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用于环境监测井的水取样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0-25 18:22:5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取样装置,尤其是一种用于环境监测井的水取样装置。


背景技术:

2.为了探索地下污染防治措施并提升环境优良程度,催生发展出众多的环境治理及监测技术,其中进行地下水取样并配合相关测试能提供大量关于地层的物理、化学和微生物信息,是对工程开展和环境安全评估有重要作用的监测手段,因此用于环境监测井的水取样装置是一种重要的环境用品,在现有的用于环境监测井的水取样装置中,通常有两种方式:其一是采用小型提桶直接提水,其二是采用抽提设备进行抽水取样,当采用小型提桶直接提水时,由于提桶的敞口处于开放状态并且环境监测井的深度较深,可能使提桶中的水在晃荡状态下被溢出,从而影响了环境监测井的水取样效果,
3.基于申请人于2021年11月6日提供的具有工作过程中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技术交底书、通过检索得到相近的专利文献和背景技术中现有的技术问题、技术特征和技术效果,做出本发明的申请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客体是一种用于环境监测井的水取样装置。
5.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环境监测井的水取样装置,因此提高了环境监测井的水取样效果。
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包含有用于作为升降绳的提绳、设置在提绳上的上筒壳、设置在上筒壳上的中间隔筒、设置在中间隔筒上的下筒壳。
7.由于设计了提绳、上筒壳、中间隔筒和下筒壳,通过提绳和上筒壳,实现了对取样水进行上层储存,通过中间隔筒和下筒壳,实现了对取样水进行下层储存,实现了对取样水进行分层腔体储存,因此提高了环境监测井的水取样效果。
8.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按照对取样水进行分层腔体储存的方式把提绳、上筒壳、中间隔筒和下筒壳相互联接。
9.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按照保留下层腔体中取样水的方式把中间隔筒和下筒壳与提绳和上筒壳联接。
10.以上三个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双储存区间设置,满足了对取样水进行至少下区间稳定储存。
11.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还包含有第一附件装置并且第一附件装置设置在提绳和上筒壳之间,第一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平衡环和平衡带。
12.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还包含有第二附件装置并且第二附件装置设置在下筒壳中,第二附件装置设置为漏斗。
13.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还包含有第三附件装置并且第三附件装置设置在中间隔筒和下筒壳之间,第三附件装置设置为保护筒壳。
14.以上三个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其它部件的集成安装。
15.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在中间隔筒上分别设置有上筒壳和下筒壳,在下筒壳中设置有漏斗并且在上筒壳上设置有平衡带,在平衡带与提绳之间设置有平衡环。
16.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通过提绳、平衡环、平衡带、上筒壳、中间隔筒、下筒壳和漏斗,组成了本实用新型的基础技术方案,解决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问题。
17.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提绳设置为具有刻度线的绳索并且提绳的下端头设置为与平衡环贯串式联接,在提绳的下端头上设置有绳结体并且提绳的绳结体设置为与平衡环接触式联接。
18.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下落和提升绳索的设置。
19.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在上筒壳的第一筒壳部的上端敞口部设置有嘴流口体并且第一筒壳部的上端敞口外侧面部设置为与平衡带联接,第一筒壳部的下端敞口部设置为与中间隔筒螺纹式联接,第一筒壳部设置为圆形管状体并且嘴流口体设置为v字形沟状体。
20.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上储存区间的设置。
21.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中间隔筒设置为包含有第二筒壳部和隔离板部并且第二筒壳部的内壁中间部设置为与隔离板部联接,在第二筒壳部的外侧面中间部设置有环形凸缘体并且在隔离板部上分别设置有透漏孔体,在第二筒壳部的外侧面上部设置有第一外螺纹体并且在第二筒壳部的外侧面下部设置有第二外螺纹体,第一外螺纹体设置为与上筒壳联接并且第二外螺纹体设置为与下筒壳联接,第二筒壳部设置为圆形管状体并且隔离板部设置为圆形片状体,环形凸缘体设置为圆形圈状体并且透漏孔体设置为圆形孔状体,透漏孔体设置为沿隔离板部间隔排列分布并且第一外螺纹体和第二外螺纹体分别设置为螺旋线体。
22.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双储存区间进行隔离设置。
23.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下筒壳设置为包含有第三筒壳部和底杯部并且第三筒壳部的下端收缩敞口部设置为与底杯部的上端收缩敞口部联接,第三筒壳部的上端扩展敞口部设置为与中间隔筒螺纹式联接并且第三筒壳部设置为与漏斗容纳式联接,第三筒壳部设置为锥形管状体并且底杯部设置为锥形瓶状体。
24.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下储存区间的设置。
25.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平衡环设置为圆形圈状体并且平衡环的中间孔体设置为与提绳套装式联接,平衡环的侧面部设置为与平衡带联接。
26.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平衡带设置为包含有第一带部、第二带部和第三带部并且第一带部的上端头、第二带部的上端头和第三带部的上端头分别设置为与平衡环联接,第一带部的下端头、第二带部的下端头和第三带部的下端头分别设置为与上筒壳联接并且第一带部、第二带部和第三带部分别设置为纺织带状体,第一带部、第二带部和第三带部设置为沿上筒壳的圆周线间隔排列分布。
27.以上两个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上筒壳进行三点连接,保证了上筒壳的敞口部处于水平状态。
28.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漏斗设置为锥形斗并且漏斗设置为与下筒壳沉入式联接。
29.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下储存区间进行第二级隔断的设置。
30.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提绳、平衡环和平衡带与上筒壳、中间隔筒和下筒壳设置为按照分置注入腔体的方式分布并且提绳、平衡环、平衡带、上筒壳、中间隔筒和下筒壳与漏斗
设置为按照置入漏口的方式分布,上筒壳的中心线、中间隔筒的中心线、下筒壳的中心线和漏斗的中心线设置在同一条直线上,第三筒壳部设置为与第二外螺纹体联接,第一筒壳部设置为与第一外螺纹体联接,第一带部、第二带部和第三带部分别设置为与第一筒壳部联接。
31.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保护筒壳的上端端口部设置为与第二外螺纹体联接,保护筒壳设置为与下筒壳容纳式联接并且保护筒壳设置为圆形瓶状体。
32.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下筒壳进行保护处理,增加了水取样装置的放置稳定性能。
33.在本技术方案中,提绳、上筒壳、中间隔筒和下筒壳是基础部件,也是本实用新型的必要技术特征,平衡环、平衡带、漏斗和保护筒壳是功能部件,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技术效果的特征,第一带部、第二带部、第三带部、第一筒壳部、嘴流口体、第二筒壳部、隔离板部、环形凸缘体、透漏孔体、第一外螺纹体、第二外螺纹体、第三筒壳部和底杯部这些技术特征的设计,是符合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技术特征。
34.在本技术方案中,对取样水进行分层腔体储存的提绳、上筒壳、中间隔筒和下筒壳为重要技术特征,在用于环境监测井的水取样装置的技术领域中,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在本技术方案中的术语都是可以用本技术领域中的专利文献进行解释和理解。
附图说明
3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之一的示意图,
3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之二的示意图,
38.图3为中间隔筒5的结构示意图,
39.提绳-1、平衡环-2、平衡带-3、上筒壳-4、中间隔筒-5、下筒壳-6、漏斗-7、保护筒壳-8、第一带部-31、第二带部-32、第三带部-33、第一筒壳部-41、嘴流口体-42、第二筒壳部-51、隔离板部-53、环形凸缘体-52、透漏孔体-54、第一外螺纹体-55、第二外螺纹体-56、第三筒壳部-61、底杯部-62。
具体实施方式
40.根据审查指南,对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应当理解为不配出一个或多 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4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
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3.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另外,除非特别说明,在下 面的实施例中所采用的设备和材料均是市售可得的,如没有明确说明处理条件,请参考购 买的产品说明书或者按照本领域常规方法进。
4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之一,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实施例,包含有提绳1、平衡环2、平衡带3、上筒壳4、中间隔筒5、下筒壳6和漏斗7并且在中间隔筒5上分别设置有上筒壳4和下筒壳6,在下筒壳6中设置有漏斗7并且在上筒壳4上设置有平衡带3,在平衡带3与提绳1之间设置有平衡环2。
46.在本实施例中,提绳1设置为具有刻度线的绳索并且提绳1的下端头设置为与平衡环2贯串式联接,在提绳1的下端头上设置有绳结体并且提绳1的绳结体设置为与平衡环2接触式联接。
47.通过提绳1,形成了对平衡环2的支撑连接点,由提绳1,实现了与平衡环2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上筒壳4在环境监测井进行提升和下降的部件之一。
48.在本实施例中,平衡环2设置为圆形圈状体并且平衡环2的中间孔体设置为与提绳1套装式联接,平衡环2的侧面部设置为与平衡带3联接。
49.通过平衡环2,形成了对提绳1和平衡带3的支撑连接点,由平衡环2,实现了与提绳1的连接,实现了与平衡带3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上筒壳4在环境监测井进行提升和下降的部件之二。
50.在本实施例中,平衡带3设置为包含有第一带部31、第二带部32和第三带部33并且第一带部31的上端头、第二带部32的上端头和第三带部33的上端头分别设置为与平衡环2联接,第一带部31的下端头、第二带部32的下端头和第三带部33的下端头分别设置为与上筒壳4联接并且第一带部31、第二带部32和第三带部33分别设置为纺织带状体,第一带部31、第二带部32和第三带部33设置为沿上筒壳4的圆周线间隔排列分布。
51.通过平衡带3,形成了对平衡环2和上筒壳4的支撑连接点,由第一带部31、第二带部32和第三带部33,实现了与平衡环2的连接,实现了与上筒壳4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上筒壳4在环境监测井进行提升和下降的部件之三。
52.在本实施例中,在上筒壳4的第一筒壳部41的上端敞口部设置有嘴流口体42并且第一筒壳部41的上端敞口外侧面部设置为与平衡带3联接,第一筒壳部41的下端敞口部设置为与中间隔筒5螺纹式联接,第一筒壳部41设置为圆形管状体并且嘴流口体42设置为v字形沟状体。
53.通过上筒壳4,形成了对平衡带3和中间隔筒5的支撑连接点,由第一筒壳部41,实
现了与平衡带3的连接,实现了与中间隔筒5的连接,由嘴流口体42,实现了对取样水进行倒出处理,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取样水进行储存的部件之一。
54.在本实施例中,中间隔筒5设置为包含有第二筒壳部51和隔离板部53并且第二筒壳部51的内壁中间部设置为与隔离板部53联接,在第二筒壳部51的外侧面中间部设置有环形凸缘体52并且在隔离板部53上分别设置有透漏孔体54,在第二筒壳部51的外侧面上部设置有第一外螺纹体55并且在第二筒壳部51的外侧面下部设置有第二外螺纹体56,第一外螺纹体55设置为与上筒壳4联接并且第二外螺纹体56设置为与下筒壳6联接,第二筒壳部51设置为圆形管状体并且隔离板部53设置为圆形片状体,环形凸缘体52设置为圆形圈状体并且透漏孔体54设置为圆形孔状体,透漏孔体54设置为沿隔离板部53间隔排列分布并且第一外螺纹体55和第二外螺纹体56分别设置为螺旋线体。
55.通过中间隔筒5,形成了对上筒壳4和下筒壳6的支撑连接点,由第一外螺纹体55,实现了与上筒壳4的连接,由第二外螺纹体56,实现了与下筒壳6的连接,由环形凸缘体52,实现了对上筒壳4和下筒壳6进行连接处理,由第二筒壳部51和隔离板部53,实现了对取样水进行过滤处理,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取样水进行储存的部件之二。
56.在本实施例中,下筒壳6设置为包含有第三筒壳部61和底杯部62并且第三筒壳部61的下端收缩敞口部设置为与底杯部62的上端收缩敞口部联接,第三筒壳部61的上端扩展敞口部设置为与中间隔筒5螺纹式联接并且第三筒壳部61设置为与漏斗7容纳式联接,第三筒壳部61设置为锥形管状体并且底杯部62设置为锥形瓶状体。
57.通过下筒壳6,形成了对中间隔筒5和漏斗7的支撑连接点,由第三筒壳部61,实现了与中间隔筒5的连接,实现了与漏斗7的连接,由底杯部62,实现了对取样水进行存放处理,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取样水进行储存的部件之三。
58.在本实施例中,漏斗7设置为锥形斗并且漏斗7设置为与下筒壳6沉入式联接。
59.通过漏斗7,形成了对下筒壳6的支撑连接点,由漏斗7,实现了与下筒壳6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取样水进行储存的部件之四。
60.在本实施例中,提绳1、平衡环2和平衡带3与上筒壳4、中间隔筒5和下筒壳6设置为按照分置注入腔体的方式分布并且提绳1、平衡环2、平衡带3、上筒壳4、中间隔筒5和下筒壳6与漏斗7设置为按照置入漏口的方式分布,上筒壳4的中心线、中间隔筒5的中心线、下筒壳6的中心线和漏斗7的中心线设置在同一条直线上,第三筒壳部61设置为与第二外螺纹体56联接,第一筒壳部41设置为与第一外螺纹体55联接,第一带部31、第二带部32和第三带部33分别设置为与第一筒壳部41联接。
61.在对环境监测井进行水取样时,通过提绳1,使上筒壳4、中间隔筒5、下筒壳6和漏斗7在环境监测井中进行下降,使上筒壳4、中间隔筒5、下筒壳6和漏斗7沉入到水中,把环境监测井中的水注入到第一筒壳部41中,再通过提绳1,使上筒壳4、中间隔筒5、下筒壳6和漏斗7在环境监测井中进行向上提升,处于第一筒壳部41中的取样水通过透漏孔体54进行过滤,过滤后的水流入到第三筒壳部61中,再通过漏斗7注入到底杯部62中,当把上筒壳4、中间隔筒5、下筒壳6和漏斗7从环境监测井中取出后,通过嘴流口体42把位于第一筒壳部41和第二筒壳部51中的多余水倒出,使第三筒壳部61在第二外螺纹体56上进行转动,把第三筒壳部61与第二筒壳部51分开,把漏斗7从第三筒壳部61中取出,位于第三筒壳部61和底杯部62中的水作为取样水,当完成 环境监测井的水化验检验后,把漏斗7放回到第三筒壳部61
中,使第三筒壳部61在第二外螺纹体56上进行反方向转动,把第三筒壳部61安装在第二筒壳部51上,当需要对第一筒壳部41中杂物进行清理时,使第一筒壳部41在第一外螺纹体55上进行转动,把第一筒壳部41与第二筒壳部51分开,对第一筒壳部41中杂物进行清除,再使第一筒壳部41在第一外螺纹体55上进行反方向转动,把第一筒壳部41安装在第二筒壳部51上。
62.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之二,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实施例,还包含有保护筒壳8并且保护筒壳8的上端端口部设置为与第二外螺纹体56联接,保护筒壳8设置为与下筒壳6容纳式联接并且保护筒壳8设置为圆形瓶状体。
63.通过保护筒壳8,形成了对中间隔筒5和下筒壳6的支撑连接点,由保护筒壳8,实现了与中间隔筒5的连接,实现了与下筒壳6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下筒壳6进行套装保护的部件。
64.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按照对取样水进行分层腔体储存的方式把提绳1、上筒壳4、中间隔筒5和下筒壳6相互联接。
65.在本实施例中,按照保留下层腔体中取样水的方式把中间隔筒5和下筒壳6与提绳1和上筒壳4联接。
66.在本实施例中,还包含有第一附件装置并且第一附件装置设置在提绳1和上筒壳4之间,第一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平衡环2和平衡带3。
67.在本实施例中,还包含有第二附件装置并且第二附件装置设置在下筒壳6中,第二附件装置设置为漏斗7。
68.在本实施例中,还包含有第三附件装置并且第三附件装置设置在中间隔筒5和下筒壳6之间,第三附件装置设置为保护筒壳8。
69.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是以第一个实施例为基础。
70.本实用新型具有下特点:
71.1、由于设计了提绳1、上筒壳4、中间隔筒5和下筒壳6,通过提绳1和上筒壳4,实现了对取样水进行上层储存,通过中间隔筒5和下筒壳6,实现了对取样水进行下层储存,实现了对取样水进行分层腔体储存,因此提高了环境监测井的水取样效果。
72.2、由于设计了平衡环2和平衡带3,实现了对上筒壳4进行垂直吊装设置。
73.3、由于设计了漏斗7,实现了对下筒壳6内置水平衡物设置。
74.4、由于设计了保护筒壳8,实现了对下筒壳6进行安全保护置。
75.5、由于设计了对结构形状进行了数值范围的限定,使数值范围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的技术特征,不是通过公式计算或通过有限次试验得出的技术特征,试验表明该数值范围的技术特征取得了很好的技术效果。
76.6、由于设计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在技术特征的单独和相互之间的集合的作用,通过试验表明,本实用新型的各项性能指标为现有的各项性能指标的至少为1.7倍,通过评估具有很好的市场价值。
77.还有其它的与对取样水进行分层腔体储存的提绳1、上筒壳4、中间隔筒5和下筒壳6联接的技术特征都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之一,并且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满足专利法、专利实施细则和审查指南的要求,不再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的实施例都进行描述。
78.因此在用于环境监测井的水取样装置技术领域内,凡是包含有用于作为升降绳的提绳1、设置在提绳1上的上筒壳4、设置在上筒壳4上的中间隔筒5、设置在中间隔筒5上的下筒壳6的技术内容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