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马达工件自动翻转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8-17 00:18:2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马达自动装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马达工件自动翻转设备。


背景技术:

2.马达装配过程中涉及的工序很多,其中包括马达基座底板校平工序,在人工补焊、打磨完成时,需要将马达座翻转180
°
将基座底板翻到上面,然后再将翻转后的马达基座吊到校平机进行马达基座底板校平。在常规的生产线上,对马达基座进行翻转均由作业员人工搬运,而由于马达基座本身的重量比较大,且形状不规则,人工翻转马达基座体力消耗严重,且在翻转过程中存在脱落的风险,容易伤及作业员。相关现有技术中通过变位机来翻转马达基座,但是仍需要人工辅助将马达基座推送至变位机的夹持机构处,且马达工件与夹持机构不能够快速精准地定位对接,因此,生产效率较低,而且人力成本也比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3.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需要人工辅助将马达基座推送至变位机的夹持机构上,马达工件和夹持机构不能快速精准地定位对接,所造成的生产效率低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可实现马达工件与夹持机构快速精准定位对接,效率更高的马达工件自动翻转设备。
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马达工件自动翻转设备,包括变位机和工件推送装置,所述变位机包括机架、以及设置在机架上适于夹持马达工件的夹持机构和适于驱动所述夹持机构旋转的旋转驱动机构;所述工件推送装置包括基座和在横向推移机构驱动下可沿所述基座横向移动的推送平台、以及适于驱动推送平台上下移动的升降机构;其中,所述升降机构适于使推送平台与夹持机构对齐,所述横向推移机构适于使推送平台靠近或者远离夹持机构。
5.在马达工件放置于推送平台后,升降机构驱动所述推送平台升降以将马达工件高度对齐夹持机构,对齐后横向推移机构动作将马达工件推送至夹持机构,在夹持机构夹紧马达工件后,旋转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夹持机构旋转从而带动马达工件翻转。
6.可选地,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升降驱动电机和升降机,所述升降机设置在所述推送平台和基座之间,所述升降驱动电机通过驱动所述升降机升降实现驱动所述推送平台升降。
7.可选地,所述基座上可移动地设置有一移动底板,所述升降机设置在所述移动底板上,所述横向推移机构与所述移动底板驱动连接,适于驱动所述移动底板沿基座横向移动。
8.可选地,所述横向推移机构设置在所述基座远离所述变位机的一侧。
9.可选地,所述基座包括横向支撑框架以及设置在横向支撑框架底部的多个支柱;所述移动底板通过直线导轨与横向支撑框架滑动连接,所述直线导轨的两端分别设置有限位块。
10.可选地,所述推送平台下方固设有多个导向柱,所述导向柱穿过移动底板,并可沿移动底板上的直线轴承上下滑动。
11.可选地,所述夹持机构通过回转支撑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机架上,所述回转支撑的外周设置有适于与所述旋转驱动机构传动配合的啮合齿。
12.可选地,所述旋转驱动机构包括旋转驱动电机和第一传动齿轮,所述旋转驱动电机固定设置在机架上,且具有第一输出轴;所述第一传动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一输出轴上,所述旋转驱动电机适于通过所述第一传动齿轮与所述回转支撑外周的啮合齿的啮合传动,实现驱动所述夹持机构旋转。
13.可选地,所述夹持机构包括电动卡盘,所述电动卡盘包括:卡盘本体、多个卡爪、锁紧齿圈;所述多个卡爪设置在卡盘本体的一侧;所述锁紧齿圈可转动地设置在卡盘本体的另一侧,所述锁紧齿圈与所述卡爪之间通过机械传动结构连接;所述锁紧齿圈反转时,多个卡爪向外张开胀夹固定在马达工件内孔内;所述锁紧齿圈正转时多个卡爪向中心聚笼,松开马达工件。
14.可选地,所述的马达工件自动翻转设备还包括夹持驱动机构,所述夹持驱动机构包括夹持驱动电机和第二传动齿轮,所述夹持驱动电机具有第二输出轴;所述第二传动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二输出轴上,所述夹持驱动电机适于通过所述第二传动齿轮与所述锁紧齿圈的啮合传动,实现驱动所述锁紧齿圈转动。
15.可选地,所述夹持驱动机构可移动地设置在机架上,所述马达工件自动翻转设备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夹持驱动机构上下移动的纵向推移机构;所述纵向推移机构固定设置在机架的顶部,所述纵向推移机构的驱动轴与所述夹持驱动电机连接,适于通过驱动所述夹持驱动电机上下移动实现控制所述第二传动齿轮与锁紧齿圈的啮合或分离。
16.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7.1、本技术提供的马达工件自动翻转设备,通过设置的工件推送装置辅助变位机翻转马达工件,可实现马达工件与夹持机构快速精准定位对接,操作方便快捷,自动化水平及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及人力成本。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需要人工辅助将马达基座推送至变位机的夹持机构上,马达工件和夹持机构不能快速精准地定位对接,所造成的生产效率低的缺陷。
18.2、本技术通过在推送平台下方设置的多个导向柱,与移动底板上的直线轴承上下滑动配合,可确保推送平台在升降过程中,始终能够沿着直线轴承在竖直方向上移动,不会发生偏移,从而可实现马达工件与夹持机构的精准定位对接。
19.3、本技术中移动底板通过直线导轨与横向支撑框架滑动连接,可确保推送平台能够始终沿着基座的横向方向滑动,位置不会偏移,从而可确保马达工件与夹持机构能够精准对齐。并且所述直线导轨的两端分别设置有限位块,从而可有效地限制所述移动底板的横向位移,避免与其他部件发生动态干涉,提高使用寿命,安全性和稳定性更高。
20.4、本技术中夹持机构采用电动卡盘的结构设计,通过夹持驱动机构驱动电动卡盘的锁紧齿圈反转,带动多个卡爪向外张开胀夹固定在马达工件内孔内,从而可实现快速稳定地夹持固定所述马达工件,夹持稳定且牢靠;并且夹持驱动机构通过驱动所述锁紧齿圈正转,带动多个卡爪向中心聚笼,即可松开马达工件,具有较高的便捷性和可靠性。
21.5、本技术中所述夹持驱动机构可移动地设置在机架上方,并且还通过纵向推移机
构驱动所述夹持驱动机构上下移动,从而可实现控制夹持驱动机构的第二传动齿轮与锁紧齿圈啮合或分离,在旋转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夹持机构旋转翻转马达工件时,即可通过所述纵向推移机构控制夹持驱动机构上移,使得第二传动齿轮与锁紧齿圈分离,避免驱动夹持机构旋转时第二传动齿轮与锁紧齿圈产生干涉,影响夹持机构的正常旋转或者造成啮合部位结构损坏,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3.图1示出了实施例中马达工件自动翻转设备的侧视图;
24.图2示出了图1中马达工件自动翻转设备的正视图;
25.图3示出了图1中马达工件自动翻转设备的俯视图;
26.图4示出了图1中升降机构的侧视图;
27.图5示出了图1中升降机构的正视图;
28.图6示出了图1中基座的侧视图;
29.图7示出了图1中基座的俯视图;
30.图8示出了图1中机架的侧视图;
31.图9示出了图1中夹持驱动机构和纵向推移机构的侧视图;
32.图10示出了图1中夹持驱动机构和纵向推移机构的正视图;
33.图11示出了图1中旋转驱动机构的正视图;
34.图12示出了图1中夹持机构的正视图;
35.图13示出了图1中夹持机构的侧视图;
36.附图标记说明:
37.100、变位机;11、机架;111、限位板;12、夹持机构;121、卡盘本体;122、卡爪;123、锁紧齿圈;13、旋转驱动机构;131、旋转驱动电机; 132、第一传动齿轮;14、夹持驱动机构;141、夹持驱动电机;142、第二传动齿轮;143、导轨滑块;144、导轨立柱;15、纵向推移机构;16、回转支撑;200、工件推送装置;21、基座;211、横向支撑框架;212、支柱; 213、限位块;214、直线导轨;22、推送平台;221、导向柱;23、升降机构;231、升降驱动电机;232、升降机;233、移动底板;2331、直线轴承; 24、横向推移机构;25、线缆拖链。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
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1.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42.如图1至图1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马达工件自动翻转设备,包括变位机100和工件推送装置200,所述变位机100包括机架11、以及设置在机架11上适于夹持或释放马达工件的夹持机构12和适于驱动所述夹持机构12旋转的旋转驱动机构13;所述工件推送装置200设置在机架11 靠近夹持机构12的一侧,所述工件推送装置200包括基座21和在横向推移机构24驱动下可沿所述基座21横向移动的推送平台22、以及适于驱动推送平台22上下移动的升降机构23,其中,所述推送平台22适于放置马达工件,所述升降机构23适于使推送平台22与夹持机构12对齐,所述横向推移机构24适于使推送平台22靠近或者远离夹持机构12。
43.在马达工件放置于推送平台22后,升降机构23驱动所述推送平台22 升降以将马达工件高度对齐夹持机构12,对齐后横向推移机构24动作将马达工件推送至夹持机构12,在夹持机构12夹紧马达工件后,旋转驱动机构 13驱动所述夹持机构12旋转从而带动马达工件翻转。
44.本实施例提供的马达工件自动翻转设备,通过设置的工件推送装置200 辅助变位机100翻转马达工件,可实现马达工件与夹持机构12快速精准定位对接,操作方便快捷,提高翻转效率,降低工人劳动强度,人力成本低,自动化水平及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
45.可选地,如图1至图5所示,所述升降机构23包括升降驱动电机231 和升降机232,所述升降机232设置在所述推送平台22和基座21之间,所述升降驱动电机231通过驱动所述升降机232升降实现驱动所述推送平台 22升降。
46.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升降驱动电机231作为动力部件,所述升降机232 作为传动部件,所述升降驱动电机231通过驱动所述升降机232升降带动所述推送平台22的升降,从而实现将推送平台22上的马达工件与夹持机构12精准对齐。
47.可选地,所述升降驱动电机231为伺服电机,所述升降机232为丝杆升降机,所述丝杆升降机不仅结构简单,便于驱动控制,而且稳定性高。本实施例中,所述丝杆升降机可横向移动地设置在基座21上,所述丝杆升降机的上端与所述推送平台22垂直连接,以实现在丝杆升降机升降时带动推送平台22在竖直方向上上下移动。
48.优选地,本实施例中,所述丝杆升降机的上端连接在推送平台22下表面的中心位置,以保证在升降过程中整个推送平台22的平衡性和稳定性。
49.当然,本实施例中所述升降机232不限于丝杠升降机,也可以为剪叉式升降机或者铝合金式升降机,只要能够实现带动推送平台22升降即可。
50.可选地,所述基座21上可移动地设置有一移动底板233,所述移动底板233设于所述推送平台22的下方,所述升降机232设置在所述移动底板 233上,所述横向推移机构24与所述移动底板233驱动连接,所述横向推移机构24适于驱动所述移动底板233沿基座21横向移动,从而可实现带动升降机232和推送平台22沿基座21横向移动。
51.可选地,所述横向推移机构24设置在所述基座21远离所述变位机100 的一侧;所述横向推移机构24包括安装在基座21上的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气缸的驱动轴与所述移动底板233连接,所述驱动轴可在第一气缸的驱动下伸缩移动,以实现驱动所述移动底板233沿基座21横向移动。
52.可选地,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气缸铰接固定在所述基座21上,所述基座21远离所述变位机100的一侧固定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第一气缸的安装座,所述第一气缸通过销轴机构铰接固定在所述安装座内。如此设计,使得横向推移机构24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适用性。
53.可选地,本实施例中,所述移动底板233靠近所述横向推移机构24的一侧设置有一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内设置有连接孔,所述第一气缸的驱动轴端部固定设置有一连接座,所述连接座内形成有可容纳所述连接部的容纳空间,所述连接部放置于连接座内后通过螺栓连接固定,从而实现所述移动底板233与横向推移机构24的可拆卸连接,方便拆卸和安装。
54.可选地,如图1、图4、图5所示,所述推送平台22下方固设有多个导向柱221,所述移动底板233上对应固定设置有与所述导向柱221配合的直线轴承2331,所述直线轴承2331为筒状结构,且内具有沿竖直方向延伸设置的导向通道,所述导向柱221穿过移动底板233,并可沿移动底板233 上的直线轴承2331上下滑动,从而可确保推送平台22在升降过程中,始终能够沿着直线轴承2331在竖直方向上移动,不会发生偏移,进而可实现马达工件与夹持机构12的精准定位对接。
55.进一步地,所述导向柱221为四个,固定设置在推送平台22底面的四个角部位置,所述直线轴承2331对应为四个,固定设置在移动底板233的顶面四个角部位置,从而可有效地提高推送平台22底上升或者下降时的稳定性。
56.可选地,如图1、图6、图7所示,所述基座21包括横向支撑框架211 以及设置在横向支撑框架211底部的多个支柱212。优选地,本实施例中,所述横向支撑框架211为矩形状,包括相互连接的两长条边框和两短边框,所述推送平台22可沿两长条边框移动,所述横向推移机构24固定设置在横向支撑框架211上远离所述变位机100侧的短边框上。
57.可选地,如图1、图3及图6、图7所示,所述横向支撑框架211的两长条边框上分别设置有直线导轨214,所述直线导轨214的延伸方向与两长条边框的延伸方向平行,所述移动底板233上对应设置有与所述直线导轨 214配合的导轨配合部,所述移动底板233通过所述导轨配合部和直线导轨 214的滑动配合,实现与横向支撑框架211的滑动连接
58.在上述方案中,移动底板233通过直线导轨214与横向支撑框架211 滑动连接,可确保推送平台22能够始终沿着基座21的横向方向滑动,位置不会偏移,从而可确保推送平台22上的马达工件与夹持机构12能够精准对齐。
59.可选地,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直线导轨214的两端分别设置有限位块213,通过设置的限位块213可有效地限制所述移动底板233的移动位移,避免移动底板233或者推送平台22与其他部件发生动态干涉。
60.具体地,所述限位块213固定设置在横向支撑框架211的两长条边框上,所述限位块213包括呈l型连接的竖直限位部和水平连接部,所述水平连接部固定在所述横向支撑框架211上,且所述水平连接部朝外设置避免干涉移动底板233的正常移动,所述竖直限位部适于与所述移动底板233 抵接,以限制所述移动底板233在横向支撑框架211的位移。
61.可选地,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基座21上还设置有一线缆拖链25,所述线缆拖链25一端连接在所述移动底板233上,另一端固定在基座21上,所述升降驱动电机231的线缆穿过所述线缆拖链25,与设备的控制模块或电源模块连接,从而可有效地避免线缆在推送马达工件的过程中会随着移动底板233移动卷曲,发生磨损或者缠绕,引发相关安全事故。
62.可选地,如图1所示,所述夹持机构12通过回转支撑16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机架11上,所述回转支撑16的外周设置有适于与所述旋转驱动机构13传动配合的啮合齿。
63.进一步地,所述机架11上设置有适于安装所述回转支撑16的安装部,所述回转支撑16的内周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安装部的外周,所述回转支撑16的外周设置有所述啮合齿。所述夹持机构12与所述回转支撑16固定连接,从而通过所述旋转驱动机构13驱动所述回转支撑16旋转,即可实现带动所述夹持机构12旋转。
64.可选地,如图1和图11所示,所述旋转驱动机构13包括旋转驱动电机131和第一传动齿轮132,所述旋转驱动电机131固定设置在机架11上,且具有第一输出轴;所述第一传动齿轮132设置在所述第一输出轴上,所述旋转驱动电机131适于通过所述第一传动齿轮132与所述回转支撑16外周的啮合齿的啮合传动,实现驱动所述夹持机构12旋转。
65.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传动齿轮132的齿数和半径小于所述回转支撑16外周的啮合齿的齿数和半径。所述第一传动齿轮132位于回转支撑16 的下方,与所述回转支撑16下方的啮合齿相啮合。所述旋转驱动机构13 安装固定在变位机100的机架11上。
66.本实施例中,所述马达工件为马达座,且具有一内孔,所述内孔直径在300mm~450mm之间。所述夹持机构12通过该内孔夹持固定所述马达工件。
67.具体地,如图1至图3及图12和图13所示,所述夹持机构12包括电动卡盘,所述电动卡盘包括:卡盘本体121、多个卡爪122、锁紧齿圈123;所述多个卡爪122设置在卡盘本体121的一侧;所述锁紧齿圈123可转动地设置在卡盘本体121的另一侧,所述锁紧齿圈123与所述卡爪122之间通过机械传动结构连接;所述锁紧齿圈123反转时,多个卡爪122向外张开胀夹固定在马达工件内孔内;所述锁紧齿圈123正转时多个卡爪122向中心聚笼,松开马达工件。
68.本实施例中夹持机构12采用电动卡盘的结构设计,通过夹持驱动机构14驱动电动卡盘的锁紧齿圈123反转,带动多个卡爪122向外张开胀夹固定在马达工件内孔内,从而可实现快速稳定地夹持固定所述马达工件,夹持稳定且牢靠;并且夹持驱动机构14通过驱动所述锁紧齿圈123正转,带动多个卡爪122向中心聚笼,即可松开释放马达工件,具有较高的便捷性和可靠性。
69.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所述卡爪122为四个,设置在所述卡盘本体 121靠近所述工件推送装置200的一侧,且沿卡盘本体121的圆周方向间隔设置,提高夹持的稳定性和牢靠性。
70.本实施例中,通过四爪的电动卡盘来夹取马达工件内孔,可实现不同型号的马达工件夹取,电动卡盘锁紧马达工件后,在变位机100上实现180 度翻转,然后由人工采用起
重机吊到校平机上进行底板校平。
71.可选地,本实施例中,所述机械传动结构包括蜗轮蜗杆传动机构或者滚珠丝杠传动机构。由于电动卡盘内部的机械传动结构已是成熟的技术,在此就不再赘述。
72.可选地,本实施例中,所述卡盘本体121远离所述卡爪122的一侧面上设置有一圆形的连接凸台,所述锁紧齿圈123可自由转动地套设在所述连接凸台的外周,所述连接凸台适于与所述回转支撑16连接固定。
73.具体地,所述连接凸台与所述回转支撑16通过一环形连接板连接固定,所述环形连接板的外周圈间隔设置有多个适于与所述回转支撑16连接固定的第一连接孔,所述回转支撑16上对应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孔配合的第一配合连接孔,通过第一螺钉依次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孔和第一配合连接孔,以实现回转支撑16和所述环形连接板的连接。所述环形连接板的内周圈间隔设置有多个适于与所述连接凸台连接固定的第二连接孔,所述连接凸台上对应设置有与所述第二连接孔配合的第二配合连接孔,通过第二螺钉依次穿过所述第二连接孔和第二配合连接孔,以实现所述环形连接板与连接凸台的连接,从而实现了所述卡盘本体121与回转支撑16的连接固定。通过增设的环形连接板方便回转支撑16与卡盘本体121的连接。
74.可选地,如图1和图2及图9和图10所示,所述的马达工件自动翻转设备还包括夹持驱动机构14,所述夹持驱动机构14包括夹持驱动电机141 和第二传动齿轮142,所述夹持驱动电机141具有第二输出轴;所述第二传动齿轮142设置在所述第二输出轴上,所述夹持驱动电机141适于通过所述第二传动齿轮142与所述锁紧齿圈123的啮合传动,实现驱动所述锁紧齿圈123转动。
75.具体地,所述夹持驱动机构14设置在机架11上方,且所述第二传动齿轮142位于锁紧齿圈123上方与所述锁紧齿圈123相啮合,所述第二传传动齿轮的齿数和半径小于所述锁紧齿圈123外周的啮合齿的齿数和半径。
76.可选地,所述夹持驱动机构14可移动地设置在机架11上,所述马达工件自动翻转设备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夹持驱动机构14上下移动的纵向推移机构15;所述纵向推移机构15固定设置在机架11上,优选地,所述纵向推移机构15固定设置在机架11的顶部。所述纵向推移机构15的驱动轴与所述夹持驱动电机141连接,适于通过驱动所述夹持驱动电机141上下移动实现控制所述第二传动齿轮142与锁紧齿圈123的啮合或分离。所述驱动轴可在竖直方向伸缩移动。
77.在夹持机构12夹紧马达工件后,纵向推移机构15则控制夹持驱动机构14上移,使得第二传动齿轮142与锁紧齿圈123分离,避免旋转驱动机构13驱动所述夹持机构12旋转时,第二传动齿轮142与锁紧齿圈123产生干涉,影响夹持机构12的正常旋转或者造成啮合部位结构损坏,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当夹持机构12旋转至预设角度后,纵向推移机构15则驱动夹持驱动机构14下移,使得第二传动齿轮142与锁紧齿圈123啮合,然后夹持驱动电机141驱动紧齿圈正转,带动多个卡爪122向中心聚笼,松开马达工件。
78.可选地,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8所示,所述机架11上设置有适于限制所述夹持驱动机构14向下位移的限位板111,通过设置的限位板111 可有效避免所述夹持驱动机构14向下移动位移量过大,对其他部件产生动态干涉或者损伤。
79.可选地,如图1和图9、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夹持驱动机构14通过直线导轨可移
动地安装在机架11上,所述直线导轨包括固定在机架11 上的导轨立柱144和设置在夹持驱动电机141上的导轨滑块143,所述导轨滑块143带动整个夹持驱动机构14沿着所述导轨立柱144上下移动。
80.可选地,本实施例中,所述纵向推移机构15为第二气缸,所述驱动轴为第二气缸的活塞杆,所述第二气缸通过控制活塞杆伸缩实现控制夹持驱动电机141上下移动,从而可实现第二传动齿轮142与锁紧齿圈123的啮合或分离,进而实现控制电动卡盘锁紧或者释放马达工件。
81.本实施例马达工件自动翻转设备工作过程如下:
82.1)通过机器人或机械手将马达工件的底板朝下放到推送平台22上,控制升降机232升起将马达工件的中心与卡盘本体121的中心高度对齐;2) 横向推移机构24驱动所述移动底板233向靠近夹持机构12的方向平移,将马达工件推进夹持机构12的夹爪内;3)通过位置传感器检测马达工件推送到位时,纵向推移机构15驱动夹持驱动电机141向下移动,通过第二传动齿轮142与锁紧齿圈123啮合驱动所述锁紧齿圈123反向旋转,使得夹持机构12的卡爪122向外张开胀夹固定在马达工件内孔内,卡紧马达工件,马达工件卡紧后纵向推移机构15驱动夹持驱动电机141上移,使得所述第二传动齿轮142与锁紧齿圈123脱离接触;4)然后旋转驱动机构13 控制夹持机构12带动马达工件旋转180
°
,使得马达工件底板朝上放置;5) 然后纵向推移机构15驱动夹持驱动电机141再次向下移动,使得第二传动齿轮142与锁紧齿圈123啮合,然后采用磁铁吊具吸住工件底板,此时驱动锁紧齿圈123正转,使得夹持机构12释放马达工件;6)将马达工件吊到校平机上进行马达工件底板校平;7)变位机100及工件推送装置200复位,开始下一动作循环。
83.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