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抗沉降的软黏土地基市政检查井的制作方法

2022-08-03 21:19:4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市政构筑物地基处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抗沉降的软黏土地基市政检查井。


背景技术:

2.软黏土地基是指通过淤泥沉积物、腐殖质所构成的细颗粒土,其特点为含水量大、孔隙比大、压缩性高及承载能力低等。市政道路建设需要铺设污水管、雨水管等各类管线及构筑物,检查井是一种市政管线构筑物,在构筑物地基处理中,同样要考虑地基加固问题,保证满足地基强度需求,且在一定范围内合理控制地基变形。
3.而在软黏土地基上构建检查井,容易出现地基承载力低、地基变形和不均匀沉降的问题,因此在此类土层做地基施工,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加固措施,做好天然地基处理工作,确保市政构筑物使用性能良好。
4.因此,上述问题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5.实用新型目的:为了克服以上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抗沉降的软黏土地基市政检查井,加固地基,减少地基沉降变形。
6.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抗沉降的软黏土地基市政检查井,包括底部抗沉降层、井筒、井盖、土钉墙,所述井筒设在底部抗沉降层上,所述井盖铰接在井筒顶端,所述土钉墙沿井体外侧周向设置;所述底部抗沉降层由下至上依次包括不透水层、第一加筋层、第一填充层、第二加筋层、第二填充层,所述第一加筋层、第一填充层、第二加筋层、第二填充层两侧设有止水帷幕。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抗沉降的软黏土地基市政检查井,通过不透水层、第一加筋层、第一填充层、第二加筋层、第二填充层和止水帷幕的设置,可以提高地基的牢固稳定性和防水性能,防止长时间使用后出现地基不牢或渗水情况,杜绝安全隐患;底部抗沉降层可以将软黏土地基换填压实,加固地基,防止地基沉降变形,井筒设在底部抗沉降层上减少沉降,再配合土钉墙增强井筒与土体之间的摩擦力,进一步提升井筒的抗压能力,避免沉降。
7.进一步的,上述的抗沉降的软黏土地基市政检查井,所述第一加筋层包括镀锌钢带层和第一高强度玻璃纤维层。
8.进一步的,上述的抗沉降的软黏土地基市政检查井,所述第一填充层包括第一砂石填充层和粉煤灰填充层。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抗沉降的软黏土地基市政检查井,镀锌钢带层和第一高强度玻璃纤维层,提高地基的强度,配合第一砂石填充层和粉煤灰填充层,有助于压实地基密度,提高第一填充层和第一加筋层之间的阻力,提高地基稳固性。
9.进一步的,上述的抗沉降的软黏土地基市政检查井,所述第二加筋层包括铝合金钢带层和第二高强度玻璃纤维层。
10.进一步的,上述的抗沉降的软黏土地基市政检查井,所述第二填充层包括第二砂
石填充层和灰土填充层。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抗沉降的软黏土地基市政检查井,铝合金钢带层和第二高强度玻璃纤维层,提高地基的强度,配合第二砂石填充层和灰土填充层,有助于压实地基密度,提高第二填充层和第二加筋层之间的阻力,提高地基稳固性。
11.进一步的,上述的抗沉降的软黏土地基市政检查井,所述井筒内壁上设有爬梯,所述井筒内底部设有雨水检查处,所述雨水检查处一侧设有雨水导流槽,所述雨水导流槽连接雨水管。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抗沉降的软黏土地基市政检查井,爬梯便于工作人员下井工作。
12.进一步的,上述的抗沉降的软黏土地基市政检查井,还包括导光板和发光物放置处,所述导光板设在爬梯对侧的井筒内壁上,所述发光物放置处设在爬梯同侧的井筒内壁上。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抗沉降的软黏土地基市政检查井,导光板可以吸收从井口处射入的光线,并扩散至井筒内部,为下井的工作人员提供照明。
13.进一步的,上述的抗沉降的软黏土地基市政检查井,所述发光物放置处为透明装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抗沉降的软黏土地基市政检查井,井筒深度较深时,井口的光源无法提供足够的照明,将发光照明物放置在透明的发光物放置处,对向导光板,由导光板扩散光源为下井的工作人员提供照明。
14.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抗沉降的软黏土地基市政检查井,通过不透水层、第一加筋层、第一填充层、第二加筋层、第二填充层和止水帷幕的设置,可以提高地基的牢固稳定性和防水性能,防止长时间使用后出现地基不牢或渗水情况,杜绝安全隐患;底部抗沉降层可以将软黏土地基换填压实,加固地基,防止地基沉降变形,井筒设在底部抗沉降层上减少沉降,再配合土钉墙增强井筒与土体之间的摩擦力,进一步提升井筒的抗压能力,避免沉降。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抗沉降的软黏土地基市政检查井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抗沉降的软黏土地基市政检查井中第一加筋层的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抗沉降的软黏土地基市政检查井中第一填充层的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抗沉降的软黏土地基市政检查井中第二加筋层的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抗沉降的软黏土地基市政检查井中第二填充层的结构示意图;
20.图中:1、底部抗沉降层;11、不透水层;12、第一加筋层;121、镀锌钢带层;122、第一高强度玻璃纤维层;13、第一填充层;131、第一砂石填充层;132、粉煤灰填充层;14、第二加筋层;141、铝合金钢带层;142、第二高强度玻璃纤维层;15、第二填充层;151、第二砂石填充层;152、灰土填充层;16、止水帷幕;2、井筒;3、井盖;4、土钉墙;5、爬梯;6、雨水检查处;7、雨水导流槽;8、导光板;9、发光物放置处。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3.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24.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5.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26.实施例1
27.如图1-5所示的抗沉降的软黏土地基市政检查井,包括底部抗沉降层1、井筒2、井盖3、土钉墙4,所述井筒2设在底部抗沉降层1上,所述井盖3铰接在井筒2顶端,所述土钉墙4沿井体外侧周向设置;所述底部抗沉降层1由下至上依次包括不透水层11、第一加筋层12、第一填充层13、第二加筋层14、第二填充层15,所述第一加筋层12、第一填充层13、第二加筋层14、第二填充层15两侧设有止水帷幕16。
28.其中,所述第一加筋层12包括镀锌钢带层121和第一高强度玻璃纤维层122。
29.并且,所述第一填充层13包括第一砂石填充层131和粉煤灰填充层132。
30.又,所述第二加筋层14包括铝合金钢带层141和第二高强度玻璃纤维层142。
31.并且,所述第二填充层15包括第二砂石填充层151和灰土填充层152。
32.进一步的,所述井筒2内壁上设有爬梯5,所述井筒2内底部设有雨水检查处6,所述雨水检查处6一侧设有雨水导流槽7,所述雨水导流槽7连接雨水管。
33.此外,还包括导光板8和发光物放置处9,所述导光板8设在爬梯5对侧的井筒2内壁上,所述发光物放置处9设在爬梯5同侧的井筒2内壁上。
34.并且,所述发光物放置处9为透明装置。
35.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抗沉降的软黏土地基市政检查井,构建时,首先将构建处的基础层面以下的软弱土层全部挖除,在最下方铺设不透水层11,随后采用换填材料对挖除软弱土层的部分进行换填,由下至上依次换填压实,得到第一加筋层12、第一填充层13、第二加筋层14、第二填充层15,随后在第一加筋层12、第一填充层13、第二加筋层14、第二填充层15两侧设置止水帷幕16,止水帷幕16可以是水泥土搅拌桩或者压密注浆;随后在需要放置井筒2的四周构建土钉墙4,而后将井筒2置于土钉墙4内,即得所述抗沉降的软黏土地基市政检查井。
36.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