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储水池的制作方法

2022-09-02 18:40:1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雨水净化处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储水池。


背景技术:

2.现有的雨水净水储水系统通常是单独设置有两个池子,分为沉沙池和蓄水池,其中沉沙池用于沉沙处理,蓄水池用于净水储水,并且蓄水池内铺满水井。该设置方式整体结构分散,安装复杂,耗费建材多,成本高,并且蓄水的容积率低,蓄水量少,而且不便于进行清淤等操作。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储水池,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雨水净水储水系统存在的结构复杂、成本高、容积率低、不便清淤的问题。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储水池,包括:用于进行沉沙处理的分配池,分配池侧面设置有进水管和排泥管;滤水储水池,分配池与滤水储水池之间通过隔墙彼此分隔,且隔墙的上部开设有连通分配池和滤水储水池的进水口,隔墙的下部开设有连通分配池和滤水储水池的排泥口,滤水储水池内设置有多组井群,各井群间隔设置在滤水储水池内并通过地沟连通,滤水储水池的侧面设置有多个出水管,且各出水管分别能够按使用需求供出不同水质的水。
5.进一步地,进水口和排泥口均为多个,且沿隔墙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
6.进一步地,进水口和排泥口对应设置,每个进水口的下方均设置有一个排泥口。
7.进一步地,滤水储水池的池底面倾斜设置,且池底面沿靠近排泥口的方向向下倾斜。
8.进一步地,滤水储水池的池底面的坡度为1%至15%。
9.进一步地,每组井群包括中间井和多个围绕在中间井外侧的周围井,且周围井围绕中间井至少一圈,以形成蜂窝状井群。
10.进一步地,每组井群中的滤水井依次横向排列和纵向排列,以形成阵列式井群。
11.进一步地,所有组井群包括呈长条形的边缘井群,边缘井群位于滤水储水池的与分配池相对的一侧,且边缘井群的长度方向与隔墙的长度方向平行。
12.进一步地,井群占用滤水储水池的容积大于等于20%。
13.进一步地,储水池还包括泵体,泵体设置在出水管的入口端,并能够将井群中的水泵入出水管以向外供水。
14.进一步地,滤水储水池的底部设置有井室,至少一个泵体设置在井室内。
15.进一步地,所有出水管包括灌溉出水管、中水出水管中的至少一者。
16.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上述设置方式,其中,分配池与滤水储水池一体模块化设置,安装便捷,省建材,成本降低约一半。分配池与滤水储水池之间通过隔墙进行分离,从而形成两个独立的区域,隔墙上部开设的进水口使得分配池中沉淀后的上层清液通过进
水口流入到滤水储水池中,从而实现一次净水,流入滤水储水池中的水经过井群的二次净水,从而可以得到不同水质的水,配合设置的多个出水管即可将不同水质的水从不同的出水管流出,实现分质供水。而滤水储水池中的井群采用间隔设置的方式,即非铺满滤水储水池的设置方式,各井群之间通过地沟实现连通,从而扩大容积率,在不影响滤水效果的前提下减少井群的设置数量,并且井群之间形成的间隔布置陈列化,通道通畅,便于对滤水储水池进行清淤等清洁操作。并且水处理过程完全不耗电,可封闭运行确保安全。
附图说明
17.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8.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的储水池的平面图;
19.图2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二的储水池的平面图;
20.图3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三的储水池的平面图。
21.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22.10、分配池;11、进水管;12、排泥管;20、滤水储水池;30、隔墙;41、中间井群;411、中间井;412、周围井;42、边缘井群;50、地沟;60、出水管;70、泵体;80、井室;90、潜污泵;100、鸭嘴阀。
具体实施方式
23.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24.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技术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25.在本发明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26.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雨水净水储水系统存在的结构复杂、成本高、容积率低、不便清淤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储水池。
27.实施例一
28.如图1所示的一种储水池,包括用于进行沉沙处理的分配池10和滤水储水池20,分配池10侧面设置有进水管11和排泥管12;分配池10与滤水储水池20之间通过隔墙30彼此分隔,且隔墙30的上部开设有连通分配池10和滤水储水池20的进水口,隔墙30的下部开设有连通分配池10和滤水储水池20的排泥口,滤水储水池20内设置有多组井群,各井群间隔设置在滤水储水池20内并通过地沟50连通,滤水储水池20的侧面设置有多个出水管60,且各出水管60分别能够按使用需求供出不同水质的水。
29.本实施例通过上述设置方式,其中,分配池10与滤水储水池20一体模块化设置,安装便捷,省建材,成本降低约一半。分配池10与滤水储水池20之间通过隔墙30进行分离,从而形成两个独立的区域,隔墙30上部开设的进水口使得分配池10中沉淀后的上层清液通过
进水口流入到滤水储水池20中,从而实现一次净水,流入滤水储水池20中的水经过井群的二次净水,从而可以得到不同水质的水,配合设置的多个出水管60即可将不同水质的水从不同的出水管60流出,实现分质供水。而滤水储水池20中的井群采用间隔设置的方式,即非铺满滤水储水池20的设置方式,各井群之间通过地沟50实现连通,从而扩大容积率,在不影响滤水效果的前提下减少井群的设置数量,并且井群之间形成的间隔布置陈列化,通道通畅,便于对滤水储水池20进行清淤等清洁操作。并且水处理过程完全不耗电,可封闭运行确保安全。
30.可选地,储水池整体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毛石砌筑、硅砂砌体等型式。分配池10与滤水储水池20设置在一起,具体可以将二者并排相连设置,也可以将分配池10设置在滤水储水池20内。分配池10可以设置成一个大的池子,也可以在分配池10中设置挡墙,通过挡墙将分配池10分隔成几个独立的区域。
31.在本实施例中,进水口和排泥口均为多个,且沿隔墙30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并且优选地,进水口和排泥口对应设置,每个进水口的下方均设置有一个排泥口。这样,分配池10在进行沉沙处理的同时还具有分配作用,即分配池10内的不同位置的清液能够从而不同的进水口进入到滤水储水池20中,从而避免单个进口造成水体流动缓慢、流速不均等问题。同时多个排泥口也有利于滤水储水池20中沉淀下来的泥沙快速流动、集聚并进入到分配池10中,与分配池10中沉淀的泥沙一同通过排泥管12统一排出。当然,进水口和排泥口除了上述的设置方式外,也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其他布置方式,只要能够实现快速进水、快速排泥的效果即可。
32.在本实施例中,滤水储水池20的池底面倾斜设置,且池底面沿靠近排泥口的方向向下倾斜,这样,滤水储水池20底部沉积的泥沙即可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向排泥口运动,从而通过排泥口进入到分配池10通过排泥管12排出。本实施例在排泥管12上还设置有潜污泵90和鸭嘴阀100,用于提供动力和控制流向。
33.可选地,滤水储水池20的池底面的坡度为1%至15%。优选为1%。
34.在本实施例中,每个井群均由多个滤水井组成。井群分为两种,包括位于滤水储水池20中部的中间井群41和位于滤水储水池20边缘的边缘井群42,中间井群41位于边缘井群42和分配池10之间。对于中间井群41而言,每组井群的滤水井分为中间井411和多个围绕在中间井411外侧的周围井412,本实施例的中间井411和周围井412均呈正六边形,中间井411的周侧围绕六个周围井412,周围井412围绕中间井411一圈的设置方式,这样形成6 1形式的蜂窝状井群。对于边缘井群42而言,边缘井群42呈长条形,边缘井群42位于滤水储水池20的与分配池10相对的一侧,且边缘井群42的长度方向与隔墙30的长度方向平行,出水管60与边缘井群42连通,从而可以通过出水管60向外供水。
35.相应地,地沟50也设置有多条,通过横向延伸或者纵向延伸的方式将中间井群41之间、中间井群41与边缘井群42、边缘井群42之间连通起来,使得各井群之间连通形成一个整体。
36.可选地,井群中的滤水井的类型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本实施例采用硅砂井。
37.可选地,井群占用滤水储水池20的容积大于等于20%。优选为50%。
38.在本实施例中,储水池还包括泵体70,泵体70设置在出水管60的入口端,并能够将井群中的水泵入出水管60以向外供水,当需要供水时,只需要开启相应的泵体70即可将滤
水储水池20中的水供出。本实施例的泵体70为潜水泵,潜水泵采用变频调速技术供水,节省电能。
39.可选地,本实施例在滤水储水池20远离分配池10一侧的底部设置有井室80,至少一个泵体70设置在井室80内,井室80可以收集沉淀处理的雨水,供灌溉,绿化使用。
40.本实施例的出水管60,在进行分质供水时,可按用途分为不同的种类,例如:灌溉出水管、中水出水管等。不同种类的出水管60可以单独工作,也可联合工作,例如将所有出水管60打开用于将滤水储水池20进行放空。或者也可以单独设置放空管进行放空操作。
41.本实施例的储水池的实际使用过程如下:
42.降雨时,雨水先进入分配池10,上层清液溢流通过进水口进入滤水储水池20。降雨过程中,随着滤水储水池20内的水面逐渐升高,滤水井壁内的水面高于滤水储水池20内的水面,由于透水压力差产生,过滤过程自动进行,直到降雨完毕,滤水储水池20不再进水,过滤停止。
43.进入滤水储水池20的雨水,一部分直接经过滤处理得以净化,供中水使用;另部分雨水在静止过程中自然沉淀净化,可供灌溉、绿化使用,也可进一步过滤处理成优质中水。
44.用户用水时,潜水泵开启,从滤水井向外抽水,滤水井内的水位迅速降低,透水压力差即刻形成,过滤供水过程随即启动,整个取水过程操作简单,快捷方便。雨水的过滤处理过程,水从滤水井壁外透过滤水井壁;而向外供水时,滤水储水池20的水位降低,滤水井内存水参与反向供水,这样,双向供水,有利于维持滤水井井壁的良好过滤能力,并且转换灵活,节省能耗,运行平稳,减少排泥量。
45.实施例二
46.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中间井群41的布置方式不同。
47.本实施例的中间井群41中,周围井412围绕在中间井411外侧为不止一圈,例如附图2中所示的为周围井412围绕中间井411有两圈,从而形成18 1形式的蜂窝状井群。当然,也可以根据需要增加围绕更多的周围井412。
48.实施例三
49.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中间井群41的布置方式不同。
50.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中间井群41的各滤水井依次横向排列和纵向排列,从而形成阵列式井群。各中间井群41中,靠近边缘井群42的中间井群41除了通过地沟50与边缘井群42连通外,也可以直接通过滤水井与边缘井群42连通。
51.当然,除了本实施例所列出的上述三种布置方式外,中间井群41以及边缘井群42的布置排列方式也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其他方式。
52.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的多个指的是至少两个。
53.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54.1、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雨水净水储水系统存在的结构复杂、成本高、容积率低、不便清淤的问题;
55.2、一体模块化设置,安装便捷,省建材,成本降低约一半;
56.3、分质供水各取所需,双向供水,转换灵活,节省能耗,运行平稳,减少排泥量;
57.4、非铺满滤水储水池的设置方式,扩大容积率,在不影响滤水效果的前提下减少井群的设置数量;
58.5、井群之间形成的间隔布置陈列化,通道通畅,便于对滤水储水池进行清淤等清洁操作;
59.6、水处理过程完全不耗电,可封闭运行确保安全;
60.7、分配池具有分配作用,避免单个进口造成水体流动缓慢、流速不均等问题;
61.8、多个排泥口也有利于滤水储水池中沉淀下来的泥沙快速流动、集聚并进入到分配池中,与分配池中沉淀的泥沙一同通过排泥管统一排出;
62.9、取水过程操作简单,快捷方便。
63.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64.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65.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66.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