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天沟及温室的制作方法

2022-09-07 05:2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温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天沟及温室。


背景技术:

2.温室天沟主要用于连栋温室坡顶间汇集并排除雨水。通常情况下,天沟仅具有单一的壳体,即天沟为单层结构,单层结构的天沟无保温措施,室外的温度易通过天沟传入室内,导致温室内部温度受室外的影响而变化,从而影响温室内植物的生长。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天沟及温室,能够隔绝室内外温度的传递。
4.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天沟,包括:
5.第一壳体;
6.第二壳体,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层叠设置,且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围成容纳腔;
7.填充件,填充件设置于容纳腔内,且填充件的材质选用保温材料。
8.在本技术中,将天沟设置为双层,且容纳器内填充具有保温性质的填充件,能够降低温室内外通过天沟进行热量传递的风险,从而降低了维持温室内部温度的能源的消耗,进而提升了温室的工作及使用性能。
9.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填充件的体积小于或等于容纳腔的容积。
10.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沿天沟的延伸方向,天沟的截面形状为v形或u形。
11.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壳体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一侧壁,沿第一本体的宽度方向,第一侧壁设置于第一本体的两端,且第一侧壁的一端沿天沟的深度方向向远离第二壳体的方向延伸;
12.第二壳体包括第二本体和第二侧壁,沿第二本体的宽度方向,第二侧壁设置于第二本体的两端,且第二侧壁的延伸方向与所第一侧壁的延伸方向相同;
13.第二壳体设置于第一壳体外侧,第一侧壁远离第一本体的一端为第一端,第二侧壁远离第二本体的一端为第二端,第一端与第二端通过顶壁连接,顶壁、第一侧壁、第一本体、第二侧壁和第二本体围成容纳腔。
14.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天沟还设置有加热件,加热件与第一壳体连接,和/或,加热件与第二壳体连接,且加热件设置于容纳腔内。
15.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加热件的数量为一个。
16.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加热件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加热件均匀分布于容纳腔内。
17.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壳体设置有通孔,加热件通过通孔与电源连接。
18.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通孔设置有保护罩,保护罩的材质选用防水材料。
19.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温室,包括:
20.温室主体,温室主体设置有屋顶;
21.以上任一项所述的天沟,天沟设置于屋顶。
22.在本技术中,相邻温室的屋顶通过天沟连通,使得屋顶上的雨水在天沟处汇聚并排除,具有保温性能的天沟,提升了温室的工作及使用性能。
23.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温室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的局部结构俯视图;
25.图2为图1中天沟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6.附图标记:
27.1-天沟;
28.11-第一壳体;
29.111-第一本体;
30.112-第一侧壁;
31.12-第二壳体;
32.121-第二本体;
33.122-第二侧壁;
34.123-通孔;
35.13-容纳腔;
36.14-填充件;
37.15-顶壁;
38.16-沟槽;
39.17-加热件;
40.2-屋顶;
41.3-第一支撑结构;
42.4-第二支撑结构;
43.5-第三支撑结构。
44.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45.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46.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7.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48.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
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49.需要注意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左”、“右”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50.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温室,如图1所示,该温室包括温室主体和天沟1,天沟1设置于温室主体的屋顶2上,设置有多个温室时,相邻温室的屋顶2通过天沟1连通,使得屋顶2上的雨水在天沟1处汇聚并排除,温室的屋顶2至少包括第一支撑结构3、第二支撑结构4和第三支撑结构5,以增加屋顶2的承重能力。其中,天沟1的宽度方向为第一方向x,天沟1的延伸方向为第二方向y,天沟1的深度方向为第三方向z,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和第三方向z两两垂直。
51.天沟1的具体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天沟1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围成容纳腔13,容纳腔13内填充有填充件14。其中,填充件14为保温材料,填充件14的可选材料包括但不限于矿物棉、玻璃棉、石棉等。
52.在本实施例中,若天沟1不存在保温材料(即天沟1为单层,或,天沟1的双层壳体之间存在空腔),温室内外会通过天沟1进行热量传递,当天沟1内存在雨水或积雪时,雨水蒸发及积雪融化都会导致温室内的热量的流失,从而使得温室的能耗增加。因此,将天沟1设置为双层,且容纳器内填充具有保温性质的填充件14,能够降低温室内外通过天沟1进行热量传递的风险,从而降低了维持温室内部温度的能源的消耗,进而提升了温室的工作及使用性能。
53.其中,填充件14可以填充容纳腔13的一部分,也可以充满整个容纳腔13,即,填充件14的体积小于或等于容纳腔13的容积。在本技术中,填充件14充满整个容纳腔13,以提升天沟1的保温性能,从而进一步地降低温室的能耗。
54.此外,如图2所示,为了便于雨水、积雪汇入天沟1,天沟1沿第二方向y的投影形状包括但不限于v形、u形、w形等。
55.本技术以u形为例,具体地,如图2所示,第一壳体11包括第一本体111和第一侧壁112,沿第一本体111的宽度方向(第一方向x),第一侧壁112设置于第一本体111的两端,且第一侧壁112的一端沿天沟1的深度方向(第三方向z)向远离第二壳体12的方向延伸;第二壳体12包括第二本体121和第二侧壁122,沿第一方向x,第二侧壁122设置于第二本体121的两端,且第二侧壁122的延伸方向与所第一侧壁112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二壳体12设置于第一壳体11外侧,第一侧壁112远离第一本体111的一端为第一端,第二侧壁122远离第二本体121的一端为第二端,第一端与第二端通过顶壁15连接,顶壁15、第一侧壁112、第一本体111、第二侧壁122和第二本体121围成容纳腔13,第一侧壁112和第一本体111围成天沟1的沟槽16。
5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沿第二方向y的投影形状均为u形,且第二壳体12设置在第一壳体11的外侧并包围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与第一壳体11通过顶壁15密封连接以形成容纳腔13,简化了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结构,从而降低了天沟1的生产成本。
57.具体地,如图2所示,天沟1还设置有加热件17,加热件17与第一壳体11和/或第二壳体12连接,当加热件17通电发热后,加热件17能够将热量传递至第一壳体11和/或第二壳体12,使得第一壳体11和/或第二壳体12发热,从而融化天沟1内的积雪或蒸汽,降低了积雪或露水冻结在天沟1内导致温室能源浪费的风险,同时,第一壳体11和/或第二壳体12发热能够融化天沟1内的积雪,降低了积雪堆积在天沟1内导致第一支撑结构3、第二支撑结构4及第三支撑结构5的承重过大而发生损坏的风险,从而延长了第一支撑结构3、第二支撑结构4及第三支撑结构5的使用寿命及工作稳定性,进而增加了温室的结构稳定性和使用安全性。
58.其中,加热件17设置于容纳腔13内,以降低加热件17与液体(液体可以为温室内的蒸汽、天沟外的雨水积雪等)直接接触而发生损坏的风险,从而延长了加热件17的使用寿命,并提升了加热件17的工作稳定性。
59.更具体地,加热件17贴附于第一壳体11和/或第二壳体12上,使得加热件17所产生的热量能够直接传递至第一壳体11和/或第二壳体12上,提高了加热件17与第一壳体11之间、加热件17与第二壳体12之间的热量传递的效率,从而提升了天沟1的工作效率,同时,简化了加热件17与第一壳体11和/或第二壳体12连接的结构,从而简化了天沟1的结构,降低了天沟1的生产成本。加热件17与第一壳体11和/或第二壳体12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粘接、焊接等。
60.其中,由于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之间设置有填充件14,因此,为了提升天沟1内积雪的融化速度,加热件17贴覆在第一壳体11上。
61.此外,为了提升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热量传递效率,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均采用金属材质。
62.更具体地,加热件17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当加热件17的数量为一个时,能够降低天沟1的生产成本,加热件17的数量为多个时,使得天沟1均匀受热,降低了天沟1局部发热使得局部积雪融化导致雪水在天沟1内堵塞的风险,并降低了天沟1局部受力而发生损坏的风险,从而提升了天沟1的使用时性能,并延长了天沟1的使用寿命。
63.在本技术中,发热件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发热件均匀分布在天沟1上,从而进一步提升天沟1工作的稳定性。
64.更具体地,如图2所示,第一壳体11和/或第二壳体12上设置有通孔123,加热件17的连接线能够穿过通孔123与电源连接,以便于加热件17与电源的连接,从而简化加热件17、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的结构。
65.更具体地,通孔123处设置有具有防水功能的保护罩,降低了液体(包括但不限于温室内的蒸汽)经通孔123进入容纳腔13导致容纳腔13内的填充件14损坏的风险,从而提升了天沟1的密闭性,并延长了填充件14的使用寿命。
66.其中,保护罩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塑胶、硅胶、橡胶等。
67.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