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机头组件及其集成灶的制作方法

2022-08-13 12:19:3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属于集成灶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机头组件及其集成灶。


背景技术:

2.通常,集成灶具有进烟口和翻板,翻板能够打开或关闭进烟口;集成灶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电气故障或机械故障的发生,可能会导致翻板无法自动打开,只能通过手动打开;手动打开翻板后,如何防止翻板关闭进烟口以影响正常使用是需要考虑的一个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机头组件及其集成灶,能够在翻板在打开后对翻板进行限位,从而防止翻板关闭进烟口以影响正常使用。
4.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5.一种机头组件,包括
6.机壳;所述机壳具有进烟口;
7.翻板组件,所述翻板组件与所述机壳相连且能够相对于所述机壳转动以打开和关闭所述进烟口;
8.还包括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包括
9.基座,所述基座与所述机壳连接;和
10.活动件,所述活动件与所述基座连接,所述活动件的限位端能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之间活动;
11.其中,当所述翻板组件打开所述进烟口时且所述限位端处于第一区域时,所述限位端能够与所述翻板组件卡接以限制所述翻板组件关闭所述进烟口。
12.在上述机头组件中,所述基座与所述机壳转动连接,所述活动件与所述基座固定连接或为一体结构;所述活动件能够转动至所述第一区域。
13.在上述机头组件中,所述基座与所述机壳限位连接,所述活动件与所述基座滑动连接;所述活动件能够滑动至所述第一区域。
14.在上述机头组件中,所述基座包括滑孔,所述活动件穿过所述滑孔并与所述滑孔滑动配合,所述活动件的移动方向与所述基座的中心轴线垂直设置;所述限位组件还包括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至少部分套设于所述基座的外周,所述第一弹性件呈压缩状,在第一弹性件的作用下,所述基座能够沿着所述第一弹性件的高度方向运动,以使所述活动件抵接在所述机壳的外壁。。
15.在上述机头组件中,所述限位组件还包括第二弹性件、第三弹性件和驱动部件,所述第二弹性件两端分别与所述活动件和所述基座相连;所述第三弹性件位于所述驱动部件的高度延伸方向,所述第三弹性件一端受压缩地抵靠于所述驱动部件;所述驱动部件与所述基座滑动连接,所述驱动部件用于在接收外力后驱使所述活动件朝向所述第一区域运动。
16.在上述机头组件中,所述基座具有容置腔,所述驱动部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容置腔且所述驱动部件能够沿着垂直于所述活动件的长度方向运动;所述活动件包括斜面,沿着所述活动件的厚度方向,所述斜面的第一端位于所述活动件的前端面,所述斜面的第二端位于所述活动件的后端面,所述斜面的第一端比所述斜面的第二端更远离所述驱动部件的中心轴线,当所述驱动部件接收外力时,所述驱动部件能够对所述斜面施加作用力以使所述活动件朝向所述第一区域运动。
17.在上述机头组件中,所述驱动部件包括本体部和凸出部,所述凸出部相对于所述驱动部件的本体部表面凸出设置,所述凸出部表面至少部分呈弧面状;当所述驱动部件在接收外力而运动时,所述凸出部的弧面能够与所述斜面相切。
18.在上述机头组件中,所述活动件包括第一孔,所述第二弹性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孔;所述活动件包括第一挂耳部,所述第一挂耳部与所述第一孔所对应的内壁面连接,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挂耳部连接;所述基座包括第二挂耳部,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挂耳部连接;所述活动件还包括第二孔,所述第二孔沿着所述活动件的厚度方向贯穿设置,所述斜面成形于所述第二孔所对应的一壁面,所述驱动部件穿过所述第二孔。
19.在上述机头组件中,所述翻板组件包括板和至少一个连接臂,所述板与所述连接臂相连,所述连接臂与所述机壳转动连接,所述连接臂上设有凹槽,当所述活动件运动至所述第一区域时,所述活动件的限位端与所述凹槽的侧壁抵靠。
20.一种集成灶,包括下柜组件、灶具和所述机头组件,所述灶具与所述下柜组件连接,所述下柜组件与所述机头组件连接;所述下柜组件包括风机,所述风机的风道与所述机头组件的进烟通道连通。
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22.在电气故障或机械故障发生后,可通过手动打开翻板组件,在翻板组件打开至预设的位置后,通过限位组件中的活动件的限位端移动至第一区域,限位端与翻板组件卡接,从而限位翻板组件的运动,以限位其关闭进烟口,从而有效解决了翻板组件被打开后,无法有效固定的问题,而当限位端位于第二区域时,则解除限位端与翻板组件之间的限位,翻板组件的活动不会被限制。
附图说明
23.图1是本技术中集成灶的翻板组件打开后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本技术中第一种实施方式的限位组件与机壳装配后的一个剖面结构示意图;
25.图3是本技术中基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6.图4是本技术中第二种实施方式的限位组件与连接臂配合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27.图5是本技术中第二种实施方式的限位组件的一个剖视结构示意图;
28.图6是本技术中第二种实施方式的限位组件部分零件的一个爆炸结构示意图;
29.图7是本技术中连接臂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30.图8是本技术中第三种实施方式的限位组件的一个剖视结构示意图。
31.图中,
32.2、机头组件;21、机壳;211、进烟口;
33.3、翻板组件;31、板;32、连接臂;321、凹槽;
34.4、限位组件;
35.41、基座;411、滑孔;412、容置腔;413、第二挂耳部;
36.42、活动件;421、斜面;4211、第一端;4212、第二端;422、422`第一孔;423、第一挂耳部;424、第二孔;425、限位凸起;
37.43、第一弹性件;44、第二弹性件;45、第三弹性件;46、驱动部件;461、本体部;462、凸出部;463、限位部;
38.47、限位片;
39.5、下柜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40.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41.如图1至图8所示,一种集成灶,包括下柜组件5、灶具和机头组件2,灶具与下柜组件5连接,下柜组件5与机头组件2连接;下柜组件5包括风机,风机的风道与机头组件2的进烟通道连通,所述机头组件2包括机壳21和翻板组件3,机壳21具有进烟口211;翻板组件3与机壳21相连且能够相对于机壳21转动以打开和关闭进烟口211;还包括限位组件4,限位组件4包括基座41和活动件42,基座41与机壳21连接;活动件42与基座41连接,活动件42的限位端能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之间活动;其中,当翻板组件3打开进烟口211时且活动件42的限位端处于第一区域时,限位端能够与翻板组件3卡接以限制翻板组件3关闭进烟口211。如图1所示,在电气故障或机械故障发生后,可通过手动打开翻板组件3,在翻板组件3打开至预设的位置后,通过限位组件4中的活动件42的限位端移动至第一区域内,限位端与翻板组件3卡接,从而限位翻板组件3的运动,以限位其关闭进烟口211,从而有效解决了翻板组件3被打开后,无法有效固定的问题,而当限位端位于第二区域时,活动件的限位端能够解除限位端与翻板组件之间的限位,翻板组件3的活动不会被限制。
42.本实施例中,第一区域是指,翻板组件3能够与活动件42的限位端实现卡接的部分的正投影位置,而第二区域则是指,除了翻板组件3能够与活动件42的限位端实现卡接的部分之外的其余部分。
43.本实施例中,限位组件4设置在翻板组件3能够覆盖到的位置,在翻板组件3处于关闭状态下,限位组件4处于不可视的状态,在翻板组件3逐渐打开的情况下,限位组件4能够逐渐暴露在视野中,然后对限位组件4进行调节,使其能够对翻板组件3实现翻转上的限制。这种情况下能够提升机头组件2的美观性。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限位组件4可以设置在翻板组件3不能够覆盖的位置,在调节活动件42的限位端后,使限位端能够与翻板组件3实现卡接。
44.在一种实施例中,基座41与机壳21转动连接,活动件42与基座41固定连接或为一
体结构;活动件42能够转动至第一区域。
45.在本实施例中,转动基座41以调整活动件42上限位端的位置,直至限位端移动至第一区域内,使限位端限制翻板组件3关闭进烟口211。
46.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基座41与机壳21限位连接,活动件42与基座41滑动连接;活动件42能够滑动至第一区域。
47.在该实施例中,基座41与机壳21限位连接,至少包括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基座41与机壳21固定连接,第二种是基座41的横向通过机壳2限位设置。在第一种情况中,滑动活动件42,以调节活动件42的限位端进入至第一区域内,使限位端限制翻板组件3关闭进烟口211。在基座41与机壳21相对固定的情况下,活动件42以滑动的形式进行移动,使活动件42不会以基座41为轴进行转动,在活动件42的限位端与翻板组件3卡接后,能够更好的对翻板组件3进行限位,降低了因翻板组件3重力或者其他原因使翻板组件3脱离限位端的可能性。或者在第二种情况中,基座41的横向通过机壳2限位设置,此时基座41的周向和高度方向的至少之一可不进行限位,当基座41的周向未进行限位时,基座41可转动,此时滑动活动件42和/或以基座41为转动支点转动活动件42,以调整活动件42的限位端的位置,直至限位端移动至第一区域内,使限位端限制翻板组件3关闭进烟口211。
48.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基座41与机壳21限位连接,活动件42的一端铰接在基座41上,通过翻转活动件42的方式,使活动件42的限位端移动至第一区域。从而实现使限位端限制翻板组件3关闭进烟口211。
49.在以上几种实施例中,均是使活动件42的限位端的移动至第一区域内,实现对翻板组件3的限位。可在单手对翻板组件3打开情况下,另一个手调节活动件42的限位端位置,具有操作简单便携,限位稳定的特点。
50.以下将对限位组件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介绍。
51.参见图2,图2为第一种实施方式的限位组件与机壳装配后的一个剖面结构示意图;以下将对限位组件的第一种实施方式进行详细介绍。
52.具体地,如图2-3所示,基座41包括滑孔411,活动件42穿过滑孔411并与滑孔411滑动配合;活动件42的移动方向与基座41的中心轴线垂直设置;限位组件4还包括第一弹性件43,第一弹性件43至少部分套设于基座41的外周,第一弹性件43呈压缩状,在第一弹性件43的作用下,基座41能够沿着第一弹性件43的高度方向运动,以使活动件42抵接在机壳21外壁。
5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43的一端抵接在基座41上,另一端抵接在机壳21的内壁上,如图2所示。进一步的,第一弹性件43为压簧。当然也可以使用其他的弹性部件进行代替。具体地,限位组件还包括限位片47,限位片47限位连接在基座41的远离活动件42的一端,第一弹性件43的另一端与限位片47抵靠。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43的一端抵靠在机壳21内壁,另一端抵靠在限位片47上,以使基座41朝向背离机壳21内壁方向运动,使活动件42抵接在机壳21外壁上。
54.活动件42穿过滑孔411并与滑孔411滑动配合,使活动件42能够稳定的移动。
55.第一弹性件43一直处于压缩状态,能够使基座41一直处于朝向机壳21内部方向移动,同时使活动件42保持被压紧在机壳21外壁上,以活动件42与机壳21外壁之前的摩擦力实现对活动件42的限位。
56.当然,在一种实施例中,基座41与机壳21固定连接,可通过外力作用,带动活动件42相对于基座41进行滑动,在停止施加外力后,通过活动件42与机壳21之间的摩擦力停止运动。避免活动件42自由活动。
57.当然,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基座41与机壳21转动连接,可通过外力作用,带动活动件42以基座41为轴进行转动或/和相对于基座41进行滑动,在停止施加外力时,则通过活动件42与机21之间的摩擦力停止运动。避免活动件42自由活动。
58.参见图4和图5,图4和图5为限位组件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以下将对限位组件的第二种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59.与限位组件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相比,本实施例中,如图3-5所示,限位组件4还包括第二弹性件44、第三弹性件45和驱动部件46,第二弹性件44两端分别与活动件42和基座41相连;第三弹性件45位于驱动部件46的高度延伸方向,第三弹性件45一端受压缩地抵靠于驱动部件46;驱动部件46与基座41滑动连接,驱动部件46用于在接收外力后驱使活动件42朝向第一区域运动。
60.在按压驱动部件46,使驱动部件46靠近活动件42并挤压活动部件的限位端移动至第一区域内,第二弹性件44能够在活动件42移动过程中,受到第二弹性件44的拉力,在解除对驱动部件46的按压后,驱动部件46在未受外力作用情况下或者在翻板组件3与活动件42的限位端未卡接的情况下,活动件42能够在第二弹性件44的作用下复位。驱动部件46则在未受到外力情况下,能够在第三弹性件45的作用下自动复位。
61.该设计在按压驱动部件46后,实现调整活动件42的限位端的位置,使其具有更加精确的移动距离,在操作上也会更加便携,只需要通过手指进行按压,就能够使活动件的限位端移动至第一区域内。
62.驱动部件46的设置位置可以选择,例如沿基座41的中心轴线方向设置、沿着基座41的中心轴线方向移动,如图4-5所示,或者设置在基座41的侧部位置,垂直于基座41中心轴向方向移动,优选的,驱动部件46设置在基座41的中心轴线方向且沿该中心轴线方向移动。
63.具体地,如图5-6所示,基座41具有容置腔412,驱动部件46至少部分位于容置腔412且驱动部件46能够沿着垂直于活动件42的长度方向运动;活动件42包括斜面421,沿着活动件42的厚度方向,斜面421的第一端4211位于活动件42的上端面,斜面421的第二端4212位于活动件42的下端面,斜面421的第一端4211比斜面421的第二端4212更远离驱动部件46的中心轴线,当驱动部件46接收外力时,驱动部件46能够对斜面421施加作用力以使活动件42朝向第一区域运动。
64.驱动部件46受力,沿着垂直于活动件42的长度方向上进行移动,并使驱动部件46对斜面421施加作用力,该设计能够使驱动部件46带动活动件42移动,使活动件42的限位端能够较为轻松的移动至第一区域内。
65.驱动部件46的至少部分设置在容置腔412内,容置腔412为驱动部件46提供一个固定方向的移动路径,使驱动部件46移动更加稳定,方便按压。
66.具体地,如图5-6所示,驱动部件46包括本体部461和凸出部462,凸出部462相对于驱动部件46的本体部461表面凸出设置,凸出部462表面至少部分呈弧面状;当驱动部件46在接收外力而运动时,凸出部462的弧面能够与斜面421相切。
67.在对驱动部件46施加外力时,驱动部件46朝向容置腔412的深处移动,驱动部件46的上的凸出部462挤压在斜面421上,凸出部462与斜面421配合,使活动件42的限位端朝向第一区域移动。凸出部462的弧面状设计,使其与斜面421之间形成线接触,具有更小的接触面积,在按压驱动部件46时可以减少默摩擦,使客户用更小的力量去调节活动件42的限位端的位置,提高客户操作手感。
68.具体地,如图4-6所示,活动件42包括第一孔422,第二弹性件44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孔422;活动件42包括第一挂耳部423,第一挂耳部423与第一孔422所对应的内壁面连接,第二弹性件44的一端与第一挂耳部423连接;基座41包括第二挂耳部413,第二弹性件44的另一端与第二挂耳部413连接;活动件42还包括第二孔424,第二孔424沿着活动件42的厚度方向贯穿设置,斜面421成形于第二孔424所对应的一壁面,驱动部件46穿过第二孔424。
69.第一孔422的设置,使第二弹性件44能够隐藏在内,第一挂耳部423、第二挂耳部413的设置,使第二弹性件44较为方便的连接活动件42和基座41;本实施例中,第二弹性件44设置于活动件42的限位端与基座41之间。
70.在本实施例中,驱动部件46的下端穿过第二孔424,由于斜面421位于第二孔424的壁面上,第二孔424大致在活动件宽度的中间位置,在对驱动部件46施加外力后,凸出部462能够对斜面421施加压力更为均匀,以带动活动件42较为容易的进行移动。
71.参见图8,图8为限位组件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以下将对限位组件的第三种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72.与限位组件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相比,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不同之处在于,第二弹性件44的设置的位置和连接方式不同,驱动部件46和活动件42的部分结构不同,而活动件42与相对于基座41的活动方式相同。
73.活动件42包括第一孔422`以及第二孔423,第一孔422`一端封闭且另一端与第二孔423连通,第一孔422`沿活动件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二孔423沿活动件厚度方向设置。第二弹性件44受压缩的设置在第一孔422`处,第二弹性件44的一端抵接在第一孔422`的底壁上,另一端抵接在驱动部件46的侧壁上。
74.驱动部件46穿过活动件42的第二孔423,当驱动部件46接收外力时,驱动部件46能够对第二孔423中的斜面421施加作用力以使活动件42朝向第一区域运动。
75.进一步的,驱动部件46侧壁在朝向第一孔422`一侧设有限位部463,第二弹性件44一端抵接在限位部463上。
76.本实施例中活动件与第二实施例中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孔422`结构、位置设置以及没有用于连接第二弹性件44的第一挂耳部423、第二挂耳部413,在驱动部件46上设置一个限位部463。第二实施例中采用的是通过第二弹性件的拉力复位,而第三实施例中采用的是第二弹性件的压力复位。
77.在以上几种实施例中,具体地,如图2-4所示,活动件42均包括两个限位凸起425,两个限位凸起425分别位于活动件4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当活动件42未和翻板组件3卡接时,活动件42的限位凸起425能够与基座41抵靠,降低活动件42从基座41脱离的可能性,当活动件42与翻板组件3卡接后,位于活动件42的限位端处的限位凸起425能够与翻板组件3的侧面抵接,以降低活动件42从翻板组件3脱离的可能性。该设计能够提高实用性和安全性。
78.在以上几种实施例中,如图1、图4、图5、图7所示,翻板组件3包括板31和至少一个连接臂32,板31与连接臂32相连,连接臂32与机壳21转动连接,连接臂32上设有凹槽321,当活动件42运动至第一区域时,活动件42的限位端与凹槽321的侧壁抵靠。
79.本实施例中,凹槽321位于连接臂32的靠下位置,在活动件42的限位端与凹槽321的侧壁抵靠后,实现限位,活动件42的限位端由下至上抵接在连接臂32上,而限位凸起425则抵接在连接臂32的侧部。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在连接臂32上开设限位孔,活动件42的限位端直接插入至限位孔内实现卡接,并与限位孔的孔壁抵靠,从而对翻板组件3实现限位。
80.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区域是指连接臂32的正投影位置,第二区域则是指连接臂32的正投影位置以为的地方。
81.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82.另外,在本发明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同时,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83.以上部件均为通用标准件或本技术领域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
84.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