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可伸缩的电脑触控笔的制作方法

2022-09-07 16:07:0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触控笔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可伸缩的电脑触控笔。


背景技术:

2.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笔记本电脑凭借其小巧便携的特点受到人们的喜爱,笔记本电脑已成为现代人们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工具。笔记本电脑的触控面板是实现人机交互的重要方式,触控笔作为一种与触控面板相互配合的工具,给用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特别是在书写与画图领域,提高了用户操作的效率。
3.相关技术中,触控面板工作原理为经由手指或导电材质靠近或触碰触控面板,使触控面板的电容值产生变化,由于电容值与接触面积正相关,当触控面板检测到电容值变化时,便可判断出手指或导电材质靠近或触碰的位置,并且执行所对应的功能操作。触控笔是模仿手指的触摸效应,通过导电材质制成的笔头接触触控面板产生电容变化,从而实现信号输入。
4.然而,一般的触控笔为一体式,触控笔的笔头在书写和画图时都是相同的长度。但是日常生活中画图和写字的用力方式以及所需的笔头长度均有所差异,导致用户在使用触控笔时不能根据需求对笔头进行调整,影响用户的操作体验,给用户工作生活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改善电脑触控笔在使用时不能根据需求对笔头的长度进行调整,影响用户的操作体验,给用户工作生活带来不便的弊端,本技术提供一种可伸缩的电脑触控笔。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可伸缩的电脑触控笔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可伸缩的电脑触控笔,包括中空的外壳以及可伸缩地设置于所述外壳内的笔杆;所述笔杆包括可伸缩地设置于所述外壳内的中套以及可伸缩地设置于所述中套内的笔芯,其中,所述中套内设置有第一空腔,所述中套的一端为大口端,所述中套的另一端为小口端;所述笔芯穿设于所述中套的第一空腔内,且所述笔芯的笔头可伸出所述中套的小口端;所述中套的大口端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笔芯相对中套伸缩的棘轮棘爪机构,所述棘轮棘爪机构的一端位于所述中套内,所述棘轮棘爪机构远离中套内的一端伸出于所述中套的大口端外,所述笔芯远离笔头的一端抵接于所述棘轮棘爪机构位于中套内的一端,所述中套内设置有用于向所述笔芯提供弹力的笔芯弹性件,所述笔芯弹性件与所述棘轮棘爪机构配合驱动所述笔芯的笔头缩回所述中套;所述笔杆外滑动设置有端盖,所述端盖罩设于所述棘轮棘爪机构伸出中套大口端的一端,所述中套与端盖之间设置有用于引导所述端盖沿中套的轴线方向滑动的滑动组件;所述外壳的一端为大口端,所述外壳的另一端为小口端,所述外壳内形成有第二空腔,所述中套穿设于所述外壳的第二空腔,所述中套的大口端伸出于所述外壳的大口端,且所述中套可相对所述外壳伸缩,所述外壳内设置有用于向所述中套提供弹力,以令所述中套的小口端缩回所述外壳内的中套弹性件;所述中套的侧壁与外壳的内壁之间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中套转动的限位组件。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初始时,中套远离端盖的一端以及笔芯远离棘轮棘爪机构的一端容置于外壳的第二空腔内,并且中套容置于第二空腔内的一端夹紧笔芯容置于第二空腔内的一端。当仅需要将笔芯伸出外壳时,首先通过限位组件限位中套,使得中套不能发生滑动,以令中套在自身的长度方向上与外壳处于相对固定状态;然后按压端盖,使得端盖沿中套的轴向方向滑动,端盖能够按压棘轮棘爪机构,使得棘轮棘爪机构相对中套滑动,并带动一端与棘轮棘爪机构连接的笔芯滑动,使得笔芯能够沿着中套滑出中套的小口端,进而使得笔芯沿着外壳的小口端伸出,此时,由于笔套受到限位组件的限制,固定于初始位置,并且中套不能从外壳的小口端伸出,从而仅将笔芯伸出外壳的小口端。当仅有笔芯伸出外壳后,需要将笔芯收回中套时,再次按压端盖,使得端盖能够按压棘轮棘爪机构,从而使得棘轮棘爪机构与笔芯弹性件的配合驱动笔芯收缩,从而将笔芯收回中套。当需要将笔芯以及笔套同时伸出外壳时,解除限位组件对中套的限制,然后按压端盖,使得端盖沿中套的轴向方向滑动,端盖能够按压棘轮棘爪机构,使得棘轮棘爪机构相对中套滑动,并带动笔芯沿中套的轴线方向滑动,此时,由于端盖与中套之间设置有滑动组件,端盖能够沿着滑动组件滑动,并且端盖沿外壳的轴线方向滑动,从而带动中套沿外壳的轴线方向滑动,使得中套以及笔芯能够沿外壳的小口端伸出,从而同时将中套以及外壳伸出外壳的小口端。当笔芯与笔套同时伸出外壳后,需要将笔芯以及中套收回外壳时,再次按压端盖,使得端盖能够按压棘轮棘爪机构,从而使得棘轮棘爪机构相对中套滑动,此时,中套以及笔芯在中套弹性件的作用下带动笔芯以及中套沿外壳的轴线方向移动,从而将笔芯以及中套收回外壳。通过驱动限位组件将中套限制于初始位置,以及解除限位组件对中套的限制,使得在按动端盖时,可以根据需求选择仅将笔芯伸出外壳或者同时将笔芯与中套伸出外壳,从而改变笔芯能够与触摸面板接触的长度,改善了用户的操作体验,提高了用户工作的效率。
8.可选的,所述棘轮棘爪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中套的大口端的棘轮套以及与所述棘轮套配合的棘爪,所述棘轮套的一端为封闭端,所述棘轮套的另一端为开口端,所述棘轮套的开口端设置有若干端面卡齿,且所述端面卡齿沿所述棘轮套的周向方向均匀开设,所述棘爪包括用于与所述棘轮套插接的连接部以及用于与所述棘轮套啮合的啮合部,且所述棘爪的连接部与啮合部一体成型,所述棘爪的啮合部伸出所述棘轮套的开口端,且所述棘爪的啮合部设置有若干啮合齿,所述啮合齿靠近连接部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倾斜面,且所述第一倾斜面与所述棘轮套的端面卡齿相适配。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棘轮套与棘爪的配合,以便于按压端盖时,笔芯能够沿着中套的轴线方向移动,并且从中套的小口端伸出或收缩,由此实现笔芯的笔头伸出或退回中套。
10.可选的,所述中套靠近所述棘爪的一端的内壁设置有竖条,所述竖条的数量为多条,所述竖条沿所述中套的轴线方向延伸,且多条所述竖条沿所述中套的内壁的周向方向均匀分布,相邻的两个所述竖条之间形成有引导槽,所述棘轮套的侧壁设置有与所述引导槽滑移配合的引导块;所述竖条远离所述中套的大口端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倾斜面,每个所述竖条的端部的所述第二倾斜面均包括长倾斜面以及短倾斜面;当所述棘轮套的端面卡齿抵接于棘爪的啮合齿的第一倾斜面时,所述棘爪发生第一次旋转;所述棘爪第一次转动后,所述棘爪的啮合齿的第一倾斜面与竖条的长倾斜面相对应;当所述棘爪的啮合齿与竖条抵接时,所述棘爪的啮合齿能够沿着竖条的长倾斜面发生第二次旋转;当所述棘爪的啮合齿
再次与棘轮套的端面卡齿抵接时,所述棘爪发生第三次旋转,此时,所述棘爪的啮合齿的第一倾斜面与竖条的短倾斜面相对应;当所述棘爪的啮合齿再次与竖条抵接时,所述棘爪的啮合齿能够沿着竖条的短倾斜面发生第四次旋转。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棘轮套、棘爪以及中套内壁的竖条的相互配合,使得棘爪依次发生第一次旋转、第二次旋转、第三次旋转以及第四次旋转,从而将笔芯的笔头伸出或退回中套。
12.可选的,所述中套弹性件为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设置于所述第二空腔内,所述笔芯的侧壁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弹簧抵接的抵接块,所述抵接块沿所述笔芯的周向方向开设,所述笔芯穿过所述第一弹簧,所述第二空腔内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第一弹簧的固定组件。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弹簧对笔杆提供弹性复位力,使得笔杆从外壳伸出后,第一弹簧能够产生一个让笔杆收缩回外壳的作用力。
14.可选的,所述固定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空腔的固定块以及与所述固定块共同配合固定所述第一弹簧的抵接环,所述抵接环设置于所述第二空腔内,且所述抵接环位于靠近所述外壳的小口端的内壁;所述固定块设置于靠近所述外壳的小口端的内壁,所述固定块的一端向所述笔杆远离所述外壳的大口端的一端延伸。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块以及抵接环共同配合,将第一弹簧固定设置于外壳与中套之间,使得第一弹簧在给笔杆提供弹性复位力时不易发生偏移。
16.可选的,所述端盖内设置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端盖的内壁,所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棘轮套伸出中套的大口端的一端,所述滑动组件包括开设于所述中套靠近所述端盖的第一滑动槽以及与所述第一滑槽滑移配合的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与所述端盖连接。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按压端盖时,端盖能够通过滑动组件沿中套的轴线方向滑动,并且端盖能够按压第二弹簧,从而对棘轮套施加作用力,进而带动棘轮棘爪机构沿中套的轴线方向滑动。
18.可选的,所述笔芯弹性件为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位于所述中套的第一空腔内,所述笔芯的侧壁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三弹簧的抵接的凸块。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笔芯受到按压力时,笔芯的凸块能够按压第弹簧,从而使得第三弹簧对笔芯提供复位力,进而使得笔芯能够沿着中套的轴线方向收缩回中套。
20.可选的,所述限位组件包括开设于所述中套侧壁的第二滑动槽以及滑移配合于所述第二滑动槽的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动槽沿所述中套的轴线方向开设,且所述第二滑动槽呈倒l型设置,所述第二滑块与所述外壳的内壁连接。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滑动槽以及第二滑块相互配合,能够将中套限制于初始位置,以及解除限位组件对中套的限制,从而根据需求选择仅将笔芯伸出外壳或者同时将笔芯与中套伸出外壳,进而改变笔芯能够与触摸面板接触的长度。
22.可选的,所述笔芯的笔头呈倒圆锥状设置,所述笔头设置有用于包覆所述笔头的外芯,所述外芯呈球体状设置,所述中套的小口端向内弯折形成弯折部,所述中套的弯折部能够抵紧所述笔头。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外芯能够增大笔芯与触控面板的接触面积,从而便于用
户进行操作。
24.可选的,所述棘轮套靠近所述中套的大口端的侧壁开设有滑移槽,所述滑移槽沿所述棘轮套的轴线方向开设,所述中套的内壁设置有与滑移槽滑移配合的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位于中套的大口端处。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块与滑移槽的配合,从而对棘轮套起到导向的作用,使得转动端盖以令中套随之转动时,棘轮棘爪机构以及笔芯能够随这中套的转动而转动。
26.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使用者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仅将笔芯伸出外壳或者同时将笔芯与中套伸出外壳,从而改变笔芯能够与触摸面板接触的长度及接触面积,改善了用户的操作体验,提高了用户工作的效率;2.棘轮套、棘爪以及中套内壁的竖条的相互配合,使得棘爪依次发生第一次旋转、第二次旋转、第三次旋转以及第四次旋转,从而实现将笔芯的笔头伸出或退回中套,并且通过限位组件对中套进行限位或解除限位,从而便于用于根据需求选择仅将笔芯伸出外壳或者同时将笔芯与中套伸出外壳,进而改变笔芯能够与触摸面板接触的长度及接触面积。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剖开后体现笔芯、中套及外壳的配合关系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剖开后体现棘轮棘爪机构与中套及外壳的配合关系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棘轮套与棘爪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中套与棘轮棘爪机构的配合关系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中部分结构的爆炸图。
28.图中,1、外壳;2、第二空腔;3、抵接环;4、抵接块;5、第一弹簧;6、固定块;7、端盖;8、第二弹簧;9、笔芯;10、中套;11、第一空腔;12、第三弹簧;13、棘轮棘爪机构;131、棘轮套;1311、端面卡齿;1312、引导块;132、棘爪; 1321、啮合齿;1322、第一倾斜面;15、滑移槽;16、限位块;17、竖条;18、第二倾斜面;19、引导槽;21、外芯;22、第一滑动槽;23、第一滑块;24、第二滑动槽;25、第二滑块。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结合附图1-附图7,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0.一种可伸缩的电脑触控笔,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圆柱体状的外壳1,外壳1呈中空设置,外壳1的一端为大口端,外壳1的另一端为小口端,且外壳1的小口端呈漏斗状设置。外壳1内形成有第二空腔2,第二空腔2内设置有用于与触控面板接触的笔杆。笔杆的一端容置于外壳1的第二空腔2,笔杆的另一端伸出外壳1的大口端。
31.如图2所示,第二空腔2内设置有抵接环3,抵接环3位于外壳1靠近小口端的内壁。笔杆的侧壁设置有抵接块4,抵接块4沿笔杆的周向方向设置。第二空腔2内设置有用于向笔杆提供弹力的中套弹性件,中套弹性件包括第一弹簧5,笔杆穿过第一弹簧5,第一弹簧5的一端抵接于抵接环3,另一端抵接于抵接块4。
32.此外,第二空腔2内设置有固定块6,固定块6设置于外壳1靠近小口端的内壁,且固定块6的一端连接于抵接环3,固定块6的另一端向外壳1大口端的一端延伸。本实施例中,固定块6的数量为四个,四个固定块6沿外壳1的小口端的内壁的周向方向均匀设置,四个固定块6配合对第一弹簧5进行限位和卡紧。
33.当笔杆受到按压力时,笔杆的抵接块4能够与第一弹簧5的顶部抵接,使得第一弹簧5受力,从而使得第一弹簧5能够在第二空腔2内伸缩,进而使得笔杆能够在第二空腔2内伸缩。
34.如图2所示,笔杆远离外壳1小口端的一端伸出外壳1的大口端,笔杆伸出外壳1大口端的一端设置有用于按压笔杆的端盖7,且笔杆伸出外壳1大口端的一端设置有用于驱动笔杆伸缩的棘轮棘爪机构13。
35.如图2所示,端盖7内设置有第二弹簧8,第二弹簧8的一端连接于端盖7的内壁,第二弹簧8的另一端连接于棘轮棘爪机构13。其中,端盖7连接第二弹簧8的一端呈圆柱体状设置,称为按压部;端盖7远离按压部的一端向笔杆的周向延伸,形成圆形的旋转部,旋转部套设于外壳1的大口端外。端盖7的旋转部设置有滑块,笔杆的外侧开设有用于供滑块滑动的滑槽,滑槽沿笔杆的长度方向开设,使得滑块能沿滑槽滑动。
36.如图2和图3所示,笔杆包括笔芯9以及套设于笔芯9的中套10,中套10呈圆柱体状设置,且中套10中空设置。中套10的两端均呈开口设置,中套10靠近端盖7的一端为大口端,中套10靠近外壳1的一端为小口端,且中套10靠近端盖7的一端伸出外壳1。中套10内形成有第一空腔11,使得笔芯9可穿设于第一空腔11。中套10的第一空腔11内设置有用于向笔芯9提供弹力的笔芯弹性件,本实施例中,笔芯弹性件为第三弹簧12。
37.如图3所示,棘轮棘爪机构13设置于中套10的大口端处。棘轮棘爪机构13的一端伸出中套10,且棘轮棘爪机构13伸出中套10的一端与第二弹簧8靠近中套10的一端连接。棘轮棘爪机构13远离第二弹簧8的一端容置于中套10的第一空腔11,且棘轮棘爪机构13容置于第一空腔11的一端连接于笔芯9远离中套10的小口端的一端。
38.如图4所示,棘轮棘爪机构13包括一端与第二弹簧8连接的棘轮套131以及与棘轮套131配合的棘爪132。棘轮套131呈圆柱体状设置,棘轮套131的一端为封闭端,棘轮套131的另一端为开口端,棘轮套131内形成有第三空腔。
39.如图4和图5所示,棘轮套131的开口端设置有若干端面卡齿1311,且端面卡齿1311沿棘轮套131的周向方向均匀开设。棘轮套131靠近中套10的大口端的侧壁开设有滑移槽15,滑移槽15沿棘轮套131的轴线方向开设,本实施例中,滑移槽15的数量为两组,两组滑移槽15对称分布于棘轮套131的侧壁。中套10的内壁设置有与滑移槽15滑移配合的限位块16,限位块16位于中套10的大口端处。当棘轮套131受到按压力时,限位块16能够沿着滑移槽15的长度方向滑动,使得棘轮套131在按压的过程中不易发生偏移。
40.如图4和图5所示,棘爪132包括用于与棘轮套131插接的连接部以及用于与棘轮套131啮合的啮合部,且棘爪132的连接部与啮合部一体成型。棘爪132的连接部呈杆状设置,且棘爪132的连接部插入棘轮套131的第三空腔。棘爪132的啮合部伸出棘轮套131的开口端,且棘爪132的啮合部设置有若干啮合齿1321。本实施例中,啮合齿132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啮合齿1321沿啮合部的周向方向均匀设置,啮合齿1321靠近连接部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倾斜面1322,且第一倾斜面1322的形状与棘轮套131的的开口端的齿轮状相适配,从而使得棘
爪132的啮合齿1321能与棘轮套131的端面卡齿1311啮合,进而使得棘爪132能够与棘轮套131相互啮合。
41.如图5和图6所示,中套10靠近棘爪132的一端的内壁设置有竖条17,竖条17的数量为多条,竖条17沿中套10的轴线方向延伸,且多条竖条17沿中套10的内壁的周向方向均匀分布。竖条17远离中套10的大口端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倾斜面18,每个竖条17的端部的第二倾斜面18均包括长倾斜面以及短倾斜面,其中,长倾斜面的斜面长度大于短倾斜面的斜面长度,长倾斜面与短倾斜面的斜度相同,且长倾斜面、短倾斜面均与啮合齿1321的第一倾斜面1322相适配。相邻的两个竖条17之间形成有引导槽19,棘轮套131的侧壁设置有与引导槽19滑移配合的引导块1312,引导槽19与引导块1312的配合,使得引导块1312能够沿着引导槽19的长度方向滑动。本实施例中,引导块131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引导块1312沿棘轮套131的侧壁的周向方向均匀设置,且多个引导块1312与引导槽19一一对应。
42.如图5和图6所示,初始时,棘轮套131的引导块1312滑入引导槽19,使得引导块1312能够沿着引导槽19滑动,并使得引导块1312受到引导槽19的限位,从而使得引导块1312在沿引导槽19滑动的过程中不易发生偏移;此时,棘轮的啮合齿1321也位于引导槽19,且棘爪132的啮合齿1321与棘轮套131的端面卡齿1311的最凹处错位。
43.如图6和图7所示,按压端盖7时,棘轮套131受到第二弹簧8的弹力,使得棘轮套131的引导块1312沿着中套10的引导槽19滑动,当棘轮套131的端面卡齿1311抵接棘爪132的啮合齿1321时,棘轮套131推动棘爪132滑动,令棘爪132的啮合齿1321在棘轮套131的带动下沿引导槽19滑动至滑出引导槽19。当棘爪132的啮合齿1321在棘轮套131的带动下沿引导槽19滑动至滑出引导槽19后,由于啮合齿1321与端面卡齿1311具有一定的错位,且啮合齿1321的第一倾斜面1322与端面卡齿1311的配合,从而令棘轮套131的端面卡齿1311抵接棘爪132的啮合齿1321的第一倾斜面1322时,在棘爪132的抵接位置产生切线方向上的分力,从而令棘爪132发生第一次旋转。此时,由于棘轮套131在引导块1312的限位下,因此棘轮套131不会发生旋转。
44.如图6和图7所示,当棘爪132在第一次旋转至棘爪132的啮合齿1321插入棘轮套131的端面卡齿1311的最凹处后,棘爪132与棘轮套131相互啮合,且此时,棘爪132经第一次转动至啮合齿1321的第一倾斜面1322与竖条17的长倾斜面相对应。
45.如图6和图7所示,当棘爪132与棘轮套131相互啮合后,释放端盖7,棘爪132由于受到第一弹簧5的弹力,使得棘爪132向中套10的大口端方向滑动;当棘爪132的啮合齿1321滑动至与竖条17抵接时,此时,棘爪132的啮合齿1321与竖条17的长倾斜面具有一定的错位,棘爪132在长倾斜面的位置产生的切线方向上分力,使得棘爪132的啮合齿1321能够沿着竖条17的长倾斜面旋转以及滑动,该旋转为棘爪132的第二次旋转,从而使得棘爪132的啮合齿1321沿着竖条17的倾斜面滑移至竖条17的最凹处,并使得棘爪132旋转至与竖条17啮合,进而使得棘轮套131与棘爪132能够在中套10内向靠近中套10的小口端滑动。此时,棘爪132的啮合齿1321再次与棘轮套131的端面卡齿1311的具有一定的错位。
46.如图6和图7所示,当棘轮套131与棘爪132在中套10内向靠近中套10的小口端滑动后,再次按压端盖7,棘爪132的啮合齿1321在棘轮套131的推动下滑动,使得棘爪132的啮合齿1321滑离竖条17的的最凹处,此时,由于棘爪132的啮合齿1321不再受到竖条17的限制,使得棘爪132的啮合齿1321与棘轮套131的端面卡齿1311的抵接的位置上再次产生切线方
向上的分力,使得棘爪132的啮合齿1321能够沿着棘轮套131的端面卡齿1311旋转以及滑动,该旋转为棘爪132的第三次旋转,使棘爪132旋转至啮合齿1321插入棘轮套131的端面卡齿1311的最凹处,从而使得棘爪132与棘轮套131相互啮合。
47.如图6和图7所示,当棘爪132与棘轮套131相互啮合后,释放端盖7,棘爪132由于受到第一弹簧5的弹力,使得棘爪132向竖条17的方向滑动;当棘爪132的啮合齿1321滑动至与竖条17的短倾斜面抵接时,此时,棘爪132的啮合齿1321与竖条17的短倾斜面具有一定的错位,使得棘爪132的啮合齿1321与竖条17的端倾斜面的抵接位置上产生切线方向上的分力,从而使得棘爪132的啮合齿1321能够沿着竖条17的短倾斜面旋转以及滑动,该旋转为棘爪132的第四次旋转,进而使得棘爪132的啮合齿1321沿着竖条17的短倾斜面滑移至竖条17之间的引导槽19内,并沿着引导槽19滑动,从而使得棘轮套131与棘爪132能够在中套10收缩,由此将笔芯9收回中套10。
48.如图6和图7所示,笔芯9的笔头呈倒圆锥状设置,笔头设置有用于包覆笔头的外芯21,外芯21呈球体状设置,使得笔头增大与触控面板的接触面积。本实施例中,外芯21为软性导电材质。中套10的小口端向内弯折形成弯折部,中套10的弯折部能够抵紧笔头。当中套10与笔芯9均伸出外壳1的小口端时,中套10能够抵紧笔芯9的笔头,此时笔头的外芯21由于受到中套10的挤压例,从而增加笔头的硬度,以提高触控笔在触控面板写字的舒适度;当中套10受到限位组件的限制时,按压端盖7,此时,仅笔芯9能够伸出外壳1的小口端,使得仅笔头的外芯21与触控面板接触,从而增大笔头与触控面板的接触面积,以提高触控笔在触控面板画图的舒适度。
49.如图6和图7所示,中套10与端盖7之间设置有用于引导端盖7沿中套10的轴线方向滑动的滑动组件,滑动组件包括开设于中套10靠近端盖7的侧壁的第一滑动槽22以及滑移配合于第一滑动槽22的第一滑块23。本实施例中,第一滑动槽22的数量为两组,且两组第一滑动槽22对称分布于中套10的两侧。第一滑动槽22沿中套10的长度方向开设。第一滑块23的形状与第一滑动槽22的形状相适配,使得第一滑块23可沿第一滑动槽22滑动。第一滑块23的一端与第一滑动槽22的槽底抵接,第一滑块23远离第一滑动槽22的槽底的一端伸出第一滑动槽22。第一滑块23伸出第一滑动槽22的一端连接于端盖7的旋转部,且第一滑块23与端盖7一体成型,从而使得端盖7能沿着第一滑动槽22滑动。当按压端盖7的按压部时,第一弹簧5受到端盖7的压力而挤压,使得端盖7沿着弹簧形变的方向移动,从而带动端盖7的旋转部通过第一滑块23沿第一滑动槽22滑动。
50.如图6和图7所示,中套10的侧壁与外壳1的内壁之间设置有用于限制中套10转动的限位组件,限位组件包括开设于中套10靠近外壳1的侧壁的第二滑动槽24以及与第二滑动槽24滑移配合的第二滑块25。本实施例中,第二滑动槽24的数量为两组,两组第二滑动槽24对称分布于中套10的两侧,且两组滑槽均与第一滑动槽22处于同一轴向方向上。第二滑动槽24呈倒l型设置。第二滑块25的一端与第二滑动槽24的槽底抵接,第二滑块25远离第二滑动槽24的一端伸出第二滑动槽24。第二滑块25伸出第二滑动槽24的一端连接于外壳1的内壁,且第二滑块25与外壳1一体成型。其中,第二滑动槽24包括沿中套10的径向方向开设的水平槽以及沿中套10的周向方向开设的竖直槽。
51.如图6和图7所示,当仅伸长笔芯9时,将第二滑块25沿第二滑动槽24的水平槽的方向滑动,并使得第二滑块25滑动至与第二滑动槽24的水平槽的底壁抵接。按压端盖7,使得
笔杆在第一弹簧5(参照图3)的弹力下沿中套10的长度方向移动,且笔杆在棘轮棘爪机构13的作用下伸缩,使得笔杆的笔头能够伸出中套10的小口端,中套10由于受到第二滑块25的限制,固定于初始位置;此时,笔头的软性导电材质与触控面板的接触面积较大,且软性导电材质较软,从而提高触控笔画画的舒适性;当需要同时伸长笔芯9以及中套10时,将第二滑块25与第二滑动槽24的竖直槽的槽壁抵接,从而使得中套10不再受到第二滑块25的限制,进而使得中套10在第一弹簧5的作用下沿外壳1的长度方向滑动。
52.本技术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初始时,中套10远离端盖7的一端以及笔芯9远离棘轮棘爪机构13的一端容置于外壳1的第二空腔2内,并且中套10容置于第二空腔2内的一端夹紧笔芯9容置于第二空腔2内的一端。
53.当仅需要将笔芯9伸出外壳1时,首先将第二滑块25滑动至第二滑动槽24的水平槽的槽壁,从而限位中套10,使得中套10不能发生滑动,以令中套10在自身的长度方向上与外壳1处于相对固定状态;然后按压端盖7,使得端盖7通过第一滑块23沿第一滑动槽22的长度方向滑动,端盖7能够按压第二弹簧8,并使得第二弹簧8给棘轮棘爪机构13提供弹力,使得棘轮棘爪机构13在限位块16的作用于沿滑动槽的长度方向滑动,并带动一端与棘轮棘爪机构13连接的笔芯9滑动,使得笔芯9能够沿着中套10滑出中套10的小口端,进而使得笔芯9沿着外壳1的小口端伸出,此时,由于笔套受到第二滑动槽24的水平槽以及第二滑块25的限制,固定于初始位置,并且中套10不能从外壳1的小口端伸出,从而仅将笔芯9伸出外壳1的小口端。
54.当仅有笔芯9伸出外壳1后,需要将笔芯9收回中套10时,再次按压端盖7,端盖7通过第二弹簧8按压棘轮棘爪机构13,使得棘轮棘爪机构13能够沿中套10的轴线方向滑动,此时,第三弹簧12能够给笔芯9提供复位力,使得笔芯9能够沿着中套10的轴线方向滑动,从而将笔芯9收回中套10。
55.当需要将笔芯9以及笔套同时伸出外壳1时,将第二滑块25滑动至第二滑动槽24的竖直槽的槽壁,从而接触第二滑块25以及第二滑动槽24对中套10的限位,然后按压端盖7,使得端盖7通过第一滑块23沿第一滑动槽22的长度方向滑动,并且端盖7能够通过第二弹簧8按压棘轮棘爪机构13,使得棘轮棘爪机构13相对中套10滑动,并带动笔芯9沿中套10的轴线方向滑动,从而带动中套10沿外壳1的轴线方向滑动,使得中套10以及笔芯9能够沿外壳1的小口端伸出,从而同时将中套10以及外壳1伸出外壳1的小口端。
56.当笔芯9与中套10同时伸出外壳1后,需要将笔芯9以及中套10收回外壳1时,再次按压端盖7,使得端盖7能够按压棘轮棘爪机构13,从而使得棘轮棘爪机构13相对中套10滑动,此时,中套10以及笔芯9受到第一弹簧5的复位力,从而带动笔芯9以及中套10沿外壳1的轴线方向移动,进而将笔芯9以及中套10收回外壳1。
57.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