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电子雷管连接的线卡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8-24 10:53:1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雷管辅助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电子雷管连接的线卡装置。


背景技术:

2.电子雷管通过线卡装置将引爆线与电源母线快速连接,电源母线将电信号通过线卡装置传递至电子雷管,以远程控制电雷管的引爆,安全系数高且接线方便。
3.现有的线卡装置通过底座卡接限定引爆线与电源母线,其连接过程复杂,因此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用于电子雷管连接的线卡装置。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电子雷管连接的线卡装置,用于连接第一电源线、第二电源线和引爆线,所述线卡装置包括:
6.底座,具有凹陷的容纳腔、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第一穿线部、第二穿线部及第三穿线部,所述第一穿线部和第二穿线部贯穿所述底座的侧壁,所述第一穿线部的中心线和第二穿线部的中心线平行间隔设置,所述第三穿线部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一穿线部的中心线相交;
7.第一导电件,安装于所述底座并与所述第一穿线部的中心线相交;
8.第二导电件,与所述第一导电件间隔安装于所述底座,所述第二导电件与所述第二穿线部的中心线相交;
9.顶盖,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底座并与所述底座合拢共同限定所述第一电源线、第二电源线和引爆线;其中,
10.所述第三穿线部用于引导所述引爆线穿入所述容纳腔且所述引爆线的两根子线分别导电连接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所述第一穿线部用于引导所述第一电源线扣入并导电连接所述第一导电件,所述第二穿线部用于引导所述第二电源线扣入并导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件。
1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顶盖的一端扣入所述底座并与所述底座铰接连接;所述顶盖的另一端卡扣连接于所述底座,以使所述顶盖合拢锁固于所述底座。
1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顶盖包括与所述底座卡扣连接的弹性卡扣,所述弹性卡扣朝向所述底座一侧设置有避让缺口,所述避让缺口位于所述第三穿线部的延长线上。
1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顶盖配置与所述底座的第一穿线部和第二穿线部相互匹配的卡线部,所述卡线部插入所述底座,且所述卡线部的插入端配置凹槽状的卡线槽。
1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底座包括底壁和环绕于所述底壁的侧壁,所述第一穿线部和第二穿线部配置为自所述侧壁的边缘下凹形成的缺口槽,所述第三穿线部配置为通孔;或者,所述第三穿线部配置为自所述侧壁的边缘下凹形成的线卡槽。
1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底座包括自所述底壁凸出形成的分隔凸台,所述分隔凸台与所述侧壁间隔设置且位于所述第三穿线部的中心线上,所述分隔凸台用于将所述引爆线的两根子线分隔。
1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底座包括自所述底壁间隔凸出的第一定位环、第二定位环、第一支撑环和第二支撑环,所述第一支撑环位于所述第一定位环的环绕区域内并形成环形的第一插接槽,所述第一导电件插接限定于所述第一插接槽,所述第二支撑环位于所述第二定位环的环绕区域内并形成环形的第二插接槽,所述第二导电件插接限定于所述第二插接槽。
1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线卡装置的宽度尺寸为b,20mm≤b≤25mm,其中,所述线卡装置的宽度为第一穿线部的中心线方向的外轮廓尺寸。
1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顶盖与所述底座铰接连接,所述线卡装置在所述顶盖和底座处于平铺姿态时的长度尺寸设为l,65mm≤l≤70mm,其中,所述线卡装置的长度为所述顶盖和底座能够合拢叠加部位的边缘在平铺姿态时所对应的最大距离。
1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件和所述第二导电件结构相同,所述第一导电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卡接槽和第二卡接槽,所述第一卡接槽的长度方向和第二卡接槽的长度方向相互垂直,所述第一穿线部的中心线穿过所述第一卡接槽。
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中底座与顶盖可拆卸连接并共同合拢固定第一电源线、第二电源线和引爆线,装配方便且使用简单。容纳腔用于容纳第一电源线、第二电源线和引爆线的电气连接部位,以方便控制内部区域。并且,底座和顶盖相对打开,可进入工装内并与工装导电连接,以方便信号输入。
附图说明
21.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加清晰,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其中: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线卡装置合拢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线卡装置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4.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25.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孔状的第三穿线部的结构示意图。
26.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缺口状的第三穿线部的结构示意图。
27.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顶盖的结构示意图。
28.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导电件的结构示意图。
29.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线卡装置展开的结构示意图。
30.其中,底座10;第一穿线部11;第二穿线部12;第三穿线部13;通孔131;线卡槽132;连接凸台14;凸轴141;斜导面142;卡接凸台15;底壁16;侧壁17;分隔凸台18;第一定位环19;第一支撑环191;第二定位环192;第二支撑环193;顶盖20;卡线部21;卡线槽211;弹性卡扣22;避让缺口221;铰接凸台23;铰接孔231;引导面232;第一导电件30;第一卡接槽31;第二卡接槽32;卡接凸筋33;第二导电件40;第一电源线50;第二电源线60;引爆线70。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2.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电子雷管连接的线卡装置,用于连接第一电源线50、第二电源线60和引爆线70,线卡装置包括相互配合的底座10、顶盖20、安装于底座10的第一导电件30和第二导电件40。底座10和顶盖20合拢的内部空间形成腔室,用于形成第一电源线50、第二电源线60和引爆线70之间电气连接的空间。顶盖20可拆卸连接于底座10并与底座10合拢共同限定第一电源线50、第二电源线60和引爆线70,从而提高装配和接线的便捷性。
33.具体地,底座10具有凹陷的容纳腔、与容纳腔连通的第一穿线部11、第二穿线部12及第三穿线部13,第一穿线部11、第二穿线部12及第三穿线部13可配置为孔洞或凹槽结构,其中,第一穿线部11和第二穿线部12贯穿底座10的侧壁17,第一穿线部11的中心线和第二穿线部12的中心线平行间隔设置,第三穿线部13的中心线与第一穿线部11的中心线相交。具体地,第一穿线部11和第二穿线部12贯穿底座10的相对两侧侧壁17,以形成对穿结构,第一电源线50可沿第一穿线部11贯穿底座10。同理,第二电源线60可沿第二穿线部12贯穿底座10。第三穿线部13为穿透底座10的一侧侧壁17,从而使引爆线70穿入容纳腔内,并能与第一电源线50及第二电源线60分别电连接,以传递引爆信号。
34.第一导电件30和第二导电件40配置为具有导电性能的金属件,其用于快速固定第一电源线50、第二电源线60和引爆线70并构建电气连接。第一导电件30和第二导电件40分别固定于底座10通过底座10的筋状凸起分隔,以构成独立导电连接结构,电气隔绝效果好。
35.第一导电件30与第一穿线部11的中心线相交,第二导电件40与第一导电件30间隔安装于底座10,第二导电件40与第二穿线部12的中心线相交。
36.其中,第三穿线部13用于引导引爆线70穿入容纳腔且引爆线70的两根子线分别导电连接第一导电件30和第二导电件40,第一穿线部11用于引导第一电源线50扣入并导电连接第一导电件30,第二穿线部12用于引导第二电源线60扣入并导电连接第二导电件40。
37.容纳腔用于容纳第一电源线50、第二电源线60和引爆线70的电气连接部位,以方便控制内部区域。并且,底座10和顶盖20相对打开,可进入工装内并与工装导电连接,以方便信号输入。
38.如图7所示,第一导电件30和第二导电件40结构相同,以提高零配件的结构通用性。以第一导电件30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其中,第一导电件30呈环形结构,第一导电件3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卡接槽31和第二卡接槽32,第一卡接槽31的长度方向和第二卡接槽32的长度方向相互垂直,第一穿线部11的中心线穿过第一卡接槽31。第一卡接槽31和第二卡接槽32的开口形状配置近似于y字形卡槽结构,这样可以快速的将导线卡设至第一卡接槽31或第二卡接槽32内并且与第一导电件30构成导电连接,当然,第一卡接槽31和第二卡接槽32的开口形状根据实际需求,也可以设置为v形结构、u形结构等。其中,第一电源线50、第二电源线60和引爆线70均为导线结构,均包括外部的绝缘层和位于内部的导电电芯,当导线扣接进入第一卡接槽31或第二卡接槽32时,导线在卡接部位的绝缘层破坏或预先切割缺
口,以使导电电芯外露并与第一导电件30导电连接。此外,第一卡接槽31或第二卡接槽32还能通过槽壁进一步限定导线的活动范围。即,第一导电件30能够实现与导线的快速导电连接,且导线由于通过卡设的方式进行安装,还能加快安装效率,并避免过多的导电部分外露。
39.可选地,第一卡接槽31的开槽延伸方向和第二卡接槽32的开槽延伸方向相互垂直,以使连接于第一卡接槽31的第一电源线50和连接于第二卡接槽32的引爆线70的子线相交,接线空间大,并通过第一电源线50将电信号输送至引爆线70。
4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件30的侧壁17围成环状,第一卡接槽31贯穿第一导电件30的相对两侧壁17,以形成两个卡槽结构,这样便可以选择任意一个第一卡接槽31将导线扣入并卡接固定,而另一个第一卡接槽31可用于提升导线连接的稳定性。
41.可选地,第一卡接槽31和第二卡接槽32在导线的扣入方向上具有高度差,从而使导线之间不会叠加而弯曲,即,第一卡接槽31的槽底位置与第二卡接槽32的槽底位置具有高度差。可选地,第一卡接槽31的槽底位置高于第二卡接槽32的槽底位置,以使引爆线70预装卡接于第二卡接槽32,而不会影响后续的第一电源线50的卡入连接。
42.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穿线部11和第二穿线部12用于穿插第一电源线50及第二电源线60,从而将多个线卡装置连接于同一组第一电源线50及第二电源线60。可选地,底座10包括底壁16和环绕于底壁16的侧壁17,第一穿线部11和第二穿线部12配置为自侧壁17的边缘下凹形成的缺口槽。侧壁17环绕凸出底壁16,以构成近似于容器结构。容纳腔位于侧壁17和底壁16的合围区域空间,缺口槽自侧壁17的顶部向底壁16方向凹陷,且分布于侧壁17相对的侧面上且位于同一直线。
43.顶盖20和底座10扣合固定,顶盖20将缺口槽的开口封闭,从而避免第一电源线50或第二电源线60脱离底座10。
44.进一步地,顶盖20配置与底座10的第一穿线部11和第二穿线部12相互匹配的卡线部21,卡线部21插入底座10,且卡线部21的插入端配置凹槽状的卡线槽211。顶盖20配置有与底座10相互贴合的贴合面,卡线部21位于顶盖20的边缘部位且凸出贴合面。在顶盖20与底座10相互合拢锁定时,卡线部21向底座10的底壁16方向延伸。卡线部21的端部的卡线槽211与缺口槽相互配合,以构成近似于孔洞状的导线限定区域,从而限定第一电源线50和第二电源线60的位置。可选地,卡线部21对称分布于顶盖20并且卡接底座10的两侧,从而进一步限定顶盖20与底座10的相互配合位置。可选地,底座10的侧壁17配置有凹陷部位,该凹陷部位用于容纳卡线部21,以避免卡线部21的外周壁超出侧壁17的外表面,提高整体美观度。
45.如图1至图6所示,在一实施例中,顶盖20的一端扣入底座10并与底座10铰接连接,即,顶盖20可以相对于底座10转动。可选地,底座10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连接凸台14及自每个连接凸台14对应凸出的凸轴141,两个凸轴141相对凸出。可选地,在凸轴141的端面设置有斜导面142,该斜导面142朝向顶盖20的压入方向。
46.相对应地,顶盖20配置两个相对设置的铰接凸台23,两个铰接凸台23配置有同轴的铰接孔231。当顶盖20扣入底座10时,铰接凸台23沿斜导面142滑动,凸轴141和铰接凸台23中的至少一者弹性形变,从而使凸轴141在移动至铰接孔231位置时插入铰接孔231,实现顶盖20和底座10的可拆卸铰接连接。进一步地,铰接凸台23设置有倾斜的引导面232,该引导面232朝向凸轴141的压入方向倾斜,以引导凸轴141逐渐滑动。进一步地,顶盖20配置连
接两个铰接凸台23的加强部,以保持铰接凸台23的间隔距离及形状稳定。
47.在顶盖20与底座10铰接连接后,转动顶盖20并合拢至底座10。顶盖20的另一端卡扣连接于底座10,以使顶盖20合拢锁固于底座10。其中,顶盖20包括与底座10卡扣连接的弹性卡扣22,在底座10上设置有凸出的至少一个卡接凸台15。弹性卡扣22在顶盖20与底座10合拢时倒钩与卡接凸台15,以形成卡接锁定。可选地,弹性卡扣22呈近似于u字形结构,其中一端通过弧形结构连接于顶盖20,另一端配置为自由端。弹性卡扣22朝向卡接凸台15一侧配置有勾接凸台,勾接凸台与卡接凸台15配合锁定顶盖20。
48.第三穿线部13设置于底座10,用于穿插引爆线70。可选地,引爆线70位于弹性卡扣22卡接至底座10的转动方向上,进一步地,弹性卡扣22朝向底座10一侧设置有避让缺口221,避让缺口221位于第三穿线部13的延长线上。避让缺口221位于弹性卡扣22的弯曲部位,既能提高弹性卡扣22的弹性形变效果,又能避免与引爆线70干涉,并且,弹性卡扣22设置避让缺口221,在充分满足弹性卡扣22的活动空间条件下,能够降低底座10的整体高度。
49.引爆线70沿第三穿线部13穿梭,在一实施例中,第三穿线部13配置为通孔131,该通孔131可配置为圆孔、方块、椭圆孔及其它形状的孔洞结构,引爆线70插接于通孔131并进入容纳腔。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三穿线部13配置为自侧壁17的边缘下凹形成的线卡槽132。第三穿线部13配置为凹槽结构,该线卡槽132自侧壁17的顶面向底壁16方向凹陷形成。可选地,线卡槽132的底部呈圆弧形结构,该圆弧的角度大于180度。圆弧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导向面,两个导向面的末端间距逐渐扩大,以方便引爆线70扣入线卡槽132。可选地,导向面包括平面和相交至平面的末端的斜面,其中,两个平面所连接的斜面呈近似于“v”字形。当引爆线70的线径大于两个导向面的最小间距时,导向面还能限制引爆线70自线卡槽132脱离,提高连接的效果。
50.进一步地,底座10包括自底壁16凸出形成的分隔凸台18,分隔凸台18与侧壁17间隔设置且位于第三穿线部13的中心线上,分隔凸台18用于将引爆线70的两根子线分隔。分隔凸台18凸出底壁16并向容纳腔内延伸,并且,分隔凸台18位于第三穿线部13和第一导电件30之间。分隔凸台18将引爆线70的两根子线分隔,以扩大对应子线卡接于第一导电件30及第二导电件40的距离,避免电气干扰。可选地,分隔凸台18呈三角结构,其中一角朝向第三穿线部13。
51.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导电件30及第二导电件40间隔分布于底座10,并与底座10连接。可选地,第一导电件30和第二导电件40均呈环形结构,两者插接连接于底座10,并与底座10卡接固定。
52.在一实施例中,底座10包括自底壁16间隔凸出的第一定位环19、第二定位环192、第一支撑环191和第二支撑环193,其中,第一支撑环191位于第一定位环19的环绕区域内并形成环形的第一插接槽,第一导电件30插接限定于第一插接槽。第二支撑环193位于第二定位环192的环绕区域内并形成环形的第二插接槽,第二导电件40插接限定于第二插接槽。
53.第一导电件30插接于第一插接槽,以使第一定位环19限定支撑第一导电件30的外周壁,第一支撑环191限定支撑第一导电件30的内侧壁17,从而进一步提高第一导电件30的结构稳定性,且不易在导线压接过程中形变或移动。可选地,在第一导电件30上设置有卡接凸筋33,卡接凸筋33在第一导电件30插入第一插接槽过程中与第一定位环19的内侧壁17相互挤压,从而提高第一导电件30与第一定位环19的插接配合强度。基于同样的原理,第二支
撑环193和第二定位环192对第二导电件40进行支撑和定位,组装方便。
54.如图2和图8所示,线卡装置需要放入工装内,以进行信号编码。其中,工装配置有间隔分布的定位槽及位于定位槽内的信号接口,线卡装置平铺展开,以使顶盖20和底座10处于平直状态,第一导电件30及第二导电件40分别与信号接头电连接。可选地,线卡装置的宽度尺寸为b,20mm≤b≤25mm,其中,线卡装置的宽度为第一穿线部11的中心线方向的外轮廓尺寸。顶盖20和底座10的结构尺寸重合,两者的宽度尺寸相同。可选地,线卡装置的宽度尺寸b可设置为20mm、21mm、22mm、23mm、24mm、25mm等。其中,第一穿线部11为垂直于线卡装置的长度方向,以使线卡装置的宽度最小。
55.进一步地,顶盖20与底座10铰接连接,线卡装置在顶盖20和底座10处于平铺姿态时的长度尺寸设为l,65mm≤l≤70mm,其中,线卡装置的长度为顶盖20和底座10能够合拢叠加部位的边缘在平铺姿态时所对应的最大距离。顶盖20与底座10均配置有相互抵接贴合的侧壁17,其中,长度尺寸设为l为顶盖20的侧壁17与底座10的侧壁17的最大长度尺寸。可选地,长度尺寸l为65mm、66mm、67mm、68mm、69mm、70mm等。顶盖20与底座10的外形适配工装结构,以提高统配效果。
56.以上实施例仅为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包括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凡是按照本实用新型的形状、结构所作的等效变化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