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梁体加固钢结构及其加固方法与流程

2022-10-26 17:49:3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建筑梁体加固技术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梁体加固钢结构及其加固方法。


背景技术:

2.建筑梁体是建筑结构中常见的构件,在框架结构中,纵横交错的建筑梁体将各方向的支撑柱连接为整体,以对梁体上部的建筑构件进行稳定承托。
3.在梁体的使用过程中,在改变建筑结构的使用功能而使得梁体承受的荷载增加等情况时,常需要对梁体进行加固。相关技术中常采用在梁体的表面粘贴钢板的方式进行梁体的加固,通过在梁体的各表面逐一粘接钢板,以增强梁体的结构稳定性,实现对梁体的加固效果。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以下缺陷:由于纵横的梁体之间存在纵横的连接交叉处,位于下方的梁体对上方的梁体进行承载;而粘接在梁体一侧壁上的钢板难以对上梁体和下梁体的连接位置处进行加强固定,使得上梁体和下梁体连接位置处的稳定性难以得到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高上梁体与下梁体连接位置处的稳定性,本技术提供一种梁体加固钢结构及其加固方法。
6.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梁体加固钢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梁体加固钢结构,包括固设在下梁体底面的第一底板、固设在所述上梁体底面且位于下梁体两侧的两个第二底板以及位于所述下梁体相对两侧面上的两个第一侧板,所述第一底板上设置有用于驱使两所述第一侧板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的驱动组件,所述第一侧板上设置有用于连接相邻近的一所述第二底板的连接组件。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进行梁体的加固时,工作人员先将第一底板固定连接在下梁体底面,将所述第二底板固定在下梁体底面;然后工作人员调节驱动组件,以使两个第一侧板相互靠近,使得两第一侧板抵紧在下梁体侧壁上,然后工作人员调节连接组件,以使上梁体通过第二底板、连接组件、第一侧板和第一底板连接为一体,以提高上梁体与下梁体连接位置处的稳定性。在上梁体受压时,上梁体一方面通过上梁体与下梁体的连接处直接将压力传导至下梁体,另一方面还通过第二底板和连接组件将压力传导至下梁体侧壁,从而有效的提高了下梁体对上梁体的有效支撑范围,从而增强了下梁体对上梁体以及梁体上部构件的支撑稳定性。
8.可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双向螺纹杆和螺纹套设在双向螺纹杆长度方向两端的螺纹套,所述第一侧板上球铰接有两连接杆,两所述连接杆远离所述第一侧板的一端与两所述螺纹套一一转动连接。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工作人员完成第一底板的安装定位后,工作人员转动
双向螺纹杆,然后转动的双向螺纹杆驱使两螺纹套相互远离,在两螺纹套相互远离的过程中,两螺纹套拉动四个连接杆,以使四个连接杆远离螺纹杆的一端均沿靠近双向螺纹杆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得两第一侧板相互靠近,实现两第一侧板对下梁体两侧壁的相互夹紧。
10.可选的,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杆、滑轨和滑块,所述滑轨固设于所述第二底板的底面,所述滑块滑动安装于所述滑轨上,且沿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底板的方向滑动,所述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滑块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侧板朝向所述第二底板的一侧转动连接。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侧板与第二底板之间通过支撑杆、导轨和滑块进行连接,使得上梁体与下梁体之间实现稳定连接,使得上梁体与下梁体之间发生断裂时或上梁体受压时,上梁体与下梁体之间通过支撑杆的牵拉作用,使得上梁体与下梁体之间不易发生分离,从而使得下梁体与上梁体之间的连接位置处的连接稳定性大幅提高。
12.可选的,所述滑轨的一侧开设有连通滑轨内腔的长条孔,且长条孔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滑轨的长度方向相一致,所述滑块上开设有对应所述长条孔的螺纹孔,所述滑轨上设置有连接螺母,所述连接螺母贯穿所述长条孔并螺纹装配于所述螺纹孔内。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侧板抵紧在下梁体的侧壁上时,支撑杆不再运动,此时工作人员通过连接螺母将滑块紧锁在导轨上,使得支撑杆稳固的锁止在第一侧板和第二底板之间;当上梁体与下梁体之间受压过载时,在支撑杆的牵拉作用下,上梁体与下梁体之间难以发生分离,从而使得上梁体和下梁体之间难以发生断裂,有效的提高了上梁体与下梁体之间的连接稳固性。
14.可选的,所述支撑杆设置有多个,相邻两支撑杆位于滑块的一端之间的间距小于位于第一侧板的一端之间的间距。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个支撑杆将第一侧板上的压力较为分散的传导至第一侧板上,使得传导至第一侧板的压力不易过于集中,也使得第一侧板更加稳固的抵紧在下梁体的侧壁上。第一侧板一方面受连接杆的牵拉下抵紧于下梁体的侧壁,另一方面还通过第二底板通过支撑杆传递的压力而抵紧在下梁体的侧壁,从而使得第一侧板在未使用螺纹的情况下,能够稳固的抵紧在下梁体位于上梁体的下方侧壁上,从而实现对下梁体侧壁的加强固定。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下梁体位于上梁体正下方的梁体段是下梁体对上梁体的主要承载段,主要承载段的应力较为集中;在常规通过粘接钢板并将钢板通过膨胀螺栓钉入该承载段时,常因膨胀螺栓的打入使得下梁体与上梁体之间发生裂痕甚至断裂,而通过将第一侧板夹紧于下梁体侧壁,并通过一侧拉力,另一侧压力的方式进行第一侧板对下梁体侧壁的夹紧加固,在不破坏下梁体主要承载段的结构的情况下极大的提高了下梁体的稳固性,也使得梁体的加固方式更加环保。
16.可选的,所述第一底板上固设有支撑侧板,所述支撑侧板的一侧面正对下梁体的一侧壁,且所述支撑侧板固定连接在下梁体的侧壁上。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侧板固定在下梁体的侧壁上,从而实现了下梁体侧壁的加强固定。
18.可选的,所述支撑侧板上转动设置有转动套,所述转动套内滑移穿设有连接曲柄,所述连接曲柄的一端与所述螺纹套转动连接,另一端设置有第二侧板,所述连接曲柄上设置有用于驱使所述第二侧板靠近或远离上梁体侧壁的驱动件。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工作人员转动双向螺纹杆,然后转动的双向螺纹杆驱使两螺纹套相互远离,此时螺纹套带动连接曲柄的一端进行转动,从而使得连接曲柄的另一端驱使第二侧板靠近上梁体的侧壁,然后工作人员微调驱动件,使得第二侧板抵紧在上梁体的侧壁上,以增加下梁体与上梁体之间的连接稳固性。
20.可选的,所述驱动件为驱动螺杆,所述驱动螺杆的一端与所述连接曲柄的端部螺纹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侧板的侧壁球铰接。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按压第二侧板并拧动驱动螺杆,使得驱动螺杆沿朝向上梁体侧壁的方向进行螺纹旋进,从而使得第二侧板快速抵紧于上梁体的侧壁上。
22.可选的,所述第一侧板朝向所述第一底板的一侧开设有横槽,所述横槽内顶壁与所述第一底板的上表面滑动贴合。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侧板抵紧在下梁体的侧壁上时,第一底板的一端插入第一侧板的横槽中,从而使得第一侧板稳固的支出在第一底板上;当第一侧板受支撑杆传导的压力时,一方面,下梁体侧壁对第一侧板进行支撑,另一方面,第一底板对第一侧板进行支撑,从而使得第一侧板稳固的安装固定在下梁体侧壁上。
24.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梁体的加固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梁体的加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放线,画出下梁体和上梁体的中线;步骤二:将所述第一底板固定连接在下梁体底面,将所述支撑侧板固定连接在下梁体的侧壁上,将所述第二底板固定在下梁体底面;步骤三:调节驱动组件,以使两第一侧板夹紧下梁体的侧壁,以使第二侧板靠近上梁体侧壁;步骤四:在第一侧板夹紧下梁体后,调节连接螺母,以将滑块锁紧于滑轨上。
25.步骤五:调节驱动螺杆,以将第二侧板抵紧上梁体侧壁。
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通过第一底板、第二底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驱动组件和连接组件将上梁体与下梁体连接为一体,有效的提高上梁体与下梁体连接位置处的稳定性。
27.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在进行建筑梁体的加固时,工作人员先将第一底板固定连接在下梁体底面,将所述第二底板固定在下梁体底面;然后工作人员调节驱动组件,以使两个第一侧板相互靠近,使得两第一侧板抵紧在下梁体侧壁上,然后工作人员调节连接组件,以使上梁体通过第二底板、连接组件、第一侧板和第一底板连接为一体;2.第一侧板一方面受连接杆的牵拉下抵紧于下梁体的侧壁,另一方面还通过第二底板通过支撑杆传递的压力而抵紧在下梁体的侧壁,从而使得第一侧板在未使用螺纹的情况下,能够稳固的抵紧在下梁体位于上梁体的下方侧壁上,从而实现对下梁体侧壁的加强固定。
28.3.当工作人员转动双向螺纹杆,然后转动的双向螺纹杆驱使两螺纹套相互远离,此时螺纹套带动连接曲柄的一端进行转动,从而使得连接曲柄的另一端驱使第二侧板靠近上梁体的侧壁,然后工作人员微调驱动件,使得第二侧板抵紧在上梁体的侧壁上,以增加下梁体与上梁体之间的连接稳固性。
附图说明
29.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除上梁体和下梁体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4是图1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附图标记:1、第一底板;11、支撑侧板;12、转动套;13、限位螺母;2、第二底板;3、第一侧板;31、横槽;4、第二侧板;5、下梁体;6、上梁体;71、双向螺纹杆;72、螺纹套;73、连接杆;81、支撑杆;82、滑轨;821、长条孔;83、滑块;831、连接螺母;9、安装套;91、连接曲柄;10、驱动件;101、驱动螺杆。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梁体加固钢结构。参照图1,梁体加固钢结构包括第一底板1、第二底板2和第一侧板3,第一底板1水平设置且固定安装在下梁体5底面,第二底板2设置有两个,且两个第二底板2固定在上梁体6底面且位于下梁体5宽度方向两侧,第一侧板3设置有两个且位于下梁体5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面上;第一底板1上设置有用于驱使两第一侧板3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的驱动组件,以通过驱动组件驱使两第一侧板3共同进行下梁体5侧壁的夹紧加固;第一侧板3上设置有用于连接相邻近的第一侧板3和第二底板2的连接组件,以使下梁体5和上梁体6连接为一体,提高上梁体6与下梁体5连接位置处的稳定性。
32.参照图1和图2,在进行上下梁体5的连接处的加强固定时,为了对下梁体5进行加强固定,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底板1通过设置在其四角处的四个膨胀螺栓锁紧固定在下梁体5的底面。驱动组件包括双向螺纹杆71和螺纹套设在双向螺纹杆71长度方向两端的螺纹套72,双向螺纹杆71的两端旋向相反,双向螺纹杆71转动安装于第一底板1上,且转动轴线与下梁体5的长度方向相一致,双向螺纹杆71位于下梁体5的中线处,且双向螺纹杆71的长度方向与下梁体5的延伸方向相一致。两第一侧板3竖直设置且对称设置在双向螺纹杆71径向方向的两侧,两第一侧板3朝向双向螺纹杆71的一侧均设置有两连接杆73,四个第一侧板3呈四边形状设置于第一底板1的下表面;每一连接杆73长度方向的一端与螺纹套72铰接,另一端与第一侧板3转动连接,。
33.在工作人员完成第一底板1的安装定位后,工作人员转动双向螺纹杆71,然后转动的双向螺纹杆71驱使两螺纹套72相互远离;在两螺纹套72相互远离的过程中,两螺纹套72拉动四个连接杆73,以使四个连接杆73远离螺纹套72的一端均沿靠近双向螺纹杆71的方向移动,从而通过四个连接杆73驱使两两第一侧板3相互靠近,从而实现两第一侧板3对下梁体5两侧壁的夹紧固定。
34.在其他实施例中,驱动组件包括两根拉杆,每根拉杆长度方向的一端固定连接在一第一侧板3上、另一端贯穿另一第一侧板3;每根拉杆贯穿第一侧板3的一端周侧开设有螺纹,每根拉杆贯穿第一侧板3的一端于该第一侧板3远离另一第一侧板3的一侧螺纹装配有螺母。使用时,工作人员将两第一侧板3夹持在下梁体5的两侧,然后通过调节螺母使两第一侧板3夹紧下梁体5,即可实现两第一侧板3对下梁体5侧壁的加强固定。
35.参照图1,为了提高第一侧板3的安装稳定性,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侧板3朝向第一
底板1的一侧面开设有横槽31,当第一侧板3抵紧在下梁体5的侧壁上时,横槽31内顶壁与第一底板1的上表面相贴合,使得第一侧板3稳固的支撑在第一底板1上。
36.参照图1和图2,为了加强上梁体6和下梁体5之间的连接稳固性,连接组件包括支撑杆81、滑轨82和滑块83,滑轨82对应两第二底板2设置有两个,滑轨82沿上梁体6的长度方向设置,且于上梁体6的中线处固定安装在第二底板2的底面。滑块83设置有两个,且两滑块83一一安装于在两滑轨82上,且两滑块83均沿靠近或远离其相靠近的一第二底板2的方向滑动。支撑杆81设置有四个,四个支撑杆81两两分为多组,每组中两支撑杆81长度方向的一端与滑块83的端面球铰接、另一端与该滑块83靠近的一第一侧板3球铰接,两支撑杆81位于滑块83的一端之间的间距小于位于第一侧板3的一端之间的间距。
37.在加固钢结构安装于梁体上后,第一侧板3与第二底板2之间通过支撑杆81、导轨和滑块83进行连接,使得上梁体6与下梁体5之间实现稳定连接,使得上梁体6与下梁体5之间发生断裂时或上梁体6受重压时,上梁体6与下梁体5之间通过支撑杆81的加强连接,使得上梁体6与下梁体5之间不易发生分离,从而使得下梁体5与上梁体6之间的连接位置处的连接稳定性大幅提高。
38.进一步的,参照图1和图3,滑轨82长度方向的一侧开设有连通滑轨82内腔的长条孔821,且长条孔821的延伸方向与滑轨82的长度方向相一致,滑块83上开设有对应长条孔821的螺纹孔,滑块83上可拆卸的设置有连接螺母831。当第一侧板3抵紧在下梁体5的侧壁上时,支撑杆81不再运动,此时工作人员通过连接螺母831将滑块83紧锁在导轨上,使得支撑杆81稳固的锁止在第一侧板3和第二底板2之间,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支撑杆81对第二底板2的支撑牢固度。
39.参照图1和图2,为了增加下梁体5与上梁体6之间的支撑锚固点,以提高上梁体6与下梁体5之间的连接稳固性,第一底板1上一体成型有四个支撑侧板11,四个支撑侧板11均与第一底板1垂直,四个支撑侧板11呈矩阵状分布,且一一分别在上梁体6与下梁体5的四个夹角处。四个支撑侧板11分别与下梁体5的侧壁贴合,四个支撑侧板11均通过螺栓锁紧在下梁体5的侧壁上;在梁体的加固过程中,通过支撑侧板11有效的提高下梁体5的结构稳定性。
40.参照图1和图4,每一支撑侧板11远离下梁体5的一侧面均通过转轴转动安装有转动套12,且转动轴线与上梁体6的长度方向相一致,螺纹套72远离第一底板1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安装套9,且安装套9的长度方向与上梁体6的长度方向相一致;转动套12内沿转动套12的延伸方向滑移穿设有连接曲柄91;连接曲柄91的一端弯折绕过下梁体5的直角边并转动连接在安装套9内,连接曲柄91的另一端远离第一底板1并设置有抵紧组件。抵紧组件包括第二侧板4以及设置在连接曲柄91上用于驱使第二侧板4靠近或远离上梁体6侧壁的驱动件10。驱动件10可以为伸缩杆、驱动螺杆101或者是阻尼器等,在本实施例中,驱动件10优选为驱动螺杆101,驱动螺杆101长度方向的一端与连接曲柄91的端部螺纹连接,另一端与第二侧板4的侧壁球铰接。
41.当工作人员转动双向螺纹杆71时,转动的双向螺纹杆71驱使两螺纹套72相互远离,此时螺纹套72带动连接曲柄91的一端进行转动,从而使得连接曲柄91的另一端驱使第二侧板4靠近上梁体6的侧壁,然后工作人员按住第二侧板4并微调驱动螺杆101,使得驱动螺杆101沿朝向上梁体6侧壁的方向进行螺纹旋进,从而使得第二侧板4快速抵紧于上梁体6的侧壁上。
42.进一步的,第一底板1、第二底板2、第一侧板3和第二侧板4朝向梁体的一端均预先敷设有粘接剂,以通过粘接剂增强各板体与梁体之间的安装牢固度。
43.参照图4,在第二侧板4抵紧上梁体6的侧壁后,为了提高驱动螺杆101的安装牢固性,以预防驱动螺杆101受载时与连接曲柄91之间发生滑丝,驱动螺杆101上螺纹套72设有两限位螺母13。使用时,通过调节两限位螺母13,以使两限位螺母13相靠近的一侧均抵紧在连接曲柄91的表面,以增强驱动螺杆101与连接曲柄91之间的安装牢固度。
44.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梁体加固钢结构的实施原理为:在进行建筑梁体的上梁体6与下梁体5连接位置处的加固时,工作人员先将第一底板1固定连接在下梁体5底面,将第二底板2固定在下梁体5底面;然后工作人员调节双向螺纹杆71,转动的双向螺纹杆71驱使两螺纹套72相互远离,然后两螺纹套72拉动四个连接杆73,以使四个连接杆73远离螺纹杆的一端均沿靠近双向螺纹杆71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得两第一侧板3相互靠近,实现两第一侧板3对下梁体5两侧壁的相互夹紧。然后工作人员拧动连接螺母831,以将滑块83锁紧于滑轨82上,然后工作人员再调节驱动螺杆101,以将第二侧板4抵紧上梁体6侧壁,从而实现上梁体6和下梁体5之间的稳固连接。
45.本技术实施例还公开一种梁体的加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放线,画出下梁体5和上梁体6的中线;步骤二:将所述第一底板1固定连接在下梁体5底面,将所述支撑侧板11固定连接在下梁体5的侧壁上,将所述第二底板2固定在下梁体5底面;步骤三:调节驱动组件,以使两第一侧板3夹紧下梁体5的侧壁,以使第二侧板4靠近上梁体6侧壁;步骤四:在第一侧板3夹紧下梁体5后,调节连接螺栓,以将滑块83锁紧于滑轨82上。
46.步骤五:调节驱动螺杆101,以将第二侧板4抵紧上梁体6侧壁。
47.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