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民用建筑人防基坑围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8-31 20:24:0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民用建筑人防基坑围护装置。


背景技术:

2.建筑是指人工建筑而成的资产,属于固定资产范畴,包括房屋和构筑物两大类。房屋是指供人居住、工作、学习、生产、经营、娱乐、储藏物品以及进行其他社会活动的工程建筑。与建筑物有区别的是构筑物,构筑物指房屋以外的工程建筑,如围墙、道路、水坝、水井、隧道、水塔、桥梁和烟囱等。现有的围护装置通常采用支架与防护板进配合着丝杆和丝杆螺母进行安装,该方式占用空间较大,在运输中常用需要采用带有货箱的车辆进行运转,且传统的围护装置拆卸较为复杂,在拆卸后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不利于二次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3.(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民用建筑人防基坑围护装置,解决了现有的围护装置通常采用支架与防护板进配合着丝杆和丝杆螺母进行安装,该方式占用空间较大,在运输中常用需要采用带有货箱的车辆进行运转,且传统的围护装置拆卸较为复杂,在拆卸后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不利于二次使用的问题。
5.(二)技术方案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民用建筑人防基坑围护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的下表面通过销轴铰接有三个连接杆,三个连接杆的底端通过销轴与同一个第二支撑架的上表面铰接,所述第一支撑架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限位盒,所述限位盒的左侧面开设有导向槽,所述导向槽内卡接有传动块,所述限位盒的下表面设置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的顶端穿过限位盒与传动块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7.所述限位盒内设置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顶端和底端分别与传动块的上表面和限位盒内壁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伸缩杆的外表面套接有弹簧,位于中间连接杆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二连接块的上表面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块卡接在限位槽内。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的背面均开设有调节槽,所述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内均卡接有万向球,两个调节槽内均卡接有固定杆。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固定杆的左端通过轴承与万向球的外表面铰接,所述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的右侧面均设置有第一连接器。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固定杆的右端与第一连接器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所述调节槽的内壁经过打磨处理。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的左侧面均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支撑架的正面和背面均固定连接有三个组装器。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一支撑架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收卷盒,两个收卷盒内均设置有挡布,两个收卷盒的下表面均设置有卡扣,所述挡布的下表面与卡扣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一支撑架的正面开设有卡槽,两个卡扣的正面均固定连接有把手。
14.(三)有益效果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6.1、该民用建筑人防基坑围护装置,通过设置连接杆、限位盒、传动块和限位块,先将传动块向上板动,传动块在向上移动中带动限位块、伸缩杆和弹簧收缩,限位块向上移动到适当位置后与限位槽解除限制,随后将第一支撑架向下按压,在销轴的作用下带动连接杆,使得第一支撑架与第二支撑架贴合,将把手向下拉动,把手带动卡扣和挡布向下移动,到达适当位置后将卡扣卡入卡槽内,该方式替代了原先采用丝杆和丝杆螺母进行组装的方式,其收叠的方式较为方便,占用空间较小,通过折叠的方式便于小型车辆进行运输,且展开的操作方式较为方便,降低了对第一支撑架的损伤,便于技术人员二次使用。
17.2、该民用建筑人防基坑围护装置,通过设置万向球和第一连接器,在组装中通过将另一个第二连接器卡入第一连接器中,转动第一连接器进行连接,在转向中通过将第一连接器旋转向后板动,在万向球的作用下带动固定杆顺着调节槽滑动,到达适当位置后对另一个第二连接器进行组装,该方式可根据施工情况进行调节,且稳定性较高,安装连接的方式容易操作,在使用中为技术人员带来便捷的效果。
18.3、该民用建筑人防基坑围护装置,通过设置调节槽、连接杆和收卷盒,其调节槽具有限位的作用,调节槽的内壁经过打磨处理,使得固定杆在滑动中不易发生卡顿,保障了第一连接器的正常运转,其连接杆具有连接的作用,连接杆本身具有较高的硬度,在使用中不易发生变形或断裂,保障了第二支撑架和第一支撑架的正常使用,其收卷盒具有防护的作用,收卷盒的占用空间较小,收卷盒通过对挡布进行收放,有效的避免了挡布在非使用时受到损坏。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支撑架立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限位盒立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a处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23.图中:1第一支撑架、2第二支撑架、3连接杆、4限位盒、5导向槽、6传动块、7限位块、8伸缩杆、9弹簧、10第一连接块、11第二连接块、12限位槽、13调节槽、14万向球、15固定杆、16第一连接器、17第二连接器、18收卷盒、19挡布、20卡扣、21卡槽、22组装器、23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25.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民用建筑人防基坑围护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架1,第一支撑架1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二支撑架2,第一支撑架1的下表面通过
销轴铰接有三个连接杆3,通过设置连接杆3,其连接杆3具有连接的作用,连接杆3本身具有较高的硬度,在使用中不易发生变形或断裂,保障了第二支撑架2和第一支撑架1的正常使用,三个连接杆3的底端通过销轴与同一个第二支撑架2的上表面铰接,第一支撑架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限位盒4,限位盒4的左侧面开设有导向槽5,通过设置导向槽5,其导向槽5具有导向的作用,通过与限位块7和伸缩杆8的配合有效的避免了传动块6在上下移动中发生偏离或倾斜的情况,导向槽5内卡接有传动块6,限位盒4的下表面设置有限位块7,限位块7的顶端穿过限位盒4与传动块6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26.限位盒4内设置有伸缩杆8,伸缩杆8的顶端和底端分别与传动块6的上表面和限位盒4内壁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伸缩杆8的外表面套接有弹簧9,位于中间连接杆3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块10,第一连接块10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块11,第二连接块11的上表面开设有限位槽12,限位块7卡接在限位槽12内。
27.具体的,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支撑架1和第二支撑架2的背面均开设有调节槽13,通过设置调节槽13,其调节槽13具有限位的作用,调节槽13的内壁经过打磨处理,使得固定杆15在滑动中不易发生卡顿,保障了第一连接器16的正常运转,第一支撑架1和第二支撑架2内均卡接有万向球14,两个调节槽13内均卡接有固定杆15,固定杆15的左端通过轴承与万向球14的外表面铰接,第一支撑架1和第二支撑架2的右侧面均设置有第一连接器16,固定杆15的右端与第一连接器16的左侧面固定连接,调节槽13的内壁经过打磨处理。
28.具体的,如图1和图4所示,第一支撑架1和第二支撑架2的左侧面均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器17,第一支撑架1的正面和背面均固定连接有三个组装器22,通过设置组装器22,其组装器22在安装工作中起到连接的作用,通过组装器22增加了第二支撑架2的占地面积,使得本装置在安装后不易发生晃动,增加了稳定性,第一支撑架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收卷盒18,通过设置收卷盒18,其收卷盒18具有防护的作用,收卷盒18的占用空间较小,收卷盒18通过对挡布19进行收放,有效的避免了挡布19在非使用时受到损坏,两个收卷盒18内均设置有挡布19,两个收卷盒18的下表面均设置有卡扣20,挡布19的下表面与卡扣20的上表面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架1的正面开设有卡槽21,两个卡扣20的正面均固定连接有把手23。
29.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
30.当需要对本装置进行收叠时,先将传动块6向上板动,传动块6通导向槽5向上移动,传动块6在向上移动中带动限位块7,同时推动伸缩杆8和弹簧9收缩,限位块7向上移动到适当位置后与第二连接块11上方开设的限位槽12解除限制,随后将第一支撑架1向下按压,在销轴的作用下带动连接杆3,使得第一支撑架1与第二支撑架2贴合,松开传动块6后在伸缩杆8的弹力作用下推动传动块6复原,使用中通过组装器22对第二支撑架2进行安装,将把手23向下拉动,把手23带动卡扣20和挡布19向下移动,到达适当位置后将卡扣20卡入卡槽21内,在组装中通过将另一个第二连接器17卡入第一连接器16中,转动第一连接器16进行连接,在转向中通过将第一连接器16旋转向后板动,在万向球14的作用下带动固定杆15顺着调节槽13滑动,到达适当位置后对另一个第二连接器17进行组装。
3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
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2.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