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提高预埋准确度的套管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8-25 00:31:1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施工安装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提高预埋准确度的套管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2.在建筑施工中,目前正流行悬挂脚手架。悬挂脚手架主要构件由拉杆与型钢组成。拉杆与型钢采用穿梁、穿墙螺栓与梁墙连接固定。穿梁、穿墙螺栓需要周转、重复利用,为此在浇筑梁、墙前要预埋套管。目前常用套管有钢套管和pvc套管。
3.现有的一些脚手架安装时定位精度难控制,悬挑脚手架的型钢根部预留2个等间距的螺栓孔,梁、墙混凝土浇筑前必须预埋两个相应的等间距的套管。且很难防止移位,浇筑混凝土时,由于对混凝土倾倒与振捣,预埋套管(绑扎和焊接)都会有一定移动,且很难检查与纠正,因为预埋在混凝土中,浇筑混凝土时很难发现,发现也无纠正措施。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提高预埋准确度的套管安装结构,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所提到的对混凝土倾倒与振捣导致预埋套管发生移动的问题。
5.为此,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提高预埋准确度的套管安装结构,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墙体模板、固定在一个墙体模板上的前固定板、固定在另一个墙体模板上的后固定板以及支撑框架,墙体模板上开有供套管穿过的第一通孔,支撑框架包括若干连接固定在前固定板、后固定板之间的加强杆,还包括沿支撑框架上下成对分布的安装单元,安装单元包括与加强杆螺纹连接的调节螺栓、转动设置在调节螺栓头部的弧形夹板,若干弧形夹板形成供套管穿过的通道,该通道与第一通孔对齐,前固定板、后固定板上对应设有与第一通孔对齐的第二通孔。
7.在可能的一个设计中,所述支撑框架呈锥形且前窄后宽。
8.在可能的一个设计中,所述前固定板、后固定板均呈圆形且前固定板尺寸小于后固定板。
9.在可能的一个设计中,所述调节螺栓包括依次设置的旋拧头部、螺纹段以及t型卡头,弧形夹板背面设有卡槽,所述t型卡头转动设置于卡槽内。
10.在可能的一个设计中,其中一个墙体模板上开有供前固定板嵌入的第一凹槽,另一个墙体模板上开有供后固定板嵌入的第二凹槽,前固定板、后固定板与墙体模板之间均通过土工钉固定。
11.在可能的一个设计中,所述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内均设有扇形凸起,前固定板、后固定板上对应设有扇形缺口。
12.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提高预埋准确度的套管安装结构,墙体模板间隔设置用于
形成浇筑空间并且为前固定板、后固定板以及套管的安装固定提供支撑,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的设置则是方便套管的穿过,同时支撑框架的设置不仅能够形成安装单元的安装基础,还能够在后续的混凝土浇筑、搅拌过程中,减小混凝土对套管的冲击,保证套管的稳定性,而安装单元的设置通过调节螺栓既能够实现弧形夹板与加强杆的安装固定,同时又能够通过旋动调节螺栓实现弧形夹板的高度调节,成对设置的弧形夹板构成了供套管穿过的通道,该通道能够对套管进行多点夹持固定、支撑并且也能够减小混凝土对套管的冲击,也大大提升了套管安装精度。
14.本实用新型利用安装单元、支撑框架的配合实现了整个安装结构的灵活性、可适应性,解决了对混凝土倾倒与振捣导致预埋套管发生移动的问题,大大提高了预埋套管的稳定性、安装精度。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6.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提高预埋准确度的套管安装结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示出了图1中前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示出了图1中弧形夹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2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
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21.图中标号说明:墙体模板1、后固定板2、螺纹段3、弧形夹板4、加强杆5、旋拧头部6、第一通孔7、连接孔8、土工钉9、扇形缺口10、第二通孔11卡槽12、t型卡头13。
22.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提高预埋准确度的套管安装结构,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墙体模板1、固定在一个墙体模板1上的前固定板、固定在另一个墙体模板1上的后固定板2以及支撑框架,墙体模板1上开有供套管穿过的第一通孔7,支撑框架包括若干连接固定在前固定板、后固定板2之间的加强杆5,加强杆5可以选用钢管制成,前固定板、后固定板2上均设有用于插接加强杆5的连接孔8,加强杆5与前固定板、后固定板2之间均为插接后焊接固定,还包括沿支撑框架上下成对分布的安装单元,安装单元包括与加强杆5螺纹连接的调节螺栓、转动设置在调节螺栓头部的弧形夹板4,若干弧形夹板4形成供套管穿过的通道,该通道与第一通孔7对齐,前固定板、后固定板2上对应设有与第一通孔7对齐的第二通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提高预埋准确度的套管安装结构,墙体模板1间隔设置用于形成浇筑空间并且为前固定板、后固定板2以及套管的安装固定提供支撑,第一通孔7、第二通孔的设置则是方便套管的穿过,同时支撑框架的设置不仅能够形成安装单元的安装基础,还能够在后续的混凝土浇筑、搅拌过程中,减小混凝土对套管的冲击,保证套管的稳定性,而安装单元的设置通过调节螺栓既能够实现弧形夹板4与加强杆5的安装固定,同时又能够通过旋动调节螺栓实现弧形夹板4的高度调节,成对设置的弧形夹板4构成了供套管穿过的通道,该通道能够对套管进行多点夹持固定、支撑并且也能够减小混凝土对套管的冲击,也大大提升了套管安装精度。
23.优选的,所述支撑框架呈锥形且前窄后宽,这样的结构设置利于增大支撑框架对外界负载的导向及分解作用,同时又能够有较好的对中性,本身也是一种防反性设计,提高安装效率。
24.优选的,所述前固定板、后固定板2均呈圆形且前固定板尺寸小于后固定板2,圆形结构的前固定板、后固定板2更加容易加工而且前固定板尺寸小于后固定板2也利于匹配前窄后宽的支撑框架结构设计。
25.优选的,所述调节螺栓包括依次设置的旋拧头部6、螺纹段3以及t型卡头13,弧形夹板4背面设有卡槽,所述t型卡头13转动设置于卡槽内,调节螺栓的旋拧头部6方便操作人员进行调节弧形夹板4的高度,而t型卡头13的设置则是利于实现调节螺栓带动弧形夹板4,而弧形夹板4在调节螺栓被旋动时无需跟随转动,从而确保了弧形夹板4能够保持设定的方向。
26.优选的,其中一个墙体模板1上开有供前固定板嵌入的第一凹槽,另一个墙体模板1上开有供后固定板2嵌入的第二凹槽,前固定板、后固定板2与墙体模板1之间均通过土工钉9固定,通过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分别实现前固定板、后固定板2与墙体模板1的定位以及连接固定,同时再利用土工钉9进行进一步固定,大大提升了整个安装结构的连接稳定性以及精确性。
27.优选的,所述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内均设有扇形凸起,前固定板、后固定板2上对应设有扇形缺口10,通过扇形凸起与扇形缺口10的配合实现了前固定板、后固定板2与墙体模板1的精确定位并提高了连接强度,同时又能够避免前固定板、后固定板2发生扭动。
28.本实用新型利用安装单元、支撑框架的配合实现了整个安装结构的灵活性、可适应性,解决了对混凝土倾倒与振捣导致预埋套管发生移动的问题,大大提高了预埋套管的稳定性、安装精度。
29.尽管为使解释简单化将上述方法图示并描述为一系列动作,但是应理解并领会,这些方法不受动作的次序所限,因为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一些动作可按不同次序发生和/或与来自本文中图示和描述或本文中未图示和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动作并发地发生。
3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