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高楼层平台的高速重载设备抗振动处理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8-27 01:03:1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聚酯酯化蒸汽余热利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高楼层平台的高速重载设备抗振动处理结构。


背景技术:

2.聚酯合成工艺中,在酯化阶段会产生温度低于150℃、压力在0.2mpa以下的酯化蒸汽,这部分蒸汽携带着大量的低品位热量;目前,这部分蒸汽采用空冷器降温,凝结成水后回反应釜循环利用,蒸汽的热量通过空冷器散入大气未加以利用。或者利用这部分低压饱和蒸汽的余热,采用orc机组进行发电。
3.采用空冷器降温,不仅不能回收成本,还要投入冷却设备的公用工程消耗,造成了极大的能量浪费。
4.orc项目目前虽然能回收部分能量,但效率普遍低下,机组维护费用高,工质泄漏风险过大,对于大流量装置,存在多台设备并联运行不稳定等问题。
5.因此,相关技术中出现了用于超低温低压酯化蒸汽用的蒸汽透平(汽轮机),这类酯化蒸汽的蒸汽透平不仅可实现酯化蒸汽的余热回收,而且回收效率较orc机组更高;这类蒸汽透平的安装位置通常就近于酯化蒸汽的排放口,而部分酯化蒸汽的排放高度在30米左右,倘若用管道将酯化蒸汽向下引至地面,会导致蒸汽能量的损失,则达不到余热回收的目的。
6.而蒸汽透平在运作的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晃动,该晃动在地面附近的影响不大,但如果是在30米左右的高层结构上,该晃动极易造成安全事故。
7.因此,针对如何在高楼层平台上搭建用于超低温低压酯化蒸汽用的蒸汽透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8.为了降低高楼层蒸汽透平对楼层的振动影响,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高楼层平台的高速重载设备抗振动处理结构。
9.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高楼层平台的高速重载设备抗振动处理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10.一种用于高楼层平台的高速重载设备抗振动处理结构,包括抗振底座,抗振底座的上表面为用于安装重载设备的安装面,抗振底座的下表面为减振面,减振面上安装有若干个主隔振器且若干个主隔振器布置于减振面的外缘一周。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抗振底座将重载设备与楼板隔开,再通过抗振底座下方的一圈主隔振器,可大幅降低传导至楼板的振动力,从而为高楼层安装高速重载设备提供了可能;其中主隔振器沿减振面外缘一周排布的目的是,尽可能大的扩散减振点间距,提高减振效率。
12.优选的,所述安装面上安装有排汽管减振组件,排汽管减振组件包括固定于安装
面的第一支架、安装于第一支架上的次隔振器以及安装于次隔振器上端并用于承托排汽管道的支承架。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方案中的高速重载设备为蒸汽透平,蒸汽透平的其中一个振动明显的位置在于排汽管道处,运作过程中,排出的蒸汽会对排汽管道造成较大作用力,而不一定恒定的作用力将造成管道的振动;因此本方案着重在排汽管道处也加设排汽管减振组件,以较低向下传递至减振底座的振动力。
14.优选的,所述次隔振器上端与支承架之间连接有聚四氟乙烯板。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聚四氟乙烯板具有很好的耐磨性,可作为振动较为剧烈的排汽管道附近节点处的贴面,可降低该节点的松动。
16.优选的,所述安装面上安装有进汽管减振组件,进汽管减振组件包括安装于安装面的土建支墩、连接于土建支墩上的管夹滑动支座。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了方便控制进汽流量,则通常会设有多根分流管以将大排量的进汽分流至小管径的分流管内,且在每根分流管上均安装上阀体,从而实现便于控制进汽流量;而进汽管由于管径较小,则可采用减振效果稍弱、但约束效果较好的滑动支座实现减振兼定位;滑动支座允许管道沿其轴向偏动,但可限制管道沿其径向偏动。
18.优选的,所述减振底座上安装有若干根竖直设置的减振锚杆,减振锚杆的两端分别贯穿出安装面和减振面,减振锚杆的上端用于连接高速重载设备。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将高速重载设备牢牢的定位在减振底座上,以将设备产生的晃动及时有效的传递至减振底座以及主隔振器处进行消化,从而提高设备运动的稳定性。
20.优选的,所述减振锚杆的杆壁与减振底座之间设有弹性填充层。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高速重载设备沿横向的振动分力会带动减振锚杆发生弯曲,倘若减振锚杆的四周毫无容错余量,则减振锚杆易断裂、损坏,因此本方案中的上述设置,可给与减振锚杆一定的弯折余量空间,同时还能依靠弹性复位减振锚杆。
22.优选的,所述减振锚杆外周套有支撑套且支撑套固定于安装面,支撑套的上端用于支撑高速重载设备。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套可将高速重载设备与安装面隔开一定间距以方便减振锚杆的安装,另外支撑套可保护在减振锚杆的四周,提高减振锚杆的寿命。
24.优选的,所述主隔振器设有两组且每组主隔振器包括至少三个主隔振器,并沿直线排布,两组主隔振器平行设置。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减振底座上的振动力较为均匀的分散到楼板。
26.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用于高楼层平台的高速重载设备抗振动处理结构有益技术效果:
27.1.本方案通过抗振底座将重载设备与楼板隔开,再通过抗振底座下方的一圈主隔振器,可大幅降低传导至楼板的振动力,从而为高楼层安装高速重载设备提供了可能;其中主隔振器沿减振面外缘一周排布的目的是,尽可能大的扩散减振点间距,提高减振效率;
28.2.本方案中的减振锚杆可将高速重载设备牢牢的定位在减振底座上,以将设备产生的晃动及时有效的传递至减振底座以及主隔振器处进行消化,从而提高设备运动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29.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0.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排汽管道结构处的示意图;
31.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排汽管道结构处的另一视角示意图;
32.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进汽管道结构处的示意图;
33.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进汽管道结构处的另一视角示意图。
34.附图标记说明:1、抗振底座;11、安装面;12、减振面;13、主隔振器;2、高速重载设备;3、减振锚杆;31、锚板;32、支撑套;33、弹性填充层;4、排汽管减振组件;41、第一支架;42、次隔振器;43、支承架;5、聚四氟乙烯板;6、进汽管减振组件;61、土建支墩;62、管夹滑动支座;63、连架;64、上弧形夹瓣;65、下弧形夹瓣;66、锁紧螺栓;7、排汽管道;8、进汽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35.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6.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用于高楼层平台的高速重载设备抗振动处理结构。
37.参考图1,抗振动处理结构包括抗振底座1,抗振底座1的上表面为用于安装重载设备的安装面11,抗振底座1的下表面为减振面12,减振面12上安装有若干个主隔振器13,且若干个主隔振器13布置于减振面12的外缘一周;若干个主隔振器13分为两组,且每组主隔振器13包括五个主隔振器13,并沿直线排布,两组主隔振器13平行设置。
38.其中值得说明的是,主隔振器13为弹簧隔振器;安装面11为阶梯面,因为整个高速重载设备2的各个组成模块的安装高度不一,因此阶梯状的安装面11主要用于适配不同组成模块的安装高度,而本实施例中的高速重载设备2即为用于处理酯化蒸汽的蒸汽透平。
39.本实施例中,通过上述减振底座,可将重载设备与楼板隔开,再通过抗振底座1下方的一圈主隔振器13,可大幅降低传导至楼板的振动力,另外,由于主隔振器13沿减振面12外缘一周排布,则看尽可能大的扩散减振点间距,提高减振效率。
40.减振底座上安装有若干根竖直设置的减振锚杆3,减振锚杆3的两端分别贯穿出安装面11和减振面12,减振锚杆3的下端固定连接有锚板31,且锚板31贴合于减振面12;减振锚杆3的上端用于连接高速重载设备2,减振锚杆3的上端外周固定套有支撑套32,且支撑套32固定于安装面11,支撑套32的上端用于支撑高速重载设备2。减振锚杆3的杆壁与减振底座之间留有间隙,且该间隙内填充有弹性填充层33,弹性填充层33可选为橡胶材料;但减振锚杆3因高速重载设备2的振动而发生弯曲时,弹性填充层33可允许减振锚杆3变形,同时可辅助减振锚杆3复位呈竖直状态。
41.参考图2和图3,安装面11上安装有排汽管减振组件4,排汽管减振组件4包括固定于安装面11的第一支架41、安装于第一支架41上的次隔振器42以及安装于次隔振器42上端并用于承托排汽管道7的支承架43;第一支架41采用型钢焊接而成,次隔振器42也可选为弹簧隔振器,且设有两个,分别设于排汽管的两侧;次隔振器42上端与支承架43之间连接有聚四氟乙烯板5,聚四氟乙烯板5具有很好的耐磨性,可作为振动较为剧烈的排汽管道7附近节点处的贴面,可降低该节点的松动;支承架43上端面呈弧形,正好适配排汽管道7的外壁,从而实现稳定承托。
42.参考图4和图5,安装面11上安装有进汽管减振组件6,进汽管减振组件6包括安装
于安装面11的土建支墩61、连接于土建支墩61上的管夹滑动支座62,土建支墩61与管夹滑动支座62之间也连接有聚四氟乙烯板5,该聚四氟乙烯板5也同样作为振动较为剧烈的进汽管道8附近节点处的贴面,可降低该节点的松动。管夹滑动支座62包括连架63、固定于连架63的下弧形夹瓣65、位于下弧形夹瓣65上方的下弧形夹瓣65以及用于锁紧上弧形夹瓣64和下弧形夹瓣65的锁紧螺栓66;进汽管道8可限位在上弧形夹瓣64和下弧形夹瓣65之间,而不能沿管道径向移动。
43.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首先通过抗振底座1将重载设备与楼板隔开,再通过抗振底座1下方的一圈主隔振器13,可大幅降低传导至楼板的振动力,从而为高楼层安装高速重载设备2提供了可能;另外通过减振锚杆3,可将高速重载设备2牢牢的定位在减振底座上,以将设备产生的晃动及时有效的传递至减振底座以及主隔振器13处进行消化,从而提高设备运动的稳定性;以及还对某些振动较为强烈的节点进行单独减振处理。
44.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