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基于测井参数正演楔形模型的砂体厚度预测方法和装置与流程

2022-09-03 21:39:5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油气田开发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基于测井参数正演楔形模型的砂体厚度预测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2.厚度小于地震分辨率极限(即1/4波长)的薄储层砂体厚度预测是油田开发阶段储层预测重点研究内容之一。现有薄层砂体厚度预测主要基于经典楔形模型实验结论:“砂体厚度小于1/4波长时,地震振幅属性与砂体厚度近似呈正相关性”,利用一次或二次函数拟合振幅属性与井点钻遇砂体厚度的关系,从而进行厚度预测。然而,经典楔形模型试验假设:无限泥岩背景中发育一套内部为均匀介质(即影响地震反射振幅的速度、密度参数在砂体内部不存在变化)的砂体,这与砂体内部速度、密度存在复杂变化的实际情况相矛盾,造成利用函数拟合振幅属性与砂厚的关系进行薄层砂体厚度预测存在系统误差,而该误差是由预测方法所依据的理论假设本身造成的,并不能通过优化地震属性或完善拟合关系式来解决。上述预测误差限制了砂体厚度预测结果在后续地质建模与油藏布井中的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测井参数正演楔形模型的砂体厚度预测方法,利用测井参数所反映的砂体内部的真实速度、密度参数垂向变化来建立楔形模型,利用多口钻遇不同砂体的测井参数建立油区内多个典型砂体的楔形模型,从而建立适用于油区的地震楔形模型库,进一步优选对砂体厚度最敏感的地震属性,利用楔形模型库建立砂体厚度-敏感地震属性关系图版,最终利用该图版输入任一新的地震敏感属性就可以预测对应的砂体厚度。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5.如图1所示,一种基于测井参数正演楔形模型的砂体厚度预测方法,包括:
6.根据测井数据建立砂体的楔形模型;
7.根据砂体的楔形模型与地震子波数据建立合成地震记录,提取地震属性,建立地震属性-砂体厚度关系图版;和
8.利用地震属性-砂体厚度关系图版绘制砂体厚度等值线以得到砂体厚度值。
9.根据测井数据建立楔形模型包括:建立砂体的速度楔形模型、密度楔形模型和纵波阻抗楔形模型。
10.基于测井参数正演楔形模型的砂体厚度预测方法,还包括:
11.建立楔形模型的顶层位置和底层位置,顶层位置和底层位置之差为砂体厚度,根据砂体厚度分布,选择砂体和钻遇砂体的测井资料;
12.统计砂体厚度,从多口测井的数据来统计背景泥岩速度参数和密度参数,将测井数据中的砂体的速度参数和密度参数赋值给测井处的砂体厚度;
13.按照楔状层位从测井处楔形模型参数外推得到测井以处位置处的速度参数和密
度参数;和
14.从多口测井的数据来统计背景泥岩速度参数和密度参数。
15.基于测井参数正演楔形模型的砂体厚度预测方法,还包括:
16.利用属性优选方法筛选出对砂体厚度敏感的地震属性;
17.利用砂体的速度、密度和纵波阻抗楔形模型与油田实际地震数据中提取的地震子波进行褶积模型正演,获得若干合成的地震记录;
18.从合成的地震记录中提取敏感地震属性,建立砂体厚度-敏感地震属性关系图版。
19.基于测井参数正演楔形模型的砂体厚度预测方法,还包括:
20.将砂体厚度-敏感地震属性关系图版以网格剖分,当输入任意敏感地震属性值时,确定该敏感地震属性值所处的网格位置,从而快速得到对应的砂体厚度值。
21.一种基于测井参数正演楔形模型的砂体厚度预测装置,包括:
22.第一处理单元,第一处理单元配置为根据测井数据建立砂体的楔形模型;
23.第二处理单元,第二处理单元配置为根据砂体的楔形模型与地震子波数据建立合成地震记录,提取地震属性,建立地震属性-砂体厚度关系图版;和
24.第三处理单元,第三处理单元配置为利用地震属性-砂体厚度关系图版绘制砂体厚度等值线以得到砂体厚度值。
25.第一处理单元配置为:建立楔形模型的顶层位置和底层位置,顶层位置和底层位置之差为砂体厚度,根据砂体厚度分布,选择砂体和钻遇砂体的测井资料;统计砂体厚度,从多口测井的数据来统计背景泥岩速度参数和密度参数,将测井数据中的砂体的速度参数和密度参数赋值给测井处的砂体厚度;按照楔状层位从测井处楔形模型参数外推得到测井以处位置处的速度参数和密度参数;从多口测井的数据来统计背景泥岩速度参数和密度参数;
26.第二处理单元配置为:利用属性优选方法筛选出对砂体厚度敏感的地震属性;利用砂体的速度楔形模型、密度楔形模型和纵波阻抗楔形模型与油田实际地震数据中提取的地震子波进行褶积模型正演,获得若干合成的地震记录;从合成的地震记录中提取敏感地震属性,建立砂体厚度-敏感地震属性关系图版;
27.第三处理单元配置为:将砂体厚度-敏感地震属性关系图版以网格剖分,当输入任意敏感地震属性值时,确定该敏感地震属性值所处的网格位置,从而快速得到对应的砂体厚度值。
2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基于测井参数正演楔形模型的砂体厚度预测方法的步骤。
29.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基于测井参数正演楔形模型的砂体厚度预测方法的步骤。
30.本技术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
31.通过测井参数正演楔形模型,利用地震属性-砂体厚度关系图版,能够更高精度地预测砂体厚度。
附图说明
32.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33.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基于测井参数正演楔形模型的砂体厚度预测方法流程图;
34.图2是根据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基于测井参数正演楔形模型的砂体厚度预测方法流程图;
35.图3是井1反映的a油田砂体1内部速度、密度参数垂向的变化示意图;
36.图4是根据井1测井数据建立的砂体1的速度楔形模型示意图;
37.图5是根据井1测井数据建立的砂体1的密度楔形模型示意图;
38.图6是根据井1测井数据建立的砂体1的纵波阻抗楔形模型示意图;
39.图7是利用楔形模型与实际提取地震子波建立的砂体1的合成地震记录示意图;
40.图8是利用5个典型砂体的楔形模型建立的敏感地震属性-砂体厚度关系图版示意图;和
41.图9是利用敏感地震属性-砂体厚度关系图版预测得到的砂体1的砂体厚度等值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42.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技术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技术,并且能够将本技术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43.实施例1:
44.图2是本实例中基于测井参数正演楔形模型的砂体厚度预测方法流程图。
45.如图2所示,以渤海a油田薄储层为例,采用本技术方法实现了砂体厚度预测,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46.1)根据a油田所有钻遇砂体的厚度分布,挑选出砂体1、砂体2、砂体3、砂体4、砂体5共五个典型砂体,以及五个分别钻遇上述砂体的典型井:井1、井2、井3、井4及井5。
47.2)根据井1-井5测井数据所反映的砂体1-砂体5的速度、密度参数,建立砂体1砂体5的速度、密度、纵波阻抗楔形模型,形成楔形模型库。
48.图3是井1反映的a油田砂体1内部速度、密度参数垂向的变化示意图。
49.以砂体1为例详细说明模型建立过程:
50.如图3所示,井1声波时差测井与密度测井曲线反映的砂体1内部速度、密度参数垂向的变化。图3中的纵坐标表示时间(ms),图3中的两个曲线分别是砂体1的速度曲线和密度曲线。
51.首先将井1反映的砂体1速度、密度参数值整段赋值给井点位置处的楔形模型,其它位置处的速度、密度参数由井点位置处的砂体1速度、密度参数按照楔状层位外推得到。
52.背景泥岩的速度、密度参数根据井1-井5多口井测井资料统计得到,泥岩速度为
2300m/s,泥岩密度为2.34g/cm3。
53.最终建立砂体1的速度、密度、纵波阻抗楔形模型,如图4、5和6所示。
54.图4是根据井1测井数据建立的砂体1的速度楔形模型示意图。
55.图5是根据井1测井数据建立的砂体1的密度楔形模型示意图。
56.图6是根据井1测井数据建立的砂体1的纵波阻抗楔形模型示意图。
57.3)利用属性优选方法筛选出对a油田典型砂体1-砂体5的砂体厚度最敏感的地震属性,为振幅-频率复合地震属性。
58.4)利用典型砂体1-砂体5的纵波阻抗楔形模型与从a油田实际地震资料中提取的地震子波通过褶积模型正演得到5个砂体对应的合成地震记录。
59.以砂体1为例,砂体1的合成地震记录如图7所示。
60.图7是利用楔形模型与实际提取地震子波建立的砂体1的合成地震记录示意图。
61.5)进一步从合成地震记录中提取敏感地震属性,建立由砂体1-砂体5共5个典型砂体的楔形模型得到的砂体厚度-敏感地震属性关系图版,如图8所示。
62.图8是利用5个典型砂体的楔形模型建立的敏感地震属性-砂体厚度关系图版示意图。如图8所示,横坐标是砂体厚度(米),纵坐标是敏感地震属性值。
63.6)提取a油田内其他各个砂体的敏感地震属性,利用上述砂体厚度-敏感地震属性关系图版来预测各个砂体的砂体厚度平面分布。
64.以砂体1为例,预测得到的砂体厚度等值线如图9所示。
65.图9是利用敏感地震属性-砂体厚度关系图版预测得到的砂体1的砂体厚度等值线图。
66.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