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用于环境监测的水取样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0-25 18:23:0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取样装置,尤其是一种用于环境监测的水取样装置。


背景技术:

2.环境岩土工程、土壤修复工程及各类水文地质勘察工程中,常用需要到施工现场进行水监测,因此用于环境监测的水取样装置是一种重要的环境监测装置资,在现有的用于环境监测的水取样装置中,还都是使用一般的水杯或水桶,由于水杯或水桶的进水端口处于开放状态,使位于水杯或水桶中的取样水处于自由晃动状态,从而影响了水取样效果,
3.基于申请人于2021年11月6日提供的具有工作过程中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技术交底书、通过检索得到相近的专利文献和背景技术中现有的技术问题、技术特征和技术效果,做出本发明的申请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客体是一种用于环境监测的水取样装置。
5.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环境监测的水取样装置,因此提高了水取样效果。
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包含有用于作为手提起的提绳、设置在提绳上的管体部件、设置在管体部件的其中一个端口部上的顶盖、设置在管体部件的其中另一个端口部上的橡胶塞。
7.由于设计了提绳、管体部件、顶盖和橡胶塞,通过提绳和管体部件,实现了对取样水进行储存,通过顶盖和橡胶塞,实现了对端口处于具有遮挡体,因此提高了水取样效果。
8.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按照对端口处于具有遮挡体的方式把提绳、管体部件、顶盖和橡胶塞相互联接。
9.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按照其中一个端口处于具有孔体、其中另一个端口处于具有塞头体的方式把顶盖和橡胶塞与提绳和管体部件联接。
10.本实用新型设计了,管体部件设置为包含有上筒壳和下筒壳。
11.以上四个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上下双敞口部的设置,方便了水取样的操作。
12.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还包含有第一附件装置并且第一附件装置设置在管体部件中,第一附件装置设置为隔板。
13.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还包含有第二附件装置并且第二附件装置设置在管体部件中,第二附件装置设置为配重块。
14.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还包含有第三附件装置并且第三附件装置设置在提绳和第二附件装置之间,第三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圆环和中间绳。
15.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还包含有第四附件装置并且第四附件装置设置在橡胶塞上,第四附件装置设置为拉绳。
16.以上四个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其它部件的集成安装。
17.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在上筒壳上分别设置有顶盖、配重块和下筒壳,在下筒壳中分别设置有隔板和橡胶塞并且在橡胶塞上设置有拉绳,在配重块和圆环之间设置有中间绳并且在圆环上设置有提绳。
18.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通过提绳、圆环、中间绳、顶盖、配重块、上筒壳、下筒壳、隔板、橡胶塞和拉绳,组成了本实用新型的基础技术方案,解决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问题。
19.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提绳设置为具有通孔体的下端接头的绳状体并且提绳的通孔体设置为与圆环联接。
20.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下落和提升的绳索设置。
21.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在顶盖的盖部的边缘部设置有排气孔体并且在盖部的中间部设置有透漏窗口体,盖部设置为与上筒壳嵌入式联接并且盖部设置为上端端面具有凹口体的π字形盘状体,盖部的竖向管部设置为与上筒壳嵌入式联接并且盖部的横向盘部设置为与上筒壳接触式联接,排气孔体和透漏窗口体分别设置为圆形孔状体并且排气孔体设置为沿盖部的圆周线间隔排列分布。
22.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上敞口部的填塞设置。
23.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橡胶塞设置为锥形柱状体并且橡胶塞设置为与下筒壳嵌入式联接,橡胶塞的外端端面部设置为与拉绳联接。
24.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下敞口部的填塞设置。
25.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上筒壳设置为圆形管状体并且上筒壳的侧面部设置为与配重块联接,上筒壳的上端端口部设置为与顶盖联接并且上筒壳的下端端口部设置为与下筒壳螺纹式联接。
26.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下筒壳设置为锥形管状体并且下筒壳的上端扩展口部设置为与上筒壳螺纹式联接,下筒壳的上端扩展口部设置为与隔板容纳式联接并且下筒壳的下端收缩口部设置为与橡胶塞容纳式联接。
27.以上两个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双节管对接设置。
28.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中间绳设置为包含有第一绳体和第二绳体并且第一绳体和第二绳体分别设置为具有通孔体的上端接头的绳状体,第一绳体的通孔体和第二绳体的通孔体分别设置为与圆环联接并且第一绳体的下端头和第二绳体的下端头分别设置为与配重块联接。
29.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圆环设置为圆形圈状体并且圆环分别设置为与提绳和中间绳贯串式联接。
30.以上两个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上筒壳两点连接,方便了对上筒壳的提起携带。
31.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拉绳设置为纺织带状体并且拉绳的端头分别设置为与橡胶塞联接。
32.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橡胶塞的外拉动操作设置。
33.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在隔板的板部上分别设置有漏孔体并且板部设置为与下筒壳嵌入式联接,板部设置为圆形片状体并且漏孔体设置为圆形孔状体,漏孔体设置为沿板部
间隔排列分布。
34.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取样水的净化处理设置。
35.本实用新型设计了,配重块设置为包含有第一块部和第二块部并且第一块部的内端端面部和第二块部的内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上筒壳联接,第一块部的上端端面部和第二块部的上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中间绳联接并且第一块部和第二块部分别设置为扇形盘状体。
36.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增加了水取样装置的重量,提高了上筒壳和下筒壳在水中下沉效果。
37.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提绳与顶盖、上筒壳、下筒壳和橡胶塞设置为按照端头处于限制状态的方式分布并且提绳、顶盖、上筒壳、下筒壳和橡胶塞与圆环和中间绳设置为按照自由平衡的方式分布,提绳、顶盖、上筒壳、下筒壳和橡胶塞与配重块设置为按照增重下沉的方式分布并且提绳、顶盖、上筒壳、下筒壳和橡胶塞与隔板设置为按照过滤排水的方式分布,提绳、顶盖、上筒壳、下筒壳和橡胶塞与拉绳设置为按照拉动封口的方式分布,顶盖的中心线、上筒壳的中心线、下筒壳的中心线、隔板的中心线和橡胶塞的中心线设置在同一条直线上,第一绳体设置为与第一块部联接,第二绳体设置为与第二块部联接。
38.在本技术方案中,提绳、顶盖和橡胶塞是基础部件,也是本实用新型的必要技术特征,圆环、中间绳、配重块、上筒壳、下筒壳、隔板和拉绳是功能部件,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技术效果的特征,第一绳体、第二绳体、板部、漏孔体、盖部、排气孔体、透漏窗口体、第一块部和第二块部这些技术特征的设计,是符合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技术特征。
39.在本技术方案中,对端口处于具有遮挡体的提绳、管体部件、顶盖和橡胶塞为重要技术特征,在用于环境监测的水取样装置的技术领域中,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在本技术方案中的术语都是可以用本技术领域中的专利文献进行解释和理解。
附图说明
4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4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42.提绳-1、圆环-2、中间绳-3、顶盖-4、配重块-5、上筒壳-6、下筒壳-7、隔板-8、橡胶塞-9、拉绳-91、第一绳体-31、第二绳体-32、板部-81、漏孔体-82、盖部-41、排气孔体-42、透漏窗口体-43、第一块部-51、第二块部-52。
具体实施方式
43.根据审查指南,对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应当理解为不配出一个或多 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4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
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6.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另外,除非特别说明,在下 面的实施例中所采用的设备和材料均是市售可得的,如没有明确说明处理条件,请参考购 买的产品说明书或者按照本领域常规方法进。
4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实施例,包含有提绳1、圆环2、中间绳3、顶盖4、配重块5、上筒壳6、下筒壳7、隔板8、橡胶塞9和拉绳91并且在上筒壳6上分别设置有顶盖4、配重块5和下筒壳7,在下筒壳7中分别设置有隔板8和橡胶塞9并且在橡胶塞9上设置有拉绳91,在配重块5和圆环2之间设置有中间绳3并且在圆环2上设置有提绳1。
49.在本实施例中,提绳1设置为具有通孔体的下端接头的绳状体并且提绳1的通孔体设置为与圆环2联接。
50.通过提绳1,形成了对圆环2的支撑连接点,由提绳1,实现了与圆环2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上筒壳6进行提起的部件之一。
51.在本实施例中,中间绳3设置为包含有第一绳体31和第二绳体32并且第一绳体31和第二绳体32分别设置为具有通孔体的上端接头的绳状体,第一绳体31的通孔体和第二绳体32的通孔体分别设置为与圆环2联接并且第一绳体31的下端头和第二绳体32的下端头分别设置为与配重块5联接。
52.通过中间绳3,形成了对圆环2和配重块5的支撑连接点,由第一绳体31和第二绳体32,实现了与圆环2的连接,实现了与配重块5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上筒壳6进行提起的部件之二。
53.在本实施例中,圆环2设置为圆形圈状体并且圆环2分别设置为与提绳1和中间绳3贯串式联接。
54.通过圆环2,形成了对提绳1和中间绳3的支撑连接点,由圆环2,实现了与提绳1的连接,实现了与中间绳3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上筒壳6进行提起的部件之三。
55.在本实施例中,上筒壳6设置为圆形管状体并且上筒壳6的侧面部设置为与配重块5联接,上筒壳6的上端端口部设置为与顶盖4联接并且上筒壳6的下端端口部设置为与下筒壳7螺纹式联接。
56.通过上筒壳6,形成了对顶盖4、配重块5和下筒壳7的支撑连接点,由上筒壳6,实现了与顶盖4的连接,实现了与配重块5的连接,实现了与下筒壳7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取样水进行储存的部件之一。
57.在本实施例中,下筒壳7设置为锥形管状体并且下筒壳7的上端扩展口部设置为与上筒壳6螺纹式联接,下筒壳7的上端扩展口部设置为与隔板8容纳式联接并且下筒壳7的下端收缩口部设置为与橡胶塞9容纳式联接。
58.通过下筒壳7,形成了对上筒壳6、隔板8和橡胶塞9的支撑连接点,由下筒壳7,实现了与上筒壳6的连接,实现了与隔板8的连接,实现了与橡胶塞9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取样水进行储存的部件之二。
59.在本实施例中,橡胶塞9设置为锥形柱状体并且橡胶塞9设置为与下筒壳7嵌入式联接,橡胶塞9的外端端面部设置为与拉绳91联接。
60.通过橡胶塞9,形成了对下筒壳7和拉绳91的支撑连接点,由橡胶塞9,实现了与下筒壳7的连接,实现了与拉绳91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下筒壳7进行密封的部件。
61.在本实施例中,拉绳91设置为纺织带状体并且拉绳91的端头分别设置为与橡胶塞9联接。
62.通过拉绳91,形成了对橡胶塞9的支撑连接点,由拉绳91,实现了与橡胶塞9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橡胶塞9在下筒壳7中进行向外拉动的部件。
63.在本实施例中,在隔板8的板部81上分别设置有漏孔体82并且板部81设置为与下筒壳7嵌入式联接,板部81设置为圆形片状体并且漏孔体82设置为圆形孔状体,漏孔体82设置为沿板部81间隔排列分布。
64.通过隔板8,形成了对下筒壳7的支撑连接点,由板部81,实现了与下筒壳7的连接,由漏孔体82,实现了对取样水进行通过处理,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取样水进行过滤的部件。
65.在本实施例中,在顶盖4的盖部41的边缘部设置有排气孔体42并且在盖部41的中间部设置有透漏窗口体43,盖部41设置为与上筒壳6嵌入式联接并且盖部41设置为上端端面具有凹口体的π字形盘状体,盖部41的竖向管部设置为与上筒壳6嵌入式联接并且盖部41的横向盘部设置为与上筒壳6接触式联接,排气孔体42和透漏窗口体43分别设置为圆形孔状体并且排气孔体42设置为沿盖部41的圆周线间隔排列分布。
66.通过顶盖4,形成了对上筒壳6的支撑连接点,由盖部41,实现了与上筒壳6的连接,由排气孔体42,实现了对上筒壳6进行排气过处理,由透漏窗口体43,实现了对取样水注入到上筒壳6中处理,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上筒壳6进行封盖处理的部件。
67.在本实施例中,配重块5设置为包含有第一块部51和第二块部52并且第一块部51的内端端面部和第二块部52的内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上筒壳6联接,第一块部51的上端端面部和第二块部52的上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中间绳3联接并且第一块部51和第二块部52分别设置为扇形盘状体。
68.通过配重块5,形成了对中间绳3和上筒壳6的支撑连接点,由第一块部51和第二块部52,实现了与中间绳3的连接,实现了与上筒壳6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上筒壳6进行增重处理的部件。
69.在本实施例中,提绳1与顶盖4、上筒壳6、下筒壳7和橡胶塞9设置为按照端头处于限制状态的方式分布并且提绳1、顶盖4、上筒壳6、下筒壳7和橡胶塞9与圆环2和中间绳3设置为按照自由平衡的方式分布,提绳1、顶盖4、上筒壳6、下筒壳7和橡胶塞9与配重块5设置为按照增重下沉的方式分布并且提绳1、顶盖4、上筒壳6、下筒壳7和橡胶塞9与隔板8设置为按照过滤排水的方式分布,提绳1、顶盖4、上筒壳6、下筒壳7和橡胶塞9与拉绳91设置为按照拉动封口的方式分布,顶盖4的中心线、上筒壳6的中心线、下筒壳7的中心线、隔板8的中心线和橡胶塞9的中心线设置在同一条直线上,第一绳体31设置为与第一块部51联接,第二绳体32设置为与第二块部52联接。
70.在需要对施工现场进行水取样时,操作人员手持提绳1,把上筒壳6和下筒壳7进行吊起,提绳1的通孔体、第一绳体31的通孔体和第二绳体32的通孔体在圆环2上进行运动,使上筒壳6和下筒壳7处于垂直状态,通过提绳1,在第一块部51和第二块部52的作用下,把上筒壳6和下筒壳7沉入到水中,把上筒壳6和下筒壳7在水中进行往复上下运动,使处于上端端面具有凹口体的水通过透漏窗口体43注入到上筒壳6中,由排气孔体42把上筒壳6中的空气进行释放,位于上筒壳6中的取样水通过漏孔体82流入到下筒壳7,在上筒壳6和下筒壳7中注入满位的取样水,在对取样水进行检验化验时,对橡胶塞9施加向内推动作用力,使橡胶塞9与下筒壳7的下端收缩口部分开,位于下筒壳7中的取样水通过下筒壳7的下端收缩口部排出,同时位于上筒壳6中的取样水通过漏孔体82再流入到下筒壳7中,等到上筒壳6和下筒壳7中取样水排完后,通过拉绳91对橡胶塞9施加向外拉动作用力,使橡胶塞9安装在下筒壳7的下端收缩口部中,当需要对上筒壳6中的杂物进行清理时,使上筒壳6和下筒壳7之间进行转动,把下筒壳7与上筒壳6进行分开,对上筒壳6中的杂物进行清理,当杂物清理完毕后,使上筒壳6和下筒壳7之间进行反方向转动,把下筒壳7安装在上筒壳6上。
71.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按照对端口处于具有遮挡体的方式把提绳1、管体部件、顶盖4和橡胶塞9相互联接。
72.在本实施例中,按照其中一个端口处于具有孔体、其中另一个端口处于具有塞头体的方式把顶盖4和橡胶塞9与提绳1和管体部件联接。
73.在本实施例中,管体部件设置为包含有上筒壳6和下筒壳7。
74.在本实施例中,还包含有第一附件装置并且第一附件装置设置在管体部件中,第一附件装置设置为隔板8。
75.在本实施例中,还包含有第二附件装置并且第二附件装置设置在管体部件中,第二附件装置设置为配重块5。
76.在本实施例中,还包含有第三附件装置并且第三附件装置设置在提绳1和第二附件装置之间,第三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圆环2和中间绳3。
77.在本实施例中,还包含有第四附件装置并且第四附件装置设置在橡胶塞9上,第四附件装置设置为拉绳91。
78.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是以第一个实施例为基础。
79.本实用新型具有下特点:
80.1、由于设计了提绳1、管体部件、顶盖4和橡胶塞9,通过提绳1和管体部件,实现了对取样水进行储存,通过顶盖4和橡胶塞9,实现了对端口处于具有遮挡体,因此提高了水取样效果。
81.2、由于设计了上筒壳6和下筒壳7,实现了两段管体组合。
82.3、由于设计了隔板8,实现了取样水进行过滤处理。
83.4、由于设计了配重块5,实现了对管体部件增重处理。
84.5、由于设计了圆环2和中间绳3,实现了对管体部件进行提起自平衡处理。
85.6、由于设计了拉绳91,实现了对橡胶塞9的拉动处理。
86.7、由于设计了对结构形状进行了数值范围的限定,使数值范围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的技术特征,不是通过公式计算或通过有限次试验得出的技术特征,试验表明该数值范围的技术特征取得了很好的技术效果。
87.8、由于设计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在技术特征的单独和相互之间的集合的作用,通过试验表明,本实用新型的各项性能指标为现有的各项性能指标的至少为1.7倍,通过评估具有很好的市场价值。
88.还有其它的与对端口处于具有遮挡体的提绳1、管体部件、顶盖4和橡胶塞9联接的技术特征都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之一,并且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满足专利法、专利实施细则和审查指南的要求,不再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的实施例都进行描述。
89.因此在用于环境监测的水取样装置技术领域内,凡是包含有用于作为手提起的提绳1、设置在提绳1上的管体部件、设置在管体部件的其中一个端口部上的顶盖4、设置在管体部件的其中另一个端口部上的橡胶塞9的技术内容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