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深冷高压储氢气瓶设计方法

2022-08-13 10:32:5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液氢存储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深冷高压储氢气 瓶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2.高效安全的车载储氢技术是交通运输装备关注的重点。深冷 高压氢以突出的储氢效率、安全性,成为运输装备使用清洁能源 的最优解决方案。深冷高压储氢是指利用绝热、耐压气瓶将氢以 超临界态储存在低温(20-50k)、高压(35mpa)复合工况下, 与车载液氢相比,具有无损维持时间长、加注速度快、耐压性能 高等显著优势,能够解决目前车载液氢研究面临的漏热蒸发率高、 加注损耗大、供氢压力低等难点。然而,深冷、高压两种极端工 况的共同作用,对储氢气瓶材料性能、结构设计和试验条件提出 了极高要求,是目前车载储氢装备领域的前沿热点。
3.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深冷高压储氢 气瓶设计方法,通过建立热力学集总参数模型预测深冷高压储氢、 供氢全过程工况,获得气瓶设计的边界载荷,通过复合材料层力 学分析和缠绕层优化设计得到最优的深冷高压储氢气瓶设计方案。
5.本发明为了实现上述目的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6.一种深冷高压储氢气瓶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 骤:
7.步骤一、根据加注终态、供氢控制、瓶体结构及传热模型方 程,得到深冷高压储氢气瓶服役工况参数;
8.步骤二,根据步骤一得到的深冷高压储氢气瓶服役工况参数, 计算层合板低温下所受的目标参数域;根据计算得到的目标参数 域,校核现有层合板力学性能,若满足要求,则用于深冷高压储 氢气瓶制造,若不满足要求,则根据计算结果对层合板的复合材 料性能进行改性以满足要求;对改性后的层合板力学性能进行测 试,测试结果用于构建深冷高压储氢气瓶设计用复合材料性能数 据库;
9.步骤三,根据构建的深冷高压储氢气瓶设计用复合材料性能数 据库,对缠绕层进行力学分析;根据缠绕层力学分析的结果,进 行缠绕铺层优化设计,得到最优缠绕工艺参数。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1.本发明提出的深冷高压储氢气瓶设计方法,综合考虑深冷与 高压双重极端环境对气瓶的影响,以服役工况预测的边界条件指 导气瓶复合材料层设计,对复合材料层进行改性处理和优化设计, 引入低温对复合材料受力的影响,构建了深冷环境下的纤维增强 复合材料力学新模型,使得深冷高压储氢气瓶设计步骤更加完善, 设计计算结果更加准确。
附图说明
12.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 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13.图1为本发明一种深冷高压储氢气瓶设计方法的流程图;
14.图2为本发明一种深冷高压储氢气瓶设计方法的轴向环向应 力平衡图;
15.图3为本发明一种深冷高压储氢气瓶设计方法的环向缠绕和 螺旋缠绕线型图;
16.图4为本发明一种深冷高压储氢气瓶设计方法的三种铺层方 式(a型、b型、c型)下的应力和应变在壁厚上的分布,其中(a) 为三种铺层方式下每层对应的环向应力图;(b)为三种铺层方式下 每层对应的轴向应力图;(c)为三种铺层方式下每层对应的剪切应 力图;(d)为三种铺层方式下每层对应的径向应力与径向位移图;
17.图5为本发明一种深冷高压储氢气瓶设计方法的失效判断系 数与环向/轴向应力的分布;其中(a)为不同螺旋缠绕角度对应的蔡 吴失效准则系数图;(b)为不同螺旋缠绕角度对应的环向与轴向应 力图。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 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 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 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19.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 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 细说明本技术。
20.请参考图1,一种深冷高压储氢气瓶设计方法,包括四个步骤, 具体是储氢供氢过程理论建模、复合材料设计、纤维缠绕设计以 及建模验证。
21.第1步:储氢供氢过程理论建模:根据所建的储氢供氢过程 理论模型,得到深冷高压储氢气瓶服役工况参数。
22.具体步骤包括:
23.11.考虑节流效应、瓶体结构及绝热层的影响,构建深冷高压 储氢气瓶传热模型;
[0024][0025]
其中,为能量守恒方程中热量输入项;为能量守恒方程中 热量输出项;ms为饱和氢质量;cs为饱和氢能量密度;δt为温差; m为瓶内储氢质量;u为氢的内能;h为焓值;t为时间。
[0026]
在气瓶传热模型,考虑气瓶与外壳之间的真空绝热层、支撑 结构漏热规律,结合气相供氢过程需要的辅助加热功率,形成热 量输入项根据气瓶保冷要求,优化供氢温度、确定节流制冷 量,形成热量输出项建立系统传热模型。
[0027]
12.根据气瓶传热模型,构建气瓶供氢过程集总参数模型;
[0028]
[0029][0030]
式中,h为焓值,p为气瓶受到的内部压力,t为时间,t为气瓶 内液氢温度,ρ为质量密度。
[0031]
以微分思想建立由多个平衡状态构成的热力学瞬态模型,即 集总参数模型。以供氢质量流作为系统质量源项,利用焓值与密 度(质量)变化率计算系统的瞬态温度和压强,通过20-293k、 0.1-20mpa区间内的饱和状态曲线确定气-液-超临界多相流模型 中各相态的质量分布,以质量守恒方程作为迭代计算的判定依据, 确定多相流传质结果,形成描述深冷高压储氢供氢过程的集总参 数热力学模型。
[0032]
13.根据集总参数模型气瓶复合材料层受力平衡推导出深冷高 压储氢气瓶传质模型;
[0033][0034][0035]
式中,p为气瓶受到的内部压力,t为时间,t为气瓶内液氢 温度,σ为复合材料层所受到应力,t

为复合材料层温度,φ和ψ为 方程修正系数。
[0036]
14.根据深冷高压储氢气瓶传质模型,输出深冷高压储氢气瓶 服役工况,所述服役工况包括压力、温度等。
[0037][0038][0039]
式中,p为气瓶受到的内部压力,t为时间,t为气瓶内液氢温度, σ为复合材料层所受到应力,t

为复合材料层温度,φ和ψ为方程 修正系数。第二步:复合材料设计:根据步骤一得到的深冷高压 储氢气瓶服役工况参数,计算层合板低温下所受应力与产生的变 形等目标参数域;根据计算得到的目标参数域,校核现有层合板 力学性能,若满足要求,则用于深冷高压储氢气瓶制造,若不满 足要求,则根据计算结果对层合板的复合材料性能进行改性以满 足要求;对改性后的层合板力学性能进行测试,测试结果用于构 建深冷高压储氢气瓶设计用复合材料性能数据库。
[0040]
具体步骤包括:
[0041]
21.根据步骤一得到的深冷高压储氢气瓶服役工况参数,计算 层合板低温下所受应力与产生变形的目标参数域;
[0042]
22.根据计算得到的目标参数域,校核现有层合板力学性能。
[0043]
根据服役工况得到了目标参数域,比如在服役过程中气瓶复 合材料层受到的拉应力为1500-2000mpa,现有层合板的抗拉强度 为1300或者1700mpa,层合板的抗拉强度小于目标参数域最大值 (《2000mpa),则表示使用过程中会超过材料极限,存在破坏可能 性,不满足使用需求,需要进行改性处理。
[0044]
改性方法包括纤维改性与树脂改性,纤维改性采用表面氧化、 等离子处理或化学沉积,在纤维表面形成沟痕或突起,增加纤维 表面粗糙度;树脂改性通过在树脂中添加有机改性剂和无机改性 剂,有机改性剂包括聚醚砜、聚氨酯或聚乙二醇等,无机改性剂 包括碳纳米管、石墨烯或二氧化硅。并采用x射线衍射仪对改性 后树脂进行变温测试,得到树脂和纤维不同方向上的低温热膨胀 系数。
[0045]
24.建立纤维增强树脂基层合板低温力学模型,再根据树脂和 纤维热膨胀系数测试结果,构建静力平衡方程,求解层合板纵向 和横向热膨胀系数,求解公式为:
[0046][0047]
α2=vf(1 μf)αf vm(1 μm)α
m-(μfvf μmvm)α1[0048]
其中,α1为层合板的纵向热膨胀系数;α2为层合板的横向热膨胀系 数;α
f1
为层合板中纤维的纵向热膨胀系数;αm为层合板中树脂的热 膨胀系数;αf为层合板中纤维的热膨胀系数;e
f1
为层合板中纤维的 纵向弹性模量;v
f1
为层合板中纤维的纵向体积分数;vm为层合板中 树脂的体积分数;vf为层合板中纤维的体积分数;μm为层合板中树 脂的泊松比;μf为层合板中纤维的泊松比。
[0049]
25.对改性后层合板力学性能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包括层合板 的抗拉强度、弹性模量、压缩强度等力学性能参数,测试结果用 于构建深冷高压储氢气瓶设计用复合材料性能数据库。气瓶工作 过程中工况参数会产生变化,比如内部压力30-35mpa波动,对应 的复合材料内部产生1000-1200mpa的应力和x-y的应变,这些就 是目标参数域,而通过材料改性就是希望材料能够满足这个区域, 比如这个过程中至少要求抗拉强度大于1200mpa。
[0050]
第三步:纤维缠绕设计:在层合板设计基础上,将深冷工况 引起的温度载荷项引入纤维缠绕理论,构建各向异性复合材料的 静力学平衡方程,确定深冷高压储氢气瓶的基本尺寸,然后计算 纤维缠绕层各点、各方向的应力应变,并对缠绕工艺进行优化改 进。
[0051]
31.容器纤维缠绕层及其外绝热结构的热力学建模:复合材料 表面的温度是由多层真空绝缘材料的性能决定的,这部分主要由 热对流和热辐射来计算。靠近碳纤维复合材料层部分的温度实际 上是非常低的,其传热形式主要为热传导。纤维复合层的热传导 计算公式为:
[0052]
dqc dqg=dq
[0053]
其中,dqc代表以导热方式传入微元体的净热量,dqg代表微元 体内热源生成的热量,dq表示微元体内能的增量,其中:
[0054][0055]
其中,x,y,z为空间坐标方向;q为热量,t为时间。
[0056]
根据傅里叶定律:
[0057][0058]
其中,λ为传热系数;t为环境温度。
[0059]
可以进一步将写dqc成:
[0060][0061]
同时,单位时间内微元体内热源生成的热量可以表示为:
[0062]
dqg=qvdxdydzdt
[0063]
其中,qv为单位体积内热量,t指时间。
[0064]
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微元体内能的增量为:
[0065][0066]
其中,ρ为常数,u指动量,c为能量密度。
[0067]
联立式上式,可以得到:
[0068][0069]
令代入上式可得:
[0070][0071]
写成圆柱坐标形式时,该式可以表示为:
[0072][0073]
其中,r为内壁至外壁间任一半径,r0<r<ra,为螺旋缠绕角。
[0074]
所以在圆柱坐标系下深冷高压储氢容器的导热控制方程可以 写为:
[0075][0076]
其中,表示内能产生速率,k表示导热系数,ξ表示热扩散系 数,物理意义是描述物体的热惯性,热扩散系数越大表示热惯性 越小,物体达到与周围环境热平衡的状态越快。
[0077]
由于管道的长、轴对称和稳态条件,在不产生热量的情况下, 管道内的温度分布
仅为半径的函数。导热控制方程可以简化为:
[0078][0079]
表达为积分的形式为:
[0080]
t=a blnr
[0081]
式中,a和b为积分常数。
[0082]
外表面在环境温度t下暴露于自由对流,内表面在内壁温度tf下暴露于对热流体的强制对流。根据对流换热方程可以列出两个 边界处的传热方程为:
[0083][0084]
其中,t为环境温度,tf为气瓶内壁温度,t

为气瓶外部温度,h0,ha分别是复合材料层内外表面的平均对流传热系数,k表示导热系数, r0和ra分别表示深冷高压储氢气瓶的内外半径;利用上面边界条件 可以求出积分常数a和b。
[0085]
内部温度设为tf,采用20k温度下的深冷高压氢,外部温度t
∞ 为靠近碳纤维复合材料层的最近一层绝热材料的温度为50k。
[0086]
32.温度载荷项引入计算:
[0087]
碳纤维在各层中均按特定的方向进行缠绕。储氢容器的内部 温度用tf表示,参考温度设为t
ref
,表示容器的最初温度,这里设 置为298k,任意径向位置的工作温度用t(r)表示,所以沿径向的 温差可表示为:
[0088]
δt(r)=t(r)-t
ref
[0089]
容器外壁产生的应变是由加载的内压和温差导致的热应力共 同作用引起的,可以表示为:
[0090]
{εi}=[s]{σi} αδt(r)
[0091][0092][0093]
其中,表示在热力耦合作用下的柱坐标下的应变矩阵;{εi}表 示沿储氢容器径向方向上第i层纤维应变εi组成的矩阵;[s]表示复合 材料在柱坐标下的柔度矩阵;{σi}表示沿储氢容器径向方向上第i 层纤维应力σi组成的矩阵;α是热膨胀系数;δt为温差;d表示微分 符号;u表示位移;表示第i层径向上的应力;表示第i层环 向上的应力;表示第i层径向上的应变;表示第i层环向上的 应变;表示第i层径向上的应变。
[0094]
使用高阶矩阵快速算法求解上述方程:
[0095][0096]
其中,a,b,d,k为系数;n为纤维缠绕层数;ε0为轴向应变;γ0为 切应变。
[0097]
深冷高压储氢气瓶的内外半径分别用r0和ra表示。此外,容器 表面温度固定在环境温度t
ra
。由于氢流体的强制对流作用,假定 内表面温度与流体温度t
r0
.一致。根据柱坐标系下的薄壁圆筒的导 热控制方程,储氢容器壁面上的温度沿半径方向的分布如下:
[0098][0099]
其中,h0表示外表面的平均对流换热系数,由所述储氢容器外表 面的绝对压力决定,根据经验结果取为0.1653w/(m2℃);ha是 内壁面的对流换热系数,取为50w/(m2℃);k是复合材料的导 热系数。
[0100]
33.复合材料静力学平衡方程构建:
[0101]
如图2所示容器受力情况,可以列出轴向和环向内力的受力 平衡方程,轴向平衡表示为:
[0102][0103]
圆周平衡表示为:
[0104][0105]
其中,p表示容器承受的工作压力,d为容器的外半径,t为缠绕 层厚度,n
l
是薄膜的轴向内力,n
θ
是薄膜的环向内力,为螺旋缠 绕角度,ri为第i层的半径。对上述两式进行化简可以得到:
[0106]nl
=1/2rp,n
θ
=rp
[0107]nθ
=2n
l
[0108]
其中,r为容器半径。
[0109]
设计过程中采用环向缠绕和螺旋缠绕相结合的方式,如图3 所示。考虑深冷高压储氢瓶的内衬承担约5%的机械载荷,先计算 出螺旋和环向纤维的厚度:
[0110]
将环向和螺旋向纤维应力分解为轴向和环向应力并叠加,得 到平衡方程
[0111][0112][0113]
其中,α是螺旋缠绕的角度,σf是纤维的轴向拉力,t
θ
是环向缠绕 纤维厚度,为螺旋缠绕纤维厚度。
[0114]
考虑在容器的极限压力下的平衡公式,此时纤维达到它的设 计应力。将式n
l
=1/2rp,n
θ
=rp代入得:
[0115][0116]
其中,pm是容器承受的极限压力,r是容器的外半径,σd是纤维 的设计强度。
[0117][0118]
求解得到纤维厚度:
[0119][0120][0121]
34.缠绕工艺优化
[0122]
采用控制变量和对比实验的方法,使用正交实验法分析纤维 缠绕角度、厚度、张紧力、铺层方式等多种因素对气瓶缠绕层强 度的影响规律,求解热力耦合作用下缠绕角与复合材料层内应力 分布的关系。进一步地,使用tsai-wu、tsai-hill、hoffman等强 度失效准则开展气瓶失效预测,分析储氢气瓶在极限工况下的破 坏位置及失效原因,根据失效分析结果,对危险区域进行增强处 理、安全区域进行轻量化设计。
[0123]
第四步:建模验证
[0124]
进一步地,对深冷高压储氢气瓶进行附属部件设计、三维建 模及仿真验证。用有限元仿真进行铝合金与碳纤维异种材料之间 受力与变形行为进行仿真,定义不同的单元属性,保证支撑强度 的情况下减少铝合金的用量,进一步降低储氢气瓶的质量。其次, 对铝合金碳纤维双层结构进行界面粘附力和载荷分布测试,结合 两种材料的热膨胀系数确定碳纤维缠绕时需要施加的预应力,减 小二者之间因低温产生的热应力。绝热层采用高真空变密度多层 绝热方法,在辐射热流占主导的高温侧使用较大的层密度来减少 辐射换热,而在低温侧使用较小的层密度来减少固体材料导热, 优化多层绝热材料的整体性能。设计深冷高压储氢瓶专用支撑结 构,支撑结构设计为螺旋形状,增加导热长度,减小两端体积, 从而减少接触面积,支撑结构与复合材料层之间采用柔性接触, 有利于减小因储氢气瓶形变而产生的应力。进一步地,根据轻量 化设计结果和缠绕工艺参数进行深冷高压储氢气瓶瓶身三维建模, 根据服役工况参数在有限元分析软件内进行环境设置,并在所述 环境设置下进行样瓶耐压实验、爆破实验、晃动实验等。
[0125]
实施例:容器容积为141l,容器的工作压力为35mpa,容器 最低工作温度为20k。相应的,爆破压力设为78.75mpa,是工作 压力的2.25倍。采用1/2标准椭球封头,容器的长径
比设为4.8。 半径可以由容器的体积推导出来。其长度和直径计算后分别为 1568mm和410mm。
[0126]
为了得到环向缠绕角,选择容器直径的5%作为碳纤维缠绕带 的宽度:
[0127][0128]
其中,α
hoop
是环向缠绕角度,dw是碳纤维缠绕带的宽度。
[0129]
在开始应力分析前,采用网格理论确定所需的纤维层壁厚的厚 度,并将其作为循环计算的初始值。环向和螺旋方向的厚度如下:
[0130][0131][0132]
其中,k表示复合材料承受的机械载荷比例(少于95%),r是容器 的内半径,pm是最小爆破压力,vf是纤维体积分数,σd是碳纤维 的设计压力(即纤维的拉伸强度),是螺旋缠绕角度,这里选择5
°

[0133]
选择halpin-tsai方法预测复合材料弹性力学性能,碳纤维的 弹性性能在20-293k的温度范围内是恒定的,环氧树脂基体的弹 性模量从室温(3.6gpa)到20k(8.2gpa)呈线性变化。t300/914 碳纤维/树脂复合材料的纤维体积比为0.57。
[0134]
代入上述参数,实施例中复合材料层数为:
[0135]
或者20层
[0136]
或者38层
[0137]
根据失效分析计算公式可知,实施例中的深冷高压储氢容器 在使用58层结构时会发生失效。当层数增加到75层时,才能满 足设计条件。
[0138]
进一步,对缠绕层和缠绕方向进行分析,共设计三种缠绕结 构。a型,每25层使用相同的缠绕角,每一层包括相对于圆筒的 轴线正负相同的角度的两个缠绕层。b型,每3层构成一个循环, 这两种缠绕方式的螺旋缠绕层与环向缠绕层的比例为1:2。c型, 在a型基础上对层数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每26层使用相同的缠绕 角。图4为三种不同铺层顺序的深冷高压储氢容器的应力和位移。 三种铺层顺序构成的储氢容器收到的应力范围相同,但分布不同。 图4(a)可以看出,c型在26-49层受环向应力较小,并且应力 较小部分发生在螺旋缠绕部分。从图4(b)可以看出,c型中间层 承受较大的轴向应力,这也是在螺旋缠绕部分发生的。如果螺旋 缠绕和环向缠绕分别承受更多的轴向应力和环向应力,碳纤维的 强度将得到充分利用。从图4(d)可以看出,c型的径向位移比a 型的径向位移减少了约5.27-6.29%。
[0139]
在本实施例中,a型缠绕方法始终是首选。但在第30层时, a型tsai-wu失效判断系数超过1。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对a型 缠绕方式中的层数进行简单调整,改为c型,此时c型的tsai-wu 失效判断系数包络在a和b中间,稳定性较高。选择c型时, tsai-wu失效判断系数小于1,可以保证容器的强度。
[0140]
进一步地,对实施例设计结果进行优化。实施例中螺旋缠绕 的角度是不断变化的,选取各层在各角度下的tsai-wu失效判断 系数的最大值,绘制tsai-wu失效判断系数随缠绕角的变化趋势 图,如图5所示。图5(a)中,tsai-wu失效判断系数随着纵向缠绕 角的增加而增加。该值在角度区间0-14
°
内小于1,满足容器设计 要求。因此,螺旋缠绕角度应选择在区间0-14
°
。在后续计算中, 选取螺旋缠绕角为5
°
,对应的tsai-wu失效判断系数为0.984。随 着螺旋缠绕角的增大,tsai-wu失效判断系数迅速增大。当完全是 环向缠绕时,容器的轴向应力由垂直于碳纤维的方向承受。此时, 容器的承载能力最弱。图5(b)显示了最外层碳纤维上的轴向应 力和环向应力随角度变化曲线。在0-14
°
范围内,最外层轴向应力 与环向应力的差异最显著。缠绕角度为89
°
的环形缠绕时,环向应 力主要由碳纤维方向承受,而轴向应力主要由与碳纤维垂直的方 向承受。因此,在容器设计中应优先选择轴向应力较小的0-14
°
范 围。最后,本实施例选择的优化缠绕角度为5
°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