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屋面的防水卷材反向收口方法与流程

2022-09-15 00:30:2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屋面防水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屋面的防水卷材反向收口方法。


背景技术:

2.建筑的屋面四周通常设置有女儿墙,女儿墙是屋顶四周的矮墙,一方面可以防止人在屋面活动时发生高空坠落意外;另一方面可以为屋面防水和外墙装饰提供构造基础。在施工屋面防水层时,防水卷材铺设到女儿墙的位置并需要进行收口。常规做法是:将防水卷材上翻至女儿墙一定高度位置,然后在防水卷材的切口边缘采用压条和紧固件进行固定,最后沿防水卷材的切口边缘和压条的边缘涂抹一道通长的密封胶进行密封。
3.由于防水卷材在女儿墙的侧面进行收口,防水卷材的切口边缘和压条固定在女儿墙的侧面。一方面,在自身重力和热胀冷缩的长时间作用下,切口边缘与压条之间容易发生相对形变;另一方面,压条和紧固件在长期暴露后也容易产生锈蚀,导致局部收口位置的紧固失效,进而使防水卷材与女儿墙的侧面之间产生缝隙。而最上层的密封胶也是暴露在外的,当长时间的暴露导致密封胶老化开裂时,女儿墙墙面的水分就会渗透密封胶,并通过防水卷材与女儿墙之间的缝隙进一步流至屋面结构层,导致屋面渗漏,降低屋面防水工程的耐久性和可靠性。进一步,当室外水分通过防水卷材收口处的缝隙渗漏到防水卷材与结构层之间时,可能形成窜水通道,导致室内的渗漏点与室外的漏水点不一致,不好确定实际渗漏点,维修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旨在克服上述现有技术至少一项的不足,提供一种屋面的防水卷材反向收口方法,用于解决防水卷材在墙体上的收口位置容易产生缝隙导致渗漏的问题,达到提升屋面防水工程的耐久性和可靠性。
5.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屋面的防水卷材反向收口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6.s1.在屋面的墙体的上表面,使用第一密封胶将第一卷材的一端粘结在墙体的上表面;第一卷材的切口边缘朝向墙体的内侧,第一卷材的正面朝下;
7.s2.在第一卷材的切口边缘,使用第一压条和第一紧固件将第一卷材二次固定在墙体的上表面;
8.s3.将第一卷材沿第一压条的轮廓翻折,第一卷材包裹第一压条的表面;
9.s4.将第一卷材沿墙体的上表面和侧表面铺设,并延伸至屋面;第一卷材搭接固定在屋面上的第二卷材。
10.本方案中,以墙体的厚度方向为宽度方向,以墙体靠近屋面的一侧为内侧,以第一卷材的施工面为背面。第一卷材的收口位置具有固定段、翻折段和覆盖段。其中,固定段为被第一压条压紧的第一卷材,翻折段为沿第一压条的侧面轮廓翻折的第一卷材,覆盖段为覆盖第一压条的其余轮廓的第一卷材。第一卷材的切口边缘通过翻折收于其自身内部,也即所述反向收口。此外,沿墙体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压条、所述第一卷材、所述第二卷材都
均有固定的长度,若干所述第一压条是相互拼接,若干所述第一卷材是相互搭接,若干所述第二卷材也是相互搭接。对于矮墙体,第一卷材也可以是整条。
11.本方案中,第一卷材的收口位置更改至墙体的上表面,收口位置由下往上依次包括第一密封胶、第一卷材的固定段、第一压条和第一卷材的覆盖段。首先,一方面,第一密封胶在粘结第一卷材的同时起到面密封的作用,第一密封胶覆盖第一卷材的固定段的表面。相比于线密封的方式,即仅涂抹在第一卷材的切口边缘的方式,面密封在产生局部裂缝时仍能保持密封效果,能有效地提升密封的可靠性。另一方面,第一密封胶位于第一卷材与墙体的表面之间,没有直接暴露在外部环境,能避免因长时间的日晒雨淋导致密封胶老化开裂的问题,能有效地提升密封的耐久性。再者,一方面,第一卷材由墙体的上表面提供支撑,以抵消其自身重力的影响。第一卷材的切口边缘不受其自身重力拉扯,不易产生褶皱形变,能保持平整地粘结在墙体的上表面。另一方面,第一卷材的固定段和翻折段形成弯折结构(例如:直角弯折),其增大了第一卷材的边缘的形变惯量,即使在第一卷材热胀冷缩的情况下或第一压条的不均匀压紧的情况下,该边缘或固定段仍然保持平整地粘结在墙体的上表面。其次,一方面,第一压条也由墙体的上表面提供支撑,以抵消其自身重力的影响,第一压条不会产生弯曲形变,能始终贴合、紧固第一卷材的固定段。另一方面,第一压条的外表轮廓和其上的第一紧固件被第一卷材包裹,能有效地隔离外部环境的水分,避免第一压条或第一紧固件产生锈蚀,并进一步避免第一压条对第一卷材的局部紧固失效。最后,第一卷材的收口位置位于墙体的上表面,相比于位于墙体的侧表面,落在收口位置的水分在重力作用下,沿第一卷材表面和墙体的上表面流走,不会向第一密封胶渗透。这样,即使收口位置具有少量缝隙(第一密封胶的缝隙或第一卷材与墙体的缝隙),也不会导致渗漏。
12.本方案通过将第一卷材的收口位置更改至墙体的上表面,第一卷材的固定段涂抹第一密封胶,第一卷材翻折并包裹第一压条等手段,从而保证收口位置的密封效果和保证第一卷材能始终贴合墙体表面,解决了防水卷材在墙体上的收口位置容易产生缝隙导致渗漏的问题,达到提升屋面防水工程的耐久性和可靠性。
13.优选地,第一卷材的收口位置还需按步骤s5进一步处理,具体如下:
14.s5.在所述第一卷材位于所述墙体的上表面的翻折位置涂抹第二密封胶,第二密封胶覆盖在第一卷材的侧面与墙体的上表面之间。
15.一方面,所述第一密封胶虽然位于第一卷材与墙体之间,但其位于第一卷材的翻折段的一侧仍然是暴露的。第二密封胶即沿着该侧进行涂抹,以完全封闭第一密封胶,避免第一密封胶老化开裂。另一方面,第二密封胶覆盖在第一卷材的翻折段与墙体的上表面之间,相当于第一卷材收口位置的第二道密封防线,以冗余的设计进一步提升收口位置的密封效果。第二密封胶涂抹时应确保无开口漏胶现象。
16.进一步,所述第二密封胶涂抹的高度≥所述第一卷材的侧面的高度的1/2;所述第二密封胶涂抹的宽度≥所述第一卷材的侧面的高度的1/2。本方案通过限定第二密封胶涂抹的高度和宽度,保证冗余密封设计的效果。
17.优选地,所述步骤s1具体包括:先在屋面的墙体的上表面作位置基准标记,然后在位置基准标记的一侧均匀涂抹第一密封胶,最后沿位置基准标记将第一卷材粘结在墙体的上表面。
18.位置基准标记作为第一卷材收口位置的基准,可以辅助确认第一密封胶、第一卷
材和第一压条的施工位置,保证其施工效果。第一密封胶沿位置基准标记涂抹,第一卷材沿位置基准标记粘结,可以使第一卷材的固定段在长度方向上的面密封保持均匀,保证面密封的宽度。第一压条沿位置基准标记安装,可以使若干第一压条拼接为一条长直线,避免第一卷材绕其翻折包裹后出现褶皱。
19.进一步,所述第一密封胶涂抹的宽度>所述第一压条的宽度≥第一压条压紧的所述第一卷材的宽度。第一压条的宽度不小于第一卷材的固定段的宽度,能保证第一压条完整地压紧固定段。第一卷材的切口边缘,即固定段的切口边缘位于第一压条之下,可以避免切口边缘在日后出现褶皱剥离,导致第一卷材与墙体表面之间出现缝隙。第一密封胶涂抹的宽度大于第一压条的宽度,使第一压条对第一卷材紧固安装后,第一密封胶的两端可以部分溢出至第一卷材的固定段的两侧和第一压条的两侧,形成包围式的密封收口,加强第一密封胶的密封效果。
20.优选地,所述步骤s2还包括:沿所述墙体的长度方向,若干所述第一压条相互拼接,若干所述第一卷材相互搭接;第一压条之间的拼接口与第一卷材之间的搭接位置相互错开。
21.第一压条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紧固件固定,两条第一压条拼接时,拼接口的两侧均设有第一紧固件。两卷第一卷材搭接时,第一卷材是部分重叠的。第一压条的拼接口位于第一卷材的搭接位置时,该位置的第一紧固件需要同时起到固定拼接口位置和固定第一卷材的作用,第一紧固件需要较难地穿过两层第一卷材,容易导致第一压条的拼接口在固定时产生错位。进一步,对于压紧第一卷材的搭接位置的第一压条,其上的第一紧固件可以适当避开搭接位置后再设置。
22.本方案中,第一卷材与屋面上的第二卷材的固定方式有多种,其中一种机械固定方法可参考以下步骤:
23.s6.在所述第一卷材与所述第二卷材的搭接位置,使用第二压条和第二紧固件将第一卷材和第二卷材固定在屋面上;
24.s7.使用第三卷材覆盖第二压条和第二紧固件,第三卷材的两边分别与第一卷材和第二卷材固定连接。
25.优选地,所述第一卷材搭接在所述第二卷材的下方;第一卷材与第二卷材搭接的宽度>所述第二压条的宽度。
26.第二卷材沿屋面铺设至墙体的下边缘,第二卷材搭接在第一卷材的上方。第二卷材保持了连续的导流的表面,避免了水分从第一卷材与第二卷材的搭接位置的缝隙中渗透。相比于粘结方式,采用压条固定的方式,紧固件一次即可简单、可靠地把第一卷材、第二卷材固定在屋面上。第三卷材覆盖第二压条和第二紧固件,可以避免第二压条和第二紧固件产生锈蚀,进而避免第二压条对第一卷材和第二卷材的紧固失效。
27.优选地,所述第一密封胶和/或所述第二密封胶为硅酮耐候胶。
28.优选地,所述第一卷材、所述第二卷材和所述第三卷材均为tpo防水卷材,其中第二卷材为p类或l类,第一卷材和第三卷材为h类。其中,h类为均质卷材,不采用内增强材料或背衬材料,卷材容易弯折、贴合施工表面。h类的第一卷材使其容易翻折并包裹第一压条,h类的第三卷材使其容易覆盖第二压条。机械固定系统的第二卷材为p类,满粘系统及空铺系统的第二卷材为l类。进一步,第一卷材、第二卷材和第三卷材均为tpo自粘防水卷材,以
方便施工。
2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30.本方案通过将第一卷材的收口位置更改至墙体的上表面,第一卷材的固定段涂抹第一密封胶,第一卷材翻折并包裹第一压条等手段,从而保证收口位置的密封效果和保证第一卷材能始终贴合墙体表面,解决了防水卷材在墙体上的收口位置容易产生缝隙导致渗漏的问题,达到提升屋面防水工程的耐久性和可靠性。
31.本方案通过第二密封胶实现第一卷材收口位置的第二道密封防线,以冗余的设计进一步提升收口位置的密封效果。
32.本方案通过第一密封胶、第一压条和第一卷材的固定段的宽度关系,保证第一压条完整地压紧固定段,避免固定段的切口边缘在日后出现褶皱剥离;同时使第一密封胶的两端可以部分溢出至第一卷材的固定段的两侧和第一压条的两侧,形成包围式的密封收口,加强第一密封胶的密封效果。
附图说明
33.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图。
34.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a部放大图。
35.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b部放大图。
36.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俯视图。
37.标号说明:屋面1、墙体2、位置基准标记3、第一密封胶4、第二密封胶5、第一压条6、第二压条7、第一紧固件8、第二紧固件9、第一卷材10、固定段11、翻折段12、覆盖段13、第二卷材20、第三卷材30。
具体实施方式
38.本发明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以下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39.如图1、2、3、4所示,本具体实施为一种屋面的防水卷材反向收口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0.s1.在屋面1的墙体2的上表面,使用第一密封胶4将第一卷材10的一端粘结在墙体2的上表面;第一卷材10的切口边缘朝向墙体2的内侧,第一卷材10的正面朝下;
41.s2.在第一卷材10的切口边缘,使用第一压条6和第一紧固件8将第一卷材10二次固定在墙体2的上表面;
42.s3.将第一卷材10沿第一压条6的轮廓翻折,第一卷材10包裹第一压条6的表面;
43.s4.将第一卷材10沿墙体2的上表面和侧表面铺设,并延伸至屋面1;第一卷材10搭接固定在屋面1上的第二卷材20。
44.本方案中,以墙体2的厚度方向为宽度方向,以墙体2靠近屋面1的一侧为内侧,以第一卷材10的施工面为背面。第一卷材10的收口位置具有固定段11、翻折段12和覆盖段13。其中,固定段11为被第一压条6压紧的第一卷材10,翻折段12为沿第一压条6的侧面轮廓翻折的第一卷材10,覆盖段13为覆盖第一压条6的其余轮廓的第一卷材10。第一卷材10的切口
边缘通过翻折收于其自身内部,也即所述反向收口。此外,沿墙体2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压条6、所述第一卷材10、所述第二卷材20都均有固定的长度,若干所述第一压条6是相互拼接,若干所述第一卷材10是相互搭接,若干所述第二卷材20也是相互搭接。对于矮墙体2,第一卷材10也可以是整条。
45.本方案中,第一卷材10的收口位置更改至墙体2的上表面,收口位置由下往上依次包括第一密封胶4、第一卷材10的固定段11、第一压条6和第一卷材10的覆盖段13。首先,一方面,第一密封胶4在粘结第一卷材10的同时起到面密封的作用,第一密封胶4覆盖第一卷材10的固定段11的表面。相比于线密封的方式,即仅涂抹在第一卷材10的切口边缘的方式,面密封在产生局部裂缝时仍能保持密封效果,能有效地提升密封的可靠性。另一方面,第一密封胶4位于第一卷材10与墙体2的表面之间,没有直接暴露在外部环境,能避免因长时间的日晒雨淋导致密封胶老化开裂的问题,能有效地提升密封的耐久性。再者,一方面,第一卷材10由墙体2的上表面提供支撑,以抵消其自身重力的影响。第一卷材10的切口边缘不受其自身重力拉扯,不易产生褶皱形变,能保持平整地粘结在墙体2的上表面。另一方面,第一卷材10的固定段11和翻折段12形成弯折结构(例如:直角弯折),其增大了第一卷材10的边缘的形变惯量,即使在第一卷材10热胀冷缩的情况下或第一压条6的不均匀压紧的情况下,该边缘或固定段11仍然保持平整地粘结在墙体2的上表面。其次,一方面,第一压条6也由墙体2的上表面提供支撑,以抵消其自身重力的影响,第一压条6不会产生弯曲形变,能始终贴合、紧固第一卷材10的固定段11。另一方面,第一压条6的外表轮廓和其上的第一紧固件8被第一卷材10包裹,能有效地隔离外部环境的水分,避免第一压条6或第一紧固件8产生锈蚀,并进一步避免第一压条6对第一卷材10的局部紧固失效。最后,第一卷材10的收口位置位于墙体2的上表面,相比于位于墙体2的侧表面,落在收口位置的水分在重力作用下,沿第一卷材10表面和墙体2的上表面流走,不会向第一密封胶4渗透。这样,即使收口位置具有少量缝隙(第一密封胶4的缝隙或第一卷材10与墙体2的缝隙),也不会导致渗漏。
46.本方案通过将第一卷材10的收口位置更改至墙体2的上表面,第一卷材10的固定段11涂抹第一密封胶4,第一卷材10翻折并包裹第一压条6等手段,从而保证收口位置的密封效果和保证第一卷材10能始终贴合墙体2表面,解决了防水卷材在墙体上的收口位置容易产生缝隙导致渗漏的问题,达到提升屋面防水工程的耐久性和可靠性。
47.具体地,步骤s2中,第一压条6为u型压条,第一紧固件8可为铆钉或膨胀螺栓。第一紧固件8穿过第一压条6、第一卷材10和第一密封胶4,并将其固定在墙体2的上表面。第一紧固件8以第一压条6的两端为基准,向中心以200-300mm间隔分布。步骤s3中,第一卷材10在翻折、包裹第一压条6时需保持平整,避免出现褶皱。步骤s4中,第一卷材10沿墙体2的上表面和侧表面铺设的施工方法和施工要求,可参考第二卷材20在屋面1铺设的施工方法和施工要求。
48.优选地,第一卷材10的收口位置还需按步骤s5进一步处理,具体如下:
49.s5.在所述第一卷材10位于所述墙体2的上表面的翻折位置涂抹第二密封胶5,第二密封胶5覆盖在第一卷材10的侧面与墙体2的上表面之间。
50.一方面,所述第一密封胶4虽然位于第一卷材10与墙体2之间,但其位于第一卷材10的翻折段12的一侧仍然是暴露的。第二密封胶5即沿着该侧进行涂抹,以完全封闭第一密封胶4,避免第一密封胶4老化开裂。另一方面,第二密封胶5覆盖在第一卷材10的翻折段12
与墙体2的上表面之间,相当于第一卷材10收口位置的第二道密封防线,以冗余的设计进一步提升收口位置的密封效果。第二密封胶5涂抹时应确保无开口漏胶现象。
51.进一步,所述第二密封胶5涂抹的高度≥所述第一卷材10的侧面的高度的1/2;所述第二密封胶5涂抹的宽度≥所述第一卷材10的侧面的高度的1/2。本方案通过限定第二密封胶5涂抹的高度和宽度,保证冗余密封设计的效果。具体地,第二密封胶5涂抹后的截面形状为半圆型,其半径略小于第一卷材10的侧面高度。半圆型的第二密封胶5保证其有足够的厚度以有效地抵抗其自身老化开裂。
52.如图1、4所示,优选地,所述步骤s1具体包括:先在屋面1的墙体2的上表面作位置基准标记3,然后在位置基准标记3的一侧均匀涂抹第一密封胶4,最后沿位置基准标记3将第一卷材10粘结在墙体2的上表面。
53.位置基准标记3作为第一卷材10收口位置的基准,可以辅助确认第一密封胶4、第一卷材10和第一压条6的施工位置,保证其施工效果。第一密封胶4沿位置基准标记3涂抹,第一卷材10沿位置基准标记3粘结,可以使第一卷材10的固定段11在长度方向上的面密封保持均匀,保证面密封的宽度。第一压条6沿位置基准标记3安装,可以使若干第一压条6拼接为一条长直线,避免第一卷材10绕其翻折包裹后出现褶皱。
54.具体地,位置基准标记3可以是通过弹线方式形成的基准线,也可以是通过记号笔标记的基准符号。第一密封胶4在涂抹时和第一卷材10在粘结时,均沿位置基准标记3的一侧进行,不能覆盖位置基准标记3。
55.如图2所示,进一步,所述第一密封胶4涂抹的宽度>所述第一压条6的宽度≥第一压条6下方的所述第一卷材10的宽度。第一压条6的宽度不小于第一卷材10的固定段11的宽度,能保证第一压条6完整地压紧固定段11。第一卷材10的切口边缘,即固定段11的切口边缘位于第一压条6之下,避免切口边缘在日后出现褶皱剥离,导致第一卷材10与墙体2表面之间出现缝隙。第一密封胶4涂抹的宽度大于第一压条6的宽度,使第一压条6对第一卷材10紧固安装后,第一密封胶4的两端可以部分溢出至第一卷材10的固定段11的两侧和第一压条6的两侧,形成包围式的密封收口,加强第一密封胶4的密封效果。
56.具体地,以第一压条6的宽度为基准,第一卷材10的固定段11比其窄0-2mm,第一密封胶4涂抹的宽度比其宽0-2mm。施工时,第一密封胶4对齐所述位置基准标记3涂抹,第一卷材10偏离位置基准标记0-2mm粘结,第一压条6对齐位置基准标记3安装。第一密封胶4涂抹时应确保无开口漏胶现象。
57.如图4所示,优选地,所述步骤s2还包括:沿所述墙体2的长度方向,若干所述第一压条6相互拼接,若干所述第一卷材10相互搭接;第一压条6之间的拼接口与第一卷材10之间的搭接位置相互错开。
58.第一压条6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紧固件8固定,两条第一压条6拼接时,拼接口的两侧均设有第一紧固件8。两卷第一卷材10搭接时,第一卷材10是部分重叠的。第一压条6的拼接口位于第一卷材10的搭接位置时,该位置的第一紧固件8需要同时起到固定拼接口位置和固定第一卷材10的作用,第一紧固件8需要较难地穿过两层第一卷材10,容易导致第一压条6的拼接口在固定时产生错位。进一步,对于压紧第一卷材10的搭接位置的第一压条6,其上的第一紧固件8可以适当避开搭接位置后再设置。
59.如图3所示,本方案中,第一卷材10与屋面1上的第二卷材20的固定方式有多种,其
中一种机械固定方法可参考以下步骤:
60.s6.在所述第一卷材10与所述第二卷材20的搭接位置,使用第二压条7和第二紧固件9将第一卷材10和第二卷材20固定在屋面1上;
61.s7.使用第三卷材30覆盖第二压条7和第二紧固件9,第三卷材30的两边分别与第一卷材10和第二卷材20固定连接。
62.优选地,所述第一卷材10搭接在所述第二卷材20的下方;第一卷材10与第二卷材20搭接的宽度>所述第二压条7的宽度。
63.第二卷材20沿屋面1铺设至墙体2的下边缘,第二卷材20搭接在第一卷材10的上方。第二卷材20保持了连续的导流的表面,避免了水分从第一卷材10与第二卷材20的搭接位置的缝隙中渗透。相比于粘结方式,采用压条固定的方式,紧固件一次即可简单、可靠地把第一卷材10、第二卷材20固定在屋面1上。第三卷材30覆盖第二压条7和第二紧固件9,可以避免第二压条7和第二紧固件9产生锈蚀,进而避免第二压条7对第一卷材10和第二卷材20的紧固失效。
64.具体地,屋面1为金属屋面1,第二压条7为u型压条,第二紧固件9为螺钉。第二压条7靠近墙体2的下边缘设置。第二紧固件9依次穿过第二压条7、第二卷材20和第一卷材10,将其固定在金属屋面1上。第二紧固件9以第二压条7的两端为基准,向中心以200-300mm间隔分布。第三卷材30与第一卷材10、第二卷材20的搭接宽度不小于50mm。第三卷材30与第一卷材10采用手持焊枪焊接,第三卷材30与第二卷材20采用爬焊机焊接。
65.优选地,所述第一密封胶4和/或所述第二密封胶5为硅酮耐候胶。
66.优选地,所述第一卷材10、所述第二卷材20和所述第三卷材30均为tpo防水卷材,其中第二卷材20为p类或l类,第一卷材10和第三卷材30为h类。其中,h类为均质卷材,不采用内增强材料或背衬材料,卷材容易弯折、贴合施工表面。h类的第一卷材10使其容易翻折并包裹第一压条6,h类的第三卷材30使其容易覆盖第二压条7。机械固定系统的第二卷材为p类,满粘系统及空铺系统的第二卷材为l类。进一步,第一卷材10、第二卷材20和第三卷材30均为tpo自粘防水卷材,以方便施工。
67.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技术方案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定。凡在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