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多接管压力容器的制作方法

2022-09-07 11:15: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储液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多接管压力容器。


背景技术:

2.多接管压力容器,如气液分离器、储液器等,是制冷系统中一个重要的部件,通常安装在蒸发器与压缩机之间,以用于存储冷媒、气液分离,保证被吸入压缩机的为气相介质,防止液相介质被吸入压缩机工作腔,形成液击,同时还具有过滤杂质的作用。
3.多接管压力容器包括壳体、盖体和接管,壳体远离蒸发器的一端为敞口结构,盖体盖设于敞口处,并与壳体连接,接管一端穿过盖体伸入壳体中,接管另一端与压缩机连接。由蒸发器流入多接管压力容器的冷媒介质包括气态冷媒介质与液态冷媒介质,气态冷媒介质通过接管流回压缩机中,液体冷媒介质则储存于盖体中。
4.如图1所示,盖体具体包括第一连接部100a、第二连接部200a与过渡部300a,第一连接部100a与壳体连接,第二连接部200a与接管连接,第一连接部100a与第二连接部200a则通过过渡部300a连接。用于连接两根及以上接管的第二连接部200a一般为平面形状的平面部。现有技术中,平面部的尺寸较大,接近壳体的尺寸,即过渡部为筒形结构,此结构的盖体强度较差。流向盖体的液体冷媒介质几乎全部直接冲击在平面部上,冲击力与平面部垂直,对平面部及盖体整体的冲击大,破坏力强,容易造成盖体的变形、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5.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提升盖体的强度的多接管压力容器。
6.一种多接管压力容器,包括壳体、盖体和至少两根接管,所述壳体的一端敞口设置,所述盖体盖设于所述敞口处,并与所述壳体连接;
7.所述盖体至少包括呈平面形状设置的平面部,所述平面部设在所述盖体远离所述敞口的一端,所述平面部上开设有与每根所述接管对应的安装孔,所述接管的一端经所述安装孔伸入所述壳体内;
8.所述壳体的内径为d,所述平面部的最大直径为d1,d与d1之间满足如下关系:d1≤d/1.4。
9.采用本方案的有益效果: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中通过限定平面部与壳体尺寸比例,来限定平面部的尺寸,从而改进盖体的结构。由于d1≤d/1.4,盖体包括与平面部连接的过渡部,过渡部至少在靠近平面部的部分,沿壳体的轴线方向,越接近平面部则与壳体的中心轴的距离越小,从而至少在靠近平面部位置处形成倾斜面。液体冷媒介质流向盖体时,部分流向平面部,剩余部分流向倾斜面。液体冷媒介质的流向与倾斜面之间存在夹角,使冲击力可以分解为沿斜面方向的第一力与垂直于斜面方向的第二力,倾斜面的形变与破坏主要由第二力决定,由于夹角的存在,第二力远小于冲击力,对盖体的冲击减弱,盖体抗冲击与抗形变的能力增强,提升了盖体的强度,延长其使用寿命。测试数据证明,d1≤d/1.4,即d/d1≥1.4时,盖体强度
及抗冲击效果提升显著。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平面部朝向所述壳体的一侧面上设有翻边,所述翻边围设于对应的所述安装孔处并与所述安装孔的孔壁之间通过圆角过渡连接;
12.其中,所述翻边的内孔直径为d2,所述圆角的半径为r,d1、d2以及r满足如下关系:d1≥2.1(d2 2r)。
13.接管插入内孔中后,与翻边焊接,翻边与安装孔的孔壁之间通过圆角过渡连接,防止此处出现应力集中而折断。虽然从盖体的强度来说,平面部的最大直径d1越小越好,但d1需要满足接管的安装,且在翻边的内孔直径一定的情况下,d1越小,则翻边与平面部的边缘越靠近,翻边与安装孔孔壁过渡圆角、安装孔孔壁与平面部的边缘之间距离越小,翻边与过渡部的过渡越不平滑,此处越容易出现应力集中,强度越差,越容易折断,所以平面部需足够大,以在安装孔两侧留出足够的过渡空间。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体还包括连接部和过渡部,所述盖体通过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连接部通过所述过渡部与所述平面部连接。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过渡部为弧形过渡部,所述弧形过渡部的中心位于所述盖体的内部。弧形过渡部为外凸型,内部容积更大,可以存储更多冷却介质。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过渡部与所述平面部之间设有第一圆形倒角,使过渡部与平面部之间平滑过渡,防止此处出现应力集中而影响盖体整体强度。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圆形倒角的半径为r1,所述盖体的壁厚为δ,所述r1与所述δ之间需要满足,r1≥δ。通过设置r1≥δ,保证过渡部与平面部内侧平滑过渡连接,同时保证连接处的壁厚和强度。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圆形倒角的半径为r1,所述过渡部的内径为r2,所述r1与所述r2之间需要满足,r2》r1。尽量拉长盖体轴向方向上的长度,减小盖体底面面积,也使第一圆形倒角与过渡部、平面部的衔接更平滑,过渡更稳定。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的中心轴通过所述过渡部的中心。过渡部沿轴向截面处形成弧形段,在连接部与平面部尺寸一定的情况下,弧形段的内径越大,则弧形段沿轴向的长度越长,越陡峭,弧形段与连接部、平面部的过渡也越不平滑,过渡处越容易出现应力集中,影响强度,且同样原料下,弧形段沿轴向的长度越长,盖体体积越大,壁厚越薄,强度越差;同时,弧形段的内径越小,则弧形段越平缓,液体冷媒介质的流向与弧形段之间夹角越小,第二力越大,盖体强度越差,且弧形段越平缓,过渡段沿轴向的长度越小,盖体容积越小。本技术中选择壳体的中心轴通过所述过渡部的中心,使弧形段的平缓度、沿轴向的长度均适中,兼顾容积、厚度的情况下,盖体强度能够达到最优值。
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套设在所述壳体外并焊接,所述过渡部与所述连接部之间设有第二圆形倒角。以使过渡部与所述连接部平滑连接,防止此处出现应力集中而影响盖体强度。
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插设在所述壳体内并焊接。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申
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3.图1为现有技术中盖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多接管压力容器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另一种多接管压力容器结构示意图。
26.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结构盖体一个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27.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结构盖体另一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6为本技术提供的另一种结构盖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29.图7为本技术中提供的盖体的寿命-d/d1关系图。
30.附图标记:
31.100a、第一连接部;200a、第二连接部;300a、过渡部;
32.100、壳体;200、固定板;300、盖体;310、连接部;320、平面部;321、安装孔;330、过渡部;340、翻边;341、内孔;350、第一圆形倒角;360、第二圆形倒角;400、接管。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34.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技术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35.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6.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下”可以是第一特征直接和第二特征接触,或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间接地通过中间媒介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7.除非另有定义,本技术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技术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38.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防错装齿轮机构及车辆用空调装置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39.以下以气液分离器为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可以适用于其他多接管压力容器上。
40.气液分离器,设于制冷系统中,安装在蒸发器与压缩机之间,以用于存储冷媒、气液分离。参考图2、图3,气液分离器包括壳体100、固定板200、盖体300和至少两根接管400,壳体100远离蒸发器的一端敞口设置,盖体300盖设于敞口处,并与壳体100连接,固定板200安装于壳体100内,接管400一端固定在固定板200上,另一端穿出盖体300外并与压缩机连接。固定板200上还开设通孔,由蒸发器流入气液分离器的冷媒介质中气态冷媒介质通过接管400流回压缩机中,液体冷媒介质则经通孔流下后,储存于盖体300中。
41.如图2~图6所示,盖体300包括连接部310、平面部320和过渡部330,连接部310与壳体100连接,壳体100一般为筒状结构,从而连接部310一般为环形连接部,连接部310可以套设在壳体100外并焊接,也可以插设在壳体100内并焊接;平面部320设在盖体300远离敞口的一端,呈平面形状设置,并与接管400连接,一般为圆形平面;过渡部330则连接连接部310与平面部320。
42.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壳体100也可能为其他形状的中空壳体100,此时连接部310也为相应的与壳体100形状匹配的形状,平面部320则可以为圆形平面部320,也可以为其他形状的平面部320,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选择。
43.与接管400的连接处采用平面部320,主要是针对两个及以上接管400的情况。平面部320上开设有与每根接管400对应的安装孔321,接管400的一端经安装孔321伸入壳体100内并安装于固定板200上。设壳体100的内径为d,圆形的平面部320的直径为d1,d与d1之间满足如下关系:d1≤d/1.4。
44.当平面部320为其他非圆形形状时,d1则为平面部320的最大直径。
45.本实施例中通过限定平面部320与壳体100尺寸比例,来限定平面部320的尺寸,从而改进盖体300的结构。由于d1≤d/1.4,过渡部330至少在靠近平面部320的部分,沿壳体100的轴线方向,越接近平面部320则与壳体100的中心轴的距离越小,从而至少在靠近平面部320位置处形成倾斜面。液体冷媒介质流向盖体300时,部分流向平面部320,剩余部分流向倾斜面。液体冷媒介质的流向与倾斜面之间存在夹角,使冲击力可以分解为沿斜面方向的第一力与垂直于斜面方向的第二力,倾斜面的形变与破坏主要由第二力决定,由于夹角的存在,第二力远小于冲击力,对盖体300的冲击减弱,盖体300抗冲击与抗形变的能力增强,提升了盖体300的强度,延长其使用寿命。通过多次设计、调整及测试证明,d1≤d/1.4时,盖体300强度及抗冲击效果提升显著。
46.为了提高接管400安装后的稳定性,平面部320朝向壳体100的一侧面上设有翻边340,翻边340中间形成内孔341,翻边340围设于对应的安装孔321处并与安装孔321的孔壁之间通过圆角过渡连接,接管400插入内孔341中后,与翻边340焊接,翻边340与安装孔321的孔壁之间通过圆角过渡连接,防止气态冷媒介质在接管400中流动时,带动接管400晃动,进而在此处出现应力集中而折断。
47.虽然从盖体300的强度来说,平面部320的直径d1越小越好,但d1需要满足接管400的安装,且在翻边340的内孔341直径一定的情况下,d1越小,则翻边340与平面部320的边缘越靠近,翻边340与安装孔321孔壁过渡圆角、安装孔321孔壁与平面部320的边缘之间距离越小,翻边340与过渡部330的过渡越不平滑,此处越容易出现应力集中,强度越差,越容易
折断,所以平面部320需足够大。具体到本实施例中,设内孔341直径为d2,圆角的半径为r,令d1、d2以及r满足如下关系:d1≥2.1(d2 2r),以在安装孔321两侧留出足够的过渡空间。
48.本实施中的过渡部330优选弧形过渡部,弧形过渡部的中心位于盖体300的内部。弧形过渡部为外凸型,内部容积更大,可以存储更多冷却介质。
49.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弧形过渡部也可以为内凹型,此时弧形过渡部的中心位于盖体300的外部。
50.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过渡部330并不限于弧形,还可以为锥形等其他形状。
51.为了防止过渡部330与平面部320连接处出现应力集中,过渡部330与平面部320之间设有第一圆形倒角350,使过渡部330与平面部320之间平滑过渡,以进一步提升盖体300整体强度。第一圆形倒角350两端与过渡部330、平面部320均平滑连接。
52.设第一圆形倒角350的半径为r1,盖体300的壁厚为δ,若第一圆形倒角350的半径太小,则过渡部330与平面部320内侧线连接,第一圆形倒角350填充在线连接处外部的缺口处。因此,为了保证过渡部330与平面部320内侧平滑过渡连接,令r1与δ之间需要满足,r1≥δ。从而过渡部330与平面部320内侧通过第一圆形倒角350内壁平滑过渡连接,过渡部330与平面部320外侧通过第一圆形倒角350外壁平滑过渡连接,保证了连接处的壁厚和强度。
53.设过渡部330的内径为r2,为了尽量拉长盖体300轴向方向上的长度,减小盖体300底面面积,也使第一圆形倒角350与过渡部330、平面部320的衔接更平滑,过渡更稳定,令r1与r2之间需要满足,r2》r1。
54.为了提高过渡部330与平面部320形成的平面部320单元的通用性,降低生产难度,过渡部330可以为统一规格,即过渡部330尺寸固定,如设计成过渡部330的外径与壳体100敞口处的内径大致相同。
55.当连接部310套设在壳体100外时,如图2、图4和图5所示,连接部310的直径大于过渡部330与连接部310连接端的直径,因此在过渡部330与连接部310之间设有第二圆形倒角360,以使过渡部330与连接部310平滑连接,防止此处出现应力集中而影响盖体300强度。第二圆形倒角360的两端与过渡部330、连接部310平滑过渡连接。
56.当连接部310插设在壳体100外时,如图3和6所示,连接部310的直径与连接端的直径相同,此时连接部310与连接端对接。
57.过渡部330沿轴向截面处形成弧形段,在连接部310与平面部320尺寸一定的情况下,弧形段的内径越大,则弧形段沿轴向的长度越长,越陡峭,弧形段与连接部310、平面部320的过渡也越不平滑,过渡处越容易出现应力集中,影响强度,且同样原料下,弧形段沿轴向的长度越长,盖体300体积越大,壁厚越薄,强度越差;同时,弧形段的内径越小,则弧形段越平缓,液体冷媒介质的流向与弧形段之间夹角越小,第二力越大,盖体300强度越差,且弧形段越平缓,过渡段沿轴向的长度越小,盖体300容积越小。本实施例中优选壳体100的中心轴通过过渡部330的中心,使弧形段的平缓度、沿轴向的长度均适中,兼顾容积、厚度的情况下,盖体300强度能够达到最优值。
58.本技术中盖体300的抗冲击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由测试结果得到的寿命-d/d1关系图如图7所示。
59.表1
60.d/d1寿命/次
1.2575321.3936351.42000001.53764231.6658410
61.从表1与图7中可以明确看出,当d/d1≥1.4,即d1≤d/1.4时,盖体300的寿命明显变大,即盖体300的强度及抗冲击效果显著提升。
62.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63.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