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汽车模型及其底座的制作方法

2022-10-22 11:06:0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模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模型及其底座。


背景技术:

2.汽车已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与之对应的模型行业兴兴崛起,为汽车研发提供实物研究,模型车制造注重的是外观造型。据现有技术,针对每种汽车外壳的大小都要制造相应的底座,导致底座通用性差,生产成本大。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以上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通用性好且生产成本低的汽车模型及其底座。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底座,包括底座本体,所述的底座本体上分别设有两个前轮和两个后轮,所述的前轮之间以及后轮之间的间距均可调或/和前轮与后轮之间的间距可调。
5.采用以上结构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调节前轮与前轮之间、后轮与后轮之间以及前轮与后轮之间的间距可以调节,使得底座能适应不同大小的汽车外壳,底座通用性好,生产成本低。
6.作为优选,所述的前轮之间的间距可调是指它还包括:
7.第一调节板,所述的第一调节板一端与前轮连接,所述的第一调节板另一端设有第一滑槽;
8.至少一个第一调节螺栓,用于把第一调节板固定在底座本体上,所述的第一调节螺栓穿过第一滑槽螺接在底座本体上,在第一调节板沿底座本体沿宽度方向移动时第一调节螺栓滑动配合在第一滑槽内,第一调节板连接底座本体和前轮,由于第一调节板的位置可以调节,并利用第一调节螺栓把第一调节板固定在底座本体,结构简单,可靠性高。
9.作为优选,一个前轮的第一调节板与另一个前轮的第一调节板之间前后相互贴合在一起,这样的话在调节的时候第一调节板对另一个第一调节板起导向作用。
10.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一调节板在水平面投影的形状包括:
11.第一直线;
12.第二直线,所述的第一直线和第二直线之间相互平行,所述的第一直线位于第二直线的左侧或右侧;
13.连接线,所述的连接线一端与第一直线近第二直线的一端连接,所述的连接线另一端与第二直线近第一直线的一端连接;
14.一个前轮的第一调节板抵靠在另一个前轮中第一调节板侧面对应连接线的位置上,这样相贴合的两个第一调节板之间可以互为导向也可以相互进行限位。
15.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一调节板分别设在底座本体上表面和底座本体底表面,连接强度高。
16.作为优选,所述的后轮之间间距可调的结构与前轮之间间距可调的结构相同,结构简单。
17.作为优选,所述的前轮与后轮之间的间距可调是指它还包括:
18.后轮支架,用于固定后轮,所述的后轮支架位于底座本体后方;
19.第二调节板,所述的第二调节板一端设在后轮支架上,所述的第二调节板另一端设有第二滑槽;
20.至少一个第二调节螺栓,用于把第二调节板固定在底座本体上,所述的第二调节螺栓穿过第二滑槽螺接在底座本体上,在第二调节板沿底座本体沿长度方向移动时第二调节螺栓滑动配合在第二滑槽内,第二调节板连接底座本体和后轮,由于第二调节板的位置可以调节,并利用第二调节螺栓把第二调节板固定在底座本体,结构简单,可靠性高。
21.作为优选,所述的底座本体上设有导向槽,所述的第二调节板滑动配合在导向槽内,对第二调节板起导向作用,可靠性高。
22.作为优选,它还包括固定套,所述的第二滑槽近底座本体中心一端的宽度小于第二滑槽远离底座本体中心一端的宽度,所述的固定套滑动配合在第二滑槽内,所述的固定套上设有与第二调节螺栓对应的阶梯通孔,设置固定套,让固定套位于第二滑槽内并把第二调节螺栓设在固定套上,这样只要把固定套固定在底座本体上,就实现了第二调节板固定在底座本体上,可靠性高。
23.一种汽车模型,它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底座。
附图说明
24.图1是本实用新型底座前轮之间最小间距的俯视图。
25.图2是图1中a的放大示意图。
26.图3是本实用新型底座前轮之间最大间距的俯视图。
27.图4是本实用新型底座第一调节板与第一调节螺栓的俯视图。
28.图5是本实用新型底座第二调节板与第二调节螺栓的立体图。
29.图6是本实用新型底座的立体图。
30.其中,1、底座本体,2、前轮,3、后轮,4、第一调节板,410、第一直线,420、第二直线,430、连接线,5、第一滑槽,6、第一调节螺栓,7、后轮支架,8、第二调节板,9、第二滑槽,10、第二调节螺栓,11、导向槽,12、固定套,13、阶梯通孔,14、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32.如图1和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底座,包括底座本体1,底座本体1前端的左右两侧均设有前轮2,底座本体1后端的左右两侧均设有后轮3,调节前轮2与前轮2之间的间距以及后轮3与后轮3之间的间距就可以满足不同大小的汽车外壳;调节前轮2与后轮3之间的间距也可以满足不同大小的汽车外壳;也可以同时调节前轮2与前轮2之间的间距以及后轮3与后轮3之间的间距、前轮2与后轮3之间的间距来满足不同大小的汽车外壳,通用性好,生产成本低。
33.作为一种实施例,如图1和2,调节前轮2之间的间距的结构与调节后轮3之间的间
距的结构相同,以调节前轮2之间的间距为例,前轮2通过前轮支架的连接杆14连接在一起,它包括第一调节板4和第一调节螺栓6,第一调节板4一端设在前轮2支架上,第一调节板4另一端可活动,具体地,在第一调节板4另一端上设第一滑槽5,第一调节螺栓6穿过第一滑槽5固定在底座本体1上,通过移动第一调节板4的位置,使得前轮2与底座本体1之间的间距发生变化,也就是实现了前轮2与前轮2之间的间距变化,此时第一调节螺栓6滑动配合在第一滑槽5内,调节好第一调节板4的位置,就用第一调节螺栓6把第一调节板4固定在底座本体1上,实现了前轮2之间的间距可调。此时连接杆14为伸缩杆,也跟着一起伸长和缩短。
34.作为一种实施例,为了确保调节的可靠性,左侧前轮2的第一调节板4与右侧前轮2的第一调节板4之间前后相互贴合,这样在调节的时候,左侧前轮2的第一调节板4对右侧前轮2的第一调节板4移动起导向作用,右侧前轮2的第一调节板4对左侧前轮2的第一调节板4移动也起导向作用。具体地,如图4,第一调节板4在水平面的投影包括第一直线410、第二直线420和连接线430,第一直线410与第二直线420之间相互平行,且第一直线410位于第二直线420的左侧或右侧,连接线430连接第一直线410近第二直线420的一端与第二直线420近第一直线410的一端。左侧前轮2的第一调节板4抵靠在右侧前轮2的第一调节板4对应连接线430的位置,起到限位作用。此时右侧前轮2的第一调节板4也抵靠在左侧前轮2的第一调节板4对应连接线430的位置。
35.作为一种实施例,第一调节板4分别设在底板本体1上下表面,调节方便。
36.作为一种实施例,第一调节板4上的第一调节螺栓6的数量至少为一个。具体地,第一调节板4上的第一调节螺栓6的数量为两个。
37.作为一种实施例,前轮2与后轮3之间间距的调节,底座本体1后方设后轮支架7,后轮3位于后轮支架7上,调节后轮支架7与底座本体1之间的间距也就实现了前轮2与后轮3之间的间距调节,具体地,如图3和5,它包括第二调节板8和第二调节螺栓10,第二调节板8一端设在后轮支架7上,第二调节板8另一端上设第二滑槽9,第二调节螺栓10穿过第二滑槽9螺接在底座本体1上,调节第二调节板8的位置使得后轮支架7与底座本体1之间的间距变化,再把第二调节螺栓10穿过第二滑槽9固定在底座本体1上,这样就实现了后轮支架7与底座本体1的间距调节,也就实现了前轮2与后轮3之间的间距调节。具体地,第二调节板8设在底座本体1底表面。
38.作为一种实施例,为了便于调节第二调节板8,在底座本体1上设导向槽11,第二调节板8前后滑动配合在导向槽11内。
39.作为一种实施例,它还包括固定套12,第二滑槽9横截面的形状为“t”字形,固定套12位于第二滑槽9内,固定套12前后滑动配合在第二滑槽9内,固定套12横截面的形状也为相应的“t”字形结构,固定套12上表面设有阶梯通孔13,第二调节螺栓10穿过阶梯通孔13螺接在底座本体1上,这样固定套12与第二滑槽9接触的面积大,更容易把第二调节板8固定在底座本体1上,可靠性高。具体地,固定套12上的第二调节螺栓10的数量至少为一个。具体地,固定套12上的第二调节螺栓10的数量为两个。
40.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是调节前轮2与前轮2之间、后轮3与后轮3之间以及前轮2与后轮3之间的间距可以调节,使得底座能适应不同大小的汽车外壳,底座通用性好,生产成本低。
41.动作过程:前轮2之间间距的调节:一、松开第一调节螺栓6,移动第一调节板4的位
置,使得第一调节板4沿底座本体1宽度方向运动,调节前轮2与底座本体1之间的间距,第一滑槽5与第一调节螺栓6发生相对运动,如图1;二、锁紧第一调节螺栓6,把第一调节板4固定在底座本体1上,后轮2之间的调节步骤相同,如图3。
42.前轮2与后轮3之间间距的调节:一、松开第二调节螺栓10,移动第二调节板8,使得第二调节板8滑动配合在导向槽11内,第二调节板8沿底座本体1长度方向运动,调节后轮2与底座本体1之间的间距,第二滑槽9与第二调节螺栓10发生相对运动;二、锁紧第二调节螺栓10,把固定套12连同第二调节板8固定在底座本体1上。
43.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如果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改动或变形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倘若这些改动和变形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等同技术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形。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