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发射器以及车辆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8-21 08:57:5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遥控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射器。


背景技术:

2.无线遥控在工业控制、智能家电、航空航天领域应用广泛,在家电和工业控制领域,无线遥控相对电缆连线的优点在于,无需布线,不用地下工程,没有电缆槽,降低了安装成本和维护成本,且提高了灵活性。在日常生活中,无线遥控常用于车辆防盗系统和电器遥控装置上,与红外遥控相比,无线遥控提高了用户移动自由度,增加了遥控的距离。
3.无源无线发射器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有源发射器的新式发射器,其内部的发电模块将按下按键产生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能,为信号发射模块供电,这种发射器无需使用电池,无需连接电源线,节能环保。
4.而现有的无源无线发射器由于内部结构复杂导致体积较大且触发方向单一。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无源无线发射器体积较大且触发方向单一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射器及其触发方法与车辆控制系统。
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发射器,包括:
7.壳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操控位;
8.操控件,所述操控件至少部分部位凸设于所述操控位,并能够响应于一操控力而发生位移;
9.发电模块,固定连接于所述壳体,用于生电;
10.通信模块,电连接于所述发电模块;
11.导力支架,其可摆动以驱动所述发电模块生电,使得所述通信模块上电并发射信号;
12.其中,所述导力支架的第一端部作为枢转轴固定,第二端部可基于所述枢转轴枢转,使得所述导力支架驱动所述发电模块的驱动力至少部分分量与所述操控力的方向相同。
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一种车辆控制系统,包括如上述的发射器和设置于所述车辆内部的接收器;
14.所述接收器被设置为能够接收所述发射器发射的无线信号,并根据所述无线信号控制所述车辆的工作状态。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16.(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射器,导力支架通过枢转轴与壳体枢转连接,导力支架可以将所述操控件上被施加的不同方向的操控力转换至单一方向的驱动力来驱动所述发电模块,用户可从不同角度操控操控件,提高了操控的便捷性。
17.(2)枢转轴位于导力支架的的端部,使得操控力作用于导力支架的位置与导力支
架驱动发电模块的位置位于导力支架的同一端,导力支架驱动发电模块的驱动力与操控力偏向于同侧,力的传递可以简化为操控力通过导力支架的枢转摆动传递至发电模块,使得导力支架的结构得以简化,发射器内部结构能够设计得更紧凑,体积得以减小。
18.(3)由于枢转轴位于导力支架的端部,导力支架与发电模块在壳体侧面的投影互有交集,使得壳体内部空间利用率更高,能够进一步压缩发射器的体积,提高发射器的便携性;
19.(4)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提供的发射器,所述导力支架有两个,分别与所述壳体枢转连接,并且能够分别抵压并驱动所述发电模块,两者的运动不相干涉;操控力能够作用在独立的导力支架上,受力点位于导力支架的中心线上,使得导力支架的受力更平衡,用户操控手感更好;
20.(5)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提供的发射器,操控件设置有悬挂器以将导力支架悬挂,当一导力支架响应于所述操控件的位移而发生运动时,另一导力支架被悬挂器悬挂,使得两个导力支架不发生联动,防止导力支架误触发检测件;
21.(6)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中提供的发射器,两个导力支架的枢转臂交叉布置,使得两个导力支架相互交错,有效利用了壳体内部的空间,有利于缩小发射器的体积;同时,交叉布置使得导力支架触压部的面积在紧凑空间内尽可能增大,以便用户操控。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3.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发射器的爆炸图;
24.图2a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发射器的立体示意图;
25.图2b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发射器的立体示意图;
26.图3a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发射器的内部结构立体示意图;
27.图3b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发射器的内部结构立体示意图;
28.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发射器的以第二方向为视图方向的剖视图;
29.图5a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发射器的导力支架处于第一位置时的剖视图;
30.图5b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发射器的导力支架处于第二位置时的剖视图;
31.图5c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发射器的导力支架处于第二位置时的剖视图;
32.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发射器的第二壳体立体示意图;
33.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发射器的第二壳体立体示意图;
34.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发射器的发电模块立体剖视图;
35.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发射器的立体示意图;
36.图10a是现有技术一实施例的一种发射器的立体示意图;
37.图10b是现有技术另一实施例的一种发射器的立体示意图;
38.图10c是现有技术又一实施例的一种发射器的立体示意图;
39.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发射器的第二导力支架立体示意图;
40.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发射器的第一导力支架立体示意图;
41.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发射器的导力支架立体示意图;
42.图14a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发射器的立体示意图;
43.图14b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发射器的剖视图;
44.图15a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发射器的立体示意图;
45.图15b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发射器的剖视图;
46.图15c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发射器的立体示意图;
47.图16a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发射器的立体示意图;
48.图16b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发射器的立体示意图;
49.图17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发射器的立体示意图;
50.图18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发射器的剖视图;
51.图19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车辆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52.附图标记:
53.1、壳体;11、第一壳体;111、防水墙;112、扣合卡扣;113、操控支撑部;12、第二壳体;121、复位件安装座;122、发电模块安装座;123、抵压部;124、卡扣扣合位; 125、电路板安装位;126、转动轴;127、转轴通孔;13、操控位;14、第一转轴;141、支撑板;15、第二转轴;16、限位导向部;2、操控件;21、悬挂器;211、卡接凸起;212、卡接部;213、卡接环;22、弹性连接部;3、导力支架;31、枢转轴;32、导力件;33、枢转臂;34、触压部;341、卡接孔;342、卡接槽;35、驱动部;36、第一导力支架;361、第一触压部;362、第一驱动部;363、第一枢转轴;364、第一枢转臂;365、第一转轴孔;37、第二导力支架;371、第二触压部;372、第二驱动部;373、第二枢转轴;374、第二枢转臂;375、第二转轴孔;38、槽形空间;39、避让槽;4、发电模块;41、发电部; 411、中空支架;412、发电线圈;413、第一导磁件;42、作动部;421、永磁体;422、第二导磁件;43、储能部;5、通信模块;6、复位件;7、检测件;71、弹性粘接片;8、隔离件;81、扣合部;811、防水檐;812、扣合檐;82、位移隔断部;9、电路板;100、发射器;200、车辆;201、接收器。
具体实施方式
5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内”、“外”、“上”、“下”、“左”、“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要求本实用新型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55.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56.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术语“悬挂”应理解为一种连接状态,而非车辆悬挂的特指,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
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5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5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发射器,并基于该发射器提供了一种适用于所述发射器的一种触发方法,还基于所述发射器提供了一种包括所述发射器的一种车辆控制系统。所述的发射器可以理解为无线遥控器或者无线开关等具备无线发射功能的信号发射设备,用来控制电动车、汽车、家用电器或者防盗装置等受控设备。
59.请参阅图1-图18,基于图1-图18,本公开所提出的一种发射器100被具体阐释。具体地,如图1所示,所述发射器100包括壳体1、操控件2、导力支架3、发电模块4、通信模块5;如图1-图2b所示,所述壳体1上设置有操控位13;所述操控件2至少部分部位凸设于所述操控位13,并能够响应于一操控力而发生位移;所述发电模块4固定连接于所述壳体1,用于生电;所述通信模块5电连接于所述发电模块4;所述导力支架3可摆动以驱动所述发电模块4生电,使得所述通信模块5上电并发射信号;其中,所述导力支架3的第一端部作为枢转轴固定,第二端部可基于所述枢转轴枢转,使得所述导力支架 3驱动所述发电模块4的驱动力至少部分分量与所述操控力的方向相同。所述操控力可以理解为按压操控力或者是撤去按压时的恢复力,进而,所述位移可以包括被按压时向下运动的位移,或者是撤去按压时向上回弹的位移。所述导力支架3的第一端部作为枢转轴固定可以理解为,所述导力支架3的第一端部与所述壳体1枢转连接,导力支架3可基于枢转轴枢转摆动;所述导力支架3可摆动以驱动所述发电模块4生电可以理解为,所述导力支架3在相对所述壳体1做枢转摆动时,带动所述发电模块4运动生电。
60.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所述操控件2与所述发电模块4之间设置所述导力支架3,进而可以将所述操控件2上被施加的不同方向的操控力转换至单一方向的驱动力来驱动所述发电模块4。举例说明:如图2b所示,所述导力支架3被操控件2驱动的部位具有一定弧度,相应的,所述操控件2凸设于所述操控位13的用于接收操控力的部位同样具备一定弧度,使得作用于该部分的多个方向的操控力(例如f1、f2、f3)都可以通过所述导力支架3转换成单一方向的力f4,进而通过f4驱动所述发电模块。
61.且如图3b所示,所述导力支架3的枢转轴31位于所述导力支架3的第一端部,使得所述导力支架3以第一端部提供的枢转轴为支点做枢转运动;所述操控件2作用于所述导力支架3的位置与所述导力支架3驱动所述发电模块4的位置位于所述导力支架3的同一端,所述导力支架3驱动发电模块4的驱动力的方向与操控力的方向偏向于同侧,力的传递可以简化为操控力通过所述导力支架3的枢转摆动传递至所述发电模块4,使得所述导力支架3的结构得以简化,所述发射器100能够设计得更紧凑,体积得以减小。
62.如图1-图2a所示,所述操控位13可以理解为在所述壳体1上开设的通孔,其形状与所述操控件2相适配,以供所述操控件2穿过而使操控件2可以被操控,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操控件2的形状适配于用户手指指腹的形状,以提升按压手感;具体的,所述操控件2被设置为跑道圆形,所述操控位13相应的设置为跑道圆形,且操控位13的尺寸稍大于操控件2的尺寸,使得操控位13与操控件2之间具有一定间隙,操控件2能够在操控位13内侧上下
活动;所述发射器100具有一个或者多个所述操控位13,其数量可以等于所述操控件2的数量;所述操控件2即用户操控发射器100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这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操控件2可以理解为用户手指按压的部件,所述操控件2的上部穿过所述操控位13后裸露于所述壳体1之外,以便于用户操控;所述的操控件2响应于一操控力而发生位移,可以理解为,用户的手指施加按压力作用于所述操控件2,所述操控件2与所述壳体1之间能够发生相对位移,该位移可以是直线位移、弧线位移、弧线加直线叠加位移等。
63.如图6、图7所示,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发电模块安装座122,所述发电模块4固定设置在所述发电模块安装座122,与所述发电模块安装座122通过卡扣卡接、螺栓连接或者粘接,以使得所述发电模块4固定安装于所述壳体1。如图5a-5c以及图8所示,所述发电模块4包括
64.发电部41;
65.与所述发电部41枢转连接的作动部42;以及,
66.与所述作动部42连接的储能部43。
67.所述导力支架3在操控力的作用下发生运动,在运动过程中抵压并驱动所述发电模块 4的所述储能部43,所述储能部43带动所述作动部42相对于所述发电部41运动,进而使得所述发电部41产生感应电能。其中,如图8和图5a所示,所述发电部41包括中空支架411,缠绕在所述中空支架411外侧的发电线圈412,以及与所述中空支架411固定连接的第一导磁件413,所述第一导磁件413凸出设置有上段、中段和下段,这三段的尾端相连,某一视角的截面图呈类似于大写字母“e”的形状,其中,所述第一导磁件413 的中段从所述中空支架411的中间穿过;所述作动部42包括一永磁体421以及与所述永磁体421接触的第二导磁件422,所述第二导磁件422分为独立的上、下两部分,分别贴合所述永磁体421的上下表面。在所述作动部42处于上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二导磁件422 的上部分接触所述第一导磁件413的上段,所述第二导磁件422的下部分接触所述第一导磁件413的中段,形成第一导磁回路;在所述作动部42处于下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二导磁件422的上部分接触所述第一导磁件413的中段,所述第二导磁件422的下部分接触所述第一导磁件413的下段,形成第二导磁回路;当所述作动部42由上极限位置运动到下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一导磁体的中段内部磁场方向改变,导致缠绕在所述中空支架411 上的所述发电线圈412内部的磁通量发生改变,使得所述发电线圈412产生电能。
68.所述储能部43被设置为一弹性片,所述导力支架3在运动过程中,抵压所述储能部 43,由于所述永磁体421磁吸力的作用,所述作动部42被吸引而保持静止,使所述储能部43发生弹性形变而积蓄弹性势能,当所述储能部43的形变量达到预设值时,所述储能部43的弹力大于所述永磁体421的磁吸力,磁吸力不足以维持所述作动部42的静止状态,弹性势能释放,带动所述作动部42由上极限位置运动至下极限位置,使得所述发电线圈 412内部的磁通量发生改变,发电线圈412产生电能,此时,所述导力支架3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储能部43能够将积蓄的弹性势能瞬间释放,提高所述作动部42运动速度,进而提高所述发电线圈412内部的磁通量的变化速率,使得发电线圈412短时间内产生的电能更多;所述储能部43形变量的预设值可以理解为储能部43的弹力大于所述永磁体 421的磁吸力所需发生的最小形变量。
69.所述通信模块5与所述发电模块4可以通过电路板9焊接、导线连接或者其它方式
的电性连接,使得所述发电模块4与所述通信模块5导电,通信模块5基于发电模块4产生的电能向外发射无线信号。
70.请参阅图4-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力支架3的第一端部枢转连接于所述壳体 1,以形成所述枢转轴,第二端部设置于所述操控件2下方,并能够响应所述位移地相对于所述壳体1由第一位置枢转运动至第二位置;所述发射器100还包括复位件6;所述复位件6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部,并抵接于所述发电模块4,以在所述操控力撤去时提供使所述导力支架3由第二位置回复至第一位置的回复力;
71.本实施例中,所述导力支架3设置于所述操控件2的下方,当用户的操控力作用于所述操控件2时,操控件2抵压所述导力支架3,并将操控力传递至所述导力支架3,使得导力支架3相对于所述壳体1做枢转运动。所述操控件2采用软质材料,使得操控力作用于操控件2时,操控件2的下表面贴合于所述导力支架3,有利于操控件2将操控力传递至所述导力支架3,同时导力支架3的反馈力也能更加清晰地反馈给用户,提升按压手感。其中,如图5a为所述导力支架3处于第一位置的示意图,图5b和5c为所述导力支架3 处于第二位置的示意图,进而,所述第一位置是指所述导力支架3被操控力作用前的初始位置,所述第二位置是指所述导力支架3在操控力的作用下运动预定行程所达到的位置,所述预定行程可以理解为所述导力支架3运动能够触发所述发电模块4发电的某一行程。
72.如图2a-图3b所示,所述的导力支架3与所述壳体1枢转连接,可包括轴孔式枢转连接、卡接式枢转连接;其中,所述的轴孔式枢转连接可以理解为:如图3b所示,所述导力支架3上开设转轴通孔127,所述壳体1于所述转轴通孔127相对位置凸设有转动轴 126,所述转动轴126插设于所述转轴通孔127,并能够在转轴通孔127内转动,以实现所述导力支架3与所述壳体1之间的轴孔式枢转连接。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的轴孔式枢转连接还可以是:所述导力支架3上凸设有转动轴126,所述壳体1于转轴相对位置开设转轴通孔127,所述转动轴126插设于所述转轴通孔127,并能够在转轴通孔127 内转动,以实现所述导力支架3与所述壳体1之间的枢转连接。所述的卡接式枢转连接(图中未示出)可以理解为:所述壳体1设置有至少一卡接板,所述卡接板抵压所述导力支架 3部分部位,以限制所述导力支架3该部位竖直方向位移和水平方向位移,使得所述导力支架3能够绕该部位做枢转运动。由于所述枢转轴31位于所述导力支架3的端部,导力支架3与所述发电模块4在所述壳体1侧面的投影互有交集,即所述导力支架3与所述发电模块4交错布置,使得所述壳体1内部空间利用率更高,能够进一步压缩发射器100 的体积,提高发射器100的便携性。
73.如图6所示,所述壳体1内部设置有复位件安装座121,所述复位件6通过所述复位件安装座121与所述壳体1固定连接;如图5a-图5c所示,所述复位件6抵接于所述发电模块4的所述储能部43,同时抵接所述导力支架3,在所述操控力撤去时,所述复位件6 带动所述导力支架3由所述第二位置回复至第一位置,同时,所述复位件6支撑所述储能部43发生弹性形变并储存弹性势能,当所述储能部43的形变量达到预设值时,所述储能部43的弹性势能释放,带动所述作动部42由所述下极限位置回复至所述上极限位置。所述复位件6可以被设置为单扭簧、双扭簧、弹簧、弹性片或者其它弹性件,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复位件6为双扭簧,采用双扭簧能够为所述导力支架3提供左右对称的回复力,使得所述导力支架3运动更平稳。
74.进一步的,如图1、图5a和图7所示,所述壳体1包括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所述
第一壳体11被设置为能够扣合于所述第二壳体12,与所述第二壳体12形成一容置腔体。具体的,所述第一壳体11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12上方,所述操控位13开设于所述第一壳体11,所述发电模块安装座122、所述复位件安装座121以及与导力支架枢转轴 31连接的部位均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12,并被包容于所述容置腔体内。如图9所示,所述第一壳体11被设置为朝向所述第二壳体12开放的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的形状适配于所述第二壳体12的外轮廓,当所述第一壳体11扣合于所述第二壳体12时,第二壳体12 被容纳于所述容纳槽内。所述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通过卡扣连接、螺栓连接、粘接或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施的其它连接方式,当通过卡扣连接时,所述容纳槽内壁设置有卡扣扣合位124,所述底壳的侧壁于所述卡扣扣合位124对应位置设置有扣合卡扣112;所述扣合卡扣112扣合于所述卡扣扣合位124,以实现所述第一壳体11与所述第二壳体 12固定连接。
75.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a-5c所示,所述导力支架3有两个;其中,任一所述的导力支架3均可独立响应于对应的操控件2被施加的操控力而相对于所述壳体1由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并在所述第二位置时驱动所述发电模块4产生电能。
76.在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导力支架3分别与所述壳体1枢转连接,并且能够分别抵压并驱动所述发电模块4的储能部43,两者的运动不相干涉;两个所述导力支架3在操控力的作用下均可由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在运动过程中抵压并驱动所述发电模块4 产生电能。
77.如图10a-10c所示,为现有的多键式无源无线开关,其中,有多个发电模块型和单个发电模块型,其中,多个发电模块型如图10a所示,采用多个导力支架3与多个发电模块 4一一对应地布置,通过操控导力支架3驱动对应的发电模块4产生电能,这种发射器100 因使用多个发电模块4,导致发射器100体积较大,且制造成本太高,使得用户使用成本高,不利于无源发射器100的推广。所以研发人员又实用新型出了单个发电模块型多键开关,如图10b所示,一般采用单个导力支架3驱动单个发电模块4,并在导力支架3上设置有多个按键,任一按键均可驱动该导力支架3触发发电模块4发电;其中,在按键下方设置有检测件7,在按键驱动导力支架3的同时,触发对应的检测件7,以识别被按压的按键,进而通过通信模块5发射出与该按键对应的无线信号。这种发射器100的缺陷在于,按键按压手感差,一方面是因为多个按键驱动同一个导力支架3,当一按键作用于导力支架3的边缘位置时,导力支架3受力不平衡,产生一个横向扭矩,导致导力支架3的枢转轴31受力不平衡,影响按压手感;而且由于复位件6在导力支架3的中间位置提供回复力,当按键驱动导力支架3的边缘位置时,导力支架3会发生倾向该边缘向下的形变,使得位于边缘的按键按压行程大于中间的按键按压行程,影响按压手感;另一方面是因为按键一般采用硬质材料,按键驱动导力支架3时,由于按键与导力支架3的枢转中心不同,使得按键与导力支架3之间在接触位置发生相对位移,产生动摩擦力,造成按压的卡涩感,同时,操控力通过硬质按键作用于导力支架3,使得触感反馈变得模糊,影响按压手感。本实施例提供的发射器100,采用两个导力支架3单独作用于发电模块4,两个导力支架 3的运动互不干涉,操控力作用在导力支架3的对称中心线上,使得两枢转臂33能够平衡地支撑导力支架3,枢转轴31受力平衡,提升按压手感;进一步的,可以将两导力支架3的枢转臂33长度设置相同,使得两操控件2的按压行程一致;同时,操控件2采用软质材料,能够完全贴合于导力支架3,在驱动导力支架3时,操控件2紧贴导力支架3,使两者之间不会发生相对滑移,能够更加清晰地传递用户手指与导力支架3之间的
相互作用力,使得触感反馈更清晰,提升按压质感。
78.现有的单个发电模块型的多键发射器100还包括双摇臂的结构,如图10c所示,具体为,两个导力支架3与壳体1枢转连接,其枢转轴31位于导力支架3的中间部位,使得导力支架3能够基于枢转轴31做跷跷板运动,两个导力支架3分别位于发电模块4的左右两侧且相对设置,发电模块4的储能部43被夹持在两个导力支架3相对设置的端部,使得导力支架3的端部带动储能部43运动,且两导力支架3能够通过储能部43联动,一侧的导力支架3能够跟随另一侧的导力支架3同上同下;当导力支架3做跷跷板运动时,带动储能部43运动以触发发电模块4发电;复位件6设置于两导力支架3与储能部43 的一端相对的另一端,当导力支架3在操控力的作用下做跷跷板运动时,复位件6底部被抬起以被压缩,当操控力撤去时,复位件6提供向下的回复力,抵压导力支架3的端部向下运动,使导力支架3回复原位。这种设计的缺点在于,结构太过复杂,由于枢转轴31 设置于导力支架3的中间位置,作用于导力支架3的操控力与导力支架3驱动发电模块4 的驱动力反向,且复位件6与发电模块4的储能部43分别位于导力支架3的两端,使得操控力和回复力在零件之间的传递路径繁琐,导致能量传递效率低,摩擦阻力大,且回复力作用于导力支架的一端,使得导力支架受力不平衡,影响操控手感;复位件6与壳体1 之间的连接繁琐,对零件的加工装配精度要求较高。本实施例提供的发射器100,将枢转轴31设置在导力支架3的边缘,导力支架3作用于发电模块4和复位件6的力同向于操控力,力的传递路径简单直接,能量传递效率高,回复力平衡地作用于导力支架,操控手感好;且结构简单,利于缩小发射器100的体积,复位件6安装方便,对零件的加工装配精度要求较低,降低了制造成本。
79.进一步的,如图5a-5c以及图17所示,进一步包括悬挂器21,所述悬挂器21被设置于所述导力支架3和所述操控件2之间;所述悬挂器21被可驱动的连接于所述操控件2,所述导力支架3被可驱动的连接于所述悬挂器21,以使得所述悬挂器21能够带动所述导力支架3触发所述发电模块4产生电能;且所述悬挂器21被设置为悬挂所述导力支架3,从而当任一所述导力支架3响应于所述操控件2的位移而相对于所述壳体1由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时,另一所述导力支架3能够保持在第一位置。
80.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两个所述导力支架3共同驱动所述发电模块4的储能部43,当一所述导力支架3在操控力的作用下抵压所述储能部43发生运动时,另一所述导力支架 3失去所述储能部43的支撑,也将发生运动,导致两个所述导力支架3产生联动,而导力支架3下方设置有检测件7,导力支架3的联动可能误触发所述检测件7,使所述通信模块5发出错误指令。为避免此类情况发生,上述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所述悬挂器21以将所述导力支架3悬挂,当任一所述导力支架3响应于所述操控件2的位移而发生运动时,另一导力支架3被悬挂器21悬挂,所述悬挂器21通过所述操控件2由所述壳体1所支撑,使得所述的另一导力支架3保持原位。
81.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b所示,所述导力支架3包括导力件32以及设置于导力件32 两端的两个枢转臂33,两个所述枢转臂33的一端与所述壳体1枢转连接而形成所述导力支架的所述第一端部,另一端延伸于所述导力件32而形成所述导力支架的所述第二端部;所述操控件2被施加操控力而发生位移时,所述导力支架3的所述导力件32能够以两个所述枢转臂33的一端为枢转轴31作枢转运动,以触发所述发电模块4。所述导力支架3 的所述第二端部可以理解为包含所述导力件32,其中,两个所述枢转臂33垂直地延伸于所述导力件32
两端,与所述导力件32形成类似“c”形结构,所述枢转臂33为所述导力件32提供左右对称的支撑力,使得所述导力件32的枢转运动更平稳,同时使得所述枢转轴31提供的支撑力更平衡。进一步的,所述枢转臂33与所述导力件32之间设置加强筋(图中未示出),以提高所述导力件32与所述枢转臂33之间的刚性。
82.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b和图5a所示,所述导力件32于朝向所述操控件2的一侧设置有触压部34,于朝向所述发电模块4的一侧设置有驱动部35;所述触压部34通过所述悬挂器21悬挂于所述操控件2,并能够响应于操控件2的位移而带动所述导力支架3由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所述驱动部35被设置为能够在所述导力支架3由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时,触发所述发电模块4产生电能。即,所述导力件32包括所述触压部34 和所述驱动部35,所述触压部34用于接收所述操控件2传递过来的操控力,并在操控力的作用下带动所述导力支架3运动,所述触压部34设置有能够与所述悬挂器21配合的悬挂部,所述悬挂器21与所述操控件2一体成型或者固定连接,使得所述触压部34被悬挂于所述操控件2;所述触压部34与所述操控件2的运动同步,当一所述操控件2受到用户操控时,对应的触压部34跟随该操控件2一起向下运动,所述驱动部35抵压所述发电模块4的储能部43,以驱动所述发电模块4产生电能;其它操控件2没有接收到用户的操控力,在所述壳体1的支撑下保持静止,并悬挂对应的所述触压部34保持静止。
83.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a-图3a所示,所述壳体1的外表面被设置为平面或者曲面,为提高所述发射器100的握持感受,可将壳体1外表面设置为曲面,使得所述壳体1外表面贴合用户手掌;所述操控件2的下表面为平面或者曲面,所述操控件2下表面的形状匹配于所述触压部34上表面的形状,使所述操控件2与所述触压部34能够完全贴合,使得操控时所述触压部34反馈给用户的触感清晰,提升按压手感。同时,所述操控件2的上表面与所述壳体1衔接部位的曲率匹配于所述壳体1上表面的曲率,使所述操控件2上表面与所述壳体1上表面形成一个流畅的表面。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 上表面和下表面均为中间部位向外凸起的曲面,所述壳体1侧面轮廓为跑道圆形,侧面与上表面之间以及侧面与下表面之间分别倒角,以提升握持手感;相应的,所述操控件2 上表面被设置为曲面,以匹配于所述壳体1上表面的形状,使所述操控件2上表面与所述壳体1上表面形成一个流畅的曲面,提升壳体1外观整体性;所述操控件2的下表面平行于上表面,使得所述操控件2的厚度一致,相应的,由于所述操控件2下表面的形状匹配于所述触压部34上表面的形状,使得所述触压部34的上表面平行于所述操控件2的上表面,当操控力垂直作用于所述操控件2的上表面时,操控力也相应的垂直作用于所述触压部34的上表面,使得操控件2在传递操控力的过程中,不会产生切向的分力而引起所述操控件2切向的形变或者滑移,提升按压手感。
84.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a和图4所示,一所述导力支架3的枢转臂33与另一所述导力支架3的枢转臂33交叉布置。所述的交叉布置可以理解为,以第二方向为观察方向,一所述导力支架3的枢转臂33与另一所述导力支架3的枢转臂33呈类似于“x”形交叉布置;第二方向为平行于所述导力支架3的枢转轴31轴线的方向,可例如图3b中箭头所指方向。
85.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如3a、图11和图12所示,所述的两个导力支架3 分别为第一导力支架36和第二导力支架37;所述第一导力支架36的所述触压部34被设置为第一触压部361,所述第一导力支架36的所述枢转轴31被设置为第一枢转轴363,所述第一导力支架36的所述驱动部35被设置为第一驱动部362,所述第一导力支架36 的两个枢转臂33
被设置为两个第一枢转臂364,当所述操控力作用于所述第一触压部361 时,所述第一导力支架36响应于所述操控力而基于所述第一枢转轴363做枢转运动,所述第一驱动部362基于所述第一导力支架36的运动而抵接并驱动所述发电模块4产生电能;所述第二导力支架37的所述触压部34被设置为第二触压部371,所述第二导力支架 37的所述枢转部被设置为第二枢转轴373,所述第二导力支架37的所述驱动部35被设置为第二驱动部372,所述第二导力支架37的两个枢转臂33被设置为两个第二枢转臂374,当所述操控力作用于所述第二触压部371时,所述第二导力支架37响应于所述操控力而基于所述第二枢转轴373做枢转运动,所述第二驱动部372基于所述第二导力支架37的运动而抵接并驱动所述发电模块4产生电能。以第二方向为观察方向,如图4所示,两个所述第一枢转臂364重叠在一起,同时,两个所述第二枢转臂374也重叠在一起,所述第一枢转臂364与所述第二枢转臂374呈“x”形交叉。有益效果为:两个所述枢转臂33 交叉布置,使得两个所述导力支架3相互交错,有效利用了所述壳体1内部的空间,有利于缩小所述发射器100的体积。
86.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在第一方向上,任一所述导力支架3的触压部34以及驱动部35位于另一所述导力支架3的触压部34与枢转轴31之间;可以理解为,在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触压部361和所述第一驱动部362被包含于所述第二触压部371与所述第二枢转轴373之间,所述第二触压部371和所述第二驱动部372被包含于所述第一触压部 361与所述第一枢转轴363之间,使得一所述导力支架3的触压部34位于另一所述导力支架3的枢转臂33的上方,在有限空间内能够尽量增大所述触压部34的面积,以便于用户手指按压。所述的第一方向为一枢转轴31朝向向另一枢转轴31的方向,即所述第一枢转轴363朝向所述第二枢转轴373的方向,或者所述第二枢转轴373朝向所述第一枢转轴 363的方向,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方向为如图4中箭头所指方向。
87.进一步的,如图4-图5c所示,在第一方向上,所述导力支架3的驱动部35位于枢转轴31与触压部34之间。具体的,所述第一驱动部362位于所述第一枢转轴363与所述第一触压部361之间,所述第二驱动部372位于所述第二枢转轴373与所述第二触压部 371之间;在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枢转轴363、所述第一驱动部362以及所述第一触压部361三者顺次分布,所述第二触压部371、所述第二驱动部372以及所述第二枢转轴373 三者顺次分布;所述第一导力支架36和所述第二导力支架37均为省力杠杆,使得操控力被增幅后作用于所述发电模块4,能够减小对用户操控力度的需求量,便于用户轻松操控。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方向上,两所述导力支架3的驱动部35被设置于两所述导力支架3的枢转轴31之间。可以理解为,两所述导力支架3的枢转轴31分别位于所述壳体1 的两端,使得两所述导力支架3的所述驱动部35和所述触压部34均被设置于两所述枢转轴31之间,以进一步减小所述导力支架3占用的空间。
8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部35由所述导力件32延伸而出,或者所述驱动部35固定连接于所述导力件32。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b-图5a所示,两所述导力支架3的所述驱动部35至少部分位于两所述导力支架3的所述触压部34之间。可以理解为,所述导力件32包括所述驱动部35和所述触压部34,所述触压部34接收操控力而发生运动,带动所述驱动部35驱动所述发电模块4产生电能;其中,所述第一驱动部362和所述第二驱动部372位于所述第一触压部361与所述第二触压部371之间,所述第一驱动部362 朝向所述第二驱动部372设置,所述第二驱动部372朝向所述第一驱动部362设置,使得两驱动部位置相近,进而,两驱
动部作用于所述发电模块4的所述储能部43的位置相近,同时,两驱动部作用于所述复位件6的位置相近,使得两驱动部受到所述储能部43以及受到所述复位件6的作用力相近。
89.在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如图5a所示,任一所述导力支架3的驱动部35被设置于该导力支架3的导力件32朝向另一所述导力支架3的导力件32的一侧,所述驱动部 35由所述导力件32朝向所述发电模块4延伸而出,所述驱动部35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由所述导力件32向所述发电模块4逐渐缩窄;其中,两所述导力支架3的驱动部35之间的最小间距小于或等于5mm。可以理解为,所述第一导力支架36于靠近所述第二导力支架37的所述导力件32的一侧朝向所述发电模块4延伸出所述第一驱动部362,所述第二导力支架37于靠近所述第一导力支架36的所述导力件32的一侧朝向所述发电模块4延伸出所述第二驱动部372,即两个所述驱动部35朝向对方相对设置,目的在于,使得两个驱动部贴近对方,以使两所述驱动部35作用于所述发电模块4的位置相近;所述驱动部35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由所述导力件32向所述发电模块4逐渐缩窄可以理解为,所述驱动部35为上大下小的倒三角形,其与所述发电模块4接触的部位为所述倒三角形的尖端,同时,所述第一驱动部362的所述倒三角形朝向所述第二驱动部372的边为竖直边,所述第二驱动部372的所述倒三角形朝向所述第一驱动部362的边为竖直边,使得两个所述驱动部35能够进一步贴近,两所述驱动部35作用于所述发电模块4的位置进一步靠近;两所述导力支架3的所述驱动部35之间的最小间距小于或等于5mm可以理解为,两所述驱动部35的相互靠近的部位之间的间距小于或等于5mm,在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最小间距小于1m。两所述驱动部35作用于所述发电模块4的位置相近的有益效果为,第一方面,使得所述复位件6作用于两所述驱动部35的回复力大小相近,第二方面,使得所述发电模块4的所述储能部43作用于两所述驱动部35的弹力大小相近,第三方面,由于所述发电模块4的所述储能部43较小,为使两个所述驱动部35在运动过程中均能抵压并驱动所述储能部43,需使两个所述驱动部35间距尽可能减小。
90.进一步的,如图5a-图5c所示,由于两所述操控件2之间距离较近,为防止用户操控其中一所述操控件2时,误操控到另一所述操控件2,将所述第一壳体11于两操控件2 之间设置操控支撑部113,所述操控支撑部与所述第一壳体11一体成型,用于支撑用户的手指,以防手指误触。
91.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b以及图11-图13所示,一所述导力支架3的两个枢转臂33 可活动地嵌套于另一所述导力支架3的两枢转臂33的外侧;可以理解为,两个所述枢转臂33垂直地延伸于所述导力件32的两侧,两个所述枢转臂33与所述导力件32形成类似“c”形结构,其中一所述导力支架3的两枢转臂33之间的间距大于另一所述导力支架3 的两枢转臂33之间的间距,使得间距更大的两枢转臂33能够套设在间距更小的两枢转臂 33的外侧,进一步的,两所述导力支架3的枢转臂33开口相对地交叉设置,嵌套在外侧的所述导力支架3设置有让位空间,所述让位空间能够给被嵌套在内侧的所述导力支架3 让位,使得被嵌套在内侧的所述导力支架3的两枢转臂33在运动过程中不会与嵌套在外侧的所述导力支架3发生干涉,此处的不会发生干涉并不是指绝对的不干涉,而是在有效运动行程内的不干涉,有效运动行程可以理解为,所述导力支架3能够触发所述发电模块 4发电的回弹式运动的行程。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力支架36嵌套在所述第二导力支架37外侧,所述让位空间可以理解为,所述第一导力支架36的两第一枢转臂364 与所述第一驱动部362之间设置有两个槽形空间38,所述两个槽形空间38的位置和宽度适配于所述第二导力支架37的第
二枢转臂374,当所述第一导力支架36在向下运动时,所述槽形空间38能够容让所述第二枢转臂374,使得所述第一导力支架36在向下运动时不会与所述第二导力支架37干涉。
92.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a与图14b所示,在第一方向上,所述导力支架3的枢转轴 31与触压部34位于驱动部35的同一侧,可以理解为,两个所述导力支架3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枢转轴363与所述第二枢转轴373分别位于所述壳体1的两端,所述第一驱动部 362被设置于所述第一导力支架36朝向所述第二导力支架37的端部,所述第二驱动部372 被设置于所述第二导力支架37朝向所述第一导力支架36的端部,所述第一触压部361 位于所述第一枢转轴363与所述第一驱动部362之间,所述第二触压部371位于所述第二枢转轴373与所述第二驱动部372之间。采用这种结构,所述第一导力支架36和所述第二导力支架37均为费力杠杆,使得所述触压部34的运动行程大于所述驱动部35的运动行程,以缩短用户按压行程,使按压手感更加快速干脆。
93.进一步的,任一所述导力支架3的驱动部35朝向另一所述导力支架3开设有避让槽 39,当一所述导力支架3做枢转运动时,所述避让槽39能够为另一所述导力支架3留出避让空间,以避免两所述导力支架3的驱动部35之间发生干涉;具体的,所述第一驱动部362朝向所述第二驱动部372设有所述避让槽39,所述避让槽39被设置为一长条形缺口,该缺口将所述第一驱动部362朝向所述第二驱动部372的一侧切削出一向下倾斜的斜面,当所述第一导力支架36基于所述第一枢转轴363做枢转运动时,所述第一驱动部362 朝向所述第二驱动部372的下方运动,所述第一驱动部362切削出的斜面能够避让所述第二驱动部372,避免所述第一驱动部362的上部与所述第二驱动部372干涉。
94.同时,所述第二驱动部372朝向所述第一驱动部362设有避让槽39,所述避让槽39 被设置为一长条形缺口,该缺口将所述第二驱动部372朝向所述第一驱动部362的一侧切削出一向下倾斜的斜面,当所述第二导力支架37基于所述第二枢转轴373做枢转运动时,所述第二驱动部372朝向所述第一驱动部362的下方运动,所述第二驱动部372切削出的斜面能够避让所述第一驱动部362,避免所述第二驱动部372的上部与所述第一驱动部362 干涉。
95.在该实施例中,为进一步防止一所述导力支架3的驱动部35在运动时与另一所述导力支架3的驱动部35发生干涉,将两所述驱动部35之间的间距设置为大于或等于1.5mm,且两所述驱动部35不能同时向下运动。
96.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图14b所示,两所述导力支架3的枢转臂33等长,可以理解为,所述第一导力支架36的两所述枢转臂33与所述第二导力支架37的两所述枢转臂33等长,使得两所述导力支架3触发所述发电模块4所需的操控力大小相等;其中,所述的枢转臂33等长不仅仅是指两所述导力支架3的枢转臂33的测量长度相等,也是指两所述导力支架3的力臂长度相等,具体的,在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枢转轴363与所述第一驱动部362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二枢转轴373与所述第二驱动部372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与所述第二距离的长度相等;所述第一触压部361的中心位置与所述第一枢转部的距离为第三距离;所述第二触压部371的中心位置与所述第二枢转部的距离为第四距离;所述第三距离与第四距离的长度相等。即,所述导力支架3可以理解为杠杆,所述第一导力支架36的动力臂与所述第二导力支架37的动力臂长度相等,所述第一导力支架36的阻力臂与所述第二导力支架37的阻力臂长度相等。使得驱动两所述导力支架3的操控力大小相等,两所述触压部34的运动行程相同,两所述导力支架3的按压手感一致。
97.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5a-图15c所示,在第一方向上,两所述导力支架3的枢转轴 31位于两所述导力支架3的驱动部35的同一侧。可以理解为,在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枢转轴363和所述第二枢转轴373被设置在所述壳体1的同一端;采用本实施例的结构,所述枢转轴31与所述发电模块4分别位于所述壳体1的两端,避免所述枢转轴31与所述发电模块4设置在一起,使得所述壳体1在所述发电模块4的宽度能够进一步缩窄,以缩小所述发射器100的体积。
98.进一步的,为使两所述触压部34面积足够大,将所述第一触压部361和所述第二触压部371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驱动部35的两侧,即在第一方向上,一所述导力支架3的所述触压部34位于所述枢转轴31与所述驱动部35之间;另一所述导力支架3的所述驱动部35位于所述枢转轴31与所述触压部34之间。具体的,在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枢转轴363、所述第一驱动部362与所述第一触压部361三者顺次分布,所述第二枢转轴373、所述第二触压部371与所述第二驱动部372三者顺次分布。
99.在上述实施例中,一所述导力支架3的两个枢转臂33可活动地嵌套于另一所述导力支架3的两枢转臂33的外侧;其中,嵌套在外侧的所述导力支架3设置有让位空间,所述让位空间能够给被嵌套在内侧的所述导力支架3让位,使得被嵌套在内侧的所述导力支架3的两枢转臂33在运动过程中不会与嵌套在外侧的所述导力支架3发生干涉。可以理解为,两个所述枢转臂33垂直地延伸于所述导力件32的两侧,两个所述枢转臂33与所述导力件32形成类似“c”形结构,其中一所述导力支架3的两枢转臂33之间的间距大于另一所述导力支架3的两枢转臂33之间的间距,使得间距更大的两所述枢转臂33能够套设在间距更小的两所述枢转臂33的外侧,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力支架 37的两所述枢转臂33套设在所述第一导力支架36的两所述第一枢转轴363的外侧。进一步的,此处的不会发生干涉并不是指绝对的不干涉,而是在有效运动行程内的不干涉,所述有效运动行程可以理解为,所述导力支架3能够触发所述发电模块4发电的回弹式运动的行程。所述让位空间可以理解为,两所述第二枢转臂374与所述第二驱动部372之间设置有两个槽形空间38,所述两个槽形空间38的位置和宽度适配于所述第一枢转臂364,使得所述第二导力支架37在向下运动时不会与所述第一导力支架36干涉。
100.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15a-图16a所示,两所述导力支架3的枢转轴31同轴或者不同轴。需要注意的是,两所述导力支架3的枢转轴31同轴可以理解为,所述第一枢转轴 363的轴线与所述第二枢转轴373的轴线共线,并不是所述第一枢转轴363与所述第二枢转轴373合并为同一轴的意思。所述第一导力支架36的两枢转臂33被嵌套于所述第二导力支架37的两枢转臂33内侧,所述第一导力支架36的两枢转臂33于所述第一枢转轴 363的相应位置开设有第一转轴孔365,所述第二导力支架37的两枢转臂33于所述第二枢转轴373的相应位置开设有第二转轴孔375,所述壳体1于所述第一枢转轴363的相应位置凸设有第一转轴14,于所述第二枢转轴373的相应位置凸设有第二转轴15,所述第一转轴14与所述第二转轴15同轴(图16a)或者不同轴(图15a-图15c);所述第一转轴孔365被设置为能够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14而相对所述壳体1做枢转运动,所述第二转轴孔375被设置为能够套设于所述第二转轴15而相对所述壳体1做枢转运动。其中,所述第二转轴15由所述壳体1朝向内部凸设,所述第一转轴14由所述壳体1内部延伸的支撑板141朝向所述壳体1外部凸设;当所述第一转轴14与所述第二转轴15同轴时,如图16a所示,所述第一转轴14与所述第二转轴15相对设
置,且轴线共线,其中,两个转轴之间的间隙大于所述导力支架3的枢转臂33的厚度,使得转轴孔能够装入转轴。
101.在安装两所述导力支架3时,先将所述第一导力支架36的两枢转臂33之间间距撑宽后将所述第一转轴孔365套设在所述第一转轴14上,之后两所述枢转臂33的宽度恢复,所述第一导力支架36的两枢转臂33之间的宽度匹配于所述第一转轴14之间的宽度,使得所述第一转轴孔365在所述第一转轴14上发生轴向位移时不会脱落;再将所述第二导力支架37的两枢转臂33之间间距挤压缩窄后将所述第二转轴孔375套设在所述第二转轴 15上,之后两所述枢转臂33的宽度恢复,所述第二导力支架37的两枢转臂33之间的宽度匹配于所述第二转轴15之间的间距,使得所述第二转轴孔375在所述第二转轴15上发生轴向位移时不会脱落。
102.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驱动部372朝向所述第一驱动部362设有避让槽39,所述避让槽39被设置为一长条形缺口,该缺口将所述第二驱动部372朝向所述第一驱动部362 的一侧切削出一向下倾斜的斜面,当所述第二导力支架37基于所述第二枢转轴373做枢转运动时,所述第二驱动部372朝向所述第一驱动部362的下方运动,所述第二驱动部 372切削出的斜面能够避让所述第一驱动部362,避免所述第二驱动部372的上部与所述第一驱动部362干涉。
103.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5a、图9和图17所示,所述发射器100还包括:隔离件8,所述隔离件8与所述壳体1密封连接形成密封腔体,所述发电模块4、所述复位件 6、所述通信模块5和所述导力支架3被设置于所述密封腔体内部;所述操控件2被设置于所述隔离件8。所述隔离件8的作用在于隔离水、灰尘等可能影响电路性能的东西,所述隔离件8的材料采用具有密封性能的材料,如橡胶、硅胶、塑料等,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隔离件8的材料为橡胶,橡胶具有良好的密封性,且为软性材料,更利于将结构设计紧凑。
104.所述操控件2的边缘一周朝向所述隔离件8延伸出弹性连接部22,所述操控件2、所述弹性连接部22以及所述隔离件8一体成型;所述弹性连接部22采用软性材料制成,用于支撑所述操控件2,所述弹性连接部22被设置为能够随所述操控件2的位移而发生可恢复形变。
105.进一步的,如图17所示,所述操控件2凸出于所述隔离件8设置,进而于所述操控件2朝向所述触压部34的一侧形成匹配于所述触压部34的容纳槽,可以理解为,所述操控件2与所述弹性连接部22形成所述容纳槽,容纳槽的形状与所述触压部34的形状相适配,所述触压部34被嵌套于所述容纳槽,以和所述操控件2之间形成相对稳定的连接关系。
106.进一步的,如图5a和图9所示,所述壳体1的所述操控位13的边缘朝向所述隔离件 8设置有限位导向部16;所述限位导向部16设置于所述弹性连接部22的外侧面,以将所述弹性连接部22限位。设置限位导向部16的作用在于,由于所述弹性连接部22为软性材料,当所述操控件2被按下时,所述弹性连接部22被压缩而发生弯曲,所述弹性连接部22弯曲方向为朝外鼓起,若没有限位导向部16,则鼓起部位易与所述操控位13边缘干涉,阻碍操控件2的运动,或者所述操控件2下压后卡入操控位13的内侧边缘,导致所述操控件2无法弹起;所以,为防止所述弹性连接部22阻碍操控件2的运动,在所述操控位13边缘设置限位导向部16,对所述弹性连接部22进行限位,同时对所述操控件2 的运动具有导向的作用。
107.进一步的,如图5a、图9和图17所示,所述壳体1包括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所
述第一壳体11被设置为能够扣合于所述第二壳体12,与所述第二壳体12形成一容置腔体,所述隔离件8至少部分被容置于所述容置腔体内部;所述第二壳体12边缘一周朝向所述第一壳体11设置有抵压部123,所述抵压部123可以理解为所述第二壳体12的边缘向所述第一壳体11垂直延伸出的凸起;所述隔离件8的边缘延伸出扣合部81,所述扣合部81被设置为能够扣合于所述抵压部123,并被抵压固定于所述抵压部123与所述第一壳体11之间,以实现所述隔离件8、所述第一壳体11与所述第二壳体12三者之间的密封连接。所述第一壳体11设置有所述操控位13,所述隔离件8的所述操控件2至少部分凸设于所述操控位13而置于所述第一壳体11外部。
108.进一步的,所述扣合部81由所述隔离件8向外延伸所形成。该扣合部81包括连接于所述隔离件8边沿的防水檐811和垂直于所述防水檐811且朝向所述第二壳体12延伸的扣合檐812;所述防水檐811被压设于所述第一壳体11与所述抵压部123之间,达到防水的效果,所述扣合檐812扣合于所述抵压部123的外表面,进一步提升防水性能。
109.所述第一壳体11朝向所述第二壳体12的一侧设有防水墙111,所述防水墙111与所述抵压部123相对设置,所述防水墙111与所述抵压部123将所述扣合部81的防水檐811 夹在中间,以抵压固定所述扣合部81,其中,所述防水墙111与所述抵压部123之间的间隙小于所述防水檐811的厚度。例如,可以是,所述抵压部123的远离所述第二壳体 12的端部与所述防水墙111的远离第一壳体11的端部之间有预设缝隙,该预设缝隙的宽度为0.5mm,而所述防水檐811的厚度为0.7mm,因此,此处形成了0.2mm的过盈配合干涉量,使得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12装配成一个整体时,所述防水檐811 能够被牢牢的压设在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之间,达到很好的防水效果。当然,所述隔离件8与所述第二壳体12之间也可以通过粘接等其他方式密封连接,不局限于本实施例所提出的方式。
110.进一步的,如图9、图16a和图17所示,所述隔离件8于相邻两所述操控件2之间设置有位移隔断部82,所述位移隔断部82将各所述操控件2分隔开,且被设置为凹陷于所述隔离件8,当一操控件2响应于所述操控力发生位移时,所述位移隔断部82能够隔断该操控件2的位移,并支撑其它操控件2。所述位移隔断部82的作用可以理解为在两个所述操控件2之间设置的余量补充器,当一个操控件2被按下时,所述位移隔断部82 朝向该操控件2的一端的部分部位被拉扯而发生形变,将被拉扯的部位补充给该操控件2,使得该操控件2的位移不会牵扯另一操控件2,另一操控件2能被所述位移隔断部82支撑而处于静止状态。
1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于所述隔离件8下方设置有至少一个支撑筋(图中未画出),所述支撑筋设置于两个所述操控件2之间,且所述支撑筋的上端部抵接于所述隔离件8位于两个所述操控部之间的位置。所述支撑筋的作用在于,当一操控件2被按下时,支撑另一操控件2不被带动着一起向下运动,避免出现误触发的情况。
112.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a-图5c、图16a以及图17所示,所述悬挂器21可以理解为所述操控件2与所述导力支架3之间的连接件,所述悬挂器21与所述操控件2一体成型或者固定连接,所述操控件2能够通过所述悬挂器21将所述导力支架3悬挂,具体可通过铆接、焊接、粘接、扣接、过盈配合或者其它连接方式将所述导力支架3悬挂。示例性的,所述悬挂器21被设置为所述操控件2朝向所述触压部34突出设置的至少一卡接凸起 211,所述触压部34于所述卡接凸起211相对位置设置有能够适配于所述卡接凸起211 的卡接孔341,所述卡接凸起211卡接于所述卡接孔341,以使所述操控件2能够悬挂所述触压部34,从而当一所述
导力支架3响应于所述操控件2的位移而相对于所述壳体1 由所述第一位置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另一所述导力支架3能够保持在第一位置。其中,所述悬挂器21的材料采用弹性材料,如橡胶、硅胶等,在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悬挂器21由所述操控件2延伸而出。
113.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所述卡接凸起211被设置为长条形凸起,所述卡接孔341被设置为与所述卡接凸起211形状相适配的长条形通孔,所述卡接孔341的长度和宽度与所述卡接凸起211的长度和宽度相适配,使得所述卡接凸起211能够卡接于所述卡接孔341。具体的,所述操控件2下表面设置有单个长条形卡接凸起211,且所述长条形的长边方向与所述操控件2的长边方向一致,所述触压部34上设置有形状适配于卡接凸起211的长条形卡接孔341,使得所述卡接凸起211与所述卡接孔341之间的悬挂力能够覆盖所述触压部34的大部分面积,防止脱落。
114.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6a所示,所述卡接凸起211被设置为柱形凸起,所述卡接孔 341被设置为与所述卡接凸起211形状相适配的柱形通孔。在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操控件2朝向所述触压部34延伸出3个圆柱形卡接凸起211,所述3个卡接凸起211 延所述操控件2的长边排布,相应的,所述触压部34开设有三个圆柱形卡接孔341,使得所述卡接凸起211能够卡接于所述卡接孔341。
115.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a和图17所示,所述卡接凸起211包括连接于所述操控件2 的连接端和远离所述连接端的自由端;其中,所述连接端的高度与所述卡接孔341的孔深相匹配,所述自由端在垂直于所述卡接凸起211延伸方向延伸出卡接部212,由于所述卡接孔341为通孔,所述卡接部212在自身弹力作用下穿过所述卡接孔341后可反扣在所述卡接孔341的边缘,以使所述卡接凸起211与所述卡接孔341卡接在一起。
116.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6a所示,所述卡接凸起211与所述卡接孔341过盈配合,所述卡接凸起211在自身弹力作用下被压入所述卡接孔341,并在所述过盈配合的作用下使得所述卡接凸起211与所述卡接孔341卡接在一起。由于过盈配合使得所述卡接凸起211 侧面被所述卡接孔341挤压,所述卡接凸起211侧面产生对外膨胀的压力,使得所述卡接凸起211的侧面与所述卡接孔341的内侧面之间的摩擦力增大,以将所述卡接凸起211 与所述卡接孔341卡接在一起。
117.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6b所示,所述悬挂器21被设置为所述弹性连接部22的内壁朝向所述触压部34突出设置的卡接环213,所述卡接环213延所述触压部34的侧面周向布置,所述触压部34的侧面于所述卡接环213相对位置设置有能够适配于所述卡接环213 的卡接槽342,相应的,所述卡接槽为所述触压部34的侧面延周向开设的环形槽,所述卡接环213卡接于所述卡接槽342,以使所述操控件2能够悬挂所述触压部34,从而当一导力支架3响应于所述操控件2的位移而相对于所述壳体1由所述第一位置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另一所述导力支架3能够保持在第一位置。其中,为防止所述卡接环213对所述触压部34的运动造成阻碍,在两触压部34远离对方触压部34的一侧未设置所述卡接环213和所述卡接槽342,使得所述卡接环213只围绕所述触压部三面布置,相应的,所述卡接槽342也围绕所述触压部三面布置。所述卡接环213的材料采用弹性材料,如橡胶、硅胶等,在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卡接环213由所述弹性连接部22的内壁延伸而出。
118.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5a所示,所述发射器100还包括:至少一电路板9,所述
电路板9设置于所述壳体1,所述电路板9与所述发电模块4电连接;至少一检测件 7,设置于所述电路板9的与所述操控件2对应的位置,且被设置为能够响应于所述控件的直接或者间接驱动而被触发。具体的,所述隔离件8与所述第二壳体12密封连接形成所述密封腔体,电路板9被设置于所述密封腔体内部,其中,所述第二壳体12内部设置有电路板安装位125,用于安装并固定所述电路板9;所述发电模块4的所述发电线圈412 电性连接有两个金属引脚,所述金属引脚焊接于所述电路板9,或者所述发电线圈412电性连接有两个金属弹片,所述金属弹片抵接于所述电路板9,以实现所述发电模块4与所述电路板9的电性连接。所述检测件7可以是检测开关、轻触开关、金属触片开关、霍尔开关、导电薄膜开关、半导体材料的开关或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施的其他方式,在此不过多描述。
119.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8所示,所述检测件7的数量与操控件2的数量相同,即所述检测件7有两个,分别设置于两个导力支架3的触压部34下方,与电路板9电性连接,包括焊接在电路板9,或者通过导线连接于电路板9,或则其它方式的电性连接。其中,由于所述第一触压部361下方设置有所述发电模块4,所述检测件7的安装空间受限,所以该检测件7采用小体积的检测件7,如微动开关;在所述微动开关下方设置弹性粘接片 71,将微动开关粘接于所述发电模块4,所述弹性粘接片71能发生形变,缓冲所述触压部34作用于所述微动开关的压力,防止微动开关被损坏,同时使得微动开关与所述发电模块4之间绝缘。当所述触压部34受到操控力的作用而向下运动时,所述触压部34的下表面抵压并触发所述检测件7,所述检测件7将触发信息传递给所述电路板9,与所述电路板9相连的所述通信模块5根据所述检测件7的通断而发射不同的无线信号。采用两个检测件7的有益效果为,当其中一检测件7失灵时,发射器100不会发出错误指令。但由于所述发射器100体积小巧,所述壳体1内部空间受限,微动开关安装空间受限,只能将微动开关设置在所述发电模块4上方,且需采用小体积的微动开关,实际使用中微动开关受到操控力太大易被压坏,且微动开关与电路板连接不便,只能采用导线连接,使用寿命短,所以一般不使用这种布置方式。
120.针对上述布置两个检测件的方案中存在的缺陷,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5a以及图7所示,所述检测件7的数量小于所述操控件2的数量。在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存在至少一个所述操控件2未设置有对应的检测件7,而其他的操控件2均设置有对应的检测件7。具体的,由于所述第二触压部371下方设置有所述发电模块4,在所述发射器 100体积较小时,所述第二触压部371与所述发电模块4之间难以设置所述检测件7,即使设置了检测件7,检测件7容易被第二触压部371压坏,其与所述电路板之间的连接也只能通过导线连接,使用寿命难以保证,所以在第二触压部371下方未设置检测件7,而第一触压部361设置有检测件7;当操控件2按下,通过监测按下该操控件2是否触发检测件7来判断用户所按下的操控件2,使得该操控件2不使用所述检测件7也能被识别出来,采用这种方法能够节省一个检测件7的使用,降低成本。进一步的,当所述检测件7 失灵时,用户按下所述第一触压部361,将不触发所述检测件7,此时所述发射器100可能识别错误,误以为用户按下了所述第二触压部371,进而发出错误的指令。所以,为防止指令出错导致严重后果,可将没设置所述检测件7的操控件2对应的功能设置为例如“解锁”、“关机”等功能,这样即使检测件不幸损坏,所述发射器100也能发送“解锁”、“关机”等基本指令,不会对用户造成损失,以便用户维修。
121.如图19所示,基于同一实用新型构思,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控制系统,包括
如上所述的发射器100和设置于所述车辆200内部的接收器201;所述接收器201被设置为能够接收所述发射器100发射的无线信号,并根据所述无线信号控制所述车辆200的工作状态。其中,上述的发射器100为无源无线发射器100,具有小巧便携的特点,可以用作所述车辆200的钥匙,无需安装电池或者外接电源,节能环保。通过所述发射器100 发出的射频信号,与所述接收器201进行配对,配对完成后所述接收器201接收所述发射器100发射的无线信号,解码后转换成控制指令作用于被控车辆200,进而控制所述车辆 200执行相应指令,如控制所述车辆200上锁、解锁、启动等。
12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车辆200包括机动车或者非机动车,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车辆200可以是汽车、摩托车、电动车或者其它车辆,所述的汽车包括但不限于家用车、商用车、工程车等,进而可形成一种基于所述发射器100控制所述汽车的控制系统;所述的车辆还可以为摩托车,进而可形成一种基于所述发射器100控制所述摩托车的控制系统;所述车辆还可以为电动车,进而可形成一种基于所述发射器100控制所述电动车的控制系统。当然,以上的所述发射器100在汽车、摩托车、电动车中的应用仅仅作为举例,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将所述执行器设置为其他设备,本实用新型在这一方面并不做具体限制。
123.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