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中冷器总成的制作方法

2022-08-24 21:05:5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中冷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中冷器总成。


背景技术:

2.发动机排出的废气的温度非常高,通过增压器的热传导会提高进气的温度。而且,空气在被压缩的过程中密度会升高,这必然也会导致空气温度的升高,从而降低发动机的充气效率。如果想要进一步提高充气效率,就要降低进气温度。有数据表明,在相同的空燃比条件下,增压空气的温度每下降10℃,发动机功率就能提高3%~5%。另外,如果未经冷却的增压空气进入燃烧室,除了会影响发动机的充气效率外,还很容易导致发动机燃烧温度过高,造成爆震等故障,而且会增加发动机废气中的nox的含量,造成空气污染。因此,为了解决增压后的空气升温造成的不利影响,需要加装中冷器来降低进气温度。
3.现有技术中,中冷器总成主要由中冷器主体(由主片、散热管、散热带等构成)和两个气室组成,传统的气室结构会使其局部产生较大的气流阻力,影响中冷器散热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中冷器总成其进气的均匀性好,冷却效率高。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6.中冷器总成,包括:中冷器主体,所述中冷器主体上固定连接有气室端盖和水室端盖,其特征在于,
7.所述气室端盖包括一体设置的端盖主体部和进气管,所述端盖主体部的底部边缘设为端盖连接部,所述端盖主体部的中部设置有凸起的管状凸起部,所述进气管设有进气口端和连接端,所述管状凸起部沿其轴向延伸至所述进气管的所述连接端,
8.所述端盖主体部内部设置有导流结构和扰流结构,所述导流结构靠近所述进气管的所述连接端且将所述端盖主体部的内腔分为相连通的第一通气腔和第二通气腔,所述第一通气腔位于靠近所述进气口端的一侧,所述第二通气腔位于远离所述进气口端的一侧,所述扰流结构分布于所述第二通气腔内且将所述第二通气腔分为相连通的多个通气区。
9.优选的,所述导流结构设置为导流肋板。
10.优选的,所述端盖连接部沿方形框设置,所述导流肋板的两端连接端盖连接部的其中两个长边,所述导流肋板在高度方向上从所述端盖连接部向上延伸至靠近所述进气管的连接端。
11.优选的,所述扰流结构设置为多根间隔设置的圆柱状扰流杆,多根所述圆柱状扰流杆与所述管状凸起部的顶部留有距离。
12.优选的,多根所述圆柱状扰流杆位于所述管状凸起部内部。
13.优选的,每根所述圆柱状扰流杆与所述管状凸起部的轴线呈角度设置,所述圆柱状扰流杆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管状凸起部的内壁。
14.优选的,多根所述圆柱状扰流杆平行设置在管状凸起部内部。
15.优选的,所述气室端盖与所述中冷器主体焊接固定。
16.优选的,所述水室端盖包括分别设置于冷器主体两侧的第一水室端盖和第二水室端盖,所述第一水室端盖和所述第二水室端盖分别与所述中冷器主体焊接固定。
17.优选的,所述气室端盖与所述中冷器主体焊接固定,所述水室端盖包括分别设置于冷器主体两侧的第一水室端盖和第二水室端盖,所述第一水室端盖和所述第二水室端盖分别与所述中冷器主体焊接固定。
1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9.本实用新型的中冷器总成,中冷器主体上固定连接有气室端盖和水室端盖,
20.端盖主体部内部设置有导流结构和扰流结构,导流结构靠近进气管的连接端且将端盖主体部的内腔分为相连通的第一通气腔和第二通气腔,第一通气腔位于靠近进气口端的一侧,第二通气腔位于远离进气口端的一侧,扰流结构分布于第二通气腔内且将所述第二通气腔分为相连通的多个通气区。中冷器总成工作时,从进气管进入的气体经过连接端进入端盖主体部的内腔时,被导流肋板引导分为两股气体,分别进入了第一通气腔和第二通气腔,随后进入第二通气腔的气体被多个圆柱状扰流杆分配为多股气体,分别进入了多个通气区,从而增加了中冷器总成气室端盖处进气的均匀性,提高了中冷器总成冷却效率。
21.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中冷器总成其气室端盖和水室端盖分别与中冷器主体通过焊接方式集成,比传统的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减少了零部件数量和并且提高了装配效率。
附图说明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冷器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图1中气室端盖的结构示意图一(从端盖底部的连接部向端盖顶部方向看);
24.图3是图1中气室端盖的结构示意图二(从端盖顶部方向看);
25.图4是图1中气室端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26.图5是图1中气室端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27.图中:1、中冷器主体;2、气室端盖;201、端盖主体部;2011、端盖连接部;2012、管状凸起部;202、进气管;202a、进气口端;202b、连接端;3、导流结构;4、扰流结构;401、圆柱状扰流杆;d1、第一通气腔;d2、第二通气腔;d
x
、通气区;202a、进气口端;202b、连接端;5、水室端盖;51、第一水室端盖;52、第二水室端盖。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以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方案及功效,但并非作为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29.如图1所示的中冷器总成,中冷器主体1上固定连接有气室端盖2和水室端盖5,所述气室端盖2包括一体设置的端盖主体部201和进气管202,所述端盖主体部201的底部边缘设为端盖连接部2011,如图3所示,端盖主体部201 的中部设置有凸起的管状凸起部2012,所述进气管202设有进气口端202a和连接端202b,所述管状凸起部2012沿其轴向延伸至所述进气管202的所述连接端202b,所述端盖主体部201内部设置有导流结构3和扰流结构4,
所述导流结构3靠近所述进气管202的所述连接端202b且将所述端盖主体部201的内腔分为相连通的第一通气腔d1和第二通气腔d2,所述第一通气腔d1位于靠近进气口端202a的一侧,第二通气腔d2位于远离进气口端202a的一侧,扰流结构 4分布于第二通气腔d2内且将所述第二通气腔d2分为相连通的多个通气区d
x

30.如图2所示,端盖连接部2011沿方形框设置,导流结构3设置为导流肋板,如图2、图4和图5所示,导流肋板的两端连接端盖连接部的其中两个长边,导流肋板在高度方向(高度方向是指从气室端盖的底部到顶部方向)上从端盖连接部向上延伸至靠近进气管202的连接端202b。
31.扰流结构4包括多根间隔设置的圆柱状扰流杆401,多根圆柱状扰流杆401 与管状凸起部2012的顶部留有距离。多根圆柱状扰流杆401位于管状凸起部 2012内部。
32.本实施例中扰流结构4包括三根间隔设置的圆柱状扰流杆401,扰流结构4 也可以设置为两根或者多于三根。多根所述圆柱状扰流杆平行设置在管状凸起部2012内部。
33.从进气管202进入的气体经过连接端202b进入端盖主体部201的内腔时,被导流肋板引导分为两股气体,分别进入了第一通气腔d1和第二通气腔d2,随后进入第二通气腔d2的气体被圆柱状扰流杆401分配为多股气体,分别进入了多个通气区d
x
。增加了中冷器总成气室端盖处进气的均匀性,提高了中冷器总成冷却效率。
34.每根圆柱状扰流杆401与管状凸起部2012的轴线呈角度设置,圆柱状扰流杆401的两端分别连接管状凸起部2012的内壁。
35.由于圆柱状扰流杆401与管状凸起部2012的顶部留有距离,保证了气流可从气室端盖的顶部较为顺畅的流向底部,且由于圆柱状扰流杆平行设置在管状凸起部2012内部,相邻之间留有足够的间距,使得阻力间小便于气流流通。
36.气室端盖2与中冷器主体1焊接固定,水室端盖5包括分别设置于冷器主体两侧的第一水室端盖51和第二水室端盖52,第一水室端盖51和第二水室端盖52分别与中冷器主体1焊接固定。
37.另外,上述的导流肋板和多根圆柱状扰流杆401的设置可起到加强端盖强度作用。
38.本实用新型的中冷器总成其气室端盖和水室端盖分别与中冷器主体通过焊接方式集成,比传统的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减少了零部件数量和并且提高装配效率,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中冷器总成其位于中冷器主体出气口处的另一个气室端盖可直接与空滤集成,以减小中冷器总成的体积,从而实现空间利用最大化。
39.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一切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原理、结构和方法,所做出的种种改进,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