机构包括吸附腔12、活塞13、第一弹簧14和上拉控制机构,吸附腔12,开设在底座4的下表面,活塞13,设置在吸附腔12的内部,且活塞13的径向外表面和吸附腔12的内壁相贴合设置,第一弹簧14,设置在活塞13的上方为活塞13提供下推复位力,上拉控制机构,设置在活塞13的上方控制活塞13的向上移动,上拉控制机构包括驱动板15、齿轮16、传动板17和下压机构,驱动板15,固定在活塞13的上方控制活塞13的移动,齿轮16,设置在驱动板15的外侧和驱动板15之间构成啮合连接,传动板17,设置在驱动板15的外侧和驱动板15相互平行,且传动板17和齿轮16之间构成啮合连接,并且传动板17和底
座4之间构成上下滑动结构,下压机构,和传动板17相连接,控制传动板17向下移动,后续可通过下压机构推动传动板17向下移动,配合齿轮16带动驱动板15向上移动,下压机构包括连接板18、控制轴19、定位块20、第二弹簧21和引导槽22,连接板18,固定在传动板17的表面控制传动板17的移动,控制轴19,轴承安装在连接板18的上方,且控制轴19的上端贯穿底座4的上表面,定位块20,设置在控制轴19的内部和控制轴19之间构成左右伸缩结构,且定位块20的下方呈倾斜状结构设计,第二弹簧21,设置在定位块20的内侧为定位块20提供推力,引导槽22,呈竖直状开设在底座4的内部,且引导槽22和定位块20之间构成上下滑动结构,定位块20可通过引导槽22脱离和底座4的连接;
41.在将底座4贴合到支撑面上后,可按压控制轴19使其带动连接板18向下移动,同时将控制轴19上的定位块20压入到底座4内,如图6所示,通过定位块20阻止控制轴19的上移,连接板18向下移动时带动传动板17进行移动,传动板17通过和齿轮16之间的啮合带动齿轮16进行旋转,齿轮16通过和驱动板15的啮合带动驱动板15向上移动,使驱动板15带动活塞13在吸附腔12内进行移动,吸附腔12内产生吸附力,将底座4吸附在支撑面上,使其能保持良好的稳定性,后续需要解除吸附时,可旋转控制轴19,将定位块20转至引导槽22处,使定位块20能通过引导槽22脱离和底座4的连接,此时第一弹簧14可推动活塞13向下移动,恢复吸附腔12内的气压,同时带动驱动板15向下移动,此时传动板17和控制轴19将同步向上进行移动,恢复初始位置,后续需要再次进行吸附时可再次按压控制轴19,同时将定位块20和引导槽22的位置错开即可。
42.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43.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