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模块化装配式预制楼梯的制作方法

2022-09-07 17:01:4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装配式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模块化装配式预制楼梯。


背景技术:

2.目前,预制装配式楼梯在装配式建筑中应用非常广泛,且其属于装配式建筑中首选的一种预制构件类型,尤其是在高层住宅建筑中,非常适合预制。但现有技术中预制的混凝土楼梯存在如下诸多缺点:楼梯重量较大,每块预制楼梯的重量基本都在两吨以上,这就导致现场吊装施工所需要的塔吊起重量有较高的要求,进而导致施工成本增加;预制楼梯主要受力部位是梯段板,踏步结构仅仅起到支撑行走的作用,而实心踏步结构对混凝土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模块化装配式预制楼梯。
4.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提供模块化装配式预制楼梯,包括踏面和位于踏面下方的受力支撑结构,所述受力支撑结构包括两组“z”形支撑梁,两组“z”形支撑梁均位于踏面的下方并分别支撑踏面的两个侧边;在两组“z”形支撑梁之间安装将踏面的下表面遮盖的盖板。
5.作为优选,两组“z”形支撑梁和踏面通过模具现浇一体成型。
6.作为优选,所述踏面包括台阶部分,在台阶部分的上端连接上楼梯平台,在台阶部分的下端连接下楼梯平台;在踏面的内部预埋钢筋骨架,钢筋骨架由分别预埋在台阶部分内的第一骨架支撑部分、预埋在上楼梯平台内的第二骨架支撑部分和预埋在下楼梯平台内的第三骨架支撑部分焊接组成。
7.作为优选,每组“z”形支撑梁包括上水平支撑部、斜向支撑部和下水平支撑部,斜向支撑部的上端与上水平支撑部连接,斜向支撑部的下端与下水平支撑部连接;上水平支撑部托着上楼梯平台,斜向支撑部托着台阶部分,下水平支撑部托着下楼梯平台;每组“z”形支撑梁内均预埋挑梁骨架,挑梁骨架由分别预埋在斜向支撑部内的第一骨架承载部分、预埋在上水平支撑部内的第二骨架承载部分和预埋在下水平支撑部的第三骨架承载部分焊接组成;第一骨架承载部分和第一骨架支撑部分焊接固定,第二骨架承载部分和第二骨架支撑部分焊接固定,第三骨架承载部分和第三骨架支撑部分焊接固定。
8.作为优选,在两组“z”形支撑梁上均设有外露的钢筋连接头,在盖板上设有外露的钢筋连接头,“z”形支撑梁上的钢筋连接头和盖板上的钢筋连接头焊接固定。
9.作为优选,两组“z”形支撑梁和盖板通过模具现浇一体成型。
10.作为优选,所述踏面包括台阶部分,在台阶部分的上端设置上楼梯平台,在台阶部分的下端设置下楼梯平台,台阶部分、上楼梯平台和下楼梯平台均单独预制成型;每组“z”形支撑梁包括上水平支撑部、斜向支撑部和下水平支撑部,斜向支撑部的上端与上水平支撑部连接,斜向支撑部的下端与下水平支撑部连接;上水平支撑部托着上楼梯平台,斜向支
撑部托着台阶部分,下水平支撑部托着下楼梯平台;每组“z”形支撑梁内均预埋挑梁骨架,挑梁骨架由分别预埋在斜向支撑部内的第一骨架承载部分、预埋在上水平支撑部内的第二骨架承载部分和预埋在下水平支撑部的第三骨架承载部分焊接组成;在盖板的内部设有加强筋网;挑梁骨架和加强筋网焊接固定。
11.作为优选,每组“z”形支撑梁的上水平支撑部、斜向支撑部和下水平支撑部均预埋限位钢筋,在台阶部分、上楼梯平台和下楼梯平台上均设有供限位钢筋穿过的通孔,限位钢筋穿过通孔后在通过混凝土浇筑固定。
12.作为优选,两组“z”形支撑梁为钢梁,盖板为金属板,两组“z”形支撑梁和盖板焊接固定。
13.作为优选,所述踏面包括台阶部分,在台阶部分的上端设置上楼梯平台,在台阶部分的下端设置下楼梯平台,台阶部分、上楼梯平台和下楼梯平台均单独预制成型;每组“z”形支撑梁包括上水平支撑部、斜向支撑部和下水平支撑部,斜向支撑部的上端与上水平支撑部连接,斜向支撑部的下端与下水平支撑部连接;上水平支撑部托着上楼梯平台,斜向支撑部托着台阶部分,下水平支撑部托着下楼梯平台;每组“z”形支撑梁的上水平支撑部、斜向支撑部和下水平支撑部均焊接限位钢筋,在台阶部分、上楼梯平台和下楼梯平台上均设有供限位钢筋穿过的通孔,限位钢筋穿过通孔后在通过混凝土浇筑固定。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5.采用支撑梁做为踏面的支撑部分,有效降低了踏面中间部分的厚度,在满足使用安全性的前提下,有效降低了预制楼梯的整体重量,降低了施工和材料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立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侧视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侧视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侧视结构示意图;
20.图中所示:
21.1、台阶部分,2、上楼梯平台,3、下楼梯平台,4、第二骨架支撑部分,5、第一骨架支撑部分,6、第三骨架支撑部分,7、上水平支撑部,8、斜向支撑部,9、下水平支撑部,10、第三骨架承载部分,11、第一骨架承载部分,12、第二骨架承载部分,13、盖板,14、限位钢筋,15、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方案进行阐述。
23.实施例1:
24.如图1、2所示,模块化装配式预制楼梯,包括踏面和位于踏面下方的受力支撑结构,所述受力支撑结构包括两组“z”形支撑梁,两组“z”形支撑梁均位于踏面的下方并分别支撑踏面的两个侧边,两组“z”形支撑梁和踏面通过模具现浇一体成型,在两组“z”形支撑梁之间安装将踏面的下表面遮盖的盖板13。
25.所述踏面包括台阶部分1,在台阶部分1的上端连接上楼梯平台2,在台阶部分1的下端连接下楼梯平台3;在踏面的内部预埋钢筋骨架,钢筋骨架由分别预埋在台阶部分1内的第一骨架支撑部分5、预埋在上楼梯平台2内的第二骨架支撑部分4和预埋在下楼梯平台3内的第三骨架支撑部分6焊接组成。
26.每组“z”形支撑梁包括上水平支撑部7、斜向支撑部8和下水平支撑部9,斜向支撑部8的上端与上水平支撑部7连接,斜向支撑部8的下端与下水平支撑部9连接;上水平支撑部7托着上楼梯平台2,斜向支撑部8托着台阶部分1,下水平支撑部9托着下楼梯平台3;每组“z”形支撑梁内均预埋挑梁骨架,挑梁骨架由分别预埋在斜向支撑部8内的第一骨架承载部分11、预埋在上水平支撑部7内的第二骨架承载部分12和预埋在下水平支撑部9的第三骨架承载部分10焊接组成;第一骨架承载部分11和第一骨架支撑部分5焊接固定,第二骨架承载部分12和第二骨架支撑部分4焊接固定,第三骨架承载部分10和第三骨架支撑部分6焊接固定。
27.在两组“z”形支撑梁上均设有外露的钢筋连接头,在盖板13上设有外露的钢筋连接头,“z”形支撑梁上的钢筋连接头和盖板13上的钢筋连接头焊接固定。
28.实施例2:
29.如图3所示,模块化装配式预制楼梯,包括踏面和位于踏面下方的受力支撑结构,所述受力支撑结构包括两组“z”形支撑梁,两组“z”形支撑梁均位于踏面的下方并分别支撑踏面的两个侧边,在两组“z”形支撑梁之间安装将踏面的下表面遮盖的盖板13,两组“z”形支撑梁和盖板13通过模具现浇一体成型。
30.所述踏面包括台阶部分1,在台阶部分1的上端设置上楼梯平台2,在台阶部分1的下端设置下楼梯平台3,台阶部分1、上楼梯平台2和下楼梯平台3均单独预制成型;每组“z”形支撑梁包括上水平支撑部7、斜向支撑部8和下水平支撑部9,斜向支撑部8的上端与上水平支撑部7连接,斜向支撑部8的下端与下水平支撑部9连接;上水平支撑部7托着上楼梯平台2,斜向支撑部8托着台阶部分1,下水平支撑部9托着下楼梯平台3;每组“z”形支撑梁内均预埋挑梁骨架,挑梁骨架由分别预埋在斜向支撑部8内的第一骨架承载部分11、预埋在上水平支撑部7内的第二骨架承载部分12和预埋在下水平支撑部9的第三骨架承载部分10焊接组成;在盖板13的内部设有加强筋网;挑梁骨架和加强筋网焊接固定。
31.每组“z”形支撑梁的上水平支撑部7、斜向支撑部8和下水平支撑部9均预埋限位钢筋14,在台阶部分1、上楼梯平台2和下楼梯平台3上均设有供限位钢筋14穿过的通孔15,限位钢筋14穿过通孔15后在通过混凝土浇筑固定。
32.实施例3:
33.如图4所示,模块化装配式预制楼梯,包括踏面和位于踏面下方的受力支撑结构,所述受力支撑结构包括两组“z”形支撑梁,两组“z”形支撑梁均位于踏面的下方并分别支撑踏面的两个侧边,在两组“z”形支撑梁之间安装将踏面的下表面遮盖的盖板13,两组“z”形支撑梁为钢梁,盖板13为金属板,两组“z”形支撑梁和盖板13焊接固定。
34.所述踏面包括台阶部分1,在台阶部分1的上端设置上楼梯平台2,在台阶部分1的下端设置下楼梯平台3,台阶部分1、上楼梯平台2和下楼梯平台3均单独预制成型。
35.每组“z”形支撑梁包括上水平支撑部7、斜向支撑部8和下水平支撑部9,斜向支撑部8的上端与上水平支撑部7连接,斜向支撑部8的下端与下水平支撑部9连接;上水平支撑
部7托着上楼梯平台2,斜向支撑部8托着台阶部分1,下水平支撑部9托着下楼梯平台3。
36.每组“z”形支撑梁的上水平支撑部7、斜向支撑部8和下水平支撑部9均焊接限位钢筋14,在台阶部分1、上楼梯平台2和下楼梯平台3上均设有供限位钢筋14穿过的通孔15,限位钢筋14穿过通孔15后在通过混凝土浇筑固定。
37.采用支撑梁做为踏面的支撑部分,有效降低了踏面中间部分的厚度,在满足使用安全性的前提下,有效降低了预制楼梯的整体重量,降低了施工和材料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8.当然,上述说明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实用新型未经描述的技术特征可以通过或采用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以上实施例及附图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参照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都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宗旨,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