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储能电源放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8-24 01:30:0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放电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储能电源放电装置。


背景技术:

2.储能电源在试验或停运后,需要采用放电装置对其电荷进行充分的释放,以确保操作人员人身和设备的安全。现有的储能电源放电装置需要操作人员手持导线将储能电源与放电电路板进行连接放电,虽然导线上均设有绝缘把手,但是仍存在因人工操作不当而引起触电的风险,因此,针对以上现状,迫切需要开发一种储能电源放电装置,以克服当前实际应用中的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储能电源放电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储能电源放电装置,包括:
6.支撑台和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与所述支撑台固定连接;
7.放置机构,所述放置机构与所述支撑台滑动连接,用于固定储能电源;
8.放电机构,所述放电机构与所述支撑板相连,且与所述放置机构相连,用于配合所述放置机构实现储能电源的移动与放电;
9.其中,所述放电机构包括:
10.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支撑板相连;
11.放电组件,所述放电组件设于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放置机构之间,用于配合所述驱动组件实现与储能电源的连接与放电;
12.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设于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放置机构之间,用于配合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放置机构沿所述支撑台的壳壁移动,实现放电组件与储能电源的连接。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4.装置运行时,放置机构对储能电源进行支撑与固定,驱动组件一方面驱动所述调节组件实现放置机构的移动,使得储能电源向靠近放电组件一侧移动,另一方面能驱动所述放电组件,使得放电组件与移动后的储能电源接触,进而实现对储能电源的放电操作,且放置机构在移动至指定位置后不再移动,此时放电组件未与储能电源直接接触,从而避免放电组件随着储能电源的移动而发生磨损,降低设备的使用寿命,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储能电源放电装置需要操作人员手持导线将储能电源与放电电路板进行连接放电,虽然导线上均设有绝缘把手,但是仍存在因人工操作不当而引起触电的风险,通过设置放置机构和放电机构,利用驱动组件对放电组件和调节组件进行驱动,使得移动后的储能电源与放电组件能自动接触,从而实现自动放电,整体放电过程中不需人工操作,从而使得放电过程更加安全。
附图说明
15.图1为储能电源放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储能电源放电装置中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储能电源放电装置中弹性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储能电源放电装置中绝缘防护壳的结构示意图。
20.图中:1-支撑台,2-放置板,3-固定座,4-夹块,5-第一弹性件,6-储能电源,7-传动杆,8-支撑板,9-驱动件,10-驱动杆,11-夹板,12-导电片,13-绝缘防护壳,14-活动板,15-控制杆,16-放电箱,17-放电电路板,18-放电导线,19-弹性支撑架,20-底座,21-支撑块,22-弹性金属板,23-缓冲槽,24-缓冲板,25-缓冲柱,26-缓冲液,27-限位槽,28-调节块,29-连接座,30-定位块,31-定位槽,32-第二弹性件,33-内螺纹,34-外螺纹,35-固定板,36-导向杆,37-固定杆,38-滑杆,39-支撑架,40-第二弹性件,41-限位架。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22.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23.请参阅图1,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一种储能电源放电装置,包括:支撑台1和支撑板8,所述支撑板8与所述支撑台1固定连接;放置机构,所述放置机构与所述支撑台1滑动连接,用于固定储能电源6;放电机构,所述放电机构与所述支撑板8相连,且与所述放置机构相连,用于配合所述放置机构实现储能电源6的移动与放电;其中,所述放电机构包括: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支撑板8相连;放电组件,所述放电组件设于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放置机构之间,用于配合所述驱动组件实现与储能电源6的连接与放电;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设于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放置机构之间,用于配合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放置机构沿所述支撑台1的壳壁移动,实现放电组件与储能电源6的连接。
24.本实施例中,装置运行时,放置机构对储能电源6进行支撑与固定,驱动组件一方面驱动所述调节组件实现放置机构的移动,使得储能电源6向靠近放电组件一侧移动,另一方面能驱动所述放电组件,使得放电组件与移动后的储能电源6接触,进而实现对储能电源6的放电操作,且放置机构在移动至指定位置后不再移动,此时放电组件未与储能电源6直接接触,从而避免放电组件随着储能电源6的移动而发生磨损,降低设备的使用寿命,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储能电源放电装置需要操作人员手持导线将储能电源与放电电路板进行连接放电,虽然导线上均设有绝缘把手,但是仍存在因人工操作不当而引起触电的风险,通过设置放置机构和放电机构,利用驱动组件对放电组件和调节组件进行驱动,使得移动后的储能电源6与放电组件能自动接触,从而实现自动放电,整体放电过程中不需人工操作,从而使得放电过程更加安全。
25.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件9,所述驱动件9与所述支撑板8相连;驱动杆10,所述驱动杆10设于所述驱动件9与所述调节组件之间,用于配合所述驱动件9驱动所述调节组件实现放置机构的移动;控制杆15,所述控制杆15设于所述驱动杆10与
所述放电组件之间,与所述支撑板8转动连接,且与所述放电组件螺纹连接,用于配合所述驱动杆10驱动放电组件与移动后的储能电源6接触。
26.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件9固定连接设置在所述支撑板8内侧顶部,所述驱动件9为驱动电机,所述驱动件9输出端与驱动杆10固定连接,所述驱动杆10与所述调节组件和控制杆15之间均通过锥齿轮啮合连接,所述控制杆15通过限位环与固定连接设置在所述支撑板6内侧的固定架转动连接,通过设置驱动组件,利用驱动件9和驱动杆10,既能驱去所述调节组件实现放置机构的横移,又能驱动放电组件,使得放电组件能与移动后的储能电源6接触,进而完成对储能电源6的放电。
27.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2,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调节块28,所述调节块28与所述放置机构固定连接,且与设置在所述支撑台1上的限位槽27滑动连接;传动杆7,所述传动杆7与所述支撑台1转动连接,且与所述驱动杆10相连;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设于所述传动杆7与所述调节块28之间,与所述传动杆7螺纹连接,用于配合所述传动杆7驱动所述调节块28沿限位槽27滑动实现放置机构的移动。
28.本实施例中,所述传动杆7一端与所述支撑台1内壁转动连接,另一端通过锥齿轮与所述驱动杆10啮合连接,所述传动杆7与所述连接组件螺纹连接,所述连接组件与所述调节块28滑动连接,通过设置调节组件,能配合所述驱动组件实现放置机构的移动,而限位槽27的设置,不仅能对放置机构进行导向,而且能对移动后的放置机构进行限位,放置机构移动至指定位置后,放电组件与储能电源6仍有有一定距离,随着驱动组件进行运行,放置机构不再移动,放电组件与储能电源6接触,完成放电操作,从而避免放电组件在运行时与放置机构上的储能电源6发生刮擦现象,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29.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座29,所述连接座29滑动连接设于所述调节块28内侧,且与所述传动杆7螺纹连接;定位块30,所述定位块30与所述连接座29固定连接,且与设置在所述调节块28内壁上的定位槽31滑动连接;第二弹性件32,所述第二弹性件32固定连接设于所述定位块30与所述调节块28之间。
30.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座29内侧设置有内螺纹33,所述传动杆7上设置有与所述内螺纹33相对应的外螺纹34,所述定位块30固定连接设置在所述连接座29两侧,其中,所述第二弹性件32为强力弹簧,所述第二弹性件32固定连接实实在在所述定位块30两侧,且另一端与所述调节块28固定连接,通过设置连接组件,传动杆7与连接座29配合能驱动所述调节块28沿限位槽27移动,当调节块28与限位槽27的槽壁抵接时,传动杆7驱动所述连接座29沿定位槽31进行滑动,从而保证放电组件运行的稳定性。
31.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3和图4,所述放电组件包括:放电箱16,所述放电箱16与所述支撑板8相连,且内侧设置有放电电路板17;夹板11,所述夹板11对称设于所述支撑板8两侧;导电片12,所述导电片12与所述夹板11相连,且通过放电导线18与所述放电电路板17相连,用于配合所述放电电路板17实现对储能电源6的放电;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设于所述夹板11与所述驱动组件之间,用于配合所述驱动组件驱动夹板11移动。
32.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片12设于两侧夹板11相对一侧,通过设置放电组件,驱动组件与支撑组件配合能实现夹板11的移动,夹板11在移动时,两侧的导电片12与储能电源6的正负极接触,并通过放电导线18和放电电路板17完成对储能电源6的放电操作,放电过程仅
需人工在安全条件下将储能电源6置于放置机构上,整体放电过程中不需人工操作,使得放电过程变得更加安全;
33.另外的,所述放电箱16内侧固定连接设置有用于支撑放电导线18的弹性支撑架19,所述弹性支撑架19包括固定连接设置在所述放电箱16内侧底部的固定杆37,所述固定杆37内侧滑动连接设置有滑杆38,所述滑杆38与所述固定杆37之间固定连接设置有第三弹性件40,所述第三弹性件40为第三弹簧,所述滑杆38另一端外侧固定连接设置有用于支撑放电导线18的支撑架39,所述支撑架39为环状结构,通过设置弹性支撑架19,能在夹板11移动的过程中保证放电导线18张力的稳定性,进而避免放电导线18在使用时发生缠绕现象,提升了装置在运行时的稳定性。
34.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和图5,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活动板14,所述活动板14对称设于所述驱动组件两侧,与所述支撑板8滑动连接,且与所述驱动组件相连;绝缘防护壳13,所述绝缘防护壳13设于所述放电导线18外侧,且一端与所述夹板1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活动板14固定连接,用于配合所述驱动组件实现夹板11的移动。
35.本实施例中,所述绝缘防护壳13内侧固定连接设置有用于固定放电导线18的限位架41,所述活动板14与所述控制杆15螺纹连接,通过设置支撑组件,不仅能完成对放电导线18进行防护,而且能配合所述驱动组件实现夹板11的移动,进而完成对储能电源6的放电操作,无需人员操作,大大提升了放电过程中的安全性;
36.另外的,所述活动板14两侧均固定连接设置有固定板35,所述固定板35与固定连接设置在所述支撑板6上的导向杆36滑动连接。
37.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放置机构包括:放置板2,所述放置板2与所述支撑台1滑动连接,且与所述调节组件相连;固定座3,所述固定座3对称设于所述放置板2外侧;夹块4,所述夹块4与所述固定座3滑动连接,且通过第一弹性件5与所述固定座3相连,用于配合所述放置板2固定储能电源6。
38.本实施例中,所述夹块4与所述固定座3滑动连接,另外的,所述第一弹性件5为第一弹簧,另外的,所述放置板2与所述调节块28固定连接,通过设置放置机构,利用夹块4和第一弹性件5能完成对储能电源6的支撑与固定,进而保证了储能电源6在放电时的稳定性。
39.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减震机构,所述减震机构与所述支撑台1相连,用于实现对支撑台的支撑与减震;其中,所述减震机构包括:底座20,所述底座20设于所述支撑台1外侧;支撑块21,所述支撑块21设于所述支撑台1与所述底座20之间,与所述支撑台1滑动连接,且一端与所述底座20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弹性金属板22与所述支撑台1相连;缓冲组件,所述缓冲组件设于所述支撑块21与所述支撑台1之间,用于配合所述底座20实现对支撑台1的减震。
40.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金属板22在所述支撑块21外侧对称设置,所述弹性金属板22设于所述支撑块21与所述支撑台1之间,且与所述支撑台1固定连接,通过设置减震机构,不仅能完成对支撑台1的支撑,而且配合所述弹性金属板22和缓冲组件能完成对支撑台1的减震,有效降低振动对支撑台1造成的影响,从而提升装置在运行时的稳定性,利于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41.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缓冲组件包括:缓冲槽23,所述缓冲槽23设于所述支撑块21内侧,且内侧设置有缓冲液26;缓冲板24,所述缓冲板24滑动连接设于所述缓冲槽23
内侧,且通过缓冲柱25与所述支撑台1相连。
42.本实施例中,所述缓冲液26为液压油,所述缓冲板24两端板壁上均设置有用于供缓冲液26通过的开口,所述缓冲板24与所述缓冲柱25固定连接,所述缓冲柱25另一端与所述支撑台1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缓冲组件,缓冲板24与缓冲液26配合能对振动过程中产生的冲击力进行吸收,进而降低振动对装置造成的影响,保证了装置在使用时的稳定性。
43.该储能电源放电装置,通过设置放置机构和放电机构,利用驱动组件对放电组件和调节组件进行驱动,使得移动后的储能电源6与放电组件能自动接触,从而实现自动放电,整体放电过程中不需人工操作,从而使得放电过程更加安全,通过设置驱动组件,利用驱动件9和驱动杆10,既能驱去所述调节组件实现放置机构的横移,又能驱动放电组件,使得放电组件能与移动后的储能电源6接触,进而完成对储能电源6的放电,通过设置调节组件,能配合所述驱动组件实现放置机构的移动,而限位槽27的设置,不仅能对放置机构进行导向,而且能对移动后的放置机构进行限位,放置机构移动至指定位置后,放电组件与储能电源6仍有有一定距离,随着驱动组件进行运行,放置机构不再移动,放电组件与储能电源6接触,完成放电操作,从而避免放电组件在运行时与放置机构上的储能电源6发生刮擦现象,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通过设置连接组件,传动杆7与连接座29配合能驱动所述调节块28沿限位槽27移动,当调节块28与限位槽27的槽壁抵接时,传动杆7驱动所述连接座29沿定位槽31进行滑动,从而保证放电组件运行的稳定性,通过设置放电组件,驱动组件与支撑组件配合能实现夹板11的移动,夹板11在移动时,两侧的导电片12与储能电源6的正负极接触,并通过放电导线18和放电电路板17完成对储能电源6的放电操作,放电过程仅需人工在安全条件下将储能电源6置于放置机构上,整体放电过程中不需人工操作,使得放电过程变得更加安全。
44.以上的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