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保护器的制作方法

2022-08-16 23:58:1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保护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保护器。


背景技术:

2.用户要求的提高,在温度过高时保护器的触发灵敏度要求越来越高,且要求过大电流小体积,而现有的保护器存在触发不灵敏、不准确、体积过大的现象,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保护器,提高保护器的可靠性。
4.上述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5.一种保护器,包括底座组件、双金属片和动触片,所述动触片与所述双金属片分别与所述底座组件连接,且在所述动触片、所述双金属片与所述底座组件的连接处形成连接点,在所述底座组件上设有定触点,在所述动触片上设有动触点,所述动触点压在所述定触点上,所述双金属片设置在所述底座组件与所述动触片之间,且所述双金属片靠近所述动触点的一端形成第一触发部和第二触发部。
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第一触发部与所述第二触发部之间形成用于避让所述动触点的避让槽。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避让槽与所述定触点之间形成避让间隙。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动触片上形成第一凸包和第二凸包,所述第一凸包和所述第二凸包由所述动触片向所述双金属片方向延伸设置,且所述第一凸包与所述第一触发部相配合设置,所述第二凸包与所述第二触发部向配合设置。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凸包与所述双金属片之间的间隙为第一间隙,所述第二凸包与所述双金属片之间的间隙为第二间隙,其中第一间隙等于第二间隙。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动触片上设有感温开口,所述感温开口由靠近所述连接点的一端向所述定触点方向延伸设置。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动触点包括连接部和触发部,所述连接部用于所述动触片连接,所述触发部由靠近所述连接部的一端向所述定触点方向延伸设置,且所述触发部的横截面小于所述连接部的横截面。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触发部的四端部形成缺角。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双金属片的宽度大于所述动触片的宽度。
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底座组件朝向所述双金属片的一端凸起形成形成限位柱,所述限位柱用于限制所述双金属片的向下移动。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6.1.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保护器,双金属片可通过其上的第一触发部和/或第二触
发部受热变形向上翘,以带动所述动触片的向远离所述底座组件的方向移动,使动触点和定触点分离,使双金属片带动所述动触片作用的效果更加快速、准确,提高保护器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17.图1为实施例中一种保护器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实施例中一种保护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实施例中一种保护器的分解构示意图;
20.图4为实施例中一种保护器的再一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实施例中动触片的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实施例中动触点的结构示意图;
23.图7为实施例中动触点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以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受这些实施例所限制。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25.如图1-7,一种保护器,包括底座组件1、双金属片2和动触片3,所述动触片3与所述双金属片2分别与所述底座组件1连接,且在所述动触片3、所述双金属片2与所述底座组件1的连接处形成连接点11,在所述底座组件1上设有定触点12,在所述动触片3上设有动触点31,所述动触点31压在所述定触点12上,所述双金属片2设置在所述底座组件1与所述动触片3之间,且所述双金属片2靠近所述动触点31的一端形成第一触发部21和第二触发部22,所述双金属片2可通过所述第一触发部21和/或所述第二触发部22作用于所述动触片。
26.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保护器,所述双金属片2设置在所述底座组件1与所述动触片3之间,且在所述双金属片2上形成第一触发部21和/或第二触发部22,高温时,双金属片2可通过其上的第一触发部21或第二触发部22受热变形向上翘,以带动所述动触片3的向远离所述底座组件1的方向移动,使动触点31和定触点12分离。使双金属片2带动所述动触片3作用的效果更加快速、准确,提高保护器的可靠性。
27.在所述第一触发部21与所述第二触发部22之间形成用于避让所述动触点31的避让槽23。本实施例中,所述双金属片2由所述连接点11向所述动触点31的方向延伸设置,双金属片2的端部更加靠近所述动触点31的一端,可使得双金属片2对所述动触片3施加更小的力即可触发所述动触片3,使双金属片2受热变形翘曲较小即可达到向上翘动动触片3的目的。
28.所述避让槽23与所述动触点31之间形成避让间隙。在保证双金属片2可带动所述动触片3移动的同时,避免双金属片2的端部由于靠近所述动触点31对动触点31造成影响。在所述动触点31的前侧壁、左侧壁及后壁分别与所述双金属片2的避让槽23之间形成避让间隙。所述避让间隙为0.1-0.5mm。
29.在所述动触片3上形成第一凸包32和第二凸包33,所述第一凸包32和所述第二凸包33由所述动触片3向所述双金属片2方向延伸设置,且所述第一凸包32与所述第一触发部
21相配合设置,所述第二凸包33与所述第二触发部22向配合设置。
30.在所述动触片3上向所述双金属片2的方向突起形成所述第一凸包32和第二凸包33。双金属片2呈弧形,所述双金属片2靠近所述动触点31一端与所述动触片3之间的间距在的一端较大,通过所述第一凸包32和第二凸包33的设置,使双金属片2靠近所述动触点31一端与所述动触片3之间的间距减小,可加快双金属片2受热变形后对所述动触片3的触发速度,保证双金属片2的动作可迅速、稳定的传递到动触片3上,使保护器对温度反映准确。
31.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包32与所述双金属片第一触发部21之间的间隙为第一间隙,所述第二凸包33与所述双金属片第二触发部22之间的间隙为第二间隙,其中第一间隙等于第二间隙。
32.由于双金属片2的不同、动触片3的不同或安装时候的差异,会造成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的差异,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间隙可能会大于或小于第二间隙。当所述双金属片2受热变形向上翘时,可通过双金属片2的端部向上翘作用于第一凸包32,以通过对第一凸包32的作用带动动触片3向上移动;或双金属片2的端部向上翘作用于第二凸包33,以通过对第二凸包33的作用带动动触片3向上移动;或双金属片2的端部向上翘同时作用于第一凸包32和第二凸包33,以通过对第一凸包32和第二凸包33的作用带动动触片3向上移动。保证双金属片2的动作可迅速、稳定的传递到动触片3上。
33.在所述底座组件1朝向所述双金属片2的一端凸起形成形成限位柱4,所述限位柱4用于限制所述双金属片2的向下移动。当所述双金属片2受热变形时,所述限位柱4可限制所述双金属片2的向下移动,以使得双金属片2仅可向上翘起,使得双金属片2可迅速的向上翘起,进一步提高动触片3的动作速度。
34.在所述动触片3上设有感温开口34,所述感温开口34由靠近所述连接点11的一端向所述定触点12方向延伸设置。感温开口34的设置,可让双金属片2更加快速准确的感知到外部温度。当外部温度过高时,外部温度会通过所述感温开口34快速的被所述双金属片2感知到,使得双金属片2受到高温温度的影响受热变形。当温度降低时,双金属片2也会感知到温度的降低以复位。
35.所述双金属片2的宽度大于所述动触片3的宽度,如图4。可使得双金属片2宽度方向的前端部和后端部不被所述动触片3所遮挡,可使得双金属片2直接接触到外部温度,以使得外部温度更加快速的被双金属片2感知到。
36.本实施例中,在所述动触片3上,且在靠近所述动触片3的两端向远离所述金属片的方向突起形成第一加强筋35和第二加强筋36。且在所述第一加强筋35和第二加强筋36处分别形成朝外的开口,以使得外部温度更加快速的被双金属片2感知到。
37.如图6、7,所述动触点31包括连接部311和触动部312,所述连接部311用于所述动触片3连接,所述触动部312由靠近所述连接部311的一端向所述定触点12方向延伸设置,且所述触动部312的横截面小于所述连接部311的横截面。
38.本实施例中,在所述触动部312的四端部形成缺角313。本实施例中,所述缺角131通过挤压成型。
39.通过将所述触动部312的横截面改小,当定触点12和动触点31的接触面积减小,即动触点31可通过局部减小的部分和所述定触点12相压以接触,可保证所述定触点12与所述动触点31的接触良好。
40.在现有的动触点31与定触点12的接触中,由于电器上长时间工作,动触点31和定触点12工作时产生电弧,造成高温与触点损耗,长时间工作触使动触点间内阻增大,由于电阻变大而使其自身发热,可造成误触发的现象,即外界温度并没有达到设定温度,但由于外界温度加上自身发热温度达到了设定温度,可使得双金属片2受热变形向上翘曲,以带动所述动触片3动作。
41.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座组件1包括底座端子和lcp塑料件,底座端子以带料方式在模具内与lcp塑料件结合在一起以形成所述底座组件1。
42.上述优选实施方式应视为本技术方案实施方式的举例说明,凡与本技术方案雷同、近似或以此为基础作出的技术推演、替换、改进等,均应视为本专利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