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热交换器和具有该热交换器的水路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9-14 19:46:3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器的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热交换器和具有该热交换器的水路系统。


背景技术:

2.热交换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是化工、石油、轻工、食品及其它许多部门的通用设备。
3.常用的热交换器包括板式热交换器和管式热交换器。板式热交换器由多个具有凹凸纹路的板组成。板与板之间可以形成多条水路通道。板作为导热媒介,实现热量的传递。管式热交换器可以包括壳体,在壳体内设置管路。例如,在管路内通入热流体,在壳体内充满冷流体,冷流体从进口端进入,从出口端流出,管路的壁面即为导热媒介,冷流体可以带走管路内热流体的热量,使热流体的温度降低,从而实现热量的传递。
4.但是,在现有的热交换器中,板式热交换器和管式热交换器尺寸较大,不易安装在小型设备中。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热交换器。热交换器包括层叠套设的n层热交换管,n为大于1的整数,n层热交换管中的任意相邻两层中的外层热交换管套设在内层热交换管上,以在最内层热交换管和任意相邻的两层热交换管之间形成n个水流通道,其中,沿着从内层到外层的方向,所有奇数的水流通道共同形成第一水流通道,所有偶数的水流通道共同形成第二水流通道;且 n层热交换管整体上盘绕呈多圈,使得多圈中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另一部分的内部。
6.由此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器,由于包括多层套设的热交换管,又热交换管可以盘绕形成内外的多圈结构,所以在热交换器占据相同空间大小的情况下,热交换管可以具有较大的长度,这样在进行热交换时,可以提高换热的能力,使得有更多的热量可以通过该热交换管进行热交换。进一步地,由于在具有相同热交换能力下,该热交换器占据的空间更小,所以可以应用于小型设备内。另外,多层套设的热交换管相较于传统的板式或管式热交换器,其可形成的形状更为灵活,规格也可以更为多样,从而可以适用于更多的场合,扩大了热交换器的适用范围。
7.示例性地,任意相邻的两圈热交换管之间设置有间隔,这样,可以帮助热交换管更好地散热。
8.示例性地,热交换管的多圈中的至少一圈呈螺旋状,螺旋状的盘绕更为简单且易实现。
9.示例性地,n层热交换管整体上的径向尺寸大于其轴向尺寸,这样可以提高散热能力。
10.示例性地,热交换管的多圈中的任意相邻两圈的盘旋方向相反。该设置可以有助
于热交换管中相邻两圈的部分进行连接,制造工艺简单。
11.示例性地,n层热交换管的端部连接有接头。这样,可以方便热交换管与其他装置进行水路连接。
12.示例性地,n为2,内层热交换管的端部伸出于外层热交换管之外,接头包括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彼此连通,外层热交换管与第一接口密封连接,内层热交换管的端部延伸至接头内且与接头的内壁间隔开,内层热交换管的端部与第二接口密封连接。由此,可以将接头与具有层叠搭设的热交换管进行连接,并且,可以将热交换管中的多个水流通道与接头的多个接口进行连通,使得用户在使用时更加方便。
13.示例性地,内层热交换管的端部插接至第二接口内且与第二接口的侧壁过盈配合。这样可以减少密封件的使用,连接也更加方便、可靠。
14.示例性地,第一接口沿着朝向第二接口外部的方向具有逐渐减小的内径。这样,在将内层热交换管向第二接口插入的过程中,逐渐减小的内径可以起到对中的作用,方便用户将内层热交换管插入至第二接口内。
15.示例性地,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同轴设置,且第三接口位于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之间;和/或内层热交换管的端部延伸到第二接口之外;和/或外层热交换管的端部插接至第一接口内且与第一接口的侧壁过盈配合;和/ 或n层热交换管的每个端部都连接有接头,接头的第三接口都朝向同一方向,且接头的第二接口朝向相反的方向。这样在将热交换管安装在设备中时,连接热交换管的进水端的装置和连接热交换管的出水端的装置可以分别设置在热交换管的两端,可以对设备内的装置的布局进行优化。另外,由于两个接头的第三接口可以连接在同一个装置上,所以将两个接头的第三接口朝向相同方向有助于在设备内进行连接。
1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水路系统,具有进水端和出水端,水路系统还包括:上文中任一种热交换器,第一水流通道和第二水流通道中的一个为冷水通道且另一个为热水通道;加热器,加热器包括进水口和第一热水出水口;以及出水装置,出水装置包括温水进水口和排水口;进水端连接冷水通道的进水口,冷水通道的出水口连接加热器的进水口,加热器的第一热水出水口连接热水通道的进水口,热水通道的出水口连接出水装置的温水进水口,出水装置的排水口连接出水端。由此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路系统,可以为用户提供可直接饮用的温水,即保证了接取到的温水是经过加热生成了,也解决了加热之后的热水温度太高不能直接饮用的问题。
17.示例性地,加热器还包括第二热水出水口;出水装置还包括热水进水口和混水腔,热水进水口、温水进水口和排水口均与混水腔连通;第二热水出水口与热水进水口连接。具有该设置的水路系统,可以通过混合生成不同温度的水,以供用户接取,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18.示例性地,出水装置包括混水阀,混水阀用于控制热水进水口和温水进水口的平均流量。用户可以通过调节混水阀,改变温水和热水的混合比例。
19.示例性地,混水阀包括热水阀和温水阀,热水阀与热水进水口连接,温水阀与温水进水口连接,水路系统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与热水阀和温水阀电连接,控制器用于基于用户的取水信号控制热水阀和/或温水阀的开关周期。这样,可以减少人为对出水温度的调
节,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20.示例性地,水路系统还包括储水箱,储水箱设置在进水端和冷水通道的进水口之间的管路上。这样,相比冷水通道内的水流直接由市政水管内获得来说,冷水通道内的水的温度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小,可以稳定冷水通道内的水的温度。这样,经过加热以及热交换之后接取到的水温可以更为精准,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21.示例性地,水路系统还包括抽水泵,其中抽水泵设置在储水箱和出水端之间管路上;和/或加热器与抽水泵为一体件,从而减小产品尺寸。
22.示例性地,热交换器和加热器设置在储水箱的下方且热交换器在水平方向上位于储水箱和加热器之间。这样,储水箱内的水就可以轻松地流入热交换器中。另外,热交换器在水平方向上可以位于储水箱和加热器之间,还可以使得具有该水路系统的饮水机或其他设备内部空间安排更为合理。
23.在实用新型内容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24.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25.本实用新型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附图中,
26.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立体图;
27.图2为图1中的热交换器的局部放大图;
28.图3为图1中的热交换管的仰视图;
29.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水路系统的水路示意图;
30.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水路系统的水路示意图;以及
31.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饮水设备的剖视图。
32.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33.10、热交换器;100、热交换管;110、外层热交换管;120、内层热交换管;130、冷水通道;140、热水通道;200、接头;201、第一接口;202、第二接口;203、第三接口;101、进水端;102、出水端;20、加热器;21、进水口;22、第一热水出水口;23、第二热水出水口;30、出水装置;31、温水进水口;32、热水进水口;33、排水口;34、混水腔;40、储水箱; 50、抽水泵。
具体实施方式
34.在下文的描述中,提供了大量的细节以便能够彻底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了解,如下描述仅示例性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样的细节而得以实施。此外,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详细描述。
3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热交换器10,如图1-3所示。热交换器10可以用于使热量从热流体传递到冷流体,以实现对热流体降温和/或冷流体升温的作用。
36.热交换器10可以包括层叠套设的n层热交换管100。n可以为大于1 的整数,也就是
说热交换管100的数量至少为2。n层热交换管100中的任意相邻两层中可以为外层热交换管110和内层热交换管120。外层热交换管110可以套设在内层热交换管120上。其中,在n层热交换管100中,最内层热交换管和任意相邻的两层热交换管之间可以形成n个水流通道。也就是说,水流通道的数量可以与热交换管100的层数n相一致。
37.沿着从内层到外层的方向,所有奇数的水流通道可以共同形成第一水流通道,所有偶数的水流通道可以共同形成第二水流通道。以热交换管100 的层数n为2为例,热交换器10可以包括一个外层热交换管110和一个内层热交换管120。内层热交换管120的内部空间可以形成第一水流通道。内层热交换管120和外层热交换管110之间的空间可以形成第二水流通道。以热交换管100的层数n为4为例,从内到外,一共可以包括4层热交换管。其中,最内层热交换管的内部空间和第二层与第三层热交换管之间的空间可以形成第一水流通道。第一层与第二层热交换管之间的空间和第三层与第四层热交换管之间的空间可以形成第二水流通道,以此类推。在同一水流通道内,多层热交换管之间的水流可以相互连通。
38.n层热交换管100整体上可以盘绕呈多圈,使得多圈中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位于另一部分的内部。在一些实施例中,热交换管100在进行盘绕过程中,由中心向外可以具有多圈结构。其中,多圈结构可以包括任意的盘绕方式。在以盘绕的圈数为2的实施例中,可以包括一个内圈结构和一个外圈结构。以内圈结构和外圈结构都为环形为例,热交换管100在内圈的环形的直径可以为d,热交换管100在外圈的环形的直径可以为d,其中,d》d。另外,热交换管可以在同一平面内进行盘绕,形成圆盘状,还可以在不同的平面内进行盘绕,形成多层结构,使得热交换管100可以盘绕形成内外多层的筒状结构。当然,可以理解的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内圈结构和外圈结构还可以具有多种形状。在一些实施例中,热交换管100可以盘绕呈类似的方筒等结构。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热交换管100在外圈可以盘绕形成环形,在内圈则可以盘绕成蛇形结构。可以理解的是,热交换管100在内圈和外圈可以均以环形结构盘绕,也可以以任意形状进行盘绕。内圈和外圈的盘绕的方向可以朝向同一方向进行盘绕,也可以朝向相反的方向进行盘绕,不做具体限定。
39.由此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器10,由于包括多层套设的热交换管100,又热交换管100可以盘绕形成内外的多圈结构,所以在热交换器10占据相同空间大小的情况下,热交换管100可以具有较大的长度,这样在进行热交换时,可以提高换热的能力,使得有更多的热量可以通过该热交换管100进行热交换。进一步地,由于在具有相同热交换能力下,该热交换器10占据的空间更小,所以可以应用于小型设备内。另外,多层套设的热交换管100相较于传统的板式或管式热交换器,其可形成的形状更为灵活,规格也可以更为多样,从而可以适用于更多的场合,扩大了热交换器10的适用范围。
40.示例性地,任意相邻的两圈热交换管100之间可以设置有间隔。在热交换管100盘绕的数量为2的实施例中,热交换管100在内圈盘绕的部分与在外圈盘绕的部分互不接触。这样,可以帮助热交换管100更好地散热。优选地,任意相邻的两圈热交换管100之间的间隔可以等于或接近热交换管100的外径。具有该尺寸的热交换器10,可以在保证具有良好散热的前提下,提高热交换管100的盘绕密度,从而提高热交换器10的换热能力。
41.示例性地,热交换管100在盘绕形成多圈中时,至少一圈可以呈螺旋状。螺旋状的盘绕更为简单且易实现。
42.示例性地,n层热交换管100整体上的径向尺寸a可以大于其轴向尺寸b。以热交换
管100盘绕形成筒状结构为例,该筒状结构的直径可以大于该筒状结构的高度,即热交换管100可以盘绕形成短而粗形状的结构,相较于细而长形状的结构,虽然热交换管100的长度可以相同,但是短而粗形状的结构,在中心部分可以更好地使空气流通,从而提高散热能力。
43.示例性地,多圈中的任意相邻两圈的盘旋方向相反。以图3为例,该热交换管100盘绕形成内圈和外圈两圈,外圈可以以逆时针的方向进行盘绕,内圈可以以顺时针的方向进行盘绕。该设置可以有助于热交换管100 中相邻两圈的部分进行连接,制造工艺简单。
44.示例性地,n层热交换管100的端部可以连接有接头200。接头200 可以包括现有的或未来可能出现的任一种接头200。接头200可以用于与热交换管100中的多个水流通道进行连通,使得多个水流通道内的水流可以从接头200处排出,这样,可以方便热交换管100与其他装置进行水路连接。
45.在热交换管的数量n为2的实施例中,内层热交换管120的端部可以伸出于外层热交换管110之外。也就是说,内层热交换管120长于外层热交换管110。
46.接头200可以包括第一接口201、第二接口202和第三接口203。第一接口201、第二接口202和第三接口203可以彼此连通。接头200可以形成类似三通的结构。外层热交换管110与第一接口201可以密封连接。内层热交换管120的端部可以延伸至接头200内且与接头200的内壁间隔开,内层热交换管120的端部可以与第二接口202密封连接。密封连接的方式可以有多种,例如粘接、焊接或通过密封件进行连接等。如图2所示,第一接口201的内径可以大于第二接口202的内径。当外层热交换管110 连接在第一接口201,内层热交换管120连接在第二接口202时,接头200 在第一接口201处的内壁与内层热交换管120之间的空间将可以与第二水流通道连通。第一水流通道将可以与第二接口202内壁所包围的空间连通。由此,可以将接头与具有层叠搭设的热交换管100进行连接,并且,可以将热交换管100中的多个水流通道与接头的多个接口进行连通,使得用户在使用时更加方便。
47.示例性地,内层热交换管120的端部可以插接至第二接口202内且与第二接口202的侧壁过盈配合。在如图1-2所示的实施例中,内层热交换管120的端部的外径可以大于第二接口202的内径,通过过盈配合使得内层热交换管120与第二接口202密封连接,这样可以减少密封件(例如密封圈等)的使用,连接也更加方便、可靠。
48.示例性地,第一接口201可以沿着朝向第二接口202外部的方向具有逐渐减小的内径。如图2所示,第一接口201的内径大于第二接口202的内径,在第一接口201与第二接口202之间的连接部分可以设置呈锥形的过渡管路,这样,在将内层热交换管120向第二接口202插入的过程中,逐渐减小的内径可以起到对中的作用,方便用户将内层热交换管120插入至第二接口202内。
49.示例性地,第一接口201与第二接口202可以同轴设置,且第三接口 203可以位于第一接口201和第二接口202之间。如图2所示,接头200 整体可以呈“t”型结构。当接头200与热交换管100进行连接之后,接头200在第一接口201处的内壁与内层热交换管120之间的空间将可以与第二水流通道连通,第二水流通道内的水流将可以由第三接口203流出,方便热交换管100中的多层的水流通过接头200进行分流。
50.示例性地,当接头200与热交换管100进行连接之后,内层热交换管 120的端部可以延伸到第二接口202之外。这样,可以方便连接有接头200 的热交换管100与其他管路进
行连接。
51.示例性地,外层热交换管110的端部可以插接至第一接口201内且与第一接口201的侧壁过盈配合。通过过盈配合连接的外层热交换管110和第一接口201可以起到密封的效果,而且可以减少密封件(例如密封圈等) 的使用,连接更加方便、可靠。
52.示例性地,n层热交换管100的每个端部都可以连接有接头200。接头200的第三接口203可以都朝向同一方向,且接头200的第二接口202 可以朝向相反的方向。如图1所示,每个热交换管100可以具有两个端部,每个端部都可以连接接头200。两个接头可以选择相同的样式,也可以根据使用需求选择不同(例如内径不同或长度不同)的接头。为了方便使得连接有接头200的热交换管100在设备中更方便的连接,热交换管100在盘绕时,两个端部可以朝向相反的方向。这样在将热交换管100安装在设备中时,连接热交换管100的进水端的装置和连接热交换管100的出水端的装置可以分别设置在热交换管100的两端,可以对设备内的装置的布局进行优化。另外,由于两个接头200的第三接口203可以连接在同一个装置上(例如加热器,下文还将进行详细的描述),所以将两个接头200的第三接口203朝向相同方向有助于在设备内进行连接。
5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水路系统,如图4所示。该水路系统可以具有进水端101和出水端102。水路系统还可以包括上文中任一种的热交换器10、加热器20和出水装置30。
54.其中,在热交换器10中,第一水流通道和第二水流通道中的一个可以为冷水通道,另一个可以为热水通道。冷水通道可以用于流通冷水。热水通道可以用于流通热水。
55.加热器20可以包括现有或外来可能出现的任一种加热器。加热器20 可以包括进水口21和第一热水出水口22。
56.出水装置30可以包括阀门或龙头等任意具有可开关水的装置。出水装置30可以包括温水进水口31和排水口33。在出水装置30为单出水龙头的实施例中,温水进水口21可以是单出水龙头的进水口,排水口33可以是单出水龙头的出水口。
57.在该水路系统中,进水端101可以连接冷水通道的进水口。冷水通道的出水口可以连接加热器20的进水口21。加热器20的第一热水出水口22 可以连接热水通道的进水口。热水通道的出水口可以连接出水装置30的温水进水口31。出水装置30的排水口33可以连接出水端102。在该水路系统中,冷水可以首先进入热交换管路100的冷水通道内,从冷水通道内流出的冷水进入加热器20内,进行加热。加热器20可以是即热式加热器,流过其内的冷水将可以被加热。优选地,加热器20可以将其内流过的水加热至沸腾。在如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该加热器有一个出水口即第一热水出水口22,热水可以从第一热水出水口22排出,经过接头进入到热交换管路100的热水通道内。此时,在热交换管路100内,热水通道和冷水通道内的水路将可以发生热交换。热水通道内的水温下降,冷水通道内的水温上升。最终从热水通道内流出的水流将可以是经过降温的温水。用户可以通过出水装置30接取到经过热交换产生的温水。
58.由此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路系统,可以为用户提供可直接饮用的温水,即保证了接取到的温水是经过加热生成了,也解决了加热之后的热水温度太高不能直接饮用的问题。
59.示例性地,如图5所示,加热器20还可以包括第二热水出水口23。出水装置30还可
以包括热水进水口32和混水腔34。热水进水口32、温水进水口31和排水口33可以均与混水腔34连通。加热器20的第二热水出水口23可以与出水装置30的热水进水口32连接。
60.在该水路系统中,经过加热器加热之后的热水可以分为两路,一路可以流向热交换管路100的热水通道140,另一路可以流向出水装置30的热水进水口32。热水在热水通道140内经过热交换将可以成为温水并通过温水进水口31进入到出水装置30中。在该实施例中,出水装置30可以为混水装置。温水可以通过温水进水口31进入到混水腔34,热水可以通过热水进水口32进入到混水腔34。在混水腔34中,温水和热水可以按照一定比例混合生成用户需要的温度的水。由此可知,具有该设置的水路系统,可以通过混合生成不同温度的水,以供用户接取,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61.示例性地,在出水装置中还可以设置混水阀(未示出),混水阀可以用于控制热水进水口32和温水进水口31的平均流量。所谓平均流量可以是取水全过程中,从该出水口排出水的流量与时间的比值,而不是某一时刻的流量。在一些实施例中,混水阀可以连通温水进水口31和热水进水口 32。用户可以通过转动混水阀,改变温水和热水的混合比例。
62.示例性地,混水阀还可以包括热水阀和温水阀。热水阀可以与热水进水口32连接。温水阀可以与温水进水口31连接。水路系统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可以与热水阀和温水阀电连接。控制器可以用于基于用户的取水信号控制热水阀和/或温水阀的开关周期。在一些实施例中,热水阀和温水阀可以为电磁阀,通过调节电磁阀的开合周期,可以使得混水腔34内混合的水的温度达到预定温度。当然,该电磁阀还可以具有调节流量的功能,在出水装置30出厂前,可以通过对流量的调节,对每个电磁阀的流量精度进行调节,从而保证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根据预定周期开合的电磁阀,可以在混水腔34中混合出预定温度的水。
63.在一些实施例中,用户向控制器发送接取预定温度的水,控制器可以控制温水阀常开,并控制热水阀周期性地开关,从而将热水周期性排入混水腔中,使混水腔34内的水温达到预定温度。当然,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控制热水阀常开,温水阀周期性地开关。进一步地,还可以同时控制温水阀和热水阀都周期性地开关。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进行合理地选择。
64.控制器可以采用计时器、比较器、寄存器、数字逻辑电路等电子元件搭建而成,或者采用单片机、微处理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可编程逻辑阵列(pla)、专用集成电路(asic)等处理器芯片及其外围电路实现。
65.示例性地,水路系统还可以包括储水箱40。储水箱40可以设置在进水端101和冷水通道130的进水口之间的管路上。也就是说,冷水通道130 内的水流可以提前储存在储水箱40中。这样,相比冷水通道130内的水流直接由市政水管内获得来说,冷水通道130内的水的温度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小,可以稳定冷水通道130内的水的温度。这样,经过加热以及热交换之后接取到的水温可以更为精准,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66.示例性地,水路系统还包括抽水泵50。其中,抽水泵50可以设置在储水箱40和出水端102之间管路上。通过对抽水泵排量的调节可以控制水流在水路系统内的流速。当具有相同温度的水流以不同的流速经过热交换管100时,出水温度也会不同。流速越快,热量交换的越少,出水温度越高。流速越慢,热量交换的越多,出水温度越低。
67.进一步地,为了提高水路系统的集成度,加热器20和抽水泵50还可以集成为一体
件,从而减小产品尺寸。
68.示例性地,如图6所示的饮水设备中,热交换器10和加热器20可以设置在储水箱40的下方,这样,储水箱40内的水就可以轻松地流入热交换器10中。另外,热交换器10在水平方向上可以位于储水箱40和加热器 20之间。这样可以使得具有该水路系统的饮水机或其他设备内部空间安排更为合理。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饮水设备中,还可以设置过滤装置,电控板等,不再进行赘述。
6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70.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区域相对术语,如“在
……
之上”、“在
……
上方”、“在
……
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图中所示的一个或多个部件或特征与其他部件或特征的区域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区域相对术语不但包含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还包括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部件被整体倒置,则部件“在其他部件或特征上方”或“在其他部件或特征之上”的将包括部件“在其他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部件或构造之下”的情况。因而,示例性术语“在
……
上方”可以包括“在
……
上方”和“在
……
下方”两种方位。此外,这些部件或特征也可以其他不同角度来定位(例如旋转90度或其他角度),本文意在包含所有这些情况。
71.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72.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73.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例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附属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范围所界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