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微动力无机房雨水回收利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10-29 17:50:3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雨水收集利用技术领域,具体为微动力无机房雨水回收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2.雨水收集利用可以达到节能减排,绿色环保,减少雨水的排放量,使干旱及紧急情况(如火灾)能有水可取,可以用到生活中的杂用水,节约自来水,减少水处理的成本,是解决水资源紧缺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矛盾,缓解城市水危机、改善城市水环境的有效措施。
3.市面上传统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统需要设置专用雨水收集池、雨水处理机房、多介质过滤器、过滤水泵、雨水净水水箱、雨水回用泵组配合进行过滤和收集处理,但是整体在组装时复杂,占地面积大,同时成本大大提高,且在使用时动力消耗极高,导致整体不够节能,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微动力无机房雨水回收利用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上述提出的问题,提供微动力无机房雨水回收利用系统。
5.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微动力无机房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包括雨水收集池,所述雨水收集池的最上端设有初过滤层,所述初过滤层的下端均匀的分布有多个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的下侧在雨水收集池上分布有多个集水槽,所述集水槽内安装有多个卧式重力过滤单元,所述集水槽的下方在雨水收集池上设有排污槽,所述排污槽的一端连通有排污管路,所述卧式重力过滤单元之间连接有雨水收集管路,所述雨水收集管路的端部与雨水收集池一侧的集水罐相连通,所述卧式重力过滤单元包括过滤壳体,所述过滤壳体的上侧分布有多个网格,所述网格的下端在过滤壳体的内部分布有细沙层和粗中砂层。
6.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粗中砂层的下端两侧连通有接口,所述接口的端部与雨水收集管路相连接,所述支撑组件为带有大孔空隙的立边形。
7.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雨水收集池的侧边设有围护,所述初过滤层从上到下分别为种植物层、粗中砂层和土工布层,所述土工布层与支撑组件相贴合,所述排污管路的一端安装有排污泵。
8.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雨水收集池的一侧安装有控制柜、空气泵和气压罐,所述气压罐的一端连通有回用水接口,所述回用水接口的一端通过回用水管与集水罐相连通,所述空气泵的一端与回用水管相连通,所述回用水管上安装有回压水泵,所述回用水管的一端与雨水收集池连接有回灌管。
9.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集水罐的一端连通有反洗管路,所述反洗管路与雨水收集管路相连通,所述反洗管路与回用水管相连通。
10.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雨水收集管路、反洗管路、回用水管、空气泵、回灌管
上都安装有电动阀。
11.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2.1、本实用新型中,降雨开始后,多余的雨水经过初过滤层到达下部支撑组件的多孔隙空间,通过初过滤层对雨水进行初步过滤处理,然后雨水进入集水槽,再经过细沙层和粗中砂层后经过雨水收集管路进入到集水罐中储存起来,这个过程进一步将雨水中的杂质进行过滤拦截,能够完成对雨水的过滤处理,其利用土壤、砂层的过滤净化效果,可不建设机房,节约土建面积和成本,全程没有耗材和药剂,保证了整体的使用效果。
13.2、本实用新型中,水泵和空气泵的同时启动,分区域进行反洗,气水从雨水收集管路反向进入卧式重力过滤单元,期间由于气水作用,粗中砂层、细沙层进行翻涌,将空隙中的杂质带出,最终反洗的泥水通过排污泵排出,卧式重力过滤单元重新恢复过滤能力,能够实现对装置整体的自调控清理操作,保证了长时间工作的过滤效果,使得整体更加智能化,同时降低了整体的维护成本。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的俯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雨水收集池的结构示意简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的系统结构示意示意图;
18.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卧式重力过滤单元的俯视结构示意简图;
19.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卧式重力过滤单元整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0.图中标记:1-回用水接口、2-气压罐、3-空气泵、4-控制柜、6-集水罐、8-排污泵、9-排污管路、10-雨水收集管路、11-卧式重力过滤单元、111-过滤壳体、112-网格、113-接口、114-细沙层、115-粗中砂层、12-支撑组件、13-集水槽、14-排污槽、16-雨水收集池、17-电动阀、18-初过滤层。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2.参照图1-6,微动力无机房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包括雨水收集池16,雨水收集池16的最上端设有初过滤层18,初过滤层18的下端均匀的分布有多个支撑组件12,支撑组件12的下侧在雨水收集池16上分布有多个集水槽13,多余的雨水经过初过滤层18到达下部支撑组件12的多孔隙空间,这个过程通过初过滤层18的过滤处理已经将较大的杂质拦截过滤了,能够实现初步对雨水的过滤处理,集水槽13内安装有多个卧式重力过滤单元11,集水槽13的下方在雨水收集池16上设有排污槽14,排污槽14的一端连通有排污管路9,卧式重力过滤单元11之间连接有雨水收集管路10,雨水收集管路10的端部与雨水收集池16一侧的集水罐6相连通,卧式重力过滤单元11包括过滤壳体111,过滤壳体111的上侧分布有多个网格112,网格112的下端在过滤壳体111的内部分布有细沙层114和粗中砂层115,雨水进入集水槽13,并通过卧式重力过滤单元11的网格112进入其内部,再经过细沙层114和粗中砂层115
过滤,能够对雨水进行二次过滤处理,保证了整体的过滤效果。
23.需要说明的是,粗中砂层115的下端两侧连通有接口113,接口113的端部与雨水收集管路10相连接,支撑组件12为带有大孔空隙的立边形,使得在卧式重力过滤单元11内过滤后的雨水能够通过雨水收集管路10排入到集水罐6内,完成了对雨水的过滤加收集处理。
24.需要说明的是,雨水收集池16的侧边设有围护,初过滤层18从上到下分别为种植物层、粗中砂层和土工布层,通过种植物层、粗中砂层和土工布层的配合,能够对雨水中的部分杂质进行阻挡和过滤处理,土工布层与支撑组件12相贴合,排污管路9的一端安装有排污泵8,通过排污泵8的启动,集水槽13底部的沉积物向排污槽14中流出,最终通过排污泵8和排污管路9进行排出,完成除污操作。
25.需要说明的是,雨水收集池16的一侧安装有控制柜4、空气泵3和气压罐2,通过控制柜4可以控制装置整体的工作,气压罐2的一端连通有回用水接口1,回用水接口1的一端通过回用水管与集水罐6相连通,空气泵3的一端与回用水管相连通,回用水管上安装有回压水泵,当集水罐6中的水位接近支撑组件12的多孔隙空间内水位时,因失去水位差,过滤过程会自行停止,集水罐6被回用水泵抽入到回用水接口1内,送出进行利用,将水回用水管的一端与雨水收集池16连接有回灌管。
26.需要说明的是,集水罐6的一端连通有反洗管路,反洗管路与雨水收集管路10相连通,反洗管路与回用水管相连通,回用水泵和空气泵3的同时启动,通过电动阀17和各类管路组合,分区域进行反洗,气水从雨水收集管路10反向进入卧式重力过滤单元11,期间由于气水作用,粗中砂层115、细沙层114进行翻涌,将空隙中的杂质带出,最终反洗的泥水通过排污泵8排出,卧式重力过滤单元11重新恢复过滤能力。
27.需要说明的是,雨水收集管路10、反洗管路、回用水管、空气泵3、回灌管上都安装有电动阀17,通过设置的电动阀17能够控制相对应的管道通闭操作,全程都为自动操作,使得整体更加智能化。
28.工作原理:降雨开始后,雨水达到地面植被层,被植物、土壤吸收截留达到饱和后,多余的雨水经过初过滤层18到达下部支撑组件12的多孔隙空间,这个过程已经将较大的杂质拦截过滤了。当支撑组件12的多孔隙空间内水位高于集水罐6水位时,两侧产生压力差,雨水进入集水槽13,并通过卧式重力过滤单元11的网格112进入其内部,再经过细沙层114和粗中砂层115过滤后经过雨水收集管路进10入到集水罐6中储存起来,这个过程进一步将雨水中的杂质进行过滤拦截,能够完成对雨水的过滤处理。由于卧式重力过滤单元11的网格112在其上部,雨水中的较大较重杂质在其下方沉积,通过排污泵8的启动,集水槽13底部的沉积物向排污槽14中流出,最终通过排污泵8和排污管路9进行排出,完成除污操作。
29.当集水罐6中的水位接近支撑组件12的多孔隙空间内水位时,因失去水位差,过滤过程会自行停止。集水罐6被回用水泵送出进行利用时,集水罐6中的水位下降,其与支撑组件12的多孔隙空间的水位重新形成水位差,过滤过程自行开始。当经过一段时间的过滤工作后,通过多个电动阀17的联合动作,启动回用水泵,将集水罐6中的水回灌入支撑组件12的多孔隙空间,并记录支撑组件12的多孔隙空间和集水罐6的液位差数据,记录集水罐6中水位上升速度,当集水罐6水位上升速度降低到一个设定数值时,说明卧式重力过滤单元11中杂质过多,过滤能力大幅降低,将启动反冲洗流程。
30.反冲洗是利用回用水泵和空气泵3的同时启动,通过电动阀17和各类管路组合,分
区域进行反洗,气水从雨水收集管路10反向进入卧式重力过滤单元11,期间由于气水作用,粗中砂层115、细沙层114进行翻涌,将空隙中的杂质带出,最终反洗的泥水通过排污泵8排出,卧式重力过滤单元11重新恢复过滤能力。
3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