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包装箱的制作方法

2022-08-28 00:26:3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属于包装箱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包装箱。


背景技术:

2.对于各类仪器产品,特别是对需要携带或运输的中大型仪器而言,其包装箱需要有防止碰撞的功能,但同时也应当便于从包装箱中取放仪器。使用常见的封口式包装箱时,如果保证包装箱内部结构防碰撞,则将不便于取放;如果可以随意取放,则仪器可能被碰撞损坏。使用常见的盖合式包装箱时,如果内部密封,还可能因包装箱内部气压减小而导致盖子难以打开。此外,一般的包装箱还存在过于厚重、占用空间、不便携带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或不足,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包装箱。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5.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包装箱,至少包括:底箱、盖箱、第一内胆、第二内胆、手柄和通气孔;所述第一内胆设置于所述底箱内,所述第二内胆设置于所述盖箱内,所述盖箱与所述底箱连接,所述第一内胆与所述第二内胆相对设置并形成一待包装物容纳腔;所述手柄设置于所述底箱上;所述通气孔设置于所述手柄上,所述通气孔将所述待包装物容纳腔与包装箱的外部导通。
6.进一步地,上述的包装箱,其中,所述底箱的周向上设有凸起部,所述盖箱设有与所述凸起部对应的凹槽部,所述凸起部与所述凹槽部相连,使得所述底箱与所述盖箱相连。
7.进一步地,上述的包装箱,其中,所述第一内胆包括:设置于所述底箱内的底板和围板;所述围板设置于所述底板上;所述底板的中心立边部与所述底箱形成第一配件容纳腔;所述围板的周侧立边部与所述底板形成位于所述底箱内的待包装物容纳腔。
8.进一步地,上述的包装箱,其中,所述中心立边部的相对侧设有配件取放部,所述配件取放部与所述第一配件容纳腔导通设置。
9.进一步地,上述的包装箱,其中,所述周侧立边部的相对侧设有待包装物取放部,所述待包装物取放部与所述待包装物容纳腔导通设置。
10.进一步地,上述的包装箱,其中,所述围板上还设有单侧立边部,所述单侧立边部与所述底板和所述底箱形成第二配件容纳腔。
11.进一步地,上述的包装箱,其中,所述底板还设有用于设置所述手柄的避空部。
12.进一步地,上述的包装箱,其中,所述围板部分覆盖所述避空部。
13.进一步地,上述的包装箱,其中,所述底箱上设有翻边套件,所述翻边套件与所述手柄对应设置。
14.进一步地,上述的包装箱,其中,所述底箱和所述盖箱外设有魔术带。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6.在本技术中,盖箱与底箱连接,底箱内设置有第一内胆,盖箱内设置有第二内胆,
第一内胆与第二内胆相对设置并形成一待包装物容纳腔,保护待包装物在运输或搬运过程中不被碰撞损坏;在底箱的对称侧平行设置带有通气孔的手柄,该通气孔能够将待包装物容纳腔与包装箱的外部导通,从而使包装箱内的气压与包装箱外的气压保持一致,避免包装箱难以打开的现象发生。本技术包装箱的手柄采用内陷式的,在便于搬运的同时,还有利于提升空间利用率。
附图说明
17.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18.图1:本技术一实施例包装箱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盖箱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底箱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如图3所示结构的俯视图;
22.图中:底箱1、凸起部11、盖箱2、凹槽部21、第一内胆3、底板31、中心立边部311、配件取放部3111、避空部312、围板32、周侧立边部321、待包装物取放部3211、单侧立边部322、第二内胆4、手柄5、通气孔51、翻边套件52、待包装物容纳腔6、第一配件容纳腔7及第二配件容纳腔8。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4.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一种包装箱,至少包括:底箱1、盖箱2、第一内胆3、第二内胆4、手柄5和通气孔51;所述第一内胆3设置于所述底箱1内,所述第二内胆4设置于所述盖箱2内,所述盖箱2与所述底箱1连接,所述第一内胆3与所述第二内胆4相对设置并形成一待包装物容纳腔6;所述手柄5设置于所述底箱1上;所述通气孔51设置于所述手柄5上,所述通气孔51将所述待包装物容纳腔6与包装箱的外部导通。
25.在本实施例中,盖箱2与底箱1连接,底箱1内设置有第一内胆3,盖箱2内设置有第二内胆4,第一内胆3与第二内胆4相对设置并形成一待包装物容纳腔6,保护待包装物在运输或搬运过程中不被碰撞损坏;在底箱1的对称侧平行设置带有通气孔51的手柄5,该通气孔51能够将待包装物容纳腔6与包装箱的外部导通,从而使包装箱内的气压与包装箱外的气压保持一致,避免包装箱难以打开的现象发生。本实施例包装箱的手柄5采用内陷式的,在便于搬运的同时,还有利于提升空间利用率。
26.具体地,所述底箱1的周向上设有凸起部11,所述盖箱2设有与所述凸起部11对应的凹槽部21,所述凸起部11与所述凹槽部21相连,使得所述底箱1与所述盖箱2相连。通过上述设置,一方面使底箱1和盖箱2连接紧密,另一方面还有助于底箱1与盖箱2快速定位盖合。
27.如图4所示,具体地,所述第一内胆3包括:设置于所述底箱1内的底板31和围板32;所述围板32设置于所述底板31上;所述底板31的中心立边部311与所述底箱1形成第一配件
容纳腔7;所述围板32的周侧立边部321与所述底板31形成位于所述底箱1内的待包装物容纳腔6。
28.在本实施例中,将底板31设置于底箱1底部,底板31的中心立边部311与底箱1的内壁形成了第一配件容纳腔7,可以为待包装物的配件提供容纳空间;将围板32设置于底板31上且环绕底箱1内壁设置,围板32的周侧立边部321与底板31形成了位于底箱1内的待包装物容纳腔6。通过上述设置,使待包装物及其配件平稳设置于底箱1内,避免搬运中晃动产生的磕碰现象。
29.具体地,所述中心立边部311的相对侧设有配件取放部3111,所述配件取放部3111与所述第一配件容纳腔7导通设置,以便于配件取放。
30.可选地,所述配件取放部3111包括但不限于弧形结构。
31.在本实施例中,配件取放部3111采用弧形结构,便于使用者拿取配件,避免被料材划伤。
32.具体地,所述周侧立边部321的形状与待包装物的外形相匹配。
33.具体地,所述第一配件容纳腔7与所述待包装物容纳腔6导通设置,在保证待包装物与其配件位置不会相互干扰的情况下,减少物料,有利于减轻自重。
34.具体地,所述周侧立边部321的相对侧设有待包装物取放部3211,所述待包装物取放部3211与所述待包装物容纳腔6导通设置,以便于待包装物取放。
35.可选地,所述围板32上还设有单侧立边部322,所述单侧立边部322与所述底板31和所述底箱1形成第二配件容纳腔8。
36.可选地,所述第二配件容纳腔8能够容纳说明书或票据等。
37.具体地,所述底板31还设有用于设置所述手柄5的避空部312,该避空部312能够为用户提供足够的手持空间,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38.可选地,所述围板32部分覆盖所述避空部312,通过上述设置,将通气孔51设置于没有被围板32覆盖的避空部312,从而保障待包装物容纳腔6与包装箱外部大气的导通。
39.可选地,所述围板32上设有通气孔51,以进一步确保待包装物容纳腔6与包装箱外部大气导通。
40.具体地,所述底箱1上设有翻边套件52,所述翻边套件52与所述手柄5对应设置。通过设置翻边套件52,能够保护使用者不被包装箱物料的毛边划伤,提升用户的使用安全。
41.可选地,所述底箱1和所述盖箱2外设有魔术带,以防止包装箱意外松散,也为使用者提供提领的携带方式。
42.可选地,所述待包装物包括但不限于仪器。
43.在本技术中,盖箱2与底箱1连接,底箱1内设置有第一内胆3,盖箱2内设置有第二内胆4,第一内胆3与第二内胆4相对设置并形成一待包装物容纳腔6,保护待包装物在运输或搬运过程中不被碰撞损坏;在底箱1的对称侧平行设置带有通气孔51的手柄5,该通气孔51能够将待包装物容纳腔6与包装箱的外部导通,从而使包装箱内的气压与包装箱外的气压保持一致,避免包装箱难以打开的现象发生。本技术包装箱的手柄5采用内陷式的,在便于搬运的同时,还有利于提升空间利用率。
4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
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45.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46.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47.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定,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