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自动远光防眩模组及车灯的制作方法

2022-10-29 19:35:2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车灯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自动远光防眩模组及车灯。


背景技术:

2.自动远光防眩目模组(简称adb模组,advanced driving beam),是一种智能远光灯模组,主要功能是在夜间行车过程中防止对方来车炫目同时保证己方视野开阔清晰,以提升夜间会车安全性。
3.现今的adb模组通常需要排布大量的光源(例如,led),其中,任一光源均有一个用于汇聚光线的透镜与之对应。然而,由于光源的排布密集,光源边缘发射的边缘光线会通过与该边缘相邻的光源所对应的透镜射出,这使得该边缘光线和与该边缘相邻的光源发射的光线彼此干扰,使得每一个光源的发光边界不清晰,甚至出现杂光和彩虹光,这极大地影响了adb模组的视野清晰度。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远光防眩模组及车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每一个光源的发光边界不清晰,甚至出现杂光和彩虹光,这极大地影响了自动远光防眩模组的视野清晰度的技术问题。
5.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自动远光防眩模组,包括光源、折射部以及遮挡部,所述光源与所述折射部在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遮挡部设置于所述光源与所述折射部之间;
6.所述光源和所述折射部的数量均为预定数量,所述预定数量的所述光源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所述预定数量的所述折射部与所述预定数量的所述光源一一对应,所述预定数量的所述光源中的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光源之间均形成有边缘缝隙,任意所述边缘缝隙均设置有所述遮挡部,沿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所述边缘缝隙被所述遮挡部遮挡。
7.优选地,所述折射部还包括聚光弧面,所述聚光弧面设置于所述折射部的远离所述光源的一端,所述聚光弧面向所述折射部的外部凸出。
8.优选地,沿分别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的第三方向观察,所述聚光弧面形成为圆弧,所述圆弧的圆心与所述光源的中心两者的连线沿第一方向延伸。
9.优选地,所述圆弧的曲率半径为1mm~10mm。
10.优选地,包括透镜组件,所述预定数量的所述折射部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连接形成所述透镜组件。
11.优选地,所述透镜组件包括贴合平面,所述贴合平面设置于所述透镜组件的靠近所述光源的一侧,所述遮挡部均设置于所述贴合平面。
12.优选地,对于任意彼此对应的一个所述光源和一个所述折射部,将所述光源的在所述第二方向的两侧形成的所述边缘缝隙分别定义为第一缝隙和第二缝隙,将与所述第一
缝隙相对设置的所述遮挡部定义为第一遮挡部,与所述第二缝隙相对设置的所述遮挡部定义为第二遮挡部;
13.沿分别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的第三方向观察,将所述光源的靠近所述第一缝隙的一侧的第一发光边缘与所述第一遮挡部的靠近所述光源一侧的边缘的连线定义为第一连线,将所述光源的靠近所述第二缝隙的一侧的第二发光边缘与所述第二遮挡部的靠近所述光源一侧的边缘的连线定义为第二连线,所述第一连线和所述第二连线两者的夹角为0度~30度。
14.优选地,所述第一连线和所述第二连线两者的夹角为28度;
15.所述第一连线与所述第二连线均与所述光源相对设置的所述折射部的聚光弧面相交。
16.优选地,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光源到所述遮挡部两者之间的距离为0.2mm~2mm。
17.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灯,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自动远光防眩模组,因而,具有该自动远光防眩模组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19.本技术提供的自动远光防眩模组,通过在折射部和光源之间设置能够遮挡边缘缝隙的遮挡部,有效地避免了光源边缘发射的边缘光线会通过与该边缘相邻的光源所对应的透镜射出,使得折射部仅能射出与该折射部对应的光源的光线,有效地避免了杂光和彩虹光的产生,使得每一个光源的发光边界清晰,提高了自动远光防眩模组的视野清晰度。
20.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动远光防眩模组的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两者共同确定的平面剖切获得的剖切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动远光防眩模组的光路原理示意图。
24.附图标记:
25.100-透镜组件;110-折射部;111-聚光弧面;112-贴合平面;200-光源;210-第一发光边缘;220-第二发光边缘;300-遮挡部;310-第一遮挡部;320-第二遮挡部。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7.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显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
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
28.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1.下面参照图1和图2描述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所述的自动远光防眩模组及车灯。
32.参见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动远光防眩模组,包括光源200、折射部110以及遮挡部300,光源200与折射部110在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遮挡部300设置于光源200与折射部110之间;光源200和折射部110的数量均为预定数量,预定数量的光源200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交叉,预定数量的折射部110与预定数量的光源200一一对应,预定数量的光源200中的任意两个相邻的光源200之间均形成有边缘缝隙,任意边缘缝隙均设置有遮挡部300,沿第一方向观察,边缘缝隙被遮挡部300遮挡,如此,通过在折射部110和光源200之间设置能够遮挡边缘缝隙的遮挡部300,有效地避免了光源200边缘发射的边缘光线会通过与该边缘相邻的光源200所对应的透镜射出,使得折射部110仅能射出与该折射部110对应的光源200的光线,有效地避免了杂光和彩虹光的产生,使得每一个光源200的发光边界清晰,提高了自动远光防眩模组的视野清晰度。
33.参见图1和图2,图中f1示出的方向可以为第一方向的一种示例,图中f2示出的方向可以为第二方向的一种示例,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两者交叉,并将分别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垂直的方向定义为第三方向。优选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两者垂直。
34.优选地,如图1所示,折射部110可以还包括聚光弧面111,该聚光弧面111设置于折射部110的远离光源200的一端。该聚光弧面111向所述折射部110的外部凸出,以汇聚光源200发射的光线。
35.优选地,沿第三方向观察,聚光弧面111形成为圆弧,该圆弧的圆心与上述光源200的中心两者的连线沿第一方向延伸,以进一步保证光源200发射的光线能够摄入与该光源200对应设置的折射部110内。
36.优选地,上述圆弧的曲率半径可以为1mm~10mm,以保证对光源200光线的汇聚效果。
37.优选地,所述自动远光防眩模组还可以包括透镜组件100,该透镜组件100,上述预定数量的折射部110沿第二方向依次连接形成该透镜组件100。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上述聚光弧面111在第二方向上依次收尾连接形成该透镜组件100的远离光源200一侧的端面。
38.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上述透镜组件100还包括贴合平面112,该贴合平面112设置于透镜组件100的靠近光源200的一侧,上述遮挡部300均设置于所述贴合平面112,如此,贴合平面112能够与遮挡部300更好地贴合,有效防止的自光源200发射的光线跨过遮挡部300,通过遮挡部300与贴合平面112之间的缝隙射向相邻的折射部110的现象发生。
39.在实施例中,优选地,在第一方向上,光源200到遮挡部300两者之间的距离可以为0.2mm~2mm,以保证折射部110对光源200发射的光线的汇聚效果。
40.在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对于任意彼此对应的一个光源200和一个折射部110,将光源200的在第二方向的两侧形成的上述边缘缝隙分别定义为第一缝隙和第二缝隙。将与第一缝隙相对设置的遮挡部300定义为第一遮挡部310。相应地,将与第二缝隙相对设置的遮挡部300定义为第二遮挡部320。
41.并且,沿第三方向观察,将上述光源200的靠近第一缝隙的一侧的第一发光边缘210与第一遮挡部310的靠近光源200一侧的边缘的连线定义为第一连线。相应地,将所述光源200的靠近第二缝隙的一侧的第二发光边缘220与第二遮挡部320的靠近光源200一侧的边缘的连线定义为第二连线。
42.可选地,上述光源200可以为led,上述第一发光边缘210和第二发光边缘220即为该led的在第二方向上的发光部分的边界。
43.优选地,如图2所示,上述第一连线和上述第二连线两者的夹角(即图2示出的α角)为0度~30度,如此,进一步地防止了光源200发射的光线射向相邻的折射部110。
44.优选地,上述第一连线和上述第二连线两者的夹角还可以为28度。
45.优选地,如图2所示,上述第一连线与上述第二连线均与该光源200相对设置的折射部110的聚光弧面111相交,以进一步防止光源200发射的光线射向相邻的折射部110。
46.优选地,如图2所示,第一连线与聚光弧面111相交的交点位于该聚光弧面111的在第二方向上的第一端,第二连线与聚光弧面111相交的交点位于该聚光弧面111的在第二方向上的第二端,如此,有效地提高了该自动远光防眩模组的光线覆盖率。
47.在以上描述的特征的基础上,以图1和图2示出的自动远光防眩模组为例进行描述,以下将具体描述自动远光防眩模组的工作原理。
48.参见图2,带有箭头的线段示出了两组彼此相邻的光源200发射的光线的示意图,通过在折射部110和光源200之间设置能够遮挡边缘缝隙的遮挡部300,当光源200发射的光线超出与该光源200相对设置的折射部110的范围时,超出部分的光线能够有效地被遮挡部300遮挡,有效地避免了光源200边缘发射的边缘光线会通过与该边缘相邻的光源200所对应的透镜射出,使得折射部110仅能射出与该折射部110对应的光源200的光线,有效地避免了杂光和彩虹光的产生,使得每一个光源200的发光边界清晰,提高了自动远光防眩模组的视野清晰度。
49.本技术第二方面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灯,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自动远光防眩模组,因而,具有该自动远光防眩模组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50.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
方案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