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8-11 02:35:5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目前,电视、智慧屏等电子设备通常借助支架支撑于桌面、电视柜台面或者地板上,或者悬挂于墙壁上,一般情况下,电子设备一旦支撑于桌面、电视柜台面、地面或者墙壁上,就约束了所有的自由度,导致电子设备的位置无法调节,这不能满足用户对电子设备的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用于解决如何在电子设备支撑于桌面、电视柜台面、地面或者墙壁上时,调节电子设备的位置的问题。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设备主体和支架。其中,支架包括第一支架、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和调整结构。设备主体连接于第一支架上。第一支撑杆的一端与第一支架可转动连接,第二支撑杆的一端与第一支架可转动连接。调整结构用于调整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之间的夹角,以带动第一支架以及连接于第一支架上的设备主体升降。
5.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杆的一端和第二支撑杆的一端均与第一支架可转动连接,当第一支撑杆远离第一支架的一端和第二支撑杆远离第一支架的一端支撑于地面、桌面、柜面或者墙壁上时,借助调整结构调整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之间的夹角,可以带动第一支架以及连接于第一支架上的设备主体升降。由此可以实现设备主体在升降方向上的位置调节,以满足不同用户及使用场景的需求。
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调整结构包括多个第一调整孔、多个第二调整孔和第一固定件。多个第一调整孔设置于第一支撑杆上,多个第二调整孔设置于第二支撑杆上。多个第一调整孔分别与多个第二调整孔对应,当多个第一调整孔分别与对应的第二调整孔对准时,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之间的夹角不同。第一固定件用于选择将不同第一调整孔和对应的第二调整孔对准并固定,以调整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之间的夹角。此调整结构的结构形式简单,无需驱动装置,因此成本较低。
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多个第一调整孔排列成一排;多个第二调整孔排列成一排。此结构简单,且多个第一调整孔分别与对应的第二调整孔对准时,角度各不相同,由此可以增大升降调节范围。
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调整结构还包括第一弹性件。第一弹性件用于向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施加第一弹性力,该第一弹性力用于驱动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向相互靠近的方向转动,以减小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之间的夹角。这样一来,第一弹性力能够带动第一支架以及连接于第一支架上的设备主体上升,该第一弹性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设备主体的重力,以在第一固定件从第一调整孔和对应的第二调整孔中取出时,对
设备主体形成一定的支撑,降低设备主体跌落损坏的可能性。从而在调整操作过程中,施加较小的额外作用力,即可实现升降调节。
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支架上设有转轴,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均可转动连接于转轴上。第一弹性件为扭簧,扭簧包括螺旋主体以及分别连接于螺旋主体两端的第一扭臂和第二扭臂。螺旋主体套设于转轴上,第一扭臂固定于第一支撑杆上,第二扭臂固定于第二支撑杆上。此第一弹性件的结构简单,且占用空间较小,有利于保证支架的外观整洁性。
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支架还包括第一调整杆和第二调整杆。第一调整杆的一端与第二调整杆的一端可转动连接。第一支撑杆具有中部区段,第一调整杆远离第二调整杆的一端可转动连接于第一支撑杆的中部区段。第二支撑杆具有中部区段,第二调整杆远离第一调整杆的一端可转动连接于第二支撑杆的中部区段。调整结构连接于第一调整杆与第二调整杆之间,调整结构用于改变第一调整杆与第二调整杆之间的夹角,以调整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之间的夹角。这样一来,将调整结构设置于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所连接的其他杆件上,不会占用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上的空间,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支架的外观。
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调整结构包括多个第三调整孔、多个第四调整孔和第二固定件。多个第三调整孔设置于第一调整杆上,多个第四调整孔设置于第二调整杆上。多个第三调整孔分别与多个第四调整孔对应,当多个第三调整孔分别与对应的第四调整孔对准时,第一调整杆与第二调整杆之间的夹角不同。第二固定件用于选择将不同第三调整孔和对应的第四调整孔对准并固定,以改变第一调整杆与第二调整杆之间的夹角。此调整结构的结构形式简单,无需驱动装置,因此成本较低。
1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调整结构还包括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用于向第一调整杆和第二调整杆施加第二弹性力,第二弹性力用于驱动第一调整杆和第二调整杆向相互靠近的方向转动,以减小第一调整杆与第二调整杆之间的夹角。这样一来,第二弹性力能够调小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之间的夹角,从而能够带动第一支架以及连接于第一支架上的设备主体上升,该第二弹性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设备主体的重力,以在调整过程中,对设备主体形成一定的支撑,降低设备主体跌落损坏的可能性。从而在调整操作过程中,施加较小的额外作用力,即可实现升降调节。
1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弹性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弹性件设置于第一调整杆与第二调整杆之间、第一支撑杆与第一调整杆之间、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之间、和/或第二支撑杆与第二调整杆之间。这样,第二弹性件施加的第二弹性力较大,能够有效克服设备主体的重力。
1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调整结构包括第一旋转驱动装置。第一旋转驱动装置的输出端与第一调整杆和第二调整杆中的一个连接,第一旋转驱动装置用于驱动第一调整杆和第二调整杆中的该一个相对于第一调整杆和第二调整杆中的另一个转动,以改变第一调整杆与第二调整杆之间的夹角。此调整结构可以实现夹角的自动调节,控制难度较低。
1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旋转驱动装置可以为旋转电机,也可以为旋转电机和减速器的组合。
1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支撑杆远离第一支架的一端连接有第一滚轮。第
二支撑杆远离第一支架的一端连接有第二滚轮。这样一来,借助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可以在地面、桌面或者柜面上滚动,可以实现在地面、桌面或者柜面上的位置调节,由此增加了设备主体的位置调节自由度。
1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滚轮的滚动轴线与设备主体的升降方向垂直。第一滚轮还绕第一轴线可转动连接于第一支撑杆远离第一支架的一端,第一轴线与设备主体的升降方向平行。这样一来,第一滚轮除了绕自身滚动轴线滚动之外,还可以绕第一轴线转动,由此能够实现在地面、桌面或者柜面上的任意方向滚动,调节灵活性和自由度较优。
1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支架还包括第二支架。设备主体连接于第二支架上,第二支架可转动连接于第一支架上,第二支架与第一支架的转动轴线为第二轴线,第二轴线与设备主体的升降方向垂直。这样一来,设备主体除了可以通过三维空间内移动以实现位置调整之外,还可以绕第二轴线翻转,以实现四自由度位置调整。
1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支架还包括第二旋转驱动装置,该第二旋转驱动装置的输出端与第二支架连接,第二旋转驱动装置用于驱动第二支架相对于第一支架绕第二轴线转动。由此实现翻转的自动控制,操作难度较低。
2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支架还包括第三支架。设备主体连接于第三支架上,第三支架可转动连接于第二支架上,第三支架与第二支架的转动轴线为第三轴线,第三轴线与设备主体的升降方向平行。这样一来,设备主体除了可以在三维空间内移动以及绕第二轴线翻转之外,还可以绕第三轴线旋转,以实现五自由度的位置调节。
2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支架还包括第四支架。设备主体连接于第四支架上,第四支架可转动连接于第三支架上,第四支架与第三支架的转动轴线为第四轴线,第四轴线与设备主体的升降方向垂直,且第四轴线与第二轴线垂直。这样一来,设备主体除了可以在三维空间内移动以及绕第二轴线和第三轴线翻转之外,还可以绕第四轴线旋转,以实现六自由度的位置调节。
2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设备主体为显示装置。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图2所示支架由方向d1看去时的结构示意图;
26.图4为图3所示支架在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之间的夹角调整至第二角度后的结构示意图;
27.图5为图3所示支架由方向d2看去时的结构示意图;
28.图6为本技术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29.图7为本技术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30.图8为本技术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31.图9为图8所示支架中第一支撑杆和第一滚轮由方向d3看去时的结构示意图;
32.图10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主体与第一支架的一种连接示意图;
33.图11为本技术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34.图12为本技术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35.图13为本技术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36.图14为本技术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37.图15为图14所示支架中第四支架与设备主体组成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39.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4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可拆卸地连接,也可以是不可拆卸地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其中,“固定连接”是指彼此连接且连接后的相对位置关系不变。“转动连接”是指彼此连接且连接后能够相对转动。“滑动连接”是指彼此连接且连接后能够相对滑动。
4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4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描述“平行”、“垂直”均表示允许一定误差范围内的大致平行和大致垂直,该误差范围可以为偏差角度小于或者等于5
°
、8
°
或者10
°
的范围。
43.本技术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为包括支架并借助该支架支撑于地面或者桌面上的一类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诸如智慧屏、电视机、台式电脑显示器等显示装置以及医疗设备。
44.请参阅图1,图1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的正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以及下文各实施例是以电子设备100为显示装置进行示例性说明,这并不能认为是对本技术构成的特殊限制。电子设备100包括设备主体101以及连接于设备主体101上的支架102。设备主体101用于实现智慧屏的视频/图像显示、无线通信、声音播放、信号输入/输出等功能。设备主体101近似呈矩形平板状。在此基础上,为了便于下文各实施例的描述,建立xyy坐标系。具体的,定义电子设备100中设备主体101的长度方向为x轴方向,设备主体101的宽度方向为z轴方向,设备主体101的厚度方向为y轴方向。可以理解的是,设备主体101的坐标系设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灵活设置,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设备主体101也可以近似呈方形平板状、圆形平板状、三角形平板状或者多边形平板状等等,本技术对此不作限定。
45.支架102用于将设备主体101支撑于桌面、电视柜台面或者地板上,或者用于将设备主体101悬挂于墙壁上。
46.下面主要对电子设备100的支架102进行介绍。
47.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图2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支架102的结构示意图。支架102包括第一支架11、第一支撑杆21、第二支撑杆22和调整结构3。
48.第一支架11用于连接设备主体(图2中未示出)。第一支架11的结构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块状、条状、柱状和杆状。在图2所示实施例中,第一支架11呈杆状,该第一支架11沿自身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端d1和第二端d2。
49.第一支撑杆21的一端与第一支架11可转动连接。具体的,第一支撑杆21沿自身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为第三端d3和第四端d4,第一支撑杆21借助第三端d3与第一支架11可转动连接。
50.第二支撑杆22的一端与第一支架11可转动连接。具体的,第二支撑杆22沿自身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为第五端d5和第六端d6,第二支撑杆22借助第五端d5与第一支架11可转动连接。第一支撑杆21相对于第一支架11旋转的旋转轴线和第二支撑杆22相对于第一支架11旋转的旋转轴线共线或者平行。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杆21相对于第一支架11旋转的旋转轴线和第二支撑杆22相对于第一支架11旋转的旋转轴线共线。
51.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2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22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第一支撑杆21和两个第二支撑杆22组成两个支撑杆组件,每个支撑杆组件均包括一个第一支撑杆21和一个第二支撑杆22。两个支撑杆组件分别可转动连接于第一支架11的第一端d1和第一支架11的第二端d2。
52.调整结构3用于调整第一支撑杆21与第二支撑杆22之间的夹角α,以带动第一支架11以及连接于第一支架11上的设备主体101升降。
53.调整结构3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调整结构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调整结构3分别用于调整两个支撑杆组件中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22之间的夹角。
54.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杆21的一端和第二支撑杆22的一端均与第一支架11可转动连接,当第一支撑杆21远离第一支架11的一端(也即是第四端d4)和第二支撑杆22远离第一支架11的一端(也即是第六端d6)支撑于地面、桌面、柜面或者墙壁上时,借助调整结构3调整第一支撑杆21与第二支撑杆22之间的夹角α,可以带动第一支架11以及连接于第一支架11上的设备主体101(图2中未示出)在z方向上进行升降。由此可以实现设备主体101在升降方向上的位置调节,以满足不同用户及使用场景的需求。
55.在上述实施例中,调整结构3是实现设备主体101升降的关键结构,下面主要对调整结构3的结构形式进行说明。
56.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图3为图2所示支架102由方向d1看去时的结构示意图,调整结构3包括多个第一调整孔31、多个第二调整孔32和第一固定件33。
57.多个第一调整孔31设置于第一支撑杆21上。“多个”表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数量。具体的,多个第一调整孔31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三个、四个或者五个,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多个第一调整孔31的数量为九个。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一调整孔31可以排列成一排。
58.多个第二调整孔32设置于第二支撑杆22上。具体的,多个第二调整孔32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三个、四个或者五个,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多个第二调整孔32的数量为九个。
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二调整孔32可以排列成一排。
59.多个第一调整孔31分别与多个第二调整孔32对应。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一调整孔31的数量与多个第二调整孔32的数量相等,且多个第一调整孔31与多个第二调整孔32一一对应。当多个第一调整孔31分别与对应的第二调整孔32对准时,第一支撑杆21与第二支撑杆22之间的夹角α不同。
60.第一固定件33用于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22的相对位置。第一固定件33与第一支撑杆21、第二支撑杆22的连接方式为可拆卸连接,第一固定件33包括但不限于但不限于螺栓和螺母组成的组件。一些实施例中,螺栓的头部位于第一调整孔31远离对应的第二调整孔32的一侧,螺栓的杆部依次穿过第一调整孔31和对应的第二调整孔32,部分伸出第二调整孔32远离第一调整孔31的一侧,螺母螺纹连接于螺栓的伸出第二调整孔32远离第一调整孔31一侧的部分上,由此将第一支撑杆21与第二支撑杆22固定连接在一起。
61.第一固定件33选择性地将不同第一调整孔31和对应的第二调整孔32对准并固定,可以调整第一支撑杆21与第二支撑杆22之间的夹角。
62.示例的,请参阅图3,第一固定件33选择将多个第一调整孔31中的一个与对应的第二调整孔32对准并固定,以将第一支撑杆21与第二支撑杆22之间的夹角α固定在第一角度α1。在调整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22之间的夹角α的过程中,需要将第一固定件33从第一调整孔31和对应的第二调整孔32中取出,此时,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22可以相对于第一支架11转动。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手动方式将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22之间的夹角α调节至第二角度α2,同时保证多个第一调整孔31中的另一个第一调整孔31与对应的第二调整孔32对准。然后,将第一固定件33依次穿过该另一个第一调整孔31和对应的第二调整孔32,以固定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22的相对位置,由此将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22之间的夹角α由第一角度α1调整到了第二角度α2。第二角度α2可以大于第一角度α1,也即是夹角调大,也可以小于第一角度α1,也即是夹角调小。当第二角度α2大于第一角度α1时,可以带动第一支架11以及连接于第一支架11上的设备主体下降;当第二角度α2小于第一角度α1时,可以带动第一支架11以及连接于第一支架11上的设备主体上升。
63.示例的,请参阅图4,图4为图3所示支架102在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22之间的夹角调整至第二角度α2后的结构示意图。第二角度α2小于第一角度α1,可以带动第一支架11以及连接于第一支架11上的设备主体上升一定高度。
64.第一固定件33将多个第一调整孔31分别与对应的第二调整孔32对准并固定,可以实现第一支撑杆21与第二支撑杆22之间的夹角在多个角度之间调整,由此带动第一支架11以及连接于第一支架11上的设备主体在升降方向上的多个位置之间调整。
65.此调整结构3的结构形式简单,无需驱动装置,因此成本较低。且当多个第一调整孔31排列成一排,多个第二调整孔32排列成一排时,多个第一调整孔31分别与对应的第二调整孔32对准时,角度各不相同,由此可以增大升降调节范围。
66.上述实施例中,在调整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22之间夹角α的过程中,当第一固定件23从第一调整孔31和对应的第二调整孔32中取出时,第一支撑杆21与第一支架11之间以及第二支撑杆22与第一支架11之间仅依靠转动副约束,导致支架102失去了支撑性能,不能支撑设备主体。基于此,在调整过程中,需要对设备主体提供额外的支撑,比如人抬起设备主体或者将设备主体平放于桌面上,以防止设备主体跌落损坏。此调整操作的难度较
大,效率较低。
67.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请参阅图5,图5为图3所示支架102由方向d2看去时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调整结构3除了包括多个第一调整孔31、多个第二调整孔32和第一固定件33之外,还包括第一弹性件34。
68.第一弹性件34用于向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22施加第一弹性力,该第一弹性力用于驱动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22向相互靠近的方向转动,以减小第一支撑杆21与第二支撑杆22之间的夹角α。这样一来,第一弹性力能够带动第一支架11以及连接于第一支架11上的设备主体上升,该第一弹性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设备主体的重力,以在第一固定件23从第一调整孔31和对应的第二调整孔32中取出时,对设备主体形成一定的支撑,降低设备主体跌落损坏的可能性。从而在调整操作过程中,施加较小的额外作用力,即可实现升降调节。
69.比如,在上升调节过程中,第一固定件23从第一调整孔31和对应的第二调整孔32中取出后,可以向设备主体施加向上的额外作用力,以使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22之间的夹角α在第一弹性力作用下减小。在调节至目标位置之后,借助第一固定件23将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22重新固定在一起,由此实现上升调节。
70.相应的,在下降调节过程中,第一固定件23从第一调整孔31和对应的第二调整孔32中取出后,可以向设备主体施加向下的额外作用力,以使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22之间的夹角α在设备主体的重力以及该向下作用力下增大。在调节至目标位置之后,借助第一固定件23将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22重新固定在一起,由此实现下降调节。调整操作的难度较低,稳定性较好,效率较高。
71.第一弹性件34包括但不限于柱形螺旋弹簧、扭簧、板簧等结构。
72.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5,第一弹性件34可以为扭簧,扭簧包括螺旋主体341以及分别连接于螺旋主体341两端的第一扭臂342和第二扭臂343。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第一支架11上设有转轴111,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22均可转动连接于转轴111上。在此基础上,螺旋主体341为提供第一弹性力的主体,螺旋主体341套设于转轴111上。第一扭臂342固定于第一支撑杆21上,第二扭臂343固定于第二支撑杆22上。此第一弹性件34的结构简单,且占用空间较小,有利于保证支架102的外观整洁性。
73.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34也可以为柱形螺旋弹簧,该柱形螺旋弹簧的一端与第一支撑杆21的中部区段连接,柱形螺旋弹簧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杆22的中部区段连接。
74.需要说明的是,调整结构3除了可以为上述包括多个第一调整孔31、多个第二调整孔32、第一固定件33和第一弹性件34的结构之外。还可以为旋转驱动装置。
75.具体的,调整结构3为旋转驱动装置,该旋转驱动装置的输出端与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22中的一个连接,旋转驱动装置用于驱动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22中的该一个相对于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22中的另一个转动,以改变第一支撑杆21与第二支撑杆22之间的夹角。旋转驱动装置可以为旋转电机,也可以为旋转电机和减速器的组合。该调整结构3可以实现夹角的自动调节,控制简单。
76.需要说明的是,调整结构3除了可以直接设置于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22上之外,还可以设置于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22所连接的其他杆件上,以通过改变该其
他杆件的夹角,来达到调整第一支撑杆21与第二支撑杆22之间夹角的目的。
77.具体的,请参阅图6,图6为本技术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支架102的结构示意图。支架102还包括第一调整杆51和第二调整杆52。第一调整杆51一端与第二调整杆52的一端可转动连接。第一支撑杆21具有中部区段,第一调整杆51远离第二调整杆52的一端可转动连接于第一支撑杆21的中部区段。第二支撑杆22具有中部区段,第二调整杆52远离第一调整杆51的一端可转动连接于第二支撑杆22的中部区段。这样一来,第一支撑杆21、第二支撑杆22、第一调整杆51和第二调整杆52组成铰链四杆机构,铰链四杆机构的运动唯一,因此通过改变第一调整杆51与第二调整杆52之间的夹角β,或者改变第一支撑杆21与第一调整杆51之间的夹角γ,或者改变第二支撑杆22与第二调整杆52之间的夹角θ,也可以达到调整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22之间夹角α的目的。下文实施例是以通过改变第一调整杆51与第二调整杆52之间的夹角β,来达到调整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22之间夹角的目的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不能认为是对本技术构成的特殊限制。
78.具体的,调整结构3连接于第一调整杆51与第二调整杆52之间,调整结构3用于改变第一调整杆51与第二调整杆52之间的夹角β,由此达到调整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22之间夹角α的目的。具体的,当调整结构3调小夹角β时,可以调小夹角α,由此带动第一支架11以及连接于第一支架11上的设备主体上升。当调整结构3调大夹角β时,可以调大夹角α,由此带动第一支架11以及连接于第一支架11上的设备主体下降。由此能够带动设备主体进行升降调节。
79.这样一来,将调整结构3设置于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22所连接的其他杆件上,不会占用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22上的空间,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支架102的外观。
80.在上述实施例中,调整结构3的结构形式有多种。
81.示例的,请继续参阅图6,调整结构3包括多个第三调整孔35、多个第四调整孔36和第二固定件37。
82.多个第三调整孔35设置于第一调整杆51上。在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多个第三调整孔35的数量为五个。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三调整孔35可以沿第一调整杆51的长度方向排列成一排。
83.多个第四调整孔36设置于第二调整杆52上。具体的,多个第四调整孔36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三个、四个或者五个,在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多个第四调整孔36的数量为五个。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四调整孔36可以排列成一排。
84.多个第三调整孔35分别与多个第四调整孔36对应。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三调整孔35的数量与多个第四调整孔36的数量相等,且多个第三调整孔35与多个第四调整孔36一一对应。当多个第三调整孔35分别与对应的第四调整孔36对准时,第一调整杆51与第二调整杆52之间的夹角β不同。
85.第二固定件37选择性地将不同第三调整孔35和对应的第四调整孔36对准并固定,由此可以调整第一调整杆51与第二调整杆52之间的夹角β。
86.本实施例所述调整结构3的调整方式与图3所示支架102内调整结构3的调整方式相同,在此不做赘述。此调整结构3的结构形式简单,无需驱动装置,因此成本较低。
87.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调整结构3还包括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用于向第一调
整杆51和第二调整杆52施加第二弹性力,该第二弹性力用于驱动第一调整杆51和第二调整杆52向相互靠近的方向转动,以减小第一调整杆51与第二调整杆52之间的夹角。这样一来,第二弹性力能够调小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22之间的夹角,从而能够带动第一支架11以及连接于第一支架11上的设备主体上升,该第二弹性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设备主体的重力,以在调整过程中,对设备主体形成一定的支撑,降低设备主体跌落损坏的可能性。从而在调整操作过程中,施加较小的额外作用力,即可实现升降调节。
88.上述第二弹性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当第二弹性件的数量为一个时,该第二弹性件可以连接于第一调整杆51与第二调整杆52之间,也可以连接于第一调整杆51与第一支撑杆21之间、第二调整杆52与第二支撑杆22之间或者第一支撑杆21与第二支撑杆22之间。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当第二弹性件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第二弹性件可以分别连接于第一调整杆51与第二调整杆52之间、第一调整杆51与第一支撑杆21之间、第二调整杆52与第二支撑杆22之间和/或第一支撑杆21与第二支撑杆22之间。这样,第二弹性件施加的第二弹性力较大,能够有效克服设备主体的重力。
89.第二弹性件包括但不限于柱形螺旋弹簧、扭簧、板簧等结构。
90.需要说明的是,调整结构3除了可以为上述包括多个第三调整孔35、多个第四调整孔36、第二固定件37和第二弹性件的结构之外。还可以为旋转驱动装置。
91.具体的,请参阅图7,图7为本技术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支架102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调整结构3包括第一旋转驱动装置53。该第一旋转驱动装置53的输出端与第一调整杆51和第二调整杆52中的一个连接,第一旋转驱动装置53用于驱动第一调整杆51和第二调整杆52中的该一个相对于第一调整杆51和第二调整杆52中的另一个转动,以改变第一调整杆51和第二调整杆52之间的夹角。第一旋转驱动装置53可以为旋转电机,也可以为旋转电机和减速器的组合。此调整结构3可以实现夹角的自动调节,控制难度较低。
92.根据以上各实施例的描述,支架102可以实现在z轴方向上的升降调节,在此基础上,支架102还可以设计为沿xy平面位置可调整。
93.具体的,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图8为本技术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支架102的结构示意图。第一支撑杆21远离第一支架11的一端(也即是第四端d4)连接有第一滚轮71。第二支撑杆22远离第一支架11的一端(也即是第六端d6)连接有第二滚轮72。
94.这样一来,借助第一滚轮71和第二滚轮72可以在地面、桌面或者柜面上滚动,可以实现在xy平面内的位置调节,由此增加了设备主体的位置调节自由度。
95.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9,图9为图8所示支架102中第一支撑杆21和第一滚轮71由方向d3看去时的结构示意图,第一滚轮71的滚动轴线l1与设备主体的升降方向(也即是z轴方向)垂直。第一滚轮71还绕第一轴线l2可转动连接于第一支撑杆21远离第一支架11的一端。其中,第一轴线l2与设备主体的升降方向平行。
96.这样一来,第一滚轮71除了绕自身滚动轴线滚动之外,还可以绕第一轴线l2转动,由此能够实现在xy平面内的任意方向滚动,调节灵活性和自由度较优。
97.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二滚轮72与第二支撑杆22的连接方式也可以为滚动 转动的连接方式,以便于在xy平面内的任意方向滚动,由此进一步提高调节灵活性和自由度。
98.图9所示支架102可以通过人手推动实现在xy平面内的位置调节。在其他一些实施
例中,第一滚轮71和第二滚轮72可以采用驱动装置驱动,以实现在xy平面内的位置调节。具体的,第一滚轮71上可以设置两个旋转驱动装置,该两个旋转驱动装置中的一个带动第一滚轮71绕自身滚动轴线l1滚动,另一个带动第一滚轮71绕第一轴线l2转动。同理的,第二滚轮72上也可以设置两个旋转驱动装置,该两个旋转驱动装置中的一个带动第二滚轮72绕自身滚动轴线滚动,另一个带动第二滚轮72绕平行于升降方向的轴线转动。其中,旋转驱动装置可以为旋转电机,也可以为由旋转电机和减速器组成的组件。
99.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杆21的第四端d4以及第二支撑杆22的第六端d6也可以不设置滚轮,而使得第一支撑杆21的第四端d4以及第二支撑杆22的第六端d6与地面、桌面、柜面的摩擦力可滑动接触,在需要对设备主体101的位置进行调整时,可以通过用户推动的方式推动电子设备移动。在此基础上,一些实施例中,请返回参阅图6,第四端d4的端面和第六端d6的端面为弧形端面,这样一来,可以减小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22与地面、桌面、柜面的摩擦力,便于xy平面内的位置调整。
100.在上述各实施例中,设备主体可以直接固定于第一支架11上,也可以借助其他结构间接固定于第一支架11上。
101.示例的,请参阅图10,图10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主体101与第一支架11的一种连接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设备主体101直接固定于第一支架11上。此结构简单,容易实现。
102.又示例的,请参阅图11,图11为本技术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支架102的结构示意图。支架102还包括第二支架12。设备主体(图中未示出)连接于第二支架12上。第二支架12可转动连接于第一支架11上。第二支架12与第一支架11的转动轴线为第二轴线l3,第二轴线l3与设备主体101的升降方向(也即是z轴方向)垂直。这样一来,设备主体除了可除了可以沿z轴或者xy平面移动之外,还可以绕第二轴线l3翻转,以实现四自由位置调整。
103.上述实施例中,第二支架12可以呈柱状、条状、块状等等。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1,第二支架12包括n型架和转轴124。其中,n型架包括第一支撑部121、第二支撑部122和连接部123。第一支撑部121的一端可转动连接于第一支架11上,第二支撑部122的一端也可转动连接于第一支架11上,连接部123连接于第一支撑部121远离第一支架11的一端与第二支撑部122远离第一支架11的一端之间。转轴124固定于连接部123上,且转轴124沿z轴方向延伸。此结构简单,且重量较轻。
104.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手动方式,实现第二支架12相对于第一支架11的翻转。在此基础上,第二支架12与第一支架11之间可以设有阻尼结构。阻尼结构具有阻尼作用,在手动驱动第二支架12翻转至目标位置时,使得第二支架12保持在该目标位置。其中,阻尼结构的结构形式有多种,在此不做赘述。
105.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自动控制方式,实现第二支架12相对于第一支架11的翻转。示例的,请参阅图12,图12为本技术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支架102的结构示意图。支架102还包括第二旋转驱动装置62,第二旋转驱动装置62的输出端与第二支架12连接,第二旋转驱动装置62用于驱动第二支架12相对于第一支架11绕第二轴线l3转动。由此实现翻转的自动控制,操作难度较低。其中,第二旋转驱动装置可以为旋转电机,也可以为旋转电机和减速器组成的组件,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106.上述实施例中,设备主体可以直接固定于第二支架12上,也可以借助其他结构间
接固定于第二支架12上。
107.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3,图13为本技术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支架102的结构示意图。支架102还包括第三支架13。设备主体(图中未示出)连接于第三支架13上。第三支架13可转动连接于第二支架12上。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支架13可转动连接于第二支架12的转轴124上。第三支架13与第二支架12的转动轴线为第三轴线l4,第三轴线l4与设备主体101的升降方向(也即是z轴方向)平行。这样一来,设备主体除了可以沿z轴或者xy平面移动、绕第二轴线l3翻转之外,还可以绕第三轴线l4旋转,以实现五自由度的位置调节。
108.其中,第三支架13可以呈柱状、条状、块状等等。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2,第三支架13呈柱状。
109.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手动方式,实现第三支架13相对于第二支架12的翻转。在此基础上,第三支架13与第二支架12之间可以设有阻尼结构。阻尼结构具有阻尼作用,在手动驱动第三支架13翻转至目标位置时,使得第三支架13保持在该目标位置。其中,阻尼结构的结构形式有多种,在此不做赘述。
110.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自动控制方式,实现第三支架13相对于第二支架12的翻转。示例的,支架102还包括第三旋转驱动装置(图中未示出),第三旋转驱动装置的输出端与第三支架13连接,第三旋转驱动装置用于驱动第三支架13相对于第二支架12绕第三轴线l4转动。由此实现翻转的自动控制,操作难度较低。其中,第三旋转驱动装置可以为旋转电机,也可以为旋转电机和减速器组成的组件,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111.上述实施例中,设备主体可以直接固定于第三支架13上,也可以借助其他结构间接固定于第三支架13上。
112.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4,图14为本技术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支架102的结构示意图。支架102还包括第四支架14。设备主体101连接于第四支架14上。一些实施例中,设备主体101直接固定于第四支架14上。请参阅图15,图15为图14所示支架102中第四支架14与设备主体101组成的结构示意图。第四支架14可转动连接于第三支架13上。第四支架14与第三支架13的转动轴线为第四轴线l5。其中,第四轴线l5与设备主体101的升降方向垂直,且第四轴线l5与第二轴线l3垂直。这样一来,设备主体除了可以沿z轴或者xy平面移动、绕第二轴线l3和第三轴线l4旋转之外,还可以绕第四轴线l5旋转,由此实现六自由度的位置调节。
113.其中,第四支架14可以呈柱状、条状、块状等等。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4和图15,第四支架14为轴套,该轴套配合套设于第三支架13的转轴上。
114.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手动方式,实现第四支架14相对于第三支架13的翻转。在此基础上,第四支架14与第三支架13之间可以设有阻尼结构。阻尼结构具有阻尼作用,在手动驱动第四支架14翻转至目标位置时,使得第四支架14保持在该目标位置。其中,阻尼结构的结构形式有多种,在此不做赘述。
115.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自动控制方式,实现第四支架14相对于第三支架13的翻转。示例的,支架102还包括第四旋转驱动装置,第四旋转驱动装置的输出端与第四支架14连接,第四旋转驱动装置用于驱动第四支架14相对于第三支架13绕第四轴线l5转动。由此实现翻转的自动控制,操作难度较低。其中,第四旋转驱动装置可以为旋转电机,也可以为旋转电机和减速器组成的组件,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11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还包括遥控器。在第一旋转驱动装置、第二旋转驱动装置、第三旋转驱动装置和第四旋转驱动装置内设置用于接收遥控器无线信号的接收器。在用户需要调整设备主体102的方位时,点击遥控器上相应的按键,遥控器向电子设备100发出无线控制信号。接收器接收到信号后控制电子设备100完成所需的操作要求。通过遥控器可以实现长距离控制电子设备100,调整设备主体102的方位更加方便。
117.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118.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