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具有T型导热管的散热装置及域控制器主机的制作方法

2022-09-04 07:25:1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具有t型导热管的散热装置及域控制器主机
技术领域
1.本发明涉及主机的散热,尤其涉及一种具有t型导热管的散热装置及域控制器主机。


背景技术:

2.由于整车电子电器的日益复杂,一个整车上需要几十个甚至上百个ecu进行控制,如此多的ecu错综交错,不仅带来了十分复杂的线束设计,而且逻辑控制也十分混杂,传统的分布式架构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计算需求。
3.随着这些年车载电子的发展,特别是高性能mcu在车载电子的使用。车载电子电器主要形成了功能“域”的架构,即domain的架构。典型的整车电子电气架构分为动力总成,底盘控制,车身控制,adas,娱乐系统这5个主要的域。每个域有一个主要的高性能的ecu(这就是domain controller),负责处理域内的功能处理和转发。域内部一般使用低速总线,域之间使用高速总线或者现在用的比较多的车载以太网互联。
4.这种域控制器相比传统的控制器需要更多的大功率ic和接口,且随着车机行业正向多功能化方向智能座舱快速发展,主流的平台为大功耗平台,对主机散热性能要求更高。参考中国专利cn201420474811,公开了一种车载终端的散热装置,在散热用的金属散热片和集成电路板之间设置一个导热管,该导热管一端通过一个金属垫片与金属散热片连接,另一端通过一个金属连接件与集成电路板连接,这一结构虽然增加了散热效率,但是由于导热管与金属散热片、集成电路板之间的有效连接面积有限,散热效率受限,且必须在集成电路板与金属散热片之间留有足够的空间供导热管设置,使得集成电路板的热量必须通过导热管进入金属散热片,散热效率极大受限于导热管沿其纵向管身的散热速度,其散热速度依然不足以适应当前的大功率车载域控制器主机。
5.故,急需一种可解决上述问题的散热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t型导热管的散热装置及域控制器主机,该散热装置结构简单、散热效率高。
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t型导热管的散热装置,包括壳体和安装于所述壳体内的电路板,所述壳体包括位于所述电路板具有芯片一侧且可导热的第一壳体,该散热装置还包括一个或多个导热管,所述第一壳体的内侧面凸设有若干与所述电路板上高功率芯片位置对应并接触所述高功率芯片的散热凸台,所述导热管镶嵌于所述第一壳体内表面上并横跨至少一所述散热凸台,且于所述散热凸台处与所述散热凸台顶部等高,所述导热管为中空管,所述中空管内具有吸附导热介质的毛细多孔结构,所述导热管包括位于所述散热凸台处的蒸发部分和位于所述导热管远离所述散热凸台处的冷凝部分,所述导热管的横截面呈t形,且所述导热管的t形横向部分显露于所述第一壳体内表面并接触所述高功率芯片表面。
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在壳体的散热凸台和芯片之间设置t形导热管进行快速散热,结果简单,散热效率高。一方面,本发明的导热管镶嵌于壳体内侧壁的散热凸台上,其横向部分直接与芯片上表面接触,可将芯片和散热凸台上的热直接从蒸发部分带到冷凝部分,实现芯片处的快速散热。另一方面,本发明的导热管的t形竖向部分伸入壳体内部,可快速将芯片表面的热量传递至壳体外表面,并从壳体外表面散热出去,进一步增加散热速度。再一方面,本发明的导热管镶嵌于壳体内,壳体的内表面之间接触电路板的高功率芯片,在增加散热速度的同时,并不增加壳体内的空间面积,保持了散热装置的小体积。
9.较佳地,所述导热管的横向宽度于所述蒸发部分大于所述冷凝部分,增加导热管与芯片之间的接触面积,尽快传递芯片处产生的热量,将热量分别沿导热管的管身(管的纵向管身)和纵向部分(导热管的高度方向)传递导出。
10.较佳地,所述蒸发部分位于所述导热管纵向的中间,所述导热管的冷凝部分位于所述导热管纵向的两端。
11.较佳地,所述第一壳体内表面上凸设有安装凸台,所述安装凸台上凸设有一个或多个所述散热凸台,所述导热管沿一方向镶嵌于所述第一壳体内表面并横跨所述安装凸台,且所述导热管的蒸发部分位于所述安装凸台处,所述导热管的冷凝部分镶嵌于所述安装凸台一外侧或两相对外侧的第一壳体上,所述电路板安装于所述壳体内并可在所述安装凸台一外侧或两相对外侧与所述导热管和第一壳体具有间距。
12.具体地,所述导热管在纵向与所述高度方向组成的侧面上的投影呈梯形或凸台状或台阶状。
13.较佳地,所述第一壳体的外侧面凸设有若干散热鳍。
14.较佳地,散热装置还包括安装于所述第一壳体外侧面的风扇组件以及风扇盖,所述风扇组件安装于所述第一壳体外侧的送风区,所述风扇盖盖于所述风扇组件上,所述第一壳体于所述送风区四周凸设有若干散热鳍。
15.具体地,所述风扇盖向至少一个水平方向延伸形成延伸至所述第一壳体边沿的风道盖板,所述风道盖板下设置有若干间距排布的所述散热鳍,且所述风道盖板与所述散热鳍之间形成与所述送风区连通的散热通道,所述风道盖板上开设有若干吸风孔,并在所述吸风孔的对应位置设置有导风片,所述导风片接近所述送风区的第一端连接或一体成型于所述吸风孔接近所述送风区的第一边沿,所述导风片由所述第一端向远离所述送风区的第二端逐渐向下弯曲或倾斜以在所述导风片的上表面形成将外部的空气由所述吸风孔导入所述散热通道的导风通道。
16.更具体地,所述导风片的两侧边向上延伸形成与所述风道盖板相连的导风侧板,以使所述导风通道的两侧呈封闭状。
17.更具体地,所述吸风孔还具有与所述第一边沿相邻的位置相对的两第二边沿,两所述导风侧板的上边沿分别与两所述连接或一体成型。
18.更具体地,所述吸风孔呈矩形或梯形,所述吸风孔还具有与所述第一边沿相对且远离所述送风区的第三边沿,所述吸风孔为梯形时,所述第三边沿短于所述第一边沿。
19.具体地,所述第一壳体的外侧面于所述送风区设置有若干散热鳍,所述风扇盖与散热鳍之间具有间距以形成吸风区,所述导风盖板与所述散热鳍之间具有间距以形成补风区,所述风扇盖上开设有若干吸风口以通过所述风扇组件将空气吸至所述吸风区,所述送
风区的散热鳍高度低于所述风道盖板下所述散热鳍高度。
20.较佳地,所述导风片的上表面呈弧形且其曲率由第一端向第二端之间减少,直至所述导风片的第二端朝向远离所述吸风区的方向水平延伸。
21.较佳地,所述风扇组件通过橡胶件挂于所述风扇盖上,所述风扇盖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上,并使所述风扇组件与所述第一壳体具有间距,且所述风扇组件与所述第一壳体不接触;所述橡胶件的下半部分与所述风扇组件卡合连接,所述橡胶件的上半部分与所述安装部卡合,以将所述风扇组件挂于所述风扇盖上。
22.更佳地,所述橡胶件呈柱状,所述安装部为开设于所述风扇盖上的安装孔,所述橡胶件顶端设有凸伸于所述橡胶件的柱身并与所述安装孔卡合的第一卡合头。
23.更佳地,所述橡胶件呈柱状,其底端设有凸设于所述橡胶件的柱身并与所述风扇组件卡合的第二卡合头;所述风扇组件包括风扇安装框和安装于所述风扇安装框上的风扇,所述风扇安装框的框体内侧壁开设有与供所述橡胶件柱身配合的卡合孔,所述卡合孔临近所述风扇安装框的内侧壁上形成有宽度小于所述卡合孔孔径的入口,所述第二卡合头与所述风扇安装框的底部卡合。
24.较佳地,所述散热鳍为散热柱,所述送风区中,所述散热柱的顶端逐渐减小呈锥形、台状或弧形,以形成导风侧壁。
25.较佳地,所述散热鳍为散热柱,所述散热柱的侧壁开设有至少一组横向贯穿所述散热柱的散热孔,至少一组所述散热孔包括沿不同方向横向贯穿所述散热柱的第一散热孔和第二散热孔,所述第一散热孔和第二散热孔的中间交汇连通在一起;其中,当所述散热孔有多组时,多组所述散热孔沿所述散热柱的纵向间距设置,多组所述散热孔中,所述第一散热孔贯穿方向相同或不同,所述第二散热孔的贯穿方向相同或不同,所述散热孔未延伸至所述散热柱顶端,以使所述散热孔的上方封闭。
26.较佳地,所述第一散热孔和第二散热孔的贯穿方向呈直角,所述散热柱的柱身呈圆柱状或棱柱状。
27.较佳地,所述第一壳体的外侧面111在与所述内侧面上导热管位置对应的地方还镶嵌有横向部分朝上的t形导热管,所述t形导热管的横截面呈t形,且所述t形导热管的t形纵向部分和所述导热管的t形纵向部分位置相对且相互接触,以使所述t形导热管和所述导热管形成“工”字形导热结构。使得热量还可以直接有导热管传递至t形导热管,以极快速的散发出去。
28.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域控制器主机,包括壳体以及安装于所述壳体内的多媒体主体,所述多媒体主机包括电路板,所述电路板安装于所述壳体上并形成如上所述的散热装置。
附图说明
29.图1是本发明域控制器主机的立体图。
30.图2是本发明域控制器主机的分解图。
31.图3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
32.图4是图2中b部分的放大图。
33.图5是图2的部分放大图。
34.图6是本发明域控制器主机的俯视图。
35.图7是沿图6中c-c线剖开的剖视图。
36.图8是图7中d部分的放大图。
37.图9是图7中e部分的放大图。
38.图10是本发明风扇盖和风扇盖板的下表面结构图。
39.图11是本发明域控制器主机另一分解图。
40.图12是本发明第一壳体和导热管的安装图。
41.图13是图12中第一壳体和导热管的分解图。
42.图14是本发明导热管一个角度的立体图。
43.图15是本发明导热管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44.图16是本发明导热管的截面图。
45.图17是沿图6中f-f线剖开的截面图。
46.图18是沿图6中g-g线剖开的截面图。
47.图19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域控制器主机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48.为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49.参考图1、图2和图11,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域控制器主机100,包括散热壳体10以及安装于所述散热壳体10内的多媒体主体20。所述散热壳体10包括导热的第一壳体11,所述多媒体主机20包括电路板21,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为铝壳体,当然第一壳体11也可以为其他的导热壳体。
50.参考图11至图17,所述第一壳体11的内侧面112还镶嵌有多个导热管60。具体地,所述第一壳体11的内侧面112凸设有若干与所述电路板20上高功率芯片22位置对应并接触所述高功率芯片22的散热凸台113,所述导热管60镶嵌于所述第一壳体11内表面112上并横跨至少一所述散热凸台113,且于所述散热凸台113处与所述散热凸台113顶部等高,所述导热管60为中空管,所述中空管内具有吸附导热介质的毛细多孔结构(图中未示),所述导热管60包括位于所述散热凸台113处的蒸发部分61和位于所述导热管60远离所述散热凸台113处的冷凝部分62,所述导热管60的横截面呈t形,且所述导热管60的t形横向部分601显露于所述第一壳体11内表面112并接触所述高功率芯片22表面,导热管60的t形纵向部分602伸入至所述第一壳体11内。本实施例中,导热管60的数目为3个,当然,导热管60的数目也可以为1个、2个、4个、5个等数目。
51.其中,本实施例中,高功率芯片22通过导热胶接触所述导热管60和散热凸台113。
52.其中,本实施例中,导热管60整体镶嵌于第一壳体11内。其中,毛细多孔结构(吸液芯)形成于导热管60的管身内壁上,毛细多孔结构中间还具有中空腔。其中,导热管为封闭的金属管,其中内部的空气被排除以形成真空环境。导热管的工作原理、材质均为本领域公知常识,并不限于本实施例,在此不予详述。
53.参考图14和图15,所述导热管60的横向宽度在所述蒸发部分61的位置大于所述冷凝部分62处。其中,所述蒸发部分61位于所述导热管60纵向的中间,所述导热管60的冷凝部
分62位于所述导热管60纵向的两端。当然,所述蒸发部分61和冷凝部分62也可以分别位于导热管60的两端。
54.参考图12和图13,所述第一壳体11内表面112上凸设有安装凸台114,所述安装凸台114上凸设有一个或多个所述散热凸台113,所述导热管60沿一方向镶嵌于所述第一壳体11内表面112并横跨所述安装凸台114,且所述导热管60的蒸发部分61位于所述安装凸台114处,所述导热管60的冷凝部分62镶嵌于所述安装凸台114一外侧或两相对外侧的第一壳体11上,所述电路板21安装于所述壳体内并可在所述安装凸台114一外侧或两相对外侧与所述导热管60和第一壳体11具有间距。其中,第一壳体11内表面112上开设有与所述导热管60配合的t形凹槽1121,导热管60对应镶嵌于t形凹槽1121中。其中,导热管60可以从散热凸台113中间穿过,也可以从散热凸台113的边侧穿过。导热管60对应镶嵌于t形凹槽1121中,并通过导热胶粘贴固定。
55.参考图18,所述导热管60沿纵向沿第一壳体11的内侧面112设置,使得导热管60在纵向与所述高度方向组成的侧面上的投影呈梯形,当然,所述导热管60在纵向与所述高度方向组成的侧面上的投影也可以呈凸台状或台阶状,所述冷凝部分62与所述电路板21具有间距,所述蒸发部分61紧贴于对应高功率芯片22上。
56.参考图2,所述域控制器主机100还包括散热风扇。所述散热风扇包括风扇组件41和风扇盖42,所述第一壳体11外侧面111安装有风扇组件41,所述风扇盖42盖于所述风扇组件41上。
57.参考图1至图10,所述第一壳体11外侧面凸设有若干间距设置的散热鳍32,所述风扇组件41安装于所述第一壳体11外侧的风扇安装区102,用于将外部的空气旋转吸入至所述风扇安装区102下方的吸风区(风扇组件41下方的区域),然后由吸风区向四周吹去,沿第一壳体11外侧面向外流动。其中,所述风扇盖42盖于所述风扇组件41上,所述风扇盖42沿水平方向向外延伸形成风道盖板44,所述风道盖板44下设置有若干所述散热鳍32,且所述风道盖板44与所述散热鳍32之间形成与所述吸风区连通的散热通道442,所述风道盖板44上开设有若干吸风孔441和与所述吸风孔441连通的导风通道40,所述导风通道40从接近所述风扇安装区102的一端向远离所述风扇安装区102的另一端向下倾斜或弯曲延伸,以将所述吸风孔441外部的空气导入所述散热通道442,提高散热通道442的风量和风速。其中,散热鳍32位于风扇安装区102四周。
58.其中,所述风扇盖42向四周延伸形成风道盖板44,至少一所述风道盖板44延伸至所述第一壳体11边沿。本实施例中,风道盖板44环绕风扇盖42,组成一个覆盖所述第一壳体11外侧面111大部分区域的一体成型的板件。
59.较佳者,所述风道盖板44在所述吸风孔441的对应位置设置有导风片50,所述导风片50包括接近所述风扇安装区102的第一端和远离所述风扇安装区102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连接或一体成型于所述吸风孔441接近所述风扇安装区102的第一边沿,所述导风片50由所述第一端向所述第二端逐渐向下弯曲或倾斜以在所述导风片50的上表面形成所述导风通道40,导风通道40的一端为空气进入的吸风孔441,另一端为空气流出的出口443(与散热通道442连通)。
60.具体地,所述导风片50的下表面形成将空气向外侧引导的弧形导流面501。
61.更具体地,所述导风片50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端和第二端的两相对侧边,两所述
侧边向上延伸形成与所述风道盖板44相连的导风侧板51,并使所述导风通道40的两侧呈封闭状,防止空气从导风通道40向吸风孔441流出。本实施例中,导风片50和导风侧壁51由冲切机构在导风盖板44上冲切而成,为一体成型结构。
62.更具体地,所述吸风孔441还具有与所述第一边沿相对且远离所述风扇安装区102的第三边沿,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边沿和第二边沿的两相对设置的第二边沿,两所述导风侧板51的上边沿分别与两所述第二边沿连接或一体成型。
63.本实施例中,所述吸风孔441呈矩形。当然,吸风孔441也可以为梯形。所述吸风孔441为梯形时,所述第三边沿短于所述第一边沿,使得空气流入时具有一定加速力,且进入散热通道442后吸力更大。
64.参考图6,所述吸风孔441还具有与所述第一边沿相对且远离所述风扇安装区102的第三边沿,所述导风片50的第二端与所述吸风孔441第三边沿在水平方向上的投影具有间距,所述导风片50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边沿在上下方向之间形成所述导风通道40的出口。
65.参考图9,所述导风片50的上表面呈弧形且其曲率由第一端向第二端之间减少,并使所述导风片50的第二端朝向远离所述吸风区的方向水平延伸。
66.参考图2和图3,所述第一壳体11的外侧面于所述风扇安装区102设置有若干所述散热鳍31、33,参考图7和图8,所述风扇盖42与所述散热鳍31、33之间具有间距以形成吸风区。参考图7和图9,所述导风盖板44与所述散热鳍32之间具有间距以形成补风区,所述风扇盖42上开设有若干进风口421以通过所述风扇组件41将空气通过所述进风口421旋转吸至所述吸风区,所述风扇安装区102的散热鳍31、33高度低于所述风道盖板44处的散热鳍32高度。
67.参考图5、图7和图8,所述风扇组件41通过橡胶件43挂于所述风扇盖42上,所述风扇盖42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11上,并使所述风扇组件41与所述第一壳体11具有间距,且所述风扇组件41与所述第一壳体11不接触。其中风扇组件41挂于风扇盖42上,然后将风扇盖42固定于第一壳体11上,风扇组件41与第一壳体11不接触,与风扇盖42通过橡胶件43接触,有效减小了风扇组件41动作时由于与风扇盖42、第一壳体11之间相对振动以及螺钉与金属件相互撞击产生的噪音。再者,将风扇组件41与橡胶件43卡合,橡胶件43与风扇卡合,不进行螺钉固定,且风扇组件41与第一壳体11之间也不进行直接螺钉,有效减少螺钉安装的个数。
68.参考图5,所述风扇盖42上形成有安装所述风扇组件41的多个安装部422和与所述第一壳体11固定的多个固定部423,所述橡胶件43的下半部分与所述风扇组件41卡合连接,所述橡胶件43的上半部分与所述安装部422卡合连接,以将所述风扇组件41挂于所述风扇盖42上,所述风扇盖42通过所述固定部422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11上,并使所述风扇组件41与所述第一壳体11之间具有间距(如图7、图8所示)。
69.具体地,所述安装部422至少三个,并环绕所述风扇组件41中心设置。本实施例中,安装部422有四个。
70.参考图5和图8,所述橡胶件43呈柱状,所述安装部422为开设于所述风扇盖42上的安装孔422,所述橡胶件43顶端设有凸伸于所述橡胶件43的柱身并与所述安装孔422卡合的第一卡合头431。其中,安装孔422为侧部不具有缺口的安装孔,橡胶件43通过其具有弹性的
特性将第一卡合头321从下方塞入安装孔422中并挤压出去,以使得第一卡合头321穿过安装孔422并与安装孔422卡合,第一卡合头321随之通过安装孔422挂在风扇盖42上。
71.继续参考图5和图8,所述橡胶件43呈柱状,其底端设有凸设于所述橡胶件43的柱身并与所述风扇组件41卡合的第二卡合头432。所述风扇组件41包括风扇安装框411和安装于所述风扇安装框411上的风扇412,所述风扇安装框411的框体内侧壁开设有与供所述橡胶件43柱身配合的卡合孔413,所述卡合孔413临近所述风扇安装框411中心的侧壁上形成有宽度小于所述卡合孔413孔径的入口,所述第二卡合头432与所述风扇安装框411的底部卡合。当然,橡胶件43安装时,也可以将橡胶件43的第二卡合头432从上方插入安装孔422,使得第一卡合头321与安装孔422卡合。
72.参考图5和图8,所述固定部423为贯穿于所述风扇盖42上的固定孔423,所述第一壳体外侧凸伸有与固定孔423对应的安装柱103,所述安装柱103上设置有与所述固定孔423位置对应的螺孔104,一螺钉45依次穿过所述固定孔423并与所述螺孔104螺纹连接,以将所述风扇盖42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11上。本实施例中,固定孔423有8个,并围绕风扇组件41的中心设置。当然,固定孔423的数目也可以为其他3个以上的数目。
73.参考图3和图4,所述散热鳍31、32、33为散热柱31、32、33,风扇安装区102下方具有散热柱31、33,散热柱32位于风扇安装区102四周,且位于风道盖板44下的位置。所述风扇组件41安装于所述风扇安装区102并与所述风扇安装区102中的散热鳍31、33具有间距,所述风扇盖42上开设有若干吸风口421,所述风扇组件41将外部的空气旋转吸入所述吸风区,并使得空气从所述吸风区进入所述散热鳍31、33之间。当然,散热鳍31、32、33的结构不限于散热柱,还可以为间距设置的散热片等其他散热结构。
74.其中,所述安装柱103的侧壁开设有至少一组横向贯穿所述安装柱103的散热孔,至少一组所述散热孔包括沿不同方向横向贯穿所述散热柱的第一散热孔301和第二散热孔302,所述第一散热孔301和第二散热孔302的中间交汇连通在一起。本实施例中,第一散热孔301和第二散热孔302交汇于安装柱103的中心。本实施例中,安装柱103上设置有三组散热孔。
75.其中,散热鳍31、32、33一体成型于第一壳体11外侧面111。所述风扇安装区102的散热鳍31高度低于所述风扇安装区102四周的散热鳍31、32、33高度,并使所述散热鳍31、32、33之间的间隙与所述风扇安装区102连通。
76.具体地,所述散热鳍31为散热柱,所述风扇安装区102中的至少部分散热柱31的顶端逐渐减小呈锥形、锥台状、圆台状或球形(本实施例为锥台状),以将空气从所述散热柱31顶端导入至相邻所述散热柱31之间。
77.具体地,所述散热鳍31、32、33为散热柱31、32、33,所述散热柱31、32、33为实心柱状体,所述散热柱31、32的侧壁开设有至少一组横向贯穿所述散热柱的散热孔,至少一组所述散热孔包括沿不同方向横向贯穿所述散热柱的第一散热孔301和第二散热孔302,所述第一散热孔301和第二散热孔302的中间交汇连通在一起。本实施例中,第一散热孔301和第二散热孔302交汇于散热柱31、32的中心。
78.参考图3,本实施例中,散热柱31具有一组散热孔。散热柱33形成于风扇安装区102中靠近边缘地带,仅具有一个散热孔,该散热孔朝向所述风扇安装区102的中心。
79.参考图4,所述散热柱32具有多组散热孔并沿散热柱32的纵向间距设置。本实施例
中,多组所述散热孔32中,所述第一散热孔301贯穿方向相同,所述第二散热孔302的贯穿方向相同。当然,所述散热柱32的两组散热孔中,第一散热孔301的方向也可以不同,第二散热孔302的方向也可以不同,此时,两组散热孔中的两个第一散热孔301、两个第二散热孔302分别形成四个相互呈不同夹角的散热方向。其中,散热柱32的顶部为平直状。其中,所述第一散热孔和第二散热孔的贯穿方向呈直角。
80.本实施例中,所述散热柱31、32、33的柱身呈圆柱状或棱柱状。当然,散热柱31、32、33也可以为其他柱状体,并不限于圆柱状或棱柱状。
81.参考图1和图2,第一壳体11上还安装有天线板14,第一壳体11上凸设有环形的屏蔽壁以围成天线室,天线板14倒扣并固定在所述天线室中,并通过天线室底壁的线孔与控制主体20内的电路板电连接。
82.参考图19,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区别于上述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11的外侧面111与所述内侧面112上导热管60位置对应的地方还相对镶嵌有横向部分朝上的t形导热管70,导热管70和导热管60的横截面形状相同,均包括t形横向部分701和t形纵向部分702,其中导热管60的纵向部分602和导热管70的纵向部分701位置相对。t形横向部分701显露于第一壳体11的外侧面111,纵向部分701镶嵌于第一壳体11内。其中,t形导热管70对应镶嵌于第一壳体11外侧面111的t形凹槽中,并通过导热胶粘贴固定,以使导热管70镶嵌于第一壳体11中并使得t形横向部分70显露于外侧面111处。
83.其中,导热管60的纵向部分602和t形导热管70的纵向部分701可以相互接触以直接传递热量,也可以通过第一壳体11的壳体相隔设置,以通过第一壳体11传递热量,本实施例中,纵向部分602和纵向部分701相互接触,以使t形导热管70和导热管60的横截面呈“工”字形。
84.工作时,高功率芯片22产生的一部分热量直接通过导热管60的管身传递至导热管70,再通过导热管70的横向部分701散热出去,一部分热量通过导热管60的毛细多孔结构从蒸发部分61传递至两端的冷凝部分62,再通过冷凝部分62的管身传递至导热管70的管身,最后通过导热管70的横向部分701散热出去,一部分热量通过散热凸台113传递至导热管60,并通过导热管60传递出去,一部分热量通过散热凸台113直接传递至第一壳体11的外侧面111。传递至第一壳体11外侧面的热量最后统一在风扇组件41的帮助下输出。
85.其中,本发明的域控制器主机100为用于智能座舱的域控制器主机100,其散热壳体的两相对侧分别向外一体成型有多个安装座15,且两相对侧的安装座15高度不同。
86.本发明中所指的水平方向是第一壳体11从中间向四周延伸的方向,上下方向是以第一壳体为参照的相对方向,上方向为第一壳体向外侧延伸的方向,下方向为第一壳体向内侧延伸的方向。
87.其中,本实施例中,导热管70整体镶嵌于第一壳体11内。
88.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