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智能腕带及实时监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10-29 10:49:3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穿戴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腕带及实时监测系统。


背景技术:

2.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其原理为阅读器与标签之间进行非接触式的数据通信,达到识别目标的目的,属于非接触式数据自动采集技术,其是物联网的核心技术之一,该技术具有信息采集速度快和准确率高等特点。
3.在医疗领域,rfid电子标签已经应用在医疗器械管理、医疗废弃物管理以及工作人员权限管理和患者管理等方面。其中,用于患者管理的rfid腕带标签,在患者入院后佩戴在患者手腕处,通过具有rfid电子标签阅读功能的设备,可以获取患者的个人身份、挂号时间、就诊时间、费用情况等信息。rfid腕带标签具有非接触读取的特点,读取距离远,并且可以透过非金属物质非可视读取,医护人员完全可以不接触病人任何地方便即可顺利读取医疗腕带内相关信息。
4.但是,rfid技术可以进行非接触式自动采集数据,但是仍不能实现对患者进行精准定位和远程监测。


技术实现要素:

5.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至少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智能腕带及实时监测系统。
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一种智能腕带,包括手环本体,所述手环本体包括叠加设置的第一基底层和第二基底层,所述第一基底层上设有无线射频识别电子标签,所述第二基底层上设有移动通讯单元;所述无线射频识别电子标签包括芯片及与所述芯片连接的天线;所述移动通讯单元包括碳基毫米波天线阵列、射频前端模块、射频收发模块、基带信号处理器。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手环本体还包括第三基底层;所述第三基底层、所述第一基底层和所述第二基底层依次叠加设置,并且所述第三基底层位于所述手环本体的外环,所述第二基底层位于所述手环本体的内环;所述第三基底层上设有信息标签。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天线为超高频天线;所述超高频天线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基底层上的天线印刷层,所述天线印刷层的材料为石墨烯、导电炭黑和碳纳米管中的一种或多种。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移动通讯单元为5g移动通讯单元;所述5g移动通讯单元的工作频率为24ghz至32ghz。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碳基毫米波天线阵列包括设于所述第二基底层上的刻蚀天线层,所述刻蚀天线层的材料为碳导电油墨。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射频前端模块包括滤波器、低噪声放大器、功率放大器、射
频开关和双工器。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底层、所述第二基底层和所述第三基底层为柔性层;所述第一基底层为纸张层、塑料层或纤维层;和/或所述第二基底层为塑料层或纤维层;和/或所述第三基底层为塑料层或纤维层。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纸张层的材质为杜邦纸、铜版纸和/或格拉辛纸。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无线射频识别电子标签的工作频率为860mhz至960mhz。
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实时监测系统,包括上述智能腕带。
1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腕带及实时监测系统,使用时,智能腕带佩戴在患者的手腕上,通过使用rfid读卡器采集和收集患者腕带手环里储存的诊疗信息;同时也可以通过移动通讯单元及通信网络实时远程监测患者的位置并收集和反馈患者的信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通过移动通讯单元和无线射频识别电子标签,可以实现远距离读取和远程监控,具备多功能性,而且,智能腕具备柔性易弯曲、安全可靠、轻质环保等优点。
附图说明
17.通过参考附图阅读下文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易于理解。在附图中,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实施方式,其中:
18.在附图中,相同或对应的标号表示相同或对应的部分。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智能腕带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智能腕带中各层的主视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实时监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2.图中:
23.1:智能腕带;2:rfid读卡器;3:基站;4:远端服务器;5:移动终端;
24.10:第一基底层;20:第二基底层;30:第三基底层;
25.110:芯片;120:天线;
26.210:碳基毫米波天线阵列;220:射频前端模块;230:射频收发模块;240:基带信号处理器;
27.310:信息标签。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9.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腕带,包括手环本体,手环本体包括叠加设置的第一基底层10和第二基底层20,第一基底层10上设有无线射频识别电子标签,第二基底层20上设有移动通讯单元;无线射频识别电子标签包括芯片110及与芯片110连接的天线120;移动通讯单元包括碳基毫米波天线阵列210、射频前端模块220、射频收发
模块230、基带信号处理器240。
30.在一些实施例中,手环本体还包括第三基底层30;第三基底层30、第一基底层10和第二基底层20依次叠加设置,并且第三基底层30位于手环本体的外环,第二基底层20位于手环本体的内环;第三基底层30上设有信息标签310。
3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腕带包括三层结构,由内至外分别为第三基底层30、第一基底层10和第二基底层20。每一层都具备相应的功能,其中,第三基底层30上设置患者的基本信息、第一基底层10上存储患者的诊疗信息、第二基底层20上可通过移动网络,远程监测患者的位置并且收集和反馈患者的信息。
32.其中,第一基底层10、第二基底层20和第三基底层30为柔性层,三层叠加后形成一个易弯曲的结构,也即,该结构能够易弯曲形成环状的腕带结构。例如,第一基底层10为纸张层、塑料层或纤维层。芯片110及天线120设置在第一基底层10上。例如,纸张层的材质为杜邦纸、铜版纸和/或格拉辛纸。例如,天线120为超高频天线120,也即uhf天线120,uhf天线120的材质可以为石墨烯、导电炭黑和碳纳米管中的一种或多种。生产制造时,将石墨烯、导电炭黑和碳纳米管中的一种或多种,按设计的天线120图案印刷在第一基底层10上,然后,再通过倒封装工艺绑定rfid芯片110。无线射频识别(rfid)电子标签用于存储患者的诊疗信息,可采用无接触扫描的方式获取患者的诊疗信息。
33.例如,无线射频识别(rfid)电子标签的工作频率为860mhz至960mhz,其读取距离为4米至10米。
34.例如,第二基底层20为塑料层或纤维层层。移动通讯单元包括碳基毫米波天线阵列210、射频前端模块220、射频收发模块230、基带信号处理器240。
35.例如,移动通讯单元为5g移动通讯单元;5g移动通讯单元的工作频率为24ghz至32ghz,覆盖5g毫米波通信频段。5g移动通讯单元具有高速率、低时延及大容量等优点,可提高远程监测患者位置及收集、反馈患者的信息的实时性。
36.例如,碳基毫米波天线阵列210通过在柔性的涤纶树脂(pet)层或聚酰亚胺(pi)层上涂覆碳导电油墨,再进行激光刻蚀获得。例如,射频前端模块220包括滤波器、低噪声放大器、功率放大器、射频开关和双工器。
37.例如,第三基底层30为塑料层或纤维层。在第三基底层30的表面设置二维码信息和患者的基本信息。例如,基本信息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科别等。例如,通过喷墨或激光打印等方式,将二维码信息和患者的信息设置在塑料层上。
38.另外,现有技术中常见的医用rfid腕带标签结构为50μmpet 9μm铝箔,此类医用rfid腕带标签使用铝金属天线,会产生大量电子垃圾,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使用石墨烯、导电炭黑和碳纳米管材质,更加的环保,使得智能腕同时具备柔性易弯曲、安全可靠、轻质环保等优点。
39.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实时监测系统,包括上述智能腕带1、rfid读卡器2、基站3、远端服务器4和移动终端5。利用rfid读卡器2或者移动终端3采集和收集患者智能腕带1内里储存的诊疗信息,并可利用rfid读卡器2传输至远端服务器4,或者通过5g网络实时监测患者的信息及位置。
4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腕带及实时监测系统,使用时,智能腕带佩戴在患者的手腕上,通过使用rfid读卡器采集和收集患者腕带手环里储存的诊疗信息;同时
也可以通过移动通讯单元及通信网络实时远程监测患者的位置并收集和反馈患者的信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通过移动通讯单元和无线射频识别电子标签,可以实现远距离读取和远程监控,具备多功能性。
41.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42.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3.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