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成像镜头、相机模组与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8-17 11:25:3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是关于一种成像镜头、相机模组以及电子装置,特别是一种适用于电子装置的成像镜头及相机模组。


背景技术:

2.随着半导体工艺技术更加精进,使得电子感光元件性能有所提升,像素可达到更微小的尺寸,因此,具备高成像品质的光学镜头俨然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
3.而随着科技日新月异,配备光学镜头的电子装置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对于光学镜头的要求也是更加多样化。由于往昔的光学镜头较不易在成像品质或组装合格率等需求间取得平衡,故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光学镜头以符合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在于提供一种成像镜头、相机模组以及电子装置。当满足特定条件时,本发明提供的成像镜头能同时满足高成像品质与高组装合格率的需求。
5.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揭露的成像镜头,具有一物侧、一像侧以及一光轴;像侧的位置与物侧的位置相对;光轴通过物侧与像侧;成像镜头包含一塑料透镜、一镜筒以及一光线吸收涂层;塑料透镜具有一物侧表面、一像侧表面以及一外径面;物侧表面面向成像镜头的物侧;像侧表面面向成像镜头的像侧,且像侧表面的位置与物侧表面的位置相对;外径面连接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镜筒具有一内部空间;内部空间容置塑料透镜;镜筒包含一碟状部以及一侧壁部;碟状部具有一通光孔;成像镜头的光轴通过通光孔;侧壁部连接碟状部,且侧壁部从碟状部沿实质上平行于光轴的方向延伸;侧壁部对应于塑料透镜的外径面;光线吸收涂层固定于塑料透镜的外径面且实体接触于镜筒;光线吸收涂层具有一内侧表面以及一外侧表面;内侧表面面对并固定于塑料透镜的外径面;外侧表面的位置与内侧表面的位置相对,且外侧表面较内侧表面远离塑料透镜的外径面;外侧表面实体接触于镜筒的侧壁部;光线吸收涂层的外侧表面与镜筒的侧壁部沿实质上平行于光轴的方向实体接触的长度为la,光线吸收涂层的内侧表面沿实质上平行于光轴的方向的长度为lt,其满足下列条件:
6.0.1≤la/lt≤0.95。
7.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揭露的相机模组,包含上述成像镜头。
8.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揭露的电子装置,包含上述相机模组以及一电子感光元件,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成像镜头的成像面上。
9.通过光线吸收涂层固定于塑料透镜的外径面,进而让光线吸收涂层实体接触于镜筒的侧壁部,并且当la/lt满足上述条件时,可降低非成像光线于外径面反射的强度,以提升成像品质。并且,在组装成像镜头的过程中,通过光线吸收涂层与镜筒实体接触的厚度,可提供塑料透镜外径面与镜筒之间的间隙来配合调整裕度,以提升组装合格率。
10.以上关于本发明内容的说明及以下实施方式的说明是用以示范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并且提供本发明的专利申请范围更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说明
11.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发明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发明的范围。其中:
12.图1绘示依照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经部分剖切的成像镜头的立体示意图。
13.图2绘示依照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的分解示意图。
14.图3绘示图2的成像镜头的侧视剖面示意图。
15.图4绘示图3的成像镜头的第七透镜的侧视剖面示意图。
16.图5绘示图3的成像镜头的a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17.图6绘示图5的成像镜头的bb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18.图7绘示依照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的侧视剖面示意图。
19.图8绘示图7的成像镜头的cc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20.图9绘示图8的成像镜头的dd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21.图10绘示图8的成像镜头的ee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22.图11绘示图8的成像镜头的ff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23.图12绘示图8的成像镜头的gg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24.图13绘示依照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的侧视剖面示意图。
25.图14绘示图13的成像镜头的hh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26.图15绘示图14的成像镜头的ii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27.图16绘示图14的成像镜头的jj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28.图17绘示图14的成像镜头的kk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29.图18绘示依照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的侧视剖面示意图。
30.图19绘示图18的成像镜头的ll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31.图20绘示图19的成像镜头的mm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32.图21绘示依照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的立体示意图。
33.图22绘示依照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经剖切的成像镜头的立体示意图。
34.图23绘示图22的成像镜头的侧视剖面示意图。
35.图24绘示图23的成像镜头的第一透镜的侧视剖面示意图。
36.图25绘示图23的成像镜头的nn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37.图26绘示图25的成像镜头的oo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38.图27绘示图23的成像镜头的pp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39.图28绘示图27的成像镜头的qq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40.图29绘示依照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的侧视剖面示意图。
41.图30绘示图29的成像镜头的rr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42.图31绘示图30的成像镜头的ss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43.图32绘示依照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一种相机模组的立体示意图。
44.图33绘示依照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一侧的立体示意图。
45.图34绘示图33的电子装置的另一侧的立体示意图。
46.图35绘示图33的电子装置的系统方块图。
47.附图标号说明:
48.1、2、3、4、5、6

成像镜头
49.101、201、301、401、501、601

物侧
50.102、202、302、402、502、602

像侧
51.103、203、303、403、503、603

成像面
52.104、204、304、404、504、604

光轴
53.11、21、31、41、51、61

塑料透镜
54.11a、21a、31a、41a、51a、61a

第一透镜
55.11b、21b、31b、41b、51b、61b

第二透镜
56.11c、21c、31c、41c、51c、61c

第三透镜
57.11d、21d、31d、41d

第四透镜
58.11e、21e、31e、41e

第五透镜
59.11f、21f、31f、41f

第六透镜
60.11g、21g、31g、41g

第七透镜
61.11h、21h、31h、41h

第八透镜
62.111g、211a、211b、211c、311d、311e、311f、411h、511a、611b

物侧表面
63.112g、212a、212b、212c、312d、312e、312f、412h、512a、612b

像侧表面
64.113g、213a、213b、213c、313d、313e、313f、413h、513a、613b

外径面
65.214a、214b、214c、514a

轴向连接结构
66.115g、515a

缩减面
67.116g、516a

注料痕
68.12、22、32、42、52、62

镜筒
69.121、221、321、421、521、621

内部空间
70.122、222、322、422、522、622

碟状部
71.1221、2221、3221、4221、5221、6221

通光孔
72.123、223、323、423、523、623

侧壁部
73.13g、23、23a、23b、23c、33、33d、33e、33f、43h、53a、63b

光线吸收涂层
74.131g、231a、231b、231c、331d、331e、331f、431h、531a、631b

内侧表面
75.132g、232a、232b、232c、332d、332e、332f、432h、532a、632b

外侧表面
76.54

辅助光线吸收涂层
77.541

内侧表面
78.542

外侧表面
79.7、7a、7b、7c、7d

相机模组
80.71

驱动装置
81.72

电子感光元件
82.73

影像稳定模组
[0083]8…
电子装置
[0084]
81

闪光灯模组
[0085]
82

对焦辅助模组
[0086]
83

影像讯号处理器
[0087]
84

使用者界面
[0088]
85

影像软体处理器
[0089]
86

被摄物
[0090]
lb1、lb2、lb3、lb4

遮光板
[0091]
lb11、lb21、lb31、lb41

第一遮光板
[0092]
lb12、lb22、lb32、lb42

第二遮光板
[0093]
lb13、lb23、lb33、lb43

第三遮光板
[0094]
lb14、lb24、lb34、lb44

第四遮光板
[0095]
lb15、lb25、lb35、lb45

第五遮光板
[0096]
lb16、lb26、lb36、lb46

第六遮光板
[0097]
sp1、sp2、sp3、sp4

间隔环
[0098]
sp11、sp21、sp31、sp41

第一间隔环
[0099]
sp12、sp22、sp32、sp42

第二间隔环
[0100]
rt

固定环
[0101]
aa、bb、cc、dd、ee、ff、gg、hh、ii、jj、kk、ll、mm、nn、oo、pp、qq、rr、ss

区域
[0102]
la

光线吸收涂层的外侧表面与镜筒的侧壁部沿实质上平行于光轴的方向实体接触的长度
[0103]
lt

光线吸收涂层的内侧表面沿实质上平行于光轴的方向的长度
[0104]
da1

光线吸收涂层在固定于塑料透镜的外径面的一侧的最小厚度
[0105]
da2

光线吸收涂层在固定于塑料透镜的外径面的一侧的最大厚度
[0106]
δda

最大厚度da2与最小厚度da1的差值
[0107]
dc

光线吸收涂层在固定于塑料透镜的物侧表面或像侧表面的一侧的厚度
具体实施方式
[0108]
以下在实施方式中详细叙述本发明的详细特征以及优点,其内容足以使任何熟习相关技艺者了解本发明的技术内容并据以实施,且根据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保护范围及附图,任何熟习相关技艺者可轻易地理解本发明相关的目的及优点。以下的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观点,但非以任何观点限制本发明的范畴。
[0109]
本发明提供一种成像镜头,具有一物侧、一像侧、一成像面以及一光轴。像侧相对于物侧,即像侧的位置与物侧的位置相对。成像面位于靠近像侧且远离物侧的一侧,且成像镜头成像于成像面上。光轴通过物侧、像侧与成像面。成像镜头包含一塑料透镜、一镜筒以及一光线吸收涂层。
[0110]
塑料透镜具有一物侧表面、一像侧表面以及一外径面。物侧表面面向成像镜头的物侧。像侧表面面向成像镜头的像侧,且像侧表面相对于物侧表面,即像侧表面的位置与物侧表面的位置相对。外径面连接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
[0111]
塑料透镜可包含至少一轴向连接结构。轴向连接结构位于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的至少其中之一。轴向连接结构用以连接邻近的光学元件,且轴向连接结构以渐缩面抵顶于所述光学元件或以凹凸结构卡合于所述光学元件相搭配的凹凸结构,来用以将所述光学元件对正于光轴。借此,可满足成像镜头的同轴度要求,以减少组装公差并提升组装合格率。其中,所述光学元件例如为透镜、遮光板、光圈、光阑、间隔环与固定环等等,本发明不以此
为限。请参照图8,绘示有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的轴向连接结构214a、214b、214c。请参照图24与图25,绘示有依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中的轴向连接结构514a。
[0112]
塑料透镜于靠近外径面的一侧可具有一缩减面。缩减面连接外径面。缩减面与光轴的距离小于外径面与光轴的距离。塑料透镜于缩减面上可包含一注料痕。借此,可确保注料痕不与镜筒干涉,以减少组装公差。请参照图1,绘示有依照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的缩减面115g与注料痕116g。请参照图24与图27,绘示有依照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中的缩减面515a与注料痕516a。
[0113]
镜筒具有一内部空间。内部空间容置塑料透镜。镜筒包含一碟状部以及一侧壁部。碟状部具有一通光孔,且成像镜头的光轴通过通光孔。侧壁部连接碟状部,且侧壁部从碟状部沿实质上平行于光轴的方向延伸。侧壁部对应于塑料透镜的外径面。
[0114]
光线吸收涂层固定于塑料透镜的外径面且实体接触于镜筒。光线吸收涂层可以是由环氧树脂(epoxy resin)为基底的速干型墨水所形成的黑色涂墨层(black ink spraying layer)、化学气相沉积的黑化镀膜层或是光阻墨层(photoresistive coating layer)等等,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光线吸收涂层具有一内侧表面以及一外侧表面。内侧表面面对并固定于塑料透镜的外径面。外侧表面相对于内侧表面,即外侧表面的位置与内侧表面的位置相对,且外侧表面较内侧表面远离塑料透镜的外径面。外侧表面实体接触于镜筒的侧壁部。
[0115]
光线吸收涂层可从塑料透镜的外径面延伸至轴向连接结构,且光线吸收涂层的内侧表面可固定于轴向连接结构。通过光线吸收涂层固定于轴向连接结构,进而让光线吸收涂层与邻近的光学元件彼此对正并且实体接触于所述光学元件,可避免非成像光线经由轴向连接结构从塑料透镜与所述光学元件之间的接合处射出,并可同时在成像镜头的整体同轴度与轴向连接结构的遮光需求之间取得适当的平衡点。请参照图8,绘示有依照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从第二透镜21b的外径面213b延伸至轴向连接结构214b的光线吸收涂层23b。
[0116]
光线吸收涂层可从塑料透镜的外径面延伸至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且光线吸收涂层的内侧表面可固定于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借此,可延伸光线吸收涂层的遮光范围,而取代具有相同功能的邻近的光学元件,进而降低生产成本。请参照图8与图10,绘示有依照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从第二透镜21b的外径面213b延伸至物侧表面211b与像侧表面212b的光线吸收涂层23b。
[0117]
光线吸收涂层可从塑料透镜的外径面延伸至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的其中一个,且光线吸收涂层的内侧表面可固定于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的所述其中一个。借此,可延伸光线吸收涂层的遮光范围,以确保在光学有效区以外的杂散光遮蔽效率。请参照图5与图6,绘示有依照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从第七透镜11g的外径面113g延伸至物侧表面111g的光线吸收涂层13g。请参照图19与图20,绘示有依照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中,从第八透镜41h的外径面413h延伸至像侧表面412h的光线吸收涂层43h。请参照图30与图31,绘示有依照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中,从第二透镜61b的外径面613b延伸至像侧表面612b的光线吸收涂层63b。
[0118]
光线吸收涂层可从塑料透镜的外径面延伸并可固定于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的至少其中之一,且固定于塑料透镜的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的所述至少其中之一的光线吸收涂
层的外侧表面可实体接触于邻近的光学元件。借此,可满足光学设计的遮光需求,以提升影像清晰度。
[0119]
光线吸收涂层的外侧表面与镜筒的侧壁部沿实质上平行于光轴的方向实体接触的长度为la,光线吸收涂层的内侧表面沿实质上平行于光轴的方向的长度为lt,其(la与lt)满足下列条件:0.1≤la/lt≤0.95。请参照图5,绘示有依照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的参数la与lt。
[0120]
通过光线吸收涂层固定于塑料透镜的外径面,进而让光线吸收涂层实体接触于镜筒的侧壁部,并且当la/lt满足上述条件时,可降低非成像光线于外径面反射的强度,以提升成像品质。并且,在组装成像镜头的过程中,通过光线吸收涂层与镜筒实体接触的厚度,可提供塑料透镜外径面与镜筒之间的间隙来配合调整裕度,以提升组装合格率。
[0121]
光线吸收涂层在固定于塑料透镜的外径面的一侧的最小厚度为da1,光线吸收涂层在固定于塑料透镜的物侧表面或像侧表面的一侧的厚度为dc,其(da1与dc)可满足下列条件:0.97《da1/dc≤2.5。借此,可精确控制光线吸收涂层的厚度的比例范围。请参照图5与图6,绘示有依照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的参数da1与dc。
[0122]
光线吸收涂层在固定于塑料透镜的外径面的一侧的最小厚度为da1,光线吸收涂层在固定于塑料透镜的外径面的一侧的最大厚度为da2,最大厚度da2与最小厚度da1的差值为δda,光线吸收涂层在固定于塑料透镜的物侧表面或像侧表面的一侧的厚度为dc,其(δda与dc)可满足下列条件:0.03《δda/dc《0.79。借此,可提升光线吸收涂层在制造过程中的可控度的比例范围。请参照图5与图6,绘示有依照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的参数da1、da2与dc。
[0123]
光线吸收涂层在固定于塑料透镜的外径面的一侧的最小厚度为da1,光线吸收涂层在固定于塑料透镜的外径面的一侧的最大厚度为da2,最大厚度da2与最小厚度da1的差值为δda,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1[微米]《δda《da1。借此,可确保光线吸收涂层在制造过程中的厚度偏差,以提升制造合格率。
[0124]
光线吸收涂层在固定于塑料透镜的外径面的一侧的最小厚度为da1,光线吸收涂层在固定于塑料透镜的外径面的一侧的最大厚度为da2,最大厚度da2与最小厚度da1的差值为δda,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03《δda/da1《0.99。借此,可进一步地提升光线吸收涂层在制造过程中的可控度的比例范围。
[0125]
根据本发明所揭露的成像镜头,还可包含一辅助光线吸收涂层。辅助光线吸收涂层具有一内侧表面以及一外侧表面。辅助光线吸收涂层的内侧表面可固定于注料痕,且辅助光线吸收涂层的外侧表面未实体接触于镜筒。借此,可满足注料痕位置的遮光需求,以提升光学品质。请参照图27与图28,绘示有依照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中的辅助光线吸收涂层54,其中辅助光线吸收涂层54的内侧表面541固定于注料痕516a,且辅助光线吸收涂层54的外侧表面542未实体接触于镜筒52。
[0126]
上述本发明成像镜头中的各技术特征皆可组合配置,而达到对应的功效。
[0127]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以下提出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
[0128]
《第一实施例》
[0129]
请参照图1至图6,其中图1绘示依照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经部分剖切的成像镜头的立体示意图,图2绘示依照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的分解示意图,图3绘示图2
的成像镜头的侧视剖面示意图,图4绘示图3的成像镜头的第七透镜的侧视剖面示意图,图5绘示图3的成像镜头的a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且图6绘示图5的成像镜头的bb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0130]
本实施例提供一成像镜头1,具有一物侧101、一像侧102、一成像面103以及一光轴104。像侧102相对于物侧101,即像侧的位置与物侧的位置相对。成像面103位于靠近像侧102且远离物侧101的一侧,且成像镜头1成像于成像面103上。光轴104通过物侧101、像侧102与成像面103。成像镜头1包含多个塑料透镜11、多个遮光板lb1、多个间隔环sp1、一固定环rt、一镜筒12以及一光线吸收涂层13g。
[0131]
塑料透镜11包含一第一透镜11a、一第二透镜11b、一第三透镜11c、一第四透镜11d、一第五透镜11e、一第六透镜11f、一第七透镜11g以及一第八透镜11h。遮光板lb1包含一第一遮光板lb11、一第二遮光板lb12、一第三遮光板lb13、一第四遮光板lb14、一第五遮光板lb15以及一第六遮光板lb16。间隔环sp1包含一第一间隔环sp11以及一第二间隔环sp12。塑料透镜11、遮光板lb1、间隔环sp1与固定环rt由物侧101至像侧102沿平行于光轴104的方向依序为第一透镜11a、第二透镜11b、第一遮光板lb11、第三透镜11c、第二遮光板lb12、第四透镜11d、第三遮光板lb13、第五透镜11e、第四遮光板lb14、第六透镜11f、第一间隔环sp11、第五遮光板lb15、第七透镜11g、第二间隔环sp12、第六遮光板lb16、第八透镜11h与固定环rt。
[0132]
第七透镜11g具有一物侧表面111g、一像侧表面112g以及一外径面113g。物侧表面111g面向成像镜头1的物侧101。像侧表面112g面向成像镜头1的像侧102,且像侧表面112g相对于物侧表面111g,即像侧表面112g的位置与物侧表面111g的位置相对。外径面113g连接物侧表面111g与像侧表面112g。
[0133]
第七透镜11g于靠近外径面113g的一侧具有一缩减面115g。缩减面115g连接外径面113g。缩减面115g与光轴104的距离小于外径面113g与光轴104的距离。第七透镜11g于缩减面115g上还包含一注料痕116g。
[0134]
镜筒12具有一内部空间121。内部空间121容置塑料透镜11、遮光板lb1、间隔环sp1与固定环rt。镜筒12包含一碟状部122以及一侧壁部123。碟状部122靠近成像镜头1的物侧101。碟状部122具有一通光孔1221,且成像镜头1的光轴104通过通光孔1221。侧壁部123靠近成像镜头1的像侧102。侧壁部123连接碟状部122,且侧壁部123从碟状部122沿实质上平行于光轴104的方向延伸。侧壁部123于靠近内部空间121的一侧具有多个阶差面(未另标号),且所述多个阶差面对应于第七透镜11g的外径面113g以及其余塑料透镜11a、11b、11c、11d、11e、11f、11h的外径面(未另标号)。
[0135]
光线吸收涂层13g固定于第七透镜11g的外径面113g且实体接触于镜筒12。光线吸收涂层13g具有一内侧表面131g以及一外侧表面132g。内侧表面131g面对并固定于第七透镜11g的外径面113g。外侧表面132g相对于内侧表面131g,即外侧表面132g的位置与内侧表面131g的位置相对,且外侧表面132g较内侧表面131g远离第七透镜11g的外径面113g。外侧表面132g实体接触于镜筒12的侧壁部123。
[0136]
光线吸收涂层13g从第七透镜11g的外径面113g延伸至物侧表面111g,且光线吸收涂层13g的内侧表面131g固定于物侧表面111g。固定于第七透镜11g的物侧表面111g的光线吸收涂层13g的外侧表面132g实体接触于第五遮光板lb15。
[0137]
光线吸收涂层13g的外侧表面132g与镜筒12的侧壁部123沿实质上平行于光轴104的方向实体接触的长度为la,光线吸收涂层13g的内侧表面131g在固定于第七透镜11g的外径面113g的一侧沿实质上平行于光轴104的方向的长度为lt,其满足下列条件:la=0.36(毫米);lt=0.49(毫米);以及la/lt=0.73。
[0138]
光线吸收涂层13g在固定于第七透镜11g的外径面113g的一侧的最小厚度为da1,光线吸收涂层13g在固定于第七透镜11g的外径面113g的一侧的最大厚度为da2,最大厚度da2与最小厚度da1的差值为δda,光线吸收涂层13g在固定于第七透镜11g的物侧表面111g的一侧的厚度为dc,其满足下列条件:da1=0.016(毫米);da2=0.017(毫米);δda=0.001(毫米)=1(微米);dc=0.01(毫米);da1/dc=1.60;δda《da1;δda/da1=0.06;以及δda/dc=0.10。
[0139]
在本实施例的说明中,光线吸收涂层13g以设置于第七透镜11g为例,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在部分实施例中,光线吸收涂层也可设置于其他塑料透镜。在本实施例的说明中,以第七透镜11g的缩减面115g与注料痕116g作为示例性说明,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在部分实施例中,其他塑料透镜也可具有缩减面与注料痕。
[0140]
《第二实施例》
[0141]
请参照图7至图12,其中图7绘示依照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的侧视剖面示意图,图8绘示图7的成像镜头的cc区域的放大示意图,图9绘示图8的成像镜头的dd区域的放大示意图,图10绘示图8的成像镜头的ee区域的放大示意图,图11绘示图8的成像镜头的ff区域的放大示意图,且图12绘示图8的成像镜头的gg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0142]
本实施例提供一成像镜头2,具有一物侧201、一像侧202、一成像面203以及一光轴204。像侧202相对于物侧201,即像侧202的位置与物侧201的位置相对。成像面203位于靠近像侧202且远离物侧201的一侧,且成像镜头2成像于成像面203上。光轴204通过物侧201、像侧202与成像面203。成像镜头2包含多个塑料透镜21、多个遮光板lb2、多个间隔环sp2、一固定环rt、一镜筒22以及多个光线吸收涂层23。
[0143]
塑料透镜21包含一第一透镜21a、一第二透镜21b、一第三透镜21c、一第四透镜21d、一第五透镜21e、一第六透镜21f、一第七透镜21g以及一第八透镜21h。遮光板lb2包含一第一遮光板lb21、一第二遮光板lb22、一第三遮光板lb23、一第四遮光板lb24、一第五遮光板lb25以及一第六遮光板lb26。间隔环sp2包含一第一间隔环sp21以及一第二间隔环sp22。塑料透镜21、遮光板lb2、间隔环sp2与固定环rt由物侧201至像侧202沿平行于光轴204的方向依序为第一透镜21a、第二透镜21b、第一遮光板lb21、第三透镜21c、第二遮光板lb22、第四透镜21d、第三遮光板lb23、第五透镜21e、第四遮光板lb24、第六透镜21f、第一间隔环sp21、第五遮光板lb25、第七透镜21g、第二间隔环sp22、第六遮光板lb26、第八透镜21h与固定环rt。
[0144]
第一透镜21a具有一物侧表面211a、一像侧表面212a以及一外径面213a。物侧表面211a面向成像镜头2的物侧201。像侧表面212a面向成像镜头2的像侧202,且像侧表面212a相对于物侧表面211a,即像侧表面212a的位置与物侧表面211a的位置相对。外径面213a连接物侧表面211a与像侧表面212a。
[0145]
第一透镜21a包含一轴向连接结构214a。轴向连接结构214a位于像侧表面212a。轴向连接结构214a连接第二透镜21b。
[0146]
第二透镜21b具有一物侧表面211b、一像侧表面212b以及一外径面213b。物侧表面211b面向成像镜头2的物侧201。像侧表面212b面向成像镜头2的像侧202,且像侧表面212b相对于物侧表面211b,即像侧表面212b的位置与物侧表面211b的位置相对。外径面213b连接物侧表面211b与像侧表面212b。
[0147]
第二透镜21b包含两轴向连接结构214b。两轴向连接结构214b分别位于物侧表面211b与像侧表面212b。轴向连接结构214b连接第一透镜21a、第一遮光板lb21与第三透镜21c。第一透镜21a的轴向连接结构214a卡合于第二透镜21b位于物侧表面211b的轴向连接结构214b,以将第一透镜21a与第二透镜21b共同对正于光轴204。
[0148]
第三透镜21c具有一物侧表面211c、一像侧表面212c以及一外径面213c。物侧表面211c面向成像镜头2的物侧201。像侧表面212c面向成像镜头2的像侧202,且像侧表面212c相对于物侧表面211c,即像侧表面212c的位置与物侧表面211c的位置相对。外径面213c连接物侧表面211c与像侧表面212c。
[0149]
第三透镜21c包含两轴向连接结构214c。两轴向连接结构214c分别位于物侧表面211c与像侧表面212c。轴向连接结构214c连接第一遮光板lb21、第二透镜21b、第二遮光板lb22与第四透镜21d。第二透镜21b位于像侧表面212b的轴向连接结构214b卡合于第一遮光板lb21的外缘与第三透镜21c位于物侧表面211c的轴向连接结构214c,以将第二透镜21b、第一遮光板lb21与第三透镜21c共同对正于光轴204。第三透镜21c位于像侧表面212c的轴向连接结构214c卡合于第二遮光板lb22的外缘与第四透镜21d,以将第三透镜21c、第二遮光板lb22与第四透镜21d共同对正于光轴204。
[0150]
镜筒22具有一内部空间221。内部空间221容置塑料透镜21、遮光板lb2、间隔环sp2与固定环rt。镜筒22包含一碟状部222以及一侧壁部223。碟状部222靠近成像镜头2的物侧201。碟状部222具有一通光孔2221,且成像镜头2的光轴204通过通光孔2221。侧壁部223靠近成像镜头2的像侧202。侧壁部223连接碟状部222,且侧壁部223从碟状部222沿实质上平行于光轴204的方向延伸。侧壁部223于靠近内部空间221的一侧具有多个阶差面(未另标号),且所述多个阶差面对应于第一透镜21a的外径面213a、第二透镜21b的外径面213b、第三透镜21c的外径面213c以及其余塑料透镜21d、21e、21f、21g、21h的外径面(未另标号)。
[0151]
多个光线吸收涂层23包含光线吸收涂层23a、光线吸收涂层23b以及光线吸收涂层23c。
[0152]
光线吸收涂层23a固定于第一透镜21a的外径面213a且实体接触于镜筒22。光线吸收涂层23a具有一内侧表面231a以及一外侧表面232a。内侧表面231a面对并固定于第一透镜21a的外径面213a。外侧表面232a相对于内侧表面231a,即外侧表面232a的位置与内侧表面231a的位置相对,且外侧表面232a较内侧表面231a远离第一透镜21a的外径面213a。外侧表面232a实体接触于镜筒22的侧壁部223。
[0153]
光线吸收涂层23a的外侧表面232a与镜筒22的侧壁部223沿实质上平行于光轴204的方向实体接触的长度为la,光线吸收涂层23a的内侧表面231a在固定于第一透镜21a的外径面213a的一侧沿实质上平行于光轴204的方向的长度为lt,其满足下列条件:la=0.39(毫米);lt=0.46(毫米);以及la/lt=0.85。
[0154]
光线吸收涂层23a在固定于第一透镜21a的外径面213a的一侧的最小厚度为da1,光线吸收涂层23a在固定于第一透镜21a的外径面213a的一侧的最大厚度为da2,最大厚度
da2与最小厚度da1的差值为δda,其满足下列条件:da1=0.002(毫米);da2=0.003(毫米);δda=0.001(毫米)=1(微米);δda《da1;以及δda/da1=0.50。
[0155]
光线吸收涂层23b固定于第二透镜21b的外径面213b且实体接触于镜筒22。光线吸收涂层23b具有一内侧表面231b以及一外侧表面232b。内侧表面231b面对并固定于第二透镜21b的外径面213b。外侧表面232b相对于内侧表面231b,即外侧表面232b的位置与内侧表面231b的位置相对,且外侧表面232b较内侧表面231b远离第二透镜21b的外径面213b。外侧表面232b实体接触于镜筒22的侧壁部223。
[0156]
光线吸收涂层23b从第二透镜21b的外径面213b延伸至物侧表面211b、像侧表面212b以及位于物侧表面211b与像侧表面212b上的轴向连接结构214b,且光线吸收涂层23b的内侧表面231b固定于物侧表面211b、像侧表面212b以及位于物侧表面211b与像侧表面212b上的轴向连接结构214b。固定于第二透镜21b的物侧表面211b的光线吸收涂层23b的外侧表面232b实体接触于第一透镜21a。固定于第二透镜21b的像侧表面212b的光线吸收涂层23b的外侧表面232b实体接触于第一遮光板lb21与第三透镜21c。
[0157]
光线吸收涂层23b的外侧表面232b与镜筒22的侧壁部223沿实质上平行于光轴204的方向实体接触的长度为la,光线吸收涂层23b的内侧表面231b在固定于第二透镜21b的外径面213b的一侧沿实质上平行于光轴204的方向的长度为lt,其满足下列条件:la=0.35(毫米);lt=0.43(毫米);以及la/lt=0.81。
[0158]
光线吸收涂层23b在固定于第二透镜21b的外径面213b的一侧的最小厚度为da1,光线吸收涂层23b在固定于第二透镜21b的外径面213b的一侧的最大厚度为da2,最大厚度da2与最小厚度da1的差值为δda,光线吸收涂层23b在固定于第二透镜21b的物侧表面211b或像侧表面212b的一侧的厚度为dc,其满足下列条件:da1=0.021(毫米);da2=0.022(毫米);δda=0.001(毫米)=1(微米);dc=0.02或0.01(毫米);da1/dc=1.05或2.1;δda《da1;δda/da1=0.05;以及δda/dc=0.05或0.10。
[0159]
光线吸收涂层23c固定于第三透镜21c的外径面213c且实体接触于镜筒22。光线吸收涂层23c具有一内侧表面231c以及一外侧表面232c。内侧表面231c面对并固定于第三透镜21c的外径面213c。外侧表面232c相对于内侧表面231c,即外侧表面232c的位置与内侧表面231c的位置相对,且外侧表面232c较内侧表面231c远离第三透镜21c的外径面213c。外侧表面232c实体接触于镜筒22的侧壁部223。
[0160]
光线吸收涂层23c的外侧表面232c与镜筒22的侧壁部223沿实质上平行于光轴204的方向实体接触的长度为la,光线吸收涂层23c的内侧表面231c在固定于第三透镜21c的外径面213c的一侧沿实质上平行于光轴204的方向的长度为lt,其满足下列条件:la=0.37(毫米);lt=0.44(毫米);以及la/lt=0.84。
[0161]
光线吸收涂层23c在固定于第三透镜21c的外径面213c的一侧的最小厚度为da1,光线吸收涂层23c在固定于第三透镜21c的外径面213c的一侧的最大厚度为da2,最大厚度da2与最小厚度da1的差值为δda,其满足下列条件:da1=0.005(毫米);da2=0.006(毫米);δda=0.001(毫米)=1(微米);δda《da1;以及δda/da1=0.20。
[0162]
在本实施例的说明中,光线吸收涂层23a、23b、23c以设置于第一透镜21a、第二透镜21b与第三透镜21c为例,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在部分实施例中,光线吸收涂层也可设置于其他塑料透镜。
[0163]
《第三实施例》
[0164]
请参照图13至图17,其中图13绘示依照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的侧视剖面示意图,图14绘示图13的成像镜头的hh区域的放大示意图,图15绘示图14的成像镜头的ii区域的放大示意图,图16绘示图14的成像镜头的jj区域的放大示意图,且图17绘示图14的成像镜头的kk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0165]
本实施例提供一成像镜头3,具有一物侧301、一像侧302、一成像面303以及一光轴304。像侧302相对于物侧301,即像侧302的位置与物侧301的位置相对。成像面303位于靠近像侧302且远离物侧301的一侧,且成像镜头3成像于成像面303上。光轴304通过物侧301、像侧302与成像面303。成像镜头3包含多个塑料透镜31、多个遮光板lb3、多个间隔环sp3、一固定环rt、一镜筒32以及多个光线吸收涂层33。
[0166]
塑料透镜31包含一第一透镜31a、一第二透镜31b、一第三透镜31c、一第四透镜31d、一第五透镜31e、一第六透镜31f、一第七透镜31g以及一第八透镜31h。遮光板lb3包含一第一遮光板lb31、一第二遮光板lb32、一第三遮光板lb33、一第四遮光板lb34、一第五遮光板lb35以及一第六遮光板lb36。间隔环sp3包含一第一间隔环sp31以及一第二间隔环sp32。塑料透镜31、遮光板lb3、间隔环sp3与固定环rt由物侧301至像侧302沿平行于光轴304的方向依序为第一透镜31a、第二透镜31b、第一遮光板lb31、第三透镜31c、第二遮光板lb32、第四透镜31d、第三遮光板lb33、第五透镜31e、第四遮光板lb34、第六透镜31f、第一间隔环sp31、第五遮光板lb35、第七透镜31g、第二间隔环sp32、第六遮光板lb36、第八透镜31h与固定环rt。
[0167]
第四透镜31d具有一物侧表面311d、一像侧表面312d以及一外径面313d。物侧表面311d面向成像镜头3的物侧301。像侧表面312d面向成像镜头3的像侧302,且像侧表面312d相对于物侧表面311d,即像侧表面312d的位置与物侧表面311d的位置相对。外径面313d连接物侧表面311d与像侧表面312d。
[0168]
第五透镜31e具有一物侧表面311e、一像侧表面312e以及一外径面313e。物侧表面311e面向成像镜头3的物侧301。像侧表面312e面向成像镜头3的像侧302,且像侧表面312e相对于物侧表面311e,即像侧表面312e的位置与物侧表面311e的位置相对。外径面313e连接物侧表面311e与像侧表面312e。
[0169]
第六透镜31f具有一物侧表面311f、一像侧表面312f以及一外径面313f。物侧表面311f面向成像镜头3的物侧301。像侧表面312f面向成像镜头3的像侧302,且像侧表面312f相对于物侧表面311f,即像侧表面312f的位置与物侧表面311f的位置相对。外径面313f连接物侧表面311f与像侧表面312f。
[0170]
镜筒32具有一内部空间321。内部空间321容置塑料透镜31、遮光板lb3、间隔环sp3与固定环rt。镜筒32包含一碟状部322以及一侧壁部323。碟状部322靠近成像镜头3的物侧301。碟状部322具有一通光孔3221,且成像镜头3的光轴304通过通光孔3221。侧壁部323靠近成像镜头3的像侧302。侧壁部323连接碟状部322,且侧壁部323从碟状部322沿实质上平行于光轴304的方向延伸。侧壁部323于靠近内部空间321的一侧具有多个阶差面(未另标号),且所述多个阶差面对应于第四透镜31d的外径面313d、第五透镜31e的外径面313e、第六透镜31f的外径面313f以及其余塑料透镜31a、31b、31c、31g、31h的外径面(未另标号)。
[0171]
多个光线吸收涂层33包含光线吸收涂层33d、光线吸收涂层33e以及光线吸收涂层
33f。
[0172]
光线吸收涂层33d固定于第四透镜31d的外径面313d且实体接触于镜筒32。光线吸收涂层33d具有一内侧表面331d以及一外侧表面332d。内侧表面331d面对并固定于第四透镜31d的外径面313d。外侧表面332d相对于内侧表面331d,即外侧表面332d的位置与内侧表面331d的位置相对,且外侧表面332d较内侧表面331d远离第四透镜31d的外径面313d。外侧表面332d实体接触于镜筒32的侧壁部323。
[0173]
光线吸收涂层33d的外侧表面332d与镜筒32的侧壁部323沿实质上平行于光轴304的方向实体接触的长度为la,光线吸收涂层33d的内侧表面331d在固定于第四透镜31d的外径面313d的一侧沿实质上平行于光轴304的方向的长度为lt,其满足下列条件:la=0.37(毫米);lt=0.48(毫米);以及la/lt=0.77。
[0174]
光线吸收涂层33d在固定于第四透镜31d的外径面313d的一侧的最小厚度为da1,光线吸收涂层33d在固定于第四透镜31d的外径面313d的一侧的最大厚度为da2,最大厚度da2与最小厚度da1的差值为δda,其满足下列条件:da1=0.007(毫米);da2=0.008(毫米);δda=0.001(毫米)=1(微米);δda《da1;以及δda/da1=0.14。
[0175]
光线吸收涂层33e固定于第五透镜31e的外径面313e且实体接触于镜筒32。光线吸收涂层33e具有一内侧表面331e以及一外侧表面332e。内侧表面331e面对并固定于第五透镜31e的外径面313e。外侧表面332e相对于内侧表面331e,即外侧表面332e的位置与内侧表面331e的位置相对,且外侧表面332e较内侧表面331e远离第五透镜31e的外径面313e。外侧表面332e实体接触于镜筒32的侧壁部323。
[0176]
光线吸收涂层33e的外侧表面332e与镜筒32的侧壁部323沿实质上平行于光轴304的方向实体接触的长度为la,光线吸收涂层33e的内侧表面331e在固定于第五透镜31e的外径面313e的一侧沿实质上平行于光轴304的方向的长度为lt,其满足下列条件:la=0.36(毫米);lt=0.43(毫米);以及la/lt=0.84。
[0177]
光线吸收涂层33e在固定于第五透镜31e的外径面313e的一侧的最小厚度为da1,光线吸收涂层33e在固定于第五透镜31e的外径面313e的一侧的最大厚度为da2,最大厚度da2与最小厚度da1的差值为δda,其满足下列条件:da1=0.009(毫米);da2=0.01(毫米);δda=0.001(毫米)=1(微米);δda《da1;以及δda/da1=0.11。
[0178]
光线吸收涂层33f固定于第六透镜31f的外径面313f且实体接触于镜筒32。光线吸收涂层33f具有一内侧表面331f以及一外侧表面332f。内侧表面331f面对并固定于第六透镜31f的外径面313f。外侧表面332f相对于内侧表面331f,即外侧表面332f的位置与内侧表面331f的位置相对,且外侧表面332f较内侧表面331f远离第六透镜31f的外径面313f。外侧表面332f实体接触于镜筒32的侧壁部323。
[0179]
光线吸收涂层33f的外侧表面332f与镜筒32的侧壁部323沿实质上平行于光轴304的方向实体接触的长度为la,光线吸收涂层33f的内侧表面331f在固定于第六透镜31f的外径面313f的一侧沿实质上平行于光轴304的方向的长度为lt,其满足下列条件:la=0.13(毫米);lt=0.27(毫米);以及la/lt=0.48。
[0180]
光线吸收涂层33f在固定于第六透镜31f的外径面313f的一侧的最小厚度为da1,光线吸收涂层33f在固定于第六透镜31f的外径面313f的一侧的最大厚度为da2,最大厚度da2与最小厚度da1的差值为δda,其满足下列条件:da1=0.011(毫米);da2=0.012(毫
米);δda=0.001(毫米)=1(微米);δda《da1;以及δda/da1=0.09。
[0181]
在本实施例的说明中,光线吸收涂层33d、33e、33f以设置于第四透镜31d、第五透镜31e与第六透镜31f为例,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在部分实施例中,光线吸收涂层也可设置于其他塑料透镜。
[0182]
《第四实施例》
[0183]
请参照图18至图20,其中图18绘示依照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的侧视剖面示意图,图19绘示图18的成像镜头的ll区域的放大示意图,且图20绘示图19的成像镜头的mm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0184]
本实施例提供一成像镜头4,具有一物侧401、一像侧402、一成像面403以及一光轴404。像侧402相对于物侧401,即像侧402的位置与物侧401的位置相对。成像面403位于靠近像侧402且远离物侧401的一侧,且成像镜头4成像于成像面403上。光轴404通过物侧401、像侧402与成像面403。成像镜头4包含多个塑料透镜41、多个遮光板lb4、多个间隔环sp4、一固定环rt、一镜筒42以及一光线吸收涂层43h。
[0185]
塑料透镜41包含一第一透镜41a、一第二透镜41b、一第三透镜41c、一第四透镜41d、一第五透镜41e、一第六透镜41f、一第七透镜41g以及一第八透镜41h。遮光板lb4包含一第一遮光板lb41、一第二遮光板lb42、一第三遮光板lb43、一第四遮光板lb44、一第五遮光板lb45以及一第六遮光板lb46。间隔环sp4包含一第一间隔环sp41以及一第二间隔环sp42。塑料透镜41、遮光板lb4、间隔环sp4与固定环rt由物侧401至像侧402沿平行于光轴404的方向依序为第一透镜41a、第二透镜41b、第一遮光板lb41、第三透镜41c、第二遮光板lb42、第四透镜41d、第三遮光板lb43、第五透镜41e、第四遮光板lb44、第六透镜41f、第一间隔环sp41、第五遮光板lb45、第七透镜41g、第二间隔环sp42、第六遮光板lb46、第八透镜41h与固定环rt。
[0186]
第八透镜41h具有一物侧表面411h、一像侧表面412h以及一外径面413h。物侧表面411h面向成像镜头4的物侧401。像侧表面412h面向成像镜头4的像侧402,且像侧表面412h相对于物侧表面411h,像侧表面412h的位置与物侧表面411h的位置相对。外径面413h连接物侧表面411h与像侧表面412h。
[0187]
镜筒42具有一内部空间421。内部空间421容置塑料透镜41、遮光板lb4、间隔环sp4与固定环rt。镜筒42包含一碟状部422以及一侧壁部423。碟状部422靠近成像镜头4的物侧401。碟状部422具有一通光孔4221,且成像镜头4的光轴404通过通光孔4221。侧壁部423靠近成像镜头4的像侧402。侧壁部423连接碟状部422,且侧壁部423从碟状部422沿实质上平行于光轴404的方向延伸。侧壁部423于靠近内部空间421的一侧具有多个阶差面(未另标号),且所述多个阶差面对应于第八透镜41h的外径面413h以及其余塑料透镜41a、41b、41c、41d、41e、41f、41g的外径面(未另标号)。
[0188]
光线吸收涂层43h固定于第八透镜41h的外径面413h且实体接触于镜筒42。光线吸收涂层43h具有一内侧表面431h以及一外侧表面432h。内侧表面431h面对并固定于第八透镜41h的外径面413h。外侧表面432h相对于内侧表面431h,即外侧表面432h的位置与内侧表面431h的位置相对,且外侧表面432h较内侧表面431h远离第八透镜41h的外径面413h。外侧表面432h实体接触于镜筒42的侧壁部423。
[0189]
光线吸收涂层43h从第八透镜41h的外径面413h延伸至像侧表面412h,且光线吸收
涂层43h的内侧表面431h固定于像侧表面412h。固定于第八透镜41h的像侧表面412h的光线吸收涂层43h的外侧表面432h实体接触于固定环rt。
[0190]
光线吸收涂层43h的外侧表面432h与镜筒42的侧壁部423沿实质上平行于光轴404的方向实体接触的长度为la,光线吸收涂层43h的内侧表面431h在固定于第八透镜41h的外径面413h的一侧沿实质上平行于光轴404的方向的长度为lt,其满足下列条件:la=0.44(毫米);lt=0.52(毫米);以及la/lt=0.85。
[0191]
光线吸收涂层43h在固定于第八透镜41h的外径面413h的一侧的最小厚度为da1,光线吸收涂层43h在固定于第八透镜41h的外径面413h的一侧的最大厚度为da2,最大厚度da2与最小厚度da1的差值为δda,光线吸收涂层43h在固定于第八透镜41h的像侧表面412h的一侧的厚度为dc,其满足下列条件:da1=0.009(毫米);da2=0.01(毫米);δda=0.001(毫米)=1(微米);dc=0.01(毫米);da1/dc=0.90;δda《da1;δda/da1=0.11;以及δda/dc=0.10。
[0192]
在本实施例的说明中,光线吸收涂层43h以设置于第八透镜41h为例,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在部分实施例中,光线吸收涂层也可设置于其他塑料透镜。
[0193]
《第五实施例》
[0194]
请参照图21至图28,其中图21绘示依照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的立体示意图,图22绘示依照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经剖切的成像镜头的立体示意图,图23绘示图22的成像镜头的侧视剖面示意图,图24绘示图23的成像镜头的第一透镜的侧视剖面示意图,图25绘示图23的成像镜头的nn区域的放大示意图,图26绘示图25的成像镜头的oo区域的放大示意图,图27绘示图23的成像镜头的pp区域的放大示意图,且图28绘示图27的成像镜头的qq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0195]
本实施例提供一成像镜头5,具有一物侧501、一像侧502、一成像面503以及一光轴504。像侧502相对于物侧501,即像侧502的位置与物侧501的位置相对。成像面503位于靠近像侧502且远离物侧501的一侧,且成像镜头5成像于成像面503上。光轴504通过物侧501、像侧502与成像面503。成像镜头5包含一固定环rt、多个塑料透镜51、一镜筒52以及一光线吸收涂层53a。
[0196]
塑料透镜51包含一第一透镜51a、一第二透镜51b以及一第三透镜51c。固定环rt与塑料透镜51由物侧501至像侧502沿平行于光轴504的方向依序为固定环rt、第一透镜51a、第二透镜51b与第三透镜51c。
[0197]
第一透镜51a具有一物侧表面511a、一像侧表面512a以及一外径面513a。物侧表面511a面向成像镜头5的物侧501。像侧表面512a面向成像镜头5的像侧502,且像侧表面512a相对于物侧表面511a,即像侧表面512a的位置与物侧表面511a的位置相对。外径面513a连接物侧表面511a与像侧表面512a。
[0198]
第一透镜51a包含一轴向连接结构514a。轴向连接结构514a位于像侧表面512a。轴向连接结构514a连接第二透镜51b。轴向连接结构514a卡合于第二透镜51b,以将第一透镜51a与第二透镜51b共同对正于光轴504。
[0199]
第一透镜51a于靠近外径面513a的一侧具有一缩减面515a。缩减面515a连接外径面513a。缩减面515a与光轴504的距离小于外径面513a与光轴504的距离。第一透镜51a于缩减面515a上还包含一注料痕516a。
[0200]
镜筒52具有一内部空间521。内部空间521容置塑料透镜51与固定环rt。镜筒52包含一碟状部522以及一侧壁部523。碟状部522靠近成像镜头5的物侧501。碟状部522具有一通光孔5221,且成像镜头5的光轴504通过通光孔5221。侧壁部523靠近成像镜头5的像侧502。侧壁部523连接碟状部522,且侧壁部523从碟状部522沿实质上平行于光轴504的方向延伸。侧壁部523于靠近内部空间521的一侧具有多个阶差面(未另标号),且所述多个阶差面对应于第一透镜51a的外径面513a以及其余塑料透镜51b、51c的外径面(未另标号)。
[0201]
光线吸收涂层53a固定于第一透镜51a的外径面513a且实体接触于镜筒52。光线吸收涂层53a具有一内侧表面531a以及一外侧表面532a。内侧表面531a面对并固定于第一透镜51a的外径面513a。外侧表面532a相对于内侧表面531a,即外侧表面532a的位置与内侧表面531a的位置相对,且外侧表面532a较内侧表面531a远离第一透镜51a的外径面513a。外侧表面532a实体接触于镜筒52的侧壁部523。
[0202]
光线吸收涂层53a的外侧表面532a与镜筒52的侧壁部523沿实质上平行于光轴504的方向实体接触的长度为la,光线吸收涂层53a的内侧表面531a在固定于第一透镜51a的外径面513a的一侧沿实质上平行于光轴504的方向的长度为lt,其满足下列条件:la=0.27(毫米);lt=0.31(毫米);以及la/lt=0.87。
[0203]
光线吸收涂层53a在固定于第一透镜51a的外径面513a的一侧的最小厚度为da1,光线吸收涂层53a在固定于第一透镜51a的外径面513a的一侧的最大厚度为da2,最大厚度da2与最小厚度da1的差值为δda,其满足下列条件:da1=0.009(毫米);da2=0.01(毫米);δda=0.001(毫米)=1(微米);δda《da1;以及δda/da1=0.11。
[0204]
成像镜头5还包含一辅助光线吸收涂层54。辅助光线吸收涂层54具有一内侧表面541以及一外侧表面542。辅助光线吸收涂层54的内侧表面541固定于注料痕516a,且辅助光线吸收涂层54的外侧表面542未实体接触于镜筒52。并且辅助光线吸收涂层54与光线吸收涂层53a可彼此相连接,而可在同一工艺中被一同制造。
[0205]
在本实施例的说明中,光线吸收涂层53a以设置于第一透镜51a为例,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在部分实施例中,光线吸收涂层也可设置于其他塑料透镜。在本实施例的说明中,以第一透镜51a的缩减面515a与注料痕516a作为示例性说明,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在部分实施例中,其他塑料透镜也可具有缩减面与注料痕。
[0206]
《第六实施例》
[0207]
请参照图29至图31,其中图29绘示依照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的侧视剖面示意图,图30绘示图29的成像镜头的rr区域的放大示意图,且图31绘示图30的成像镜头的ss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0208]
本实施例提供一成像镜头6,具有一物侧601、一像侧602、一成像面603以及一光轴604。像侧602相对于物侧601,即像侧602的位置与物侧601的位置相对。成像面603位于靠近像侧602且远离物侧601的一侧,且成像镜头6成像于成像面603上。光轴604通过物侧601、像侧602与成像面603。成像镜头6包含一固定环rt、多个塑料透镜61、一镜筒62以及一光线吸收涂层63b。
[0209]
塑料透镜61包含一第一透镜61a、一第二透镜61b以及一第三透镜61c。固定环rt与塑料透镜61由物侧601至像侧602沿平行于光轴604的方向依序为固定环rt、第一透镜61a、第二透镜61b与第三透镜61c。
[0210]
第二透镜61b具有一物侧表面611b、一像侧表面612b以及一外径面613b。物侧表面611b面向成像镜头6的物侧601。像侧表面612b面向成像镜头6的像侧602,且像侧表面612b相对于物侧表面611b,像侧表面612b的位置与物侧表面611b的位置相对。外径面613b连接物侧表面611b与像侧表面612b。
[0211]
镜筒62具有一内部空间621。内部空间621容置塑料透镜61与固定环rt。镜筒62包含一碟状部622以及一侧壁部623。碟状部622靠近成像镜头6的物侧601。碟状部622具有一通光孔6221,且成像镜头6的光轴604通过通光孔6221。侧壁部623靠近成像镜头6的像侧602。侧壁部623连接碟状部622,且侧壁部623从碟状部622沿实质上平行于光轴604的方向延伸。侧壁部623于靠近内部空间621的一侧具有多个阶差面(未另标号),且所述多个阶差面对应于第二透镜61b的外径面613b以及其余塑料透镜61a、61c的外径面(未另标号)。
[0212]
光线吸收涂层63b固定于第二透镜61b的外径面613b且实体接触于镜筒62。光线吸收涂层63b具有一内侧表面631b以及一外侧表面632b。内侧表面631b面对并固定于第二透镜61b的外径面613b。外侧表面632b相对于内侧表面631b,即外侧表面632b的位置与内侧表面631b的位置相对,且外侧表面632b较内侧表面631b远离第二透镜61b的外径面613b。外侧表面632b实体接触于镜筒62的侧壁部623。
[0213]
光线吸收涂层63b从第二透镜61b的外径面613b延伸至像侧表面612b,且光线吸收涂层63b的内侧表面631b固定于像侧表面612b。固定于第二透镜61b的像侧表面612b的光线吸收涂层63b的外侧表面632b实体接触于第三透镜61c。
[0214]
光线吸收涂层63b的外侧表面632b与镜筒62的侧壁部623沿实质上平行于光轴604的方向实体接触的长度为la,光线吸收涂层63b的内侧表面631b在固定于第二透镜61b的外径面613b的一侧沿实质上平行于光轴604的方向的长度为lt,其满足下列条件:la=1.23(毫米);lt=1.87(毫米);以及la/lt=0.66。
[0215]
光线吸收涂层63b在固定于第二透镜61b的外径面613b的一侧的最小厚度为da1,光线吸收涂层63b在固定于第二透镜61b的外径面613b的一侧的最大厚度为da2,最大厚度da2与最小厚度da1的差值为δda,光线吸收涂层63b在固定于第二透镜61b的像侧表面612b的一侧的厚度为dc,其满足下列条件:da1=0.01(毫米);da2=0.024(毫米);δda=0.014(毫米)=14(微米);dc=0.03或0.02(毫米);da1/dc=0.33或0.50;δda《da1;δda/da1=1.4;以及δda/dc=0.47或0.70。
[0216]
在本实施例的说明中,光线吸收涂层63b以设置于第二透镜61b为例,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在部分实施例中,光线吸收涂层也可设置于其他塑料透镜。
[0217]
《第七实施例》
[0218]
请参照图32,绘示依照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一种相机模组的立体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相机模组7包含成像镜头1、驱动装置71、电子感光元件72以及影像稳定模组73。成像镜头1除了包含上述的塑料透镜11、遮光板lb1、间隔环sp1、固定环rt、镜筒12以及光线吸收涂层13g之外,还包含用于承载塑料透镜11的支持装置(holder member,未另绘示)。相机模组7也可改为配置上述其他实施例的成像镜头2~6,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相机模组7利用成像镜头1聚光产生影像,并配合驱动装置71进行影像对焦,最后成像于电子感光元件72并且能作为影像数据输出。
[0219]
驱动装置71可具有自动对焦(auto-focus)功能,其驱动方式可使用如音圈马达
(voice coil motor,vcm)、微机电系统(micro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mems)、压电系统(piezoelectric)、以及记忆金属(shape memory alloy)等驱动系统。驱动装置71可让成像镜头1取得较佳的成像位置,可提供被摄物于不同物距的状态下,皆能拍摄清晰影像。此外,相机模组7搭载一感亮度佳及低噪声的电子感光元件72(如cmos、ccd)设置于成像镜头1的成像面103,可真实呈现成像镜头1的良好成像品质。
[0220]
影像稳定模组73例如为加速计、陀螺仪或霍尔组件(hall effect sensor)。驱动装置71可搭配影像稳定模组73而共同作为一光学防手震装置(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ois),通过调整成像镜头1不同轴向的变化以补偿拍摄瞬间因晃动而产生的模糊影像,或利用影像软件中的影像补偿技术,来提供电子防手震功能(electronic image stabilization,eis),进一步提升动态以及低照度场景拍摄的成像品质。
[0221]
《第八实施例》
[0222]
请参照图33至图35,其中图33绘示依照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一侧的立体示意图,图34绘示图33的电子装置的另一侧的立体示意图,且图35绘示图33的电子装置的系统方块图。
[0223]
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8为一智能手机。电子装置8包含第七实施例的相机模组7、相机模组7a、相机模组7b、相机模组7c、相机模组7d、闪光灯模组81、对焦辅助模组82、影像讯号处理器83(image signal processor)、使用者界面84以及影像软体处理器85。相机模组7及相机模组7a皆配置于电子装置8的同一侧且皆为单焦点。相机模组7b、相机模组7c、相机模组7d及使用者界面84皆配置于电子装置8的另一侧,并且使用者界面84为显示设备,以使相机模组7b、相机模组7c及相机模组7d可作为前置镜头以提供自拍功能,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并且,相机模组7a、相机模组7b、相机模组7c及相机模组7d皆可包含本发明的成像镜头1~6且皆可具有与相机模组7类似的结构配置。详细来说,相机模组7a、相机模组7b、相机模组7c及相机模组7d各可包含一成像镜头、一驱动装置、一电子感光元件以及一影像稳定模组。其中,相机模组7a、相机模组7b、相机模组7c及相机模组7d的成像镜头各可包含例如为本发明的塑料透镜、遮光板、间隔环、固定环、镜筒、光线吸收涂层以及用于承载塑料透镜的一支持装置。
[0224]
相机模组7为一广角相机模组,相机模组7a为一超广角相机模组,相机模组7b为一广角相机模组,相机模组7c为一超广角相机模组,且相机模组7d为一飞时测距(time of flight,tof)相机模组。本实施例的相机模组7与相机模组7a具有相异的视角,使电子装置8可提供不同的放大倍率,以达到光学变焦的拍摄效果。另外,相机模组7d可取得影像的深度信息。上述电子装置8以包含多个相机模组7、7a、7b、7c、7d为例,但相机模组的数量与配置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
[0225]
当用户拍摄被摄物86时,电子装置8利用相机模组7或相机模组7a聚光取像,启动闪光灯模组81进行补光,并使用对焦辅助模组82提供的被摄物86的物距信息进行快速对焦,再加上影像讯号处理器83进行影像优化处理,来进一步提升成像镜头1所产生的影像质量。对焦辅助模组82可采用红外线或激光对焦辅助系统来达到快速对焦。此外,电子装置8也可利用相机模组7b、相机模组7c或相机模组7d进行拍摄。使用者界面84可采用触控屏幕,配合影像软体处理器85的多样化功能进行影像拍摄以及图像处理(或可利用实体拍摄按钮进行拍摄)。经由影像软体处理器85处理后的影像可显示于使用者界面84。
[0226]
本发明的成像镜头1~6并不以应用于智能手机为限。成像镜头1~6更可视需求应用于移动对焦的系统,并兼具优良像差修正与良好成像品质的特色。举例来说,成像镜头1~6可多方面应用于三维(3d)影像撷取、数码相机、移动装置、数码绘图板、智能电视、网络监控设备、行车记录仪、倒车显影装置、多镜头装置、辨识系统、体感游戏机与穿戴式装置等电子装置中。前揭电子装置仅是示范性地说明本发明的实际运用例子,并非限制本发明的相机模组的运用范围。
[0227]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