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气泵主体、气泵及血压计的制作方法

2022-10-29 13:01:1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血压计领域,尤其是涉及到一种气泵主体、气泵及血压计。


背景技术:

2.微型气泵是一种体积缩小的泵,微型气泵的体积依赖于微型气泵每个组成部件的体积,微型气泵广泛应用于医疗器械等技术领域。微型气泵是血压计尤其是升压式测量血压计的必要组成部件。
3.其中,对于现有应用于血压计的气泵来说,为防止泵送的气体波动大且不稳定,它是在气泵的上端(也称为头部)或者外接有一空腔,以借助该空腔来缓冲泵送来的气体,从而在血压测量达到减少对脉搏信号的干扰。
4.但是,在气泵之头部或者外接有空腔,这样会导致整个气泵的体积增加,另,也会导致整个气泵的结构复杂。
5.因此,亟需一种来克服上述一个或多个缺陷的气泵主体、气泵及血压计。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在不增加体积情况下具有气流波动小和气流稳定以减少在血压测量中对脉搏信号干扰的气泵主体。
7.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在不增加体积情况下具有气流波动小和气流稳定以减少在血压测量中对脉搏信号干扰的气泵。
8.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在不增加体积情况下具有气流波动小和气流稳定以减少在血压测量中对脉搏信号干扰的血压计。
9.为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气泵主体包含囊体、底壳体、带有充气口的上盖体及形成于所述底壳体和基板两者处并上下贯穿所述基板的缓冲气室。所述上盖体与所述底壳体呈密封的装配连接,所述囊体包含密封地装配于所述上盖体与所述底壳体之间的基板及与所述基板连接并可做伸缩运动以改变容积大小的气囊,所述气囊与所述缓冲气室错开布置;所述上盖体上开设有控制所述气囊所抽入的气体经过所述缓冲气室再由所述充气口送出的气流通道,所述上盖体或所述囊体上还装配有在所述气囊被拉伸时关闭所述气流通道及在所述气囊被压缩时打开所述气流通道的阀门。
10.较佳地,所述缓冲气室为多个并沿所述底壳体的周向彼此隔开排列,所述气流通道使所有缓冲气室之间呈串接或并接的连通,所述气囊为一个或多个,多个气囊沿所述底壳体的周向排列。
11.较佳地,所述气流通道包含与所述缓冲气室相匹配的匹配通道、以所述充气口为中心呈辐射排列并连通所述匹配通道和所述充气口的辐射通道及连通所述缓冲气室与所述气囊的连通通道,所述连通通道与所述匹配通道彼此隔开,所述阀门为形成于所述基板并置于所述缓冲气室中的片状结构,所述片状结构遮盖所述连通通道的与所述缓冲气室相对齐的第一部分,所述连通通道相对的第二部分与所述气囊相连通,所述片状结构在所述
气囊被拉伸时密堵所述连通通道的第一部分,所述片状结构在所述气囊被压缩时松开对所述连通通道的第一部分密堵。
12.较佳地,所述连通通道之第一部分内设有向下凸出该第一部分的凸出结构,所述凸出结构向下抵接于所述片状结构,所述底壳体具有向上抵接于所述基板的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相对所述凸出结构向内偏置,所述片状结构在所述凸出结构和支撑结构两者的抵接下向上翘起而密堵所述连通通道的第一部分。
13.较佳地,所述上盖体由该上盖体下至上的方向依次包含第一盖板、第二盖板及第三盖板,所述第一盖板密封地盖于所述基板,所述第二盖板密封地盖于所述第一盖板,所述第三盖板密封地盖于所述第二盖板,所述充气口位于所述第三盖板,所述气流通道包含中心通道、位于所述中心通道之侧旁的第一侧连通道、位于所述中心通道之侧旁的第二侧连通道、用于连通所述充气口与一个所述缓冲气室的中间通道、上下贯穿所述第一盖板的第一入孔及上下同时贯穿所述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的第二入孔、第二出孔和第三入孔,所述中心通道、第一侧连通道及第二侧连通道三者均形成于所述第三盖板,所述中心通道从四周包围所述充气口并与所述充气口相隔开,所述第一侧连通道与所述中心通道连通,所述第二侧连通道与所述第一侧连通道相隔开,所述第二侧连通道为一个或彼此隔开的多个,每个所述气囊对应有用于将该气囊与所述中心通道连通的所述第一入孔及用于开闭该第一入孔与所述中心通道之间连通的所述阀门,所述阀门形成于所述第二盖板,与所述中间通道相连通的缓冲气室借助所述第三入孔与一个所述第二侧连通道连通,所述第一侧连通道、余下的缓冲气室和余下的第二侧连通道借助所述第二入孔和第二出孔呈串接的连通。
14.较佳地,所述第三盖板上还开设有放气口,所述第一盖板对应地开设有上下贯穿且与所述缓冲气室相连通的配合孔,所述第二盖板上设有放气阀片,所述放气阀片在所述气泵主体充气过程中受气体的顶压作用而密堵所述放气口,所述放气阀片在所述气泵主体停止充气时松开对所述放气口的密堵,从而使所述配合孔与所述放气口相连通。
15.较佳地,所述第一侧连通道和/或第二侧连通道内各设有第一齿段结构和第二齿段结构,所述第一齿段结构与第二齿段结构彼此呈隔开的啮合布置。
16.为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气泵包含电机、驱动件、连杆机构及前述的气泵主体,所述电机装配于所述底壳体的下端,所述驱动件连接于所述电机与所述连杆机构上,所述连杆机构与所述气囊连接,所述电机通过所述驱动件和连杆机构驱使所述气囊做伸缩运动。
17.较佳地,所述底壳体之下端向下延伸出位于所述电机之侧旁并超出所述电机的两扣合臂,两所述扣合臂沿所述底壳体之周向隔开且之间的圆心角小于180度,每个所述扣合臂之末端上具有朝内并扣于所述电机之底面的倒扣。
18.为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血压计包括前述的气泵。
19.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气泵主体还包含形成于底壳体和基板两者处并上下贯穿基板的缓冲气室,缓冲气室与气囊错开布置,这样设计能合理地将底壳体和囊体两者空闲位置的利用起来,又不会造成本实用新型的气泵主体整个体积增大;再结合“上盖体上开设有控制气囊所抽入的气体经过缓冲气室再由充气口送出的气流通道,上盖体或所述囊体上还装配有在气囊被拉伸时关闭气流通道及在气囊被压缩时打开气流通道的阀门”,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气泵主体在不增加体积情况下具有气流波动小和气流稳定,减少在
血压测量中对脉搏信号的干扰,尤其适用于升压式测量的血压计中。
附图说明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气泵的立体图。
21.图2是图1所示气泵的立体分解图。
22.图3是图2在另一角度时的立体分解图。
23.图4是图1所示气泵中的上盖体的立体图。
24.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气泵的立体图。
25.图6是图5所示气泵的立体分解图。
26.图7是图6进一步的立体分解图。
27.图8是图6在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28.图9是图7在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29.图10是图5所示气泵的第三盖板的立体图。
30.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气泵的立体图。
31.图12是图11所示气泵的立体分解图。
32.图13是图11所示气泵的第三盖板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了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作进一步说明。
34.请参阅图1至图3,第一实施例的气泵100包含电机10、驱动件20、连杆机构30、气泵主体40及排气机构50。电机10装配于下面描述到的底壳体42之下端,以使得电机10与底壳体42装配在一起,较优的是,在图1至图3中,底壳体42之下端向下延伸出位于电机10之侧旁并超出电机10的两扣合臂422,两扣合臂422沿底壳体42之周向隔开且之间的圆心角小于180度,每个扣合臂422之末端上具有朝内并扣于电机10之底面11的倒扣4221,以借助底壳体42与电机10的扣合装配,解决传统的电机10因与底壳体42采用螺丝固定而存在螺丝位置与下面描述到的气囊412之间产生干涉,借助两个圆心角小于180度的扣合臂422,故在装配的过程中通过横向可把两扣合臂422的张开一点,接着再使电机10上的定位孔13对齐底壳体42内所设的三个定位柱423,然后再使电机10插进去,最后由两扣合臂422的倒扣4221扣紧于电机10的底面11,这样使得电机10横向动不了,也无法后退,故确保电机10与底壳体42之间装配的稳定性;另,采用两个圆心角小于180度的扣合臂422,使得底壳体42缺少扣合臂422的位置可以留出超180度的避让空间,从而使得第一实施例的气泵100借助避让空间而便于与外界固定,且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横向是指与电机10之轴向相垂直的方向。
35.再结合图2和图3,驱动件20连接于电机10与连杆机构30上,具体是驱动件20连接于电机10的输出轴12与连杆机构30上,连杆机构30还与气囊412连接,故电机10通过驱动件20和连杆机构30驱使气囊412做伸缩运动,以满足气囊412做自动伸缩运动的动力需要。同时,排气机构50还与连杆机构30连接,并由连杆机构30带动排气机构50运动,从而由排气机构50打开或关闭下面描述到的放气口414,该放气口414与下面描述到的上盖体43之充气口431相连通,从而满足第一实施例的气泵100的放气需要。其中,关于驱动件20、连杆机构30
及排气机构50三者的具体结构和相互关系,以及连杆机构30与气囊412的关系,已在中国专利申请号202111536945.1所公开的送气装置、充排气式气泵以及电子血压计中公开,故在此不再赘述;另,关于气泵主体40的具体结构,见下面描述。
36.如图1至图3所示,气泵主体40包含囊体41、底壳体42、带有充气口431的上盖体43及形成于底壳体42和下面描述到的基板411两者处并上下贯穿基板411的缓冲气室44,较优的是,缓冲气室44的横向轮廓大概呈三角形,以使得缓冲气室44尽可能将底壳体42和基板411两者的空闲位置有效地利用起来,当然,根据实际需要,缓冲气室4的横向轮廓还可为其它形状,故不以图2和图3所示为限。上盖体43与底壳体42呈密封的装配连接,以确保两者的装配连接处被密封,防止漏气的存在。囊体41包含密封地装配于上盖体43与底壳体42之间的基板411及与基板411连接并可做伸缩运动以改变容积大小的气囊412,气囊412与缓冲气室44错开布置,以避免气囊412与缓冲气室44之间产生干涉。上盖体43上开设有控制气囊412所抽入的气体经过缓冲气室44再由充气口431送出的气流通道45,上盖体43上还装配有在气囊412被拉伸时关闭气流通道45及在气囊412被压缩时打开气流通道45的阀门46,以满足第一实施例的气泵100的充气需要。具体地,在图2和图3中,缓冲气室44为三个并沿底壳体42的周向彼此隔开排列,气流通道45使所有缓冲气室44之间呈并接的连通,气囊412为三个,三个气囊412沿底壳体42的周向排列,这样设计能增加第一实施例的气泵100充气效率,并能有效地降低气流波动幅度,当然,根据实际需要,缓冲气室44可为二个或四个,对应地,气囊412可为二个或四个,且气囊412的数量较优是与缓冲气室44的数量相同,但不以此为限。更具体地,如下:
37.如图3和图4所示,气流通道45包含与缓冲气室44相匹配的匹配通道451、以充气口431为中心呈辐射排列并连通匹配通道451和充气口431的辐射通道452及连通缓冲气室44与气囊412的连通通道453。连通通道453与匹配通道451彼此隔开,使得上盖体43上的连通通道451与匹配通道451无法直接连通;阀门46为形成于基板411并置于缓冲气室44中的片状结构,这样设计以减少阀门46的厚度,且片状结构遮盖连通通道453的与缓冲气室44相对齐的第一部分4531,连通通道453相对的第二部分4532与气囊412相连通;片状结构在气囊412被拉伸时密堵连通通道453的第一部分4531,片状结构在气囊412被压缩时松开对连通通道453的第一部分4531密堵,以在阀门46松开对连通通道453的第一部分4531密堵时,此时由做拉伸运动的气囊412所抽来的气体顺着连通通道453进入缓冲气室44,而进入缓冲气室44内的气体流入匹配通道451,再由匹配通道451顺着辐射通道452流入充气口431,最后由充气口431送出;由于气囊412为三个,并由电机10通过驱动件20和连杆机构30驱使所有的气囊412依次有序地伸缩运动,对应地,每个气囊412所抽入的气体流向是:顺着连通通道453进入缓冲气室44,而进入缓冲气室44内的气体流入匹配通道451,再由匹配通道451顺着辐射通道452流入充气口431,最后由充气口431送出。更具体地,在图2至图4中,连通通道453之第一部分4531内设有向下凸出该第一部分4531的凸出结构4533,凸出结构4533向下抵接于片状结构,底壳体42具有向上抵接于基板411的支撑结构421,支撑结构421相对凸出结构4533向内偏置,使得支撑结构421比凸出结构4533更靠近底壳体42的中心线处,片状结构在凸出结构4533和支撑结构421两者的抵接下向上翘起而密堵连通通道453的第一部分4531,从而使得片状结构与上盖体43更紧贴,因而确保片状结构对连通通道453的第一部分4531的密堵可靠性。
38.其中,当第一实施例的气泵100不需要排气机构50时,此时可以将基板411上的放气口414删除;另,气流通道45根据实际需要也可以形成于基板411处;此外,上盖体43与底壳体42之间采用扣合连接,具体的扣合连接方式已在中国专利申请号202111536945.1所公开的送气装置、充排气式气泵以及电子血压计中公开,故在此不再赘述。
39.结合图1至图4,对第一实施例的气泵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在电机10通过驱动件20和连杆机构30驱使所有气囊412依次有序地做伸缩运动的过程中,被拉伸的气囊412由于容积变大而将气体从外界抽入;当抽入气体的气囊412被压缩时,此时气囊412因压缩而使其内的气体将阀门46打开,使得气体顺着连通通道453进入缓冲气室44;而进入缓冲气室44内的气体再流入匹配通道451,由匹配通道451顺着辐射通道452流入充气口431,最后由充气口431送出,实现充气的目的。当需要放气时,此时电机10需要反转,由反转的电机10通过驱动件20和连杆机构30带动排气机构50松开对基板411上的放气口414的密堵,使放气口414与充气口431相连通,此时充入的气体可顺着充气口431流向放气口414,最后排到外界中去,实现放气的目的。
40.请参阅图5至图10,第二实施例的气泵100`与第一实施例的气泵100两者的结构基本相同,区别点如下:
41.于第二实施例中,上盖体43`由该上盖体43`下至上的方向依次包含第一盖板43a、第二盖板43b及第三盖板43c。第一盖板43a密封地盖于基板411,第二盖板43b密封地盖于第一盖板43a,第三盖板43c密封地盖于第二盖板43b;较优的是,第三盖板43c还与底壳体42扣合连接,以借助第三盖板43c与底壳体42的扣合连接,从而达到将第一盖板43a和第二盖板43b夹于第三盖板43c与底壳42之间;其中,关于该扣合连接的具体方式,已在中国专利申请号202111536945.1所公开的送气装置、充排气式气泵以及电子血压计中公开,故在此不再赘述。
42.同时,充气口431位于第三盖板43c,第三盖板43c上还开设有放气口432,第一盖板43a对应地开设有上下贯穿且与缓冲气室44相连通的配合孔433,第二盖板43b上设有放气阀片43d,放气阀片43d在气泵主体40充气过程中受气体的顶压作用而密堵放气口432,放气阀片43d在气泵主体40停止充气时松开对放气口432的密堵,从而使配合孔433与放气口432相连通,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避免电机10于放气过程中需要反转,对应地,删除了排气机构50,以及驱动件20在电机10反转过程中带动连杆机构30去连动排气机构50运动的相应结构。
43.再者,气流通道45包含中心通道45a、位于中心通道45a之侧旁的第一侧连通道45b、位于中心通道45a之侧旁的第二侧连通道45c、用于连通充气口431与一个缓冲气室44的中间通道45d、上下贯穿第一盖板43a的第一入孔45e及上下同时贯穿第一盖板43a和第二盖板43b的第二入孔45f、第二出孔45g和第三入孔45h。中心通道45a、第一侧连通道45b及第二侧连通道45c三者均形成于第三盖板43c,中心通道45a从四周包围充气口431并与充气口431相隔开,使得中心通道45a与充气口431无法直接连通;第一侧连通道45b与中心通道45a连通,以便于进入中心通道45a内的气体流入第一侧连通道45b;第二侧连通道45c与第一侧连通道45b相隔开,使得第二侧连通道45c无法与第一侧连通道45b直接连通;第二侧连通道45c为彼此隔开的两个,每个气囊412对应有用于将该气囊412与中心通道45a连通的第一入孔45e及用于开闭该第一入孔45e与中心通道45a之间连通的阀门46,较优的是,气囊412、第
一入孔45e及阀门46三者的数量各相同,但不以此为限;阀门46形成于第二盖板43b,与中间通道45a相连通的缓冲气室22借助第三入孔45h与一个第二侧连通道45c连通,第一侧连通道45b、余下的缓冲气室44和余下的第二侧连通道45c借助第二入孔45f和第二出孔45g呈串接的连通,这样设计的目的起到三级滤波的作用,故更有效地减少气流的波动并确保气流的稳定,因而将气流对脉搏信号干扰降到更低;其中,为最大限度地降低气流对脉搏信号干,在图10中,第一侧连通道45b和第二侧连通道45c内各设有第一齿段结构47和第二齿段结构48,第一齿段结构47与第二齿段结构48彼此呈隔开的啮合布置,以借助第一齿段结构47和第二齿段结构48,对流过第一侧连通道45b和第二侧连通道45c的气体起到缓冲降压作用,较优的是,在图10中,第一齿段结构47和第二齿段结构48各由多个齿和对应的齿槽构成,但不以此为限;另,第二入孔45f的孔径大于第二出孔45g的孔径,以确保缓冲气室44流出的气体起到升压作用。
44.而于第一实施例中,它的上盖体43与第二实施例的上盖体43`的结构不同;同时,第一实施例中的气流通道45与第二实施例的气流通道45`不同;再者,第一实施例的气泵100需要通过排气机构50进行放气,对应地,在基板411上设有放气口414,以及驱动件20上设有连动连杆机构30去带动排气机构50运动的相应结构;而第二实施例的气泵100`通过放气阀片43d、配合孔433和放气口432进行,故需要在第三盖板43c上设有放气口432和放气阀片43d。
45.除上述区别外,其它两者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
46.结合图5至图10,对第二实施例的气泵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在电机10通过驱动件20和连杆机构30驱使所有气囊412依次有序地做伸缩运动的过程中,被拉伸的气囊412由于容积变大而将气体从外界抽入;当抽入气体的气囊412被压缩时,此时气囊412因压缩而使其内的气体顶开阀门46,使气体顺着第一入孔45e进入中心通道45a内,由中心通道45a流入第一侧连通道45b内;接着,由第二入孔45e进入与第一侧连通道45b所对应的一个缓冲气室44(称为第一缓冲气室);而进入该缓冲气室44的气体再由第二出孔45g流入不与中间通道45d相连通的第二侧连通道45c;不与中间通道45d相连通的第二侧连通道45c内的气体则由第二入孔45e流入所对应的一个缓冲气室44(第二缓冲气室)内;然后再由第二出孔45g流入与中间通道45d相连通的第二侧连通道45c,与中间通道45d相连通的第二侧连通道45c内的气体则由第三入孔45h流入所对应的一个缓冲气室44(第三缓冲气室),由第三缓冲气室通过中间通道45d流入由第二盖板43b所开设的对接孔434,再由对接孔434流入充气口431,最后由充气口431送出。其中,在充气过程中,放气阀片43d受气体顶压而密堵第三盖板43c上的放气口432,放气阀片43d在气泵主体40停止充气时松开对放气口432的密堵,即放气阀门43d被流入充气口431内的气体顶压而松开对放气口432的密堵,使得配合孔433与放气口432相连通以达到放气的目的。
47.请参阅图11至图13,第三实施例的气泵100``与第二实施例的气泵100`两者的结构几乎相同,区别点如下:
48.(1)于第三实施例中,它的第三盖板45c上不设有放气口432,第二盖板43b不设有放气阀片43d,以及第一盖板43a不设有配合孔433;正由于第三实施例不设有放气口432、放气阀片43d及配合孔433,故它使用第一实施例的排气机构50,对应地,需要同时在第一盖板43a和第二盖板43b开设与充气口431对接的对接孔434,该对接孔434上下贯穿第一盖板43a
和第二盖板43b。
49.除了上述的区别外,其它与第二实施例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
50.综上,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血压计,该血压计包括前述的气泵100(100`、100``)。
51.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气泵主体40还包含形成于底壳体42和基板411两者处并上下贯穿基板411的缓冲气室44,缓冲气室44与气囊412错开布置,这样设计能合理地将底壳体42和囊体412两者空闲位置的利用起来,又不会造成本实用新型的气泵主体40整个体积增大;再结合“上盖体43(43`)上开设有控制气囊412所抽入的气体经过缓冲气室44再由充气口431送出的气流通道45,上盖体43(43`)或囊体412上还装配有在气囊412被拉伸时关闭气流通道45及在气囊412被压缩时打开气流通道45的阀门46,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气泵主体40在不增加体积情况下具有气流波动小和气流稳定,减少在血压测量中对脉搏信号的干扰,尤其适用于升压式测量的血压计中。
52.值得注意者,箭头c所指的方向为上盖体43(43`)由下至上的方向;另,由于气囊412上设有单向阀片413,以在容积变大时打开,允许外界的气体进入气囊412,在气囊412容积变小时关闭,以阻挡外界的气体进入气囊412,但这已在中国专利申请号202111536945.1所公开的送气装置、充排气式气泵以及电子血压计中公开;此外,气囊412与基板411连接指是,气囊412与基板411两者通过一体成型方式形成一体式结构,或者,通过装配方式形成一体式结构,但不以此为限。
53.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而已,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