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地下室外墙内嵌止水导墙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2022-10-13 08:15:1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建筑外墙止水结构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地下室外墙内嵌止水导墙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而且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因此,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特别是地下室外墙渗水等影响财产、人身安全的情况,更是零容忍。
3.现有的地下室外墙防水处理,一般常用的施工方法是地下室外墙止水导墙浇筑比地下室底板高300mm,二次浇筑地下室外墙。此方法耗时较长,效率底、且人工投入多,地下室外墙与止水导墙处的施工缝往往存在“烂根”和“错茬”现象,质量观感差,渗漏质量隐患。
4.而地下室外墙内置止水导墙通过减小止水导墙厚度,将止水导墙内置于地下室外墙钢筋网内,表面不存在施工缝,同时将水渗透路径由“一”字形变成“几”字形,增加水渗透路径的长度以及难度,从而提高防水功效。
5.但是在建筑成型后,建筑随着时间的推移、时间长度的拉伸以及一些路况变化、地形变化等综合原因必然会导致沉降现象发生,而如何在建筑产生一定的沉降后,还能有效减少地下室内部的渗水现象,依然是一项建筑行业中的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提高地下室外墙的防水渗能力,本技术提供一种地下室外墙内嵌止水导墙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7.一方面,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地下室外墙内嵌止水导墙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地下室外墙内嵌止水导墙结构,包括:地下室底板;外墙,所述外墙竖直设置在所述地下室底板顶面;内墙,所述内墙内嵌设置在所述外墙内部,所述内墙呈倒“t”型结构,所述内墙至少有一半高度的墙体设置在地下室底板内、剩余高度的墙体从地下室底板上伸出,所述内墙至少设置有两座;所述外墙内设有多段止水钢板,所述止水钢板在竖直方向上相互卡接、在水平方向上相互卡接,所述止水钢板前后两面均设有钢筋网,所述止水钢板靠外一侧的钢筋网外壁焊接有挡水钢板,所述挡水钢板与所述地下室底板的钢筋框架进行焊接,所述挡水钢板最低端位置处设置有呈“人”状结构的扣合部,所述地下室底板与外墙的弯角位置处设有斜面。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止水钢板用于隔挡水渗入外墙;钢筋网用于将挡水钢板进行连接,提高挡水钢板的结构稳定性;采用t型结构的内墙一方面可以进一步隔挡水渗入外墙后渗入内墙,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地下室外墙的结构稳定性;采用扣合部的结构能提高挡水钢板的挡水紧密度;同时,采用斜面结构,在建筑产生沉降时能够有效地减少一部分地
面的水渗。
9.优选的,所述内墙上设置有弧形止水板,所述弧形止水板上设有下沉式凹槽,所述下沉式凹槽内设有吸水膨胀型止水条。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弧形止水板结构,能够使得水渗入外墙后可以有所抵挡不会一渗到底,可以有效隔断水的渗入;采用下沉式凹槽,能够更好地放置吸水膨胀型止水条;采用吸水膨胀型止水条,能够更好地在水渗入后吸水并膨胀,将外墙中的一些缝隙堵住,从而达到减少水深度渗入地下墙的情况出现。
11.优选的,所述弧形止水板非与内墙连接的一端安装在所述止水钢板靠内的一侧钢筋网上,所述弧形止水板的非与内墙连接的端部高度位置低于所述止水钢板的最高高度。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弧形止水板与钢筋网之间存在有隔断水的空间,水受重力下降,但由于有该隔断空间存在,而可以使得水渗入外墙后可以有所抵挡不会一渗到底,从而可以有效隔断水的渗入,减少水深度渗入地下墙的情况出现。
13.优选的,所述扣合部中部设置有底部吸水膨胀型止水条。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扣合部的结构能提高挡水钢板的挡水紧密度,而扣合部结合吸水膨胀型止水条,可以进一步提升挡水钢板的挡水紧密度,减少水渗。
15.优选的,所述止水钢板靠外的一侧设置有内陷式凹槽,所述内陷式凹槽内设有吸水膨胀型止水条。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止水钢板可以有效地隔挡水渗入外墙,而止水钢板上设置的内陷式凹槽结合吸水膨胀型止水条,可以进一步提升止水钢板的挡水紧密度,减少水渗。
17.优选的,所述挡水钢板的转折位置内壁均设有暗槽,所述挡水钢板的转折位置处均压设有压痕,所述暗槽内设有吸水膨胀型止水条。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压痕结构最起码可以使得挡水钢板方便折弯,而配备的吸水膨胀型止水条结合挡水钢板结构,可以进一步提升挡水钢板的挡水紧密度,减少水渗。
19.优选的,所述止水钢板的相互卡接部位处设有吸水膨胀型止水条。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止水钢板本身可以有效地隔挡水渗入外墙,而止水钢板上相互卡合部位结合吸水膨胀型止水条,可以进一步提升止水钢板的挡水紧密度,减少水渗。
21.优选的,所述止水钢板、挡水钢板、弧形止水板的表面均为磨砂表面。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砼与止水钢板、挡水钢板、弧形止水板的粘接程度,有效提高整体的地下墙结构稳定性。
23.优选的,所述内墙的表面为磨砂表面。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外墙与内墙两者的粘接程度,有效提高整体的地下墙结构稳定性。
25.另一方面,本技术还提供的一种地下室外墙内嵌止水导墙结构施工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地下室外墙内嵌止水导墙结构施工方法,包括:步骤1:将地下室底板结构的钢筋框架设置完毕;
步骤2:将内墙结构的钢筋框架设置完毕;步骤3:将外墙结构的钢筋框架设置完毕;步骤4:将设置好吸水膨胀型止水条的挡水钢板与地下室底板结构的钢筋框架进行焊接;步骤5:将止水钢板卡接配合后、在其前后两面焊接钢筋网,并将挡水钢板与钢筋网进行焊接,在止水挡板上的内陷式凹槽内预留设有灌砼口并设置好吸水膨胀型止水条;步骤6:灌砼,做好地下室底板结构的预设高度至少一半高度的地下室底板结构;步骤7:灌砼,做好内墙结构,并在内墙结构上装配好弧形止水板,将设置好吸水膨胀型止水条的弧形止水板与钢筋网进行焊接;步骤8:灌砼,将剩余高度的地下室底板结构做好,并将弧形止水板与钢筋网、钢筋与止水钢板、止水钢板与挡水挡板包围的外墙结构做好;步骤9:灌砼,将剩余的外墙结构做好,并在外墙结构与地下室底板两者的弯角位处成型好斜面。
26.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通过设置内墙、外墙的配合结构,可以延长水在渗入墙体后的移动轨迹以及移动难度,从而达到提高地下室的防水功效。
27.2.通过设置的止水钢板、挡水钢板、弧形止水板,其能够在外墙内围蔽了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进而提高了水渗难度,从而达到提高地下室的防水功效。
28.3.采用内外墙结合、止水钢板、挡水钢板、弧形止水板相围蔽的情况,可以提高地下墙的整体结构稳定性。
29.4.相比较现有技术而言,尽管施工的难度提高了些许,但整体的防渗效果良好且在建筑沉降后,仍然具备有一定的防渗效果。
附图说明
30.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1.图2是图1中a的放大图。
32.附图标记说明:1、地下室底板;2、外墙;3、内墙;4、止水钢板;41、内嵌式凹槽;5、钢筋网;6、挡水钢板;61、扣合部;62、暗槽;63、压痕;7、斜面;8、弧形止水板;81、下沉式凹槽;9、吸水膨胀型止水条。
具体实施方式
33.以下结合附图1-2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4.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地下室外墙内嵌止水导墙结构。
35.参照图1,一种地下室外墙内嵌止水导墙结构,包括有地下室底板1,地下室底板1由扎好的钢筋框架灌砼后成型,在地下室底板1的顶面位置处设置有外墙2,外墙2同样由扎好的钢筋框架灌砼后成型,而且,在地下室底板1上同时设置内墙3,内墙3内嵌设置在外墙2的内部,内墙3在本实施例中,同样是采用扎好的钢筋框架灌砼后成型,而且,内墙3的表面经过打磨处理,内墙3的表面为磨砂表面。
36.而且,参照图1,在本实施例中,内墙3的形态整体呈倒“t”型结构,使得内墙3结构具备有“头轻脚重”的结构体态,此结构可以有效提高内墙3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其中,内墙3至少有一半高度的墙体设置在地下室底板1内、剩余高度的墙体从地下室底板1上伸出,更细致地,在本实施例中,墙体三分之二的高度的部分处于地下室底板1内、墙体三分之一的高度的部分处于地下室底板1的顶面。
37.并且,参照图1,内墙3至少设置有两座,在本实施例中,内墙3并列设置有两座,两座内墙3高度相一致且脚部相抵接,采用此内墙3结构以及内墙3配合结构,能够可以有效延长水渗透路径的长度以及行驶难度,进而可以提高地下墙的防水功效。
38.另外,参照图1,在本实施例中,在外墙2的内部还设置有止水钢板4,止水钢板4共有多块,多块止水钢板4相互卡接,具体地,多块沿着竖直方向进行设置的止水钢板4在竖直方向上相互倒扣卡接,多块沿着水平方向进行设置的止水钢板4在水平方向上相互倒扣卡接,使得多块止水钢板4可以由单一单元组合成由多个单一单元结合的版面式结构,有效提高整体的防水密闭性,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防水密闭性,止水钢板4的相互卡接部位处设有吸水膨胀型止水条9。再者为了提高止水钢板4与砼的粘接效果,止水钢板4表面均为磨砂表面。
39.同时,参照图1,在止水钢板4结构的前后两面均焊接由钢筋网5结构,焊接方式采用熔焊焊接,焊接完成后的止水钢板4与钢筋网5之间的不存有间隙,水不会从止水钢板4与钢筋网5之间渗入,并且,在止水钢板4靠外的一侧设置有内陷式凹槽,内陷式凹槽中根据实际的情况开设有灌砼口,往止水钢板4包围内的空间灌砼时可以从灌砼口处灌入,且在内陷式凹槽内设有吸水膨胀型止水条9,采取吸水膨胀型止水条9,能够更好地在水渗入后吸水并膨胀,将外墙2中的一些缝隙堵住,从而达到减少水深度渗入地下墙的情况出现。
40.而且,参照图2,在止水钢板4靠外一侧的钢筋网5外壁还焊接有挡水钢板6,挡水钢板6与钢筋网5之间同样采取熔焊焊接的焊接方式,同样地,焊接完成后的挡水钢板6与钢筋网5之间的不存有间隙,水不会从挡水钢板6与钢筋网5之间渗入,而且,在本实施例中,挡水钢板6的最高点高度低于止水钢板4的最高点高度。重要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挡水钢板6的转折位置内壁位置处均设有暗槽62,而且,在挡水钢板6的转折位置处均压设有压痕63,在暗槽62内设有吸水膨胀型止水条9,压痕63除了方便挡水钢板6折弯以外,在建筑产生沉降时不会对挡水钢板6造成不可预见的损坏,使得挡水钢板6可以定向地断裂,即,可在压痕63位置处断裂开。
41.并且,参照图1,在本实施例中,在挡水钢板6的最低端位置处设置有呈“人”状结构的扣合部61,同时,在扣合部61中部设置有底部吸水膨胀型止水条9,采用扣合部61的结构能提高挡水钢板6的挡水紧密度,而扣合部61结合吸水膨胀型止水条9,可以进一步提升挡水钢板6的挡水紧密度,减少水渗的可能性。同样的,为了提高挡水钢板6与砼的粘接效果,挡水钢板6表面均为磨砂表面。
42.参照图1,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地下墙结构的防水渗性能,在内墙3上还设置弧形止水板8,弧形止水板8非与内墙3连接的一端焊接安装在止水钢板4靠内的一侧钢筋网5上,相邻内墙3之间同样设有弧形止水板8,处于相邻内墙3之间的弧形止水板8两端均跟与钢筋网5相连接的弧形止水板8进行焊接,此处的焊接方式依旧采用熔焊焊接,焊接完成后的弧形止水板8与钢筋网5之间、弧形止水板8与弧形止水板8之间均不存有间隙,并且,
在本实施例中,此处的弧形止水板8的非与内墙3连接的端部高度位置低于止水钢板4的最高高度,使得弧形止水板8与钢筋网5之间存在有供水沉降的空间,另一方面,弧形止水板8上设有下沉式凹槽81,下沉式凹槽81内设有吸水膨胀型止水条9,水在弧形止水板8面流渗的时候,可以渗入之下沉式凹槽81内的吸水膨胀型止水条9,吸水膨胀型止水条9在水渗入后能够吸水并膨胀,从而将外墙2中的一些缝隙堵住,进而达到减少水深度渗入地下墙的情况出现。而且,为了提高弧形止水板8与砼的粘接效果,弧形止水板8表面均为磨砂表面。
43.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2,地下室底板1与外墙2的弯角位置处设有斜面7,斜面7的设置主要使在建筑产生沉降时,地面的水会由于斜面7的存在较难直接冲缝隙中渗入外墙2,可以有效地减少一部分水渗情况,缓解建筑水渗。
44.在日常的环境中,采取本技术结构的地下室外墙2,水渗会被多个部分进行隔断或者延长其水渗路径,如较少水渗的时候,水会被外墙2结构进行抵挡;当水渗达到一定程度时,水会被止水钢板4、挡水钢板6、弧形止水板8形成的包围结构进行隔断,减少了水渗的情况;当水渗再次达到一定程度时,水会沉降在止水钢板4、挡水钢板6、弧形止水板8上,再促进吸水膨胀型止水条9吸水堵隙,进而进一步减少水渗的情况。
45.而当建筑发生沉降时,在遭遇较少水渗的时候,水会被外墙2结构进行抵挡;当水渗达到一定程度时、且挡水钢板6结构被建筑沉降现象造成一定的破坏的时候,水会被挡水钢板6暗槽62中的吸水膨胀型止水条9吸水堵隙,减少了水渗的情况;当水渗再次达到一定程度时、且挡水钢板6结构被建筑沉降现象造成一定的破坏的时候,水会渗入在止水钢板4、挡水钢板6、弧形止水板8包围的空间中,水一方面难以脱离重力对其影响,而使得水的轨迹具备向下的趋势,而通过内墙3的结构可以进一步扩大水的位移距离以及难度,进而进一步减少水渗的情况。
46.本技术实施例还在于提供一种地下室外墙内嵌止水导墙结构施工方法。
47.在本实施例中,一种地下室外墙内嵌止水导墙结构施工方法,包括:步骤1:将地下室底板1结构的钢筋框架设置完毕。
48.步骤2:将内墙3结构的钢筋框架设置完毕。
49.步骤3:将外墙2结构的钢筋框架设置完毕。
50.步骤4:将设置好吸水膨胀型止水条9的挡水钢板6与地下室底板1结构的钢筋框架进行焊接。
51.步骤5:将止水钢板4卡接配合后、在其前后两面焊接钢筋网5,并将挡水钢板6与钢筋网5进行焊接,在止水挡板上的内陷式凹槽内预留设有灌砼口并设置好吸水膨胀型止水条9。
52.步骤6:灌砼,做好地下室底板1结构的预设高度至少一半高度的地下室底板1结构。
53.步骤7:灌砼,做好内墙3结构,并在内墙3结构上装配好弧形止水板8,将设置好吸水膨胀型止水条9的弧形止水板8与钢筋网5进行焊接。
54.步骤8:灌砼,将剩余高度的地下室底板1结构做好,并将弧形止水板8与钢筋网5、钢筋与止水钢板4、止水钢板4与挡水挡板包围的外墙2结构做好。
55.步骤9:灌砼,将剩余的外墙2结构做好,并在外墙2结构与地下室底板1两者的弯角位处成型好斜面7。
56.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本实施例仅是对本技术做出的解释,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