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隔热节能型门窗型材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9-06 19:00:3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型材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隔热节能型门窗型材结构。


背景技术:

2.型材是铁或钢以及具有一定强度和韧性的材料通过轧制、挤出、铸造等工艺制成的具有一定几何形状的物体。目前应用于窗台的型材中为了保证不同型材之间的密封性,大多采用在其中一个型材内壁上开设t形槽,并通过设置在t形槽内的t形块以及与t形块远离t形槽侧壁相互固定的封闭板与另一个型材侧壁抵接的方式进行密封。
3.但发明人认为上述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当型材侧壁受到外力时,封闭板易受力而发生形变,此时原本为长方形片状结构的封闭板一侧向上翘起,从而使封闭板与型材之间易产生缝隙,从而不利于封闭板对雨水的阻挡。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降低型材受到外力时两个型材之间密封性变差的概率,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隔热节能型门窗型材结构。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隔热节能型门窗型材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隔热节能型门窗型材结构,包括第一型材以及第二型材,所述第一型材与第二型材的底面平齐,所述第一型材靠近第二型材的侧壁上开设有l形槽,所述第二型材靠近第一型材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的底面开设有第二安装槽,所述l形槽竖直部的内顶壁与第一安装槽的底面均开设有t形槽,两个所述t形槽内均设置有封闭杆,所述封闭杆包括设置在t形槽内的t形块以及固定在t形块远离t形槽侧壁上的固定杆,所述固定杆远离t形槽的侧壁上固定有弧形片,位于上方的所述弧形片底面与第二型材的上表面紧贴,位于下方的所述弧形片上表面与l形槽水平部的内顶壁紧贴。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型材受到外力时,第一型材向靠近第二型材的方向运动,从而使弧形片逐渐受到挤压,在此过程中,弧形片与第二型材上表面之间的接触面积逐渐增大,从而使弧形片外径逐渐增大,并始终使弧形片抵紧第二型材的上表面,从而降低了封闭杆与第二型材之间产生缝隙的概率,进而提高了封闭杆的密封效果。
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弧形片的一端与固定杆远离t形槽的侧壁边缘处相互固定,所述弧形片的另一端悬空。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弧形片由于第一型材受到外力而被第二型材挤压时,由于弧形片的一端悬空,弧形片的一端首先与固定杆紧贴并持续沿固定杆的表面运动,进而使弧形片的外径逐渐增大,从而使弧形片与第二型材上表面之间的接触面积逐渐增大,进而减小了弧形片与第二型材相互分离的概率。
10.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杆靠近弧形片的侧壁与其远离弧形片的侧壁相交的棱边上开设有第一倾斜面。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大了弧形片悬空的一端与固定杆之间的距离,从而提
高了弧形片的运动范围,进而增大了弧形片的适用范围。
12.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杆的侧壁上贯穿开设有第一容纳槽。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大了固定杆的可形变程度,从而降低了弧形片受到外力时被挤压成长方形片状结构的概率,进而提高了弧形片的稳定性。
14.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弧形片靠近t形槽的内壁上固定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一倾斜面上。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弧形片受到的外力消失后,弧形片在第一弹簧的作用下复位,从而降低了弧形片持续与第一倾斜面紧贴的概率,进而提高了弧形片的稳定性。
16.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t形块远离固定杆的侧壁与其相对的两个侧壁相交的棱边上均开设有第二倾斜面。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大了t形块的可形变程度,从而降低了弧形片受到外力时被挤压成长方形片状结构的概率,进而提高了弧形片的稳定性。
1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t形块的侧壁上贯穿开设有第二容纳槽。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增大了t形块的可形变程度,从而降低了弧形片受到外力时被挤压成长方形片状结构的概率,进而提高了弧形片的稳定性。
20.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容纳槽的内底壁上设置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二容纳槽的内顶壁上。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施加在t形块上的作用力消失后,t形块在第二弹簧的作用下复位,从而降低了t形块发生不可逆形变的概率。
2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3.1、本实用新型中,当第一型材受到外力时,第一型材向靠近第二型材的方向运动,从而使弧形片逐渐受到挤压,在此过程中,弧形片与第二型材上表面之间的接触面积逐渐增大,从而使弧形片外径逐渐增大,并始终使弧形片抵紧第二型材的上表面,从而降低了封闭杆与第二型材之间产生缝隙的概率,进而提高了封闭杆的密封效果;
24.2、本实用新型中,当弧形片由于第一型材受到外力而被第二型材挤压时,由于弧形片的一端悬空,弧形片的一端首先与固定杆紧贴并持续沿固定杆的表面运动,进而使弧形片的外径逐渐增大,从而使弧形片与第二型材上表面之间的接触面积逐渐增大,进而减小了弧形片与第二型材相互分离的概率;
25.3、本实用新型中,当弧形片受到的外力消失后,弧形片在第一弹簧的作用下复位,从而降低了弧形片持续与第一倾斜面紧贴的概率,进而提高了弧形片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用于凸显封闭杆的结构示意图;
28.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用于凸显t形槽的结构示意图。
29.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型材;2、第二型材;21、l形槽;22、第一安装槽;23、第二安装槽;24、t形槽;3、封闭杆;31、t形块;32、固定杆;4、弧形片;41、第一倾斜面;5、第一容纳槽;51、第一弹簧;6、第二倾斜面;7、第二容纳槽;8、第二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1.如图1-3所示,一种隔热节能型门窗型材结构,包括第一型材1、第二型材2、封闭杆3、弧形片4、第一弹簧51以及第二弹簧8。第一型材1为杆状结构,第一型材1靠近第二型材2的侧壁上开设有l形槽21。第二型材2为杆状结构,第一型材1与第二型材2的底面平齐,第二型材2靠近第一型材1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安装槽22,且第一安装槽22的底面开设有第二安装槽23。
32.l形槽21竖直部的内顶壁与第一安装槽22的底面均开设有t形槽24,封闭杆3设置在t形槽24内,封闭杆3包括t形块31与固定杆32。t形块31为横截面呈t形的块状结构,t形块31设置在t形槽24内。固定杆32为长方形杆状结构,固定杆32固定在t形块31远离t形槽24侧壁上。
33.弧形片4为横截面呈圆弧形的片状结构,弧形片4的一端与固定杆32远离t形槽24的侧壁边缘处相互固定,弧形片4的另一端悬空,位于上方的弧形片4底面与第二型材2的上表面紧贴,且位于下方的弧形片4上表面与l形槽21水平部的内顶壁紧贴。
34.当弧形片4由于第一型材1受到外力而被第二型材2挤压时,由于弧形片4的一端悬空,弧形片4的一端首先与固定杆32紧贴并持续沿固定杆32的表面运动,进而使弧形片4的外径逐渐增大,从而使弧形片4与第二型材2上表面之间的接触面积逐渐增大,进而减小了弧形片4与第二型材2相互分离的概率。
35.为了提高弧形片4的使用效果,固定杆32靠近弧形片4的侧壁与其远离弧形片4的侧壁相交的棱边上开设有第一倾斜面41。第一倾斜面41增大了弧形片4悬空的一端与固定杆32之间的距离,从而提高了弧形片4的运动范围,进而增大了弧形片4的适用范围。
36.为了提高弧形片4的稳定性,固定杆32的侧壁上贯穿开设有第一容纳槽5。第一容纳槽5增大了固定杆32的可形变程度,从而降低了弧形片4受到外力时被挤压成长方形片状结构的概率,进而提高了弧形片4的稳定性。
37.第一弹簧51的一端固定在弧形片4靠近t形槽24的内壁上,第一弹簧51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一倾斜面41上。当弧形片4受到的外力消失后,弧形片4在第一弹簧51的作用下复位,从而降低了弧形片4持续与第一倾斜面41紧贴的概率,进而提高了弧形片4的稳定性。
38.为了进一步提高弧形片4的稳定性,t形块31远离固定杆32的侧壁与其相对的两个侧壁相交的棱边上均开设有第二倾斜面6。第二倾斜面6进一步增大了t形块31的可形变程度,从而降低了弧形片4受到外力时被挤压成长方形片状结构的概率,进而提高了弧形片4的稳定性。
39.第二弹簧8的一端设置在第二容纳槽7的内底壁上,且第二弹簧8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二容纳槽7的内顶壁上。当施加在t形块31上的作用力消失后,t形块31在第二弹簧8的作用下复位,从而降低了t形块31发生不可逆形变的概率。
40.本实施例的使用原理为:
41.当第一型材1受到外力时,第一型材1向靠近第二型材2的方向运动,从而使弧形片
4逐渐受到挤压,在此过程中,弧形片4与第二型材2上表面之间的接触面积逐渐增大,从而使弧形片4外径逐渐增大,并始终使弧形片4抵紧第二型材2的上表面,从而降低了封闭杆3与第二型材2之间产生缝隙的概率,进而提高了封闭杆3的密封效果。
42.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