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过滤组件及清洁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9-07 06:03:4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清洁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过滤组件及清洁设备。


背景技术:

2.在吸尘器等清洁设备中,需要通过风机对空气进行抽吸,以形成清洁气流而实现清洁效果。而且,清洁设备在清洁过程中,需要设置过滤组件对清洁气流进行过滤,可对抽吸到清洁气流中的脏污物质进行过滤拦截。在传统技术中,有些清洁设备的过滤组件位于风机的侧面,导致气流进入过滤组件后大部分从靠近风机的一侧流入风机,使得气流在过滤组件的局部集中通过,从而使得过滤组件的实际利用效率较低,风阻较大,整机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3.因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相关技术中气流进入过滤组件后大部分从靠近风机的一侧流入风机,使得气流在过滤组件的局部集中通过,从而使得过滤组件的实际利用效率较低,风阻较大,整机效率较低。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过滤组件,包括:
5.组件盖体;
6.过滤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过滤底座和过滤顶座,以及设于所述过滤底座和所述过滤顶座之间的过滤芯,所述过滤底座与所述组件盖体连接;以及,
7.分流结构,突出设于所述过滤底座上、并位于所述过滤芯中;
8.其中,所述过滤芯的内侧设有过滤腔,所述过滤顶座上设有与所述过滤腔连通的进气口,所述过滤芯的外周侧面上设有出气口,所述分流结构突出设于所述过滤腔中。
9.可选地,所述分流结构包括突出设于所述过滤底座的端面上的至少一块分流板。
10.可选地,所述分流板设有一块,所述分流板隔设所述过滤腔为第一虑腔和第二虑腔。
11.可选地,所述分流结构包括突出设于所述过滤底座的端面上的至少一个分流凸起。
12.可选地,所述分流结构包括突出设于所述过滤底座的端面的中间的一个所述分流凸起,所述分流凸起和所述过滤芯围设形成环形的所述过滤腔。
13.可选地,所述分流凸起设为分流圆柱,且所述分流圆柱的顶面设为弧形面。
14.可选地,所述分流结构与所述过滤底座设为一体;或者,
15.所述分流结构与所述过滤底座可拆卸连接设置。
16.可选地,所述过滤芯包括设于所述过滤底座和所述过滤顶座之间的筒状的内滤芯、以及套设于所述内滤芯外侧的外滤芯,所述内滤芯的内侧设有所述过滤腔,所述外滤芯的外周侧设有所述出气口。
17.可选地,所述组件盖体和所述过滤底座其中之一上设有连接卡凸,其中之另一上
设有连接卡槽,所述连接卡凸与所述连接卡槽卡扣配合。
18.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清洁设备,包括:
19.设备本体;
20.风机,设于所述设备本体上;以及
21.如上所述的过滤组件,设于所述设备本体上,并与所述风机对应配合。
2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2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过滤组件,通过过滤底座和过滤顶座对过滤芯进行固定,并通过过滤底座将过滤结构安装固定到组件盖体上;而且,由于过滤芯的内侧设有过滤腔,过滤顶座上设有与过滤腔连通的进气口,过滤芯的外周侧面上设有出气口,使得气流可通过进气口进入过滤腔中,经过过滤芯过滤后从过滤芯的外周侧面上的出气口排出。而且,通过在过滤腔中设置突出的分流结构,使得气流进入过滤腔中时,会与突出的分流结构产生撞击,使得气流在过滤腔中形成紊流,即可使得过滤腔中的气流四处流动,而不会集中在一处,从而就可使得进入过滤腔的气流从过滤芯的外周侧面的各个出气口排出,而不会从某一侧集中排出。这样,可使得气流在过滤组件的四周分散通过,而不是局部集中通过,从而可提高过滤组件的实际利用效率,降低气流通过过滤组件的风阻,提高整机效率。
附图说明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过滤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26.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过滤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27.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过滤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三;
28.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过滤组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9.图5为图4的a-a截面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30.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过滤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31.图中:100、组件盖体;200、过滤结构;202、过滤腔;204、进气口;206、出气口;210、过滤底座;220、过滤顶座;230、过滤芯;232、内滤芯;234、外滤芯;300、分流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
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4.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35.实施例1
36.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过滤组件,包括组件盖体100,设于组件盖体100上的过滤结构200,以及设于过滤结构200中的分流结构300。通过过滤结构200可对进入其中的气流进行过滤,而且通过设于过滤结构200中的分流结构300可对进入过滤结构200中的气流进行分流,使得气流从过滤结构200的多个方向流动和排出。
37.具体地,如图4至图6所示,过滤结构200可包括相对设置的过滤底座210和过滤顶座220,以及设于过滤底座210和过滤顶座220之间的过滤芯230,过滤底座210与组件盖体100连接。而且,分流结构300可突出设于过滤底座210上、并位于过滤芯230中。其中,过滤芯230的内侧设有过滤腔202,过滤顶座220上设有与过滤腔202连通的进气口204,过滤芯230的外周侧面上设有出气口206,分流结构300突出设于过滤腔202中。
38.通过过滤底座210和过滤顶座220对过滤芯230进行固定,并通过过滤底座220可将过滤结构200安装固定到组件盖体100上;而且,由于过滤芯230的内侧设有过滤腔202,过滤顶座220上设有与过滤腔202连通的进气口204,过滤芯230的外周侧面上设有出气口206,使得气流可通过进气口204进入过滤腔202中,经过过滤芯230过滤后从过滤芯230的外周侧面上的出气口206排出。而且,通过在过滤腔202中设置突出的分流结构300,使得气流进入过滤腔202中时,会与突出的分流结构300产生撞击,使得气流在过滤腔202中形成紊流,即可使得过滤腔202中的气流四处流动,而不会集中在一处,从而就可使得进入过滤腔202的气流从过滤芯230的外周侧面的多个出气口排出,而不会从某一侧集中排出。这样,可使得气流在过滤组件的四周分散通过,而不是局部集中通过,从而可提高过滤组件的实际利用效率,降低气流通过过滤组件的风阻,提高整机效率。
39.而且,如图2所示,分流结构300可包括突出设于过滤底座210的端面上的至少一块分流板。通过在过滤底座210设置突出的一块或多块分流板,可将过滤腔202进行横隔,形成多个过滤分腔,当气流进入过滤腔202中时,会撞击到过滤腔202中的分流板上,使得气流进入多个过滤分腔中,从而使气流四散于过滤芯230的四周,不会集中在局部位置。
40.具体地,分流板可设有一块,该分流板可隔设过滤腔202为第一虑腔和第二虑腔。即可在过滤底座210上突出设置一块分流板,并使得该分流板的两侧延伸至与过滤芯230接触,从而将过滤腔202完全隔断形成两个过滤分腔。此外,也可使得分流板的两侧与过滤芯
230之间具有间隙,使得分流板不完全隔断过滤腔202。
41.而且,分流板只起到分流作用,过滤腔202内两侧(即第一虑腔和第二虑腔)压力略有不同,因此分流板的厚度的既不能太薄也不能太厚。若分流板的厚度太薄,则可能因为分流板两侧压力不同从而破坏分流板;若分流板的厚度太厚,则可能导致分流板自身会产生较大阻力,从而降低整机效率。在本实施例中,可使分流板的厚度取在0.5mm~4mm。此外,根据需要,可对分流板的厚度进行相应的设计。
42.此外,分流板也可设有多块,即在过滤底座210上突出设置多块分流板,多块分流板可将过滤腔202阻隔成多个过滤分腔。而且,多块分流板可相互交错设置,如呈x状设置、或呈米字状设置,等等;也可分散设置,如相互平行设置、或呈环状分布设置、或呈其他不规则形状设置,等等;此外,也可部分分流板相互交错设置,而另外部分分流板分散设置。
43.而且,分流板可设为平面板,也可设为曲面板(如弧面板,或弯折形板(如波浪形板)等等);此外,分流板也可设为整板(即整块板为整体),也可设为缺口板(即板上具有缺口)。此外,根据需要,可将分流板设为其他的形状和结构。
44.此外,如图3所示,分流结构300可包括突出设于过滤底座210的端面上的至少一个分流凸起。同理,通过在过滤底座210设置突出的一个或多个分流凸起,可在过滤腔202中形成至少一处阻挡,当气流进入过滤腔202中时,会撞击到过滤腔202中的分流凸起上,使得气流在过滤分腔中四散分布,即可使气流四散于过滤芯230的四周,不会集中在局部位置。
45.而且,如图5和图6所示,分流结构300可包括突出设于过滤底座210的端面的中间的一个分流凸起,分流凸起和过滤芯230围设形成环形的过滤腔202。通过在过滤底座210的底端突出设置一个分流凸起,可使得气流进入过滤腔202后,会撞击到分流凸起上,从而分散到分流凸起周围的环形过滤腔202中,就可以从过滤芯230的内侧四周向外侧排出,不会集中在过滤芯230的局部位置排出。
46.此外,分流凸起也可设置多个,即在过滤底座210上突出设置多个分流凸起,多个分流凸起也可将过滤腔202阻隔成多个过滤分腔。而且,多个分流凸起可呈环状分布设置,也可随机分散设置。
47.进一步地,分流凸起可设为分流圆柱,且分流圆柱的顶面设为弧形面。即可将分流凸起设为圆柱状凸起,并使得圆柱状凸起的顶面为弧形面(可为球形面)。这样,可使得气流通过进气口204进入过滤腔202后,会撞击到分流圆柱的顶部的弧形面,并四散分流到分流圆柱的周围的空间中,就可以从过滤芯230的四周的出气口206排出。
48.此外,分流凸起也可设为矩形柱体,或梯形柱体,或其他的结构形状。
49.此外,分流结构300可与过滤底座210设为一体。即可直接将分流结构300设置在过滤底座210的底部,使得分流板或分离凸起与过滤底座210形成为一体。
50.此外,分流结构300可与过滤底座210可拆卸连接设置。即可使得分流结构300与过滤底座210可拆卸连接,可自由地对分流结构300进行安装和拆卸。
51.此外,如图6所示,过滤芯230可包括设于过滤底座210和过滤顶座220之间的筒状的内滤芯232、以及套设于内滤芯232外侧的外滤芯234,内滤芯232的内侧设有过滤腔202,外滤芯234的外周侧设有出气口206。即可经过滤芯230设为筒状结构,在筒状的过滤芯230的中间形成过滤腔202,并使得分流结构突出设于该过滤腔202中。气流在进入过滤腔202中后,会先经过筒状的内滤芯232进行过滤,然后经过筒状的外滤芯234再次进行过滤,最后从
外滤芯234的周侧上的多个出气口206流出至过滤组件外。
52.而且,外滤芯234和内滤芯232均可设为圆筒状结构。
53.此外,过滤底座210可设为圆盘状结构,且过滤底座210上可设有环形的第一卡槽,可从一端对过滤芯230进行卡接;此外,过滤顶座220可设为圆环状结构,且过滤顶座220上可设有环形的第二卡槽,可从另一端对过滤芯230进行卡接,从而可利用过滤底座210和过滤顶座220从两端将过滤芯230卡紧。而且,可以利用环形的过滤顶座220的中间间隙形成进气口204,与过滤芯230的中间的过滤腔202连通。
54.此外,组件盖体100和过滤底座210其中之一上设有连接卡凸,其中之另一上设有连接卡槽,连接卡凸与连接卡槽卡扣配合。即可将组件盖体100和过滤底座210卡扣连接在一起,方便对组件盖体100和过滤结构200进行拆装。此外,也可采用螺纹连接方式对组件盖体100和过滤底座210进行安装或拆卸,简单方便。
55.实施例2
56.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清洁设备,包括设备本体,设于设备本体上的风机,以及设于设备本体上的过滤组件,过滤组件与风机对应配合。在风机的抽吸作用下,使得清洁气流向过滤组件流动,在经过过滤组件过滤后再向风机流动。
57.而且,通过在过滤组件的过滤腔202中设置分流结构300,可对进入过滤腔202中的气流四散分流,并从过滤组件的四周排出,而不会在过滤组件的局部集中排出,再向风机流动。这样,可提高过滤组件的有效利用面积,降低了流体阻力,提高了整机的效率。而且,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过滤组件,结构简单、体积小;几乎不需要增加额外的成本,成本低廉。
58.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