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提高劲性柱结构强度的劲性柱节点施工方法与流程

2022-08-10 20:00:2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提高劲性柱结构强度的劲性柱节点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2.劲性柱施工技术是一项在高层建筑中新兴的建筑施工技术,人们在建筑施工时,通过在型钢外周侧包覆混凝土形成支撑柱结构,能够使劲性柱具有良好的承载强度和抗震能力。
3.目前现有的劲性柱在施工建造时,通常是将劲性钢骨柱设置于建筑基础上,然后将h型钢梁柱焊接固定于劲性钢骨柱的外侧;劲性钢骨柱的外周侧还绑扎有多根箍筋并形成封闭箍筋结构,箍筋在绑扎时可能穿过h型钢梁柱的腹板,此时需要对腹板钻孔以供箍筋穿接固焊;然而劲性柱施工过程中使用到的箍筋数量多,因而钻孔的数量也很多,且钻孔后必然会造成h型钢梁柱的结构强度下降,进而造成施工建造完成的劲性柱的结构强度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提高劲性柱的结构强度,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提高劲性柱结构强度的劲性柱节点施工方法。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提高劲性柱结构强度的劲性柱节点施工方法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提高劲性柱结构强度的劲性柱节点施工方法,其中劲性柱结构包括劲性钢骨柱、型钢梁以及钢板箍,所述劲性钢骨柱包括呈十字型设置的钢骨腹板以及固定于钢骨腹板周侧的多个钢骨翼板,每一所述钢骨翼板的外侧均焊接有牛腿,所述型钢梁与牛腿焊接固定;所述钢板箍设置为周侧包围结构,所有牛腿的顶部均设有定位机构,所述钢板箍设有与定位机构相配合的定位槽;所述钢板箍的底部设置有多个延伸板,每一所述延伸板均位于两个相邻牛腿之间,且所述延伸板与两侧相邻的牛腿焊接固定;所述钢板箍的内侧焊接有多个折弯支腿,所述折弯支腿与钢板箍之间形成有第一钩挂孔;所述钢骨翼板外侧焊接有增装板,所述增装板开设有第二钩挂孔,所述第一钩挂孔与第二钩挂孔之间钩接固定有加强钢筋;劲性柱节点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现场勘测,按照施工平面图确定需要支设劲性柱的施工位置;步骤s2,利用bim建模分析,预确定劲性柱各组成部件的形状、尺寸及连接方式,并在工厂中预制加工出所述劲性钢骨柱、所述型钢梁和所述钢板箍;步骤s3,使用起吊设备将劲性钢骨柱支设于施工位置,将型钢梁焊接固定于牛腿的外侧;步骤s4,使用起吊设备将钢板箍吊起并套设于劲性钢骨柱的外侧;调整钢板箍与
牛腿的相对位置,使钢板箍的各个定位槽分别卡接于牛腿的定位机构,并且将钢板箍的延伸板与相邻牛腿焊接固定;步骤s5,将加强钢筋延长方向的两端分别折弯形成拉钩部,此时拉钩部角度为80
°
~90
°
;然后将两端的拉钩部分别钩接固定于第一钩挂孔和第二钩挂孔,再对拉钩部进行再次折弯,此时拉钩部的角度为130
°
~140
°
;步骤s6,在延伸板与下方的建筑基础/钢板箍之间加装多根竖向柱钢筋,并于多根竖向柱钢筋之间绑扎水平连接筋,竖向柱钢筋与水平连接筋共同形成钢筋骨架;步骤s7,对钢筋骨架周围进行围护并浇筑混凝土形成混凝土柱,然后对混凝土柱进行浇水养护。
6.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本技术的劲性柱施工时,首先通过bim建模分析能够在工厂内预制出符合尺寸及装配精度的劲性钢骨柱、型钢梁和钢板箍。劲性钢骨柱支设于地面后,通过起吊钢板箍并使钢板箍套设于劲性钢骨柱,钢板箍的定位槽与牛腿顶部的定位机构配合定位,能够便于后续延伸板与相邻牛腿的焊接,焊接时人员高空作业无需手扶支撑延伸板,有利于降低施工人员的作业难度,提高安全性。
7.延伸板焊接固定于相邻牛腿后,钢板箍与劲性钢骨柱之间形成包围结构,能够代替传统作业中箍筋的使用,简化施工过程,提高施工效率;该作业方式无需在型钢梁上进行开孔,有利于使型钢梁保持良好的结构强度,进而提高劲性柱的结构强度。另外,通过在钢板箍的内侧焊接折弯支腿形成第一钩挂孔,在钢骨翼板的外侧焊接增装板形成第二钩挂孔,避免了直接在钢板箍及钢骨翼板上开孔的情况,使得钢板箍与钢骨翼板均能够保持良好的结构强度,并将加强钢筋钩挂于第一钩挂孔和第二钩挂孔之间后能够进一步提高劲性柱的结构强度。
8.可选的,所述延伸板、延伸板下方的建筑基础、延伸板下方相邻的钢板箍均设置有安装机构,所述安装机构用于预安装竖向柱钢筋;步骤s6中竖向柱钢筋安装时,首先将竖向柱钢筋的一端卡入建筑基础/钢板箍的安装机构内,再将竖向柱钢筋的另一端卡入上方延伸板的安装机构中;所有竖向柱钢筋安装完成后,再对各个竖向柱钢筋以及对应连接的安装机构进行一次性焊接,最后再于多根竖向柱钢筋之间绑扎水平连接筋。
9.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竖向柱钢筋焊接于延伸板与下方相邻的建筑基础/钢板箍时,通过将竖向柱钢筋的两端分别卡入两个相邻的安装机构内,能够起到预定位竖向柱钢筋的作用,使得施工人员在进行焊接时无需他人辅助扶持竖向柱钢筋,能够提高施工的便利性,同时降低高空作业时多人共同作业的难度。
10.可选的,所述延伸板、建筑基础以及钢板箍均设有用于固定安装机构的连接部位;所述安装机构包括由内至外依次套设的多个活动套,位于最外侧的所述活动套与连接部位固定连接,位于最内侧的所述活动套与竖向柱钢筋的外径相匹配;每两相邻所述活动套中位于内侧的活动套的外径与位于外侧的活动套的内径相适配,且每两相邻所述活动套之间均设有滑移限位结构;其中一所述活动套还设有用于注浆的注浆孔,所述注浆孔贯通于活动套的内外两侧。
11.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竖向柱钢筋安装时,可以将竖向柱钢筋的两端分别插接于两组安装机构中最内侧的活动套内部;滑移限位结构的设置能够使各个活动套相互移
动,从而便于将最内侧的活动套抽出至远离相邻连接部件的位置,此时同一组的各个活动套依次展开,两组安装机构能够共同限位竖向柱钢筋,并通过注浆孔向安装机构内注入混凝土或铁水等浆液,浆液凝固后能够将竖向柱钢筋稳固固定于活动套内部。
12.可选的,所述滑移限位结构包括固定于内侧活动套外周壁的限位柱以及开设于外侧活动套内壁的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的延长方向与活动套的轴线方向同向设置,所述限位柱活动设置于第一滑槽内部;所述活动套的内周壁还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连通于第一滑槽远离相邻连接部位的一侧。
13.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每两个相邻活动套中内侧活动套的限位柱能够匹配插接于外侧活动套的第一滑槽内,且限位柱能够沿第一滑槽的延长方向移动,从而使各个活动套能够依次展开;当限位柱移动到第一滑槽靠近第二滑槽的一侧时,通过转动各个活动套使限位柱进入第二滑槽,能够起到限位的作用,使得各个活动套保持展开的状态。
14.可选的,所述第一滑槽与第二滑槽之间固定有弹力带,所述弹力带的一端固定于第一滑槽远离第二滑槽的一侧,另一端固定于第二滑槽远离第一滑槽的一侧;所述弹力带常态处于拉伸状态并抵紧于限位柱,且所述弹力带常态抵靠于第一滑槽与第二滑槽连通处的侧壁。
15.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本技术的弹力带常态抵紧于限位柱,能够使限位柱常态下停留在第一滑槽靠近相邻连接部位的一侧;当施工人员将竖向柱钢筋的两端分别卡入两个安装机构的活动套后,拉动最内侧的活动套向远离相邻连接部位的方向移动,限位柱进入第二滑槽时能够在弹力带的弹性力作用下自动进入第二滑槽内部,从而自动对各个限位套进行限位,极大地提高了安装机构使用时的便利性。
16.可选的,所述弹力带的外周侧一体成型设置有多个楔形橡胶部,所述楔形橡胶部朝向第二滑槽一侧的厚度大于楔形橡胶部朝向第一滑槽一侧的厚度。
17.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楔形橡胶部的设置用于限制限位柱的移动方向,使得限位柱能够顺利由第一滑槽进入第二滑槽,降低了限位柱由第二滑槽回退至第一滑槽内部的可能性。
18.可选的,位于最内侧的所述活动套的底部固定有弹性网,所述竖向柱钢筋安装于活动套内部后抵紧于弹性网并悬空设置。
19.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当竖向柱钢筋匹配安装于最内侧活动套后,竖向柱钢筋能够抵紧于弹性网并悬空设置,能够降低竖向柱钢筋在重力作用下抵靠于下方连接部位时上方的活动套难以够到竖向柱钢筋的可能性,从而在竖向柱钢筋长度较短时也能顺利卡入活动套内部。
20.可选的,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固定于牛腿顶部的至少两个定位件,两个所述定位件的连线方向与相邻牛腿对应连接的钢骨翼板的延长方向平行设置;每一所述定位件的顶部均固定有两个间隔设置的限位钢板,两所述限位钢板之间的间距与钢板箍的厚度相适配;每一所述限位钢板朝向相邻限位钢板的一侧均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远离定位件的一侧边缘设置有导向面。
21.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当钢板箍套设于劲性钢骨柱外侧时,通过将钢板箍的各个板体分别对准各个定位件中两个限位钢板之间的间隙,然后向下推动钢板箍使板体分别挤开两个限位钢板的限位部;当钢板箍移动至限位部正对于定位槽的位置时,限位部能
够自动卡入定位槽内,从而使钢板箍与牛腿稳固固定,方便后续延伸板与相邻牛腿之间的焊接作业。
22.可选的,所述定位件的顶部还固定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位于两个限位钢板之间;当所述钢板箍卡接于定位件时,所述弹性件常态迫使定位槽的底壁抵紧于限位部的底部。
23.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弹性件的设置能够在钢板箍卡入两个限位钢板之间区域后常态抵紧于钢板箍的底部,从而带动钢板箍向上移动;此时钢板箍上定位槽的底壁能够匹配抵贴于限位钢板上限位部的底部,从而减少钢板箍上下偏移的可能性,提高钢板箍的定位精度和安装稳定性。
24.可选的,所述延伸板的内侧固定有水平加劲板,所述水平加劲板设有贯通的第三钩挂孔,所述第三钩挂孔与相邻第二钩挂孔之间固定有钢绞线。
25.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水平加劲板的设置能够提高延伸板的结构强度,而在第三钩挂孔与相邻第二钩挂孔之间固定有钢绞线,能够提高该节点位置的结构强度,进而提高筑成后的劲性柱的结构强度。
26.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本技术使用钢板箍代替传统作业中箍筋的使用,能够减少对型钢梁的开孔,同时增装板、折弯支腿的设置也减少了对钢板箍和钢骨翼板进行开孔的情况,使得钢板箍、钢骨翼板以及型钢梁均能够保持良好的结构强度,进而提高筑成的劲性柱的结构强度;2.通过设置安装机构,将竖向柱钢筋的两端分别卡入两个相邻的安装机构的活动套中,能够使施工人员在进行焊接时无需他人辅助扶持竖向柱钢筋,有利于提高施工的便利性,并且降低高空作业时多人共同作业的难度;3.通过设置弹力带,当施工人员拉动安装机构中最内侧的活动套使得各个活动套依次展开、限位柱向靠近第二滑槽的方向移动时,弹力带作用于限位柱的弹性力能够使限位柱自动卡入第二滑槽内部,从而提高安装机构使用时的便利性。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施例中钢板箍的安装示意图;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图,主要体现定位机构的结构;图4是本实施例整体结构的俯视图;图5是图4中b处的放大图,主要体现加强钢筋与钢绞线的安装位置;图6是本实施例中竖向柱钢筋安装于安装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实施例中安装机构各个活动套的半剖视图;图8是本实施例中单个活动套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实施例中单个活动套的半剖视图;图10是本实施例中限位柱在第一滑槽、第二滑槽内活动的示意图。
28.附图标记说明:1、劲性钢骨柱;11、钢骨翼板;12、钢骨腹板;13、牛腿;14、增装板;141、第二钩挂孔;2、型钢梁;3、钢板箍;31、定位槽;32、折弯支腿;321、第一钩挂孔;33、延伸板;34、水平加劲板;341、第三钩挂孔;35、连接钢板;4、定位机构;41、定位件;42、限位钢板;421、限位部;422、导向面;43、弹性件;5、加强钢筋;6、钢绞线;7、钢筋骨架;71、竖向柱钢筋;
72、水平连接筋;8、安装机构;81、活动套;82、滑移限位结构;821、限位柱;822、第一滑槽;823、第二滑槽;824、弹力带;8241、楔形橡胶部;83、注浆孔;84、弹性网。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结合附图1-10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0.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提高劲性柱结构强度的劲性柱节点施工方法。
31.参照图1,一种提高劲性柱结构强度的劲性柱节点施工方法,其中劲性柱的结构包括劲性钢骨柱1、型钢梁2以及钢板箍3,劲性钢骨柱1包括钢骨腹板12和钢骨翼板11,钢骨腹板12的截面形状呈十字形设置;钢骨翼板11的数量设置为四个,四个钢骨翼板11分别固定垂直于钢骨腹板12的四周。
32.参照图2、图3,每一钢骨翼板11远离钢骨腹板12的一侧均焊接固定有牛腿13,各个牛腿13分别用于与型钢梁2焊接固定;每一牛腿13的上表面均安装有定位机构4,每一组定位机构4包括至少两个定位件41;本实施例中将定位件41的具体数量设置为两个,在其它实施例中,定位件41的具体数量可以是三个,也可以是四个,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两个定位件41的连接方向与相邻牛腿13对应连接的钢骨翼板11的延长方向平行设置。
33.参照图3,每一定位件41的顶部均固定有两个限位钢板42,两个限位钢板42分别设置于定位件41的两相对侧,且两个限位钢板42之间间隔设置;两个限位钢板42的相对侧分别设有一体成型的限位部421,限位部421位于限位钢板42远离定位件41的一侧,且每一限位部421远离定位件41的一侧边缘均设置有导向面422。
34.参照图2、图3,本实施例的钢板箍3通过四个连接钢板35首尾相连焊接形成矩形包围结构,每一连接钢板35的厚度均与两个限位钢板42之间的间距设为相等;每一连接钢板35均开设有贯通于连接钢板35两侧的定位槽31,定位槽31的数量与定位件41的数量设为相等;当钢板箍3套设于劲性钢骨柱1时,连接钢板35插入两个限位钢板42之间,通过导向面422可以将两个限位钢板42向外撑开;当连接钢板35继续下移使得限位部421正对于定位槽31时,限位部421能够自动卡入定位槽31内,从而限制钢板箍3的移动。
35.参照图2、图3,每一定位件41的顶部还固定有弹性件43,弹性件43位于两个限位钢板42之间;本实施例的弹性件43设置为橡胶垫,当连接钢板35进入两个限位钢板42之间区域、限位部421匹配卡接于定位槽31时,连接钢板35的底部抵紧于橡胶垫,此时橡胶垫能够产生作用于连接钢板35的弹性力,从而常态迫使连接钢板35向上移动,进而使定位槽31的底壁能够抵紧于限位部421的底部,从而限制钢板箍3在高度方向上的移动。
36.参照图2,钢板箍3的底部设置有多个延伸板33,每一延伸板33均设置为l形;延伸板33的具体数量设置为四个,四个延伸板33分别焊接固定于钢板箍3的四个边角处;当钢板箍3套设于劲性钢骨柱1并通过定位机构4稳固固定后,每一延伸板33均位于两个相邻牛腿13之间,以便于后续将延伸板33与相邻牛腿13焊接固定,从而使钢板箍3和延伸板33能够形成密封箍环结构,以代替传统作业中箍筋的使用。
37.参照图4,每一连接钢板35的内侧均固定有多个折弯支腿32,本实施例的折弯支腿32通过采用钢筋废料切割折弯形成“几”字形,然后将折弯支腿32延长方向的两端分别焊接固定于连接钢板35,从而使折弯支腿32与连接钢板35之间形成第一钩挂孔321;各个折弯支腿32沿水平方向排列设置。
38.参照图3、图4,每一钢骨翼板11远离钢骨腹板12的一侧均焊接有增装板14,增装板14与牛腿13沿高度方向错位设置;每一增装板14均开设有多个第二钩挂孔141,所有第二钩挂孔141沿高度方向间隙排布。
39.参照图3、图5,每一第一钩挂孔321与相邻第二钩挂孔141之间钩接固定有加强钢筋5,用于增强连接钢板35与增装板14之间的连接强度,进而提高钢板箍3与劲性钢骨柱1之间的连接强度。
40.参照图3、图5,每一延伸板33的内侧均焊接固定有水平加劲板34,水平加劲板34呈水平设置;水平加劲板34开设有多个第三钩挂孔341,第三钩挂孔341贯通于水平加劲板34的上下两侧;每一第三钩挂孔341与相邻第二钩挂孔141之间均钩接固定有钢绞线6,用于提高延伸板33与增装板14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进一步提高钢板箍3与劲性钢骨柱1之间的连接强度。
41.参照图1,钢板箍3与建筑基础之间、两个相邻钢板箍3之间均安装有钢筋骨架7,本实施例的钢筋骨架7包括多根竖向柱钢筋71以及绑扎于竖向柱钢筋71外周侧的多个水平连接筋72;延伸板33的底部、建筑基础的顶部以及连接钢板35的顶部均设有连接部位,每一连接部位均固定有用于预安装竖向柱钢筋71的安装机构8,能够便于竖向柱钢筋71与相邻连接部位的焊接。
42.参照图6、图7,安装机构8包括由内至外依次套设的多个活动套81,位于最外侧的活动套81与相邻的连接部位焊接固定;位于最内侧的活动套81自由活动设置,且该活动套81的内径与竖向柱钢筋71的外径设为相等,用于供竖向柱钢筋71匹配插接。本实施例将位于最内侧的活动套81的轴线长度设置为大于其它活动套81的轴线长度,以便于施工人员拔取最内侧的活动套81移动;位于最内侧的活动套81底部还固定有弹性网84,用于在竖向柱钢筋71安装于活动套81后能够抵紧于弹性网84并悬空设置。
43.参照图7,每一活动套81的外径均与外侧相邻的活动套81的内径相适配,且每两相邻活动套81之间均设有滑移限位结构82,各个活动套81均能够通过滑移限位结构82相互移动。
44.参照图8、图9,滑移限位结构82包括固定于内侧活动套81外周壁的限位柱821以及开设于外侧活动套81内壁的第一滑槽822,第一滑槽822的延长方向与高度方向同向设置,而限位柱821匹配安装于第一滑槽822内并能够沿着第一滑槽822的延长方向移动;活动套81的内周壁还设有第二滑槽823,第二滑槽823连通于第一滑槽822远离相邻连接部件的一侧;本实施例中第二滑槽823的延长方向与第一滑槽822的延长方向垂直设置。
45.参照图9、图10,第一滑槽822与第二滑槽823之间固定有一条弹力带824,弹力带824的一端固定于第一滑槽822远离第二滑槽823的一侧,弹性带的另一端固定于第二滑槽823远离第一滑槽822的一侧。本实施例的弹性带处于常态拉伸状态,能够始终产生作用于限位柱821的弹性力并将限位柱821抵紧于第一滑槽822的侧壁上,同时弹力带824常态抵靠于第一滑槽822与第二滑槽823连通处的侧壁。
46.参照图9、图10,弹力带824的侧面设置有多个楔形橡胶部8241,所有楔形橡胶部8241沿弹力带824的延长方向等距设置,且每一楔形橡胶部8241均与弹力带824一体浇注成型。本实施例中每一楔形橡胶部8241的厚度均由楔形橡胶部8241靠近第二滑槽823的一侧向楔形橡胶部8241靠近第一滑槽822的一侧逐渐增大。
47.当施工人员拉动最内侧的活动套81使得各个活动套81依次展开时,每一限位柱821均沿着第一滑槽822向靠近第二滑槽823的方向移动,此时限位柱821能够将弹性带向外挤开,同时楔形橡胶部8241能够降低限位柱821反向移动的可能性;当限位柱821移动至第一滑槽822靠近第二滑槽823的一端时;限位柱821能够在弹力带824的弹性力作用下自动进入第二滑槽823内部,从而使各个活动套81自动保持展开的状态。
48.参照图1、图7,每一组安装机构8的其中一个活动套81开设有用于注浆的注浆孔83,注浆孔83贯通于活动套81的内外两侧;当竖向柱钢筋71匹配安装于两组相邻安装机构8的两个最内侧活动套81后,通过向注浆孔83内注入混凝土或者铁水,能够使竖向柱钢筋71稳固固定于安装机构8内部,从而便于后续施工人员将竖向柱钢筋71与活动套81焊接固定。
49.一种提高劲性柱结构强度的劲性柱节点施工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现场勘测,按照施工平面图平整场地,规划施工区域,确认出需要支设劲性柱的施工位置。
50.步骤s2,利用bim建模分析,预确定出劲性柱各组成部件的形状、尺寸以及连接方式;在工厂中预制加工出劲性钢骨柱1、型钢梁2和钢板箍3,加工时便将折弯支腿32焊接固定于钢板箍3内侧、水平加劲板34焊接于延伸板33内侧、增装板14焊接于钢骨翼板11外侧。
51.步骤s3,使用起吊设备将劲性钢骨柱1支设于施工位置,将型钢梁2焊接固定于牛腿13的外侧;步骤s4,使用起吊设备将钢板箍3吊起并套设于劲性钢骨柱1的外侧,使钢板箍3各个连接钢板35上的定位槽31分别正对于各个定位件41,驱使钢板箍3向下移动使得各个定位件41上的限位部421均匹配卡接于对应的定位槽31内,从而使钢板箍3与牛腿13稳固定位;然后将延伸板33与两侧相邻的牛腿13焊接固定。
52.步骤s5,将加强钢筋5延长方向的两端分别折弯形成拉钩部,此时拉钩部角度为80
°
~90
°
;然后将两端的拉钩部分别钩接固定于第一钩挂孔321和第二钩挂孔141,再对拉钩部进行再次折弯,此时拉钩部的角度为130
°
~140
°
;然后在第一钩挂孔321与相邻第三钩挂孔341之间绑扎钢绞线6,辅助提高钢板箍3与劲性钢骨柱1的连接强度。
53.步骤s6,在延伸板33与下方的建筑基础/钢板箍3之间加装多根竖向柱钢筋71;竖向柱钢筋71安装时,首先将竖向柱钢筋71的一端卡入建筑基础/钢板箍3的安装机构8的最内侧活动套81中,再将竖向柱钢筋71的另一端卡入上方延伸板33的安装机构8的最内侧活动套81中,拉动最内侧活动套81使得各组安装机构8的各个活动套81自动展开并保持展开状态。然后向注浆孔83内注入混凝土进行竖向柱钢筋71的预固定。所有竖向柱钢筋71安装完成后,再对各个竖向柱钢筋71以及对应连接的安装机构8进行一次性焊接,最后再于多根竖向柱钢筋71之间绑扎水平连接筋72,竖向柱钢筋71与水平连接筋72共同形成钢筋骨架7。
54.步骤s7,对钢筋骨架7周围进行围护并浇筑混凝土形成混凝土柱,然后对混凝土柱进行浇水养护。
55.本实施例一种提高劲性柱结构强度的劲性柱节点施工方法的实施原理为:本技术使用钢板箍3代替传统作业中箍筋的使用,能够减少对型钢梁2的开孔,同时增装板14、折弯支腿32以及水平加劲板34的设置也减少了对钢板箍3和钢骨翼板11进行开孔的情况,使得钢板箍3、钢骨翼板11以及型钢梁2均能够保持良好的结构强度,进而提高筑成的劲性柱的结构强度。另外,钢筋骨架7搭建时,通过将竖向柱钢筋71预固定于两个相
邻的安装机构8中,能够使施工人员在进行焊接作业时无需他人辅助扶持竖向柱钢筋71,有利于提高施工的便利性,并且降低高空作业时多人共同作业的难度。
56.以上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