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多密度可更换内置中底的制作方法

2022-08-17 23:20:4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运动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密度可更换内置中底。


背景技术:

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各种专项体育运动当中,接触该项运动时间越长,越深入,往往对装备要求越专业。而从事专项的业余爱好者往往体重相差甚大,另外运动特点,身体素质也各不相同,因此在运动鞋缓震方面,机械化的批量生产与个性化需求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运动鞋的缓震主要依靠中底,但现有每一款运动鞋子的中底材料都是固定的,势必无法满足所有人的缓震需求;另外,专业的运动鞋价格都很昂贵,但是在运动员穿着一段时间后,缓震性能将无法满足运动员需求,需要更换新的运动鞋,造成金钱的浪费。
3.现在市场上出现一种可更换中底的运动鞋,通过更换中底来保持运动鞋的缓震性能,延长运动鞋的使用寿命。因此设计一款性能优异的中底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密度可更换内置中底,具有缓震行程大、贴地感强、稳定性高的效果。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多密度可更换内置中底,其中,包括中底本体,中底本体下部设置有缓震单元,缓震单元的下部设置有吸震单元;吸震单元的密度大于中底本体的密度,中底本体的密度大于缓震单元的密度,中底受力时,缓震单元形变量大,可为脚部提供缓冲,吸震单元形变量小,可对脚部起到支撑与吸震的作用。
6.进一步,缓震单元和吸震单元设置在中底本体的足跟位置处。
7.进一步,中底本体的足跟位置处设置有第二凹槽,缓震单元容置在第二凹槽内;缓震单元上设置有第三凹槽,吸震单元容置在第三凹槽内,中底本体、缓震单元和吸震单元的下表面相齐平。
8.进一步,缓震单元的纵向竖直截面为类梯形,类梯形靠近前掌一侧的腰的长度大于靠近足跟一侧的腰的长度,类梯形上底靠近前掌一侧的高度大于靠近足跟一侧的高度,以贴合足跟。
9.进一步,缓震单元和吸震单元设置在中底本体的前掌位置处。
10.进一步,中底本体的前掌位置处设置有第一凹槽,缓震单元容置在第一凹槽内;缓震单元上设置有第四凹槽,吸震单元容置在第四凹槽内,中底本体、缓震单元和吸震单元的下表面相齐平。
11.进一步,缓震单元的横向竖直截面为类梯形,类梯形靠近前掌外侧的腰的长度大于靠近前掌内侧的腰的长度,以使中底靠近脚掌外侧的硬度大于靠近脚掌内侧的硬度;缓震单元纵向竖直截面为类梯形,类梯形靠近脚尖一侧的腰的长度小于靠近足跟一侧的腰的长度,类梯形上底靠近脚尖一侧的高度小于靠近足跟一侧的高度,以贴合前掌。
12.进一步,中底本体的前掌下部设置有缓冲单元,中底本体的密度大于缓冲单元的密度,中底受力时,缓冲单元形变量大,可为脚部提供缓冲。
13.进一步,中底本体的前掌位置处设置有第五凹槽,缓冲单元容置在第五凹槽内;中底本体和缓冲单元的下表面相齐平。
14.进一步,缓冲单元的横向竖直截面为类梯形,类梯形靠近前掌外侧的腰的长度大于靠近前掌内侧的腰的长度,以使中底靠近脚掌外侧的硬度大于靠近脚掌内侧的硬度;缓冲单元纵向竖直截面为类梯形,类梯形靠近脚尖一侧的腰的长度小于靠近足跟一侧的腰的长度,类梯形上底靠近脚尖一侧的高度小于靠近足跟一侧的高度,以贴合前掌。
15.进一步,缓冲单元上设置有多个沿横向方向延伸的弯折槽,弯折槽可使前掌更易弯折。
16.进一步,中底本体前掌的两侧设置有多个沿横向方向延伸的弯折槽,弯折槽可使前掌更易弯折。
17.进一步,中底本体的表面设置有防滑颗粒,以增强中底本体的稳定性。
18.本实用新型的多密度可更换内置中底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中底的缓冲性能达不到要求时,直接整体更换中底即可,延长了鞋子的使用寿命;中底采用三种不同密度的材料制成,缓冲效果好并且具有吸震功能,穿着舒适,用户体验好。
19.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20.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多密度可更换内置中底的爆炸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多密度可更换内置中底的立体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多密度可更换内置中底的俯视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多密度可更换内置中底的a-a面的剖视图;
25.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多密度可更换内置中底的b-b面的剖视图;
26.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多密度可更换内置中底的实施例二的立体图;
27.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多密度可更换内置中底的实施例二的俯视图;
28.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多密度可更换内置中底的实施例二的c-c面的剖视图;
29.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多密度可更换内置中底的实施例二的d-d面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0.为了更好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功能以及具体设计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多密度可更换内置中底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31.如图1-9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多密度可更换内置中底,包括中底本体1,中底本体1下部设置有缓震单元2,缓震单元2的下部设置有吸震单元4;吸震单元4的密度大于中底本
体1的密度,中底本体1的密度大于缓震单元2的密度,中底受力时,缓震单元2形变量大,可为脚部提供缓冲,吸震单元4形变量小,可对脚部起到支撑与吸震的作用。
32.实施例一
33.如图1所示,缓震单元2和吸震单元4可以设置在中底本体1的足跟位置处。缓震单元2上表面的面积小于缓震单元2下表面的面积,缓震单元2在竖直平面上的截面为类梯形,如图4-5所示,类梯形为一种类似梯形的四边形,包括上底、下底和两个腰,由于中底需要贴合脚掌的原因,类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会存在一定的弯曲,并且,为了更好的受力,类梯形的两个腰也会有一些弯折。足跟位置处设置有与缓震单元2相配合的第二凹槽12,缓震单元2可容置在第二凹槽12内。中底本体1与缓震单元2的表面齐平。
34.如图3-5所示,以中底的长度方向为纵向,以中底的宽度方向为横向对缓震单元2的形状进行详细说明。缓震单元2纵向的竖向截面上的类梯形靠近前掌一侧的腰(前腰)的长度大于靠近足跟一侧的腰(后腰)的长度,并且,缓震单元2靠近前掌一侧的高度大于靠近足跟一侧的高度,以更加贴合足跟。如此设置还可以使得缓震单元2靠近前掌位置处的中底的整体硬度大于靠近足跟位置处的中底的整体硬度,从而使后腰位置处偏软弹,增加缓震行程和贴地感,而前腰位置处偏硬,增加中底的稳定性。
35.如图1所示,缓震单元2的下部设置有吸震单元4,吸震单元4的下表面与缓震单元2的下表面相齐平,具体来说,缓震单元2下表面设置有与吸震单元4形状相匹配的第三凹槽21,吸震单元4可容置在第三凹槽21内。吸震单元4的密度和硬度大于中底本体1与缓震单元2的密度和硬度,以使脚在落地后,吸震单元4可对脚部起到支撑与吸震的作用,从而增强运动员落地时的舒适感。
36.中底本体1的前掌下部设置有缓冲单元3,中底本体1的密度大于缓冲单元3的密度,中底受力时,缓冲单元3形变量大,可为脚部提供缓冲。缓冲单元3上表面的面积小于缓冲单元3下表面的面积,缓冲单元3在竖直平面上的截面为类梯形,类梯形定义如上所述,在此不做赘述。对应的,前掌上设置有与缓冲单元3相配合的第五凹槽11,缓冲单元3可容置在第五凹槽11内。中底本体1和缓冲单元3的下表面相齐平。
37.如图3-5所示,以中底的长度方向为纵向,以中底的宽度方向为横向对缓冲单元3的形状进行详细说明。缓冲单元3横向的竖向截面上的类梯形的靠近前掌外侧的腰(外腰)的长度大于靠近前掌内侧的腰(内腰)的长度,以使中底靠近前掌外侧的硬度大于靠近前掌内侧的硬度,从而使得内腰所在位置处偏软弹,增加缓震行程和贴地感,而外腰所在位置处偏硬,增加中底的稳定性。缓冲单元3纵向的竖向截面上的类梯形的靠近脚尖一侧的腰(前腰)的长度小于靠近足跟一侧的腰(后腰)的长度,并且,缓冲单元3靠近脚尖一侧的高度小于靠近足跟一侧的高度,以更加贴合前掌,从而使缓冲单元3受力过渡均匀。
38.本实施例的类梯形的缓冲单元3和缓震单元2在前掌和足跟的受力点位置处的缓冲材料堆积的最厚,缓冲效果好,而其余地方缓冲材料堆积的薄或者无缓冲材料,则可以保证中底本体1整体的稳定性。
39.优选的,中底本体1前掌的两侧设置有多个沿横向方向延伸的弯折槽5,弯折槽5可使前掌更易弯折,从而使运动员更容易变向,使运动员的运动更加灵活。可以理解的是,缓冲单元3上也可以设置有多个沿横向方向延伸的弯折槽5,以进一步提高灵活性。
40.优选的,中底本体1的表面还设置有若干防滑颗粒6,以增大中底本体1与鞋和鞋垫
之间的摩擦力,从而使中底本体1再使用时更稳定可靠,提高起稳定性。
41.实施例二
42.如图6所示,缓震单元2和吸震单元4也可以设置在中底本体的前掌位置处。具体来说,缓震单元2上表面的面积小于缓震单元2下表面的面积,缓震单元2在竖直平面上的截面为类梯形,如图8-9所示,类梯形为一种类似梯形的四边形,包括上底、下底和两个腰,由于中底需要贴合脚掌的原因,类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会存在一定的弯曲,并且,为了更好的受力,类梯形的两个腰也会有一些弯折。前掌位置处设置有与缓震单元2相配合的第一凹槽12,缓震单元2可容置在第一凹槽12内。中底本体1与缓震单元2的表面齐平。
43.如图7-9所示,以中底的长度方向为纵向,以中底的宽度方向为横向对缓震单元2的形状进行详细说明。缓震单元2横向的竖向截面上的类梯形的靠近前掌外侧的腰(外腰)的长度大于靠近前掌内侧的腰(内腰)的长度,以使中底靠近脚掌外侧的硬度大于靠近脚掌内侧的硬度,从而使得内腰所在位置处偏软弹,增加缓震行程和贴地感,而外腰所在位置处偏硬,增加中底的稳定性。缓震单元2纵向的竖向截面上的类梯形靠近脚尖一侧的腰(前腰)的长度小于靠近足跟一侧的腰(后腰)的长度,并且,类梯形上底靠近脚尖一侧的高度小于靠近足跟一侧的高度,以更加贴合前掌,从而使缓震单元2受力过渡均匀。
44.如图6所示,缓震单元2的下部设置有吸震单元4,吸震单元4的下表面与缓震单元2的下表面相齐平,具体来说,缓震单元2下表面设置有与吸震单元4形状相匹配的第四凹槽22,吸震单元4可容置在第四凹槽22内。
45.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是缓震单元2与吸震单元4同时设置在中底本体1的前掌和足跟位置处,以对前掌和足跟均形成支撑与吸震保护。但是,如果是对于一些速度型运动员,也就是需要脚掌迅速发力启动的运动员来说,则采用第一实施例的方案,即仅在中底本体1的前掌设置缓冲单元3,以使前掌在发力时可迅速将中底本体1与缓冲单元3踩到缓冲极限而得到地面的反馈,从而迅速发力。
46.本实用新型的多密度可更换内置中底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中底的缓冲性能达不到要求时,直接整体更换中底即可,延长了鞋子的使用寿命;中底采用三种不同密度的材料制成,缓冲效果好并且具有吸震功能,穿着舒适,用户体验好。
47.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