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电动出风口总成及汽车仪表板的制作方法

2022-10-26 13:10:4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汽车零部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动出风口总成及汽车仪表板。


背景技术:

2.空调出风口作为空调通风系统的终端,对气流组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空调出风口通常在车厢降温或升温时使用,主要将适当的风速以及带有适当的温度的气流吹至所需的区域,来满足对温度气流流动的要求。
3.目前汽车行业中空调出风口中,一半采用手动调节拨钮机构来调节通风量及风向,其缺点是人工扳动拨钮繁琐易分散驾驶员的注意力,对行车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并且外观上由于手动操作的部件较多全部外露一是影响美观,另一半采用电动式电机控制,但该结构较为复杂,制造成本高,电机尺寸太大结构布置困难,导致汽车仪表台占据过多汽车内部活动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而提供一种电动出风口总成及汽车仪表板。
5.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出一种电动出风口总成,包括:出风管,所述出风管内转动设置有左右叶片和前后叶片;
6.第一电机,其与外部控制模块连接,所述第一电机设置于所述出风管外侧上与所述左右叶片连接;
7.第二电机,其与外部控制模块连接,所述第二电机位于所第一电机旁且与所述前后叶片通过齿轮组件相连;
8.发光模块,其与外部控制模块连接且位于所述出风管内。
9.在上述的一种电动出风口总成中,所述出风管内的所述左右叶片均匀设置有若干个,若干个所述左右叶片通过连接杆相连。
10.在上述的一种电动出风口总成中,所述齿轮组件具有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设置于所述出风管的侧壁上且相啮合,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电机连接,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前后叶片相连。
11.在上述的一种电动出风口总成中,所述出风管呈倒“l”型结构,所述出风管内的所述左右叶片位于所述前后叶片的前端。
12.在上述的一种电动出风口总成中,所述发光模块具有分流板,所述分流板位于所述左右叶片的前端。
13.在上述的一种电动出风口总成中,所述发光模块具有导光柱,所述导光柱穿插所述出风管并延伸至所述分流板内。
14.在上述的一种电动出风口总成中,所述分流板具有前板块和后板块,所述导光柱与所述后板块可拆卸连接,所述前板块为pc基材。
15.在上述的一种电动出风口总成中,所述导光柱外侧套设有保护壳,位于分流板内的所述保护壳后端设置有第一卡接部,所述后板块上设置有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与所述第二卡接部卡接,位于分流板内的所述保护壳前端开设有限位凹槽。
16.在上述的一种电动出风口总成中,所述出风管上端设置有包覆件。
17.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汽车仪表板,包括上述的一种电动出风口总成,其中,还包括:仪表板,所述仪表板上设置有至少五个所述出风管;
18.控制单元盒,所述控制单元盒与至少五个所述出风管通过线束连接。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0.1、控制模块能够通过第一电机带动左右叶片在出风口内实现独立上下扫风,控制模块能够通过第二电机带动齿轮组件转动,使得前后叶片在出风口内实现独立左右扫风,进而实现自动自动控制,降低安全隐患;
21.2、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均布置在出风管上,电机结构布局合理,减少仪表台占用内部活动空间;
22.3、出风管上设置有发光模块,发光模块具有导光柱,导光柱点亮时,前板块显示透光区域,导光柱熄灭时前板块透光区域同时隐藏,与座舱整体灯光匹配,增强氛围感及内饰美观;
23.4、全车出风口电机控制芯片及发光模块控制芯片集成为独立芯片控制模块盒,减少空间占用率,实用性强且方便拆卸检修。
附图说明
24.图1是本电动出风口总成的主视图;
25.图2是本电动出风口总成的仰视图;
26.图3是本电动出风口总成的结构剖视图一;
27.图4是本电动出风口总成的结构剖视图二;
28.图5是本电动出风口总成的发光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29.图6是本汽车仪表板的结构示意图。
30.图中,
31.1、出风管;100、左右叶片;101、前后叶片;102、连接杆;103、包覆件;
32.2、第一电机;
33.3、第二电机;
34.4、齿轮组件;400、第一齿轮;401、第二齿轮;
35.5、发光模块;500、分流板;501、导光柱;502、前板块;503、后板块;504、保护壳;
36.6、仪表板;
37.7、控制模块盒。
具体实施方式
38.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39.实施例一
40.如图1至图5所示,本电动出风口总成,包括:出风管1,出风管1内转动设置有左右叶片100和前后叶片101;第一电机2,其与外部控制模块连接,第一电机2设置于出风管1外侧上与左右叶片100连接;第二电机3,其与外部控制模块连接,第二电机3位于所第一电机2旁且与前后叶片101通过齿轮组件4相连;发光模块5,其与外部控制模块连接且位于出风管1内。
41.出风管1内呈纵向设置有左右叶片100及呈横向设置有前后叶片101,外部控制模块与第一电机2、第二电机3及发光模块5连接,用户通过控制模块能够使第一电机2转动,第一电机2从而带动左右叶片100在出风口内进行左右摆动实现从出风口内的左侧极点移动至右侧极点,进而根据用户需求对输入出风管1内的气流实现左右扫风排出,人工通过控制模块能够使第二电机3转动,第二电机3从而再通过齿轮组件4带动前后叶片101在出风口内进行上下摆动实现从出风口内的上端极点移动至下端极点,进而根据用户需求对输入出风管1内的气流实现上下扫风排出,并且用户可通过控制模块使发光模块5发亮,增强氛围感及内饰美观,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电机2和第二电机3均为伺服电机。
42.如图1至图4所示,出风管1内的左右叶片100均匀设置有若干个,若干个左右叶片100通过连接杆102相连。
43.第一电机2的驱动端贯穿出风管1并深入至出风管1内与其中一个左右叶片100连接,当第一电机2的驱动端带动这一左右叶片100实现左右摆动即扫风时,与这一左右叶片100通过连接杆102连接的其它左右叶片100也同步进行动作。
44.如图2和图4所示,齿轮组件4具有第一齿轮400和第二齿轮401,第一齿轮400与第二齿轮401设置于出风管1的侧壁上且相啮合,第一齿轮400与第二电机3连接,第二齿轮401与前后叶片101相连。
45.第二电机3启动后第二电机3的驱动端带动第一齿轮400转动,第一齿轮400转动的同时与第一齿轮400啮合的第二齿轮401也进行动作,从而带动前后叶片101在出风口内实现进行上下摆动,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齿轮400和第二齿轮401的齿数根据前后叶片101在出风口内的上端极点至下端极点而设计,即减少了空间占用也相应减少了材料的使用。
46.如图1至图4所示,出风管1呈倒“l”型结构,出风管1内的左右叶片100位于前后叶片101的前端。
47.倒“l”形状出风口,与其匹配的风道可以布置在出风口正下方,节省出风口在仪表板6内车前方向占用空间。
48.如图1至图5所示,发光模块5具有分流板500,分流板500位于左右叶片100的前端。
49.分流板500的作用起到二次分流,能够有效将送入出风管1内的气流排出。
50.如图1至图5所示,发光模块5具有导光柱501,导光柱501穿插出风管1并延伸至分流板500内。
51.外部控制模块与导光柱501连接,导光柱501为rgb氛围灯,可根据外部控制模块与座舱整体灯光匹配,实现呼吸效应,增强氛围感及车内内饰美观。
52.如图3和图4所示,分流板500具有前板块502和后板块503,导光柱501与后板块503可拆卸连接,前板块502为pc基材。
53.后板块503为不透明的塑料基材,前板块502为透明pc基材,正面喷涂黑漆做遮蔽,在黑漆上雕刻出透光区域,最终采用pvd工艺,遮蔽镭雕透光区,即可实现氛围灯点亮时饰
件显示透光区域,氛围灯熄灭时连同透光区域同时隐藏,值得一提的是,前板块502和后板块503整体外形呈“<”结构且镜像设置,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能够减少气流流入出风管1及流出出风管1的风阻,进而实现快速排流。
54.如图3至图5所示,导光柱501外侧套设有保护壳504,位于分流板500内的保护壳504后端设置有第一卡接部,后板块503上设置有第二卡接部,第一卡接部与第二卡接部卡接,位于分流板500内的保护壳504前端开设有限位凹槽。
55.保护套为不透光基材,保护套套设于保护壳504外侧具有两种好处,一个遮挡导光柱501多余的漏光区,使得是有限位凹槽处的导光柱501部分漏光,从而通过前端的前板块502实现透光效果,另一个则是防止外部物体碰撞导光柱501而对导光柱501造成伤害,即对导光柱501进行保护。
56.如图1所示,出风管1上端设置有包覆件103。
57.包覆件103能够对出风管1起到保护的作用,并且提升车内的观感及舒适性。
58.实施例二
59.如图1至图6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汽车仪表板6,包括实施例一的电动出风口总成,其中,还包括:仪表板6,仪表板6上设置有至少五个出风管1;控制单元盒,控制单元盒与至少五个出风管1通过线束连接。
60.至少五个出风管1至少其中一个设置于仪表板6的左侧上,至少其中一个设置于仪表板6的右侧上,需要说明的是,此两处的仪表板为在图6上未显出,至少三个设置在仪表板6的中央处,控制单元盒即为外部控制模块,控制单元盒内的控制芯片通过线束与至少五个出风管1上的第一电机2、第二电机3及发光模块5连接,全车出风口电机控制芯片及发光模块5控制芯片集成为独立芯片控制模块盒7,减少空间占用率,实用性强且方便拆卸检修。
61.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62.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一”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63.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64.另外,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