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两面涂布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9-08 07:20:1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公开涉及一种两面涂布装置。


背景技术:

2.以往,例如在锂离子二次电池等的制造领域中,已知一种两面涂布装置,其一边以辊到辊(roller to roller)方式输送金属箔等基材,一边向基材的两面涂布包含电极活性物质的涂料,从而形成电极活性物质层。作为这样的两面涂布装置,已知一种如下的结构:首先,向基材的第1面涂布第1涂料并使其干燥,接着,向基材的第2面涂布第2涂料并使其干燥。然而,在该结构中,因为干燥炉会成为2台,所以总长度会变长,设备成本及设置空间会增大。
3.对此,提出了一种两面涂布装置,其首先向基材的第1面涂布第1涂料,接着向第2面涂布第2涂料,然后使第1涂料和第2涂料一起干燥。在这种两面涂布装置中,能够在以支承辊支撑第2面的状态下,向第1面涂布第1涂料。然而,在将第2涂料涂布于第2面时,无法以支承辊来支撑涂布有未干燥的第1涂料的第1面。因此,需要在基材悬浮于空中的状态下向第2面涂布第2涂料。
4.在基材悬空的状态下,难以保持基材的位置及平面度。因此,第2涂料的膜的厚度容易变得不均匀。对此,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一种薄膜涂布装置,其使排出涂料的喷嘴部的前端与输送中的基材接触,并一边以喷嘴部支撑基材一边涂布涂料。
5.[现有技术文献]
[0006]
[专利文献]
[0007]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4338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0008]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09]
在上述现有的薄膜涂布装置中,能够通过以喷嘴部支撑基材来抑制基材的挠曲及振动。由此,能够形成更均匀的膜厚的涂膜。然而,由于输送中的基材与喷嘴部会相互摩擦,因而会存在因基材或喷嘴部的磨损而产生颗粒(particle)的风险。颗粒的产生可能会导致产品的质量降低,因此期望避免。
[0010]
本公开鉴于这样的状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两面涂布装置中一边抑制颗粒的产生一边抑制基材的挠曲及振动的技术。
[0011]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技术方案]
[0012]
本公开的一个方案为一种两面涂布装置。该装置包括:输送机构,其连续输送长条状的基材,该长条状的基材具有第1面及第1面的相反侧的第2面;第1模头,其向第1面涂布第1涂料;以及第2模头,其位于比第1模头靠基材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处,向第2面涂布第2涂料。输送机构具有:辊,其位于输送方向上的第2模头的上游侧,一边以周面支撑第2面一边输送基材,并将其以使涂布有第1涂料的第1面向上,使未涂布第2涂料的第2面向下的方
式送出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且基材从周面分离的位置处于比第2面从第2模头分离预定量的基材的目标涂布高度更高的位置;以及引入部,其位于输送方向上的辊与第2模头之间,并引入基材,使其接近目标涂布高度。
[0013]
以上构成要素的任意组合、以及将本公开的表达方式在方法、装置、系统等之间转换后的结果,作为本公开的方案也是有效的。
[0014]
发明效果
[0015]
根据本公开,能够在两面涂布装置中一边抑制颗粒的产生一边抑制基材的挠曲及振动。
附图说明
[0016]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的两面涂布装置的侧视图。
[0017]
图2是放大表示输送机构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0018]
图3是实施方式2的两面涂布装置所具备的输送机构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0019]
图4是示意性的表示变形例1的两面涂布装置的引入部的俯视图。
[0020]
图5是示意性的表示变形例2的两面涂布装置的引入部的俯视图。
[0021]
图6是变形例3的两面涂布装置所具备的输送机构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以下,参照附图,基于优选的实施方式来说明本公开。实施方式并不对公开进行限定,仅为例示,实施方式所记述的一切特征及其组合并不都限于公开的实质性内容。对于各附图所示的相同或等同的构成要素、构件、以及处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省略重复的说明。此外,各图所示的各部分的比例尺或形状是为了易于说明而便宜设定的,除非特别提及,否则并不被限定性地解释。此外,在本说明书或权利要求中使用“第1”、“第2”等用语的情况下,除非特别提及,否则该用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或重要度,仅用于区别某一构成与其他构成。此外,在各附图中,在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上并不重要的构件的一部分会省略显示。
[0023]
(实施方式1)
[0024]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的两面涂布装置的侧视图。图2是放大表示输送机构2的一部分的侧视图。两面涂布装置1包括输送机构2、第1模头4、第2模头6、以及干燥炉8。第1模头4、第2模头6及干燥炉8被从基于输送机构2的基材10的输送方向a的上游侧起,按列举的顺序配置。此外,第1模头4、第2模头6及干燥炉8被沿大致水平方向排列。
[0025]
输送机构2为连续输送长条状且薄膜状的基材10的机构。基材10采取卷绕体的状态,并被输送机构2从卷绕体中拉出,经第1模头4、第2模头6及干燥炉8而卷取到未图示的卷取盘。输送机构2具有辊12、引入部14、以及支撑部16。辊12位于基材10的输送方向a上的第2模头6的上游侧,一边以其周面支撑基材10一边将其输送。本实施方式的辊12被配置为周面与第1模头4的排出口隔开预定的间隙(涂布间隙)地相对,并作为支承辊来发挥功能。
[0026]
基材10具有第1面10a、以及第1面10a的相反侧的第2面10b。辊12一边以周面支撑第2面10b一边输送基材10并使其通过第1模头4与辊12的间隙。第1模头4向从第1模头4与辊12的间隙通过的基材10的第1面10a涂布第1涂料18。作为一例,第1模头4被以排出口朝向水
平方向的方式确定姿态,并与辊12沿水平方向排列。
[0027]
本实施方式的两面涂布装置1被用于制造二次电池的电极板。二次电池的电极板为向集电体涂布电极浆料并使其干燥而得到的薄片状的电极材料。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基材10为二次电池的集电体,第1涂料18为二次电池的电极浆料。此外,从第2模头6排出的第2涂料20也为二次电池的电极浆料。集电体例如为金属箔。电极浆料例如为正极活性物质或负极活性物质与溶剂的混合物。在为一般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情况下,正极的电极板通过在铝箔上涂布包含钴酸锂或磷酸铁锂等正极活性物质的浆料来制作。此外,负极的电极板通过在铜箔上涂布包含石墨等负极活性物质的浆料来制作。另外,第1涂料18与第2涂料20既可以为相同的涂料,也可以为不同的涂料。此外,两面涂布装置1也能够用于制造电极板以外的物品。
[0028]
辊12以使涂布有第1涂料18的第1面10a向上,使未涂布第2涂料20的第2面10b向下的方式,将基材10送出到输送方向a的下游侧。基材10从辊12沿大致水平方向送出。辊12中,周面的上端位于比基材10的目标涂布高度h1更高的位置。此外,基材10从辊12的周面分离的位置12a的高度、即送出高度h2比目标涂布高度h1更高。目标涂布高度h1为第2面10b从第2模头6分离预定量的高度。由于基材10位于目标涂布高度h1,因而在第2模头6的排出口与第2面10b之间,形成有预定的涂布间隙g。送出高度h2为大致与周面的上端相同的高度,但严格来说,由于基材10被引入部14引入到下方,因而会比周面的上端更向略下方偏移。
[0029]
在基材10的输送方向a上的辊12与第2模头6之间,配置有引入部14。从辊12送出的基材10被引入部14以接近目标涂布高度h1的方式引入。引入部14具有吸引空气等气氛气体的吸引部22。引入部14能够利用吸引部22来吸引第2面10b,从而将基材10引入到下方。吸引部22能够由公知的吸引辊、吸附板、吸引型气刀等构成。如后所述,在引入部14具有多个吸引部22的情况下,多个吸引部22既可以为相同的吸引机构,也可以为不同的吸引机构的组合。作为不同的吸引机构的组合的一例,被配置于输送方向a的上游侧的吸引部22由吸引辊构成,被配置于下游侧的吸引部22由吸附板构成。吸引部22的高度能够机械地调整,并根据基材10的厚度或质量来调整到最佳的高度。
[0030]
本实施方式的引入部14具有沿基材10的输送方向a排列的多个吸引部22。在图1及图2中,沿输送方向a排列有2个吸引部22。并且,多个吸引部22被以设置高度朝着输送方向a的下游侧变低的方式排列。即,与位于输送方向a的上游侧的吸引部22相比,位于输送方向a的下游侧的吸引部22处于更低的位置,换言之,更接近目标涂布高度h1的位置。另外,也可以是,3个以上的吸引部22被沿输送方向a排列,也可以是,吸引部22为1个。
[0031]
基材10被引入部14引入到目标涂布高度h1,并被送出到基材10的输送方向a的下游侧。在输送方向a上的引入部14与第2模头6之间,配置有支撑部16。从引入部14送出的基材10被支撑部16支撑于目标涂布高度h1,进而被输送到下游侧。支撑部16的高度能够机械地调整。
[0032]
本实施方式的支撑部16由使基材10浮起的浮起装置构成。作为这种浮起装置,能够采用公知的浮起板或气动转向杆等。例如在浮起装置中,混合设置有:多个喷出孔,其喷出空气等气体;以及多个吸引孔,其吸引气体(气氛气体)。基材10因正压与负压的平衡而在浮起装置上保持一定的高度地浮起,该正压因气体从喷出孔喷出而产生,该负压因气体被吸引孔吸引而产生。也可以是,支撑部16具有多个浮起装置。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在基材
10的宽度方向,即与基材10的输送方向a正交的方向上,至少在基材10的中央部和两端部配置浮起装置。
[0033]
另外,支撑部16也可以为与辊12相同的辊。但是,在需要使基材10的宽度变大(例如700mm以上),因而需要使辊的宽度变大的情况下,为了使辊的周面在宽度方向上高精度地平坦,需要使辊的直径变大。当辊的直径变大时,支撑部16支撑基材10的位置会远离第2模头6。当基材10的支撑位置远离第2模头6时,如下风险会提高:由支撑部16来抑制应变及振动的基材10在第2模头6处再次变形或振动。因此,在基材10的宽度较大的情况下,支撑部16优选由浮起装置构成。当为浮起装置时,易于配置在第2模头6的附近。
[0034]
另一方面,在基材10的宽度较小的情况下,能够一边使辊的直径变小一边确保周面的宽度方向的平坦度。在该情况下,能够将作为支撑部16的辊配置在第2模头6的附近。由此,能够谋求两面涂布装置1的低成本化。另外,即使基材10接触到辊的周面,辊也会伴随基材10的输送而旋转,因此会抑制颗粒的产生。另外,也可以是,在引入部14被配置在相对于第2模头6足够近的位置的情况下,省略支撑部16。
[0035]
在基材10的输送方向a上的支撑部16的下游侧,配置有第2模头6。第2模头6将第2涂料20涂布于处于悬空状态的基材10的第2面10b。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第2涂料20为二次电池的电极浆料。作为一例,第2模头6被以排出口朝向铅垂方向上方的方式确定姿态,并向朝向铅垂方向下方的第2面10b涂布第2涂料20。
[0036]
在基材10的输送方向a上的第2模头6与干燥炉8之间,配置有浮起装置24。浮起装置24能够由公知的浮起板等构成。从第2模头6通过的基材10由浮起装置24非接触支撑,并被输送到下游侧。
[0037]
在基材10的输送方向a上的浮起装置24的下游侧,配置有干燥炉8。在干燥炉8的内部,上下设置有气体喷射喷嘴26,该气体喷射喷嘴26喷出用于使第1涂料18及第2涂料20干燥的气体(例如热风)。在第1面10a涂布有第1涂料18、在第2面10b涂布有第2涂料20的基材10被从气体喷射喷嘴26喷出的气体以漂浮的状态在干燥炉8内输送。在从干燥炉8通过的过程中,第1涂料18及第2涂料20被干燥后的基材10在出了干燥炉8后,被卷取到卷取盘。
[0038]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两面涂布装置1包括:输送机构2,其连续输送具有第1面10a及第2面10b的基材10;第1模头4,其向第1面10a涂布第1涂料18;以及第2模头6,其位于比第1模头4靠基材10的输送方向a的下游侧处,向第2面10b涂布第2涂料20。输送机构2包括辊12和引入部14。辊12位于输送方向a上的第2模头6的上游侧,一边以周面支撑第2面10b一边输送基材10。此外,辊12以使涂布有第1涂料18的第1面10a向上,使未涂布第2涂料20的第2面10b向下的方式,将基材10送出到输送方向a的下游侧。此外,辊12处于基材10从周面分离的位置12a比第2面10b从第2模头6分离预定量的基材10的目标涂布高度h1更高的位置。引入部14位于输送方向a上的辊12与第2模头6之间,引入基材10,使其接近目标涂布高度h1。
[0039]
基材10的一端侧由辊12支撑,另一端侧在比干燥炉8靠下游侧处由未图示的输送辊或卷取辊支撑。由此,能够使基材10中的2个辊之间的部分悬空,从而创造出基材10与第2模头6非接触的状态。然而,在该情况下,基材10中的这2个辊之间的部分会因自重而向下方挠曲不少。2个辊的距离越远,基材10的挠曲量就越会增加。当基材10挠曲时,因辊12的旋转或来自干燥炉8的热风等导致的基材10的振动易于在基材10内传播,难以稳定地保持基材
10的位置。此外,基材10中会产生应变,从而平面度会降低。尤其是,基材10的厚度为数10微米,根据情况,会非常薄到数微米,因此在仅使用浮起板的一般的非接触输送中,难以确保挠曲的基材10的位置及平面度。
[0040]
对此,引入部14能够通过将基材10与挠曲量相应地向下方引入,从而能够将基材10以预定的张力拉伸,并能够抑制基材10的应变及振动。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两面涂布装置1,能够一边抑制基材10与第2模头6的接触所导致的颗粒的产生,一边抑制基材10的挠曲及振动。由此,能够避免因颗粒导致的产品的质量降低。此外,能够提高悬浮的基材10的平面度,因此能够更高精度地形成第2涂料20的涂膜。
[0041]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输送机构2具有支撑部16。支撑部16位于输送方向a上的引入部14与第2模头6之间,将由引入部14引入到目标涂布高度h1的基材10支撑在目标涂布高度h1。由于位于引入部14的下游侧的支撑部16对基材10进行支撑,因而能够进一步矫正基材10的应变。作为一例,基材10的应变由引入部14毫米级地矫正,基材10的应变由支撑部16微米级地矫正。此外,能够利用支撑部16来进一步抑制基材10的振动。
[0042]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支撑部16由使基材10浮起的浮起装置构成。由此,即使在基材10的宽度较大的情况下,也能够将支撑部16配置在第2模头6的附近。因此,能够更易于维持从第2模头6的上方通过时的基材10的平面度。
[0043]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引入部14具有多个吸引部22,该多个吸引部22沿基材10的输送方向a排列,并吸引第2面10b。多个吸引部22被以设置高度会向输送方向a的下游侧变低的方式排列。由此,能够将处于送出高度h2的基材10阶段性地引入,并使其下降到目标涂布高度h1。通过阶段性地引入基材10,能够降低1个吸引部22所需的吸引力。此外,能够抑制过度的负荷因吸引而施加于基材10的情况。
[0044]
此外,两面涂布装置1包括:干燥炉8,其位于基材10的输送方向a上的第2模头6的下游侧;以及浮起装置24,其位于输送方向a上的第2模头6与干燥炉8之间。通过在第2模头6与干燥炉8之间设置浮起装置24,从而能够抑制如下情况:因在干燥炉8内被暴露于热风而产生的基材10的振动向比浮起装置24靠上游侧传播。由此,能够更易于维持从第2模头6的上方通过时的基材10的平面度。
[0045]
(实施方式2)
[0046]
除了输送机构2具有整流构件这一点外,实施方式2还具有与实施方式1大致共通的构成。以下,针对本实施方式,以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构成为中心进行说明,针对共通的构成,会简单地说明或省略说明。图3是实施方式2的两面涂布装置1所具备的输送机构2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0047]
如图3所示,引入部14具有吸引空气等气氛气体的吸引部22。吸引部22与基材10的第2面10b相对并吸引第2面10b。由此,基材10被引入到下方。作为一例,本实施方式的吸引部22具有吸引面22a,该吸引面22a由吸附板构成,并相对于第2面10b而平行地扩展。吸引部22能够通过从吸引面22a吸引气氛气体来吸引基材10。
[0048]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输送机构2具有一对整流构件28。一对整流构件28在与输送方向a正交的基材10的宽度方向b上被配置在基材10的两侧。一对整流构件28会限制气氛向基材10的端部(宽度方向b的端部)处的吸引部22及第2面10b之间的进入。本实施方式的各整流构件28具有侧板30,该侧板30在吸引部22上向上方延伸。各侧板30在吸引面22a上且在宽
度方向b上在基材10的外侧沿与吸引面22a相交的方向延伸。作为一例,侧板30为矩形状,下边与侧板30的吸引面22a接触。侧板30在基材10的端部附近,从宽度方向b看去,封闭吸引面22a及第2面10b的间隙。
[0049]
当吸引部22吸引气氛气体时,在宽度方向b上的基材10的端部处,外部的气氛容易流入到吸引部22与基材10的间隙中。因此,在基材10的端部处,吸引部22的吸引力会被耗费于外部气氛的吸引,存在基材10的引入量与基材10的中央部相比减少的倾向。对此,能够通过在宽度方向b上的基材10的两侧配置整流构件28,从而限制外部的气氛进入到吸引部22及基材10的间隙中,并增加基材10的端部的引入量。由此,能够在宽度方向b上更均匀地引入基材10。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基材10的挠曲。
[0050]
此外,整流构件28通过被配置在吸引部22上的侧板30来阻碍气氛向吸引部22及基材10的间隙的进入。侧板30被配置在吸引部22上,因此易于配置在基材10的附近。因此,能够进一步限制气氛向吸引部22及基材10的间隙的进入,并能够进一步抑制基材10的挠曲。
[0051]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吸引部22具有外缘区域22b,该外缘区域22b在宽度方向b上向基材10的外侧扩展。并且,各整流构件28具有支撑板32。各支撑板32覆盖外缘区域22b并且被连接于侧板30。各支撑板32优选覆盖全部外缘区域22b,但不限于此,覆盖外缘区域22b的至少一部分即可。作为一例,支撑板32为矩形状,在宽度方向b上位于基材10的中央侧并沿输送方向a延伸的边被连接于侧板30的下边。
[0052]
由于支撑板32覆盖外缘区域22b,因而能够利用吸引部22的吸引力来固定整流构件28。因此,因为无需另行设置整流构件28的固定机构,所以能够减轻整流构件28的设置所伴随的两面涂布装置1的结构的复杂化。此外,例如在吸引部22为具有多孔体和真空泵,且多孔体因真空泵的驱动而吸引气氛气体的构成的情况下,由于支撑板32覆盖外缘区域22b,因而能够封闭外缘区域22b中的多孔体的开口。由此,能够使吸引部22的吸引力集中于基材10。结果,能够进一步抑制基材10的挠曲及振动。
[0053]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输送机构2具有顶板34。顶板34被配置为与基材10的第1面10a相对。因此,基材10介于顶板34与吸引部22之间。此外,顶板34沿宽度方向b连接一对侧板30。即,顶板34由一对侧板30支撑。作为一例,顶板34为矩形状,在宽度方向b的两端沿输送方向a延伸的边被连接于各侧板30的上边。由于顶板34延伸到基材10的上方,因而能够进一步限制外部的气氛进入到吸引部22及基材10的间隙的情况。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基材10的挠曲。此外,由于顶板34延伸到基材10的上方,因而易于产生从第1面10a与顶板34之间通过的气流w。气流w在从顶板34与第1面10a之间通过时,会沿着第1面10a而流去。由此,能够抑制基材10的振动。另外,气流w既会从输送方向a的上游侧向下游侧流动,也会从下游侧向上游侧流动。
[0054]
以上,针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详细进行了说明。前述实施方式仅表示实施本公开时的具体例。实施方式的内容并不对本公开的技术范围进行限定,能够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所规定的本公开的思想的范围内,进行构成要素的变更、追加、删除等许多设计变更。加有设计变更的新实施方式兼具被组合的实施方式及变形各自的效果。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关于能够进行这样的设计变更的内容,附加了“本实施方式的”、“在本实施方式中”等表述来进行强调,但在没有该种表述的内容中,也允许设计变更。各实施方式所包含的构成要素的任意组合作为本公开的方案也是有效的。附加于附图的截面的阴影并不会限定附加了
阴影的对象的材质。
[0055]
对于实施方式1及2,能够举出以下的变形例1及2。
[0056]
(变形例1)
[0057]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变形例1的两面涂布装置1的引入部14的俯视图。本变形例的两面涂布装置1所具备的引入部14具有多个吸引部22,该多个吸引部22沿基材10的输送方向a排列,并吸引第2面10b。多个吸引部22被以朝向输送方向a的下游侧地,从基材10的宽度方向b上的中央部向两端部扩展的方式排列。例如,输送方向a的最上游的吸引部22被配置在宽度方向b的中央部。此外,在其下游一级,配置有2个吸引部22,这2个吸引部22比最上游的吸引部22更向宽度方向b的两外侧偏移。进而,在其下游一级,还配置有向两外侧偏移的2个吸引部22。由此,吸引基材10的位置朝向输送方向a的下游侧,从宽度方向b的中央侧向两端侧逐渐扩展开去。
[0058]
通过这种吸引部22的排列,能够在吸引基材10的宽度方向b上的中央部并对中央部施加张力后,吸引基材10的宽度方向b上的两端部,并对两端部施加张力。结果,与同时吸附基材10的宽度方向b上的整体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基材10中产生褶皱的情况及空气积存的产生,并能够进一步提高基材10的平面度。另外,也可以是,在下游侧,除了基材10的两端部以外,还吸引中央部。即,也可以是,基材10的吸引宽度朝向输送方向a的下游侧,从中央起逐渐增大。
[0059]
此外,也可以是,引入部14具有与基材10的宽度方向b上的基材10的挠曲量相应的引入力。例如,基材10具有两端部比中央部更易挠曲的倾向。因此,吸引基材10的两端部的吸引部22被设定为吸引力比吸引基材10的中央部的吸引部22更大。由此,能够使基材10更为平坦。另外,在多个吸引部22由多孔体构成的情况下,多个吸引部22既可以由1个多孔体中的多个区域构成,也可以由彼此独立的多个多孔体构成。
[0060]
(变形例2)
[0061]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变形例2的两面涂布装置1的引入部14的俯视图。本变形例的两面涂布装置1所具备的引入部14具有多个吸引部22,该多个吸引部22沿基材10的输送方向a排列,并吸引第2面10b。多个吸引部22被朝向基材10的输送方向a的下游侧地,从基材10的宽度方向b的一端侧向另一端侧排列。即,与输送方向a的上游侧的吸引部22相比,下游侧的吸引部22被配置在基材10的宽度方向b的另一端侧。由此,吸引基材10的位置会朝向输送方向a的下游侧地,从宽度方向b的一端侧向另一端侧逐渐移动下去。
[0062]
通过这种吸引部22的排列,也能够与变形例1同样,抑制基材10中产生褶皱的情况及空气积存的产生,并能够进一步提高基材10的平面度。另外,也可以是,在下游侧,不仅吸引基材10的另一端侧,也吸引一端侧。即,也可以是,基材10的吸引宽度朝向输送方向a的下游侧地,从一端侧起逐渐增大。此外,也可以是,与变形例1同样,使引入部14的引入力根据基材10的挠曲量而不同。此外,多个吸引部22既可以由1个多孔体中的多个区域构成,也可以由彼此独立的多个多孔体构成。
[0063]
此外,对于实施方式2,能够举出以下的变形例3。
[0064]
(变形例3)
[0065]
图6是变形例3的两面涂布装置1所具备的输送机构2的一部分的立体图。本变形例的两面涂布装置1所具备的各整流构件28为包裹宽度方向b上的吸引部22的端部的大致箱
形。各整流构件28至少具有第1板36、第2板38、第3板40及第4板42。作为一例,各板为矩形状。宽度方向b上的吸引部22的端部向基材10的外侧突出。相对于该端部,第1板36被配置在输送方向a的上游侧,第2板38被配置在输送方向a的下游侧,第3板40被配置在宽度方向b的外侧,第4板42被隔开间隔地配置在上方。
[0066]
第1板36及第2板38在输送方向a上夹着吸引部22的端部。此外,第3板40覆盖吸引部22中的朝向宽度方向b的面,并且连接第1板36及第2板38。此外,第1板36、第2板38及第3板40的各上边被以比吸引面22a更向上方突出的方式连接于第4板42。第4板42覆盖吸引部22的端部。此外,第4板42向基材10侧延伸,并覆盖宽度方向b上的基材10的端部。即,第4板42从上方看去,封闭吸引面22a及第2面10b的间隙。根据这样的构成,也能够限制外部的气氛进入到吸引部22及基材10的间隙的情况,并能够在宽度方向b上更均匀地引入基材10。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基材10的挠曲。另外,一对第4板42彼此不连续,但不限于此,也可以被相互连结而构成顶板34。
[0067]
另外,实施方式1、2、以及变形例1~3的各技术思想只要不相互矛盾,就能够任意组合。
[0068]
[工业可利用性]
[0069]
本公开能够利用于两面涂布装置。
[0070]
[附图标记说明]
[0071]
1两面涂布装置、2输送机构、4第1模头、6第2模头、8干燥炉、10基材、10a第1面、10b第2面、12辊、14引入部、16支撑部、18第1涂料、20第2涂料、22吸引部、24浮起装置。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