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膜下排气排水装置以及方法与流程

2022-08-13 12:25:2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属于水气处理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膜下排气排水装置以及方法。


背景技术:

2.近几年来,土工膜(土工布)覆盖广泛应用于环境修复防渗系统中,逐渐成为生产实际施工过程中较为常见且有效的一种修复手段。土工膜水平防渗因其对地形地质条件适应性强、施工方便、工艺简单,在多种场景的防渗处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虽然土工膜作为大面积柔软的一种或多种土工合成材料,它的低渗透特性常被用作液体或气体库的防渗衬砌;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仍可能仍会出现膜下气胀并引发新的渗漏问题。
3.例如,在土工膜覆膜完成之后,随之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隐患就是土工膜下面由于铺设过程中或者地下水位的上涨,地下水外渗,很有可能导致膜下存气积水,久而久之便会造成土工膜的气胀,进而破裂损坏。
4.相关技术中,对于土工膜膜下渗水,常采用在土工膜下设置一定宽度和厚度由碎石、块石形成的排水沟,或设置排水盲管进行排水。然而,现有的排水结构无法快速、有效地将渗水排出,也无法有效地将存气排出。因此,现有的技术还不够完善,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5.鉴于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膜下排气排水装置以及方法,能够缓解土工膜膜下由于地下水外渗以及膜下存留气体而造成排水排气不畅的问题,可以有效减少或避免土工膜因气胀而导致破裂损坏的风险,能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
7.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膜下排气排水装置,用于土工膜防渗系统,该膜下排气排水装置包括:调节池、井体、排水沟和土工膜,所述土工膜覆盖所述调节池、所述排水沟及所述井体;
8.所述调节池包括池底和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所述池底由两个所述侧壁至中心方向呈对称斜坡布置,且所述池底具有由侧壁至池底中心向下倾斜的坡度;
9.在靠近两个所述侧壁中的至少一个侧壁的所述池底位置处设置有所述井体,部分所述井体向所述池底的下部延伸,另一部分所述井体伸出至所述池底上方;
10.所述井体的顶端敞口,所述土工膜覆盖所述井体的外壁,且所述土工膜由所述敞口向所述井体的内壁延伸形成内壁膜,所述内壁膜设有排气结构,用于实现膜下气体的排出;
11.所述调节池的所述池底开设有所述排水沟,所述排水沟包括第一排水沟和第二排水沟,所述第一排水沟与所述第二排水沟垂直且相交的布置,所述第一排水沟呈倾斜设置,且所述第一排水沟的倾斜方向与所述池底的倾斜方向相反,所述第一排水沟与所述井体连通,用于将膜下的水排出。
12.在其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排水沟具有由池底中心至侧壁方向倾斜的坡度,所述第一排水沟的倾斜坡度小于所述池底的倾斜坡度。
13.在其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池底的倾斜坡度为0.4%-0.6%;和/或,所述第一排水沟的倾斜坡度为0.1%-0.2%。
14.在其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气结构包括开设于所述内壁膜的排气孔,所述排气孔与所述井体的所述敞口之间的距离为4cm-6cm。
15.在其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井体的侧壁开设有泄水口,用于与所述第一排水沟连通;和/或,所述井体内设置有排水机构。
16.在其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泄水口处安装有滤网;和/或,所述泄水口的直径为20cm-40cm,所述泄水口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排水沟的底端之间的距离为5cm-15cm。
17.在其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水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井体内壁的排水泵,以及连接于所述排水泵的第一抽水管和第二抽水管;所述第一抽水管向所述井体的底端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抽水管的底端与所述井体的底部之间的距离为10cm-30cm;所述第二抽水管向所述井体的敞口方向延伸并从所述井体的侧壁伸出至所述井体外,所述第二抽水管的顶端与所述井体的敞口之间的距离为40cm-60cm。
18.在其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排水沟为一条,所述第一排水沟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的所述井体连通;所述第二排水沟为两条,两条所述第二排水沟间隔的等距分布在所述池底中心与所述井体之间,且两条所述第二排水沟分别与所述第一排水沟垂直且相交。
19.在其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排水沟的两侧分别铺设排水防淤板,所述第一排水沟的内部设设置有粒料;和/或,所述第一排水沟的内部和上方两侧均设置有粒料,所述第一排水沟上方两侧的粒料上铺设排水防淤板,所述土工膜覆盖在所述排水防淤板上。
20.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膜下排气排水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21.提供调节池,所述调节池包括池底和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所述池底由两个侧壁至中心方向呈对称斜坡布置,且池底具有由侧壁至池底中心向下倾斜的坡度;
22.在靠近两个侧壁中的至少一个侧壁的池底位置处设置井体,部分所述井体向池底的下部延伸,另一部分所述井体伸出至池底上方;
23.在调节池的池底开设有排水沟,所述排水沟包括第一排水沟和第二排水沟,第一排水沟与第二排水沟垂直且相交的布置,第一排水沟呈倾斜设置,且第一排水沟的倾斜方向与池底的倾斜方向相反,第一排水沟与井体连通;
24.所述调节池、排水沟及井体上均覆盖土工膜;
25.所述井体的顶端敞口,所述土工膜由所述敞口向所述井体的内壁延伸形成内壁膜,所述内壁膜设有排气结构,借由调节池的池底坡度及井体和排气结构,将膜下气体排出;借由第一排水沟的倾斜方向与池底的倾斜方向相反,将膜下水依次通过第二排水沟、第一排水沟以及井体排出。
26.实施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提供的膜下排气排水装置可以应用于土工膜防渗系统中,该膜下排气排水装置中,调节池的池底设
有对称设置的坡度,且池底具有由侧壁至池底中心向下倾斜的坡度,也即,池底中心可以作为最低点;在池底靠近侧壁的位置处,即池底的高位处设置有井体;在池底还开设有排水沟,其中的第一排水沟与井体连通,且第一排水沟具有与池底倾斜方向相反的坡度。这样,通过井体的设置,并利用池底坡度与第一排水沟坡度的不同的设置,实现了膜下既能排气又能排水,既解决了膜下排水的难题,又有助于实现水资源的往复循环利用。
27.从而,本技术的膜下排气排水装置能有效解决土工膜膜下由于地下水外渗以及膜下存留气体而造成排水排气不畅的问题,进一步消除土工膜因气胀而导致破裂损坏的风险,还可以打破传统意义上单一排气或排水的二者只能选其一的难题。
28.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29.图1是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膜下排气排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0.图2是图1中a-a向的剖面示意图;
31.图3是图2中b-b向的剖面示意图;
32.图4是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膜下排气排水装置中调节池的结构示意图。
33.附图标记说明:
34.10-调节池;101-池底;111-池底中心;102-侧壁;
35.20-井体;201-泄水口;202-滤网;
36.30-排水沟;301-第一排水沟;302-第二排水沟;311-排水防淤板;312-粒料;
37.40-土工膜;401-内壁膜;402-排气孔。
38.50-排水机构;501-排水泵;502-第一抽水管;503-第二抽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3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0.在本文中所披露的范围的端点和任何值都不限于该精确的范围或值,这些范围或值应当理解为包含接近这些范围或值的值。对于数值范围来说,各个范围的端点值之间、各个范围的端点值或单独的点值之间,以及单独的点值之间可以彼此组合而得到一个或多个新的数值范围。
41.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或者“/”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
42.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及其应用场景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详细地说明。
43.土工膜因具有防渗性能好、适应变形能力强、工程造价低及施工速度快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土石坝、堤防、电石渣等环境修复防渗工程领域。示例性的,某些地区或某些企
业内会存有较大规模的电石渣山,既占用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又对土壤和浅层地下水造成污染。在电石渣堆表面覆盖有无纺土工布,虽然扬尘现象可以得到控制,但是由于多年来因降雨在渣土山上无组织径流汇集而形成的渣山周边的污水沟,数年来会有部分渗漏地下,淋溶水水质碱性超标,对浅层地下水和土壤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破坏了生态水文环境系统平衡。为了避免污染,需要采取防渗、防流失措施,确保水质达标,以还地貌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基于此,本技术的发明人采用土工膜(如hdpe即高密度聚乙烯材质的土工膜)双缝热熔焊接铺设工艺进行焊接,对现场裸露的电石渣进行膜覆盖。由于hdpe土工膜具有较强的耐候性,并具有较强的抗老化性能,能够较长时间裸露使用而保持原来的性能,同时其化学稳定性较好,具有较高的刚性和韧性,机械强度好,耐环境应力开裂与耐撕裂强度性能好;此外,随着密度的上升,机械性能和阻隔性能会相应提高、耐热,和抗拉强度也更高;可耐酸、碱、有机溶剂等腐蚀,是作为防渗环保材料的较佳选择。在此基础上,本技术的发明人还在相关场地内修建总调节池等设施来实现阶梯蓄水和导流,阻断雨水与电石渣堆体直接接触,同时配置有ph在线监测系统和加药池,实现雨水实时监测、超标水质治理以及防渗膜破损预防。然而,存在的问题是,在铺设焊接hdpe土工膜的过程之中,膜下会存留气体,而且随着地下水外渗,膜下很有可能积水,对验收后进入维修质保期间的覆膜质量造成了安全隐患。
44.有鉴于此,本技术为了解决土工膜膜下由于地下水外渗以及膜下存留气体而造成排水排气不畅的问题,减少或避免土工膜因气胀而导致破裂损坏的风险,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土工膜防渗覆盖膜下集气排气排水的装置及工艺技术。具体技术方案的描述参见下文。
45.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膜下排气排水装置,用于土工膜防渗系统,该膜下排气排水装置包括:调节池10、井体20、排水沟30和土工膜40,土工膜40覆盖调节池10、排水沟30及井体20。其中的土工膜40可以采用hpde土工膜。
46.本实施例提供的膜下排气排水装置可以应用在土工膜环境修复防渗系统领域中,如可以应用在如前所述的电石渣污染治理项目中,当然还可以应用在其他领域,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47.具体的,所述提供的膜下排气排水装置中,调节池10包括池底101和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102,池底101由两个侧壁102至中心方向呈对称斜坡布置,且池底101具有由侧壁102至池底中心111向下倾斜的坡度。
48.上述调节池10大体上可以为呈方形的调节池10,调节池10包括池底101和围绕池底101设置的多个侧壁102。如,调节池10的池底101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102,调节池10的前后两侧也分别设有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本实施例下面主要以设于调节池10左右两侧的两个侧壁进行说明。具体的,在调节池10的池底101的左右两侧设置的两个侧壁102可以分别为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该调节池10的池底101为具有坡度并对称设置的池底,该池底101具有沿着第一侧壁至池底中心111方向倾斜的坡度,并具有沿着第二侧壁至池底中心111方向倾斜的坡度。
49.本实施例中,设定在项目现场内的调节池10中心位置为标高的最低点,在池底101的左右两侧分别为向池底中心点平缓放坡,使得该池底101由两侧的侧壁102至中心方向呈对称倾斜设置,且池底中心111可以作为最低点,池底101靠近侧壁102的位置为高位点。
50.此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调节池10还可以采用其他的形状结构,本实施例对此不
作限定。
51.该调节池10的结构是对称的,两侧的结构可以是相同的,下面主要以调节池10的一侧如左侧或右侧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52.本实施例中,在靠近两个侧壁102中的至少一个侧壁102的池底101位置处设置有井体20,如可以在靠近第一侧壁位置的池底101设置一个井体20,在靠近第二侧壁位置的池底101设置一个井体20,也就是,在池底101的两侧的高位点可以分别设置一个井体20,该井体20可以位于前后两侧的中部。或者,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靠近第一侧壁或第二侧壁位置的池底101设置一个井体20。其中,部分井体20向池底101的下部延伸,另一部分井体20伸出至池底101上方。应理解,左右两侧的两个井体的结构是可以相同或类似的,下面主要以其中一个井体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53.可选的,该井体20为呈中空设置的井体,该井体20可以为水泥空心井,可起到抽水井的作用。
54.可选的,井体20的内径可以为0.8m-1.6m,高度可以为4m-5m。示例性的,该井体20的内径可以为1m,高度可以为4.5m。此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井体20的内径和高度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而选择设定。
55.可选的,井体20下至调节池10的池底约1m处为井体20的井底。可选的,该井体20内可以设有云梯,以便于操作人员上下进出。
56.本实施例中,井体20的顶端敞口,土工膜40覆盖井体20的外壁,且土工膜40由敞口向井体20的内壁延伸形成内壁膜401,内壁膜401设有排气结构,用于实现膜下气体的排出。可选的,在该井体20的敞口处也可以设置井盖。
57.上述hpde土工膜可以全覆盖调节池10,且井体20外壁可以全覆盖hpde土工膜与调节池10的池底101相连,在井体20的上方的土工膜40可以留出少量余量并翻卷到井体20内壁与至固定。也就是,土工膜40可以由井体20的敞口向井体20内壁延伸形成内壁膜401,且土工膜40可以与井体20内壁固定连接。在内壁膜401设置排气结构可以实现膜下气体的排出。
58.本实施例中,调节池10的池底101开设有排水沟30,该排水沟30包括第一排水沟301和第二排水沟302,第一排水沟301与第二排水沟302垂直且相交的布置,第一排水沟301呈倾斜设置,且第一排水沟301的倾斜方向与池底101的倾斜方向相反,第一排水沟301与井体20连通,用于将膜下的水排出。
59.上述第一排水沟301可以是沿着左右方向设置的,第二排水沟302可以是沿着前后方向设置的,第一排水沟301的两端可以与左右两侧的井体20分别连通,第二排水沟302与第一排水沟301是相贯通的。第一排水沟301的倾斜方向与池底101的倾斜方向相反,也就是,第一排水沟301可以由池底中心111逐渐向侧壁102方向倾斜,第一排水沟301与池底101的坡向是相反的。可以利用第二排水沟302汇集积水,再使积水流入第一排水沟301,再使积水流入井体20,这样可以实现膜下积水的排出。
60.从而,基于以上设置,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膜下排气排水装置,能有效解决土工膜膜下由于地下水外渗以及膜下存留气体而造成排水排气不畅的问题,进一步消除土工膜因气胀而导致破裂损坏的风险,还可以打破传统意义上单一排气或排水的二者只能选其一的难题。具体的,该膜下排气排水装置调节池10的池底101设有对称设置的坡度,且池底中心111
可以作为最低点,池底101靠近侧壁102的位置处可以作为高位点,利用池底101坡度与第一排水沟301的沟底坡度相反实现了膜下既能排气又能排水。由于池底101的坡度由侧壁102到池底中心111向下倾斜,也即,池底101坡度朝向井体20方向逐渐递增,这样膜下气体可以顺着池底101逐渐流向井体20,并可通过内壁膜401上的排气结构排出。膜下的积水则可通过前后方向的第二排水沟302汇集到左右方向的第一排水沟301(主干排水沟),并利用池底101坡度与第一排水沟301坡度的不同的设置,使积水流入井体20,可以将积水排出。从而实现了膜下既能排气又能排水,既解决了膜下排水的难题,又有助于实现水资源的往复循环利用。
61.此外,在本发明一些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在第一排水沟301内填充有粒料312;这样,当积水通过第二排水沟302汇集到第一排水沟301中,内填的粒料312可有效防止水流因为淤泥堵塞造成的流通不畅的难题。进一步,在本发明一些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在井体20内设有排水机构50;这样,当第一排水沟301内的积水通过泄水口201流入井内,当井内积水达到一定高度时,排水机构50(如自动排水泵)会根据液面高度将井内的积水通过排水管沿井壁出口抽至调节池10内,既解决了膜下排水的难题,又实现了水资源的往复循环利用。
6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排水沟301具有由池底中心111至侧壁102方向倾斜的坡度,第一排水沟301的倾斜坡度小于池底101的倾斜坡度。
63.上述第一排水沟301具有与池底101坡向相反的坡度,且第一排水沟301的倾斜坡度具有小于池底101的倾斜坡度,这样,有助于使积水从第一排水沟301流向井体20,并有助于使存气沿着池底101流向井体20并通过内壁膜401上的排气结构排出。从而利用池底101坡度与第一排水沟301坡度的不同,尤其是第一排水沟301的倾斜坡度小于池底101的倾斜坡度,能够实现土工膜膜下既能排水又能排气的需求。
64.可选的,池底101由侧壁102到池底中心111向下倾斜,池底101的倾斜坡度为0.4%-0.6%。示例性的,池底101的倾斜坡度可以为0.4%、0.5%、0.6%等,优选为0.5%
65.可选的,第一排水沟301由侧壁102到池底中心111向上倾斜,第一排水沟301的倾斜坡度为0.1%-0.2%。示例性的,第一排水沟301的倾斜坡度可以为0.1%、0.15%、0.2%等,优选为0.1%。
66.上述池底的坡度或第一排水沟301的坡度不宜过大或过小,以避免影响排气或排水效果,或者影响土工膜防渗覆盖效果。
67.在一些实施例中,排气结构包括开设于内壁膜401的排气孔402,排气孔402与井体20的敞口之间的距离为4cm-6cm。
68.通过在内壁膜401开孔成为排气孔402以作为排气结构,结构简单,方便加工,也有利于气体的排出。可选的,排气孔402与井体20的敞口(井体顶端)之间的距离为4cm-6cm,示例性的,该距离可以为4cm、4.5cm、5cm、5.5cm、6cm等,优选为5cm。在此距离范围内,更有助于进行排气,可以提高排气效率。
69.此外,还可以采用其他类型的排气结构,本实施例对于排气结构的具体结构或类型不作限定,其他结构方式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获知的,在此不再赘述。另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排气孔402与井体20的敞口之间的距离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7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排水沟301为一条,第一排水沟301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的井体20连通;第二排水沟302为两条,两条第二排水沟302间隔的等距分布在池底中心111与井
体20之间,且两条第二排水沟302分别与第一排水沟301垂直且相交。
71.可选的,上述第一排水沟301的宽度可以为50cm左右。可选的,上述第二排水沟302可以为两条50*50cm的排水沟。
72.上述两条第二排水沟302可以等距分布在池底中心111与井体20之间,可用于实现膜下积水更好的汇集。上述两条前后方向的第二排水沟302与一条左右方向的第一排水沟301相贯通。
7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排水沟301的两侧分别铺设排水防淤板311,第一排水沟301的内部设设置有粒料312。或者,第一排水沟301的内部和上方两侧均设置有粒料312,并在第一排水沟301上方两侧的粒料312上铺设排水防淤板311,土工膜40覆盖在排水防淤板311上。
74.通过在上述第一排水沟301两侧铺设排水防淤板311可用于与外界工程淤泥土相隔,并在第一排水沟301的沟内填满粒料312,便于沟内积水顺畅流通且不会因淤泥堵塞。进一步,在第一排水沟301上方可同样填满粒料312,并在粒料312上面铺设排水防淤板311,在排水防淤板311上覆膜。
75.这样,通过在第一排水沟301沟内填充粒料312可有效解决排水过程中因淤泥堵塞造成的流通不畅问题。并且,排水防淤板311可作为实用的渗透材料,可有效的将外渗积水汇入第一排水沟301中。
76.在一些实施例中,井体20的侧壁开设有泄水口201,用于与第一排水沟301连通。
77.为了实现井体20与第一排水沟301的连通,需要在井体20的侧壁开设泄水口201,以使水流从第一排水沟301流入井体20。
78.可选的,泄水口201处安装有滤网202。这样,可以防止粒料312掉入井体20内,可以起到有效拦截其他杂质的作用。
79.可选的,泄水口201的直径为20cm-40cm。示例性的,泄水口201的直径可以为20cm、30cm、40cm等,优选为30cm。该泄水口201的直径不宜过大或过小,以避免影响水流速度,或避免影响排水效果。
80.可选的,泄水口201的下端与第一排水沟301的底端之间的距离为5cm-15cm。示例性的,泄水口201的下端与第一排水沟301的底端之间的距离可以为5cm、6cm、8cm、10cm、12cm、15cm等,优选为10cm。本实施例通过在井壁泄水口201下方留出约10cm的余量,可有效防止淤泥堵塞泄水口201。
81.从而,通过在井体20池底101下方的内壁上开设约30cm的泄水口201,并下方留出约10cm的余量,与第一排水沟301相通,在泄水口201处安装滤网202,可以防止粒料掉入井体内,还可以有效防止淤泥堵塞泄水口201。
82.在一些实施例中,井体20内设置有排水机构50。通过在井体20内设置排水机构50,可通过该排水机构50将井体20内的积水向外排出。可选的,该排水机构50可以采用自动排水机构,该自动排水机构可以根据液面高低自动排水。
83.可选的,排水机构50包括设置于井体20内壁的排水泵501,以及连接于排水泵501的第一抽水管502和第二抽水管503;第一抽水管502向井体20的底端方向延伸,第二抽水管503向井体20的顶端方向延伸井体20的侧壁伸出至井体20外。
84.上述排水泵501可以采用自动排水泵,自动排水机构50可以根据液面高低自动排
水,自动排水泵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可以参考现有技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85.该排水泵501的两端可以分别与第一抽水管502和第二抽水管503连接,该第一排水管和第二排水管可以采用ppr抽水管;如排水泵501的第一端通过第一抽水管502向井体20的底端方向延伸,排水泵501的第二端通过第二抽水管503向井体20的顶端方向即敞口方向延伸,且该第二抽水管503进行弯折以从井体20的侧壁伸出至井体20外,以与外界相通。如此,当膜下积水在井体20内汇集到一定量之后,可开启排水泵501,通过排水泵501、第一抽水管502和第二抽水管503将积水抽至调节池10内。
86.从而,本实施例在井体20内设置自动排水机构50,井体20内的自动排水机构50可以自动根据井体20内积水情况实现外排回池内,所有过程均在井内完成,避免了因井盖限制无法便利插管排水。并且,自动排水机构50将井体20内积水通过第二抽水管503沿井壁出口抽至调节池10内,既解决了膜下排水的难题,又实现了水资源的往复循环利用。
87.可选的,第一抽水管502的底端与井体20的底部之间的距离为10cm-30cm。示例性的,第一抽水管502的底端与井体20的底部之间的距离可以为10cm、15cm、20cm、25cm、30cm等,优选为20cm。这样,更有助于实现顺利排水,可提高排水效果及效率。
88.可选的,第二抽水管503的顶端与井体20的敞口之间的距离为40cm-60cm。示例性的,第二抽水管503的顶端与井体20的敞口之间的距离可以为40cm、45cm、50cm、55cm、60cm等,优选为60cm。这样,更有助于实现顺利排水,可提高排水效果及效率。
89.在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膜下排气排水方法,方法包括:
90.提供调节池10,调节池10包括池底101和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102,池底101由两个侧壁102至中心方向呈对称斜坡布置,且池底101具有由侧壁102至池底中心111向下倾斜的坡度;
91.在靠近两个侧壁102中的至少一个侧壁102的池底101位置处设置井体20,部分井体20向池底101的下部延伸,另一部分井体20伸出至池底101上方;
92.在调节池10的池底101开设有排水沟,排水沟包括第一排水沟301和第二排水沟302,第一排水沟301与第二排水沟302垂直且相交的布置,第一排水沟301呈倾斜设置,且第一排水沟301的倾斜方向与池底101的倾斜方向相反,第一排水沟301与井体20连通;
93.调节池10、排水沟及井体20上均覆盖土工膜40;
94.井体20的顶端敞口,土工膜40由敞口向井体20的内壁延伸形成内壁膜401,内壁膜401设有排气结构,借由调节池10的池底101坡度及井体20和排气结构,将膜下气体排出;借由第一排水沟301的倾斜方向与池底101的倾斜方向相反,将膜下水依次通过第二排水沟302、第一排水沟301以及井体20排出。
95.应理解,该膜下排气排水方法与前述膜下排气排水装置是基于同一发明构思的,关于装置结构及其连接等方面,可参照前述关于膜下排气排水装置的描述,且该膜下排气排水方法至少具有前述膜下排气排水装置的全部特征及优势,在此不再赘述。
96.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97.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
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98.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99.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100.在本发明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101.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技术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