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8-13 14:06:5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具有该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全面屏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全面屏的实际应用中,通常会在全面屏的显示区域内挖孔来设置透光区,从而实现显示装置的功能例如拍照、指纹识别等。透光区的设置,使得显示区需要在透光区的周边绕线,这不仅影响全面屏显示区域的大小,还影响全面屏的显示效果,例如在透光区会出现条状mu ar,影响用户体验感。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透光区。该显示面板还包括多条扫描信号线、第一栅极驱动电路和第二栅极驱动电路。多条扫描信号线位于显示区,至少一条扫描信号线断开为第一子信号线和第二子信号线。第一子信号线的长度小于第二子信号线的长度,且至少一条第一子信号线和对应的第二子信号线的连线经过透光区。第一栅极驱动电路包括与第一子信号线连接的第一输出模块。第二栅极驱动电路包括与第二子信号线连接的第二输出模块,且第一输出模块的电流通道的宽度小于第二输出模块的电流通道的宽度。
4.在上述方案中,被透光区断开的第一子信号线和第二子信号线的设计可以使得该条扫描信号线不用在透光区进行绕线,避免了显示区的面积的浪费此外,第一栅极驱动电路的电流驱动力小于第二栅极驱动电路的电流驱动力,还缓解了不同的子信号线由于压降不同,导致在透光区周边出现显色差异出现的mura现象。
5.结合第一方面,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输出模块和第二输出模块都包括用于输出扫描信号的驱动晶体管,第一输出模块中的所有驱动晶体管的半导体层的宽度之和小于第二输出模块中的所有驱动晶体管的半导体层的宽度之和。
6.在上述方案中,通过设置不同的输出模块中的驱动晶体管的半导体层的宽度,改变不同输出模块中的电流驱动力的大小,减弱了第二子信号线上的信号衰减,甚至使第一子信号线和第二子信号线在透光区周边的信号强度相等,解决了透光区周边会出现mura的问题。
7.结合第一方面,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输出模块和第二输出模块中的驱动晶体管的个数相等,且至少一个第二输出模块中的驱动晶体管的半导体层的宽度大于第一输出模块中的所有驱动晶体管中任意一个驱动晶体管的半导体层的宽度。
8.在上述方案中,在制作显示面板时,直接选用半导体层的宽度大的驱动晶体管设置在第二输出模块中,使得第二输出模块的电流驱动力大于第一输出模块的电流驱动力的工艺制作简单,便于生产。
9.结合第一方面,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输出模块和第二输出模块中的驱动晶体
管的半导体层的宽度均相等,第二输出模块中驱动晶体管的个数大于第一输出模块中的驱动晶体管的个数,且多个第二输出模块中的驱动晶体管并联。
10.在上述方案中,在制作显示面板时,第一输出模块和第二输出模块均选用标准驱动晶体管,使得第二输出模块中的并联多的标准驱动晶体管,该方案工艺简单,便于实现,节约生产成本。
11.结合第一方面,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至少一条第一子信号线和对应的第二子信号线的连线位于显示区中。
12.在上述方案中,将不经过透光区的扫描信号线也分割成第一子信号线和第二子信号线,更进一步的改善了显示面板由于显示亮度不均而出现mura的现象。
13.结合第一方面,与扫描信号线垂直且经过透光区的中心的线经过位于显示区中的连线的中点。
14.在上述方案中,将显示区中未受到透光区影响的扫描信号线被穿过透光区的中心且与扫描信号线垂直的线分割成两部分的第一子信号线和第二子信号线,分别与被透光区断开的第一子信号线和第二子信号线之间存在很小的长度差异即亮度差异,更进一步改善了显示区出现mura的现象。
15.结合第一方面,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贯穿显示区的扫描信号线的第一子信号线的长度大于经过透光区的扫描信号线的第一子信号线的长度。贯穿显示区的扫描信号线的第二子信号线的长度大于经过透光区的扫描信号线的第二子信号线的长度。
16.在上述方案中,长度更长的第二子信号线其对应的驱动晶体管的半导体层的宽度之和就越大,进而能够缓解不同的第一子信号线或不同第二子信号线之间的由于信号线长度差而引起的信号衰减的差异。
17.结合第一方面,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子信号线的长度越长,对应的第一输出模块中的所有驱动晶体管的半导体层的宽度之和越大。第二子信号线的长度越长,对应的第二输出模块中的所有驱动晶体管的半导体层的宽度之和越大。
18.在上述方案中,多条第一子信号线和多条第二子信号线设计不仅缓解了多条第一子信号线之间和多条第二子信号线之间出现明显的显示界限,还更有利于缓解显示区出现mura的现象。
19.结合第一方面,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还包括围绕显示区设置的非显示区,第一栅极驱动电路和第二栅极驱动电路位于非显示区内,第一栅极驱动电路和第二栅极驱动电路对称地连接多条扫描信号线。
20.在上述方案中,简化显示区的布线设置,便于显示面板的生产设计,节约生产成本。
21.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任意一种的显示面板。
附图说明
22.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用于栅极驱动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24.图3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25.图4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26.图5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8.在显示器的出光亮度不均匀的情况下,在视觉上用户对于感受到的光有不同的频率响应,从而感觉到颜色上的差异,即,在显示屏上产生各种视觉痕迹即mura(显示屏上显示亮度不均的现象)。现行显示面板尤其是amoled因为经常搭配前置摄像头设计,所以需要在屏幕上设置透光区或是屏下镜头。为了实现上述设计必须在透光区设置金属走线将电源/电晶体开关(gip)信号线绕过透光区,而这势必要牺牲掉比镜头半径再加上绕线空间的显示区域,而gip信号在进入显示区之后由于负载变得越来越大,gip信号的强度会发生衰减,而透光区周边的像素的gip信号信号衰减的情况不相同时,就会出现显示区亮度不一的现象,进而出现mura的问题。
2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在将需要在透光区绕线的扫描信号线断开,即形成第一子信号线和第二子信号线,并分别与不同的栅极驱动电路及第一栅极驱动路和第二栅极驱动电路连接,并且驱动长度更长的第二子信号线的第二栅极驱动电路的电流驱动力更大,使得第二子信号线和第一子信号线在透光区的边缘处信号衰减相同,即像素的亮度相同,从而改善显示面板出现mura的问题。
30.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1和透光区2。该显示面板还包括多条扫描信号线、第一栅极驱动电路5和第二栅极驱动电路6。多条扫描信号线位于显示区1内,至少一条扫描信号线断开为第一子信号线41和第二子信号线42。第一子信号线41的长度小于第二子信号线42的长度,且至少一条第一子信号线41和对应的第二子信号线42的连线经过透光区2。第一栅极驱动电路5包括与第一子信号线41连接的第一输出模块51。第二栅极驱动电路6包括与第二子信号线42连接的第二输出模块61,且第一输出模块51的电流通道的宽度小于第二输出模块61的电流通道的宽度。进一步地,透光区2周边的扫描信号线均断开为第一子信号线41和第二子信号线42,不用再进行绕线设计。
31.该显示面板中的被透光区断开的第一子信号线和第二子信号线的设计可以使得该条扫描信号线不用在透光区进行绕线,避免了显示区的面积的浪费,此外,第一子信号线和第二子信号线分别被第一栅极驱动电路和第二栅极驱动电路驱动,且第一栅极驱动电路的电流驱动力小于第二栅极驱动电路的电流驱动力,这使得第二子信号线上的信号衰减的拉升速度和拉低速度都得到了提升,即第二子信号线上的信号衰减的程度小于第一子信号线上信号衰减的程度,进而缓解了不同的子信号线由于压降不同,导致在透光区周边出现显色差异出现的mura现象。
32.为了实现对第一子信号线上和第二子信号线上的gip信号的衰减程度的调节,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输出模块51和第二输出模块61都包括用于输出扫描信号的驱动晶体管52、62,第一输出模块51中的所有驱动晶体管52的半导体层的宽度之和小于第
二输出模块61中的所有驱动晶体管62的半导体层的宽度之和。
33.利用驱动晶体管的半导体层的宽度越大,允许通过的电流强度就越大的原理,通过限定第一输出模块和第二输出模块中的驱动晶体管的半导体层的宽度之和的大小,可以改变不同输出模块中的电流大小,即驱动晶体管的半导体层的宽度之和越大,电流越大。输出到对应的第一子信号线和第二子信号线的电流驱动力的大小也不一样,长度长的第二子信号线的压降更大,靠近透光区处的信号衰减更强,因此,对应的在第二输出模块中的驱动晶体管的半导体层的宽度之和更大一些,减弱了第二子信号线上的信号衰减,甚至通过设置第一输出模块和第二输出模块中所有驱动晶体管的半导体层的宽度之和的大小,可以使第一子信号线和第二子信号线在透光区周边的信号强度相等,解决了透光区周边会出现mura的问题。
34.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中利用改变驱动晶体管的半导体层的宽度的大小,可以调整显示区内扫描信号线上的信号衰减程度,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显示面板中栅极驱动的电路,具体地结构如图2所示。该电路包括第一晶体管t1、第二晶体管t2、第三晶体管t3、第四晶体管t4、第五晶体管t5、第六晶体管t6、第七晶体管t7、第八晶体管t8、第一电容器c1和第二电容器c2,以及第一电位信号输入端pvgl、第二钟信号输入端sck2、第一钟信号输入端sck1、移位信号输入端sin、第二电位信号输入端pvgh和栅极驱动电路的输出端gout。在栅极驱动电路的输出模块中用于输出扫描信号的驱动晶体管包括第六晶体管t6和第七晶体管t7。
35.具体地,第六晶体管t6的栅极与第二节点n2电连接,第六晶体管t6的第一极与第二电位信号输入端pvgh电连接,第六晶体管t6的第二极与栅极驱动电路的输出端gout电连接,并且,第一电容c1的两端分别与第六晶体管t6的栅极和第一极电连接。第七晶体管t7的栅极与第一节点n1电连接,第七晶体管t7的第一极与第二时钟信号输入端sck2电连接,第七晶体管t7的第二极与栅极驱动电路的输出端gout电连接,并且,第二电容c2的两端分别与第七晶体管t7的栅极和第二极电连接。第六晶体管t6和第七晶体管t7被控制导通向输出端scan输出高电位信号或低电位信号,增加驱动电路中第六晶体管t6和第七晶体管t7的半导体宽度之和,使得高电位信号和低电位信号的切换速度变快,减小了高电位信号和低电位信号进入显示区衰减的大小,即能够改变信号衰减的程度。
36.使长度更长的第二子信号线对应的第二输出模块的电流驱动力大于长度短的第一子信号线的第一输出模块的电流驱动力的方式有多种,下面就具体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37.第一种方式,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输出模块51和第二输出模块61中的驱动晶体管52、62的个数相等,且至少一个第二输出模块61中的驱动晶体管62的半导体层的宽度大于第一输出模块51中的所有驱动晶体管52中任意一个驱动晶体管52的半导体层的宽度。在制作显示面板时,直接选用半导体层的宽度大的驱动晶体管62设置在第二输出模块61中,使得第二输出模块61的电流驱动力大于第一输出模块51的电流驱动力的工艺制作简单,便于生产。
38.应理解的是,第一输出模块和第二输出模块中的驱动晶体管的个数并不局限于图1中给出的一个,可以是两个或者更多个,并且基于已有的显示面板来说,可以将其第一栅极驱动电路(左栅极驱动电路)中的第一输出模块的驱动晶体管用半导体层的宽度更小的
驱动晶体管来替换,而此时第二栅极驱动电路(右栅极驱动电路)的输出模块中的驱动晶体管不做改变。或者,在第一栅极驱动电路的第一输出模块中的驱动晶体管不做改进的情况下,用半导体层宽度更大的驱动晶体管来替换第二栅极驱动电路中的第二输出模块中的驱动晶体管。或者,对第一栅极驱动电路和第二栅极驱动电路同时做改进,使得与它们连接的第一子扫描信号线和第二子扫描信号线,在透光区的边缘处的信号强度相等。关于显示面板的具体的设计方案,可以根据显示面板的功能需求和工艺进行选择。
39.第二种方式,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输出模块51和第二输出模块61中的驱动晶体管52、62的半导体层的宽度均相等,第二输出模块61中的驱动晶体管62的个数大于第一输出模块51中的驱动晶体管52的个数,且多个第二输出模块61中的驱动晶体管62并联。在制作显示面板时,第一输出模块51和第二输出模块61均选用标准驱动晶体管52、62(即驱动晶体管的半导体层的宽度为定值),并且根据第一子信号线41与第二子信号线42的压降差(也可以说是长度差),在第二子信号线42对应的第二输出模块61中并联更多个数的标准驱动晶体管62,由此使得第二输出模块61中的驱动晶体管62的半导体层的宽度之和大于第一输出模块51中的驱动晶体管52的半导体层的宽度之和。该方案实际操作工艺简单,便于实现,节约生产成本。
40.应理解的是,第一输出模块和第二输出模块中并联的驱动晶体管的个数并不局限于图2中的个数,可以根据显示面板的功能需求,在显示面板中设置不同个数的并联的驱动晶体管,该并联的驱动晶体管参数一样,作为标准晶体管,可根据显示面板的需求,在第一输出模块和第二输出模块中并联不同个数的标准晶体管。
41.为了进一步的改善显示面板因为设置透光区而在显示时会产生mura,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至少一条第一子信号线和对应的第二子信号线的连线位于显示区中。将不经过透光区的扫描信号线也分割成第一子信号线和第二子信号线,并通过第一栅极驱动电路和第二栅极驱动电路中的所有驱动晶体管的半导体层的宽度之和进行设计,使所有第一子信号线之间,所有第二子信号线之间以及第一子信号线与第二子信号之间都不存在明显的亮度差异,更进一步的改善了显示面板由于显示亮度不均而出现mura的现象。
42.为了减少显示面板中的亮度区域的划分,在一些实施例中,与扫描信号线垂直且经过透光区的中心的线经过位于显示区中的连线的中点。将显示区中未受到透光区影响的扫描信号线被穿过透光区的中心且与扫描信号线垂直的线分割成两部分的第一子信号线和第二子信号线,分别与被透光区断开的第一子信号线和第二子信号线之间存在很小的长度差异即亮度差异,更进一步改善了显示区出现mura的现象。
43.示例性的,如图4和图5所示,显示面板上的所有扫描信号线均被断开成第一子信号线41、43和第二子信号线42、44,其包括被透光区2断开的第一子信号线41和第二子信号线42,还包括被透光区2的中垂线(穿过透光区的中心位置且与扫描信号线垂直的线)断开的第一子信号线43和第二子信号线44,且通过设置使第一输出模块51和第二输出模块61的驱动晶体管62、52的个数相等均为一个,且第二输出模块61的驱动晶体管62的半导体层的宽度更大,使第二输出模块61的电流驱动力更大,使不同的第一子信号线41、43之间,以及不同的第二子信号线42、44之间,以及第一子信号线41、43与第二子信号线42、44之间在透光区2的附近(包括透光区2的边缘和透光区2的中垂线附近)不出现明显的亮度不一的现象,从而改善了显示面板由于透光区的设置而出现mura的问题。
44.在一些实施例中,贯穿显示区的扫描信号线的第一子信号线的长度大于经过透光区的扫描信号线的第一子信号线的长度。贯穿显示区的扫描信号线的第二子信号线的长度大于经过透光区的扫描信号线的第二子信号线的长度。减少不同的第一子信号线和第二子信号线的长度关系对显示亮度均匀性的影响,更进一步地改善了显示面板由于显示不均匀而出现mura的问题。
45.第一子信号线和第二子信号线受到透光区的形状的影响,分别具有不同的长度,而信号线的长度又直接影响其扫描信号的衰减,并且信号线的长度越长,压降越大,信号衰减程度越大,因此信号线的长度越长需要的电路驱动力就越大,其对应的驱动晶体管的半导体层的宽度之和就越大,进而能够缓解不同的第一子信号线或不同第二子信号线之间的由于信号线长度差而引起的信号衰减的差异,即缓解了显示区的出现mura的现象。
46.为了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区的显示亮度的均匀性,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子信号线的长度越长,对应的第一输出模块中的所有驱动晶体管的半导体宽度之和越大。第二子信号线的长度越长,对应的第二输出模块中的所有驱动晶体管的半导体宽度之和越大。
47.被透光区断开的多条第一子信号线和多条第二子信号线的长度沿着透光区的中心线向上或向下渐变式地增大,缓解了多条第一子信号线之间和多条第二子信号线之间出现明显的显示界限(显示亮度差异明显而在视觉上造成的界线),更进一步的,不同的多条第一子信号线和多条第二子信号线对应的驱动晶体管的半导体层的宽度之和也不同,这更有利于缓解显示区出现mura的现象。
48.示例性的,如图4和图5所示,透光区2为圆形,被透光区2断开的第一子信号线41对应的从透光区2的中心点位置向远离中心的方向呈渐变式地增大,而被透光区2的中垂线线断开的第一子信号线43均相等且大于被透光区2断开的第一子信号线41的长度。同理,被透光区2断开的第二子信号线42对应的从透光区2的中心点位置向远离中心的方向呈渐变式地增大,而被透光区2的中垂线线断开的第二子信号线44均相等且大于被透光区断开的第二子信号线42的长度。被透光区2断开的第一子信号线41或第二子信号线42对应的第一输出模块51中的驱动晶体管52的半导体层的宽度或者标准驱动晶体管52的并联个数均小于被透光区2的中垂线断开的第一子信号线43或第二子信号线44对应的第二输出模块61中的驱动晶体管62的半导体层的宽度或者标准驱动晶体管62的并联个数。这样使得显示区1中被第一子信号线41、43和第二子信号线42、44划分成的两个子显示区之间不存在明显的亮度差异,甚至无亮度差异,从而改善了显示面板由于设置透光区而出现亮度不均,从而出现mura的问题。
49.应理解的是,透光区的形状不局限于圆形,还可以采用其他的形状,如三角形或者长方形正方形等。对应地,针对不同长度的第一子信号线或第二子信号线之间,通过在其对应的第一输出模块或第二输出模块中的所有驱动晶体管的半导体层的宽度之后的改变(增大或减少)使得显示面板设置了透光区后显示区在透光区附近也会显示均匀,从而改善了显示面板出现的mura问题。并且通过改变第一栅极驱动电路和/或第二栅极驱动电路的输入信号强度或输出信号强度,或者改变第一子信号线/或第二子信号线的宽度也能起到改善显示面板出现的mura问题。
50.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图4和图5所示,显示面板还包括围绕显示区1设置的
非显示区3,第一栅极驱动电路5和第二栅极驱动电路6位于非显示区3内,第一栅极驱动电路5和第二栅极驱动电路6对称地连接多条扫描信号线。如此设计,可以简化显示区的布线设置,便于显示面板的生产设计,并节约生产成本。
51.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任意一种的显示面板。例如,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的显示装饰还包括摄像头,摄像头设置在透光区挖的孔内。
52.例如,本技术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还包括用于实现触控的触控传感器、触控芯片以及柔性电路板。为了实现触控显示面板的轻薄化,触控传感器设置在显示面板的封装层中,触控芯片设置在柔性电路板上,且通过触控信号线向触控传感器传输信号。
53.例如,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可以为电视、数码相机、手机、手表、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者部件。
54.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